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蒲坂為什麼是軍事重地

蒲坂為什麼是軍事重地

發布時間:2021-03-11 00:22:55

Ⅰ 平定三秦的是劉邦還是韓信為什麼只能在漢王傳找到詳細的記載

當然是韓信。但是當時韓信在劉邦手下為臣,所以只能在漢王傳里看到。
可以說韓信的功勞被劉邦給搶了,誰叫一個是主,一個是臣呢。
最倒霉的就是韓信還未得善忠,真是悲劇。。。

Ⅱ 諸葛亮出祁山時,為何不採用魏延的建議讓魏延率一軍直接進攻長安

公元228年,蜀軍在經過多年的准備之後,計劃向魏國發動大舉進攻,以完成劉備的遺願:北滅曹賊,光復漢室!
這時,蜀軍有兩個軍事計劃:
一個是諸葛亮的計劃: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於關中地區,大軍安從坦道,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系,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
另一個是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歷史上最終是採取了第一個計劃,結果是雖然經過5次北伐(如果包括後來姜維的就更多了),也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那麼,我們就想知道,魏延的計劃是怎樣的呢?如果採取的是魏延計劃,歷史會改變嗎?
一、魏延的計劃到底是怎樣的?
關於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主要有兩個版本:
《魏略》的記載:「夏侯茂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腥聚合,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輕裝部隊出子午谷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佔領長安一帶,待諸葛亮主力自斜谷來會合,目標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占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資料均以為第一個版本是魏延的計劃,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1、軍事上第一個版本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魏國中原增援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激戰,這對擅長山地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長安一帶沒有任何險要可守,這對於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與騎兵和重裝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是什麼結果;
3、一旦關中成為戰場,雙方則均不能依靠當地供應糧草,10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河東、中原進行補給(有渭河水運),比較方便(曹操當年攻關中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3、魏延是想按照西漢韓信的模式進行此次作戰,應當是要全取關中。(這將在歷史比較中談到)
4、長安是魏國西京,又是雍州治所,僅城牆一周就有80里長。即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根本守不住。
5、攻佔長安,只能切斷關中魏軍逃走道路,但是不能阻擊增援大軍。
因此,魏延計劃的第一個版本,從軍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計劃的第二版本,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為,《三國志魏延傳》所記載的偷襲關中計劃才是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的真正的計劃——既第二版本計劃,是比較符合軍事規律和歷史規律的。
這個計劃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兵快速出子午谷到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奪取潼關等險要,大軍出斜谷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部隊盡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直接奪取關中,拒魏軍於關外。
所以,下面所說魏延計劃均是指《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魏延第二版本計劃。
二、兩個計劃本身的優劣是什麼?
兩個計劃是指諸葛亮計劃和魏延計劃。
戰略上:
諸葛亮計劃是奪取隴右,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魏延計劃是直接奪取關中,一步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
如果蜀國的戰略目標是光復漢室,則消滅中原的魏國是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其後才是統一中國的大業。
從歷史上看,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中國的有:秦、漢、隋、唐,而以關中為基地統一中國北方的則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隴右為根據地統一中國或北方的則一個都沒有。 隴右在人口、經濟發達程度、對中原地區的威脅上均無法與關中地區相比,因此關中的失陷對魏國的打擊是更為嚴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復漢室、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魏延的計劃是比較積極的,而諸葛亮的計劃是相對平穩,也是比較消極的。這也從歷史的實際得到了證明。
戰術上:
魏延計劃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集中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等地,確保關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隨後逐步加以各個擊破。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是比較理想的;
諸葛亮計劃則由於道路遙遠,相對要化較長的時間,這樣,魏軍就能贏得時間向戰區增援大軍。而且隴右的防禦並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隴山隘口外,還有北面的高平迂迴線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軍的攻擊。這樣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局面,這對於運輸線遙遠的蜀軍來說,決不是戰術上的好選擇。
冒險性:
諸葛亮的計劃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穩的計劃。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從歷史的實際看,諸葛亮所謂十全之計,在從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沒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於魏軍主力已經到達關中,就是街亭不敗,也會在隴右與魏軍展開長期的作戰,很明顯,蜀軍從漢中到隴右的運輸線過長,根本無法支撐這樣長期的作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與東漢時期的隗囂一樣——失守隴右。
而看似冒險的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就可以依託潼關、武關、蒲坂津的天險,保衛關中,而這時關中將成為蜀軍可靠的補給基地,蜀軍最頭疼的糧草問題無憂也。
所以兩廂比較,諸葛亮計劃即使成功也沒有最終勝利的希望,而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可以說光復漢室的計劃已經完成一半了。
三、 魏延計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要實現魏延計劃,需要具備哪些必備條件呢?
1、 突然性。利用劉備死後5年蜀軍沒有在北線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蜀國比較有名的軍事領導均已去世給魏國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戰役的保密工作,發動突然的襲擊;
2、 速度。隱蔽作好一切准備工作,快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
3、 吳國的配合。利用吳國在東線發動大舉進攻(或與其聯合計劃)、魏軍戰略機動部隊東進的時機,適時發動,使魏軍短時間內難以進行有力的反擊;
4、 魏國關中地區防禦力量薄弱,保證蜀軍突擊部隊可以迅速達到戰役目標,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軍擊退;
5、 蜀軍集中最強大的部隊和指揮力量,不可猶豫,務必一戰成功,否則這樣的戰機不會再有。
那麼,以上5個條件蜀軍是否具備呢?分析如下:
第3、5個條件,是完全取決於蜀國自己和同盟,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完全能夠達到;
第1個條件,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因為漢中相對出口較少,很容易進行封鎖,特別是戰役准備的最後階段,應當能夠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輕裝部隊所走的子午谷,人煙稀少,也沒有什麼迂迴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偵察隊,清理和秘密封鎖道路,就可以保證在部隊出子午谷前不被對手知曉;
第2個條件,也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還部分依靠老天的幫忙——不要下雨。由於蜀軍以山地兵見長,在秦嶺中快速行進應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按照計劃要求快速進軍的;
第4個條件,則主要取決於敵人,部分受到蜀軍戰前煙幕成功與否的影響。只要前面幾個條件完成,魏軍就不會察覺到蜀軍的企圖,也就不會增加兵力或更換指揮官了。
四、 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如果前述5個條件滿足,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在吳國於東線大舉進攻的時候,發動這次戰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樣與吳國在戰前就確定下聯合進攻的時間,這樣一來,魏軍在洛陽的戰略機動兵團極有可能會調往東線,當蜀軍在西線發動時,魏軍機動兵團再掉頭西進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了。 蜀軍已經集中了9萬大軍,參加這次進攻,加上多年的物資准備和穩固的後方,以及魏延、趙雲、吳壹、高詳、王平等戰將,可以說對魏關中守軍處於完全的優勢。
根據多年駐守漢中的魏延的計劃,蜀軍輕裝部隊經過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長安。從長安到潼關約260華里,也既370漢里,根據司馬懿8天走1200漢里的行軍速度,平均急行軍每日可走150漢里,這樣一來,魏延軍再要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只要擊退長安守軍或把其嚇的不敢出來即可),再趕到潼關,也是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即可完成,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10天以上才能趕到(包括長安去洛陽報告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天,潼關到洛陽430華里,既614漢里),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
而諸葛亮的主力20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進到關中(應是前軍輕裝軍,不用完成攻城任務),可以留部分兵力,圍困可能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地,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會師潼關,再分兵北進蒲坂津和南下武關,封閉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
唯一的問題是:長安魏軍有多少兵力,指揮官是誰,會堅守長安嗎?
根據魏延的戰前偵察,魏長安守將是安西將軍夏侯茂:
《三國志夏侯敦傳》記載:「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魏略》記載:「茂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與茂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茂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記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長安守將乃從未帶兵作戰,不喜軍事,沒有謀略的皇帝女婿,由於西線一直平靜無事,才派來此地做官的。這樣的將軍,一旦蜀軍突然出現於長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腳亂,哪裡還能組織有效的防禦和反擊呢?從魏國後來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國後來得到諸葛亮揚聲出斜谷,馬上就更換了長安的指揮官。
魏軍在長安一帶有多少部隊呢?根據《魏略》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由於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軍會進攻,所以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很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軍守備各城鎮,而基本沒有機動的野戰部隊。關中沿秦嶺的要點有陳倉、眉城、武功、長安,如果前三城各1~2千兵守備,長安5千兵,估計在這一線有1萬人。可是由於分散部署,很難對抗蜀軍的進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還會有5千到1萬兵力用於防備少數民族騎兵等對各郡的侵擾。
故,在長安能用來反擊魏延軍的僅5000人而已,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敢於用5000輕裝兵長途奔襲長安的原因。否則,如果長安魏軍兵力超過1萬,恐怕魏延的疲憊之師要被消滅在長安城下了。
魏延軍以主力擊退長安的守軍,而後留下負糧的5000人,自己率精銳5000東進奪取潼關等地,利用當地民眾的糧食做補給,短時間內不會挨餓。這樣一來,魏延計劃成功實現,關中為蜀所有,統一大業的基石奠定矣。
這裡面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長安的魏軍指揮官。如果其水平高,將不會守在城裡,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與魏延軍的距離,牽制住魏延,即不作戰又不讓其順利東進或搜集糧食,以贏得時間。
但是夏侯茂不會有這樣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幫助其指揮。即使這樣魏延還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犧牲負糧軍——上去纏住郭淮軍,自己的精兵迅速東進奪取潼關。
所以,我認為魏延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擔心魏軍會在子午谷里埋伏,這是缺乏基本軍事常識的擔心:首先蜀軍的前提就是保密,魏軍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極為險峻,兩面不是峭壁就是懸崖,大部隊是不可能埋伏的。 還有人以為子午谷在魏國境內,實際上根據地圖,子午谷在兩國交界地區,但是離魏興郡還比較遠。魏延作計劃時,孟達還沒有造反(後來司馬懿到了城下他也還未來得及造反呢),魏興郡也一直在沈儀手裡,魏延制訂計劃當然要考慮這面的情況。
還有人擔心諸葛亮大軍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之所以走的很慢,是因為他不需要著急,因為已經與吳國約定同時進攻,走的慢一些,魏國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吳國那邊。這也是軍事常識問題。
還有人擔心,魏軍會不會從新城、魏興郡一帶進攻漢中呢?可以說是可能性極小。因為新城等地到漢中也都是高山峽谷,道路艱險,魏軍很難在短時間內集結大部隊並做好進攻准備——即使在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響應、魏國形勢危急而漢中空虛的228年,在這個方向魏軍也根本沒有任何的動靜,何況當時司馬懿正帶領4萬多大軍剛剛消滅了孟達於新城。
魏延為什麼要計劃出子午谷呢?我們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現在長安附近,才能搶在長安部隊前面到達潼關,因為從漢中去潼關,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條路——魏延的計劃一切都是為了搶占潼關天險。
最後的結論:
所以,根據以上的史料和分析,可以認為:
1、魏延計劃的中心是搶占潼關,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而不是攻佔長安,占據咸陽以西地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計劃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
2、魏延計劃是蜀國以弱勝強、甚至統一中原(乃至中國)的最佳計劃;
3、魏延計劃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而不是非常冒險;
4、魏延計劃作為一個一戰成功的計劃,有一定風險,但是即使失敗,也不過損失1萬人,而對諸葛亮出斜谷的大軍不會有任何損失,更不會危及蜀國的整體安全;
5、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根本就沒有什麼「十全必克」的軍事計劃。為了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這樣的風險是值得冒一下的。何況就連被諸葛亮稱為「十全必克」的平取隴右計劃,最後還不是一個兵敗街亭,損失2萬多人的結果嗎?
這樣的結論,可能喜歡諸葛亮的朋友不高興,可是不管諸葛亮出於什麼原因(性格謹慎、不善出奇兵、壓制魏延)而沒有實行這個偉大的計劃,實在是蜀國的悲哀呀。
另外,《智囊》卷5的記載與魏略很相似,只不過把時間說成是:「魏延既大破魏郭淮等,遷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時夏侯茂鎮長安,亮在南鄭,與群下計事。……」(以下與魏略的記載差不多,省略)這樣一來魏延提出的這個計劃就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了,這是不準確的。
根據《魏略》記載:「至太和二年(228年),明帝西征,人有白茂者,遂召還為尚書。」說明這時夏侯茂早已不在關中,魏延這時是不可能再說這樣的話了。
但是魏延可能兩次提出這個計劃:也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前。因為第二次北伐前的形勢與第一次很接近,只是缺少了突然性。但是由於第一次慘敗,魏國也不會估計到蜀軍這么快就會再次發動進攻,這也是一個有利條件。這大概就是魏延「輒欲請兵萬人」的來源吧。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但是我認為,偷襲不管成功與否,都要比諸葛亮的全軍從斜谷出擊要強,而事後也證明諸葛亮的計劃雖然不能說完全錯誤,但中間的露洞實在太多,才導致了此次北伐的失敗。我個人感覺,說諸葛北伐是為了統一國家,還不如說他是為了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而進自己的心意。還有,諸葛亮本身的長處也是在內政和戰略上,對戰術上確實很平常,因此每次的具體戰術,多都是靠別人提議,比如馬謖、法正等人,這也許是他不能採納魏延奇襲計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孔明神人,魏延驍勇。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人生。

Ⅲ 李商隱、辛棄疾、曹操、馬致遠、秦觀、等著名詩詞作家的資料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其中李商隱的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

李商隱與李賀一樣,都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聖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並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於藍,這一技之長成為他後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
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後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後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凄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志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在藝術上有傑出的成就,他的詩以七律成就為最高,其他五言、絕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詩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綿邈,隱晦曲折,寄託極深,穠艷綺麗,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於利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像、聯想和象徵,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他的「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沉渾得杜甫詩神髓,綺麗的想像、用語則直接得益於李賀。如果說李賀的詩偏於想像,則李商隱的詩重於象徵。
李商隱的詩於宋初十分流行,「西昆體」仿效義山詩的用典,後成為西昆詩派,但只是機械地學到了堆砌辭藻,而不能得義山詩的神髓。
李商隱的詠史詩借古諷今,毫無顧忌,如《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樣「指斥乘輿」的勇氣在政治寬松開明的唐朝也並不多見;而《詠史》中「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北齊》中「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等詩句都是對唐敬宗奢靡之風的直斥和諷喻;名篇《賈生》:「夜半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斥責晚唐諸帝求仙訪道煉丹圖長生,並因此誤國的荒唐行為。《行次西郊一百韻》則真實地描寫了甘露之變三年後兵禍旱災後民不聊生的情形,並追述了百餘年來國家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從今昔對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憂國憂民,頗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餘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餘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錦瑟》文字錦綉華美,字面意義易於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與李賀一樣,李商隱也善於寫夢;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在李商隱的詩中,這兩種境界水乳相溶,借夢尋得對痛苦人生的解脫,借夢尋得燦爛美麗快樂的人生。如「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牡丹》);「十年長夢采華芝」(《東還》)等。

李商隱的詩固然是詩苑奇葩,文也是文囿異卉。他的詩情真意切,綿邈曲折,散文卻峭直剛勁,獨出機杼,銳不可當,駁盡世俗定見,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則典麗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體所限而善於表情達意,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奉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隱全集》以清人馮浩的《玉溪生詩集箋注》三卷、馮浩詳注《樊南文集》八卷、錢振倫錢振常兄弟箋注《樊南文集補編》十二卷匯合成全集,並刪除箋注而成,內容全而篇幅不長,價格較低,並在書後附以李賀詩集,適合有一定古文基礎而又喜愛晚唐詩文的讀者閱讀。

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生平大事記】

(華中科技大學 徐漢明 編)

一一四○年(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年)一歲

五月十一日(公歷五月二十八日)辛棄疾生於山東歷城四風閘。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贊撫養。祖父在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做金國的縣令,當辛棄疾到了讀書年齡時也跟到譙縣。亳州有個叫劉瞻的人,長於作田園詩,當地負有時名,辛棄疾拜他為師,與黨懷英同學。]

一一五四年(宋紹興二十四年)十五歲

由濟南府保薦到燕京參加進士考試,考試雖然失敗,但給了他一個觀察敵情的機會。

一一五七年(宋紹興二十七年)十八歲

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借機更加了解了敵情。

一一六○年(宋紹興三十年)二十一歲

祖父辛贊逝世至晚當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紹興三十一年)二十二歲

在濟南南部山區組織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舉行起義,後投歸耿京起義軍,委任為掌書記。

一一六二年(宋紹興三十二年)二十三歲

正月,耿京派賈瑞、辛棄疾等人奉表南歸,十八日到達建康(今南京市),當天被皇帝趙構召見,授辛棄疾右承務郎。

被召見之後回起義軍營,途中得知叛徒張安國等人殺害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等帶騎兵五十直闖有五萬人的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交朝廷治罪。

南歸後,任江陰簽判,協助地方官處理政務。

一一六四年(宋孝宗隆興二年)二十五歲

江陰簽判任滿去職。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歲

向孝宗趙眘奏進《美芹十論》。

任廣德軍通判。

一一六六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二十七歲

任廣德軍通判。

一一六七年(宋孝宗乾道三年)二十八歲

任廣德軍通判。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歲

任建康府通判。

與建康行宮留守史正志、軍馬錢糧總領葉衡及趙彥端、韓元吉、嚴煥等人來往,參與游從宴會,酬答唱和,開始歌詞創作活動,確定了以後長短句的寫作方向。

一一七○年(宋乾道六年)三十一歲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見,進奏《阻江為險須藉兩淮》及《議練民兵守淮》兩疏。

召對之後,調任司農寺主簿。

把收復大計寫成《九議》給宰相虞允文。

與在朝中任職的張木式 、呂祖謙來往,相與游從。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歲

春,由司農寺主簿調滁州(今安徽滁縣)知州。因滁州連遭災荒,人煙冷落,城郭蕭條,居民逃荒在外。到任後,寬征薄賦,恢復市場,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換過來。

把滁州新市場的一處建築取名為繁雄館。又修建奠枕樓為當地居民登臨娛樂的場所。

有奏議上朝廷,論敵我形勢,但得不到朝廷的反應。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歲

春,離開滁州,到建康留守葉衡幕中做了幾個月的參議官。

秋,登建康賞心亭,寫下了著名的詞篇《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葉衡入朝為相,辛棄疾因葉衡的推薦而被皇帝召見,召見之後,便留在臨安(今杭州)做倉部郎官。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五歲

六月任江西提點刑獄,節制諸軍,討捕於四月起事的茶商賴文政。七月,離開臨安到江西接任。經辛棄疾的策劃和部署,賴文政親身到辛棄疾處投降,被押到江州處以死刑。因滅茶商軍有功,加秘閣修撰職名。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歲

秋冬之際,改任京西路轉運判官,到襄陽就職。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歲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冬,江陵駐軍中的統制官率逢原縱容其部曲毆打當地百姓,辛棄疾上疏論奏此事,建議對橫行的軍人和統制官加以懲處,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後台,奏章未被採納,反以帥守與駐軍不能協同為由,被調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撫使。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歲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經呂祖謙介紹,與陳亮相識,成為好友。

下半年,被調任湖北轉運副使。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歲

三月,改作湖南轉運副使。自湖北調任湖南時,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餞行,辛棄疾賦《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向朝廷奏進《論盜賊札子》。

秋,調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

一一八○年(宋淳熙七年)四十一歲

對湖南土豪劣紳欺壓鄉民的武裝組織鄉社進行整頓。

創置湖南飛虎軍。

冬,秘閣修撰被改為右文殿修撰,並再次任隆興府知府兼江西安撫使。隆興府遭嚴重旱災,到任後,立即採取措施,舉辦救荒工作。

一一八一年(宋淳熙八年)四十二歲

七月,因舉辦救荒工作有功受獎,升為奉議郎。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饒興建帶湖新居庄園。高處建舍,低處辟為稻田。主張「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為「稼軒」,並以此作別號。

十一月,由於諫官王藺的彈劾,官職一並被削奪。

冬,帶湖新居落成。罷官後,回到上饒帶湖新居。

一一八二年(宋淳熙九年)四十三歲

閑居上饒家中。

一一八三年(宋淳熙十年)四十四歲

春,友人陳亮來信,說秋後來訪,但後來因陳亮被誣下獄沒有來成。

一一八五年(宋淳熙十二年)四十六歲

與信州守鄭汝諧常有來往,酬唱甚多。

一一八八年(宋淳熙十五年)四十九歲

正月,第一本詞集《稼軒詞甲集》由門人范開編定印行。

在與上饒接壤的鉛山縣境內的期思渡修建了一座別墅,取附近一清泉名為瓢泉。瓢泉附近是一座連綿百多里的名山,主峰叫鵝湖,山下有座寺院叫鵝湖寺。南宋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曾在這寺院里辯論過哲學方面的問題,是學術史上有名的勝地。辛棄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鵝湖寺遊憩。

冬,友人陳亮來訪。辛棄疾與他鵝湖同游,瓢泉共欽,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兩人縱談十日,成為南宋詞壇上著名的鵝湖之會。有《賀新郎》一詞,寫與陳亮縱談的喜悅和陳亮去後依依惜別的心情。從此以後,他們書信往來,彼此唱和,交誼日深,直到陳亮逝世。

一一九二年(宋紹熙三年)五十三歲

被起用為提點福建路刑獄公事,春初赴任。

九月,福建路安撫使林枅[木千干ji]死,辛棄疾兼代福建路安撫使,直到年終。

是時,與在建陽閑居的朱熹往來,游從甚繁,並常向他徵求處理福建政務的意見。

向朝廷上疏,建議推行經界(清查地畝所有權與均平賦役負擔)和改變鹽法。

年末,得知皇帝要召見他。

一一九三年(宋紹熙四年)五十四歲

因皇帝要召見,正月初從福州啟程,途經建陽同朱熹會晤。到杭州,陳亮也特地跑來相會。

被皇帝召見,奏進《認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疏》,就長江上游的軍事防禦提供了幾點意見,但沒有受到重視。奏對之後,留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卿。

秋,職名被提名為集英殿修撰,派做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撫使,重到福州。

一一九四年(宋紹熙五年)五十五歲

友人陳亮逝世。

七月,由於諫官黃艾的彈劾,被罷官,只給一個掛名的閑散差事,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

八月,回江西上饒,繼續他的退休生活。

九月,因御史中丞謝深甫提出彈劾,職名由集英殿修撰降為秘閣修撰。

一一九五年(宋寧宗趙擴慶元元年)五十六歲

閑居上饒家中。

春,在鉛山期思的新居全部落成。

十月,由於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提出彈劾,秘閣修撰的職名被削奪。

一一九六年(宋慶元二年)五十七歲

帶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鉛山期思瓢泉新居。

九月,又有朝廷言官提出彈劾,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的空名也被削奪。到此,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被削奪得乾乾凈凈。

(辛棄疾在這之前和之後的閑居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同一些士大夫階層的人游山逛水、飲酒賦詩中消磨掉的。表面看來澹泊冷靜,放浪林泉,不關心世事,實則胸中燃燒著炎炎烈火,不忘恢復失地,借歌詞為陶寫之具,抒愛國憂民之情。)

一一九八年(宋慶元四年)五十九歲

恢復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

一二○○年(宋慶元六年)六十一歲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中逝世,辛棄疾為文往哭之。

一二○三年(宋嘉泰三年)六十四歲

六月,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

是時,與在紹興三山閑居的愛國詩人陸游往來,辛棄疾谷為陸游建一新舍,陸游沒有接受,新舍未做成。

年末,宋寧宗召見,臨行前去三山向陸游告別,陸游寫長詩一首送行。

一二○四年(宋嘉泰四年)六十五歲

正月,寧宗趙擴召見,辛棄疾陳述對付金人的意見,主張北伐,要有一段時間做充分的准備,提出應把用兵任務交給元老大臣。

三月,派任鎮江知府。到鎮江後積極為對金用兵作準備,預制了一萬套軍服,計劃招募一萬名士丁。

一二○五年(宋寧宗開禧元年)六十六歲

六月,調任隆興知府,未到任,又因諫官彈劾,新令撤回。

秋,懷著滿腔憂憤返回鉛山。

一二○六年(宋開禧二年)六十七歲

春,被起用做浙東安撫使,辛棄疾上疏辭免。

五月,朝廷正式發布伐金的命令,各路軍隊在韓侂胄指揮下都潰敗下來,失敗的原因,不出辛棄疾的預見,魯莽從事,准備不夠。

十二月,進龍圖閣待制,派知江陵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召辛棄疾到杭州秦陳對時局的意見,擬任兵部侍郎,一再力辭,不肯出山。

一二○七年(宋開禧三年)六十八歲

召對之後,春,從杭州回鉛山。八月,身染重病,在鉛山家中養病。

秋,金人以索取韓侂胄的首級作為議和條件,韓侂胄大怒,再次對金用兵,並想請辛棄疾出來為他聲援,任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臨安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病已沉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請辭。

九月初十日,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志願離開了人世。死後葬鉛山縣南十五里陽原山中。

曹操: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國譙縣(安徽毫縣)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養子而改姓並繼承侯爵。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國演義中,南陽何禺頁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之亂時顯露頭角,董卓死後,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8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操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綉、呂布等割據勢力。曹操共有25個兒子,卞皇後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曹昂、相殤王曹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曹鉉、陳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曹矩,王昭儀生趙王曹干,孫姬生臨邑殤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殤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靈殤公子曹微,趙姬生樂陵王曹茂。其中長子曹丕曹操認為篤厚恭謹,立為後繼,成為後來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國演義中提到他黃須,勇而無謀;三子曹植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雖才華橫溢但個性怯懦,嗜酒放縱;四子曹熊體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長女曹節,次女曹憲,三女曹華,均嫁與漢獻帝為妻。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與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代表了東漢末年的文風,與蘇軾一家並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庭」,曹操一生有諸多作品,為眾人稱道的《觀滄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敗袁紹後於河南延津縣附近所作,《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他的高遠志向,公元208年冬於湖北漢口西南長江邊賦歌《短歌行》,抒發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心情。

馬致遠: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治者開始注意到「遵用漢法」和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他的一套失題的殘曲中自稱「寫詩曾獻上龍樓」,卻長期毫無結果。後來擔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滿意的,在職的時間大概也並不長。在這樣的蹉跎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懶,一面懷著滿腹牢騷,一面宣稱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隱士高人自居,同時又在道教中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的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歷史上的這一事件,原只是漢元帝將一名宮女嫁給內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在《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後漢書·南匈奴傳》加上了昭君自請出塞和辭別時元帝驚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節,使之帶上一種故事色彩。後世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及民間講唱文學屢屢提及此事,對歷史事實多有增益改造。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秋》也許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麼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取功名,要麼是視一切價值標准為空幻,所以,在這方面過分強調是不適當的。這個劇本同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戰爭中個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壓迫下曾以公主和親,宋亡後後妃宮女都被擄去北方,這些當代史實都會給作者以較深的感受。而《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劇中寫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愛的女人,那麼,個人被命運所主宰、為歷史的巨大變化所顛簸的這一內在情緒,也就表現得更強烈了。事實上,在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當臣下以「女色敗國」的理由勸漢元帝舍棄昭君時,他忿忿地說:「雖然似昭君般成敗都皆有,誰似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橋送別時,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兒出外也搖裝。」對夫妻恩愛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驚夢」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詞,表現出漢元帝對情人的無限思戀,把劇本的悲劇氣氛渲染得愈加濃郁。這里在塑造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歷史變遷、人生無常的感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一再倒霉,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裡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後時來運轉,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劇中多處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如:「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
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這個劇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牢騷和宿命的人生觀,也反映出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端低落的處境下的苦悶。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劇。《岳陽樓》、《陳摶高卧》、《任風子》以及《黃粱夢》,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跡,宣揚全真教教義的。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傾向都是宣揚浮生若夢、富貴功名不足憑,要人們一空人我是非,擺脫家庭妻小在內的一切羈絆,在山林隱逸和尋仙訪道中獲得解脫與自由。劇中主張迴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爭取自身的現實利益而斗爭,這是一種懦弱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劇中也對社會現狀提出了批判,對以功名事業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這也包涵著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雖然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眾多的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麼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包括《漢宮秋》這樣的歷史題材的作品在內,劇中人物往往游離戲劇沖突,作大段的抒情,這常常是作者在借劇中人物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如《岳陽樓》中呂洞賓所唱《賀新郎》一曲: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的斜陽又晚。想咱這百年人,則在這捻指中間。空聽得樓前茶客鬧,爭似江上野鷗閑,百年人光景皆虛幻。
這實際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寫過多次的一種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馬致遠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不是很強的。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劇中所抒發的人生情緒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共鳴,再就是語言藝術的高超。馬致遠雜劇的語言偏於典麗,但又不像《西廂記》、《梧桐雨》那樣華美,而是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如《漢宮秋》中寫「驚雁」的一支《堯民歌》:
呀呀的飛過蓼花汀,孤雁兒不離了鳳凰城。畫檐間鐵馬響丁丁,寶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蕭蕭落葉聲,燭暗長門靜。

作品風格
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鬱中見通脫之風格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於把比較朴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緻而富有表現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詞采清朗俊雅,而不濃艷,《太和正音譜》評為「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兩相頡頏,有振鬣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於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

秦觀:秦觀(1049~1100)字少游,揚州高郵人。史稱其少豪俊慷慨,舉進士不中,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與己意合。可見他本來的志意是想要有所作為的,而這種史傳的記述,與他的詞很不相稱。他的詞很溫柔婉約,可見秦觀的性情有兩個方面。
秦觀在舉進士不中以後本不想再參加考試了,何以又參加考試了呢?這就要說到他與蘇東坡的一段關系。蘇東坡在徐州時,有一

Ⅳ 古代蒲坂在哪裡。 就是東西魏時期的蒲坂

永濟古稱蒲坂,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是古河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永濟市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西臨黃河與陝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隔河相望,南依中條山與芮城縣接壤,東鄰運城市,北接臨猗縣。

Ⅳ 為何古代打仗必爭函谷關

先講結論,這個問題便是一個偽命題,古代攻打關中,並非只走函谷關這一條通道。潼關、函谷關的重要性,其他回答已經指出,茲不贅言。關隘和軍事通道密不可分,因此我主要講講其他幾條進攻關中的軍事通道及相應的關隘。

首先,攻打關中的敵人並非只來自東方,還有南和北方。先說北方,關中平原的北部,是一系列山地,衡山山脈橫亘於鄂爾多斯草原以南,關中北部山地以北,黃龍山山脈和子午嶺則並列於東西,三者構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地形狀況,這個馬蹄形向南開口,而開口處,正是關中平原的北部——長武、彬縣一帶,這一帶也是關中平原北部的門戶地區,古代北方勢力入侵關中平原,也多是取道於這一帶。

西北的入侵勢力進入渭河平原主要是經過涇河的上游,即賀蘭山地區,出發到今寧夏固原縣的蕭關,從蕭關出發,又有兩條通道:第一,從蕭關跨越清水河河谷,向東由涇河谷地到達關中平原北部的長武、彬縣一帶,比如西周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在關中,來自西北的敵人?狁(也被稱為犬戎),最常走的,就是這條蕭關道,因此長武、彬縣一帶也成為西周王朝的重要軍事駐扎地。

第二,是穿越清水河河谷,順六盤山東麓一路南下,到達千河上游的隴縣,再進入今天的鳳翔地區,這條路被稱為回中道。西漢匈奴南侵,就曾經由回中道到達了鳳翔地區。唐代吐蕃也曾由回中道進犯長安。

當然,也有不從蕭關出發的。陝西西北部的延安,古代稱為高廬,歷來是交通樞紐,因此北方的勢力也會從延安出發,順著洛河南下,這條道路被稱為延州道,比如突厥人和蒙古人就曾沿著延州道南侵,但是由於這條道路路途艱險而漫長,軍事供給困難,也容易遭到埋伏,因此北方的勢力還是多藉助蕭關道和回中道南下。那麼對這兩條通道的防守,也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北部的長武、彬縣一帶和關中平原西部的隴縣、千陽一帶。在這兩個地區,歷代設立了大量的關隘。在長武、彬縣一帶,有冉店關、穆陵關,其東北的旬邑附近還有石門關和雕嶺關。在隴縣附近,則有隴關、安夷關、安戎關、咸宜關、白岩關、箭括關等等。同時,這兩條要道的共同出發地——蕭關也非常重要,不過由於蕭關距關中平原太遠,常常被北方勢力所掌控。

其次,南方的入侵勢力,可以經由秦嶺的各個谷地進入渭河平原,由此也形成了一些軍事通道,最主要的有陳倉道(經散谷)、褒斜道(經斜谷)、儻駱道(經駱谷)、子午道(經子午谷)和武關道(經藍田穀),對這些通道的防禦,也形成了許多關隘,比如防禦陳倉道的散關、仙人關,褒斜道的斜峪關、雞頭關,儻駱道的駱谷關、華陽關,子午道的子午關、腰嶺關,武關道的武關和?i關等等。這些通道和關隘,在歷史上都很有名,來自南方的勢力,可由漢中或南陽盆地,經這些通道攻打關中。比如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指陳倉道。西周昭王南征、戰國秦楚相爭,常常走武關道;在滅秦戰爭中,劉邦攻打關中,也是走武關道進入關中平原(不過劉邦走武關道,主要是因為函谷關打不下來,側面反映了函谷關的險要)。

至於東邊的敵人,也並非只有函谷關和潼關可守。位於汾河谷地的晉國(後來的魏國),可直接越過黃河向西進攻秦國腹地,那麼在這里也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關隘,稱為臨晉關(又被稱為蒲津關)。

關中之所以稱為關中,是因為其相對封閉的地理形勢下,在各個方向的軍事通道上都設立了許多關隘,除了函谷關之外,還有本回答提到的其他各種,都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

在古代洛陽通往西安的古道上,河南的崤山至潼關段因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後,即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穀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因「丸泥可封」之險自古為軍事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中原腹地與西部地區的通衢要沖;還因兩千多年前中華文化聖賢老子在這里寫下了不朽的經典著作《道德經》,故而又被稱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

今天的函谷關關樓。

地理位置佔主要原因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占據函谷關等於遏止關中東進的西大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關中對中原,在地勢上呈高屋建瓴之勢,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資治通鑒》上稱關中「帶河阻山,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屆高屋之上建領水也。」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則由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分別扼守,閉關可以自守,出關可以進取,從而形成能進能退、可攻可守的有利態勢。

縱觀戰史,如果出現分別位於關中和中原的兩股勢力交鋒的情形,雙方必定以函谷關為爭奪的急所。如果關中一方占據函谷關,則足以保障關中東部門戶;如果中原一方占據函谷關,則關中必危。函谷關依險而立,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楚、趙、韓、魏、燕五國聯軍攻秦,攻函谷關不下,秦兵出關反擊,聯軍大敗。秦始皇六年,楚、趙、魏、韓、衛合兵攻秦,進至函谷關,再次大敗而還,合五國之力,精兵、猛將、謀臣雲集,面對函谷關天險,卻無可奈何。秦末,劉邦率軍西伐關中,不從正面攻函谷關,而繞道入武關,不能不說是出於對函谷關天險的顧慮。建安十六年,曹操討漢中張魯,涼州諸將以疑懼而反,馬超率眾十萬扼守潼關,曹操頓兵關前,久攻不克,後北渡黃河,從上游南渡出馬超軍後,歷盡艱險,才擊破馬超。東魏天平三年,高歡發軍三路攻關中,以猛將竇泰攻潼關,另以軍攻武關,自率主力從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銳擊破攻潼關的竇泰軍,高歡只得全線退兵。李淵入關中後,當即遣世子李建成率兵把守潼關以備東方之兵,自己從容經營關隴,開創大唐基業。

在古代函谷關的重要性,是因為當時的天下格局是東征西討。遠在傳說時代,炎黃夏都是西北民族,他們從西向東發展,要奪取此關;信史時代周秦隋唐發祥於西北,統一全國,要奪取此關;西漢劉邦奪取此關,統一全國。東漢先奪取河北下中原,奪取此關統一全國。以後至唐代,東西方都是以此關為中心,相互攻伐!所以函谷關是當時最重要的雄關!標題不太恰當,那時首都在關中,主要是從關中統一全國的多,是關中據函谷關而統一天下!而其他地方更不易通過!其實要是看地圖也就不難理解,洛陽到西安平坦大路就是函谷關,如果繞函谷關進攻關中只有走河東或藍田關。函谷關如果在敵人手裡,繞河東攻擊河西就要一鼓作氣拿下河西進而堵住華陰,必須要連續突擊,單個國家做不到,如果進展緩慢,函谷關的守軍可以北上堵住河東進河西的路。吳起敢從河東攻擊河西,那時候函谷關在魏國手裡。六國攻擊秦其實也可以走河西,楚韓牽制函谷關,可是六國不願給魏做嫁衣,人多寧願死磕,因為打下河西只有魏離的近佔便宜。

關中地區從地理位置上,是個封閉的環境,東北是黃河天險環繞,南邊是高聳入雲的秦嶺,山高路陡,不便行軍突襲。只有東面,而東面是秦國的函谷關。歷史上,從東南兩個方向攻入關中的只有劉邦從武關走藍田路,成功了,那還是趁著秦軍在東邊對付義軍,無暇顧及而成就了劉邦。

閱讀全文

與蒲坂為什麼是軍事重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