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軍事家,你能寫出兩件關於他的事嗎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游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干出了一番事業.「三顧茅廬」後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麼才學 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麼本事!」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 「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 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初出茅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後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張二人 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 」 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麼可以推諉呢 」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孔明怕關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違令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贊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後初掌兵權就打勝仗,後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沖勁,又肯虛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作出了成績.
錦囊妙計
孫權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後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再派人去奪回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並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吳,應該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嫁妹弄假成真,後來又護衛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一時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劉備與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一個一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身上本來帶有箭瘡還末痊癒,氣怒之下,終於死去,他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個周瑜,為甚麼又還要再有個諸葛亮呢!」由這個故事引出「一時瑜亮」這個成語,指同時存在的才幹能力相當而又相抗衡對峙的兩個人.
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來.當時南中地區(現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一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戰事節節勝利,最後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反抗.諸葛亮了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為主,把孟獲爭取過來. 諸葛亮善用計謀,第一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游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漢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穩定了蜀國後方,為北伐創造了「無後顧之憂」的條件.「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對戰勝對方穩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
2. 諸葛亮是一位()的軍事家,而曹操則是()的帝王
諸葛亮是一位()的軍事家,而曹操則是()的帝王?傑出,成功
3. 諸葛亮是個成功的軍事家
諸葛亮在軍事上並不太成功,赤壁之戰中他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孫劉聯盟,而版在戰場上指揮大軍擊敗曹權操的是周瑜。劉備入蜀起到關鍵作用的人是謀劃此事的法正、龐統等,後來龐統戰死,諸葛亮才入蜀支援劉備。到了關鍵的彝陵之戰,諸葛亮甚至被劉備留在了成都,根本沒有隨軍討伐東吳。劉備死後,諸葛亮六齣祁山寸土未得,反而使本身已經十分弱小的蜀國被戰爭拖累,國力大大衰減,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4. 諸葛亮算軍事家嗎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內後,看到諸葛亮的容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之所以有不同聲音,原因大致如下:
1、小說和評書里把諸葛亮神化了。當還原歷史,發現諸葛亮沒有那麼神的時候,有人就開始懷疑他的能力了。
2、作為正史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評價不高。但是要考慮到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晉國大臣,他是不能過分贊揚諸葛亮的。因為……司馬懿……
3、諸葛亮用兵謹慎,但是不等於不會用兵。他的軍事生涯頗多建樹。評為軍事家不為過!
5. 諸葛亮究竟是不是一位軍事家呢他的軍事才能又體現在哪些地方
要證明一個人是不是軍事家,最基本是要看他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有沒有運用成功的軍事策略,有沒有立過戰功,也就是說有沒有取得過戰場上的勝利。那諸葛亮有嗎?有。在哪裡,諸葛亮的北伐。說到這里,也許有人就要跳起來說了,你這不是開玩笑嗎,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六齣祁山,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如何能展現他的軍事能力呢?
一、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
諸葛亮的北伐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實現,這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魏國的發展速度是蜀國的三四倍,兩個國家打仗更多的是經濟的支撐,魏國近500萬人口,蜀國90萬。蜀國無論從財力,物力,人力,哪方面都差人家一大截,實力相差甚遠。而後的諸葛亮北伐,雖然沒有大局上的勝利,但也勝多輸少,而魏軍打的是消耗戰,這正是蜀國最軟弱的一面。
第五次北伐
由於曹魏內部一致採用不與蜀漢軍隊正面對抗的策略,所以直到諸葛亮病逝以前,雙方之間基本沒有發生過戰爭。 雖然沒有發生戰爭,可也能從背後分析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曹魏虎踞中原,佔有八十七郡十二州的廣袤土地,人口接近五百萬,兵員相當充足。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為了防備蜀漢的軍隊,曹魏令司馬懿帶了二十萬的軍隊來抵抗,這還不算,曹睿還在各地動員了三十萬的後備部隊,隨時准備支援,你看這動員力量有多大。再看看蜀漢,從荊州丟失以後,蜀漢僅有一州之地,人口不到曹魏的五分之一,所以兵力自然也明顯遠遜於曹魏。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最多的一次兵力也不過只有區區十萬人。
三、總結與疑問
在這里就出來一個問題:在曹魏方方面面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曹魏的軍隊在諸葛亮數次羞辱、挑戰下,都不敢和蜀漢的軍隊正面對抗呢?難道只是為了用這樣的策略來拖垮蜀漢的力量,讓諸葛亮因為糧盡而退兵嗎?
絕對不是。
如果曹魏能通過戰爭的手段摧毀諸葛亮的軍隊力量,他會選擇這樣躲在營寨裡面,甘心受辱嗎?還有,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每次都能全然退回漢中,而且幾次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這些難道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沒有任何關系嗎?
一個弱小的國家,一支少數的軍隊,如果沒有如此擁有強大軍事能力的領導者,會讓數倍強大於自己的對手如此懼怕嗎?再有,諸葛亮的治軍能力、指揮能力,領導能力、決策能力是非常強的,而這些都是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種種體現。別看曹魏的軍隊數量眾多,如果和蜀漢的軍隊正面對抗,魏、蜀兩軍在戰場上究竟鹿死誰手,未可知也。
通過這篇文章的解析,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富有謀略、策劃周全,指揮得當,敢於負責的軍事家。只要我們熟讀史書《三國志》,而又不局限於史書文字的表面敘述,用心去思考,就不會無知的認為諸葛亮沒有軍事方面的才能!
6. 諸葛亮到底是一位軍事家還是政治家
諸葛亮是個優秀的政治家, 不錯的文學家. 但他顯然不是優秀的軍事家.
諸葛治專蜀, 在前三國時期最為優秀. 他整化改屬革, 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
控制, 發展絲織, 使蜀國富強. 但正在此時, 諸葛亮表現出他極無戰略的
一步: 六次伐魏, 皆無功而反. 六次失利大大削弱了蜀國的實力和民族自信心
. 加劇了蜀國的滅亡
7.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算是位傑出的軍事家么
政治能力傑出,軍事能力一般,不過在軍事發明上倒是厲害。
連弩(一下十發),刺馬釘(無論怎麼扔都能釘子朝上),搭橋槍(攻城裝備),八陣圖(軍事陣法,有許多變化)火獸(能噴火的機器)。
可以說他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發明家和政治家。
8. 諸葛亮是否算一名軍事家
諸葛亮根本算不是一位軍事家,因為他基本沒有打過什麼勝仗。但他又經常指揮著軍隊進行軍事行動,因此他只能算一個軍事上的領導而已。現在咱們拋開《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只拿史書記載的史實來看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吧。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基本不讓諸葛亮參與指揮軍事行動,他的主要工作是搞後勤,足食足兵,為劉備的軍事行動提供物質保障。說實話,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相當清楚的,因此每有大的戰役,從來不讓諸葛亮插手,例如取川之戰、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諸葛亮都沒有到前線。只是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掌了大權,才有了軍事指揮權。但這時候諸葛亮又常常打敗仗,六齣祁山不用說了,諸葛亮每戰必敗,丟盡了臉面。只有一個七擒孟獲之戰似乎是取得了勝利,但那實際上是一次政治行動,沒有多少軍事的成份的,根本不能算是諸葛亮的功勞。所以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相當有限,甚至可以說沒有。陳壽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非常恰當的。
9. 三國中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
我認為三國中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也是廣受好評,連杜甫都曾經評論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怎樣算的上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呢?這里就要先從謀略、戰術、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才能夠說明。
所以,毫無疑問,諸葛亮在三國的歷史之上既是智慧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雖然在三國的歷史上,曾經也記載著他不少的過失,但是功大於過,我絕對認同諸葛亮的實力。
10. 諸葛亮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
z政治家。軍事上很一般!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作了如下的總評論:「諸葛亮當宰相,安撫百姓,建立法規,整頓官職,講求權制,誠懇待人,處事公道。凡是能盡忠而有益於國家的,雖然和自已有讎隙,也一定獎賞;凡是犯了法或玩忽職守的,雖然是自已的親人,也一定處罰;凡是肯真心服罪改過的,雖然犯了重罪也一定從輕處理;凡是狡辯抵賴掩飾罪過的,雖然所犯很輕,也一定加重處罰。不管做多麼小的好事,都要獎勵,不管做了多麼小的壞事,都要貶責;處理政事精練,注意遵循事物的根木,根據名位考核實際工作效率,虛偽的人不錄用。這樣蜀漢的人畏懼而又尊敬他,刑法雖然嚴峻但沒有抱怨他的人,這是由於他能用心公平、賞罰分明的結果。像他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治理國家的良才,是管仲、蕭何一類的人物。但是連年興師動眾,未能獲得成功,這大概是他在權變將略方面不擅長的緣故吧!」陳壽在政治方面對諸葛亮的評論,雖然有些美化,但他肯定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政治家,則是有根據的。另一方面,陳壽認為諸葛亮不擅長軍事,則是缺乏根據的。其實,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固然不如政治方面突出,但也稱得上我國歷史上一位軍事家。 判斷一個軍事統帥是否具有軍事才能,不能祗根據他的軍事活動是否成功。諸葛亮的北伐戰爭,雖然沒有取得最後勝利,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以弱攻強,並能取得局部戰役和戰斗的勝利,也是和他的軍事才能分不開的。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後,大部份的時間是在軍旅中度過的。長期的戰爭實踐和學習先秦軍事家的軍事思想,使他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軍事才能的統帥。首先,諸葛亮以法治軍,紀律嚴明。史書記載說他「賞罰肅而號令明」,「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他率領的軍隊,「出入如賓,不圍獵,不隨意踐踏莊稼」。在渭水沿岸屯田時,軍隊夾雜在百姓之中,「百姓安堵」,不感到惶恐。其次,諸葛亮注意對軍隊的訓練,講究陣法。他曾指出:「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除,如果由一個才能不高的將領來指揮,不見得就必然失敗,如果一個很有才乾的將領,統帥一支沒有訓練的軍隊,也很難取勝。」他訓練的軍除,「戎陣整齊」,「止如山,進退如風」,?#123;動自如,有相當戰鬥力。他非常講究行軍作戰和宿營的陣法,並取得很大成就。後人評論說他「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很得要領。」所謂「八陣圖」,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神秘,能夠飛砂走石,遮天蔽日,而是一 種行軍、作戰和宿營的陣法。在諸葛亮的約束下,蜀漢軍隊的行軍、作戰以至扎營、挖井、壘灶、掘壕、設障等都有嚴格規定,為的是便於攻守。諸葛亮病死,蜀軍退走後,抉R懿視察蜀軍留下的營地,不禁連聲稱贊:「天下之奇才也」。 諸葛亮的八陣法,是一項重要創造,很受後人的重視。西晉的李興指出:「推子[諸葛亮?#123;八陣,不在孫吳[孫子、吳起時所無?#123;」。西晉的馬隆曾用八陣法奪取涼州,北魏的習雍主張採用八陣法抵禦北方的柔然族,唐朝的李靖還根據八陣法創造了六花陣法。 諸葛亮對先秦軍事家孫武、孫臏的一些軍事思想有相當研究,並在作戰中加以應用。他非常重視孫武說的「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敗?#123;」,指出「不知其敵,每戰必殆」。他還強?#123;說:「用兵的原則,先要確定計謀,然後貫徹實施。要了解天時地利情況,觀察人心的動向,熟悉武器的應用,明確賞罰的原則,研究敵方的策略,察看道路的險易,識別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地物,判斷敵我雙方的情況,懂得進退的機宜,順應作戰時機,做好防禦准備,加強征伐力量,提高士卒本領,進行成敗的比較,考慮生死的代價,然後才能出動軍除,委任將領,造成 殲減敵人的態勢,這是用兵打仗的要旨。」在具體戰斗中,他提出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奇正相生,而變化無窮」。所謂奇,就是根據具體情況,機動靈活的作戰,不受陣地、營壘的限制,採取迂迴、暗襲等戰術。所謂正,就是按照一般情況,對陣地、營壘,進行正面、公開作戰。這兩種方法互相配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劉備提出隆中對策之後,一直為它的實現而努力奮斗。他幫助劉備聯吳抗曹,占據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厲行法治,賞罰嚴明,任人唯賢,集思廣益,務農殖殼,發展生產,對少數民族實行「和撫」政策,維護了西蜀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發展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他以法治軍,紀律嚴明,注意發揮士卒作用,強?#123;知己知彼,提倡靈活機動的戰術。這些軍事思想和經驗,對後世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諸葛亮的一些思想和作風,也值得我們借鑒。 唐朝薯名詩人杜甫,在追念諸葛亮的一首名為蜀相的詩中說: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長期為後人所傳誦,被用來抒發對歷史上著名政治、軍事家諸葛亮的懷念和對一個人末竟事業表示惋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