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

發布時間:2021-03-10 11:50:23

㈠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

海軍,祖父級的軍艦。國軍的軍艦幾乎比水兵的爺爺還老。
空軍,兩層木頭翅版膀的飛機,這也是一戰用剩下權來的。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陸軍,因為三個德械裝備師,其他的部隊跟小米步槍的共軍沒兩樣,最多是每個師團比共軍多幾門炮。
好吧。。再附上日軍。。
首先日軍擁有能和美軍拼上一次的強大海軍這個不用多說。海軍塑造了帝國的威嚴,擁有的航空母艦10艘。加上其它各式艦艇,帝國海軍總噸位世界第三。
空軍。日本沒有空軍,只有陸海航空兵。日軍擁有二戰中以兇猛聞名的零式戰機和延伸型號,96式轟炸機。甚至擁有部分美製航彈和德制其他裝備。
陸軍。日軍陸軍堪稱帝國的驕傲,每排4挺重機槍,70mm九二式步兵炮,還擁有各種輕型坦克,雖然和歐美的戰車沒得比,但對付中國軍隊足夠了。

㈡ 國民黨二戰時的的裝備

一.手槍

1.漢陽,大沽,鞏造毛瑟手槍

作為美軍從一戰至80年代中期的主力制式手槍,1911口徑為11.43毫米,採用7發插入式彈匣,管退式作用原理。

珍珠港事件後,此款手槍也開始從美國運往中國,主要裝備駐印軍,反攻滇緬的遠征軍,以及中美合作所下屬的忠義救國軍。

二.步槍:

1、國產毛瑟1888式步槍

俗稱「漢陽造」,製造工廠為前清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設立的漢陽兵工廠,自1895年至1944年,漢陽兵工廠一共生產了100萬支以上的仿造毛瑟1988式步槍。是近代中國生產量最大的槍支信號。

2、浙鐵造77式步槍

即仿造的比利時FN1930式步槍,生產廠家是1938年於浙江麗水成立的浙江鐵工廠,之所以命名為77式,是取不忘77事變之意。77式的槍機可以與遼造13式互換,槍長1.11米,重4.08公斤,採用5發內藏式彈倉,共計生產了32000支

3、遼造13式步槍

這是一款集合了毛瑟1907以及日本三八步槍額「混血產物」。槍機為38式,撞針彈簧在撞針之中,保險用毛瑟的轉鈕。此槍總體性能良好,生產了大約14萬支,主要供應東北軍。

4、中正式步騎槍

此槍仿造自毛瑟1924式步槍。槍長1099毫米,重3.875公斤,上彈方式為5發內藏式彈夾。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將此槍作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統一制式武器,

5、義大利1891式步槍

民國9年,12年,13年,北洋軍政府曾三次進口此槍,累計9萬6千支, 後國民政府也有少量購入,主要裝備福建部隊。

6、美國造春田1903式步槍

俗稱春田30,是美國根據毛瑟1898式改造的短步槍,二戰爆發後,主要裝備傘兵,以及戰略情報局下屬的突擊大隊,1943年滇緬遠征軍中成立傘兵大隊,也裝備了此槍。

7、美國造M1卡賓槍

M1卡賓槍是美國溫徹斯特軍工廠為軍隊中的非一線戰斗人員製造的輔助性武器,槍長504毫米,重2.48公斤,該槍主要裝備於「中美合作所」下的敵後游擊部隊忠義救國軍以及美械整編師中的非一線戰斗人員。

三.輕機槍

1、捷克造ZB26式輕機槍

ZB26由兩人操作,空彈夾由槍手取下,助手裝上新彈夾並默記彈夾數量,在射完10個彈夾後,就需要更換槍管,這是因為國內仿造ZB26,所用鋼材不過關。

原廠ZB26所用優質鋼材來自斯柯達廠,即使槍管打紅,立刻浸入冷水中冷卻,再取出重新射擊,也無大礙。

ZB26還有一項優秀設計,即快速裝彈器,可以把10到12個裝滿子彈的橋夾放在裝彈器中,快速拉動拉柄,橋夾自動滑出,裝滿一個20發的彈夾只要幾秒鍾,這使ZB26在抗戰8年中,始終是國軍最可信賴,且性能優於對手的基礎壓制武器。

2、川造仿啟拉力KE-7輕機槍

KE-7在抗戰中主要裝備川軍,台兒庄之戰前夕,川軍125師746團即記載,每個連補充3挺重慶製造花筒機關槍。這花筒機關槍就是KE-7, 因槍套筒上的圓形散熱孔而得名。

3、加拿大勃然(bren)輕機槍

美國宣布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後,美國即向加拿大英格力斯軍工廠進行訂貨,采購勃然輕機槍以供應中國軍隊。

至抗戰結束,一共有18135挺勃然輕機槍送往中國,輸送途徑為駝峰航線以及1945年初重開的滇緬公路。主要配發部隊為駐印軍與位於雲南的遠征軍。

4、比利時造勃朗寧mLe 1930(FM 30)自動步槍

本來設計的原始目的是一款單兵使用重火力武器,但因重量偏大,經過改進後裝上兩腳架,成為2戰中美國步兵班使用的重管自動步槍(BAR)

從1933年至1937年,國府從比利時共計進口9148挺FN30,抗戰開始後又訂購了8000挺。

四.重機槍

1、勃朗寧1917式水冷重機槍(卅節式)

槍長960毫米,重15.6千克,上彈方式為250發彈鏈,理論射速500到600發每分。1921年10月,開始在漢陽兵工廠仿製生產,稱為卅節式,前後生產了大約1萬多挺。

由於是反向工程,國產仿造式質量不穩定,沒有一挺可以連續發射200發子彈以上,但是原廠1917式在美國陸軍的測試中,曾有一口氣發射39500發子彈而無零件故障的記錄。

1943年起,根據租借法案,美國開始向中國提供步兵輕武器裝備,其中包括2448挺重機槍,由於美國提供的1917A式基本與卅節式相同,所以訓練使用不是問題,彈帶和零部件也可以通用。

2、馬克沁24式水冷重機槍

早在1889年,金陵兵工廠即開始仿造。直到抗戰開始,共計生產18964挺。槍長1197毫米,槍重20公斤,上彈方式為250發彈鏈,理論射速480到600發每分鍾

1936年,金陵兵工廠改進了24式的扳機,雙把手前各有一垂直的聯動桿,任何一邊向後拉,就可以擊發,簡單自然,優於原來的左手拇指推開保險,右手拇指壓扳機而擊發的復雜設計。

3、捷克造ZB37氣冷重機槍

槍長1096毫米,重18.66公斤,上彈方式為100發或者250發金屬彈鏈,理論射速500至700發每分鍾。

1937年,國府向捷克訂購1000挺,但只有850挺運抵,因其優秀性能,優先裝備中央軍。ZB37的特色設計包括能調整射速,每分鍾450發至700發,握把部分與扳機組兼做拉柄,並配置有彈鏈裝彈器,裝彈簡單迅速。

五.沖鋒槍

1.白格門(bergmann)手提機槍

由於槍口和槍管外殼上密布的圓形散熱孔又被俗稱為「花機關槍」,或者格早龍。

槍長820毫米,重4.33公斤,7.65毫米口徑,上彈方式為40發雙行插入式彈匣,理論射速500到600發每分鍾。金陵與上海兵工廠從1928年開始仿製,主要裝備部隊 包括川軍與晉綏軍。

2.美國湯姆遜沖鋒槍。

槍長865毫米,重4.87千克,口徑11.43毫米,上彈方式為20發雙行插入式彈匣或者50發圓形彈鼓,理論射速600到700發每分鍾。

自1923年開始,廣東,山西,四川兵工廠開始仿造湯姆遜,主要裝備川軍,晉綏軍。

自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開始根據租借發案向中國提供輕武器,湯姆遜1928式(M1)沖鋒槍開始配發駐印軍和雲南遠征軍,理論上每個整編美械師步兵連配備18支湯姆遜,做近距離火力壓制之用。

(2)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擴展閱讀:

由於當時國民政府腐敗嚴重,有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維持這個攤子勉強運作,以便於各位軍政大員好好撈錢。至於國軍的裝備如何,這些軍政大員們好像並不太在乎。仔細看看國軍的裝備建設就能看到,國軍的陸海空軍裝備建設規劃基本都是一塌糊塗的。

這些國軍的高層決策者們哪怕面對眾多國內國外的軍事威脅,他們也對此並不上心,哪怕918事變之後,哪怕上海遭到日軍轟炸之後。他們依舊能夠氣定神閑喝茶跳舞,悠哉悠哉地享受他們的靜好歲月。

以至於在抗戰全面爆發的時候國軍裝備的要麼是前清的老古董(典型代表是大量的漢陽造步槍和幾艘清末購買的海字型大小巡洋艦和一群老舊炮艇)。

要麼是國外那些技術不成熟的試驗品(例如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敢進口和裝備的垃圾戰斗機P66),要麼是外國軍方拒絕接受接受的有設計缺陷的不合格裝備(典型代表是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敢自行起火爆炸的P43戰斗機)。而且他們並不在乎裝備體系的建設。

㈢ 抗戰時期國民黨部隊裝備了哪些單兵武器

三峽大壩堅如磐石 三峽軍事安全經幾十年論證 實際上,早在1958年,三峽工程人防安全問題就已經提到議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會議決定興建三峽工程,要實現毛主席「高峽出平湖」的宏願。1959年,中央開始規劃三峽工程,考慮到戰爭因素,同時也開始了對大壩人防安全問題的研究。國家成立的人防小組匯集了60多名各方面專家,從1959年到1961年,首先進行了三峽工程抵禦常規武器襲擊的實驗,取得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實驗數據。近十多年來,僅模擬尖端武器的試驗就達200多次。 從1964年到1972年,我國科學家曾對4座模擬大壩進行了7次核武器轟炸實驗,取得了極其珍貴的數據。實驗顯示的最嚴重情況是,當大壩被100萬噸當量的核武器命中時,會產生1000米潰口。從1978年到1988年,專家又連續進行了三峽潰壩實驗,研究大壩在遭受核武器襲擊後,潰壩洪水的影響范圍,以及減少損失的對策。 常規武器對三峽大壩沒用 三峽大壩是一座堅固的混凝土重力壩,大壩由2689萬噸混凝土外加29萬噸鋼筋和25.5萬噸鋼材組成,壩高185米,大壩底部寬121米,壩高和壩寬都超過100米。 關於三峽大壩的堅固性,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明確表示,三峽大壩的設計特點,可以使遭受打擊的破壞性減到最小。他說:「三峽大壩是重力壩,重力壩的意思就是每一個壩塊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來保證自己的穩定。常規武器對三峽大壩的破壞性,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如果真的發生了核戰爭,那對於整個人類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戰爭一般都有預警,我們可以提前把水庫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壞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峽水庫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峽水庫是「一線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庫的長度達600多公里,平均寬度僅1.1公里,其下游段為三峽河谷,千回百轉,全長200公里,這是一個少見的「河床型」水庫。 據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稱,即使水壩被突然炸潰,對於下游大城市威脅也不大。潰壩後,由於庫區曲折河道的阻滯,江水從庫上游流到大壩處,少說也要兩天的時間。而且,從三峽到宜昌江面上有3個大的轉彎,每個轉彎處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緩沖水流。到宜昌以後,江面變寬,水流驟緩。宜昌附近有長江的幾條小支流,可以容納一部分水流。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可以阻擋一部分水流。從宜昌到荊州有長江幾條比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進入荊江分洪區後,還可通過分洪減輕中游武漢、九江等大城市壓力。 為了得到三峽工程萬一遭核武器襲擊而潰決後的水災影響范圍的准確數據,水利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試驗,試驗表明,大壩潰口在寬度為1000米、700米、400米3種不同情況下,在宜昌測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潰壩實驗結果表明,三峽萬一潰壩,對下游地區的破壞作用有限。 保護大壩有天網 興建三峽工程是黨和國家經過長達30多年的反復論證後才決定的,對三峽大壩可能成為未來軍事打擊的重要目標早有考慮。因此,在建設大壩的同時,我國也構築起了一個嚴密的防禦網。雖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關的防禦早就部署就緒,並仍在不斷加強。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一直把國土防空作為重中之重。目前,中國的防空能力在大氣層以內具有很大優勢。大氣層以內的防禦體系分高、中、低3層。擔負防禦任務的主要力量是空軍航空兵、空軍地面防空部隊及陸軍防空部隊。 組成防禦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導彈,各種類型作戰飛機,單兵對空導彈,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等。據悉,負責保護三峽大壩的防空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峽大壩為圓心,從里到外按陸軍防空部隊、空軍防空部隊、空軍航空兵循序進行疏散配置。其任務分配是:高中空由空軍航空兵主要負責,中低空由空軍、陸軍的防空部隊負責。 三峽大壩地處中國內陸,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國多層次密不透風的立體防禦體系,偷襲三峽大壩都屬於白日做夢,以美國的超強軍事實力,除非他們想玉石俱焚否則就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㈣ 抗日戰爭中使用過的所有武器裝備

馬尾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比較奇怪,一個圓圓的彈體後面結著一根粗粗的麻繩,很有點中國古代流星錘的味道,我們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這種武器,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武器在紅軍和早期的八路軍當中相當流行,而後來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製M24的木柄手榴彈,當時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檔品呢。

漢式(漢陽造)步槍
從1895年開始, 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21廠改造中正式步槍,本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

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抗戰時其步槍廠於1938年交與21廠,因此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字廠徽及『漢式』字樣。

由於生產時間長遠,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外露單排彈倉,5發, 曼里夏式彈□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29.13"
槍重: 4.14 kg

鞏造九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槍管長度: 73.8公分
槍重: 4.08 Kg

中正式步槍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內,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SR
槍管長度: 79.7cm
槍重: 3.95 Kg.

四四式騎槍

這種槍1909年在日本開始試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為「四四式騎銃」,一直生產到1940年間。我軍部隊中的四四騎槍數量不少,在朝鮮戰爭中仍有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
槍管長度 460mm
槍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銃

C96手槍

在我國南方稱為「駁殼槍」,北方稱為「盒子炮」或「盒子槍」。

該槍因威力大、故障少,彈匣裝10發子彈,性能優於日本「王八盒子」手槍,被我國抗日軍民大量裝備。

在戰場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對頭,是近戰中令日本鬼子膽寒的武器。

作業原理: 起落式閉鎖槍機,短後座力作業 ,半自動
彈匣容量: 10發內置式
擊發方式: 單動式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63x25mm(7.63 Mauser)
槍管長度: 3.9吋
槍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製造廠: Mauser
製造年代: 一次大戰之後

魯格P08手槍

俗話說盒子挎魯子,一個挎一個,我軍也裝備少量德制魯格P08手槍。

作業原理: 肘節式起落閉鎖 半自動
彈匣容量: 單行排列式彈匣8
瞄準具: 凹形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9x19mm
槍管長度: 101.6 mm
槍重: 0.85 kg

ZB26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口徑:7.90公釐
槍全長:1,165公釐
槍身重:9.0公斤
瞄準基線長:568公釐
槍管長:602公釐
來復線數:4條
來復線方向:右旋
來復線纏度:240公釐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發/分
裝彈具式樣:彈匣
裝彈具裝彈數:20發
自動方式:汽退式
冷卻方式:氣冷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網路家教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徑:6.5mm
供彈方式:彈斗供彈
有效射程:3000米
彈夾裝彈:30發
射速:500發/分

92式重機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

全長: 1156mm
槍重為55.3kg
槍管長為698mm
口徑7.7mm
初速為732m/s
膛線右旋4條
自動方式為氣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發/分
30發保彈板(Strip)上彈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戰爭我軍主要使用水冷24式馬克沁重機槍,其威力大、火力強、可靠性較高,一直為我軍所青睞。

作業原理:短後坐力式
彈匣容量:250發布彈鏈
口徑:7.92x57mm
槍管長:721.2mm
槍重:20kg
相容性:馬克辛家族
製造廠:21兵工廠
製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軍晉冀魯豫第4縱隊自製的炸葯發射筒 飛雷炮

飛雷炮最初叫"飛送炸葯",是一種威力極強的土製炸葯包。它是用火葯推送出去的一個6~8千克重的炸葯包,只要在它落點半徑5米內,一切生命體或工事都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它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這一威力強大的武器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在1947年晉南戰役之後研究發明的成果。

八路軍的曲射平射兩用82迫擊炮

陳列在抗日戰爭館的這門口徑為82毫米、長1.23米的曲射平射兩用迫擊炮,是八路軍第129師炮兵主任趙章成同志於1941年改造成功的,適應了八路軍近戰、夜戰的要求。

趙章成是我軍著名的神炮手。在長征路上,他曾創造過用僅有的3發炮彈,連連打中敵堡,掩護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奇跡。

89式擲彈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區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帶著三百多人精銳衛隊在自己的佔領區巡視。當路過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時候,這隊日軍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軍戰士的襲擊。

坂本旅團長是一個久經戰陣的老兵,槍聲剛一響起他就立即跳下戰馬,躲過了數發急射而來的機槍子彈。但是一發小型炮彈准確的落在他的面前,將其頭顱炸的粉碎---這個大日本皇軍的陸軍少將當場斃命!事後,日軍檢查坂本的屍體後發現:他並不是死於中國軍隊常用的迫擊炮,而是死於日軍自己的裝備-89式擲彈筒!

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重量輕且威力大,之前准備時間又短,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到解放戰爭時期還被解放軍使用。

口徑:50毫米
射程:360米
彈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軍應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歷史的。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葯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范圍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軍的第一架飛機

1930年,我軍的力量比較薄弱,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沒有能力製造飛機。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國民黨軍用飛機在武漢飛往開封執行任務的返航途中,由於汽油燃盡,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別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陳家河河灘上。我紅軍第一師三團一營繳獲了飛機,後將這架飛機命名為「列寧號」。

1931年新集解放後,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列寧號」飛機由卡房飛到新集,軍委決定成立鄂豫皖軍委航空局,任命龍文光為局長,錢均為政委,局址設在新集普濟寺內,紅軍的第一個航空局就在這里誕生了。從此中國工農紅軍擁有了第一架飛機。

「列寧號」飛機經常從新集機場起飛,兩顆紅星閃現於巍巍大別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漢執行空中偵察和投撒革命傳單等任務給敵人以很大的震動。之後列寧號飛機又在黃安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立下汗馬功勞。1932年,由於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列寧號」飛機曾幾次隨軍轉移,戰事頻繁,巨大的飛機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別山。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M3A3「功勛坦克」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後,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奉命開赴前線接收繳獲的大炮,他們卻意外地在戰場上搜集到國民黨軍隊丟棄的一些坦克美製M3A3坦克。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568號M3A3坦克隨坦克大隊參加了攻打永固門和濟南外城的戰斗。濟南戰役後,568號坦克被華東野戰軍授予「功勛坦克」稱號,炮手沈許也被譽為「鐵人英雄」。此後,「功勛坦克」又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屢立戰功。1950年,炮手沈許作為戰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功勛坦克」後來也作為功勛兵器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戰斗全重12.4噸
乘員4人
裝有1門37MM火炮和4挺7.62MM機槍。

㈤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正規軍的武器裝備有哪些什麼是守備團

1.那時候國軍手裡來多是舊軍閥的槍械自(像漢陽造之類的6.5毫米口徑步槍,LS說三八大蓋是不對的,那時三八大蓋在國軍只是少量裝備,日軍那才是標配)。野炮山炮較少,而且雜得很。重武器最多的是擲彈筒(這玩意幾乎不計型號的)。置於裝甲車,連戰區司令部出門都騎馬裝甲車能有多少。
2守備團原來是為了地方守衛組建的部隊,但戰鬥力小得可憐,在戰爭中幾乎是忽略不計的(注意不是戰略防守而是戰術防禦,而且往往也沒有真正達到一個團的建制)。
3抗日戰爭中的正面戰場幾乎是國軍撐下來的,要不然叫GCD去淞滬撐他三個月?抗日戰爭中GCD的主要功勞在敵後戰場,正面只有一個百團大戰,所以國軍的功勞不比GCD小。
4國軍抗日不是全都不積極,只有一部分是消極抗日,而剩下那些是因為腐朽的軍隊結構讓他們看上去不積極。當然,國軍高層的反共熱情一直都是很高的,所以是同時積極反共積極反日。
而陣亡多的原因是因為國軍負責的是正面戰場,他們是直接面對的是關東軍精銳而且不可能像GCD一樣打游擊戰。
其實真的讓GCD和國軍打一場估計也是平局,GCD的戰斗意志比國軍高,優良指揮人員略多,而國軍的裝備比GCD好,背後有整個南方經濟帶提供戰爭資源。

㈥ 抗日戰爭時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如何

裝備情況參差不齊,號稱萬國武器博覽會.有的部隊在用漢陽造,有的是全德械裝備專,蘇械裝備屬,後期又有全美械裝備.整體而言,輕武器與日本在一個層面上,重武器差距很大.
抗戰爆發前號稱有近千架飛機,不過很多都是義大利的破爛,到了武漢會戰後基本已不復存在.後期得到美援,中國空軍在飛虎隊的幫助下控制了中國戰場指空權(不含東北)
軍艦只有一些輕型艦只,且多老化.武漢會戰後全滅.
坦克: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50325/12192706.html

㈦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74師武器裝備

1941年3月74軍(74師整編前)作為首批五個軍之一換裝蘇式裝備,包括 :

1、115毫米榴彈炮4門,

2、76毫米野炮8門,

3、37毫米反坦克炮4門,

4、7.62毫米M1910水冷式馬克西姆(即「俄國版的馬克辛」)重機槍25挺

5、7.62毫米M1910馬克西姆·托加萊和M1928德克恰廖夫(簡稱為DP型,即常見的轉盤機槍)輕機槍70挺。

(7)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擴展閱讀

1938年10月7日,國軍調整兵力,發起全線總攻。74軍作為主攻部隊奉命攻擊日軍在萬家嶺地區的核心陣地張古山,153旅作為主攻,151旅作為預備隊,全力向張古山進攻,並佔領張古山主陣地。當夜日軍反攻,戰斗至烈,「305團預備隊用盡,營長王之干陣亡,連長以下,傷亡亦眾「。

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上高位於江西錦江上游,俯瞰贛東平原。日軍佔領上高,既可相機拊長沙之背,又可得到進攻贛南的前進基地。日軍採取分進合擊戰術,兵分三路,企圖合圍國軍主力於高安、上高地區。

但南北兩路進攻均被擊退,中路日軍孤軍深入,又遭到74軍堅強抵抗,3月22日日軍集中萬余兵力在數十架飛機掩護下猛攻74軍雲頭山、白茅山陣地,74軍與日軍反復爭奪,先後7次與日軍白刃肉搏,為友軍贏得了集結的寶貴時間。

因此中路日軍不得不於3月24日黃昏在北路第215聯隊掩護下開始突圍,但25日夜又被國軍將突圍與增援之敵再次包圍,終將其大部殲滅。

㈧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准裝備是什麼

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期的武器來源非常的雜。這基本上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軍工業實在太落後了,導致軍隊的武器配置也是參差不齊。抗戰初期,國民黨有178個師,總作戰兵力在200萬人以上,數量相當於侵華日軍的3倍。但按照歐洲標准衡量,絕大部分只算是准軍事部隊,連正規陸軍都算不上。其中,大約只有30個師勉強算是輕裝步兵師,只有6個是按德國標准建立的輕步兵師,中國全國當時只有一個機械化炮團。這還是正規軍了,更不要說是軍閥部隊或者是共產黨的軍隊那個裝備就更弱了。

我們就來簡單的盤點一下關於武器裝備的問題。

一、鋼盔。

鋼盔作為幾乎是唯一的保護工具是判斷這只部隊是不是正規軍的重要指標。國軍中的德械師最典型的裝具就是德制M35鋼盔。此鋼盔於1935年定型,所以命名為M35,剛剛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有22萬頂之多。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用戶。該槍在國內進行仿製生產於1939年停產,從抗戰爆發至1939年停產共生產約1900挺.

㈨ 抗日戰爭中,國軍的制式裝備是什麼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彷彿並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這是源於舊中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在經歷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後一個帝國--滿清王朝的覆滅之後,苦難的中國就又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軍閥們為了爭奪勢力范圍,大量購進西方列強的各式武器,我國漸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萬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就出現了紛紛亂亂的軍服及裝備。直到中原大戰的結束,國民黨南京政府才在形勢上基本統一了中國。但軍隊中除中央軍外,還保留著大量的軍閥殘余部隊。其都保留著原有的裝備特徵。

而談及國民黨軍隊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這一問題,就不能不從國民黨軍隊的整軍行動開始談起。

話說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國民黨軍政部根據德國軍事顧問提出的建議開始進行浩浩盪盪的整軍計劃。在整軍過程中,對各種不同編制的部隊有著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等四種稱謂。根據塞克特《陸軍改革建議書》中的方案,全國陸軍要重新編組成60個師,將其稱之為整編師,裝備由德國進口的武器、使用德國先進的軍事體制。193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由於此時這10個師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其為調整師。在這10個師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部隊全部按照當時德國陸軍步兵師的編制編成,與國軍其他師級部隊完全不同。整理師的概念是被最早提出來的,所謂整理師是根據1934年12月整軍計劃分批進行編組時,尚未輪到編組的部隊根據1932年6月軍委會頒布的《陸軍師暫行編製表》的四團制師為標准進行整理,故名為整理師。這種師編制為兩旅四團,師直屬騎兵1個連、炮兵1個團、工兵、通信、輜重各1個營、衛生隊1個、特務連1個。

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的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整編先從中央軍和東北軍中開始,中央軍的37個師共186個團,除正在圍剿紅軍的一線部隊外,其餘部隊一律改為四團制的整理師。各軍師直屬的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則集中進行整訓。預定中央軍參與整軍的135個團中先整編出18個四團制的整理師,再將其餘63個團合編為32個團,在此基礎上組建8個新編師,新編師基本上以2個整理團合並為1個團。東北軍的18個師54個團計劃整編為10個整理師(由原來40個團組成)和2個新編師(由原來8個團組成)。

整理師與新編師的差別在於,整理師的各級軍官基本還是以原來的各級軍官為基礎,而新編師則完全打破原來的人事編制,由來自不同部隊的各級軍官進行混合編組,以徹底清除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的現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國家軍隊。整軍過程中,當時擔任第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斯對該計劃提出了建議:「各師應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制和裝備為標准,如果暫時沒有條件組建工兵營和通訊營的,可以先組建工兵連和通訊連;加強炮兵建設,各師應盡量配屬一個轄3個炮兵營的炮兵團(山炮營、野炮營和105毫米榴彈炮營各1個);輕武器方面應統一武器制式,並在師建制里組建一個修械所負責武器的保養維護和修理。」至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共計20個師,第三期的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實際上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以下幾個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到1937年7月,國軍中中央軍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另有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軍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是全部實現了德械化,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已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德式師的編制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是一支裝備最齊全,訓練最正規的精銳之師,1937年11月擴編為3旅6團的甲種師,總兵力達三萬餘人,其中3個團即第1、第3、第5團為全德式裝備,另3個團(多為新兵)則在整訓之中。

基本編制如下:

師直屬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軍士營、特務營、輸送營各1個。

全師下轄3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

以全德式裝備的第1團為例:

團直屬榴彈炮連、戰防炮連、通信連、輸送連各1個。

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配9挺輕機槍)、1個重機槍連(配6挺重機槍)、1個迫擊炮排(配2門82毫米迫擊炮)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

基本編制如下:

一 師直屬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配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配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配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1個通信營(配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二 全師下轄2個步兵旅;

每旅下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配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配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配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每營下轄3個步兵連;

每連下轄3個步兵排;

㈩ 抗日時期,國民黨與共產黨最最先進的武器是什麼。

一.毛瑟C96手槍,這是德國在1896年製造出來的一種手槍,在抗日戰爭中,共軍和國軍都大量都使用了。槍身比較大,彈匣的子彈容量為20發,可以單發射擊,也可以連發射擊,火力非常強大。該槍的性能也很優越,能夠在各種惡劣的環境正常使用。

二.Kar.98k式卡賓槍,這是德軍在二戰期間的主力槍械之一,在抗日戰爭中,被國軍大量進口裝備。全長為1.25米,重量為4.2千克,可以安裝刺刀。該槍的威力大,精準度高,二戰過後,還有很多國家部隊都裝備了,生產數量達到1000多萬支。

三.美國勃朗寧M1918A2輕機槍,在一戰期間美軍就大量了使用了該機槍,經過了改進後,二戰期間還被美軍大量使用。在抗日戰爭中,國軍向美國進口了一大批M1918A2輕機槍。該槍的射擊速度很快,威力大,穿透能力強,唯一的缺點就是更換槍管時有一點麻煩。

四.20式82毫米迫擊炮,這是1931年我國根據法國布朗德1930式81毫米迫擊炮改造而成的,是國軍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力武器之一。該迫擊炮小巧輕便,很容易攜帶,火力很強大,適合用於打山地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一共生產了11211門20式82毫米迫擊炮。

五.PAK37戰防炮,這是德國在一戰過後研製一種輕型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抗日戰爭前就被國軍采購裝備。全重為432千克,最大射程為4025米。上面有兩個汽車輪子,設計了一個推手,在戰場上可以推著它移動。該炮的威力很強大,只要一炮就能摧毀那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
六.ZB-26輕機槍(又稱:捷克式ZB-26輕機槍,ZB26式[1],中國通稱:捷克式輕機槍),是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國營兵工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研製的一種輕機槍。ZB-26輕機槍口徑7·92MM,表尺射程1500米,外表最大特色是20發裝彈匣在槍身上方,瞄準基線要移向彈匣左側,而其輪型表尺也是其外貌特徵之一,另一個特點是槍管過熱可快速更換,其槍管上的提把不單方便更換槍管同時也方便持槍。1927年-1939年間,根據捷克布爾諾工廠歷史資料,一共運送給中國30249挺,在中國的仿造和購買數估計超過10萬挺,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9744挺,僅重慶的21兵工廠抗戰期間就生產了1萬多挺。

閱讀全文

與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武器裝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