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武器裝備質量面臨形勢

武器裝備質量面臨形勢

發布時間:2021-03-10 07:46:10

1. 好技術戰爭中中國武裝力量的優勢、劣勢以及對策有哪些

中國的軍事戰略是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軍事家從中國的國情和敵我雙方的客觀實際出發,在領導人民軍隊勝利地進行了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以這一戰略思想為指導,打敗了國內外強大的敵人。新中國成立後,這一思想又在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的軍事斗爭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運用,成為指導國家軍事斗爭全局的根本戰略思想。
一、積極防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軍事戰略

中國革命戰爭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於敵強我弱的條件下,處於戰略防禦的地位。戰略防禦問題成為人民軍隊作戰中最復雜和最重要的問題。只講進攻、否認防禦的軍事上的冒險主義,以及只講防禦、否認進攻的軍事上的保守主義或逃跑主義,都只能導致戰爭的失敗。只有實行積極防禦,才是弱小的人民軍隊戰勝強大的敵人,最終贏得戰爭勝利的惟一正確的戰略。積極防禦戰略的實質,就是在戰略防禦的前提下,把進攻與防禦辯證地統一起來。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把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戰略上的持久與戰役戰鬥上的速決、戰略上的內線作戰戰斗的外線速決的攻勢作戰,逐步削弱敵人,實現戰略防禦的目的。其二,把戰略防禦與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地將戰略防禦導向戰略反攻或戰略進攻,在有利的條件下同敵主力進行戰略決戰,徹底殲滅敵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積極防禦又稱之為攻勢防禦、決戰防禦。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戰略階段,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初期作戰貫徹「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作戰原則。後來為了打破敵人的「圍剿」,紅軍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實行靈活的帶游擊性的運動戰。抗日戰爭時期,積極防禦戰略表現為全國實行持久戰的總方針和八路軍、新四軍執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解放戰爭時期,積極防禦戰略核心是「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在戰略反攻階段實行「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

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後,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戰略仍然是積極防禦,但情況和內容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民解放軍在戰略上實行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已不僅僅是著眼於敵強我弱的形勢,而主要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任務和對外政策決定的;軍事戰略所要解決的已不是奪取政權問題,而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軍事戰略判斷也不再局限於國內階級力量對比,而是把重點放在國際戰略格局和當代軍事斗爭的發展趨勢上。1956年,中央軍委制定了新中國成立後和平建設時期的第一個戰略方針,即保衛祖國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由於中國安全環境的急劇惡化,加之對戰爭爆發的危險性估計得過於嚴重,中國因而採取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方針,立足於應付最困難的情況,准備敵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80年代初,針對未來全面反侵略戰爭的特點,中央軍委確立了積極防禦戰略方針,提出堅持後發制人、堅持人民戰爭、堅持持久作戰、立足於以劣勢裝備戰勝敵人、立足於最復雜最困難情況下作戰的戰略指導原則。雖然最終沒有發生世界大戰和大規模的外敵入侵,但是人民解放軍曾勝利地進行了幾場邊境自衛防禦作戰,積累了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貫徹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豐富經驗。80年代中期以來,依據鄧小平提出的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戰略判斷,實現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改變,即從時刻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真正轉到和閏時期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強調戰略指導要從立足於隨時准備對付敵人大規模入侵轉變為著重對付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並提出了適應當時形勢要求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進入90年代,在深刻認識國際戰略格局的重大變化和軍事領域中的深刻變革的基礎上,中央軍委重新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確定要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從而實現了軍事戰略新的轉變。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安全形勢、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內外政策,軍事斗爭和軍隊建設的客觀需要,決定了中國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這不僅是繼承優良的傳統,也符合現階段中國的國情、軍情。就是將來發展了,積極防禦也仍然是解決中國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本軍事戰略。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對於新時期軍事斗爭的准備具有長遠而重大的指導意義。貫徹這一軍事戰略,要求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防禦與進攻的關系。積極防禦,不是單純防禦,而是攻勢防禦,是攻守結合。實行積極防禦, 一定要靈活機動。戰略指導,既要堅持戰略上的防禦和後發制人,又要重視在戰役戰鬥上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和先機制敵;既要有持久作戰的准備,更要力爭在戰役戰鬥上快速反應、速戰速決,特別是應會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當具備了戰略速決條件時,就要力爭戰略上的速決。與革命戰爭年代堅持誘敵深入、先在內線殲敵再到外線殲敵的情況不同,新中國所進行的局部戰爭更多地是在以本土縱深為依託的邊境地區爭取戰爭的勝利。與過去長時期准備抗敵大規模入侵、立足於戰略縱深決戰的情況也不同,現代局部戰爭的戰略指導著眼於近海和邊境淺近縱深作戰,並強調以積極的攻勢行動懾止敵人。積極防禦要求戰略上後發制人,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後發」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利於在政治上、外交上保持主動。「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顯示出自衛還擊的決心和能力。中國既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會臨事示弱。一旦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國將毫不猶豫地堅持正義的自衛戰爭,消滅一切來犯之敵。

第二,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的關系。遏制戰爭,就是在和平時期,利用威懾力量,從軍事上和政治上設法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不僅要解決如何准備打和如何打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如何有效地遏制戰爭,避免打和制止打的問題;不僅要力避全面戰爭的爆發,而且要盡量防止局部戰爭的發生,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必要時可以運用各種軍事威懾手段,與政治、外交斗爭相配合,不戰而屈人之兵,以達到遏制戰爭的目的。堅持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把日益現代化的常規力量、強大的後備力量與可靠而又有效的有限核力量結合起來,是貫徹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發揮威懾作用的基本途徑。同時必須看到,遏制戰爭是以具備打贏戰爭的能力為基礎的。只有具備制勝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實施威懾。中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立足點,從來都是准備對付戰爭和打贏戰爭。也就是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想去爭取好的結果,以敢戰、能戰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中國威懾思想的基石。

第三,軍事與政治的關系。軍事戰略必須跟整個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密切協調。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政治上考慮和處理軍事問題。現代局部戰爭受政治、外交因素的制約大,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中國未來的防衛作戰,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軍事戰略指導一下要有政治頭腦、政策觀念和大局意識,善於把握一些大的戰略關系。軍事上打與不打,打什麼目標,打到什麼程度,何時打,何時停,都要從政治上、戰略上加以全面考慮。軍事斗爭要嚴守自衛立場,充分准備,慎重初戰,有理、有利、有節地行動,牢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有理」就是堅持戰略上的防禦和後發制人,做到師出有名,在政治、外交上取得主動;「有利」就是把握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堅決打贏,取得有利的軍事地位;「有節」就是掌握軍事斗爭火候,適可而止,在適當的勝利後結束軍事行動。軍事斗爭要積極配合政治、外交和經濟斗爭,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努力改善國家安全環境。

二、立足於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冷戰結束後,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新的世界大戰可以避免,但各種不同類型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一場以發展高技術武器為先導的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對戰爭形態、戰場環境、作戰手段、指揮方法等各個方面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安全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也面臨新的挑戰,未來局部戰爭將可能面對具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敵人。

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央軍委制定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新時期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要從應付一般條件下的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軍隊的各項建設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指導和統攬,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一戰略方針的需要,都要為確保這一方針的順利實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備。深入貫徹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在戰略指導下,要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從重點准備全面戰爭轉向重點准備局部戰爭。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軍事戰略的重心是時刻准備抗擊敵人大規模入侵,立足於一場合面戰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果仍然沿用過去全面戰爭的觀念去思考問題、開展工作,用立足於全面戰爭的軍事戰略去指志局部戰爭,那就會招致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這是因為,無論戰爭准備和戰爭實施,中國的全面戰爭戰略指導與局部戰爭戰略指導都有明顯不同:全面戰爭立足於國土縱深殲敵,局部戰爭則注重邊境淺近縱深、空中和海上求勝;全面戰爭要力爭把戰爭拖向持久,局部戰爭則強調盡可能地速戰速決;全面戰爭通常要經過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作戰才能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局部戰爭則可能一開始就以自衛反擊的形式,採取有限規模的戰略性攻勢作戰;全面戰爭需要全面動員,舉國迎敵,局部戰爭則要盡量避免戰爭的擴大升級,減少對國家大局的影響。只有改變傳統的全面戰爭思維模式,才可能確立符合客觀實際的未來戰爭的戰略指導原則。

第二,積極探索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特點和規律。中國面臨的局部戰爭樣式從來就不是單一的,但今後威脅最大的而且最難應付的將是高技術或具有高技術特點的局部戰爭。從世界近期一些局部戰爭看,由於高技術兵器在戰場上的運用,使得戰爭的突然性增大,戰爭的直接交戰空間縮小而相關空間擴大,戰爭節奏和進程明顯加快,戰場高透明度和遠程精確打擊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法,戰略空襲的地位大大提高,戰爭、戰役、戰斗有時可以融為一體,前方、後方的界限模糊,作戰保障更加復雜,有限的戰爭目的和規模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危害和影響。要打贏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必須著眼其特點,著眼其發展,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戰法。在這一過程中,要研究對手,也要研究自己;要研究怎樣發揮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能力,也要研究怎樣發揮軍隊和地方相結合的威力;要研究武器裝備的發展趨勢和科學組合問題,也要研究人和武器裝備的科學編成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要適應現代戰爭的特點,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新戰法。

第三,加強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主要目標的軍事斗爭准備。局部戰爭的誘因和類型多種多樣,發生方式、方向也具有不確定性。它既可能由陸海疆域爭端而引起,也可能由其他利益矛盾而誘發;既可能是同強大敵國交鋒,也可能是同實力相當或總體實力不及自己的對手對陣;既可能在預有準備的方向上發生,也有可能在出乎預料的方向突然爆發;既可能在本土一定縱深內打,也可能在邊境附近打;既可能是陸戰,也可能是相對獨立的海戰或空戰。戰略指導一定要考慮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做好多手准備,一旦情況發生,能快速靈活地作出反應。中國的安全環境比較復雜,應當進行多方向、有重點的准備,突出對國家安全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方向的軍事對策研究和軍事斗爭准備,同時兼顧其他方向,處理好重點與非重點的關系。根據未來戰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特點,下大力氣發展軍事高新技術,重點研製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裝備,盡快擁有幾手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制敵手段;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努力造就一大批就駕馭現代戰爭的人才;有步驟地進行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逐步形成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體制編制。

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要立足於用現有武器裝備作戰,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用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優良傳統。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取決於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是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實現的,要有一個時間和過程。即使經濟較長時間,武器裝備有所改善,同可能面臨的強敵比較起來也仍將處於劣勢。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高技術兵器還比較少,這種基本狀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完全改變。在這個時期內,如果打起仗來,還是要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作戰指導只能立足於現有武器裝備,或者說只能建立在比現有武器裝備好一點的基礎上。鄧小平指出:「我們歷來的經驗,就是用劣勢裝備打敗優勢的敵人,因為我們進行的是正義戰爭,是人民戰爭。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回顧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進程,我軍都是以劣勢裝備戰勝了優勢裝備之敵。無論是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都是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爭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綜合較量。在高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的條件下,武器裝備的威力空前提高,對戰爭的影響大大增強。但是,高技術武器裝備沒有也不可能改變戰爭的基本規律。現代戰爭的勝負,最終還是決定於戰爭的性質、人心的向背,人仍然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里所說的人,是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並為之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是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具有很高軍事素質的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盡管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與過去不同,但仍然要動員和依靠人民進行戰爭,仍然要靠人來掌握和使用武器裝備,仍然需要人的通用性、智慧和犧牲精神。武器裝備越歸展,技術越是復雜,對人的素質要求也就越高,人的作用也就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更加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牢固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重視謀加重的運用,實行靈活的戰略指導,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揚我之長,擊敵之短,以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最終戰勝一切來犯之敵。

三、在高技術條件下仍要堅持人民戰爭

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革命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根本原理和黨的群眾路線在戰爭中的體現。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戰略是毛澤東主席制訂的。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就是人民戰爭」;「我們現在還是堅持人民戰爭。」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的基本內容,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進行戰爭,建立一支人民的軍隊,建設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實行野戰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把武裝斗爭這個主要斗爭形式和各條戰線各種形式的斗爭相結合,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正是在人民戰爭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軍隊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敵人,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堅持人民戰爭,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中國的真正優勢和力量所在。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堅持人民戰爭的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維護國家利益,因則能夠贏得國內外大多數人的擁護;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一支由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廣大民兵組合而成的強大的武裝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戰爭潛力和持久作戰的社會基礎。富有人民戰爭傳統和經驗的中國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戰爭,贏得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

當代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使人民戰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現在的人民戰爭與過去相比,對象不同,裝備不同,手段不同,條件不同,所以表現形式也不相同。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對進行人民戰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概括起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戰爭形態上看,戰爭主要表現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以往舉國迎敵、全民參戰的形式面臨挑戰。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由於戰爭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因而戰略指導、戰爭動員、作戰形式、作戰方法等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正確處理全面動員與局部動員、人力支前與技術支前、直接參戰與間接參戰的關系,成為指導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的重要內容。戰爭動員由全國總動員轉向更多的採取局部地區動員和全國部分行業動員。人民參加、支援戰爭的形式將發生明顯變化:由直接參加轉向更多地間接參戰,由突出人力、物力支援轉為突出技術支援,參戰人員主要是具有較高技術素質和軍事素質的後備力量。直接參戰的人民群眾將採取不同於以往的嶄新的作戰方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實行人民戰爭,必須從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實際出發,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第二,從作戰力量上看,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占據突出地位,單純依靠人力數量優勢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以往人民戰爭的科技含量不高,對參戰人員的技術素質要求較低,可以大規模動員人民群眾,經過簡單訓練就參軍參戰,形成對敵絕對兵力優勢,以彌補人民軍隊武器裝備上的劣勢。但在現代條件下,兩軍決勝更多地表現為技術的較量。現代戰爭集中優勢兵力的本質,是集中優勢的火力,依靠科學技術綜合形成的優勢作戰效能。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人力數量優勢,難以在與敵技術密集的質量優勢的對抗中取勝,武器裝備的時代差也很難以兵力的數量來彌補。如何在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中,把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發揮出來,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從作戰空間上看,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直接交戰戰場范圍相對狹小,利用廣闊國土分散耗敵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未來中國面臨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將主要在陸地邊境、近海區域和相關空域的局部地區進行。一方面,兩軍直接交戰的戰場范圍相對狹小,對目標的打擊高度精確,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這就難以大規模組織人民群眾利用廣闊的國土空間分散、疲憊和消耗敵人。另一方面,戰爭已擴展為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戰爭難分前線和後方,戰爭的相關空間空前擴大。如何在范圍有限的直接交戰的戰場和廣闊的戰爭相關空間,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第四,從作戰時間上看,高技術局部戰爭突出表現為節奏緊湊的速戰速決,以戰略上持久作戰扭換戰局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高技術局部戰爭有限的政治目的,要求縮短戰爭進程和作戰持續時間,加快戰爭節奏;武器裝備的遠程精確打擊力、快速投送力、超常毀傷力等,則為迅速達成戰爭目的提供了有效手段。現代高技術武器的戰術性使用,往往能收到戰略性效果,一場戰爭可能濃縮為一次戰役,甚至是一次戰斗。因此,持久作戰的難度加大。以往人民戰爭通過持久作戰,不斷消耗敵有生力量,發展壯大自己,逐步改變力量對比。這種方式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難以發揮作用。如何迅速動員和組織各種參戰力量,形成和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挫敗敵速決企圖,是擺在全體軍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戰爭形態的深刻變化和高技術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既對人民戰爭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給人民戰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首先,現代高技術的發展,為積聚雄厚的人民戰爭潛力,提供了新的增長點。經過長期奮斗,中國高技術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家實行「科教興國」,軍隊實行「科技強軍」,表明整個國家和軍隊都把發展著力點轉到了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員素質的提高上來。一支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武裝起來的高科技產業大軍,是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銳力量。這一切都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並創造了使軍隊戰鬥力實現質的飛躍的前提。

其次,現代發達的信息技術,為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進行戰爭,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人民戰爭的最顯著特點,是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先進的思想輿論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就會產生神奇的效應。隨著包括衛星通信在內可以覆蓋全球的信息傳播網的建立,廣播、電視和電訊事業的迅速發展,就為動員人民參加和支持戰爭提供了非常便捷有效的方式和渠道。只要平時的國防教育搞得深入有效,各項戰備工作真正落實,一旦有事,就完全可以利用現代發達的信息技術,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宣傳群眾、動員群眾和組織群眾,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援。

再次,現代高技術的軍民兼容性,為人民群眾參與和支持戰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徑。現代高科技越來越朝著軍民兼容、軍民共享的方向發展。人民是高技術的主人,人民可以創造高技術、運用高技術,也可以制服高技術。人民群眾參與和支持戰爭的渠道大大拓展了:現代化的民用交通運輸工具,可以為軍事輸送提供有力保障;設備先進的工廠企業,經過改造可以生產軍用物資;大批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員,可以動員起來直接或間接為戰爭服務。科技參戰、科技支前在高技術戰爭中大有可為,甚至將成為主要的內容和方式。

最後,現代高技術作戰系統對整體後方的高度依賴性,為廣泛開展人民戰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對策。高技術局部戰爭是系統與系統的整體對抗,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加依賴作戰系統整體,遠距離戰略投送兵力更加依賴後方。任何一件主戰武器,都不能離開與之相配套的裝備系統而獨立地發揮作用。一般地說,武器系統越龐大、越復雜,就越脆弱、越容易出問題。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機地組合起來,發動人民群眾利用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各種手段,集中力量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就完全可以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一定要創造性地發展人民戰爭。適應高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建設一支精乾的常備軍,建設一支強大的後備力量,建立一個完善的國防快速動員機制,實行精乾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這是建設現代化國防和發展人民戰爭的必由之路。同時,還要研究人民戰爭新的戰略戰術。這種研究既不在乎「洋」,也不在乎「土」,關鍵在於管用。要在系統配套、實在管用上下功夫。要善於從人民群眾進行的戰爭准備和戰爭實踐中,發現和總結克敵制勝的戰法。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戰法,使敵人聞風喪膽。這些人民戰爭的傳統戰法,只要與現代化的手段相結合,今天仍能繼續發揮作用。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中,還可以創造出許多適合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如信息戰中的經濟信息戰、文化信息戰,以及破壞敵計算機網路的「黑客」戰;靈活多樣的海上游擊戰;使用高技術武器深入敵後的特種戰、破襲戰,等等。總之,要用創新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設法集中優勢,打敵重心,高技術與中低技術裝備相結合,現代新打法與傳統打法相結合,軍警民相結合,軍事手段與非軍事手段相結合,形成綜合力量、整體威力,從而在未來戰爭中更加有效地打擊敵人。

2. 怎樣看待我國當前的質量安全形勢

當前我國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近年來,「問題奶粉」、「地條鋼」、「黑心棉」、「土煉油」、「地溝油」、「瘦肉精」等一系列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僅2011年發生的影響較大的質量安全事件就有「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杭州錢江三橋坍塌事故、北京地鐵扶梯「7·5」事故等20餘件。
(2)制售假冒偽劣屢禁不止
2011年,共查處案件11.13萬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55億元,移送公安機關處理1190起。查獲假檢驗檢疫證書2.6萬多份、假印章494枚,查處非法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88家。我國每年因假冒偽劣商品造成的直接損失達2000億元以上。
(3)消費者質量投訴居高不下
2011年,中消協受理質量投訴達到30.5萬件,佔全部投訴的50.2%,且連續10年超過50%;安全問題投訴10216件,佔全部投訴的1.7%。各類投訴問題所佔比例:百貨類佔27.4%,服務類佔33.2%,家用電子電器類佔22.9%,家用機械類佔5.6%,房屋及裝修建材類佔4.5%,農用生產資料類佔2.0%,其他類佔4.5%。12365舉報處置指揮系統全年共受理業務102.7萬件,其中舉報投訴6.29萬件,投訴熱點產品主要是食品、建材、家電,分別占舉報投訴總量的26.75%,10.57%,8.49%。
(4)出口產品通報召回數量較多
我國出口商品長期處於被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的首位。我國連續7年成為出口工業產品被歐盟全球通報批次最多的國家,連續3年佔美國和歐盟通數的50%以上。

3. 什麼是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

你說的應該是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軍工企業基本都需要這個證書

4. 新形勢下國防建設關於軍隊質量建設的要求

雖然現在中國在有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工『但是任務還是非常緊的呢;像,美國,印度,日本,他們的軍對都是我們的危脅的,由其是,印度。離我們又進他、雖是買的。但是人家先進呀,所以要有自己的先進武器,比如說;航母,第四代,五代戰機,和先進的導彈,軍隊的整體的建設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興的是中國有了自己建造一系列的防空體系,

5. 當前國內經濟形勢,世界形勢,中國自主研製作戰武器等方面700字

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有著光輝燦爛的篇章,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這是中國對世界科學文明的傑出貢獻。但是後來落後了屢遭外敵入侵的恥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把防止霸權主義的侵略和欺負,作為國家戰略的首要問題。

要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就必須建設現代化的國防,建設現代化的國防科技工業,實現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的半個世紀中,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三代集體領導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國防科技工業的巨大成就國防工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工業,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50年來,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和尖端武器從無到有,由創建到發展,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集中力量建設國防工業和其它相應的基礎工業。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集中力量,建設國防工業,組織武器裝備的仿製、生產。經過10年艱苦創業,兵器工業初具規模。

到1959年底,形成了沈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慶、蘭州等國防工業企業較集中的生產基地,已有53個大中型企業,國防工業與生產能力初具規模。不僅能生產各種制式輕武器和彈葯,而且具備了生產大口徑地面火炮、高炮、中型坦克及牽引車等重型武器裝備的能力。



航空工業,從初創時的幾個修理廠,發展成為擁有29個大型企業,從只能搞飛機修理,發展到能成批製造活塞式教練機、運輸機和噴氣式殲擊機的產業部門。船舶工業,建成了船舶、動力、火力兵器及導航儀表等大型企業13個,已具有建造中小型軍用艦艇及仿製生產水中兵器的技術能力。

無線電工業企業有39個,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都有顯著提高,已初具製造陸、海、空軍用電台和飛機、艦艇、坦克等需要的電子設備能力。在此基礎上,又經過10餘年艱苦努力,初步建立了常規武器生產和協作配套的體系,具備了研製生產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的能力。

新時期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與發展作出了許多重要決策,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發展戰略方針。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工業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江澤民同志強調:要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並體現時代特徵的國防現代化建設道路。

出了科技強軍的重大決策,為開創國防工業新局面明確了繼續前進的方向。這20年中,百萬軍工發揚開拓進取的光榮傳統,探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軍情的發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道路,兵器工業重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形勢,武器裝備取得了新的突破性的發展。

中國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核武器工業體系。自行研製並成功地發射了一批中程、遠程運載火箭,進行了30餘次核試驗,成功地掌握了先進的火箭發射技術和原子彈、氫彈和核動力潛艇技術,形成了自己的核力量研製體系。逐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兵器工業運行機制。

武器裝備建設已取得了新的成績。輕武器。中國研製的手槍,小巧、美觀、輕便;步槍與班用機槍實現了武器裝備的通用化、自動化,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手榴彈,向品種全、重量輕、威力大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目前,我國新一代輕武器已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系列產品。有:新型槍族、新型狙擊步槍、重機槍、新型手榴彈發射器及彈等,特別是小口徑槍族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標志著我國輕武器研製發展正實現歷史性跨越。反坦克武器。

中國研製的較先進的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106毫米無坐力炮和82毫米無坐力炮,陸續裝備部隊。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的大比重鎢合金穿甲彈,具有較遠的直射距離和較大的穿甲能力。中國研製的新型反坦克武器部隊裝備,從連到師形成了直接瞄準反坦克武器裝備系列。

可構成遠近結合、縱深梯次配置的反坦克火力配系,使反坦克能力大為提高。中國研製的反坦克導彈具有射程遠、命中率高、威力大、機動性好、操作簡便等特點。火炮。中國研製的防空武器有:雙管37毫米高射炮系統。

瞄-6、瞄-8、瞄-11等幾種型炮瞄雷達,57毫米高射炮-1式指揮儀和新定型的警-17丁、582乙、572甲等目標指示雷達,新型雙管125毫米高射新型自行小高炮,還研製了地空導彈、紅旗一號、紅旗二號和紅旗五號。

中國研製的地面火炮:新型壓制火炮有,83式122毫米榴彈炮、83式152毫米自行火箭炮,新152毫米加農炮、273毫米火箭炮、82毫米迫擊炮和107毫米自行火箭炮,這些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好。坦克。我國的主戰坦克是中型坦克。

我國新研製的新型坦克,採用了多種先進技術,威力大,性能好,射擊反應時間短,夜戰和生存能力強。艦艇。新研製的新型魚雷潛艇、4管魚雷快艇、導彈驅逐艦、導彈核潛艇、導彈護衛艦、獵潛艇、大型登陸艦,以及新型的艦艦導彈、岸艦導彈、空艦導彈、反潛魚雷、反艦魚雷等。

這些現代化新型武器裝備,大大提高了人民海軍的戰斗能力。飛機。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中國飛機製造工業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擁有科研、生產、教育各個方面的工業體系。研製生產了包括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直升機、偵察機、教練機和無人駕駛飛機等20多種50多型1.2萬多架飛機。

近些年來,新研製了一批新型先進的作戰飛機,已開始裝備部隊,使空中作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導彈。中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核武器的工業體系。在六七十年代研製了近、中程導彈的基礎上,80年代又研製了洲際導彈。近些年,又新研製了攜帶大當量氫彈頭的洲際導彈。

具有一定規模的戰略導彈核力量,是中國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此外,在研製工程裝備、通信裝備、電子對抗裝備、雷達、防化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隨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批新的先進常規武器研製裝備成功。

一批重點武器裝備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果,有些項目已達到國際水平,使人民解放軍從輕武器到重武器、從常規武器到尖端武器、從數量到質量均有很大提高,武器裝備的高科技含量加大,使人民解放軍在火力、突擊力、機動力、防護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等方面大大加強。

人民解放軍有能力反擊侵略者,有能力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

6. 目前而言中國武器發展趨勢是如何的

●中國的國防建設已經從以「忍耐」為主的簡單維持型,逐步走上了與國家經濟建設相協調的適度發展型的正常軌道,逐步實現由引進仿製型向自主創新型的歷史性跨越

●武器雖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我們重視武器,但不迷信武器

●中國無意與任何人在武器裝備上「比寶」,無意參與任何形式、任何領域的軍備競賽

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新一代武器裝備陸續問世並裝備部隊,形成了新的戰鬥力。這是當代中國國防建設事業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中國國防建設從前一個時期以「忍耐」為主的簡單維持型,逐步走上了與國家經濟建設相協調的適度發展型的正常軌道,逐步實現由引進仿製型向自主創新型的歷史性跨越,逐步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的大幅躍升。

新一代武器裝備的列裝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提供新的強有力的手段。殷殷期盼中國早日實現富國強兵和民族復興的炎黃子孫為之欣慰、為之鼓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欣慰、鼓舞之餘,我們也應當清醒看到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雖有長足進步但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既不要受「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干擾而自縛手腳,也不必為一時的成就而盲目沾沾自喜,更不要因為有了幾件家把什就想著跟人「比試比試」。

7. 簡述世界軍事形勢的主要特點

1、軍備體系的變革是新軍事變革的基礎。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首先推動了武器裝備的一系列變革,使軍備發展出現了質的飛躍。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往往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中,首先促使武器裝備的改良或變革。

2、軍制體系的變革是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安全態勢的演變和高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軍備體系的變革,進而也帶動了軍制體系的變革,提出了數量少、質量精、技術高的軍隊建設總需求,出現了陸軍的比例在縮小、高技術兵種的比例在增大、新的高技術兵種相繼出現的新態勢。

3、指揮體系的變革是新軍事變革的重心。武器裝備的變革和體制編制的改革,驅動著指揮體制的變革,提出了三軍一體、諸兵種一體、全系統一體的合成指揮的需求,聯合指揮或合成指揮已經成為提升軍隊戰鬥力的關鍵。

4、戰爭體系的變革是新軍事變革的關鍵。武器裝備的高新技術化,使戰爭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促動著戰法的更新。遠程高新技術精確打擊兵器的發展,使傳統的戰場概念發生了根本轉變,前方與後方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前沿與縱深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傳統的戰略屏障已經不再是屏障。

5、理論體系的變革是新軍事變革的靈魂。新的安全態勢,新的武器裝備,新的戰爭形態,新的體制編制,勢必進一步推動軍事理論不斷走向新化、深化、細化、精化,傳統的戰爭觀已經落後於時代,需要更新。

(7)武器裝備質量面臨形勢擴展閱讀: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本質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因此,國際戰略格局本質上是一種國際戰略力量的對比關系。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礎在於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等的相互對比的結果。

尤其是大國實力、地位的變化,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影響力對比是國際戰略格局變化的直接動因。因此,在考察各種戰略力量時,不僅要考察它們本身的所具有的實力地位,而且要考察它們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實際作用和影響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戰略判斷。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不幹涉別國的內部事務,堅決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同時也尊重別國的獨立和主權。

中國一貫堅持正義的原則立場,反對以大欺小、以弱凌強和以富壓貧的強權政治,致力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國作為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堅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中國作為多極世界中獨立一極的政治分量所在。

8. 中國武器發展情況

近年來,隨著國際戰略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加快,參加國日益增多,有效性增強,在國際事務和各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已成為國際政治和軍事斗爭的熱點。它不僅是大國之間調整關系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影響各國主權、安全和國際地位的重大戰略問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與重視。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既有合作和妥協,又存在尖銳的矛盾和斗爭,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發展走向。
一、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竭力推動下,國際軍控與裁軍務實性增強,進程加快,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並將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成為推動世界形勢持續緩和的重要因素。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在軍控與裁軍問題上大搞「方案戰」、「宣傳戰」,實際進展甚微。冷戰後,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迫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義務,減弱與其競爭的能力,保持西方國家的軍事優勢,竭力推動軍控與裁軍進程。特別是美國希望以此凍結對其他核國家的核優勢,防止所謂的「危險國家」發展或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確保其世界核霸主和第一軍事強國地位。俄羅斯盡管在軍事力量特別是在核武器方面與美有差距,但為避免進一步擴大與美的差距,防止獨聯體國家的核擴散,也積極支持美等西方國家的軍控與裁軍主張。而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在自己無望發展和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況下,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對加強國際和地區不擴散機制、阻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全面禁止核試驗等持支持和肯定態度。正是由於美等西方國家的竭力推動,以及其他國家的積極支持,致使軍控與裁軍參加國日益普遍,且越來越務實,進程加快。美俄雙邊核裁軍已有實質性進展,達成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兩個核大國的戰略導彈已開始削減。雙方同意,在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生效後,立即就「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開始談判,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將各自的戰略核彈頭削減到2000—2500枚。在國際多邊裁軍領域,《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於1995年無限期延長:1996年9月,
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於1997 年4 月生效;
1997年12月,121個國家代表簽署了《關於禁止使用、儲存、
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在常規裁軍方面,歐洲多數國家按照《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已基本完成削減任務。1997年7
月,北約和原華約30個成員國就修改1990年簽署的歐洲常規裁軍條約問題達成框架協議,同意進一步大幅度削減歐洲常規武器數量。在其他領域,軍控與裁軍也不同程度取得進展。國際軍控和裁軍取得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平的大勢和世界各國人民的願望,成為推動世界形勢持續緩和的重要因素。
目前,國際軍控與裁軍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和復雜,如美俄仍保持龐大的核武器庫;某些核大國至今仍不願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核、生、化武器及先進導彈擴散的形勢還比較復雜等。可以預料,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極力推動下,各國出於維護國際安全、減少和消除戰爭危險等共同利益的考慮,將加強合作,積極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使之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並向深入務實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為體制將越來越健全,范圍將越來越明確,條款將越來越具體,核查機制將越來越完備等。但裁軍下一步究竟如何走,國際社會還沒有完全達成共識。廣大無核國家最關心核裁軍問題,要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而西方大國對進一步核裁軍並不積極,他們注意力放在確保核優勢和防止核擴散方面,以及防止常規武器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所謂「過度積累」上。可以預料,圍繞美俄核裁軍、反擴散、歐洲常規裁軍、軍備透明度等問題,軍控領域的矛盾和斗爭將十分復雜。
二、美國等西方國家將繼續在軍控與裁軍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並利用這一主導地位把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先進導彈的擴散作為軍控政策的重點,將主要矛頭指向第三世界國家,「強制軍控」的勢頭繼續發展。
東西方對抗消失後,美國等西方國家掌握了軍控與裁軍的主導權。這種主導地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西方國家取得了對俄和其它國家明顯的軍事優勢。二是西方國家在軍控與裁軍問題上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往往採取一致或大體協調的行動;俄羅斯由於國內困難和國際上的處境,對西方的裁軍主張大多採取迎合和遷就的態度;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沒能形成合力,且力量處於明顯劣勢,很難與西方國家抗衡。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軍控維持己方軍事優勢、限制和打擊中小國家的企圖越來越明顯。它們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先進導彈的擴散視為對其安全的最大威脅,將反擴散作為軍控的重點。它們極力促成《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無限期延長和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千方百計試圖啟動《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公約》談判,加強和擴大導彈及其技術控制機制,同時對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出口進行控制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武器及武器技術擴散方面,美等西方國家採取雙重標准,一方面自己向外大量傾銷先進常規武器裝備,加劇一些地區的軍備競賽和緊張局勢,同時向國外部署核武器,實際上是搞核擴散,對個別親西方國家則採取緘默和姑息的態度;另一方面,不僅利用國際不擴散機制和有關法規對一些國家進行防範,而且推行「強制軍控」,試圖以政治施壓、經濟制裁、外交干預、軍事威懾甚至軍事打擊等手段,脅迫那些可能「危及」西方國家利益的國家放棄發展或獲得核、化、生武器和先進導彈及其技術的意圖,將廣大第三世界作為防範對象和打擊重點,嚴重損害一些發展中國家正當的安全利益。在不擴散問題上,雖然美推行雙重標准受到第三世界的抵制,但在可預見的將來,北強南弱的態勢仍難以改觀,南北矛盾及相關國家之間的矛盾將更趨復雜。
三、西方國家將大力推行它們的「合作安全」模式,要求發展中國家實行更多的軍備透明,以進一步掌握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軍備發展情況,維護西方的軍事優勢。
冷戰時期,國際軍控與裁軍實際上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避免迎頭相撞而加強雙方軍事力量平衡、防止核戰爭的一種做法。冷戰結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大力推行「合作安全」模式,試圖通過磋商對話、增加軍事透明度、增進信任、建立地區安全機制等措施來改善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追求所謂的「安全穩定」。西方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把「合作安全」的重點放在建立透明度措施(如發表國防白皮書,實行軍貿登記制度,事先通報軍事演習等)和限制性措施(如建立非軍事區、限制軍事演習的規模、限制武器用裂變材料的生產等)上,企圖以此損害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安全利益。
應該說,軍備透明是相對而言的。在當前的國際條件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同意並做到對軍備或與之相關事項的絕對透明。而從軍備透明的影響看,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某些地區范圍內適當的軍備透明有可能增進相互信任,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增強軍事強國威懾作用,暴露軍事弱國弱點,從而不利於弱國安全的一面。由於各國實力和所面臨的安全環境不同,同樣程度的軍備透明給各國帶來的影響則各不相同。如美國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優勢,它基本上不擔心其本土受到任何外來的直接軍事威脅。因此,對於它來說,多一點軍備透明,多公布一些他們的軍備情況,不僅不會損害其安全利益,而且可藉此向別國炫耀武力,進行軍事威懾,甚至促進其軍火出口。而對軍力較弱或安全環境比較復雜的國家來說,過多地實行軍備透明則危害其國家安全。
在西方國家的積極推動下,按照聯合國決議已建立了常規武器轉讓登記制度,包括我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已按規定對作戰飛機、軍艦、坦克、火炮、裝甲運兵車、導彈、直升機等七大類武器系統的轉讓情況進行了登記。此後,西方國家又提出擴大登記范圍,主張將「軍備透明度」擴展到「各國軍備采購透明」和「各國軍事財產透明」,試圖就此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其目的是要進一步掌握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軍備發展情況,維護西方對高技術武器的壟斷地位,確保西方的軍事優勢。
四、核查日益成為軍控的關鍵問題,少數大國試圖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濫用核查權利,發展中國家反對強權政治的斗爭將十分艱巨。
隨著有關國際公約的簽署,也相應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核查機制。為了確保有關國際條約的忠實遵守,符合條約規定的核查是必要的,這也是條約落實的關鍵所在。如《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實施,
將使120國的25000個設施置於國際監督之下。
該公約在核查方面規定:所有締約國的幾乎全部民用化工企業都將向公約機構開放,就其活動提供年度數據報告,一些與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無關的軍事或保密設施也得接受「有節制」的國際核查等。當某一國家懷疑另一國生產化學武器時,可以向公約組織提出請示,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被質疑國家發動突然性的核查,被核查國不能拒絕。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也有核查方面的規定,其中的核心問題是現場視察。除條約設立的國際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應作為提出現場視察要求的依據外,沒有對使用國家技術手段啟動現場核查作出必要的限制。
就核查而言,它要求具備非常強的情報收集能力,否則,就不能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更談不上進行核查了。目前只有美國等西方國傢具備這些條件,發展中國家則缺乏先進手段而常常處於被核查地位,因而不能排除某些大國利用核查干涉別國內政的可能。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軍控與裁軍作為一種手段,用以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軍備發展,維護西方利益。它們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可能以核查為名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甚至干涉別國內政。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反對強權政治的斗爭將十分艱巨。
五、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在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作用和影響日益增大,雖對大國利益形成一定挑戰,但難以左右大局。
在國際裁軍舞台上,歷來是大國唱主角。然而,近幾年來,一些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開始更加積極地介入國際裁軍活動,其影響和作用正在增大。就非政府組織來說,它們主要是動員公眾輿論,研究軍控與裁軍問題,並對裁軍談判施加影響。它們通過主持召開各種會議、印製和散發大量宣傳資料、組織各種抗議活動以及以觀察員身份列席有關會議等,對一些西方國家的裁軍政策以及國際軍控與裁軍談判施加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西方國家出於國內政治需要和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往往迎合非政府組織和一些中小國家的軍控要求,並從其利益出發制訂政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得以無限期延長和聯合國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是與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的積極努力分不開的。
近年來,非政府組織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國際禁雷問題上,它們出於人道主義方面的考慮,強烈呼籲禁止、限制使用地雷,以減少對平民的傷害和幫助戰亂國家重建。1996年5月,
在《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地雷議定書審議會議期間,300
多個非政府組織和團體聯合組成了「國際禁止地雷運動」,對會議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定常規武器公約》修約大會通過了新的「地雷議定書」,對殺傷人員地雷的設計、製造規定了可探性、自毀和自失能標准,並限制和禁止不符合標準的地雷的轉讓和使用。多數非政府組織對該議定書並不滿意,繼續要求全面禁止殺傷人員地雷。1996年10月,70多個「激進派」國家的代表在渥太華召開禁雷大會,主張締結全面禁止殺傷人員地雷的公約,開始了「渥太華進程」。1997年12月,121個國家代表簽署了《關於禁止使用、
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根據這一公約,簽約國將在10年內全面禁止生產、儲存和運輸殺傷人員地雷,並清除部署的此類地雷。可以說,這是裁軍史上首次在沒有主要軍事大國參與的情況下達成的軍控條約,中小國家和非政府組織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此前,美曾試圖擠進「渥太華進程」,並以朝鮮半島的軍事需要為借口,要求給自己開「特例」,但受到頑強抵制。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雖派觀察員與會,但出於自身安全利益等方面的考慮,都沒有在公約上簽字。美國也沒有簽約。中國一貫支持減少雷患的人道主義關切和國際努力,贊成限制地雷的合作,以最終實現全面禁雷的目標。但解決地雷問題總的原則應平衡考慮人道主義關切和主權國家正當的防衛需要,分階段、分步驟處理。在找到殺傷人員地雷的替代辦法並形成防禦能力之前,中國需要保留在本國國土上使用殺傷人員地雷的權利。
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在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軍控與裁軍的發展進程。但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的力量和影響是有限的,不可能對大國的軍控政策和行為形成有力制約,也不可能左右國際軍控與裁軍的進程。
六、軍備控制與軍備發展並重,大國爭奪高技術優勢的新一輪軍備競爭日趨激烈。
美俄等國家通過各種軍控與裁軍協議和條約,一方面防止無限制的軍備競賽失控,給自己的經濟帶來過重負擔,另一方面達到限制削弱對方(他國)、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目的。如果說軍備控制是大國限制、削弱別人,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直接手段,那軍備發展則是保持軍事優勢甚至謀求新的軍事優勢的直接手段。美俄在削減其戰略核武器的同時,仍不斷加快戰略核武器的現代化進程。美國雖於1995年宣布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試驗,但同時決定實施「庫存管理計劃」,採取包括計算機模擬核試驗在內的各種手段,確保其核武器的安全可靠性。盡管達成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但美、俄等擁有先進技術的核大國在不需要進行核武器試驗爆炸的情況下,可利用其經過上千、上百次核試驗所掌握的技術,繼續提高核武器的質量,為其堅持奉行的核威懾戰略服務。針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後的新形勢,美製定了未來十年的核武器發展計劃。為保持美核武庫的可靠性和發展新型核武器的能力,美利用其先進的軍事技術,以略低於禁核試規定的當量進行了數次核爆炸試驗,進行激光反衛星試驗,把軍備擴展到外層空間。美國在強化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同時,還加緊研製和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並與北約盟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東盟等國加緊磋商共同合作開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企圖在全球范圍內謀求新的軍事優勢,為其企圖主宰全球事務服務。美此舉實際上突破了《反彈道導彈條約》,將對核大國進一步削減核武器構成障礙,加劇美俄在高科技軍備發展領域的競爭,也可能妨礙有關國家參加全球軍控與裁軍進程,導致先進的導彈和相關技術的擴散,對地區和全球的安全穩定構成威脅。俄羅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仍投入巨資研製先進武器系統。美俄兩國就反導問題達成的協議,也為雙方發展高速戰區反導系統留下了「餘地」。
從全球范圍來說,主要國家都加快了高技術建軍的步伐,突出體現在:發展新的軍事理論,充分發揮理論的先導作用;加大編制體制調整的力度,謀求建立精幹有效的高技術武裝力量;保持裝備費在國防費中的較高比例,大力發展軍事高新技術和現代化武器裝備等。可以說,新一輪爭奪高技術優勢的軍備競爭將日趨激烈。

9. 武器裝備質量管理的六性指的是哪些

武器裝備質量管理的六性指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測試性、安全性和環境適應性.

10. 中國軍事力量如何以現在的形勢分析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共有230萬人
陸軍的特點是擁有強大的地面突擊力量,體現在其人員多,裝備多,訓練刻苦,素質過硬,個人估計應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缺點是武器裝備還不是十分先進,尤其體現在陸航方面。
海軍現在發展很快,體現了軍隊不甘於把他當做「海上游擊隊」的想法,近年來有很多裝備使用。但在亞洲方面居日本之後,在世界范圍內排在美 俄 日之後,第四差不多。因為他還不具備成為「藍水海軍」的能力,遠洋作戰能力還很低。
空軍發展是最快的,到2010年底空軍保守估計有700架以上的三代機,三代機數量和俄羅斯不相上下。但是空軍的一個掣肘是沒有全球打擊能力,大運數量少,嚴格意義上空軍還是停留在國土防空階段。
核打擊就不多說了,打擊能力對抗美俄就行,其餘的都不在話下。
特種部隊一直很神秘,但絕對不是去年閱兵式上的那樣,我哥在海陸,這是個准特部隊,他說美國的海豹更本沒有這么苦。所以說特種部隊素質是最強的,但裝備落後,這也是中國軍隊的普遍問題。

總的來說,亞洲算老大。世界算老三。打阿三和鬼子沒問題。打老毛子就看戰略戰術了,也能贏。打美國只能守,攻還沒這個能力。打台灣,從軍事角度講小菜一碟,但綜合各個方面還是困難。
若有開展的可能,阿三大點,其餘到沒有。

以上是本人原創,一定給分啊。

閱讀全文

與武器裝備質量面臨形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