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代軍事強大,靠誰支援的,說靠自己我不大相信
建國初期主要是通過購進其他發達國家的先進裝備來加以研究改進。逐步學習,逐步完善。才有今天的成就。
比如說我們中國自主研發的原子彈、氫彈等。不都是我們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那個國家會提供這方面的援助啊?我覺得咱們中國的軍事實力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通過咱們中國人自己不懈追求和不懈努力的得來的。(個人見解)
Ⅱ 關於中國近代軍事制度的發展
軍事後勤學理論認為,後勤體制是軍隊作為實施後方勤務工作而確立的組織體系和組織制度的總稱。它包括各級後勤機構的設置、構成、編制、隸屬關系和職權劃分等。依組織系統分,它包括陸軍後勤體制、海軍後勤體制等;以任務性質分,它包括後勤組織指揮體制、後勤保障體制等;以專業內容分,它包括物資財務體制、衛勤體制、運輸體制、維修體制等。
清代是中國古代軍制發展到最後階段並逐步向近代軍制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突出體現在晚清時期。近代後勤體制建設以鴉片戰爭為起點,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促進劑,以甲午戰爭為轉折點。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主要依靠的仍是刀、槍、劍、戟等傳統兵器及生銹的"紅衣大炮",延續古代軍事後勤體制。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意義在於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帶給國人思想觀念的強烈沖擊。武器裝備的巨大落差使國人感到了自強禦侮的迫切性,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由此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防禦思想,但未受到朝廷重視。因此,鴉片戰爭後的10年內,是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啟蒙和發展階段,軍隊的近代化建設並無多大成效。19世紀50年代初的太平天國運動使清軍遭受嚴重打擊,清政府不得不進口大量先進武器以維持其統治;同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開展了一場"以制器為先"的"自強"運動,開始自製先進武器。從另一個側面講,新式武器裝備的採用,不但使後勤職能人員相應增加、物資消耗量上升,更從軍隊波及到國家的工業部門、交通運輸部門、財政部門,促使了軍事工業的建立、鐵路的修建,還促使軍費籌措機制和軍費消耗途徑的變化。可以說,軍事後勤保障內容的變化是引起晚清軍事後勤體制演進的重要原因。但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近代軍事後勤體制建設是迫於武器裝備的改變而被動進行的,缺乏全面考慮,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的後勤體系,不能適應近代戰爭的需要。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著手改革軍制、編練新軍,近代軍事後勤體制初步建立。本文主要從後勤組織指揮體制與後勤保障體制兩個方面,對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期間軍事後勤建設的軌跡進行分析。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後勤組織指揮體制
後勤組織指揮體制是軍隊整個後勤系統組織編制、職能劃分和制度的統稱,是實施後勤保障的組織基礎。它由各級後勤指揮機關、專業勤務部門等組成。鴉片戰爭前,清代的中央後勤管理機構基本承襲明代,以兵、戶、工三部為管理後勤的中央機關。三部中涉及後勤的職掌分別是:兵部下設的武庫清吏司掌管兵器,職方清吏司掌天下輿圖,車駕清吏司掌驛傳郵符及牧馬之政令;戶部管理賦稅課征、倉庫收支等事,並設有專管用兵經費的軍需局;工部掌"修造權衡武備之事",關於火葯的存儲發放和戰船的修造等都屬其責,下設有製造庫,專攻冶金製造。三部關於後勤管理的意見往往由軍機處轉呈,皇帝旨意也由軍機處傳達。在太平天國以後,地方勢力逐步坐大,中央權威被削弱。到清末,中央後勤管理系統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由於洋務運動的展開,掌管洋務大權的總理衙門也執掌了相當一部分後勤事務大權,如海關、鐵路、郵電、兵工廠等,皆涉及到軍事後勤條件的改良和進步。隨著三部地位下降,地方督撫軍權和財力大增,在軍事後勤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這對戰爭期間部隊的統一後勤徵集與調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太平天國後,除中央的後勤組織與指揮體制有所改變外,軍隊的後勤組織體制也有了相當的變化。陸軍主要體現在湘軍、淮軍上,海軍則以北洋水師為代表。
1、湘、淮兩軍的軍事後勤組織指揮體制
湘軍與淮軍是晚清最重要的軍事集團,對近代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鎮壓太平軍,曾國藩組建了一支新型地主武裝--湘軍,它的選將、招募、營制、餉章的制度都與綠營迥異,還裝備了洋炮,開了晚清"兵為將有"的先河。從太平天國到甲午戰爭,陸軍延續著湘、淮軍的體制。
湘、淮軍的後勤機關是糧台。在湘、淮軍組織內設有兩個機關,一個是主兵的營務處,一個是主餉械的糧台。糧台共分八所:文案所、內銀錢所、外銀錢所、軍械所、火器所、偵探所、發審所、采編所。糧台設總理事務一員,總攬事權,各所則分派委員負責。其主要任務是把通過多方籌措的糧餉、軍械等經水路或陸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分發各路湘軍。糧台制與湘軍兵為將有的特點相應,其直接受命於曾國藩。在作戰過程中,又設立前敵、後敵糧台和轉運局,使糧台各部職責更加分明,提高了效率。淮軍仿效湘軍,在交通要道中樞建立了糧台,這些糧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及捻軍起義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後勤保障作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就後勤人員而言,是長夫制度的建立。1854年,曾國藩首創長夫制,即在軍營中專門設置後勤人員承擔軍中雜務,規定:"營官及幫辦人等,共享長夫四十八名。搬運火繩、子葯及一切軍裝等項,共享長夫三十名。……以上各項共長夫一百八十名,五百人一營,計百人用夫三十六名。"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戰斗人員與後勤人員職責分開,有利於提高戰鬥力與保持後勤保障的及時與效率。可看出,長夫只是與營伍相關的人員,而不在正式編制之內,是"夫"而非"兵"。長夫制由曾國藩首創,並為其它軍隊所效法,王爾敏先生評價說"長夫的職事性質,極類似現代的工兵,只是尚未臻於完美境地。就中國兵制而論,是一項極大的進步。湘淮軍之有長夫,當為中國專設工兵之濫觴。"這可以說是對長夫的重要性及其任務范圍的最好詮釋。
在後勤制度方面,湘軍也是嚴謹而有實效的。曾國藩的陸軍餉章影響到咸豐、同治間東南各省勇營,其後的淮軍和袁世凱的小站練兵也採用此項餉章,只是稍加變通而已。陸軍餉章確立薪水口糧之制:詳細額定了營官、幫辦、醫生、工匠及勇夫的薪糧,且立定限制,無論官大官小、官多官少,其月餉及長夫數依所帶兵人數而定。該制度的優點是:與綠營相比,增加了士兵的口糧,能使士兵專心操防,養一兵得一兵之用;防止冒濫,用以養廉。湘軍至同治元年共12年,人員達12萬,所用軍需不到3000萬兩,而綠營在咸豐三年以前的2年中,兵僅9.7萬,軍需銀開支達2510萬兩,可見軍需立限的成效。
2、北洋水師的後勤組織指揮體制
如果說陸軍後勤體制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湘淮兩軍之上,那麼海軍的後勤改革則集中體現在北洋水師的建設之中。1885年增設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確定優先發展北洋水師,裝備先進外洋火炮,艦船也得到調整和加強。北洋水師是一支新型的現代化的艦船部隊,其作戰方式與舊式水軍極為不同,物資消耗量也極其驚人,在運行及維修方面均需要專業性的技術人才及機器工廠。李鴻章認為:"凡籌餉、練將、修船、制器、鑄造、軍火、置設天線以及儲備戎具煤斤,無一而非急務,且其中仿用西法者十居七八,尤為藝精理奧……,是以地方則有清訟、發審、保甲、水利、籌款、車船、厘金、徵信等局;海防則有練餉、支應、軍械、機器製造、電報、船塢工程等局,並分設營務處,建立水師,武備學堂及醫院、煤廠,使專責成而免貽誤。"他強調了軍費、軍械、電報、船塢工程等從地方到軍隊的後勤機構建設,也闡明了李鴻章的近代軍事後勤思想。1888年頒布了《北洋海軍章程》,這是一個適應近代海軍建設要求的章程,它是海軍軍制改革的先聲,對北洋海軍的後勤體制建設,提出:關於"水師後路各局",有負責維修艦船和旅順口鐵甲大石船塢,有專管兵船一切器具添置購買的船械局,有大沽木船塢,有專管海軍全軍俸餉的天津海防支應局,有專管水陸各軍軍火收發的天津軍械局,有專修船上零件之威海行營機器廠,有總理水師營務處,有旅順口、威海衛水師養病院等。
可見,甲午戰前,北洋水師已經設置了一套較完整的後勤機構,這是中國軍隊在後勤近代化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各後勤機構專司一職,其運轉均要依據一定的組織規則,調撥軍械必先由各營局向北洋大臣請領,由督院發文至軍械局,再由軍械局交轉運局向軍械局領取發運。軍械的分布情況要按季向北洋大臣匯報。
二、後勤保障體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勤保障體制是軍隊實施物質供應、修理、運輸、醫療等保障的體制。從另一個方面說,後勤保障體制影響到後勤物質建設與供給的制度性來源,它又與後勤組織指揮體制相配合,使後勤建設與軍隊作戰形成內在聯系。
1、物質供應保障
物質供應保障分為實物保障和經費保障。武器裝備是物質保障的核心,在軍事後勤建設中處於重中之重的地位,對於清軍作戰能力的提高與軍事制度的變革有著原動力的作用。總體上講,清軍在後勤建設方面,走的是一條由外購進而仿造、自造的道路。在冷兵器和舊火器時代,武器裝備均由國家統籌生產、儲運和修理。在19世紀60年代以後,清軍對洋槍、洋炮及艦船的需求逐漸增加,而自身又無生產能力,因此只有外購和求借。1862年,曾國藩創立"安慶內軍械所",始造槍炮;1868年8月江南製造局造出了第一號中國輪船,取名"恬吉"。至此,中國近代武器裝備的籌措,開始走上自製之路。此後又建立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天津機器製造局、廣東製造局、湖北槍炮廠等近代兵工企業。國防工業的發展使清軍在武器裝備和海防近代化方面取得了可觀的成績。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時,擁有艦艇噸位數已成為當時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海上力量。但由於外購與自造並存,購買自不同的國家,仿造不同品型的槍炮,在配件上很難兼容,因而造成了維修和補給的困難。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武器裝備保障可以說是型號混雜、質量低劣、數量不敷。經費保障包括軍費籌措、分配、交換、儲備和消費。軍費的消耗途徑直接反映了軍隊近代化的進程:太平天國以前,軍費開支主要是軍餉;太平天國以後,大量軍費用於近代武器裝備的配備,軍餉開支只佔很少比例。經費保障與國家的財政制度緊密相聯。與前近代相比,清政府在財政方面的最大變化莫過於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 "就地籌款"制度的興起。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兵權、籌餉權歸中央節制,兵餉由戶部統一配給。太平天國運動中,湘、淮、練軍因勢而起,由於中央財政危機,各將帥就地籌款,形成了兵為將有的局面,清政府逐步失去了對兵權的控制。"吾輩行軍,必須親自籌餉,不可仰食於他人。"這樣,籌餉練兵制械等事,皆聽各省督撫各自為政。督撫專權不僅是晚清政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對後勤體制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僅使清政府難以擴大籌措軍費的渠道,也難以真正實現後勤指揮的統一。
從餉源種類上來講,清朝中前期,賦稅收入是軍費的基本來源。到洋務運動時期,由於購買先進武器裝備,開辦軍事工業,所需費用更是水漲船高,籌措軍費的辦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餉源以地丁、漕政、鹽政、關稅、厘金為大宗。前兩者沒有什麼變化,鹽政加征,關稅收入因為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和稅率變化都有了大幅增加。厘金則成為各地方軍費不可缺少的重要來源。湖北設局抽厘始於咸豐五年,兩年內,僅襄陽一局就共抽收銀14萬余兩。湖南設局抽厘先於湖北。經曾國藩努力,從1855年到1864年,湘軍基本上形成了三大餉源基地,即江西牙厘、湖南東征局半厘、廣東粵厘,厘金成為湘軍最穩定最主要的餉源。
2、交通運輸及通訊保障體制
清軍在運輸及轉運體制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代以來,隨著輪船、火車為工具的近代交通方式的採用,傳統運輸方式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曾國藩在湘軍中建立了水師,平時承運作戰物資,戰時用作水上攻擊。此後,屢經爭論,終於修築了為數不多的鐵路。加上台灣鐵路,從1881-1894年的十三年間,共修建鐵路僅300多公里。鐵路在陸運中所佔比率並不大,各省駐防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所用軍需主要還是依靠人力畜力,其進步無疑是革命性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通訊方面,1886年中國電報總局分立為北洋電報官局和電報商局,盛宣懷任電報商局總辦,其實他一直總攬中國電報全局。電報總局之下,沿線設若干分局,各局設董事、司事、管報生、工匠等;分局之下設訊房機房,沿途設巡電訊房,責成綠營兵巡視。1879年李鴻章試辦天津至大沽間的電報局,是一條試驗性軍用專線;1881年開通津滬線全長3000餘里,是中國第一條長途電報線,雖然其經營管理模式為官督商辦,但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防軍事價值。但是,因經費有限,中國電報線路只有陸線,沒有海線,陸線易遭自然和人為的損壞,這一點從甲午戰爭可以得到印證。
三、影響與分析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的堅船利炮不僅震驚了中國人的思想,也改變了戰爭的方式和進程,更對軍事後勤提出了與冷兵器時代完全不同的要求與挑戰。應該說,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前軍事後勤建設的成效,與前近代相比,已有了相當的進步。首先,後勤專業化的程度加強,後勤逐步與軍隊分離,不僅建立了專門的後勤機構,在後勤人員的配備上也與作戰人員各司其職。如湘淮軍的長夫制、北洋水師的後路各局等。其次,近代化的後勤組織與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如糧台、轉運局。在後勤保障方面:
其一,軍事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為軍隊近代化武器裝備提供了保障,並觸及社會基礎工業。
其二,拓寬了軍費來源,以保障近代化軍隊建設的龐大支出。
其三,近代化的交通運輸和通訊手段在軍事後勤保障中運用。正是由於這些近代化的進步,使清政府擁有裝備一定數量西式槍炮的湘淮軍及新興的北洋水師,比綠營兵更能適應近代對外戰爭的需要。甲午黃海之戰是中國海軍以近代化方式進行海上作戰的典型,在陸路戰場還出現了步、騎、炮、工協同作戰的局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甲午戰爭是對近代以來清軍建設的綜合檢驗,其敗因是多方面的,從戰略上講,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綜合國力的較量,它的失敗有政治的和經濟的因素,但其直接原因仍是軍事上的,表明戰前的軍事後勤體制仍然存在諸多缺陷:
其一,也是最為致命的,各自為政,指揮不靈。由於各系統的軍隊以各自籌餉的方式來維持軍隊,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各自的軍事後勤建設,因而表面上各軍設置了不少後勤部門,但一旦大規模的戰事降臨,則出現協調不靈、各自為政的被動局面;兵為將有,令屬多門,互不統屬,中央軍事後勤體制與軍隊後勤體制權責交叉,缺乏自上而下的、強有力的後勤指揮機關,甲午戰爭時期清軍的迅速潰敗即證實了這一點。
其二,機構設置不全,重視力度不夠,導致後勤保障不力。甲午戰爭期間軍糧、槍械不能及時到位是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
其三,雖然洋務運動對於推動清軍武器裝備近代化有著不滅之功,但由於科技水平落後和基礎工業不發達,不能為軍工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原材料,武器裝備、交通、通訊等無法保障近代戰爭的需求。
其四,後勤體制與西方後勤體制相比較仍然有差距:長夫仍然是夫,而不是士兵;另外,按西方軍制,一個萬人左右的作戰單位都應有自己的後勤機關,中央則有統籌的後勤部,協調各軍各省區的後勤機關,宏觀調配。但由於清朝中央權力的衰落,軍事物資的調撥都控制於地方和實力派手中。這些缺陷使清軍最終在甲午戰爭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清政府下定決心,改革軍制,新的軍事後勤體制有了改弦更張的契機。
軍事後勤體制變革不僅受到當時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影響,也受到國家的軍事體制和國民經濟制度的制約。在宏觀上,軍事體制是國家組織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後勤體制又是軍事體制的重要一環,因此,後勤體制也會受到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也即是說,近代中國的軍事後勤體制變革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受到晚清政治、經濟、思想條件的制約
給分吧行唄
Ⅲ 中國的軍事實力和美國比現在到底如何
2008年8月24日,美國發布《第十次全球綜合國力排名》。中國的軍事實力相當於美國的36%,居世界第三。
中國軍事崛起方興未艾,但仍然脆弱
天基力量:中國僅為美國的5%
美國的衛星數量超過400顆,佔世界衛星總量的一半以上,軍用衛星超過100顆。
中國在軌衛星一共20顆,且中國官方一直聲稱都是民用衛星,最多也就是軍民兩用。
空軍:中國僅為美國的20%
美國空軍38.26萬人,配備預警機52架,戰斗機2674架,戰略轟炸機174架(其中B-1B型95架、B-52H型66架、B-2A型13架),偵察機57架,運輸機846架,加油機607架,教練機1225架,直升機220架。另外,美國民用直升機在1萬架以上。
中國空軍22萬人,各型作戰飛機3000餘架,直升機250架,600座地對空中程導彈發射裝置,2000門高炮。
按照質量乘以數量的原則,中國空軍的實力僅為美國空軍的20%。
海軍:中國僅為美國的15%
美國海軍57萬人,配備潛艇95艘(其中戰略潛艇18艘、戰術潛艇75艘、其他用途2艘),航空母艦12艘,導彈巡洋艦30艘,導彈驅逐艦57艘,導彈護衛艦44艘,巡邏艦艇20艘,掃雷艦艇25艘,兩棲艦艇252艘,支援及雜物艦艇93艘(其中中途補給艦40艘),軍事運輸司令部轄船隻123艘。
美國海軍航空兵配備飛機2732架(其中作戰飛機1598架),直升機1361架(其中反潛直升機321架、攻擊直升機180架)。
美國海軍陸戰隊17.3萬人,配備各型飛機約1000架、主戰坦克403輛、輕裝甲車590輛、兩棲裝甲車1258輛、火炮857門、反坦克導彈3225具、火箭筒3142具。
中國海軍30萬人(包括海軍航空兵5.6萬,海軍岸防部隊3.5萬,海軍陸戰隊5.6萬人),配備74艘主戰艦艇,55艘柴電潛艇,6艘核潛艇,55艘中型和重型兩棲攻擊艦,49艘海岸導彈巡邏艇。
按照質量乘以數量的原則,中國海軍的實力僅為美國空軍的15%。
陸軍:中國與美國相當
美國陸軍49萬人,配備主戰坦克M-60A3、M-1A1、和M-1A2型等共7836輛,輕型坦克M-551型131輛,裝甲偵查車"狐狸"113輛,步兵戰車M-2和M-3型共6720輛,裝甲輸送車M-113型18200輛,各類火炮7428門,高炮329門,反坦克導彈32857具,防空導彈"復仇者"式660部,"愛國者"式474部,各型飛機264架,直升機5002架,兩棲艦艇161艘。
中國陸軍18個集團軍共140萬人,配備59式坦克5500輛,69式坦克200輛,79式坦克500輛,88B式坦克500輛以上,98式坦克約500輛,99式坦克700輛。
按照質量乘以數量的原則,中國陸軍的實力與美國相當。
核力量:中美雙方均能確保摧毀
美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580枚,其中"民兵-Ⅲ"型530枚,和平維持者50枚。美國擁有的432枚潛射彈道導彈配置於1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俄亥俄"級S□□N-734型10艘,每艘攜帶24枚"三叉戟"D-5導彈;S□□N-726型8艘,每艘攜帶24枚"三叉戟"C-5導彈。
中國擁有160枚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3200公里洲際彈道導彈20枚,射程12800公里的東風5A型導彈30枚,射程8000-10000公里的東風31型導彈24枚,射程12000公里的東風31A型導彈50枚,092級海軍巨浪2型導彈20枚,094型戰略核潛艇巨浪4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16枚。
按照確保摧毀的原則,中美雙方均能確保摧毀。
Ⅳ 談中國軍事實力的發展對世界戰略格局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突飛猛進,近年來,中國自然而然的提升了自己的國防實力,特別是自2009年1月20號中國公開發布新版國防白皮書以來,世界各國的輿論炒作中國國防實力的文章就不斷見諸報端。盡管各國出於不同的國家戰略目的,對中國國防實力的世界排行名次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但是,其中對中國國防實力迅速提升的擔憂卻不約而同。很多頭腦清醒的國際軍事觀察家盡管也對中國國防實力的發展速度感到驚訝,但是普遍肯定中國的和平目的,並且認定中國軍力的發展幾乎不會對亞洲鄰國構成威脅,從而判定即使中國照此發展速度再過十數年,也趕不上世界一超獨霸的美軍。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觀察家反而支持中國軍力持續提升,這樣,同處於世界二流水準的中國和俄羅斯,就會對於在世界上為所欲為的美軍形成某種戰略牽制。那麼,依據中國自己披露的數據和國外的「專家」分析,中國軍事實力到底居於世界什麼位置呢?
首先我們來看,根據國內公開的軍事數據和報道,中國的軍事實力確切來說應該居於世界中上游水平,大概在5-10名之間。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平心而論,美俄兩國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處於全面領先狀態,這個差距特別大,也是綜合性的,並不是十年八年能夠趕上來的。有人說中國很可能很快就能超越俄羅斯,我認為這只是一家之言,即使我們在某種裝備方面在數量或者質量上能夠超越俄羅斯,但是軍事實力還包括全面的軍事作戰理論,雖然中國近年軍事理論建設獲得空前突破,但這個差距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美俄兩國即使國際和他們的國內局勢如何變幻,其所具有的全面軍事優勢仍舊領先中國很多年,中國軍事實力短期內絕對無法和他們相比。
再就是美俄之外的其他世界強國,如法國、英國、日本、印度等。法國和英國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世界經濟強國,但是這兩個國家卻不是世界「大國」,因此其幾乎沒有戰略防禦縱深,故而這兩個國家都極為重視其海空軍力量的建設,這也是這兩個國家極力發展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的原因。雖說中國近年來各軍種發展很快,特別是海空軍的新技術和新裝備都有很大進步,但是仍然無法和老牌世界強國-英國和法國相比。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老牌海軍強國,不但擁有航空母艦編隊及其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幾乎為零的航母遠洋作戰理論,還擁有遠強於中國海軍的核動力潛艇艦隊。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海軍遠洋航行能力和作戰理論,這一點中國海軍似乎短期內難以望其項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英法兩國都要強於中國,但因為這兩個國家和我們相距遙遠,我們僅有的陸軍優勢幾乎可以忽略。
而作為我們的近鄰的日本,不論是海軍還是空軍的綜合作戰能力都遠強於我們。日本海軍的四個「十.九」艦隊群,都是最新型的水面艦艇,如果再加入最新型的「日向」級直升機母艦及其艦載機編隊和改進型具有彈道導彈攔截能力的「宙斯盾」型驅逐艦,以及日本海軍世界最先進平均服役時間最短的的17艘潛艇,則日本海軍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優勢仍很難撼動。日本空軍早就獨霸東北亞的天空,其所擁有的第三代戰機如F-15J/DJ和F-2的時間都早於中韓兩國,訓練和作戰應用水平當然更成熟。雖然近年來中國空軍的第三代戰機數量急劇上升,但是沒有後顧之憂的日本空軍卻可以全力應對突發事態,而中國空軍卻不能夠。同樣,作為戰爭能力的倍增器,日本空軍擁有亞洲最強的空中預警機群,空中電子戰能力,即將擁有空中加油機群,以及龐大的航空反潛機群等等。而中國相對占據優勢的陸軍和第二炮兵部隊,因為和日本遠隔重洋以及投鼠忌器的原因,都很難體現出來。
同樣作為亞洲鄰國的印度,雖然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卻是一個極端信奉軍事實力的國家。盡管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GDP都遠落後於中國,但是印度的軍購規模和數量一點也不比中國差多少,而且由於印度特殊的國際地位,其軍購來源相對多樣化而且技術水平要強於中國。印度除了能毫無阻礙從俄羅斯得到技術水平高於中國的各種武器裝備外,還能夠從歐盟國家、以色列、美國等國家,采購新型武器裝備。雖然絕大多數武器印度自己並不能很好的仿製且來源多樣性未必真有好處,但是這個南亞武器聯合國卻集合了世界各種先進武器之大成,並且還擁有中國夢寐以求的航空母艦。單純從武器技術水準來說,印度海空軍似乎要強於中國,專門針對中國的導彈核武器也「足夠」戰略威懾之用,中國居於世界先進水平的陸軍雖然強大,但要面對南亞地區的高寒和熱帶叢林作戰,這也無形中對中國陸軍的作戰能力打了一定的折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除了戰略核武器之外,在其他作戰能力方面,幾乎和印度難分伯仲。
再從國外的分析來看,日本《朝日新聞》22日稱,「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表明中國的軍事費用保持了連續20年呈2位數的增長,這是一項驚人的紀錄」。日本《東京新聞》21日甚至認為,中國軍力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其實,日本人之所以這樣說,除了日本欲為自己毫無顧忌發展軍力進行造勢外,日本人所謂的「中國軍力世界第二」也僅僅是從單純的武器數量對比來說的。眾所周知,中國雖然在武器裝備數量上居於世界前列,但是卻大多是一些技術水平完全無法與先進國家相比的老舊武器裝備,即使中國擁有了先進武器,那也根本無法在數量上和日本等國家相比。這就像中國的GDP一樣,雖然增幅名列世界第一,但是因為基數低,每年增加額基本和美國每年約3%的增長率差不多。
而去年也有美國媒體提出中國軍力應該排在美俄之後,位居第三位。但同時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公布的2008年世界最新軍力排名中,中國排第四名。而此後美國蘭德公司向美國防部提交的報告卻稱,中國軍力世界第八。蘭德公司認為軍隊的信息化程度決定信息化戰爭的勝負,而解放軍的信息化程度在全球的排名僅為第24名,遠不如大多數發達國家。「由於中國缺乏遠洋實際作戰能力,考慮到導彈核武器和核潛艇等其他因素,中國的軍力勉強能排到世界第八」。
上面這些所謂排名分析,都認為中國近年軍費開支大幅增加,對外先進武器采購量也很高,以及中國軍方越來越重視的信息化能力建設,都無形中提升了中國國防實力的國際排名名次。但是很多分析都是僅僅停留在數字上或者表面上,並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防建設實際情況,雖說中國及時發布新的國防建設白皮書對這些情況予以解釋,但仍有很多國外機構或者新聞媒體對此妄加猜測。還是上面提到的《簡氏防務周刊》21日的報道比較中肯:「中國要實現機械化和信息化的雙重發展,至少需要到2020年」。而武器裝備系統的信息化和體系化能對軍隊戰鬥力提升起到倍增器的作用。西方國家軍隊在這一點上優勢尤其明顯。盡管目前解放軍也裝備了部分先進裝備,但是美軍的評估認為,中美兩軍在全球探測網路、通訊網路和交戰網路領域相比,「解放軍的信息化建設和美軍有著近30年的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10年以上」。我們認為這個分析比較符合當前的實際,但是他們也顯然低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發展決心和潛力,也輕視了中國人提出的「跨越式發展」的豐富內涵。隨著中國這幾年在高性能計算機、全軍情報信息網、軍用數據鏈、微電子技術、各類應用衛星特別是「北斗」導航衛星等等方面的進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信息化建設正在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大批新型武器裝備的成建制列裝、大批掌握最新科技知識的專門人才的加盟、大批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軍事理論問世、以及能夠使人才盡情發揮的科技環境等等,也為中國國防實力的進步鋪平了道路。我們甚至能夠預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信息化建設不可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盡快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是這個發展過程是以和平為前提的!中國人民是支持的,同樣中國人民也希望和平。
盡管以上對世界和中國軍事實力排名的分析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並不具有嚴格的可比性,因為戰爭不是以某種單獨武器和單項就能取得勝利,只有實戰才能體現各國的實力,也是符合實際的真正排名。但是仍能使得我們從中獲知一些有意思的比較。不管中國國防實力處於何種地位,不管外國人怎樣顛倒黑白或者混淆視聽,我們中國國防實力仍舊要按照適應中國國情的思路發展下去,也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註定要成為一支保衛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我們充分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能保衛人民的幸福安康和發展果實。這一點,我們毫不懷疑
Ⅳ 中國的軍事實力跟美國比還有多少差距
中國的軍事實力相當於美國的36%,居世界第三。
中國軍事崛起方興未艾,但仍然脆弱
天基力量:中國僅為美國的5%
美國的衛星數量超過400顆,佔世界衛星總量的一半以上,軍用衛星超過100顆。
中國在軌衛星一共20顆,且中國官方一直聲稱都是民用衛星,最多也就是軍民兩用。
空軍:中國僅為美國的20%
美國空軍38.26萬人,配備預警機52架,戰斗機2674架,戰略轟炸機174架(其中b-1b型95架、b-52h型66架、b-2a型13架),偵察機57架,運輸機846架,加油機607架,教練機1225架,直升機220架。另外,美國民用直升機在1萬架以上。
中國空軍22萬人,各型作戰飛機3000餘架,直升機250架,600座地對空中程導彈發射裝置,2000門高炮。
按照質量乘以數量的原則,中國空軍的實力僅為美國空軍的20%。
海軍:中國僅為美國的15%
美國海軍57萬人,配備潛艇95艘(其中戰略潛艇18艘、戰術潛艇75艘、其他用途2艘),航空母艦12艘,導彈巡洋艦30艘,導彈驅逐艦57艘,導彈護衛艦44艘,巡邏艦艇20艘,掃雷艦艇25艘,兩棲艦艇252艘,支援及雜物艦艇93艘(其中中途補給艦40艘),軍事運輸司令部轄船隻123艘。
美國海軍航空兵配備飛機2732架(其中作戰飛機1598架),直升機1361架(其中反潛直升機321架、攻擊直升機180架)。
美國海軍陸戰隊17.3萬人,配備各型飛機約1000架、主戰坦克403輛、輕裝甲車590輛、兩棲裝甲車1258輛、火炮857門、反坦克導彈3225具、火箭筒3142具。
中國海軍30萬人(包括海軍航空兵5.6萬,海軍岸防部隊3.5萬,海軍陸戰隊5.6萬人),配備74艘主戰艦艇,55艘柴電潛艇,6艘核潛艇,55艘中型和重型兩棲攻擊艦,49艘海岸導彈巡邏艇。
按照質量乘以數量的原則,中國海軍的實力僅為美國空軍的15%。
陸軍:中國與美國相當
美國陸軍49萬人,配備主戰坦克m-60a3、m-1a1、和m-1a2型等共7836輛,輕型坦克m-551型131輛,裝甲偵查車"狐狸"113輛,步兵戰車m-2和m-3型共6720輛,裝甲輸送車m-113型18200輛,各類火炮7428門,高炮329門,反坦克導彈32857具,防空導彈"復仇者"式660部,"愛國者"式474部,各型飛機264架,直升機5002架,兩棲艦艇161艘。
中國陸軍18個集團軍共140萬人,配備59式坦克5500輛,69式坦克200輛,79式坦克500輛,88b式坦克500輛以上,98式坦克約500輛,99式坦克700輛。
按照質量乘以數量的原則,中國陸軍的實力與美國相當。
核力量:中美雙方均能確保摧毀
美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580枚,其中"民兵-ⅲ"型530枚,和平維持者50枚。美國擁有的432枚潛射彈道導彈配置於18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俄亥俄"級s□□n-734型10艘,每艘攜帶24枚"三叉戟"d-5導彈;s□□n-726型8艘,每艘攜帶24枚"三叉戟"c-5導彈。
中國擁有160枚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3200公里洲際彈道導彈20枚,射程12800公里的東風5a型導彈30枚,射程8000-10000公里的東風31型導彈24枚,射程12000公里的東風31a型導彈50枚,092級海軍巨浪2型導彈20枚,094型戰略核潛艇巨浪4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16枚。
Ⅵ 清末的中國軍事實力排名
以純軍事力量來說,清政權的軍隊裝備的先進性比較靠前。版
不過,不應該只看新軍權和北洋軍.清政權的正規軍還有八旗與綠營,
而自三藩之亂後,八旗基本做廢,乾隆之後,綠營也基本報廢,
兩大國家正規軍的墮落才會有太平天國後湘\淮軍的崛起.
所以,該怎麼去評價清末的軍事實力排名呢?
以1911年革命前計算,大約在15名左右吧.
然而清政權沒有合格的軍事工業及科研體系,武器裝備基本靠買,也沒有完善的預備役及國民動員體系,這些都會降低戰爭能力。
Ⅶ 90年代中國軍事實力
90年代初,中國的軍師實力很落後,當時中國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也只能內是號容稱而已。因為它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陸軍。而海空軍則是三流水平。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還是以是殲六為主,殲七,殲八都是少量裝備的。海軍基本形同虛設,當時除了有幾條蘇聯淘汰的軍艦。最大的也只有2000多噸。不過這種情況在蘇聯解體後就得到了改善。蘇聯解體後,中國在烏克蘭購買了大量二手軍艦。92年到96年足部裝備部隊。現代級驅逐艦就是那個時候買的。
要說排名的話,軍隊人數永遠都是世界上最多的。現在也是。
實力的話,誰知道呢,海軍實力跟現在的越南差不多吧。空軍還可以,我們飛機數量多。二代戰機與三代戰機的實力差距還沒有三代戰機跟四代戰機的實力差距那麼大。
中國的二炮實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始終都是。
終合實力的話,第三吧。美蘇比不了。其他國家的話,除了打海戰,其他肯定我們贏。
Ⅷ 中國近現代軍事發展史,越多越好
總體來說,中國的軍力和美國還不是一個層次。美國以其先進的作戰理念和高科技的信息技術而稱霸於世,中國的優勢在於解放軍的作戰精神,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以弱勝強的關鍵。中國的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雖然處於劣勢,但正如毛主席所說,武器裝備對戰爭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戰爭勝負的關鍵在與人。任何高潮的戰爭指揮藝術,如果沒有優秀的士兵去實施,最終也難以成功。可以預見,如果中美開戰,雖然在短時期、局部區域美軍有著其現代化優勢,可能會突破解放軍的防禦,但戰爭形勢必然會趨於長期華,打持久戰、消耗戰,正如抗日戰爭,這是美國所承受不起的。可以說,即使解放軍實施這種防禦性戰略,也會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更何況,中國領導階層已充分吸取的海灣戰爭中伊軍慘敗的教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解放軍掀起了一場現代化的浪潮,軍隊素質、裝備、信息化程度都上了一個台階。諸如,在90年代初期,空軍最先進戰機就是殲8,而且數量少;海軍最先進艦艇的就是旅滬級驅逐艦;二炮部隊主要核威懾武器是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這都是中國軍力的短板,而陸軍也只有數量上的優勢。在新時期,我們空軍陸續裝備了蘇27、蘇30、殲11、殲11B、殲10等先進的第三代戰斗機;海軍裝備了旅海級、旅洲級、旅洋I級、旅洋II級、現代級等先進的驅逐艦;第二炮兵部隊也列裝了東風21、東風31等先進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解放軍已經初步形成具備打贏局部信息化戰爭的能力,成為一支攻防兼備的武裝力量。可以說,在與美軍的較量中,解放軍在局部領域內還可以形成進攻態勢,實施積極的防禦戰略。中國不斷發展的經濟也為軍隊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撐,中國歷來堅持和平發展戰略,和廣大的國家發展友好關系,這樣在國際上也會贏得廣泛的支持,取得道義上的勝利。因此,解放軍也是具備很多優勢的,而這些缺失美軍不具備的。
戰爭是矛盾的最後解決手段。其實,現階段中國和美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雙方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共同利益,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可能有大規模戰爭發生的。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繼續推動解放軍的現代化改革,實施積極防禦戰略。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Ⅸ 世界應如何看待中國軍事力量崛起
避免與他國進行軍事競賽 中國必須成為一個能夠提供全球公共服務的責任大國。中國的軍事崛起有需要,也有必然。隨著中國軍事投入的增加,國際社會也給予中國軍事現代化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其他國家視中國的軍事崛起為威脅,也必然會在軍事上和中國競爭,最終有可能導致中國和其他國家間的軍事競賽,這正是中國必須避免的。中國軍事崛起至少必須考量如下兩個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是軍事崛起的可持續性;第二個因素是蘇聯的軍事現代化模式。
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大問題,就是要實現基於國家安全之上的國防和基於國際責任之上的國際合作。中國的軍事崛起必須考量到區域化和全球化這兩個重要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表明,軍事崛起是為了提供區域和全球性的「公共服務」。中國不可能一直採用「搭便車」的策略。這既不能和中國的大國地位相吻合,更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國際利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公共服務」。中國現在在經濟、軍事上的公共服務遠遠不夠。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方很多國家一直在呼籲中國做一個負責的大國。
國際責任為和平崛起創造條件 國際責任也給中國的軍事和平崛起創造了條件。如果中國能夠把軍事崛起放置於中國的國際責任構架內,其他國家不僅不會感受到「威脅」,反而會感覺到中國軍事崛起的必要性。從國際責任的視角看,中國的軍事和平崛起不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承擔國際責任可以有多種形式,既可以在聯合國的構架內,也可以和其他國家合作,還可以是單獨進行。中國和其他國家合作剛剛開始。這里尤其要強調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合作。從長遠來看,如果中美不能合作提供全球性「公共服務」,雙方都很難單獨提供。兩國現在有戰略對話,在這個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天,中國既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單獨提供,很多國家也還沒有認同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中國要提供,也會被其他國家視為威脅。在現階段,中國還是會在聯合國的構架內或者和其他國家合作來提供全球性「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