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依美求存」軍事戰略主要體現在什麼時期
日」依美求存」軍事戰略主要體現在「攻勢作戰」時期。
「攻勢作戰」(1949—1969年):
國民黨退踞台灣初期,基於當時世界政治格局和台灣特殊地理位置,美台在反蘇反共方面達成高度一致。為維護美台共同利益,美國不斷給台灣以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甚至派兵協防颱灣。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1954年,美台簽訂《中(即台灣)美協防條約》。
1955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時可動用武力保衛台灣。同年11月,根據《中美協防條約》,美軍在台成立「協防司令部」及「軍事顧問團」。
1953年元旦,蔣介石進一步提出「軍事第一、反攻第一」的戰略思想,「攻勢作戰」的軍事戰略基本確立。這一時期,國民黨當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機反攻」的「攻勢作戰」戰略。
(1)日本在二十世紀90年代確立什麼軍事戰略擴展閱讀:
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遷:
1、蔣介石時期的軍事戰略
1949 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後,迅速在台灣建立官僚資本主義體系,通過壟斷經營控制台灣的國民經濟命脈,從而得以在台灣政治生活中占據絕對優勢。即蔣家王朝的既有模式在大陸敗亡後,又在台灣重新開花結果。
這一時期台灣軍事戰略的總體構想是:依靠美國的保護傘,積極發展進攻力量,等待有利時機反攻大陸。其本質是「攻勢作戰」。
2.蔣經國時期的軍事戰略
20 世紀70 年代初,蔣經國逐漸成為台灣的實際控制人。這一時期以尼克松訪華為標志,中美關系開始緩和,美國不再支持台灣的反攻計劃,反而開始疏遠台灣。蔣經國認識到,沒有美國支持的台灣無力抵禦來自大陸的進攻。
蔣經國時期台灣軍事戰略雖然表面上說「攻守兼備,攻防一體」,其實失去美國支持的台灣已無反攻之心,因此其本質是「攻守一體,以守為主」。
3.李登輝時期的軍事戰略
這一時期台灣相對於大陸的綜合實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在軍事戰略上卻再也不提「反攻」二字。1999 年李登輝為配合2000 年大選,進一步提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前後文字的調換,「嚇阻」顯得更加重要。
李登輝時期台灣軍事戰略的本質是「守勢防禦」。
4.陳水扁時期的軍事戰略
2000 年陳水扁上台後,繼續堅持「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但是從2002 年開始,陳水扁重新煽動台獨勢力,極力鼓吹「以武拒統」的思想,台灣的軍事戰略也進行了調整,提出了「決戰境外」的戰略思想,強調要將「守勢防禦」改為「攻勢作戰」。
這一時期台灣的軍事戰略,從根本上說還是「守」字當先,頂多是更加強調「攻勢防禦」,而絕不是陳水扁表面上說的攻勢作戰。
5.馬英九時期的軍事戰略
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馬英九時期的軍事戰略從新回到「防衛固守,有效嚇阻」。,馬英九時期台灣軍事戰略的本質是:「防守反擊」,依託堅固的防禦體系削弱對方的軍事力量而保存己方戰力,在適當的有利時機再擇機實施有力的反擊,從根本上說這也是一種「嚇阻」的方式。
B.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日本在哪些戰爭中成為西方一個可怕的競爭對手
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二次大戰 攻佔東南亞馬來戰役 攻佔菲律賓巴丹總攻 張鼓峰戰役少數日軍打幾萬蘇軍沒空中支援裝甲支援還打贏,蘇軍動用大規模軍力還是趕不走少數日軍最後死傷還比日軍多,不過日軍也沒支援往後退了些。戰後布留赫爾遠東元帥遭到清洗槍決被強安了日本間諜罪名實際上是蘇軍在張鼓峰失利的替罪羊。
C.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美國重新制定的全球戰略目標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美國重新制定的全球戰略目標是什麼?侵略國家?
D. 日本在二十世紀80年代確立什麼軍事戰略
日本確立新軍事戰略的背景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日本確立新的軍事戰略,從根本上說是出於擺脫「正常國家」化進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推動國家安全乃至發展戰略轉型的目的。
第二,日本決策層對戰略環境和安全威脅判斷的重大變化是提出新軍事戰略的認知基礎。
第三,美國戰略重心的東移為日本調整軍事戰略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第四,目標和能力之間的矛盾制約著日本軍事戰略調整的幅度。
E.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確立什麼軍事戰略
20世紀70年代起,「專守防衛」被確定為日本軍事戰略的基本方針。根據日本政府的解釋,「專守防衛」的核心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四點:一、不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僅在遭到武力攻擊後才進行必要最小限度的自衛;二、不允許攻擊對方基地,不實施戰略進攻,不擁有戰略進攻性武器;三、防衛范圍僅限於日本領空、領海及周邊;四、採取被動防禦戰略,防禦作戰目的僅限於擊退來犯之敵。
F.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重新調整了軍事戰略的原因是什麼
高技術戰爭是指主要使用高技術武器裝備和與之相適應的作戰方法所進行的現代化戰爭。它既區別於一般常規戰爭,又不同於核戰爭。高技術武器裝備亞於核武器的毀滅功能,但大大超過常規武器。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前所未有的突然性;陸、海、空、電、天五維戰場上同時進行,是陸海空電天一體作戰;作戰樣式多樣化,如精確制導的導彈對抗戰,非大規模殺傷的外科手術式空襲戰,超視距遠戰,電子對抗戰等。
G. 日本依美求存軍事戰略主要體現在什麼時期
日」依美求存」軍事戰略主要體現在「攻勢作戰」時期。
「攻勢作戰」(1949—1969年):
國民黨退踞台灣初期,基於當時世界政治格局和台灣特殊地理位置,美台在反蘇反共方面達成高度一致。為維護美台共同利益,美國不斷給台灣以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甚至派兵協防颱灣。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1954年,美台簽訂《中(即台灣)美協防條約》。
1955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時可動用武力保衛台灣。同年11月,根據《中美協防條約》,美軍在台成立「協防司令部」及「軍事顧問團」。
1953年元旦,蔣介石進一步提出「軍事第一、反攻第一」的戰略思想,「攻勢作戰」的軍事戰略基本確立。這一時期,國民黨當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機反攻」的「攻勢作戰」戰略。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向日偽軍發動的局部反攻。日軍從山東戰場抽兵南調,增援華南戰場。山東軍區抓住日軍兵力減少、戰鬥力降低的有利時機,發起攻勢作戰。
魯中軍區部隊在南麻、魯村、悅庄地區發起討伐吳化文戰役,經20多天激戰,殲滅偽軍7000餘人,控制魯山山區大部。
魯南軍區部隊在費縣南崮口地區全殲偽軍榮子恆部第二師。7月下旬,濱海軍區部隊討伐偽軍李永平部,攻克據點10餘處,解放村莊600餘個,改變了濱海形勢,8月中旬,魯中軍區部隊攻克沂水城,使魯中與濱海兩區連成一片。
渤海軍區爭取了王道部偽軍1600餘人反正,並於8月中旬攻克利津城。在秋季攻勢作戰中,膠東軍區部隊收復文登、榮成兩城,殲日偽軍5000餘人;渤海軍區部隊收復樂陵、臨邑、南皮三城,殲日、偽軍5000餘人;魯中軍區部隊在葛庄伏擊戰中殲日,偽軍1600餘人。
在冬季攻勢作戰中,濱海軍區部隊收復莒縣,爭取莫正民部偽軍3500餘人反正。1944年局部攻勢共殲日軍4800餘人、偽軍5.4萬人,爭取偽軍反正1.1萬人,收復縣城9座,拔除據點1200餘處,解放人口930萬。
H. 日本明治維新在軍事方面採取了什麼措施為後來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 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 》。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政府通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火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的口號下 ,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 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批財閥。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內容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憲法; 2.經濟上:「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興辦工業企業。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技術; 3.社會上:採取「改歷」,「易服」,「剪發」等措施; 4.軍事上: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日本軍人進行武士道 教育。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 皇的軍隊。明治維新背景</B>; 5.文化上: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效仿西方建立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向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 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努力改造落後愚昧的社會風氣。確立了國民皆學的方針。打破了傳統的身份等級制度,在政府「求知識於世界」的開放政策下,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 影響和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清帝國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 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 國。 消極影響: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走上了一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一個威脅。 立憲的意義 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採用君主立憲制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藩閥以天皇的名義掌握政權。
I.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本為實現政治大國戰略採取措施有哪些
1、以增強經濟實力為基礎,提高其經濟影響力
2、以擴大外交關系為途徑,提高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分量:
(1)以亞太地區為立足點,密切與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
(2)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外交攻勢
(3)加強軍事外交,擴大軍事影響
3、以軍事戰略的調整為先導,大力擴充軍事實力
4、以聯合國為舞台,開展聯合國外交,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J. 二十世紀90年代黨中央提出的戰略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等多項戰略
20世紀90年代以後,黨中央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等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