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些關於地理對軍事的影響的問題
我綜合地說:地抄形地貌不但對部襲隊機動有著極大影響,而且直接決定軍方的戰略部署。
孫子兵法中《地形篇》:「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主要講地形對部隊機動作戰的利弊,屬於戰術和戰役范疇。
岳飛也曾說:「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正是詮釋了依照地利排兵布陣這一理念。
《九地篇》中有「九地」之說:「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屺地,有圍地,有死地。。。。」講的是戰略中的地形因素應該如何考慮。後總結道:「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指出戰略地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為構建)是戰爭部署中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地理環境因素中也包括了戰略資源,比如糧草,水源,油料,橡膠,木材等等;還有人文地理因素,如政治中心,工業重鎮,交通要沖等等。這些就不多贅述啦。
軍事地形學是必修課!具體戰例極多,也不加排列,總之,地理因素如能運用得當,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❷ 關於軍事小說中地理知識的問題
幻想,盡情的展開自己的想像能力。當然這需要一個人有豐厚的學識為前提的。特別是軍事方面的專業研究能力。也就是說,要懂得參考眾多的有用書籍。
不過也有的人會在形式上這樣表達的,象上面你所說的,詳情可以寫到什麼什麼,通行能力如何如何?這些內容的描述對於任何一位有能力的小說家並沒有什麼難處。
❸ 關於軍事地理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與軍事科學
戰爭與軍事 戰爭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軍事科學的任務和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為適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帝國主義軍事理論。如美國的A.T. 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H.K.B.von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劃,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F.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斗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應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認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
英國的J.F.C.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C.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H.von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H.P.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E.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認為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主觀片面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導彈、原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志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1840~1949)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 、福建船政局 、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葯,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軍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德、意、英、美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無產階級軍事科學
建設無產階級軍隊原則 列寧創建了俄國工農紅軍。他指出紅軍建設必須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通過政治委員、黨支部和加強政治工作,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的領導;培養無產階級優秀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幹,合理利用舊的軍事專家;實行一長制;強調軍隊中必須有最嚴格的紀律,覺悟和紀律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認真學習軍事,加強軍事訓練;掌握科學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軍隊。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列寧認為,戰爭是對每個民族的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驗。他要求實現全民武裝,動員全民參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列寧提出除了學會進攻之外,還必須學會防禦和必要的退卻。他認為在決定時機和決定地點擁有壓倒優勢是軍事勝利的規律;要求實現統一指揮,集中管理;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等。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領導蘇維埃俄國軍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匪軍的武裝叛亂,使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和伏龍芝等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的研究工作。隨後斯大林又同伏羅希洛夫、圖哈切夫斯基等蘇軍領導人一起,為加強蘇聯的國防建設和戰爭准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斗爭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國防建設學說 斯大林要求「要在國內創造一切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前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防力量」。在軍隊建設上,要求保持並鞏固紅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點;同時指出,使紅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是戰斗實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方針,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決定戰爭命運因素 斯大林在20年代後期提出,決定戰爭命運的歸根到底是正確的政策和千百萬群眾的同情與支持。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又提出:「現在戰爭的命運不會由突然性這種偶然因素來決定,而要由那些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後方的鞏固性,軍隊的士氣,師的數量和質量,軍隊的裝備,軍隊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來決定。」
戰略戰術原則 斯大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預先決定各次戰役的性質。策略是服從與服務於戰略的。作戰方式、戰爭形式不是永遠一樣的,要善於機智地運用。軍事藝術的任務就是保證自己擁有一切兵種,使它們日臻完善,並善於把它們的行動配合起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使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毛澤東等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斗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在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抗美援朝戰爭中,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則。
國防現代化建設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導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論聯合政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中。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當代軍事科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與軍事科學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和蘇聯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斗爭中,不斷加緊軍備競賽,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勢力范圍。在這兩國之間和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兩個軍事集團之間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世界許多地方的局部戰爭卻不斷發生。有不少戰爭是美、蘇兩國操縱或直接出兵進行的。他們把局部戰爭作為爭奪霸權、擴張勢力范圍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戰後幾十年間,人類社會經歷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核能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並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引起了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發展,使核戰爭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爭奪核優勢和進行核訛詐,成為它們進行政治、軍事角逐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之間核僵局的出現,研究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特別是使用新的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局部戰爭,又成為美、蘇等一些國家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的理論和「星球大戰」計劃,以期打破核僵局,奪取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則強調高速度、大縱深和立體作戰的理論,並加緊發展自己的空間武器,力圖與美國保持均勢。隨著蘇聯解體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部署。中國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來一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依據,重點探討現代化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有關問題,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其目的是加強國防,反對侵略,使中國的國防成為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研製和裝備有限數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且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中國堅決反對空間軍備競賽和空間軍事化。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促進了軍事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兩個門類,以下再分為若干學科。軍事思想是研究戰爭觀和戰爭與軍事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從而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家、軍隊,主要領導人和軍事家在戰爭與軍事問題上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等。
軍事學術是研究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制學、戰爭動員學、軍事教育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隊後勤學,以及軍事歷史學、軍事地理學等。
軍事技術科學 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
軍事技術科學的分類,包括基礎理論和各個應用學科,後者按現代武器裝備在各軍種、兵種中日益專門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劃分為: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導彈部隊技術、裝甲兵技術等;按武器裝備的種類劃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軍用飛機、艦艇、導彈、核武器,以及自動化的通信、指揮、偵察系統等。
軍事科學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軍事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新的軍事專業不斷出現,學科隨之增加。如戰略理論的研究,除了總體的研究外,還分別有各種戰略的研究,諸如核戰略、海洋戰略、空中戰略、外層空間戰略以及戰區戰略、後勤戰略等等。另一方面,由於軍事與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關系密切,軍事科學同其他領域中一些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從而又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國防經濟學、國防外交學、國防教育學、軍事管理學、軍事社會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倫理學、軍事心理學等,軍事技術科學的邊緣學科則為數更多,如軍事工程地質學、航空航天系統工程學等等。
中國發展軍事科學的方向 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為了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適應鞏固國防和今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
❹ 當前中國的安全環境存在什麼問題或挑戰(國防,軍事方面)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
(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
(3)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
(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1)祖國統一面臨嚴峻形勢;
(2)海洋權益存在復雜糾紛;
(3)邊界爭端尚未全部解決;
(4)少數分裂勢力影響邊疆安全穩定。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兩重性;
從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本身就是維護周邊穩定,確保安全的有利因素;
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的特殊性將長期制約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
一是邊界線漫長,由於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敵入侵。
二是強鄰之多為世界罕見,給我國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
三是眾多鄰國中某些仍與我存在領土領海爭端,使我周邊安全環境存在不確定因素。
四是多個熱點並存,使我國安全面臨不同程度的威脅與挑戰。
從社會角度看,有利方面:
(1)我國內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爭取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我國與周邊國家不斷發展睦鄰友好關系,進一步改善了我國的總體戰略環境;
(3)我與周邊國家的領土領海爭端或正在得到解決或暫時擱置,有利於我國安全環境的改善;
(4)我周邊大多數國家都存在棘手的內部問題,緩解了我國安全面臨的壓力。
不利方面:
(1)美國對我實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斷插手我周邊地區事務,對我國安全構成了最大威脅;
(2)我周邊某些國家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增大了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3)「台獨」和民族分裂活動的存在使我國面臨嚴峻的反分裂和維護穩定的斗爭;
(4)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經濟安全問題。
❺ 當陽地理在軍事上的特殊作用
當陽是三國古戰場,趙子龍大戰十里長坂坡,這是淵源歷史,當陽也是宜昌市建市的籌備地。
❻ 現代國防的基本特徵是
現代國防是對傳統閏防的繼承和發展,是—種全新的國防觀念和同防災踐活動,現代國防又叫計會同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其基本特徵為:
1、現代國防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現代國防的主體是軍事力量,但它還包括與國防相關的非軍事力量,如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等等。此外,它不僅依賴於國家的現實實力,而且還依賴於國家的潛力,以及將潛力轉化為現實實力的能力。諸如國土面積、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生產能力、人口數量和質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運輸、通信狀況、國家政策、管理能力、國際關系和國際地位等。如何充分運用本國所具有的各種條件,並在戰時盡快而有效地使其轉化為戰爭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體現。
2、現代國防既是一種國家行為又是一種國際行為。一個國家想要持續發展,重要條件之一是鞏固國防。國防鞏固,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制定正確的政策,才能調動一切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人民也才能安居樂業。然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世界的和平與戰爭、經濟的繁榮與衰退,都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相關因素,也涉及國防的方方面面,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局勢動盪,該國就得在國防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果他國武力相加,該國就必須進行國防動員,以迎接外來挑戰。可見,現代國防作為一種國家基本行為的同時,也日益成為一種國際行為。
3、現代國防具有多層次的目標。國際政治、經濟在現代國防上打下的烙印越來越深刻。由於各國的國家利益不同,特別是經濟利益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戰略也各有不同,再加上各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差異,就使得現代國防呈現出多層次的目標體系。
❼ 軍事地理學對現代軍事的作用
研究作戰部署的位置,方位,如果一個擅長軍事地理學的軍官還是參謀型人才,便可以幫助部隊確定火力分配,人員部署,協同作戰等一系列問題,對先到軍事的發展和戰爭中戰局的變化有很大作用!
❽ 中國軍事地理密碼:「從西往東,自北向南」,為何屢屢應驗
經過了千年的發展,我們發現我們的中國軍事地理似乎有一個密碼,就是從西向東自北向南,只要是如此行軍打仗的,大部分都是能成功的,而以相反方向去對抗的,我們發現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失敗告終,不管你是不是有很大的勝率都是如此。
或許有人覺得影響不會那麼大,但是千年的歷史多多少少次的朝代更替告訴我們,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
❾ 在現代軍事技術背景下,地理優勢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存在
地理優勢是必須要考量的,不管是現代戰爭還是古代戰爭,地理因素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地形地貌對於戰爭影響非常大,如果沒有這個因素,游擊隊就沒有存在的可能了,他們就是依託有利地形和美帝周旋,以抵消武器代差,不然早就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