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明朝的軍事力量很強大…但為什麼會滅亡呢
任何事物的滅亡都有其內外因,明朝的滅亡也不例外,我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如下: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
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
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
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無可戰之師。
明後期,軍隊裝備差、紀律差、統帥也多是無才無能一輩,根本就不是闖王及大清軍隊的敵手。
5、崇禎皇帝個人原因。
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實用,軍事部署也失當,最終才導致國破家亡。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
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涌,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總之,明到後期,內憂外患,重疾纏身,滅亡是必然的。
『貳』 明朝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土木堡之變只是表面的東西,實質還是在於明朝的治政嚴酷、閉關鎖國、而且多次經歷變法卻均以失敗告終。這些使得內外對大明帝國都逐漸失去了信任,而「土木堡之變」不過是將這些矛盾和失敗都以一個比較激烈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上面所說的張居正變法的失敗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在大明歷史中並不比土木堡之變所造成的影響小多少!
明軍土木堡之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這也是大明朝後來走向履滅的原因所在.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吧,英宗在位並不能稱之為明治之君,朝政不勤淫樂後宮,好在當時的大明朝根基尚穩,但問題就出在英宗身邊的太監張*(我記不起來了).此人極為機敏且善弄權術,對內欺瞞英宗對外則專權貪贓,英宗對他極為取信.是年蒙古軍進攻今山西境,邊關戰報至京,按說此等軍國大事應與軍中將帥商議決策,那知英宗編編偏信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張太監,於是"御駕親征".大明朝廷急急湊齊了50萬人馬便出師御敵,無能之統帥加上湊合之軍,出征的路上便因病疾與後勤之故損兵折將而大損士氣.兵至大同兩軍對壘,兩軍只戰數回合,明軍中一誘敵深入小計而陣角大亂,被蒙古軍沖亂,本就膽怯的英宗哪見過這陣勢,決意後撤."百里軍營一夕拔,萬千將士爭回家".明軍大敗被蒙古軍合圍於土木堡,英宗被生擒.
此戰之敗一則是軍力不濟,在則恐怕就是英宗不合時宜的御駕親征了,而這之患源於太監的干涉朝政.其實明軍的元氣也並未受損,不然不會有後來的帝京之戰,兵部侍朗於謙智勇退敵,殺死蒙兵30萬,可見當時明軍只要指揮得當戰鬥力還是有的.然而宦官之亂卻日甚一日,這也正是大明朝走向衰敗的開始.此後便出現了劉謹,張永,魏忠賢等奸權大太監.在加上大奸臣嚴嵩.致使明朝後期朝綱混亂,官府貪腐,民不聊生.何其不敗也.
所以我認為明朝之敗並不在於土木堡一敗,也不在於明軍之變故.大凡國家衰敗,起於國政,源於朝綱,上不行下不效,上不令下不為,上不嚴而下不廉.國政已敗,軍隊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就像當年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後來不還是敗在大元朝的腐敗,還有大清的八旗子弟......
『叄』 明朝的軍事力量世界第一,為什麼會敗給滿清
1.軍隊沒有有素合理的訓練;
2.財政經濟衰退,國庫空虛;
3.後金在漢奸那裡獲得「紅夷炮」。
『肆』 明朝的軍事能力為什麼那麼弱
弱?沒記錯明軍援朝一戰,總兵力不過幾萬,打的豐臣秀吉滿地找牙日本可是傾國而來....三眼銃,佛郎機,神機營,連發火槍,地雷,水雷。。。你還想要什麼。。
『伍』 明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一、文官集團勢力過大,皇權受到抑制。事實上嚴嵩死後,大明的文官們一直是鐵板一塊,皇帝再也無法分化,控制,萬曆不上朝,正是基於此,萬曆上朝是那回事,不上朝還是那回事。這些信奉理學,心學的文官們有著類似宗教似的狂熱,鄙視一切非科舉出身的人員,他們把持朝政,壓抑皇權,為了他們的信仰與教條不怕流血犧牲,其直接結果是皇帝也無可奈何。外加上只知空談,放炮的海瑞給他們樹立了楷模。一旦皇權受到抑制,那麼國家制定的政策不是從全局考慮,而是從文官集團的利益考慮,也就是從資產階級的利益考慮,大明的文官集團正是明末江南資產階級的代表。由於明太祖出身寒苦,深知民情,加上明朝初年經過戰亂後,百廢待興,所以太祖與民休養生息,其直接結果就是明朝賦稅一直很低(黃仁宇觀點),商業稅更低,所以明朝財政一直很困難。
明初的時候為什麼打仗,水利,賑災朝廷都有財力,但到了明末就不行了?因為明末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降低,商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增加,而稅收仍然是以農業稅為主,到了崇禎朝,打仗沒錢,賑災沒錢,而江南富商巨賈一擲就是幾十萬兩,上百萬兩,皇上想增加賦稅立刻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明末時期商業發達,商人從海外貿易中賺取巨額資金,由於東林黨的阻擾,商業稅卻無法提高。萬曆朝實在沒辦法,於是開征礦稅,結果大臣們唆使地方官殺稅使,由此可時見一斑。如果皇權強勢,財政充裕,那麼可以在北方興修水利,這樣到了災年也可以應對。所以,那幫空談誤國,禍國殃民,自以為是,打擊報復,只知逃稅的東林黨絕對是大明朝的奸臣,而打擊東林黨的魏忠賢絕對是大明朝的賢臣,對的起自己的名字,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重新掌權,商業稅罷。我的觀點是,皇帝應該減少任用富庶省份的官吏,尤其是有士紳背景的官吏,這樣制定的政策才能從全局考慮,才能夠在全國的范圍內進行資源的調配。
二、明末經濟制度的超前發展(黃仁宇,杜車別觀點)。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農抑商,因為氣候,河流,地理的因素決定了我國是個農耕國家,不像歐洲以商業為主,所以我國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這就決定了糧食生產安全是中國古代的第一要義,沒了糧食,百姓就要造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禁止海外貿易,正是為了限制農業人口從事非農行業,導致糧食減產。
而明末,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海外貿易活躍,大批的農業人口進入手工業或從事海外貿易,而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實物稅轉變為貨幣稅,人們不生產糧食也可以交稅。江南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後果就是江南人口的口糧需要湖廣供給,到了明末戰亂時候,江南富商們有錢買宅子,買地,卻買不來糧食,清兵南下後,南方四鎮的二十萬精兵因為沒有軍糧,全部投降清兵,政府無糧,徵兵也困難。南方糧食姑且緊張,那麼北方遇到了那麼大的災情,可以說天下已無糧賑濟,設想,如果江南加大糧食生產,提前數年調運糧食儲備於北方各省,到了災年,開倉賑濟,情況是不是要好很多。
三、再來談談張居正的賦稅改革。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往商品經濟邁了一大步,但正是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使得明末商品經濟過渡發展,從而導致明朝的滅亡。在張居正的賦稅改革以前,農民收割完了糧食就可以交稅,但賦稅改革後就不行了,還要拿市場上去賣,換了錢再交稅。而收割糧食和賣糧食的季節都一樣,大家都賣糧食,糧商就會趁機壓價,等於農民又被盤剝一次,變相的加重了賦稅。江南這些地方還好一些,因為這些地方銀子多,經濟外向型大,還可以種植利潤大的經濟作物換錢,西北這些缺銀,經濟內向型的地方就更嚴重,農民為了換錢受的盤剝更大,所以除了災荒外,農民起義為什麼在西北爆發,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前面說的,張居正的賦稅改革等於是鼓勵種植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所以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不是李成梁,不是萬曆,天啟,崇禎,魏忠賢,而是張居正,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能臣,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詭異。
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由於商業的過渡擴張,耗盡了帝國的資源,最終搞垮了這個帝國。
『陸』 明朝軍隊後期為什麼那麼差勁
①北方游牧民族超強的戰鬥力是天生的,跨上馬,便能馳騁沙場;而明朝早期之所以能打敗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元朝,其根本原因就是元朝軍隊經過近100年的腐化、退化,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相對的,朱元璋手下有許多優秀將領訓練軍隊,甚至由徐達、常遇春等人訓練出了足以與蒙古鐵騎相抗衡的騎軍,元朝於是打敗(將領也是一般)
②靖難之役以後,明成祖朱棣削裁藩王軍隊,但藩王也是起到守護邊疆的作用的,因此後期明軍數量不足;
③明朝後期的軍隊素質較差(關寧鐵騎除外),再加上將領都是一般,袁崇煥一死、孫承宗一走,如洪承疇、左良玉、孫傳庭都能叱吒風雲,可見當時整體實力不佳,當然打不過正在虎視眈眈、企圖霸佔中原的勵精圖治的清軍了.
④明朝中期有三大戰役,主要集中在萬曆年間,稱「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播川之役、朝鮮之役;這三大戰役的特點都符合如下:明軍戰勝,戰斗過程為硬碰硬拼,雙方傷亡慘重,明軍險勝;三場戰役下來,明軍元氣大傷.
綜上,可得出明朝中後期戰鬥力十分低下的結論,再加上內憂,使得二百五十年明朝傾覆,漢族統治被剝離.
『柒』 明朝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土木堡之變」使50萬明朝中央禁軍損失殆盡,明朝喪失了一支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機動部隊,從此再也無力遠征沙漠。而且,明朝在塞外殘存的一些衛所在此次事件之後全部撤回長城以內,明軍此後基本上只能進行以長城為依託的消極防禦。還有閹黨大興,英宗的兒子後代不肖,尤其是成化帝~正德帝等,但也有孝宗朱祐樘力挽狂瀾,可惜只在位16年,又被武宗朱厚照敗壞了,正德以後有事嘉靖帝大權獨攬,任用嚴嵩
『捌』 明朝的軍事力量為什麼會不斷削弱
世兵制下的衛所軍卒,具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一人為軍,全家便世代不能脫離軍籍,而且與罪徒為伍,社會地位很低。他們需自備弓甲「胖襖」和入伍路費,「月糧」又十分低微,加上軍官的剋扣、虐待和役使,生活非常困苦。因此,匿籍逃亡的現象不斷發生,致使衛所軍隊缺額。明中葉以後,作為衛所制經濟支柱的軍屯遭到破壞,軍卒因月糧衣食沒有保障而大批逃亡,世兵制逐漸走向崩潰,衛所制度也日趨廢弛,明朝的軍事力量因而不斷削弱。到萬曆末年,全國兵額只剩下「一百一十六萬有餘」。
『玖』 開創世界火器部隊先河,明朝的這支軍隊曾是世界之最,為何卻迅速衰落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時候的統治者不重視,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事情,真的很可惜。
『拾』 明朝的統治是怎樣開始走向衰落
從明英宗正統初年到明神宗萬曆前十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明朝的統治開始走向衰落: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土地兼並日趨激化,封建剝削極其苛重,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