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78年改革開放的經濟形勢 國防實力 國際地位
1978年改革開放的經濟形勢國內並不太好,非常落後,國際地位比較低,國防實力比較脆弱。
B. 中國軍事實力在改革開放前與後有怎樣的變化,最好有數據對比,例如排名,等
就目前來說,中國的空軍水平在亞洲算是不錯的,海軍也明顯趕上,就最近的殲20和航母都是這個自己研製的,陸軍在亞洲是領先水平.以後會更好,至少目前為止沒人敢動中國
C. 改革開放30中國的軍事力量的變化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央作出了「軍隊要過苦日子專」的決定屬,國防預算大幅削減,致使我軍在整個80—90年代作戰能力遭受了較大損壞。大量國防科研項目被削減,軍工單位舉步維艱,很多較小的國防企業甚至破產,重組。這一系列問題造成軍隊裝備老化嚴重,裝備妥善率堪憂,各軍種(特別是航空兵部隊與各大艦隊)訓練時間與強度嚴重不足。進入90年代中葉後我國遭受了來自西方國家強大的軍事壓力,適逢兩場中亞地區的局部戰爭,打醒了我國的高層與軍隊將領。我國才開始認真檢討自1980年以後的軍事戰略失誤,提出了「質量建軍」的口號。這時我軍才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更新並裁汰了一批老裝備,一些先進的,具有技術前瞻性的裝備被立項研發並裝備部隊。進入新千年以後,由於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我軍高層迫切的感覺到了武裝斗爭的緊迫性與突發性,提出了「打贏信息化戰爭」和「軍隊要做好武裝斗爭的准備」等方針,我軍進入了歷史性的關鍵發展期,加速了老裝備的淘汰,新裝備也隨之迅速裝備。特別是「本著一切從實戰出發」的方針加大了部隊的訓練強度,至此我軍成為亞太地區唯一能和美軍抗衡的武裝力量,並取代俄國成為了世界二號軍事強國。
D. 90年代中國軍事實力
90年代初,中國的軍師實力很落後,當時中國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也只能內是號容稱而已。因為它是世界上最龐大的陸軍。而海空軍則是三流水平。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還是以是殲六為主,殲七,殲八都是少量裝備的。海軍基本形同虛設,當時除了有幾條蘇聯淘汰的軍艦。最大的也只有2000多噸。不過這種情況在蘇聯解體後就得到了改善。蘇聯解體後,中國在烏克蘭購買了大量二手軍艦。92年到96年足部裝備部隊。現代級驅逐艦就是那個時候買的。
要說排名的話,軍隊人數永遠都是世界上最多的。現在也是。
實力的話,誰知道呢,海軍實力跟現在的越南差不多吧。空軍還可以,我們飛機數量多。二代戰機與三代戰機的實力差距還沒有三代戰機跟四代戰機的實力差距那麼大。
中國的二炮實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始終都是。
終合實力的話,第三吧。美蘇比不了。其他國家的話,除了打海戰,其他肯定我們贏。
E.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軍事上是什麼樣的情況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研製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回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航時答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程、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
2、2015年,北理工參與「9·3」大閱兵的裝備研製工作,涉及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等多個領域。
3、2007年12月21日,歷經16年艱辛探索,ARJ21—700新支線飛機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總裝下線,實現了我國航線上國產噴氣客機零的突破。
F.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工業水平就超過西方二戰水平,甚至五十年代
不全是。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可能好一些,但輕工業、農業還有科技研發,都差太多。舉個例子,改開之前,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很低很低。可二戰前,法國就開始機械化的耕作了。
當然,軍事工業的確打下了底子,比如自主研發坦克、戰斗機、中小型軍艦,等等。這些武器的水平,的確比二戰強一些。
G. 中改革開放前軍事武器是什麼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軍事技術水平勉強相當於西方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海軍完全不版具備遠洋作戰能權力,甚至拱衛近海都力不從心,海峽對面的的海軍力量都要強過大陸好幾倍。
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的軍事技術水平已經達到西方上個世紀末的,在某些方面已經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可以說是完成了跨越性的發展。
H.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軍事發展
作為國家大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戰略一直以來就是指導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根本戰略思想。
自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安全形勢、綜合國力、技術發展等客觀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與之相適應的是,我軍的軍事戰略方針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充實和完善。
曾參與我國歷次國防白皮書撰寫工作的軍事專家、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研究員陳舟認為,實際上,中國始終執行的是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由於形勢和環境的變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在新時期有了新發展。
新時期我軍積極防禦軍事戰略
主要內容
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做好軍事斗爭准備,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
陳舟認為,這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二是提高軍隊在執行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這表明國家在運用軍事力量時,把非戰爭軍事行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方式。「這次在四川的抗震救災行動就是我軍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一次具體實踐。」
陳舟說,為適應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的變化,中國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它主要有以下內容:
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人民解放軍適應世界軍事發展趨勢,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推進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逐步實現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實現軍隊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防護能力和信息能力整體提高。為此,中國制定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2010年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後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到21世紀中葉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
注重遏制沖突和戰爭的爆發。中國的安全環境十分復雜,主要戰略方向和次要戰略方向都存在發生危機和沖突的現實可能。軍事戰略首先必須主動預防、化解危機,堅決懾止危機的爆發和升級。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這一戰略的根本目標是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不會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
提高聯合作戰和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為適應現代戰爭體系對體系對抗的要求和應對多種安全威脅,人民解放軍以聯合作戰為基本作戰形式,提高軍隊威懾和實戰能力,以及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解放軍既要應對傳統安全,又要應對非傳統安全;既要維護國土安全,又要維護海外利益安全;既要維護國家發展穩定,又要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為此,軍兵種戰略正在發生重大轉變:陸軍從區域防衛型轉向全域機動型,海軍從近岸防禦型轉向近海防禦型,空軍從國土防空型轉向攻防兼備型,第二炮兵戰略是完善核常兼備的力量體系。
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人民解放軍實施質量建軍和科技強軍戰略,提高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人民解放軍堅持在改革創新中謀發展,推進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調整改革軍隊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實現軍隊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從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間,人民解放軍裁減軍隊員額170萬。人民解放軍重點精簡陸軍,加強了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建設。
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堅持實行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結合,高度重視預備役部隊和民兵建設;按照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於民的方針,健全統一高效的國防動員機制;創造現代條件下適合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人民解放軍貫徹國家和平發展戰略和對外政策,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合作關系,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營造互信互利的軍事安全環境,共同防止沖突和戰爭。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國際反恐合作和救災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陳舟說,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了軍事力量建設方向:既要立足於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又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策略主動預防、化解危機,遏制沖突和戰爭的爆發;既要做好以反「台獨」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的各項工作,又要全面做好應對各種安全威脅的准備;既要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實戰能力,還要加強戰略威懾力量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軍軍事戰略歷史變革
陳舟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家面臨大規模外敵入侵的現實威脅,軍隊建設長期立足於准備應對一場全面戰爭。
「1980年,時任軍事科學院院長的宋時輪致信中央軍委指出,不宜以『誘敵深入』作為軍事戰略方針,建議仍改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積極防禦』。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張震也表示贊同,他認為,這既沒有改變我軍的戰略方針,而且比原先更主動、更靈活。」軍事科學院軍事專家袁德金、王建飛說,這一建議得到鄧小平的肯定。在一次研討會上,鄧小平充分肯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指出:「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採取什麼方針?我贊成就是『積極防禦』四個字。」
「這一時期的軍事戰略強調,戰略指導要從立足於隨時准備敵人大規模入侵轉變為著重對付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在基本穩定北線戰略態勢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南線的戰略態勢,重視經略海洋、保衛和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提高武裝力量的實戰能力和整體威懾能力。」陳舟說。
「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相比,它在內涵上有了新的發展。」袁德金、王建飛說,首先,把國家利益作為制定軍事戰略方針的最高准則。「積極防禦」旨在遏制戰爭,爭取有利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其次,堅持後發制人,戰略上不打第一槍。在中國已經掌握核潛艇、遠程導彈、人造衛星等尖端武器的情況下依然強調:戰略武器和威懾力量只是自衛反擊,決不能先打。第三,戰略上不搞誘敵深入,戰爭初期主要是堅守防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 「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中,還或多或少有「誘敵深入」的影子,但這次調整明確指出不搞「誘敵深入」,這也是一大變化。第四,不向外伸手,但防禦中有進攻。第五,立足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不搞軍備競賽。第六,堅持持久作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為適應國家整體戰略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建設指導思想實現戰略轉變,從時刻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1988年中央軍委重新確立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強調要著重對付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
進入90年代,中國軍事戰略的基點是打贏高技術和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1993年,中央軍委制定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提出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這一方針強調加速軍隊質量建設,提高應急作戰能力。1995年,中央軍委提出科技強軍戰略,要求實現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進入新世紀,中央軍委又確定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要求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加快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努力構建一支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軍事力量。
積極防禦軍事戰略與防禦性國防政策相輔相成
國防政策是國家內外政策在國防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國家進行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的基本行動准則。軍事戰略作為國防政策的重要內容,是籌劃和指導軍事建設和軍事斗爭全局的方略。兩者密切聯系、一脈相承,都是堅持戰略上的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但這種防禦不是消極的,它是和平時期努力遏制戰爭與准備打贏自衛戰爭的統一,是戰爭時期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積極的攻勢作戰的有機統一。
陳舟說,在新的歷史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需要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一是後發制人。中國軍事戰略自衛防禦性的最核心內容,就是戰略上的後發制人。中國一貫主張用非軍事手段解決爭端、慎重對待戰爭和戰略上後發制人。毛澤東明確說:中國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禦,決不先發制人。鄧小平也強調:我們的戰略始終是防禦性的,就是將來現代化了也還是戰略防禦。因此,不論環境、利益和實力如何變化,中國的軍事戰略始終是防禦性的。
二是服從大局。維護國家利益,是制定軍事戰略的根本依據。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中國的安全利益與發展利益相互交織,利益重心從生存轉向發展。因此,軍事戰略必須從國家利益全局籌劃和指導軍事行動,拓展戰略視野,關注國家發展,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無論是軍事斗爭准備、軍隊各項建設和重要軍事行動,都要從維護國家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利益全局出發來思考和籌劃。
三是靈活機動。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積極軍事戰略的精髓。實行積極防禦,一定要靈活機動。「活」的目的是「致人而不致於人」。現代戰爭情況復雜、瞬息萬變,更需要堅持戰略指導上的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通過靈活地使用兵力和變換戰術去爭取斗爭的主動權。
四是開放合作。中國已經確立和平發展的國家戰略。人民解放軍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必須著眼於貫徹和維護和平發展的國家戰略。人民解放軍作為一支已有81年歷史的軍隊,將以更加主動和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這是為了增信釋疑和學習借鑒,更是為了有效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I. 新中國建國初期軍事國防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第一,人民解放軍已經由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軍隊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只是單一陸軍,沒有空軍,沒有海軍。陸軍也基本上是步兵,炮兵和裝甲兵部隊極為有限,軍隊武器裝備基本上是在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性能落後,型號繁雜,威力弱小。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在這樣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建立了海軍、空軍等軍種和陸軍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技術兵種部隊,並都形成了作戰能力,空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都有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66年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此後,隨著軍事技術發展,又相繼組建了電子對抗部隊和陸軍航空兵部隊。60年來,人民解放軍全面履行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根本職能,勝利完成了保衛國防作戰任務,嚴密守衛邊防、海疆,依法履行香港、澳門防務職責,震懾、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的各種分裂、破壞活動,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參加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支援國家建設,有力支持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參加國際維和、反恐、公海護航活動,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次精簡整編和60年的現代化建設,人民解放軍已經規模適度,結構明顯優化,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形成了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人民軍隊。此外,還建立了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建立了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後備力量體制。
第二,建立了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但中國整個工業水平和技術水平低,這些企業也只能從事舊雜式武器裝備的修配和小批量生產不能生產坦克、大炮、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立和發展起來。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156個建設項目中,有41個是國防工業建設軍事綜合信息網開通,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取得進展。地地洲際導彈試驗、潛地導彈發功,導彈核潛艇建成下水,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從年12月1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到2008年9月25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載人飛船先後發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國防技事業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三,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法規體系
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建設國家,如何建設國家軍事,都沒有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聯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兵組織暫行條例》,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同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薪金制、軍銜制和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人民解放軍的一些規章,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是總結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經驗制定的外,其他基本是照搬或參照蘇聯紅軍的一些軍事規章。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軍事建設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編寫制定自己的條令、規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軍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為龍頭,15部專門規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81件軍事法規、88件軍事行政法規、3000多件軍事規章的法體系。
第四,全面展開了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隊伍中除有極少量知識分子和懂技術的幹部外,總體文化素很低。培養軍事指揮和專業軍事技術幹部。改革開放後,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此後軍隊各級領導班子的歷次調整,嚴格按「四化」要求選配幹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依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養軍隊幹部制度。21世紀以來,中央軍委和總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措施大力加強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五支隊伍」為重點,造就大批適應信息化建設、勝任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今天,人民解放軍各級領導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專程度以上,碩士、博士學位的領導幹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五支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同時,採取措施鼓勵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入伍當戰士。胡錦濤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解放軍已經過去弱小的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並開始向信息邁進的強大軍隊。我們建立起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國防實力不斷增強。
二、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幾點啟示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績和經驗是主要的,但也有失誤和教訓,這些為未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難曲折的革命斗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而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農兵學商,黨政軍民學,中國共產黨領導一切的。建國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因此,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領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更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規定,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建立協調會議機制,具體研究解決國防和軍隊建設事務,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各自職權范圍內組織實施。
第二,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首先加強國家經濟建設
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新中國的兩件大事,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兩者不可偏廢。經濟建設是解決包括國防和軍隊建設問題在內國家建設所有問題的基礎,國防和軍隊建設是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保障。但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首先加強國家經濟建設。關於這個問題,早在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就有深刻闡述。毛澤東指出:「國防不可不有。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國防力量。經過抗美援朝和幾年的整訓,我們的軍隊加強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紅軍要更強些,裝備也有所改進。我們的國防工業正在建立。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我們不曉得造飛機,造汽車,現在開始能造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但是,過去我們也沒有飛機和大炮,我們是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怎麼辦呢?可靠的辦法就是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步。」「你對原子彈是真想要、十分想要,還是只有幾分想,沒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降低軍政費用比重,多搞經濟建設。」「
第三,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基本規律第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跟蹤世界軍事發展形勢,從中國國情出發歷史是發展的,世界的軍事形勢特別是軍事技術裝備不斷發展。不了解世界,就會形成閉關自守,閉關自守就會被拋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後面。清朝末期的落後除朝廷腐敗之外,主要是閉關自守也主要是不顧世界的發展潮流。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充分認識了軍隊武器裝備落後在現代戰爭中的困難,從而加速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1955年又根據世界核武器的發展,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從而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充分認識了信息技術在高技術戰爭中的作用,從而加速了人民解放軍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但中國是個大國,人口多,底子薄,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能用有限的經費集中研究解決關鍵的高端技術。
第五,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主戰裝備是自主研製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雖然精度不高、數量不多,但不受制於人。因此,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必須有自己的「撒手鐧」。2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家,「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