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介一下武器的發展!!!急需!答好了,多加10分
武器是破壞生命和財產的工具。也因此被用來威懾和防禦。當武器被有效利用時,它應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帶傷害最小化的原則。
任何可造成傷害的事物(甚至是心理上的)都可稱為武器。武器可以是一根簡單的木,也可是一枚高級的核彈頭。
矛和後來的大型長矛是騎兵用來從事戰斗的武器,適合用來刺殺徒步的敵軍,尤其是投射武器部隊。騎兵手持長槍向前朝敵方沖殺的陣勢,可以增加恫嚇敵人的效果,馬匹在賓士中的沖擊力,亦能透過撞擊的那一刻經矛頭傳送而出,令沖殺中的騎士化身為一支驚人的利箭。
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馬鐙在騎士興起過程中的重要性爭論不休。馬鐙最先出現於亞洲,並在公元第八世紀時傳至歐洲。有些人相信它對於騎士的興起十分具關鍵性,因為它可以讓騎手支撐他自己和長矛,從而透過矛頭把馬匹在沖鋒時的全部力量傳送出來。盡管這種力量加乘後所帶來的優勢毋庸爭議,卻有人認為,在馬鐙出現於歐洲之前,羅馬時期所發展出來的高身馬鞍,已經可以讓騎手傳送這種沖刺的力量。一幅描繪威廉在1066年征服英國的巴多斯掛毯顯示,頗受尊崇的諾曼騎士在使用長矛時,主要是伸出手持的矛來作刺殺或擲出他們的矛作投射,而非端著長矛作進攻;此時,歐洲人知道馬鐙這種東西應至少有兩個世紀了。在接下來的中古時代里,由騎士端穩長矛所作的沖刺,只是作戰場面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打法通常不是一個正確的戰術。
騎士在作出首次攻擊後,常常會失去手中的長槍或長矛,或是陷入混戰之中。無論是那一種結果,騎士都會換上另外一種武器,多半會是他們的劍。騎兵的配劍逐漸發展成闊大而沉重的馬刀,站在馬鐙上的騎士能夠帶出極大的力氣將馬刀揮落在敵人的頭或身上。劍是騎士最為珍視的的武器,因為它們能夠攜帶在身上,格外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個性。它們是騎士之間作肉搏戰時最常用的武器。好的劍造價昂貴,能夠擁有一把好劍是貴族階層的另一種象徵。
其餘幾種用來搏鬥的武器,包括了鐵錘和錘矛(由棍棒發展而來)、斧頭及連枷。從事戰斗的教士和充任戰士的僧侶普遍擁有鐵錘和錘矛,因為他們試圖要遵從聖經有關流下血液的告誡,而這些鋒利的武器很容易就能殺得敵人滿身是血。
無論如何,騎士都不會使用任何一種投射武器。當時認為,騎士若以箭、弩箭或彈丸等在一段距離之外殺傷敵人,是一件可恥的事。只要情況允許,騎士會盡量與位階相同的人交戰,作面對面的廝殺,有時根本不出手。
②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必須與什麼相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士兵的單兵戰斗能力、團隊協作,對武器的嫻熟操控。信息鏈戰術指揮系統就像美國「宙斯盾」這樣的綜合系統。現在作戰講究的是多軍聯合那就必須要一套情報共享的信息鏈系統。
③ 人民戰爭的三個特點
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舉,是我黨我軍武裝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軍事理論財富。新的歷史條件下,不管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堅定人民戰爭思想不動搖,並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這一克敵制勝的法寶。
創造性地發展人民戰爭思想
我軍歷史上之所以能夠以劣勝優,不斷發展壯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把握現實軍事斗爭需要這個主題,不斷探索和創新先進的軍事理論。從紅軍時期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抗日戰爭時期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到解放戰爭時期以運動戰、陣地戰和殲滅戰為主的十大軍事原則,都是在當時條件下軍事理論創新成功的範例。實踐證明,軍事理論有了新突破,軍事工作才會有新起色,軍隊建設才會有新發展。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手段、戰爭樣式和作戰方法等都發生巨大變化。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絕不是以往人民戰爭的簡單重復。因此,創新人民戰爭的理論,必須在繼承和發揚人民戰爭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軍的實際情況和未來作戰的需要,以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為背景,與我軍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相吻合,以一體化聯合作戰為基本形式,以充分發揮我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為出發點,廣泛吸取和借鑒世界發達國家軍隊有益的先進理論和戰爭經驗,努力創新和發展具有時代特色的人民戰爭思想。
加快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
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使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奪取勝利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沒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就很難實施有效的進攻和防禦,所以,加快發展我軍的武器裝備刻不容緩。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趕,有所不趕」的思想。一方面,要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大力發展先進武器裝備,走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道路,盡快把我軍的武器裝備搞上去,使現有裝備盡快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正確認識人和武器裝備的辯證關系,提高廣大官兵駕馭現有武器裝備打勝仗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
積極探索人民戰爭的新戰法
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戰法,使敵人聞風喪膽。現代高技術條件下,隨著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雖然人民戰爭的基本規律沒有改變,但在許多方面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傳統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強對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研究,特別是以劣勝優的戰法研究,積極探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制敵辦法,努力做到「劍不如人」,但「劍法優於人」。此外,許多人民戰爭的傳統戰法仍具有強大生命力,只要與現代化的手段相結合,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充分發揮我之優勢和長處,抓住敵人的短處和弱點打,就仍能克敵制勝。
大力加強後備力量建設
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要求戰爭動員快速高效,能迅速從和平時期轉入戰爭狀態,最大限度地把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因而,要按照「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於民」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增強人民群眾的國防觀念,確保戰時能夠迅速有效地動員和組織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戰爭,提高快速動員能力和平戰轉換能力。
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是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歷來是關系國家安全發展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我們進行人民戰爭的堅實基礎。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提高快速動員能力和訓練水平,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④ 軍事理論課的題目,我國為什麼要大力加強國防建設。800字以上。 謝謝!
國防建設是經濟建設的安全保障,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防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實踐證明,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武裝力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為什麼能得到鞏固?我們的祖國為什麼能得到保衛?我國的國際威望為什麼能夠得到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麼能得到推進?這當中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我們的國防力量特別是中國人民武裝力量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低估。中國人民解放軍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是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是增強我國國際威望的堅強後盾,也是我國經濟改革和建設賴以發展的重要保障。歷史實踐給我們提供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國防越是強大,遏制戰爭爆發的力量就越大,保衛和平的力量就越大,打贏戰爭的力量就越大,實現祖國統一的力量就越大,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力量就越大。建國以來,我國之所以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與我們一貫重視國防建設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必須牢牢樹立國防不可不有、國防建設不可放鬆、國防力量不可削弱的觀念,堅持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力求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
和平時期國防建設 國防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安全與發展的保障和支柱,在國家建設中始終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商討新中國建國綱領的第一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建設強大國防的號召,並由此拉開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序幕。此後,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為國防事業傾注了心血。國家有今天,人民有今天,中華民族有今天,與國防的鞏固和日益強大有著密切關系。分析總結國防建設的基本經驗,對於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更加清醒的頭腦、更加科學的態度、更加穩健的步伐去建設更加強大的國防,不無助益。
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我軍首先要立足於軍事現代化建設,而軍事現代化首先應是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在現代社會,新式武器的開發與研製速度都在呈幾何倍數增長,引進並熟練運用高技術武器,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推陳出新成為各國提高軍備的首選途徑。高科技戰爭不僅要求我軍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而且要求有現代化的軍事編制、領導體制和先進的軍事理論。
首先,努力跟上軍事變革和發展潮流。要與時具進,以我為主,努力創新。我軍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面向世界,跟上世界軍事變革和潮流,積極借鑒各國軍隊特別是發達國家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有益經驗,有選擇的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學習借鑒時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採取分析批判的科學方法,從我國實際出發而取其精華。與此同時,要把創新作為學習借鑒的目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們的根本立足點,並以此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努力構建我軍創新體系。
其次,努力培養和造就大批高質量人才。人才是政事之本,也是建軍治軍之本。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培養人才。其一要訓練育才,在和平時期,培養優秀的軍事人才的基本途徑在於訓練;其二要教學育才,要進一步完善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教學管理體系和教學保障,為培養軍事人才創造條件;其三科研育才,要注重高層次、深層次的研究,同時也要進行啟蒙式、普及性的研究;其四實踐育才,軍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要經過軍事實踐的過程和軍事科學以及軍事專業的學習訓練。因此,要培養通用型人才,注重人才的長遠發展。
第三依靠科技加強質量建設。要集中力量發揮優勢,有重點的研製和生產精確制導武器和遠程打擊武器,以及指揮控制情報偵察系統、通信和電子戰等高技術武器裝備。要用科學的方法優化軍隊結構,理順體制編制,在結構調整中要增加技術含量較高的部隊,減少一般的部隊,創造吸引和鼓勵高素質人才快速成長的機制和環境;加強和改進院校教育,拓寬軍地高校共建渠道,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和綜合辦學效益,努力造就一批適應未來作戰要求的復合型和過硬的技術骨幹隊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的迫切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一場新的軍事革命正在興起。增強國防力量是一個長期積累、持續漸進的過程。無論是武器裝備的改善、軍事理論的創新,還是部隊官兵的訓練、後備力量的組織和動員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其根本利益的驅動下,充分利用相對和平時期的寶貴機遇,從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不斷加強國防建設,搶佔新世紀的軍事制高點。超級大國在兩極格局解體後,仍然保持並繼續加強在全球范圍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所需的擴張型軍事力量,保持高強度的軍事投入,以維護其軍事上的超強地位。世界上一些有影響的大國,在積極發展綜合國力的同時,不斷增強國防實力,以便在國際戰略格局中處於更加有利的態勢。即使一些並不富裕的中、小國家,在積聚國防力量方面也不敢稍有懈怠,把增強國防實力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以求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爭得相應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國的國防建設還存在著國防現代化水平與高技術戰爭不相適應的突出矛盾,國家可能提供的財力、物力還難以滿足國防建設的客觀需求。如果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防建設可以"自我保障,自我發展";或者認為"經濟發展了,國防就會自然而然地強大起來";甚至認為反正大戰打不起來,國防建設可以"緩一緩、放一放"等思想,都是十分有害的。不僅會導致國防建設停滯不前,進一步拉大同發達國家國防現代化水平的差距。
⑤ 發展核武器方面中國為什麼會選擇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道路
1959年底,前蘇聯撕毀協議,撤走專家,甚至還傳出風涼話:「送給你們一顆原子彈,你們也弄不響」,「你們只能收獲沙粒和石頭,永遠種不出蘑菇雲來」。核壟斷大國美國也在看我們的笑話,怕中國軍事實力超過他們。但我們不屈不撓,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完全走的是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道路。
⑥ 科學技術為武器裝備發展帶來了哪些發展變化以及對你學習生活的啟迪
科學技術使武器從刀劍等冷兵器到今天的導彈等高端武器,啟迪是都是需要不斷的發展進步
⑦ 我國發展武器裝備為什麼要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
、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將立足點始終放在自力更生上,同時抓住機遇積極擴大對外合作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不但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也是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必須始終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
六七十年代,我國在完全或基本上沒有外援的狀況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的歷史已雄辯地證實,只要方向對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當,我們能夠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甚至可能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直接進入前沿,創造出令世界贊嘆的成就。冷戰的結束,並沒有改變西方發達國家企圖襲斷高新技術、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實質。這就決定了我們買不到也不起那些尖端的關鍵性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因此,在新形勢下,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但是,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要改變落後局面,除了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以外,必須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在五十、八十和九十年代,我們分別抓住對外交流的有利時機,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設備和智力,對於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起步和發展,對某些武器裝備研製水平的提高,對部隊作戰能力的增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引進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消化吸收。因此,必須把引進和消化吸收結合起來,在引進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提高我軍武器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
四、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軍事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相結合
我國武器裝備建設的發展歷史表明:只有把軍事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真正結合起來,才能「搞得出,有用處」的武器裝備。需求始終起導向作用,技術始終起支撐作用。實踐證實:過高的軍事能力需求不是導致經濟上支持不了,就是導致技術上實現不了;過低的或過於籠統的軍事能力需求,不是導致整體作戰效能達不到要求,就是導致對系統發展在技術上失控。對技術推動力估計過高,往往導致型號研製或預先研究的草率上馬、中途下馬、最終不了了之;對技術推動力估計不足,往往導致成果完成之日就是裝備過時之時。
強調「軍事需求牽引」,就是根據軍事戰略方針牽引出我軍需要具備的軍事能力,為今後一個時期我軍武器裝備建設提供中長期需求,以把握武器裝備建設的方向。強調技術推動,應當非凡重視那些突破常規發展思路、能為實現較大跨度發展提供機遇的新技術,以及那些最能克敵制勝而又投入較少的新技術。
軍事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結合,首先體現在預先研究層次上,通過不同層次技術演示、驗證,為型號研製和現有武器裝備改造提供可用的先進技術;其次體現在型號研製層次上,武器裝備的需要與可能相結合是經過型號研製、生產環節實現的。在既有需要、又有可能的條件下,才能得到現實的武器裝備。
五、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縮短戰線、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突破
我國武器裝備建設的實踐反復證實,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重點地發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是一條成功的經驗,是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國情軍情的客觀要求。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武器裝備的工業基礎、科技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都不及西方大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拿不出太多的錢來發展武器裝備,我軍武器裝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面改善。為此,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分清主次先後、輕重緩急,把有限的武器裝備經費用於必須、用之得當,真正用在刀刃上。
落實「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原則,關鍵是要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緊密結合我國的國情、軍情,把握當今軍事領域的變革和武器裝備建設的大趨勢,加強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從全局上確定重點目標、重點任務,確定優先發展的關鍵技術和關鍵主戰裝備。根據國家財力的可能,統一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把突出重點的思想貫徹到規劃計劃上,切實搞好需求與可能的平衡,同時下決心壓縮非重點項目,減少重復分散,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的經費需求,使有限的經費真正形成拳頭,集中力量加快新型武器裝備尤其是國家級重點型號的研製進程。
六、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科技先行的方針,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
堅持科技先行是武器裝備建設規律的客觀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已雄辯地證實:科學技術尤其是關鍵的高新技術,是推動武器裝備建設、提高作戰效能的最活躍的因素。二戰後,一大批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並廣泛地運用於軍事領域,推動著武器裝備發生重大變革,對軍隊戰鬥力增長起了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期,在國家經濟力量、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都還很薄弱的情況下,毛澤東高瞻遠矚提出我國國防科技的發展要以尖端技術為重點。六十年代初期,面對當時嚴重的國內外形勢,第一代領導核心果斷頂住「下馬」風,毅然決定繼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經過艱苦奮斗,我國國防尖端科技進和了世界前列,並有力地帶動了我軍一般武器裝備的研製和改進,從而推動了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建設。鄧小平主持中心軍委工作後,十分重視國防科技發展,相繼提出「科研要走在前面」,必須「加速改進軍隊的裝備」。「七五」以來,我軍進一步加快國防科技發展步伐,加強預先研究,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實施國防關鍵技術計劃,通過重大背景技術項目預先研究,促進預先研究和型號研製的有機銜接,在武器裝備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七、武器裝備建設必須以形成和提高戰鬥力為標准,逐步建立高、中、低檔合理搭配的武器裝備體系
武器裝備建設要以有利於提高戰鬥力為根本標准,成體系、按系統綜合配套發展,重點提高武器裝備體系的整體效能。現代技術非凡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在一定的戰場環境條件下體系對體系的對抗。因此,要從體系的角度研究武器裝備的建設。武器、平台、支援保障系統等必須統一設計,協調發展,齊裝配套,才能使武器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六五」以前,我軍主要是填補單元武器的空白。從「六五」計劃以來,則注重了按系統、綜合配套地發展,比較快地定型裝備了一批新的武器系統。從「八五」後期到「九五」,關於成體系建設的思想不僅從熟悉上得到了統一,而且加強了對武器裝備基本體系的頂層設計。今後,我軍應繼續把重點放在提高武器裝備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能上。
加強我軍武器裝備體系建設,必須重視並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必須注重防禦手段和進攻手段的均衡發展,在各種進攻手段中,必須把握一些既能起威懾作用、又具有實戰能力的「殺手鐧」武器。其次,必須高度重視融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通信、電子對抗和其他軍事信息保障等主要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建設。第三,在保持必要的有效自衛核威懾能力的同時,重點發展高技術常規武器。第四,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應堅持走基本型道路,在基本型基礎上根據作戰需要搞派生型和發展型。第五,必須堅持研製新型武器裝備和改造現有武器裝備「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非凡重視利用成熟的高新技術改造現有武器裝備,構成高、中、低檔合理搭配的武器裝備體系。
八、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強化治理,努力提高治理效益
科學治理和科學技術已成為武器裝備建設乃至軍隊現代化的兩大「翅膀」。當前,世界范圍內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給武器裝備治理提出了更主的要求。江主席明確提出:科學治理,是興國之道,也是興軍之道;向治理要效益,「治理要天天抓。」
武器裝備建設涉及研究、設計,試制、生產、維修直至退役的全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正在探索建立適應武器裝備建設客觀規律的治理方法,即武器裝備全系統、全壽命治理方法。武器裝備全系統治理,強調既要著眼於單元武器裝備的協調配套,又要重視各種武器裝備在整個武器裝備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強調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武器裝備全壽命治理,強調從武器裝備建設總體目標和全壽命期考慮問題,科學劃分全壽命的各階段並確定各階段的治理目標,實現有限裝備建設資源在全壽命期的優化配置。
總裝備部的成立,為實行全壽命治理提供了組織保證,但要真正實現裝備的全系統和全壽命治理,必須做到:一是提高對全壽命治理的熟悉;二是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制度;三是大力加強裝備治理人才建設;四是要切實抓好武器裝備科學化、制度化、經常化治理。
九、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科學化民主化決策,切實抓好大辦協同
武器裝備建設事關國家安危,其大政方針、資源分配和重大計劃必須由黨和國家統一領導。
武器裝備建設的發展方向、目標、重點,以及重大武器裝備建設的決策,涉及面廣,面臨的矛盾錯綜復雜。因此,必須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為少走彎路,避免失誤,在決策中要注重嚴格決策程序,完善決策制度,注重發揮決策咨詢機構的作用,尤其要十分注重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善於集中群體的聰明,努力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組織全國力量,齊心協力,協調一致地開展攻關,是我國武器裝備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五六十年代,為了盡快研製生產出我軍各軍兵種急需的主戰裝備,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軍工率先實放了最廣泛的全國大協作。現在,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中,武器裝備建設既要注重發揮市場調節的功能,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同時也必須強化全國一盤棋思想,發揚大力協同的優良傳統,依靠和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確保武器裝備建設任務的完成。
回顧建國以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走過的風風雨雨,我們深切體會到: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探索歷程;非凡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實踐,自始至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永遠堅持。在跨世紀的歷史關頭,面對我軍武器裝備兩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和嚴重考驗,更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大膽探索的勇氣和科學求實的精神統一起來,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堅韌不拔、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⑧ 論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求)
過去我們說的戰爭都是以三維空間為主即(陸 海 空) 現在則發展成了(陸 海 空 天 電)五維空間的作戰模式 現代戰爭主要的焦點是爭奪太空 誰控制了太空 誰就控制了大氣層以內空間和陸地還有海洋 現代戰爭模式都是以天基中的衛星傳輸數據鏈作為引導陸海空領域作戰 誰控制了太空領域誰基本就控制了制電磁權和制空權以及制海權 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的軍隊也是迅速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落後就要挨打 相信我國始終在各個領域都能走在世界前列 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⑨ 關於新中國國防建設的一些問題
A 新中國國防建設
一、新中國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原則
基本內容:武裝力量建設;戰場建設;邊防、海邊、 武裝力量建設;戰爭動員;戰略物資的儲備;人防建設;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國防教育;國防法,軍事理論研究;後備力量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交通、通信、能源、航天等方面的建設。
基本原則:
1、適應國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堅持人民戰爭思想,提高綜合國防力量;
2、與國家經濟建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並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
3、堅持以現代化為中心,實現國防科技、武器裝備、 國防人才、國防體制現代化;
4、突出重點,以武裝力量建設為 全面提高國防建設的綜合效益;
5、遵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把國防建設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發揮自身優勢,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
6、全國軍民共同努力,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黨、政、軍、民通力合作,齊心協力地進行國防建設。
二、 新中國國防體制
1982年,黨和國家共同設立中央軍事委員會。同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的武裝力量。黨的中央軍委和國家中央軍委並存,同時向中央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負責。
三、 新中國國防政策
1、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防的領導
2、確定正確的基本目標和職責
3、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4、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5、獨立自主地建設和鞏固國防
6、實行軍民結合,全民自衛
7、實現國防現代化
8、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9、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行為
四、 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
(一) 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
這種體制,既貫徹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又適應我軍已成為國家主要成份的實際,進一步完善了國家武裝力量的領導體制。
(二) 進一步發展和健全了"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武裝力量是國家的正規軍和其他武裝組織的總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的規定,我國的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實行"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三)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四) 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五) 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六) 國防法規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五、 我國的國防武裝力量
1、我國武裝力量領導體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並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
2、我國武裝力量的組成
中國武裝力量,由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民兵、預備役組成
六、中國國防歷史的啟示
(一)、國防強大的基礎是經濟實力的強大
(二)、堅持黨的領導和建立一支忠於國家、人民的現代化軍隊是建立強大國防的根本保證
(三)、人民群眾是建設強大國防的前提與關鍵
⑩ 中國的戰略武器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一、我國裝備發展狀況和經驗教訓
50年代,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走過了一段仿製定型的歷程。僅陸軍裝備就仿製定型生產了各類武器、彈葯50多種,初步實現了陸軍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制式化。這是我國近代武器裝備史上的一次飛躍,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大意義。在蘇聯政府全面毀約停援之後,我國完全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發展武器裝備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裡,我國先後研製成功原子彈、導彈,常規武器裝備也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製造。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贏得了難得的機遇。在技術引進方面,比較成功的範例是「旅滬」級艦船的建造和「強-5」強擊機的改進。廣大讀者都知道,這兩種型號的平台,都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因此,就總體設計思想而言,完全體現了我軍武器裝備體系的特色。引進國外技術、規范必須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並進行「系統集成」,使之成為我國裝備系統的一部分,絕不能照搬照套,否則將受制於人。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武器裝備現代化都不能依賴引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人家也不會賣給你。我們絕不排斥一切可能條件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但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爭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搭配是世界范圍的一種普遍現象,各國軍隊無一例外。這方面,各國的差異很大。美國的高檔武器裝備也僅佔三分之一左右,中檔武器裝備的比例較大,低檔裝備的比例很小。俄羅斯則更重視高檔武器裝備的研製和出口,自己裝備的高檔裝備卻不多。我軍引進數量極少的高檔裝備,完全是為了適應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求,使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的體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檔武器裝備體系不僅表現為簡單的數量比例關系,而且也使它的內在質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裝備研製實行「一體化設計」是由於武器裝備越來越復雜、已經成為「系統」而提出來的。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果只考慮「打」的問題,而忽視運輸、技術保障等與「打」密切相關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使裝備部隊了,也難以形成戰鬥力。因此,在發展武器裝備時必須嚴格實行「一體化設計」,保證使配套裝備、設施、儀器、儀表等能夠同步裝備部隊,迅速形成部隊戰鬥力。
然而多種原因會造成裝備研製周期過長,比如前期技術儲備不足、經費投入不到位、生產工藝落後,或者一味追求先進性造成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從而延誤了時間等等。1957-1959年,美國三軍因論證不充分,就造成了裝備采辦過程中重復、過時而被取消的31種重要武器計劃,浪費了35億美元。70年代,美國國防采辦管理體制已經實現了高度集中統一,但仍有21種武器裝備的研製費超支21%以上。我國也有因技術儲備不足和生產工藝不過關而造成裝備研製失敗的事例。1958年,我國曾進行過「東風」107型和「東風」113型兩種高空高速殲擊機的設計試制,但因戰術技術要求過高,脫離當時航空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實際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製,浪費了經費、資源和時間。這是一個值得吸取的教訓。
二、「殺手鐧」武器與體系對抗
「殺手鐧」是對敵具有巨大震懾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殺傷效果的武器;體系對抗是全面發展陸、海、空軍和戰略武器,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應該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思路,但兩者不對立。「殺手鐧」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成為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殺手鐧」,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裝備體系,並且可以帶動裝備體系更快地發展,使體系對抗的能力上一個檔次。在這方面我國是有成功經驗的,曾獨立自主地研製成功導彈、原子彈,填補了我國裝備體系中戰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三個大國之一,就沒有這樣的地位。
體系對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新思路。作為一個有幾百萬軍隊的大國,必須樹立「強敵對抗」的思想,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應當全面建設裝備體系。在軍費緊張、科技力量有限的條件下,可以有重點地發展幾種「殺手鐧」武器。但必須指出,武器裝備發展應當樹立大系統觀,絕不能在系統之外再去發展獨立的「殺手鐧」武器,而應當把「殺手鐧」作為裝備大系統的一部分,使「殺手鐧」和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統一起來。
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是指在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跨越發達國家發展武器裝備的一個或二三個歷史階段,而直接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的做法。通常情況下,軍事技術是很難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須嚴格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分類方法,堅持國內研究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近期與中長期相結合、重點發展與技術領域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為研製新武器和改進在役裝備提供必需的技術准備。
軍事技術可以通過國際交流加以引進,但引進的大都是二三流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如果沒有扎實的技術基礎,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會因為國內的基礎差而無法實現消化、吸收,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躍遷式」發展。武器裝備也是這樣,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在國內雄厚的軍事技術基礎上研製,也可以從國外引進,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本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把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建立在本國軍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能指望「買」來的「躍遷式」發展。
至於「躍遷式」發展與循序漸進模式之間的效費比孰優孰劣,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但是,實施跨階段的「躍遷式」發展,是有很大風險的,常常會欲速不達。就我個人的看法,盡量不要做出超越階段的選擇。即使選擇,象有些人所說的跨越常規排水型艦隊模式,直接過渡到以大型導彈地效應飛艇和深V型艦船等平台為主的艦隊結構;跨越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反導模式,直接發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導模式,也必須進行科學的論證,慎重決策。因為各國還都有很多技術難點沒有突破,還要走很長的路。
三、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是最終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將朝著綜合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體系將更加完善。槍械、火炮、坦克仍將是未來陸戰場上的主戰武器裝備,但其彈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彈葯將逐步實現制導化,武裝直升機已成為立體化陸戰場的空中打擊力量,作戰指揮也將實現自動化。作戰飛機的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無人駕駛飛機將加入對地攻擊的行列,電子對抗飛機、空中預警飛機、空中偵察飛機也將成為作戰飛機的一部分。
從長遠看,還是要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這樣,既可以產生一種威懾作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戰爭不可避免,還可以用高技術武器毀傷敵人,盡量減少己方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的局部戰爭表明,技術優勢已成為一種戰爭優勢,擁有技術優勢的一方往往成為戰場上的勝者。因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高技術武器。
雖然從經濟的角度講,高技術武器的確有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徵。但是,它還有高經濟效益和高軍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簡單地對單件武器裝備的價格做比較,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價格的確顯得「十分昂貴」。但只要認真地算一筆細帳就會看出,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經濟效益卻高出常規技術兵器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規技術兵器的戰場毀傷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員、裝備的損失也很慘重。高技術武器則不同,它實施非接觸式的遠程打擊,或在敵射界外實施攻擊,人員、裝備的損失很小。這筆帳算下來,恐怕就不會再認為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了,反而會感到它比常規技術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術改造大量現役裝備、彈葯,是大幅度提高裝備性能的有效方法。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眾所周知,B-52飛機於1948年立項設計,1952年交付部隊,1967年在越南戰爭中首次亮相投入實戰,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也都有上佳表現。B-52早已於1958年停止生產,但美軍堅持用成熟技術對其進行改造,現共有八種型號,使B-52飛機成為一株「常青樹」,也樹立了改造現役裝備的成功典範。
在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制導裝置、可控彈翼及相應的控制設備,將其改裝成為精確制導彈葯,的確是大幅度提高現有普通航彈效費比的有效途徑,只要條件允許,就應當大力倡導並組織實施。但是,改造現役裝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必須是利用已成熟的技術,而不是重新研製;另一個是現役裝備確有改造價值,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但不能提高現有裝備的效費比,反而會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費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