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有個中將姓李的叫什麼
李中權(1915—)四川省達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版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權。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東游擊軍大隊中隊長,大隊政治委員,中共綏定道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川西道委組織部部長,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中共天全縣委書記,金川獨立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員,第二分校大隊政治委員,第二分校三團政治委員,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冀熱遼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六軍政治委員兼衡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空軍參謀長,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南京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㈡ 中國古代李姓名將有多少
1、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
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㈢ 中國古代姓李的將領誰最厲害
當朝鮮舉國上下在陸地上潰散而逃的時候,有一個將軍和他的軍隊在海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勝仗。這個人就是朝鮮名將李舜臣。李舜臣憑借他出色的龜船艦隊在第一次戰爭期間給日本海軍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噩夢。在日本陸軍拿下王京後向北部乘勝挺進時,李舜臣率領他的海軍於五月七日偷襲了停留在玉浦港的日本第二運輸艦隊的主力。此戰焚毀日艦二十六艘,擊沉五艘。第二日再戰,又擊沉日軍大中戰艦十三艘,李舜臣的艦隊無一船被擊沉!從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閑山島、釜山等地多次進行海戰中,共擊毀擊沉日軍艦船300餘艘,殺傷無數。這是一個驚人的勝利。
李舜臣在海戰中的王牌武器是「龜甲船」。龜甲船船身的防護板由裝有硬木製成,形似龜殼,故叫龜甲船。船身長34米,寬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製成的外殼,並且裹上鱗狀鐵葉,可以抵禦敵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頂蓋上和甲板旁,裝著許多尖銳的鐵錐和尖刀,使敵人不易攀登。船頭呈龍頭形,內有兩個或四個大炮眼,頭尾都裝有大型鐵錐,可用來撞擊敵船。這種龜甲船被現今朝鮮人稱為當時世界最強的戰船,在世界古代海軍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日軍的作戰主力艦船為安宅船,分為箭船和炮船兩種。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門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備一定數量的火繩槍。日本主力戰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龜甲船弱,而且沒有防護鐵甲,所以在海戰中一直落於下風。日本在出兵朝鮮之前沒有預料到將與朝鮮海軍發生如此激烈的海戰。准備不足再加上武器裝備相對落後,打敗仗也是難免的。
由於朝鮮海軍的優勢明顯,日軍連戰連敗,日軍已漸漸不能掌握全部制海權。但海戰的初步勝利根本無法扭轉朝鮮半島的總體戰局。日軍已經占據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城池。王子被俘,國王逃到中國邊境,李氏王廷的政權體系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日軍在各地大量屠殺抵抗力量和無辜百姓。
同時,佔領軍已經著手在朝鮮半島展開「日本化」運動。朝鮮人被強迫按照日本的方式改姓名、剃發。日本人開辦的學校已經開始為朝鮮兒童教授日語了。毫無疑問,朝鮮已經處於事實上的亡國狀態。盡管各地不斷有小股義軍以游擊戰術給日軍以有限打擊,但國王李昖非常清楚,這些義軍畢竟力量薄弱,騷擾尚可,退敵無力,終究是無法扭轉乾坤的。
幸好,還有一位友邦大哥,他們總不能坐視不管吧?李昖深知,沒有明朝的介入,光復朝鮮,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已經有好幾批使節去北京求救了,除了正式向皇帝陛下遞交國書,他們還分頭去游說眾多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甚至宦官,力圖促成大明盡快出兵朝鮮的決定。萬曆二十五年(1595年)七月十五日,被日本人稱為「海賊大名」的九鬼嘉隆,率領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世濟島北端西)的朝鮮海軍。
由於在壬辰之役中日本的安宅船不是朝鮮龜甲船的對手,此次日本海軍大量動用了巨型鐵甲船,並專門針對朝鮮海軍的龜甲船做了改進。並且由於當時是停戰期間,朝鮮海軍原以為日本的艦隊是運輸艦隊,根本沒有料到日本人會突然發起進攻。而幾百年後的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偷襲珍珠港等事件里,日本人也總是乘對方猝不及防發起閃電攻擊,可見這是他們的一貫伎倆。
由於朝鮮海軍沒有絲毫戒備,結果戰船幾乎全被日本海軍擊沉擊毀,海軍統帥「三道水軍都統制」元均被火炮擊中身亡,朝鮮海軍全軍覆沒,逃到岸上的也大都被日本陸軍狙擊殲滅。
有的史料說,此戰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李舜臣被解職,而主帥元均又過於無能。但是說句公道話,除非李舜臣能預見日本海軍的偷襲而提前有所准備,否則倉猝迎戰數倍於己、裝備得到改進的敵人,即使孫武子再世,又能如何?
李舜臣(1545.5.5~1598. 12.16)
朝鮮民族英雄。 朝鮮海軍將領,抗日民族英雄。祖籍京畿道開豐,生於今首爾地區。字汝諧,號德水。
出身於沒落士大夫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他頗有學問,能騎善射,32歲時武舉登科,從此開始軍旅生涯。他剛直不阿、一生憂國憂民,追求正義,幾處逆境而無悔無怨。47歲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後,積極操練水軍,構築防禦陣地,並創建了鐵甲戰艦龜船,防範倭寇的進犯。
1576年武科及第後,曾任全羅道井邑縣監等職。
1591年任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為抵禦外侮,操練水軍,建造鐵甲「龜船」。
從1591年起,日本就積極著手進行侵朝戰爭的各項准備。李舜臣在國家危難之時,承命於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這一海軍要職。李舜臣到職後,即竭盡全力加強海軍建設,做好反侵略戰爭的准備。他著重抓了整頓軍隊和改制武器兩件事。在整頓軍隊方面,他吸收了朝鮮海軍的優良傳統及外國的先進經驗,對所屬海軍的戰斗編隊、戰略戰術、進行了改革;並加強了對部隊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指戰員都成為忠於祖國、英勇善戰的勇士。先進的武器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朝鮮海軍的戰鬥力,李舜臣還對「龜船」進行了改造。改進後的「龜船」長10餘丈,寬1丈多,船身及上面的「龜殼」用硬木製作,包上鐵板,敵人炮火不易傷害它。鐵板上還裝有密集的鐵釘,使敵人在接舷戰時無法攀登。船頭有一個大龍頭,上設兩個炮眼,在行進中船內可焚燒硫磺等物,煙從龍口噴出,可以起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作用。船身四周鑿有很多炮眼槍眼,便於士兵在船內敵人發射火力。同時,船的兩側各有10面船槳,戰斗時一齊劃動,航行飛快,進退自如。加大後的船體可多存淡水、糧食,適合長時間、遠距離航行。經李舜臣改造後的龜船馬上投入成批生產,在以後的壬辰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後,日軍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迅速攻陷王京、開城、平壤等地,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史稱「壬辰衛國戰爭」。
在陸地屢戰屢敗的情況下,李舜臣部卻於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閑山島等海戰中連戰皆捷,奪取制海權,粉碎日軍水陸並進計劃。9月任忠清、全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10月在釜山海戰中擊沉又日軍海軍將領九鬼加隆率領的敵船百餘艘。而後日軍海軍不敢再戰。
1597年日本施反間計使其受誣告而被革職下獄後,調集重兵再犯朝鮮。朝鮮水軍在庸將元鈞指揮下幾遭全滅。9月,他重被起用後重整艦隊,10月鏖戰於鳴梁海峽,以13艘艦船擊退330餘艘敵艦,粉碎日軍西進企圖。隨後移師古今島(今莞島),建立海軍基地,同陳璘、鄧子龍率領的中國水軍組成聯合艦隊,對敵加強進擊並實施海上封鎖。
其具體的戰事介紹:(1592-1597)
1592年4月,日本侵略者以陸軍的優勢兵力在朝鮮釜山登陸,同時以強大的艦隊配合陸軍行動。李舜臣指揮朝鮮水師奮起抗擊,屢挫日本海軍,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遲滯了日本陸軍的進攻速度。5月上旬,李舜臣水師與日本海軍在玉浦洋面上展開激戰。當時,日軍傲氣十足,不把朝鮮水師放在眼裡,在玉浦港的日本戰船上的大部分水兵一登岸,便進村莊搶劫去了。李舜臣乘敵不備,率85艘艦船隱蔽疾駛,直撲玉浦港,當即擊沉、燒毀敵艦26艘,當晚又擊沉擊毀敵艦18艘,朝鮮水師僅一人負傷。
從5月底到6月上旬,李舜臣又指揮了唐浦戰役。5月29日,李舜臣率領備龜船的23艘戰艦,與元均指揮的水師會合,准備向泗川洋面的日軍陣地發動進攻。到達預定地點時,李舜臣發現敵占據的地形險要,不利攻擊,便隨機應變,採取以退為進的戰術,誘敵出港,准備在洋面上殲滅敵人。日本海軍見朝鮮海軍不戰而退,誤以為是膽怯,即全力追擊。待敵追至對朝鮮水師有利的海域時,李舜臣出其不意地轉退為進,以「龜船」充當先鋒,沖入敵陣,左沖右撞,往來穿梭,同時發射各種火炮,將敵艦撞破或擊沉。其它戰船也不甘示弱,箭炮齊發,日本艦隊大亂。經過一番激戰,日軍參與追擊的全部艦船不是被擊沉就是被繳獲。6月2日,李舜臣率艦隊進攻唐浦敵軍,令龜船沖向敵旗艦並將其撞破,同時縱火將在唐浦的21艘敵艦全部燒毀。6月5日,李舜臣與李仁祺部,採取誘敵出洋,前後夾攻的戰術,又燒毀敵艦26艘。7月,朝鮮水師在閑山島海戰中擊毀敵艦近百艘,一舉殲滅敵海軍主力。
為挽回敗局,日寇巧施反間計得逞,李舜臣被撤職,致使朝鮮水師幾乎全軍覆滅,閑山島大本營被敵人佔領。這時朝廷迫於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重新任命李舜臣為三道水師統制使,委以挽救國家危亡的重任。但同時,朝廷認為水師已垮,難以御敵,令李舜臣率部登陸作戰。臨危受命,再次復出的李舜臣以軍事謀略家的眼光洞察形勢,認為水師絕不可廢。李舜臣以殘存的12隻戰船和120名水兵為基礎,首先補充了一部分兵員,抓緊訓練,其次重新選擇了新的水師基地,李舜臣仔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及其它因素。很明顯,敵人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我方要取勝,必須藉助地利,即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8月底,李舜臣指揮朝鮮水師擊退前來偷襲的8艘敵艦後,主動撤到地勢險要的珍島碧波亭隱蔽起來。這一帶的地勢李舜臣是了如指掌的:前有小島阻攔,港內可以隱藏數十艘戰船;更為有利的是這個海域有一條狹窄的通道,即鳴梁海峽。這里每天海潮漲落4次。李舜臣認為這個「阻難狹路」是殺敵好戰場。他派人在鳴梁海峽東西兩個出口暗設鐵索和木樁,目的是要漲潮時駛入的敵艦,退潮時不能駛出,給朝鮮水師提供一個理想的瓮中捉鱉的場所。
9月16日,日軍以330艘戰船和2萬多人的兵力向朝鮮水師發起進攻,在敵我雙方兵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李舜臣胸有成竹,沉著應戰。他先派出幾艘戰船進攻敵艦,將大批敵艦引入鳴梁海峽。不久,潮水退落,敵艦被暗設的鐵索;木樁所阻,無法駛出。李舜臣即派水師反攻,以12艘戰船擊沉敵船30多艘,殲敵4000餘人。這就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鳴梁大捷」也是世界海軍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隨後李舜臣移師古今島(今莞島),建立海軍基地,同陳璘、鄧子龍率領的中國水軍組成聯合艦隊,對敵加強進擊並實施海上封鎖。)
1598年12月在露梁海戰中,與陳璘等指揮聯合艦隊大敗敵船隊,但在追擊逃敵時中彈犧牲。兩年後,朝廷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謚「忠武」,從此,朝鮮半島人民為了紀念他,稱他為「忠武公」。追封為右議政、左議政及領義政。遺著輯成《李忠武公全集》。
供奉著李舜臣將軍靈位的顯忠祠建於1706年,位於芳華山腳下,周圍群山環抱,祠內松柏成蔭。顯忠祠佔地50多萬平方米,除了「本殿」之外,還有「號」、「古宅」、「家廟」以及李氏家族使用過的水井等古式建築。有關李舜臣將軍的歷史資料和當年他與倭寇海戰時使用過的武器等實物,明朝皇帝賜與他的都督印、令牌和斬刀等8件賜品的復製件,則被精心地保存在「遺物館」里。每逢4月28日,即李舜臣誕生的日子,顯忠祠都要舉行祭祀活動。顯忠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下一度荒頹,1945年日本投降後,紀念忠武公的活動得以恢復。1966年,韓國政府將此地辟為「聖域」,重建顯忠祠,園區的綜合景觀工程一直持續到1974年。
另外,在漢城(首爾)的韓國國會門外,有一尊李舜臣雕像;他與李氏朝鮮世宗雕像對立與國會門外兩旁,可見他在韓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㈣ 古代軍事領將是誰姓李
李勣(594-669),唐朝開國拓土「長城」,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卒,唐高宗輟朝七日舉行國葬,親自送葬痛哭,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墓如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舊唐書》:「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李靖(571-649)。唐武廟「十哲」,唐朝開國名將、衛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位第八,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其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為唐朝開國開疆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一生指揮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為唐朝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勛,其功績可比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李靖是唐朝諸多將領中唯一可與李世民媲美軍功之人,在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晚年閑賦家中。病逝後李世民為他舉行國葬,其墓仿西漢衛青、霍去病,建成燕然山、積石山形狀,「以旌殊績」。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是繼吳起之後又一位常勝將軍,一生無敗績。他先在趙國北部抗擊匈奴,後抵禦秦國入侵,堪稱趙國御外長城,後趙王遷中秦國離間計,聽信讒言奪李牧兵權並將其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㈤ 辛亥革命一個姓李的將軍
十大將軍排名有講究的,考慮因素:一、名額有限;二、各人當時的職務;三、各人專資歷在黨內屬軍內的深淺;四、各人的軍事業績;五、領袖人物對各人的好惡;六、軍內各個派系的平衡;這六個因素中,第一點是數量因素,沒有變通的餘地,從雙「十」這個數字就可看出這一點了;第五點的作用最小,毛澤東不會把復雜的人際關系通過軍銜完全表現在公眾面前;第二、三、四點主要體現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點。
㈥ 古代姓李的大將有哪些,最好是有名的。
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其先祖李信為秦國名將,曾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眾,使漢文帝大為贊賞。九年後,漢景帝即位,李廣升為騎郎將,成為景帝身邊的禁偉騎兵將軍。吳王、楚王叛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官職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得叛軍軍旗,立下顯赫戰功。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調往上谷、上郡、隴西、雁門、代郡、雲中等西北邊陲做太守,抗擊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進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親隨到李廣軍中,這名親隨帶了幾十騎衛士出遊,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騎士。結果,衛士們全被射殺,親隨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廣聞訊,即率百名騎兵追擊,親自射殺其中兩人,生擒一人。剛把俘虜縛上馬,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等人,以為是漢軍誘敵之兵,連忙搶佔了一座高地。李廣所帶的百騎兵士慌忙上馬欲逃。李廣大喝:"我們遠離大軍數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為是誘敵之計,必不敢攻擊我們。"遂帶領兵士向匈奴騎兵迎去,離匈奴陣前二里之遙,他令士兵下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們的意圖,果然不敢攻擊,只派一名將官出陣試探,李廣飛馬搶到陣前,將他射落馬下,然後從容歸隊。到夜半時,匈奴人認為一定有漢軍埋伏夜襲,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調李廣為未央衛尉。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令部下務必生擒之。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押解途中,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騎無數,終於回到了漢營。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稱號。歸朝後,李廣被漢帝革除軍職,貶為庶人。
幾年後,匈奴殺遼西太守,擊敗韓安國將軍。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聞"飛將軍" 鎮守右北平,數年不敢來犯。 一次,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中大石,以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時,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卻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張弓對石再射,卻始終不能再將箭射入石中了。
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出右北平。配合張騫出征匈奴。兵進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漢兵死傷過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廣令士兵們引弓不發,他自己以大黃弓連續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紛紛被李廣的神勇所鎮住而不敢妄動,直到第二日,漢軍主力趕到,李廣軍得以解出重圍。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出塞後,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於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令李廣的前鋒部隊並入右翼出東道,他自帶中軍去追單於。李廣力爭無果,遂引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由於道路難走又無響導,終於迷了路。此時衛青與單於接戰,單於逃走,衛青只得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衛青差親信帶著酒肉來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說衛青要向天子上報,把走失單於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李廣一身正直,自然不答應。衛青大為光火,又派人催逼李廣的幕僚去中軍接受審問。李廣說"他們無罪,迷路的責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審。"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來人走後,李廣望作那些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將,慨然嘆道:"我自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想不到現今卻被大將軍如此催逼,我已年過花甲,那能再受這樣的屈辱!"說罷拔出配劍引頸自刎。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悲慘地隕落了。
唐朝詩人王昌齡詩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漢初的邊境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其自然和人文特點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異常堅苦和殘酷。遠離後方的長途奔襲,急風暴雨般的倉卒遭遇,以及眾寡懸殊的孤軍奮戰,成為經常作戰的方式。李廣無疑是適應於這些作戰特點的傑出將領。非凡的勇敢、決斷和應變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懷,以及有別於傳統的治軍方法,使他成為受部下擁戴、敵軍聞之喪膽的一代名將。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衤詹)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斗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飢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李靖(571—649),字葯師。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卿終當坐此!」[1] 大業(605—617)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這時,反隋暴政的農民斗爭已風起雲涌,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著隋朝的腐朽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遂「自鎖上變」,將往江都,以告發此事。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 李靖半身畫像
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 當進擊王世充的戰役(參見洛陽、虎牢之戰)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後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後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節)安輯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俘虜甚多。於是順利通過金州,抵達峽州。這時,由於蕭銑控制著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他的才幹,為他請命,才免於一死。 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唐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後又在險要處布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唐高祖高興地對公卿說:「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用,改變了對他的成見,並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舊事我久忘之矣。」
李愬(773-821)唐代大將。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李晟子。有韜略,善騎射。初任坊、晉二州刺史。
輝煌戰績:夜襲蔡州
一、戰事起因
1、吳元濟叛亂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閏八月,彰義軍(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 隱匿少陽死亡的消息,徑自接掌軍務,擁兵自立。淮西一鎮僅有蔡(今河南汝南)、申 (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區區三州之地,周圍都是唐朝州縣,勢孤力單。十 月,一向有志於削平藩鎮的唐憲宗以嚴緩為蔡、申、光招撫使,決定對淮西用兵,討伐 吳元濟。 元和十年(815年),吳元濟在唐軍的四面圍攻下負隅頑抗,並派人向成德王承宗、 淄青李師道求援。王、李一面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一面出兵策應淮西,派人燒毀朝廷 儲藏的錢帛糧草,刺殺力主討伐的宰相武元衡。憲宗不為其所動,擢升主張用兵的裴度 為宰相,令其主持征討,並以韓弘取代作戰一年、無功可言的嚴綬。同時,又將刺殺武 元衡之罪歸之於王承宗,下令對成德用兵。 2、唐軍潰敗 元和十一年(816年),唐軍進攻成德。各路唐軍因缺乏最高統帥,難以協調行動, 被王承宗逐一擊破。淮西戰區的唐軍因主帥韓弘養寇自重,只能各自為戰。東路唐軍擊 敗淮西軍,攻佔鏊山(今河南丘東)。北路唐軍連敗淮西軍。南路唐軍亦攻破申州外城。 西路唐軍先敗淮西軍於朗山(今河南確山),但隨即大敗於鐵城(今河南遂平西南)。 中外為之震驚。但憲宗決意繼續用兵,並以名將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為西路唐軍統帥。 元和十二年(817年),討伐淮西的戰事進入了關鍵的一年。五月,憲宗下令停止 對成德用兵,決心集中力量,先平定淮西。這時,北路李光顏率河陽、宣武、魏博、河 東、忠武諸鎮唐軍渡過溵水,進至郾城,擊敗淮西兵3萬,殲滅十之二三。郾城令董昌 齡、守將鄧懷金舉城降唐。吳元濟得知郾城不守,十分恐慌,將親兵及蔡州守軍全部調 往北線,以增援董重質防守的洄曲。淮西軍的主力和精銳都被吸引到了北線。這就為西 路唐軍奇襲蔡州創造了條件。 這一年六月,吳元濟見部下多降唐,兵勢不振,上表請罪,聲稱願束身歸朝。憲宗 派中使賜詔,允許免其死罪。但吳被其左右及大將董重質所挾制,無法歸朝。淮西已到 了窮途末路、指日可下的地步。 七月,唐憲宗因對淮西用兵4年,饋運疲弊,民力睏乏,深以為患,遂任命主戰最 力的裴度兼領彰義軍節度使、淮西宣慰招討使,赴前線督戰。 八月,裴度到達郾城後,上表說諸道皆有宦官監陣,將士進退均取決干中使。勝則 被其冒功,敗則被其凌辱,將士誰也不願出力奮戰。憲宗准其所奏,悉去諸道監陣中使。 諸將始得獨斷專行,戰多有功。李愬因此也就得以不受阻攔地發揮其才能。 3、李愬出征 李愬抵達唐州(今河南泌陽)後,採取了種種措施和行動,為奇襲的成功奠定了基 礎。 首先,他下車伊始,即親自行視慰問將士,存恤安撫傷病員,以穩定軍心。同時, 又有意示弱,故作柔懦懈惰,御軍寬怠,以麻痹敵軍。淮西軍因屢敗西路唐軍,見李愬 名位卑微,行事又如此不堪,遂掉以輕心,對西路唐軍不再嚴加防範。 其次,為增強西線的軍事力量,實施、完成奇襲計劃,李愬又上表奏請朝廷,調來 昭義、河中、鄜坊士卒步騎2000人。 再次,為爭取淮西民心,孤立、瓦解吳元濟,李愬還利用淮西連年用兵,農業生產 荒廢,倉廩空虛,民多無食,紛紛逃往唐軍控制區的機會,設縣安置淮西百姓5000餘戶, 為其擇縣令,責成其妥善撫養,並派兵予以保護。 復次,為動搖、瓦解淮西軍的士氣,爭取淮西將士為己所用,李愬還採取了優待俘 虜,大膽重用降將的政策。他在俘獲淮西驍將丁士良後,不僅未加殺戮,反而署以官職。 丁士良感激之餘,獻計擒獲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吳秀琳部謀主陳光洽,招降吳秀 琳部3000人。西路唐軍因之士氣高漲,連下多城,淮西將士降者絡繹於道。李愬謀取蔡 州,問計於吳秀琳。吳秀琳以為欲攻取蔡州,非李祐不可。李愬設計生擒李祐,免其一 死,並委任他為自己牙隊的將領——六院兵馬使。李祐被李愬的親信和重用所感動,盡心設法為襲取蔡州出謀劃策。李愬在優待投誠和被俘的淮西將士及其家屬的同時,十分 注意詢問有關淮西的內情。他還廢除了藏匿淮西間諜者滿門抄斬的舊命令,優待被捕的 間諜,其結果是使敵方間諜盡吐實情,反為李愬所用。這樣,李愬很快摸透了敵方的險 易、遠近和虛實,為避實擊虛,奇襲蔡州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最後,為掃除外圍,孤立蔡州,建立接近蔡州的奇襲基地,李愬先後出兵攻取蔡州 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柵、馬鞍山、路口柵、嵖岈山、冶爐城和西平等據點,與北線郾城一 帶的唐軍兵勢相接,連成一氣。他還遣將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諸城 柵,切斷了蔡州與申、光二州的聯系。李愬軍的主力進駐距蔡州僅65公里的文城柵。
二、出兵奇襲
九月,李祐見奇襲的條件已經成熟,向李愬進言說,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邊境,守 衛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虛直搗其城,出其不意,一舉擒吳元濟。李愬深以為然,派 人將奇襲計劃密呈裴度。裴度十分贊賞,同意出兵。 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風雪交加,敵軍放鬆警戒,利於奇襲的天氣,命史旻留鎮文城, 命李祐等率訓練有素的敢死隊3000人為前鋒,自己與監軍將3000人為中軍,命李進城率 3000人殿後。軍隊的行動十分秘密,除個別將領外,全軍上下均不知行軍的目的地和部 隊的任務。李愬只下令說向東。東行30公里後,唐軍在夜間抵達張柴村,乘守軍不備, 全殲包括負責烽燧報警士卒在內的守軍。待全軍稍事休整和進食後,李愬留500人守城 柵,防備朗山方向之敵,另以500人切斷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橋梁,並下令全軍立即 開拔。諸將問軍隊開往何處,李愬才宣布說,入蔡州直取吳元濟。諸將聞說皆大驚失色, 但軍令如山,眾將只得率部向東南方向急進。 此時夜深天寒,風雪大作,旌旗為之破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張柴村以東的道 路,唐軍無人認識,人人自以為必死無疑,但眾人都畏懼李愬,無人敢於違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軍強行軍35公里,終於抵達蔡州。 近城處有雞鴨池,李愬令士卒擊雞鴨以掩蓋行軍聲。自從吳少誠抗拒朝命,唐軍已 有30餘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無戒備,未發現唐軍的行動。四更時,李愬軍到 達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發覺。李祐、李忠義在城牆上掘土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 城頭,殺死熟睡中的守門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讓他們照常擊柝報更,以免驚動敵人。 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開城門,迎納大唐軍。接著,又依法襲取內城。雞鳴時分,雪漸 止,李愬進至吳元濟外宅。這時,有人覺察情形有異,急告吳元濟說,官軍來了。吳元 濟高卧未起,笑著回答說,俘囚作亂,天亮後當殺盡這些傢伙。接著,又有人報告說, 城已陷。元濟仍漫不經心地說,這一定是洄曲守軍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後,吳元 濟聽到唐軍傳令,響應者近萬人,才有懼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後,一面派人進攻牙城,一面厚撫董重質的家屬,遣其子前往招降。董重 質單騎至李愬軍前投降,吳元濟喪失了洄曲守軍回援的希望。 十二日,唐軍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爭先恐後地負柴草助唐軍焚燒牙城南門。黃 昏時分,城門壞,吳元濟投降。申、光二州及諸鎮兵2萬餘人亦相繼降唐,淮西遂平。 李愬奇襲的成功並非出於偶然。就主觀而言,李愬治軍有方,奉己儉約,待將士豐 厚,能得士心;又明於知人,敢於重用降將,能得敵情;他見可能斷,敢於抓住蔡州空 虛的時機,實施奇襲;又長於謀略,善於麻痹敵方,瓦解其民心和士氣。這些,都使他 能利用風雪陰晦,烽火不接的天氣,孤軍深入,置全軍於死地而後取得奇襲的勝利。從 客觀來說,唐憲宗和裴度始終未改其平定淮西的決心,又能集中力量對吳元濟用兵,甚 至撤去監陣中使,而北線唐軍則牽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這都為奇襲的勝利創造了有 利的條件。
非常著名的大將就是這幾位了,樓主採納吧!
㈦ 軍事將領是誰李
姓李的古代現代將領很多的。。。
㈧ 軍事將領是誰姓李
漢朝最有名的軍事將領李廣。被譽為豐江飛將軍
㈨ 說幾個歷代姓李的名將
商朝的李靖(哪吒他爸),漢朝的李廣 李陵,三國的李典,唐朝的李世明.
㈩ 李姓名出輩的軍事將領專家是
李靖,唐太宗時期大將,兵部尚書
李積,唐太宗,高宗時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