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國民革命軍陸軍配備的武器裝備都有哪些,最好全一點。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彷彿並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這是源於舊中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在經歷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後一個帝國--滿清王朝的覆滅之後,苦難的中國就又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軍閥們為了爭奪勢力范圍,大量購進西方列強的各式武器,我國漸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萬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就出現了紛紛亂亂的軍服及裝備。直到中原大戰的結束,國民黨南京政府才在形勢上基本統一了中國。但軍隊中除中央軍外,還保留著大量的軍閥殘余部隊。其都保留著原有的裝備特徵。 談及國民革命軍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必須先從國民革命軍的整軍運動說起。 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國民政府軍政部根據德國軍事顧問提出的建議.開始了浩浩盪盪的整軍計劃。在整軍過程中,不同編制的部隊有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理師、整編師、調整師、新編師四種稱謂,按照德國顧問塞克特《陸軍改革建議書》所提方案.要將全國陸軍重新編組成60個師,稱為整編師,裝備德國進口武器,應用德國先進的軍事體制。 但其整理師的概念是最早提出來的。1934年12月,尚未輪到編組的部隊根據軍事委員會頒布的《陸軍師暫行編製表》的四團制師為標准進行整理,故整理師。它的編制為2旅4團,師直屬騎兵1個連,炮兵1個團,工兵、通訊、輜重各1個營,1個衛生隊,1個特務連。 1935下半年,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開始實施,由於當時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之為調整師。但lO個師中有一個例外,就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它完全按照當時德國陸軍步兵師的編制編成,異於國民革命軍其它師級部隊。 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先從中央軍和東北軍開始。中央軍的37個師師共186個團,除正在圍剿紅軍的一線部隊外,其餘部隊一律改為四團制的整理師。各軍師直屬的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則集中進行整訓。預定中央軍參與整軍的135個團中先整編出18個四團制的整理師,再將其餘63個團合編為32個團,在此基礎上組建8個新編師,新編師基本上以2個整理團合並為1個團。東北軍的18個師54個團計劃整編為10個整理師(由原來40個團組成)和2個新編師(由原來8個團組成)。 整理師與新編師的差別在於,整理師的各級軍官基本還是以原來的各級軍官為基礎,而新編師則完全打破原來的人事編制,由來自不同部隊的各級軍官進行混合編組,以徹底清除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的現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國家軍隊。整軍過程中,當時擔任第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斯對該計劃提出了建議:「各師應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制和裝備為標准,如果暫時沒有條件組建工兵營和通訊營的,可以先組建工兵連和通訊連;加強炮兵建設,各師應盡量配屬一個轄3個炮兵營的炮兵團(山炮營、野炮營和105毫米榴彈炮營各1個);輕武器方面應統一武器制式,並在師建制里組建一個修械所負責武器的保養維護和修理。」 到1937年7月,中央軍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和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軍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全部實現了德械化,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已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至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共計20個師,第三期的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實際上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德式師的編制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中央軍教導總隊,為裝備最全,訓練最正規的精銳之師,1937年11月被擴遍為3旅6團的甲種師,總兵力達三萬餘人,其中3個團即第1、第3、第5團為全德式裝備,另3個團(多為新兵)則在整訓之中。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 基本編制如下: 師直屬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軍士營、特務營、輸送營各1個。 全師下轄3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 以全德式裝備的第1團為例: 團直屬榴彈炮連、戰防炮連、通信連、輸送連各1個。 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配9挺輕機槍)、1個重機槍連(配6挺重機槍)、1個迫擊炮排(配2門82毫米迫擊炮)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 基本編制如下: ㈠ 師直屬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配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配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配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個通信營(配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㈡ 全師下轄2個步兵旅; 每旅下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配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配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配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每營下轄3個步兵連; 每連下轄3個步兵排; 每排下轄3個班(每排配3挺輕機槍,30支步槍);) ㈢ 全師下轄2個補充團:採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整軍計劃實施的同時,1936年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頒布了《陸軍服制條例》,但限於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或各地被服工廠的規格而有所差異,抗戰後期更趨於混亂。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部隊的中央軍三個軍通過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搶運到華北、東北等地接受日本投降時,被美軍評價為「裝備不佳,使用不同槍械,穿著各色制服」,這些部隊統統都是國民革命軍中的嫡系部隊,嫡系部隊尚且如此,其他地方部隊的狀況當可想而知了。 如果對國民革命軍陸軍裝具進行細分的話,主要可分為標准服制(即國民政府軍隊的基本服制)、中央軍部隊服制(主要以德械步兵師的步兵裝具為主)及普通部隊服制(主要以原地方軍閥的部隊裝具為主)三大類。
② 國民黨軍隊的裝備.武器(圖文最好)
(一)志願軍裝備的雜式槍械
一般地來講,一個國家的軍隊裝備的武器都應該是制式武器,但中國卻不是這樣,建國初期的裝備,不是制式武器,而是從敵人手中繳獲來的武器,所以式樣就特別雜。
手槍是短槍管單手發射的武器,它主要用於自衛和在近距離內突然襲擊敵人,主要配備軍官和特種兵。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的手槍型號多,品種也復雜,因而不一一敘說,只例舉一些槍名,它們是:德國7.63mmMl932式毛瑟自動手槍、比利時9mm大威力勃朗寧半自動手槍、7.65mmM1900式、M1910式、M1910/22式勃朗寧手槍、美國0.32英寸野人牌手槍,西班牙的星牌、阿斯特拉、皇家手槍等等。
中國人民志願軍所裝備的沖鋒槍有美國M3式沖鋒槍、英國的司登沖鋒槍和舊中國仿造的湯姆遜沖鋒槍。0.45英寸(11.43mm)M3式沖鋒槍,此槍是我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隊的,以後成為我軍的裝備。
11mm三元式沖鋒槍。1947年(民國36年),國民黨兵工署第60廠依照美國0.45英寸M3A1式沖鋒槍製成了一種沖鋒槍,定為「三元式」。其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原理,射擊方式為全自動。它發射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由30發彈匣供彈,膛線右旋4條,槍全長為757mm,槍管長為203mm,瞄準基線長為277mm,槍全重為3.54kg。
9mm三七式沖鋒槍,此槍是在 M3A1式沖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其主要改進點將槍的口徑從0.45英寸(11.43mm)改為9mm。自動方式仍為自由槍機原理,射擊方式為全自動。它發射9mm手槍彈,槍全長為751mm。
晉11.25mm仿M1921式湯姆遜沖鋒槍,此槍是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製造,它發射晉造11mm手槍彈,表尺射程為600m,由20發彈匣或50發彈鼓供彈,膛線右旋6條,理論射速為600發/min,槍全長為 950mm,槍管長為395mm,槍全重為5.62kg。
7.63mm仿M1921式湯姆遜沖鋒槍。此槍是在晉造沖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以求得與7.63mm毛瑟手槍彈通用。射擊方式為單連發。它發射7.63mm毛瑟手槍彈,表尺射程為1000m,由彈匣供彈,槍全長為962mm,槍管長365mm,瞄準基線長為646mm,槍全重為5.24kg。
此外,志願軍還裝備有英國的司登沖鋒槍。司登沖鋒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其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原理,固定擊針,開膛待擊。此槍是由英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Sbeppnerd)和杜爾賓(Turpin)設計的,由思菲爾德兵工廠製造,此槍的名稱就是由兩位設計師的第一個字母和製造廠的頭兩個字母組成,「STEN」發音為司登。司登沖鋒槍的型號有MKI、MKⅡ、MKⅢ、MKⅣ、MKⅤ式等。我志願軍裝備的司登沖鋒槍是英軍依照 MKⅡ式在加拿大朗·布蘭奇兵工廠為國民黨軍隊製造的一批司登沖鋒槍。它發射9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初速為323m/s,有效射程為200m,由32發彈匣供彈,槍全長784mm,槍全重為3kg,理論射速為500~550發/min。
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的步槍,都是屬於非自動步槍,是以毛瑟步槍為主,在裝備的毛瑟步槍中,有7.92mmMl898式毛瑟步槍,7.92mm98K式毛瑟步槍,7.92mmMl924式毛瑟步槍,7.92mm二四式步槍(又稱中正式步槍),7.92mm漢式步槍,另外還有三八式步槍。
7.92mmMl898式毛瑟步槍。它屬於非自動步槍,是德國的槍械發明家毛瑟設計,1898年定型,毛瑟兵工廠製造,此槍是毛瑟所發明的步槍中最得意的一支步槍。它發射7.92mm98式毛瑟彈,彈頭初速為859m/s,表尺射程為2000m,由5發彈倉供彈,膛線右旋4條,槍全長為1255m,槍全重為4.08kg。
7.92mm 98K式毛瑟步槍。它屬於非自動步槍,槍機樣式為旋轉後拉式,此槍由德國毛瑟——沃克公司製造,德國軍隊在1935年開始大量生產此槍,1945年停止生產,發射7.92mm毛瑟槍彈,彈頭初速為745m/s,有效射程為600m,由5發固定彈倉供彈,膛線右旋4條,槍全長為1103mm,槍全重為3.89kg。
7.92mmMl924式步槍。它是毛瑟兵工廠研製,1924年定型,是德國軍隊的裝備,此槍屬於非自動步槍,槍機式樣為槍機旋轉後拉式。它的構造和M1898式基本上相同。唯有槍管短150mm,所以此槍又被稱為「M1924式短管毛瑟步槍」該槍可以兼作馬槍之用。它發射7.92mm98式毛瑟尖彈,初速為810m/s,表尺射程為2000m,由5發彈倉供彈,膛線右旋4條,槍全長為1100mm,槍管長為590mm,槍全重為4.08kg。
7.92mm毛瑟步槍。此槍由比利時DN國營兵工廠製造,它與德國M1924式毛瑟步槍構造相同。它發射7.92mm98式毛瑟尖彈,彈頭初速為810m/s,由5發彈倉供彈,槍全長為1095mm,槍全重為3.783kg。
7.92mmVZ~24式步槍。此槍與M1924式毛瑟步槍構造相同,由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武器公司製造,此槍曾是捷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制式步槍,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裝備過此槍。它發射7.92mm98式毛瑟尖彈,初速為823m/s,採用5發固定交錯彈匣供彈,槍全長為1106mm,槍全重為4.1kg。
7.92mm二四式步槍。此槍是德國M1924式步槍的仿製品。德國M1924式步槍,構造簡單、性能優良、國民黨兵工署決定仿造此槍。1935年(民國24年),兵工署第十一廠(鞏縣兵工廠)從德國購買到 M1924式毛瑟步槍的圖紙和樣板,就開始製造此槍,同年10月正式出品,並定為國民黨軍隊的制式武器,當時定為「中正式」,後來正名,因是民國24年製造,亦為「二四式」。它發射7.92mm98式毛瑟槍彈,彈頭初速為810m/s,表尺射程為2000m,由5發固定彈倉供彈。槍全長為1110mm,槍管長為600mm,瞄準基線長為504mm,槍全重為4.08kg。生產此槍的不僅僅是第十一廠,還有兵工署第一廠(漢陽兵工廠),第二十一廠(金陵兵工廠),第四十兵工廠和第四十一廠。
6.5mm三八式步槍。此槍俗稱「三八大蓋」,它是日本侵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我國繳獲最多的步槍之一。它發射6. 5mm友坂尖彈或圓彈,彈頭之初速為762m/s,表尺射程為2400m,由5發固定彈倉供彈,膛線右旋4條,槍全長為1280mm,槍管長為769mm,槍全重為3.9kg(不連刺刀),著名的戰斗英雄楊連弟在入朝作戰時就是使用的三八式步槍。
7.92mm漢式步槍。漢陽兵工廠於1938年(民國27年)內遷並入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第21廠,21廠生產的漢式步槍和漢陽造88式步槍構造相同,諸元也完全相同,當時定名為:21廠7.92mm漢式步槍,它發射7.92mm毛瑟圓彈,彈頭初速為600m/s,表尺射程為2000m,由5發固定彈倉供彈,膛線右旋4條,纏距為240mm,槍全長為1250mm(不連刺刀),槍管長為740mm,瞄準基線長為655mm,槍全重為4.06kg(不帶刺刀)。
③ 解放戰爭時國民黨軍隊裝備狀況
1、彈葯部分,供應充足,雖有短缺之現象,但原因不在生產與購買上,生產與購買的彈葯內除少數容品種,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炮彈葯外,其餘如105榴彈炮,山野炮及輕武器的彈葯是充足的,解放軍光在沈陽一地就繳獲了120萬發炮彈,另外,國民黨在武漢的第九補給區在1949年5月擁有的彈葯儲備可供60個師使用3年,此外,國民革命軍還把一部分美械部隊的步機槍改為國械, 為此,國民黨的各個兵工廠專門把日美式步機槍改為79口徑,大約每個月可改造9000-10000支。
2、裝備部分,有一定的短缺現象,1947年12月,國民革命軍(正規軍)計有104個整編師(軍)279個旅,198萬人,裝備步槍72.0317萬支,輕機槍6.1399萬挺,重機槍1.1949萬支,沖鋒槍6.7855萬支,手槍4.0077萬支,中口徑迫擊炮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炮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炮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
3、美國跟蔣介石達成了一定協議,美國還支持了一部分裝備。
④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
海軍,祖父級的軍艦。國軍的軍艦幾乎比水兵的爺爺還老。
空軍,兩層木頭翅版膀的飛機,這也是一戰用剩下權來的。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陸軍,因為三個德械裝備師,其他的部隊跟小米步槍的共軍沒兩樣,最多是每個師團比共軍多幾門炮。
好吧。。再附上日軍。。
首先日軍擁有能和美軍拼上一次的強大海軍這個不用多說。海軍塑造了帝國的威嚴,擁有的航空母艦10艘。加上其它各式艦艇,帝國海軍總噸位世界第三。
空軍。日本沒有空軍,只有陸海航空兵。日軍擁有二戰中以兇猛聞名的零式戰機和延伸型號,96式轟炸機。甚至擁有部分美製航彈和德制其他裝備。
陸軍。日軍陸軍堪稱帝國的驕傲,每排4挺重機槍,70mm九二式步兵炮,還擁有各種輕型坦克,雖然和歐美的戰車沒得比,但對付中國軍隊足夠了。
⑤ 二戰時期各個大國的主戰武器(海軍,空軍,陸軍)
德國主戰武器當然是其強大的陸軍 還收出色的戰術(閃電戰 不到一個月就把號稱世界第版一陸軍的法國幹掉)權 當然德國的海上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的 在大西洋上與英國皇家海軍平分秋色. 空軍也很強大 而且當時德國的俯沖時轟炸機 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的跨越
蘇軍主要是強大的陸軍 當時在歐洲估計只有蘇聯的坦克能與德國相抗衡
美國 強大的工業實力 容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出色的傘兵 勇猛的海軍陸戰隊 先進的步兵裝備 但是陸地裝甲實力較差
英國 有著出色的空軍(英國皇家空軍) 還有強大的海軍(英國皇家海軍) 所以才能防止德國在前期就將英倫三島攻陷 也為後期美國進入歐洲戰場做了墊腳石
日本主要是出色的步兵 具有一定實力 能在前期將美國壓得抬不起頭的海軍 以及其靈活的戰斗機 都是比較出色的
義大利 出色的炮灰
中國國民黨軍 一群膽小的將軍領導一群被迫參軍的士兵 裝備先進 但狗屁不是 只會欺負剛剛崛起 裝備極差 後勤條件差 沒有經濟 工業 武器支持的共產黨 而且也沒佔到多少便宜
⑥ 國民黨海軍艦艇全名稱
炮艦 海興(永績)
http://hi..com/denglei19081984/blog/item/3c2ef21b90b3561c8718bf40.html
這里有詳細圖文資料
排水量(噸) 860
船長(尺) 205
船寬(尺) 29.6
吃水(尺) 11.5
馬力(匹) 1350
航速(節) 最高13節
火炮 艦艏裝備一門4吋抱,艦尾一門3吋抱,兩舷共裝47毫米抱四座,皆為 Armstrong 之產品;另有37毫米抱兩門及40毫米抱一門,兩挺7.9公釐機槍.
本艦原為國府海軍的抱艦"永績",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1911年開工但因辛亥革命而造成進度延擱至1918年方才完工;造價49萬2千兩
"永績"艦在1938年十月廿一日被日機轟炸重傷(當時艦長:曾冠瀛)而擱淺於湖北新堤被日軍俘獲,於江南廠修復後在1940年五月廿二日交給汪精衛政權海軍做為旗艦兼做海軍官校練習艦用,改名為"海興". 武裝在整修後改為100公釐抱一門, 90公釐抱一門及小口徑槍抱9門.
"永績"於抗戰勝利後收回恢復原艦名使用,但在1949年四月廿三日第二艦隊叛變的長江突圍戰中再被共軍抱火擊毀. 後又被中共打撈起重用,命名"延安",後於1970年除役. "永績"艦的二度死而復生真是世界海軍史上少見的特例!
炮艦 海祥(永翔)
排水量(噸) 844
船長(尺) 205
船寬(尺) 29.5
吃水(尺) 10
馬力(匹) 1350
航速(節) 13.5
火炮 英制Armstrong 4吋50倍徑抱一門,艦尾3吋50倍徑抱一門,兩舷裝備47毫米抱共四座, 前望台裝37毫米高抱兩門,後望台裝40毫米抱一門,7.9毫米機槍兩挺;乘員軍官19人,士官兵120人. 無線電呼號為"XNG".
魚 雷
裝甲 有1寸裝甲
乘員(人) 乘員軍官19人,士官兵120人
管帶
海祥"艦原為國府海軍的抱艦"永翔",她是"中山"艦的姐妹艦. 由日本川崎神戶廠所建,1912年下水,1913年完工返國
"永翔"艦於1937年12月12日抗日戰爭爆發後自沉於青島阻塞航道(當時艦長:曹樹芝). 後來被日本打撈起在青島廠整修後,於1942年移交給汪偽海軍使用,改名"海祥",兼做海軍學校練習艦. 抗戰勝利由國府收回後恢復原名,繼續服役於中國海軍曾參加多次國共內戰的戰役,直到1959年方才除役.
驅逐艦 海綏(建康)
海綏"艦原為國府海軍的舊式魚雷驅逐艦"建康"艦
建康"艦於1937年9月25日守衛江陰阻塞戰線時被十餘架日機攻擊命中八彈而炸 沉,陣亡九員, 艦長齊粹英以下負傷廿八員. 不過"建康"艦後為日人打撈起修復,先做為日軍之雜役船改名"翠"; 接著在1940年12月21日交給汪精衛政權海軍使用並重新命名為"海綏".
戰後國府接收敵偽艦艇同時收回本艦,但該艦後來的下落卻極少人知道. 現公開如下: 在1949年國工之間的徐蚌會戰(中共稱淮海戰役)後, 國府軍隊大舉撤退之時將本艦與另一艘"辰字" 魚雷艇開海底門沉於安徽裕溪口阻塞巢湖至長江的運河聯絡以阻絕共軍攻勢. 1950年7月24日中共長江打撈公司開始打撈本艦時泥沙已完全掩沒艦體,僅煙囪駕駛台露於泥外;打撈人員以炸 葯 炸沙及炸船體的方式逐步拆解艦體至8月16日完成,除解除河道淤塞外並獲得銅鐵物資共41.3噸.
已屬於維新政府水巡部的"海靖"號,即原"湖鶚"號魚雷艇; 前景則為"海綏"號即原"建康"號驅逐艦,
"海靖"艦原為國府海軍的舊式魚雷驅逐艦"建康"艦. 為鄂督張之洞向日本神戶川崎造船訂造之魚雷快艇. "湖鵬",'湖鶚"於1907 年,"湖鷹","湖隼"於1908年完工;每艘造價38萬日元(合328,436兩).
本級艇為日本水雷艇"67號"改型設計, 艇身長132 遲,寬15.6遲,艙深9遲,吃水7.6遲,鋼質船身排水量96噸,兩座燃煤鍋爐推動一座往復式蒸汽主機產 生1,200匹馬力,航速23節. 乘員軍官5人,士官兵36人;裝備二門3磅(47公釐)抱,機槍三挺,三支 18吋魚雷發射 管(一水中固定,兩水上回轉).
1937年10月3日,日本飛機空襲炸沉了"湖鵬"與"湖鶚"兩艇,"湖鶚"後被日本人打撈起在江南造船廠整修後, 於1938年6月15日改名"翡",裝備一門40公釐抱,兩挺7.7公釐機槍做為日軍的雜役艇使用("湖鶚"艇上原來的火抱魚雷兵裝於中國軍棄船時已全部拆走,艇艏固定式的一具魚雷發射管雖因無法拆除而保留,但實際已無作用了).
本艇於1940年12月21日移交予維新政府(汪精衛政權之前身)水巡部使用,改名為"海靖";汪政權成立後納入其海軍並延用"海靖"艦名. 本艦戰後下落不明.
同春 民德 東海 海和
"同春", "民德", "東海", "海和"四艦是日本於1940年12月13日將駐守青島的原北支特別抱艇隊的艦只移交給汪偽的威海衛海軍基地部而來;這四艘艦艇都是原屬中國的船隻,被日本俘虜使用後歸還給汪偽海軍的.
其中關於"同春"艦的來源有一說為國民黨政府戰時在青島港內自沉的"同安"號驅逐艦(與"建康"艦同級), 不過有人懷疑此說且目前並無更近一步資料證實. 該艦於1944年11月5日劉公島練兵營500員兵的叛變事件中與"勝利","東海","23號"等艦艇一同被奪駛往中 共區, 該艦後下落不明.
鄱 陽
"鄱陽"號測量艦是日本於1939年所建造; 艦身長150遲, 寬31遲, 吃水9.5遲, 標准排水量535噸; 燃煤往復式蒸汽主機, 最高航速10節. 乘員90人, 裝備二門25公釐機抱, 七挺機槍. 本艦戰後由國府海軍海道測量局接收, 改名"青天", 但後來可能改名"祁連".
另根據資料汪偽海軍有一艘560噸級, 名為"惠風"的測量艦, 為1944年2月獲得, 詳細狀況與戰後去處不明.
協力
協力"號艦是廣東要港司令部的旗艦, 諸元規格及來源不詳, 一說為戰前廣東海軍的"海周"艦 (舊法國掃雷艦, 1935年陳濟棠購入隸屬於廣東鹽務局為緝私艦, 1937年9月14日被日機擊沉於珠江虎門), 排水量1,609噸, 主抱4.7吋一門, 2磅抱二門.
1943年3月27日"協力"艦在廣東順德馬寧河曾因觸水雷爆 炸沉沒, 艦上的汪偽海軍中將薩福疇及其隨員七名被游擊隊俘虜槍決
江綏, 江靖
江靖"與 "江綏"是日本於1939年12月21日移交給維新政府的, 來源無確切資料, 可能是原中國海關緝私艦或長江航標布設船. "江綏"艦的排水量為60噸, "江靖"則為30噸. 兩艇戰後為國府海軍接收"江綏"成為"抱101"號抱艇, "江靖"成為"抱61"號抱艇.
江和, 江亞, 江威
這些"江"字型大小抱艇是汪精衛政權海軍在日本人的協助下於江南造船廠所建造的河川用巡邏快艇, 其型式不一, 排水量如下: "江和"為80噸, "江亞"為50噸, "江威"為35噸. 其中"江和"艇是1944年9月成軍的, 艇長編階為上尉.
這三艘"江"字型大小抱艇在戰後全部由國府海軍接收做為抱艇. 接收後的艇名與原艇名對照如下: 抱1(原"江和"), 抱30(原"江亞"), 抱32(原"江威").
江平, 江榮, 江華, 江清, 江澄, 江寧, 江安, 江庚, 江通, , 江達, 江壽, 江康, 江裕, 江豐
"江平"級抱艇是汪精衛政權海軍在日本人的協助下於江南造船廠所建造的河川用巡邏快艇, 排水量為17噸, 艇身長16.5公尺, 總共建造數量為十四艘, 主要服役於汪偽南京要港司令部與漢口海軍基地部, 做為江河巡防與協助日軍清鄉之用.
第一艘"江平"號於1940年4月9日下水, 第二艘"江榮"於1941年1月16日下水, 全部12艘於1941年底前完成. 這些"江"字型大小抱艇戰後有十艘由國府海軍接收做為巡邏快艇. 接收後的艇名與原艇名對照表如下: 巡12 (原"江平"), 巡18 (原"江榮"), 巡17 (原"江華"), 巡11(原"江清"), 巡70 (原"江澄"), 巡83 (原"江通"), 巡69 (原"江達"), 巡103 (原"江康"). 巡2 (原"江裕"), 巡16 (原"江豐"),
江一 ~ 江廿八
"江一"級抱艇是汪精衛政權海軍在日本人的協助下於江南造船廠所建造的河川用巡邏快艇, 她們都以"江"字型大小加數字流水編號來命名; 本級艇排水量皆為10噸, 艇身長11公尺. 總共製造了廿八艘, 做為江河巡防與協助日軍清鄉之用. 第一艘"江一"號於1941年2月18日完成, 其它各艇約在1942年以前完成. 編配在南京要港司令部, 威海衛要港司令部與漢口海軍基地部.
這些"江"字型大小戰後全部由國府海軍接收做為抱艇與巡邏快艇. 接收後的艇名與原艇名如下: 巡3 (原"江2"), 巡19 (原"江3"), 巡4 (原"江4"), 巡21 (原"江6"), 巡22 (原"江7"), 巡25 (原"江8"), 巡105 (原"江9"), 巡106 (原"江10"), 巡23 (原"江12"), 巡101 (原"江13"), 巡71 (原"江14"), 巡72 (原"江15"), 巡108 (原"江17"), 巡107 (原"江18"), 巡24 (原"江20"), 巡73 (原"江21"), 巡74 (原"江22"),巡14 (原"江24"), 巡5 (原"江25"), 巡6 (原"江27"), 巡102 (原"江28"),
玉島, 江宣, 江揚, 江權, 海虎
"玉島"艦是日本人在1941年移交給廣東江防司令部的;本艦可能是被日軍俘獲的原廣東海軍抱艦. 在同一年的10月15日, 日本人又移交了"江宣","江揚","江權"三艇給廣東江防司令部,這三艘抱艇據研判也是日軍俘獲的原廣東海軍抱艇. 其中"江權"艇於1943年3月10日在廣東順德馬寧河觸雷沉沒.
"江宣艇排水量為50噸, 戰後由國府海軍接收, 改名"抱31", 屬廣東的第六抱艇隊.
另有一艘名為"海虎"的軍艦亦隸屬於廣東江防司令部, 據資料其為排水量為300噸, 她先在廣東某船廠改建, 後於1943年5月在香港日本海軍第二工作部完成修復, 其他情況不明. 還有一艘"江紹"號抱艇排水量為60噸亦不明
⑦ 抗戰時期國民黨部隊裝備了哪些單兵武器
三峽大壩堅如磐石 三峽軍事安全經幾十年論證 實際上,早在1958年,三峽工程人防安全問題就已經提到議事日程。1958年中央成都會議決定興建三峽工程,要實現毛主席「高峽出平湖」的宏願。1959年,中央開始規劃三峽工程,考慮到戰爭因素,同時也開始了對大壩人防安全問題的研究。國家成立的人防小組匯集了60多名各方面專家,從1959年到1961年,首先進行了三峽工程抵禦常規武器襲擊的實驗,取得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實驗數據。近十多年來,僅模擬尖端武器的試驗就達200多次。 從1964年到1972年,我國科學家曾對4座模擬大壩進行了7次核武器轟炸實驗,取得了極其珍貴的數據。實驗顯示的最嚴重情況是,當大壩被100萬噸當量的核武器命中時,會產生1000米潰口。從1978年到1988年,專家又連續進行了三峽潰壩實驗,研究大壩在遭受核武器襲擊後,潰壩洪水的影響范圍,以及減少損失的對策。 常規武器對三峽大壩沒用 三峽大壩是一座堅固的混凝土重力壩,大壩由2689萬噸混凝土外加29萬噸鋼筋和25.5萬噸鋼材組成,壩高185米,大壩底部寬121米,壩高和壩寬都超過100米。 關於三峽大壩的堅固性,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明確表示,三峽大壩的設計特點,可以使遭受打擊的破壞性減到最小。他說:「三峽大壩是重力壩,重力壩的意思就是每一個壩塊都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來保證自己的穩定。常規武器對三峽大壩的破壞性,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如果真的發生了核戰爭,那對於整個人類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戰爭一般都有預警,我們可以提前把水庫的水放干,核武器的破壞作用也就有限了。」 三峽水庫不是「一盆水」 另外,三峽水庫是「一線水」,而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一盆水」,水庫的長度達600多公里,平均寬度僅1.1公里,其下游段為三峽河谷,千回百轉,全長200公里,這是一個少見的「河床型」水庫。 據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稱,即使水壩被突然炸潰,對於下游大城市威脅也不大。潰壩後,由於庫區曲折河道的阻滯,江水從庫上游流到大壩處,少說也要兩天的時間。而且,從三峽到宜昌江面上有3個大的轉彎,每個轉彎處都是很高的山峰,可以有力地緩沖水流。到宜昌以後,江面變寬,水流驟緩。宜昌附近有長江的幾條小支流,可以容納一部分水流。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可以阻擋一部分水流。從宜昌到荊州有長江幾條比較大的支流可以回水。進入荊江分洪區後,還可通過分洪減輕中游武漢、九江等大城市壓力。 為了得到三峽工程萬一遭核武器襲擊而潰決後的水災影響范圍的准確數據,水利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試驗,試驗表明,大壩潰口在寬度為1000米、700米、400米3種不同情況下,在宜昌測得的最高水位基本相同。多次潰壩實驗結果表明,三峽萬一潰壩,對下游地區的破壞作用有限。 保護大壩有天網 興建三峽工程是黨和國家經過長達30多年的反復論證後才決定的,對三峽大壩可能成為未來軍事打擊的重要目標早有考慮。因此,在建設大壩的同時,我國也構築起了一個嚴密的防禦網。雖然工程全部竣工要到2009年,但有關的防禦早就部署就緒,並仍在不斷加強。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一直把國土防空作為重中之重。目前,中國的防空能力在大氣層以內具有很大優勢。大氣層以內的防禦體系分高、中、低3層。擔負防禦任務的主要力量是空軍航空兵、空軍地面防空部隊及陸軍防空部隊。 組成防禦的主要兵器大致有:地空導彈,各種類型作戰飛機,單兵對空導彈,各型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等。據悉,負責保護三峽大壩的防空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的基本工作是以三峽大壩為圓心,從里到外按陸軍防空部隊、空軍防空部隊、空軍航空兵循序進行疏散配置。其任務分配是:高中空由空軍航空兵主要負責,中低空由空軍、陸軍的防空部隊負責。 三峽大壩地處中國內陸,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國多層次密不透風的立體防禦體系,偷襲三峽大壩都屬於白日做夢,以美國的超強軍事實力,除非他們想玉石俱焚否則就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⑧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海陸空)武器裝備概況如何
截至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國府陸軍的武器裝備水平並沒有整體性的提高,中國內的軍事實力也沒有實質容性的改觀2。九一八事變後,應對對日備戰的需要,國府在引進德國製造的兵器和謀求兵器自製方面頗下功夫,但由於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作用依然存在,國府最終還是在不知不覺中又陷入了愈建設愈依賴外國軍火的怪圈之中。國府雖然部分地提高了中國陸軍的裝備水平,但並未實質性地改變國民黨陸軍裝備落後的面貌3。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國府的陸軍武器裝備進入了戰時建設時期
⑨ 國民黨十大主力及武器裝備詳情.
1. 攻擊王牌軍--第2軍 第2軍前身為北伐時蔣介石親兼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1師。蔣鼎文、李延年、王凌雲、陳克非等先後擔任該軍軍長。該軍兵員充足,全部為美械裝備。國軍部隊大多守強於攻,第2軍以善於攻擊馳名。
2. "廣西狼兵"--第7軍 第7軍號稱"鋼軍",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隊,既是桂軍王牌中的王牌,也是國軍中的精銳。擅長山地作戰,以近戰夜戰出名,戰鬥力相當強,戰術也很靈活,作戰勇悍,有"廣西狼兵"之稱。
3. 精銳種子軍--第18軍 第18軍建軍較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是國軍老牌勁旅,成名於軍閥混戰,壯大於"圍剿"紅軍,建功於抗日烽火,兵敗於淮海戰場。該軍先後產生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勤聯總司令、20多個軍長,為各軍出產人才第一,號稱"種子軍"。
4. 攻守雙料軍--第25軍 第25軍是從雜牌打出的王牌軍。能攻善守,將領兇悍。是國軍內戰主力,配備快速縱隊,火力強大、兇猛。
5. 鐵甲機械軍--第5軍 第5軍是抗戰期間唯一的機械化軍,是嫡系中的王牌,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指揮官幾乎都是黃埔畢業生。部隊兵源素質高,火力強大,但指揮官自主能力差。
6. 魔頭亂世軍--第8軍 第8軍是抗戰中遠征軍的主力之一,為半美式裝備,軍部有榴炮營,師部有山炮營,團部有戰防炮連及迫擊炮排,每個戰斗單位都配備火焰放射器,火力遠比其他部隊佳,戰鬥力強大。該軍在內戰中是國軍的機動生力軍,解放軍有"打垮七十三,拖死第八軍"的口號。建國後,少許殘部逃出國境,且在西南邊境禍害多年。
7 新銳實力軍--新1軍 新1軍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官兵文化水平高,將領強悍,有"天下第一軍"的美譽,代表人物鄭洞國、孫立人都是一代強將。但軍種派系爭執厲害。
8. 虎賁御林軍--第74軍 第74軍以傲、狠、悍出名,戰斗意志、戰鬥力、紀律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能打硬仗惡仗,攻擊能力強,攻守兼備。該軍是國軍的一等主力部隊,號稱五大主力之首。
9. 雜牌強悍軍--第35軍 第35軍歷經百戰,攻守兼備,尤其以"善守城"出名,在抗戰中多次痛擊日偽軍,是著名的抗日常勝軍。它的軍力介於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
10 野戰兇悍軍--第52軍 第52軍既抗日,也打共軍;既會攻擊,也會逃跑,既是"倚海劍",又是"千里駒";既會吹牛,也敢鬥狠,是在戰火中打出來的王牌,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
排名出自《國民黨十大王牌軍》一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9年10月出版,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陳冠任的最新力作,敘述了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7軍、第18軍、第5軍、第25軍、第35軍、第8軍、第74軍、新1軍和第52軍征戰和興衰歷程,對它們所參加的大戰爭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講述了國民黨將領統兵打仗的趣聞軼事,語言詼諧,生動有趣,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⑩ 國民黨後期的裝備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武器裝備由以下幾種類型組成。日械,美械,國械,並非象有些人所說的「國軍的裝備有全美械、半美械和雜牌裝備三類」。美械可分為全美械、半美械二類,當時的美械師的正式名稱為美械輕裝備師,師應轄步兵三團,炮兵兩營(榴彈炮、山炮各一營)及工兵、輜重各一營、特務連、搜索連、衛生隊、軍樂隊、無線電隊、軍醫院各一,每團步兵三營、迫擊炮、戰防炮各一連、特務排、衛生隊各一;營轄3個步兵連與1個機炮連,每個師應裝備有沖鋒槍約1080支,卡賓槍約540支,步槍約4500支(新一軍、新六軍每師有步槍7000餘支),重機槍72挺,輕機槍約270餘挺,六零迫擊炮約170門,八一迫擊炮約36門,山炮12門,榴彈炮12門。但這只裝備了新編22師與新編38師,而後,因為運輸困難與為了適應復雜地形起見,新編30師、14師、50師把炮兵改為一營(山炮營),新編22師與新編38師則因為原准備將第8師空運印緬,但未去,出現了兩個師瓜分三個師的裝備的情況,新編22師因而轄有2個炮兵營,新編38師則轄3個炮兵營;新編38師即使在解放戰爭中被殲兩個團後,通過將庫存的武器補充後,仍能達到團有迫擊炮12門與戰防炮8門,營有8挺重機槍與4具火箭筒,連有六零炮6門,班有1挺輕機槍與2支沖鋒槍的水平。因此、駐印軍的各師(後編成了N1A和N6A)是國民黨裝備最精良的部隊。
而因為運輸上的原因,國內的30個全美械師的武器則是三個師只給了兩個師的美式裝備,由軍內自行調整,因此、當時的國內美械部隊都沒有達到美械輕裝備師的編制水準,即使是整編11師與第5軍這樣的國民黨主力部隊也有美日裝備混裝的現象。當時國內各美械軍的編制為:每軍一個榴彈炮營,每營配備105榴彈炮12門;每師一個山炮營,每營配備75山炮12門;每團一個戰防炮連,配備戰防炮4門,每營一個迫擊炮排,配備81迫擊炮兩門;每營一個火箭筒排,配備「伯楚克」火箭筒兩具;每個步兵連配有輕機槍9挺,「湯姆森」手提機槍18隻,60迫擊炮六門(每排兩門)及火焰噴射器1個。每個軍部和師部配備設備完善的野戰醫院一所。自軍師至每個營連都配有完善的通訊設備,包括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話兩用機。其他還有工兵器材和運輸工具。但整編74師為全美械裝備部隊,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殲後,則繳獲山炮28門,戰防炮14門,迫擊炮52門,60炮183門,火焰噴射器11具,火箭筒43個,擲彈筒18個,槍榴彈筒43個,各種機槍3468挺(內湯姆式1210支,加拿大沖鋒式1272支),步槍6977支,戰防槍1挺,卡賓槍4支,手槍365支,與美械部隊之編制大為不符。
而半美械裝備部隊則是蔣介石為了安撫原定在第二期中裝備美械的地方實力派部隊,除了拿出了第二期的3個師的裝備,又把原來的30個師的預備裝備拿出組建設立的。其裝備編制並不是所謂的「輕武器是美製,火炮仍舊是小山野,」而是步槍、輕機槍與82迫擊炮為國械裝備,而重機槍、沖鋒槍、六零炮與戰防炮、山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為美械,軍(整編師)所轄的炮兵營則為日式野炮。另外,青年軍雖然也是美械輕裝備師編制,但它是在1944年下半年組建的,原來也不列在美械裝備名單上,因此,它的美械輕裝備也是從原來的30個師的預備裝備中拿出的。
在抗戰結束後,國民黨軍又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裝備,組建了日械部隊,其編制也可分為兩種,1、日械裝備、為全部日式裝備,編制為軍(整編師)有日式野炮營1個,師(旅)有1個日式山炮營,團有迫擊炮與步兵炮(有的為37mm速射炮)各一連,營有6挺重機槍,連有9挺輕機槍與6個日式擲彈筒,2,日美混合械,編制與日械同,但補充了沖鋒槍、火箭筒,火焰噴射器,並將步兵炮與擲彈筒改換為六零炮與戰防炮。
此外、還有國械編制,所謂的國械編制細分起來也可分為兩種,1、純粹的國械編制,其編制與日械裝備同,只是步槍為中正式步槍,輕機槍為捷克式,重機槍為馬克沁,迫擊炮為六零炮與國產82迫擊炮,此外,還有美式沖鋒槍、火箭筒等,而在重武器方面,由於在抗戰中,國民黨沒有生產過一門山炮以上的火炮,因此,炮兵都是日式火炮(至少在48年以前),2、雜械,以使用抗戰之前與之中進口的英、德、蘇及捷克式武器和土製槍械為主,無統一的編制。
雖說有以上的編制,但實際情況仍十分復雜,如定陶之戰時的整編第3師,有人說其是美械裝備,而有的則說不是,其實、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整編第3師是國械裝備編制,但因為整3師師長劉錫田是顧祝同的外甥,因此以補充損耗的名義撥給了整3師大批美械裝備。再如,整編83師,為半美械裝備編制,但團所轄的戰防炮則變成了步兵炮,六零炮由每連6門變成了4門。此外、還有青年軍部隊,為美械輕裝備師編制,輕武器雖是美製,但大炮以迫擊炮代替,戰防炮換成了戰防槍,另外在通訊,工兵與輜重器材上多有短缺,而在203、205、207、208師擴編為31、6、57、87軍後,輕武器半數以上為美式,重武器則多為日式山野炮。
35軍、原為雜械裝備,在抗戰初期使用晉制槍械,後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補充了一批蘇制裝備,在傅作義入主北平後,將35軍改為美械裝備,但是、因裝備不足,美械重武器幾乎沒有補充,而在輕裝備中還擁有蘇式步機槍。而胡宗南部的整1師與90師,雖為半美械裝備編制,但每旅原應有的一個美式山炮營(12門山炮),,但是卻只裝備了4-6門。而且原來應當用卡車拖曳,但卻用騾馬。而到戰爭的後期,一方面由於日式裝備的損耗,另一方面,某些美式輕裝備(如六零炮)及其彈葯已能自行生產,因此,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劇增,幾乎所有的國械與日械軍(師)均裝備了不少美械;所以解放軍以為所遭遇的都是美械部隊。
二、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來源,
日械是在抗戰結束後,國民黨軍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裝備所得到的,而國械除了一部分是自行生產的外,還有一部分是抗戰之前與之中進口的英、德、蘇及捷克式武器和土製槍械;在這里、我要著重說一下美械的來源。
這要從抗戰時期美國向國民黨軍提供美援說起,在1942年,美國向國民黨提供美援時,蔣介石向美國一開口就要求美國向其提供100個師的武器裝備,美國則答應提供60個師的美式裝備,分為兩期,第一期為30個師,時間為打通滇緬路之前,待打通滇緬路之後再提供第二期的30個師,而後在開羅會議上,蔣向羅斯福要求將提供的裝備增加為三期計90個師,羅斯福答應了。因此,從1942年底開始,美國開始裝備國民黨軍,第一期提供的裝備為國內的30個師與駐印軍6個師,共計36個師,而在打通滇緬路之後,一方面因為蔣介石趕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國因得到了蘇聯出兵的承諾,認為不必從中國大陸進軍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給了3個師的裝備。其他的全給了印度。因此,國民黨在抗戰時只獲得了39個美械師的裝備援助。在抗戰期間,國民黨用這批裝備共裝備了13個全美械軍-N1A、N6A、2A、5A、8A、13A、18A、53A、54A、71A、73A、74A、94A,4個半美械化軍-46A、52A、60A、62A。
到了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又得到了大量美軍剩餘物資,在此、我要說明一下,匪賊鷗等人說的「此時美國人沒有了武裝國民黨軍的熱情,把在印度的300多輛坦克和大量物資移交給了英印軍」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那是將昆明毀械事件與第二期只給了國民黨軍3個師的裝備,把其他的武器給了印度的事混淆在一起了。所謂的「昆明毀械事件」是因為美國要求蔣介石:去接收東北的軍隊必須是由美國訓練並提供裝備的遠征軍。蔣因為顧忌蘇聯不敢答應,美軍即停止武裝國民黨軍,將美國貯藏在昆明地區的一部分武器裝備毀壞,並宣布將不幫助國民黨軍運兵到華北與京滬,將未運至中國的美援武器交予他國等。在此壓力下、蔣不得不低頭讓步,美國除了將其在中國的大批武器裝備與各種器材移交國民黨,並幫助國民黨軍運兵到華北與京滬外,還允諾以廢鐵的價格將貯藏於印緬未運至中國的美援武器出售給國民黨。而後自日本投降之日至1946年7月止,美國援華物資價值7億8千多萬美元,超過了抗戰時期的美國援華物資之價值。
現將其中的可用於軍用之部分列出(不完全):原定的39個美械師在抗戰結束前只運到了33個師,補足。以廢鐵的價格購買了一批貯藏於印緬地區的美械裝備與物資,計有價值6800萬美元的車輛(1.5萬輛汽車)及價值5000萬美元的軍火(內有100餘輛M3A3),自1945年11月10日起將美國駐華空軍的物資移交給國民黨,移贈飛機200餘架,大批航空器材(僅在昆明一地就有上萬噸),另外尚有機場警衛需要的地面武器彈葯,大約有4000噸輕式武器及彈葯。到1946年5月,先後向國民黨軍提供了700餘架飛機,以幫助國民黨軍建立8又1/3大隊空軍。1946年2月1日,自加爾各答海運至滬機械,車輛及紡織品3萬噸,計2500萬美元,內有3噸卡車5700輛,紡織品(主要為軍用服裝)500萬美元,1946年3月19日,提供1億美元剩餘物資,內有4000萬美元之船隻(登陸艦艇),軍用干糧4.5萬噸及大批醫葯品,1946年5月27日,贈送國民黨海軍271艘艦艇等,同時魏德邁代表美國答應國民黨,在國共和談成功,中國軍隊統一後,再給予中國50個師的美械裝備-10個重裝備師(相當於美國師),40個美械輕裝備師。但這個時期的美國武器援助多集中於海空軍與後勤方面,陸軍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