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方針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
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方針是科學發展觀。其內涵包括如下內容:
1.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2.全面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必須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加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做好軍事斗爭准備,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3.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是統一的整體,必須全面加強、協調推進。
4.要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深入進行軍隊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戰斗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
5.堅持科技強軍,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全面建設現代後勤,加緊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完善軍事法規,加強科學管理。
6.適應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
7.調整改革軍隊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k整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調整改革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提高武器裝備研製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
8.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9.深入研究新的歷史條件下i建軍治軍特點規律和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繁榮和發展軍事科學。
10.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動員建設,提高預備役部隊和民兵建設質量。加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建設,更好履行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u民安居樂業的職責使命。
11.堅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積極開展軍民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各級黨組織、政府和人民群眾要一如既往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軍隊要繼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㈡ 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十六字方針意義
什麼是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
52、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什麼時間?其前身是什麼?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
53、解放戰爭中最大的進攻戰、最大的突圍戰、最大的強渡江河戰役分別是哪次戰役? 分別是淮海戰役、中原戰役、渡江戰役。
54、我國的萬里長城是從春秋戰國時開始修建的,後經秦、漢、北魏、北齊、北周、隋、明等朝代續建,總長度約多少公里? 6700公里。
55、在長城諸關中,被稱為天下第一關的是山海關,被稱為「鐵關」的是什麼關?居庸關。
56、我國「神舟5號」載人航天飛船是什麼時間發射成功的?什麼時間順利返回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幾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3年10月15日;10月16日;第3個。
57、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其內容是什麼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58、新軍事變革主要內容有哪些 ?創新軍事理論,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改革軍隊編制體制,改變作戰樣式,培養軍事人才。
59、哪次戰爭成為促使許多國家下決心進行新軍事變革的直接動因 ?1991年海灣戰爭。
60、人類歷史上發生的4次軍事變革在武器裝備上的標志是什麼? 第一次從木石兵器發展到金屬兵器;第二次從冷兵器發展到熱兵器;第三次從熱兵器發展到機械化兵器;第四次從機械化兵器發展到信息化兵器。
61、當今世界促進新軍事變革的驅動力是什麼?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群,包括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術,生物工程,微型製造等技術。
62、信息作戰樣式按內容可分為幾種?可分為情報戰、電子戰、心理戰、計算機網路戰和信息設施摧毀戰等。
63、近10年來,伴隨新軍事變革和技術裝備發展,浮現哪些新兵種?太空兵、信息網路進攻部隊和網路防禦部隊。
64、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軍隊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雙重歷史任務是什麼 ?一是完成機械化,二是實現信息化。
65、我國「863計劃」執行十餘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對國防和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計劃的全稱叫什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66、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要建設什麼樣的軍隊?建設信息化軍隊。
67、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要按照什麼要求建設信息化軍隊?按照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要求建設信息化軍隊。
68、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從我國國情軍情出發,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走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69、守衛在祖國西陲邊防號稱「生命禁區」的最高哨卡是什麼哨卡?神仙灣哨卡。
70、我國《軍事設施保護法》規定哪些人有保護軍事設施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組織和公民都有保護軍事設施的義務。
71、「兩彈一星」指的是什麼?兩彈是原子彈、氫彈,一星是人造地球衛星。
72、國家的領土都包括哪些?國家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
73、我國的陸地鄰國共有多少個?陸地邊界全長約多少公里?大陸海岸線長多少公里?15個;2.28萬;1.84萬。
74、我國一貫奉行的國防政策是什麼?我們加強國防建設是為了什麼?防禦性的;自衛。
75、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確定新時期民兵預備役工作建設的「十六字方針」是什麼?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抓好重點、打好基礎。
76、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十六字方針"是什麼?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
77、我軍1955年授予的十位大將是誰?陳賡、黃克誠、羅瑞卿、粟裕、徐海東、肖勁光、許光達、譚政、張雲逸、王樹聲
78、1999年4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哪三所軍校並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長沙炮兵學院、長沙工程兵學院和長沙政治學院。
㈢ 現役武器技術裝備進行升級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目前,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態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空軍事化的趨勢也是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必須研究未來戰爭的性質和特點,探討新式作戰方法和作戰理論,特別是要研究如何在未來戰爭中應用空天進攻兵器等涉及到空天作戰的一系列問題。
在21世紀的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論是在戰爭伊始,還是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都能看到它在空中「呼嘯而過」的身影。配備非核彈頭的精確制導武器已具有戰略武器的基本屬性,特別是遠程巡航導彈就更是如此。
預計在不遠的將來,還會出現許多類型的新式進攻性武器,比如制導彈葯、機動式導彈彈頭、超音速航空器、特種太空作戰平台等等。此外,這些未來的進攻性武器還具有極強的空中突防能力,防空系統和反導系統可能會對它們「束手無策」。因此,及時探測到它們的尾焰紅外輻射、測算出它們的彈道軌跡參數、掌握它們的戰術技術性能對俄羅斯空天防禦系統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從華約組織和蘇聯相繼解體之後,北約一直在向東擴張,現在已逼近了俄羅斯的「大門口」。導彈、導彈技術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特別是在近東地區、中東地區和亞洲太平洋地區,俄羅斯的邊疆地區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與周邊國家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也是越來越大。
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俄羅斯的空天領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要想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採用先進的太空信息指揮控制系統和情報偵察系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年,科研人員在研製「眼睛」和「眼睛-1」導彈預警衛星時,就考慮到了未來的發展問題。他們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架構,也就是說可以在不改變基本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就能完成對各個分系統的升級和改造,達到提高整體效能的目的。
考慮到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最適宜的道路就是對現役武器技術裝備進行升級和改造,而不是研製新的項目。升級和改造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使用功能一體化(多用途);設計建造標准化(模塊化);企業分工合作最優化;機動化。
根據上述四個原則,俄羅斯未來的衛星應該是:功能多樣化;採用模塊化設計,形成統一的設計標准和建造標准;利用衛星激光通信鏈路和網路實現對衛星設備的遙測和監控;充分利用計算機模擬模擬系統對衛星開展試驗性戰術技術性能評估。
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在衛星的研製和科研試驗設計等方面擁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我們毫不懷疑,它們一定能研製出最先進的太空信息指揮控制系統和情報偵察系統,為俄羅斯的核威懾戰略貢獻自己的力量。
毫不誇張地說,太空信息指揮控制系統和情報偵察系統在保護俄羅斯空天安全和戰略核威懾方面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㈣ 如何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軍民融合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決定》對深化國防和改革作出的又一重要戰略部署,是順應時代潮流和現實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我軍根植人民服務人民、軍民共建鞏固國防和強大的內在需要,是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重要途徑。
寓軍於民、軍民融合是市場經濟國家的一般做法。國防建設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組織能力,需要集中國家最精銳的科研和生產力量。在總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軍民脫離,資源過分向軍用傾斜而忽略一般社會需求,導致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頭重腳輕,最終經濟無力支撐過分強大的國防而垮台。另一方面,如果強大的經濟力量無法形成必要的國防實力,也會影響國家安全,影響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提高。長期以來,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國防和軍事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與還沒有形成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健全的軍民融合體制機制密切相關。
寓軍於民、軍民融合是我軍長期的光榮傳統,是人民戰爭思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隨著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對科技水平要求的提高,人民戰爭思想如何適應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經過多年來的不懈探索,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科研生產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和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這些論述不僅指明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拓展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思路和范圍,提出了統籌協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新的改革發展要求。
要進一步做好軍民融合這篇大文章,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緊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資源,控制軍費規模,不僅要「民擁軍」,還要「軍擁民」,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圍繞提高國防科研和自主創新能力,健全國防工業體系,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改革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采購體制機制,引導優勢民營、優質社會資源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軍工產業升級,為鑄造強軍「利器」提供物質技術支撐。改革完善依託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合理確定培養目標和規模,提高人才培養效益。拓展保障社會化范圍和領域,減輕「辦社會」負擔,同時發揮社會化保障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國防動員是軍民融合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橋梁,要深化國防教育改革,健全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優化後備力量規模、結構、布局,完善平時徵用和戰時動員等法規制度,增強打贏未來戰爭的國防潛力。深化民兵預備役體制改革。調整理順邊海空防管理體制機制,提高邊海空防建設水平和綜合管控能力。
㈤ 我國發展武器裝備為什麼要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
、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將立足點始終放在自力更生上,同時抓住機遇積極擴大對外合作
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不但是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也是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必須始終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
六七十年代,我國在完全或基本上沒有外援的狀況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的歷史已雄辯地證實,只要方向對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當,我們能夠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甚至可能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直接進入前沿,創造出令世界贊嘆的成就。冷戰的結束,並沒有改變西方發達國家企圖襲斷高新技術、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實質。這就決定了我們買不到也不起那些尖端的關鍵性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因此,在新形勢下,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但是,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要改變落後局面,除了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以外,必須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在五十、八十和九十年代,我們分別抓住對外交流的有利時機,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設備和智力,對於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起步和發展,對某些武器裝備研製水平的提高,對部隊作戰能力的增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引進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消化吸收。因此,必須把引進和消化吸收結合起來,在引進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提高我軍武器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
四、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軍事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相結合
我國武器裝備建設的發展歷史表明:只有把軍事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真正結合起來,才能「搞得出,有用處」的武器裝備。需求始終起導向作用,技術始終起支撐作用。實踐證實:過高的軍事能力需求不是導致經濟上支持不了,就是導致技術上實現不了;過低的或過於籠統的軍事能力需求,不是導致整體作戰效能達不到要求,就是導致對系統發展在技術上失控。對技術推動力估計過高,往往導致型號研製或預先研究的草率上馬、中途下馬、最終不了了之;對技術推動力估計不足,往往導致成果完成之日就是裝備過時之時。
強調「軍事需求牽引」,就是根據軍事戰略方針牽引出我軍需要具備的軍事能力,為今後一個時期我軍武器裝備建設提供中長期需求,以把握武器裝備建設的方向。強調技術推動,應當非凡重視那些突破常規發展思路、能為實現較大跨度發展提供機遇的新技術,以及那些最能克敵制勝而又投入較少的新技術。
軍事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結合,首先體現在預先研究層次上,通過不同層次技術演示、驗證,為型號研製和現有武器裝備改造提供可用的先進技術;其次體現在型號研製層次上,武器裝備的需要與可能相結合是經過型號研製、生產環節實現的。在既有需要、又有可能的條件下,才能得到現實的武器裝備。
五、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縮短戰線、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突破
我國武器裝備建設的實踐反復證實,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重點地發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是一條成功的經驗,是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國國情軍情的客觀要求。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武器裝備的工業基礎、科技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都不及西方大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拿不出太多的錢來發展武器裝備,我軍武器裝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面改善。為此,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分清主次先後、輕重緩急,把有限的武器裝備經費用於必須、用之得當,真正用在刀刃上。
落實「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原則,關鍵是要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緊密結合我國的國情、軍情,把握當今軍事領域的變革和武器裝備建設的大趨勢,加強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從全局上確定重點目標、重點任務,確定優先發展的關鍵技術和關鍵主戰裝備。根據國家財力的可能,統一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把突出重點的思想貫徹到規劃計劃上,切實搞好需求與可能的平衡,同時下決心壓縮非重點項目,減少重復分散,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的經費需求,使有限的經費真正形成拳頭,集中力量加快新型武器裝備尤其是國家級重點型號的研製進程。
六、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科技先行的方針,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
堅持科技先行是武器裝備建設規律的客觀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已雄辯地證實:科學技術尤其是關鍵的高新技術,是推動武器裝備建設、提高作戰效能的最活躍的因素。二戰後,一大批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並廣泛地運用於軍事領域,推動著武器裝備發生重大變革,對軍隊戰鬥力增長起了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期,在國家經濟力量、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都還很薄弱的情況下,毛澤東高瞻遠矚提出我國國防科技的發展要以尖端技術為重點。六十年代初期,面對當時嚴重的國內外形勢,第一代領導核心果斷頂住「下馬」風,毅然決定繼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經過艱苦奮斗,我國國防尖端科技進和了世界前列,並有力地帶動了我軍一般武器裝備的研製和改進,從而推動了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建設。鄧小平主持中心軍委工作後,十分重視國防科技發展,相繼提出「科研要走在前面」,必須「加速改進軍隊的裝備」。「七五」以來,我軍進一步加快國防科技發展步伐,加強預先研究,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實施國防關鍵技術計劃,通過重大背景技術項目預先研究,促進預先研究和型號研製的有機銜接,在武器裝備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七、武器裝備建設必須以形成和提高戰鬥力為標准,逐步建立高、中、低檔合理搭配的武器裝備體系
武器裝備建設要以有利於提高戰鬥力為根本標准,成體系、按系統綜合配套發展,重點提高武器裝備體系的整體效能。現代技術非凡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在一定的戰場環境條件下體系對體系的對抗。因此,要從體系的角度研究武器裝備的建設。武器、平台、支援保障系統等必須統一設計,協調發展,齊裝配套,才能使武器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六五」以前,我軍主要是填補單元武器的空白。從「六五」計劃以來,則注重了按系統、綜合配套地發展,比較快地定型裝備了一批新的武器系統。從「八五」後期到「九五」,關於成體系建設的思想不僅從熟悉上得到了統一,而且加強了對武器裝備基本體系的頂層設計。今後,我軍應繼續把重點放在提高武器裝備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能上。
加強我軍武器裝備體系建設,必須重視並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必須注重防禦手段和進攻手段的均衡發展,在各種進攻手段中,必須把握一些既能起威懾作用、又具有實戰能力的「殺手鐧」武器。其次,必須高度重視融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通信、電子對抗和其他軍事信息保障等主要功能於一體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的建設。第三,在保持必要的有效自衛核威懾能力的同時,重點發展高技術常規武器。第四,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應堅持走基本型道路,在基本型基礎上根據作戰需要搞派生型和發展型。第五,必須堅持研製新型武器裝備和改造現有武器裝備「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非凡重視利用成熟的高新技術改造現有武器裝備,構成高、中、低檔合理搭配的武器裝備體系。
八、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強化治理,努力提高治理效益
科學治理和科學技術已成為武器裝備建設乃至軍隊現代化的兩大「翅膀」。當前,世界范圍內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給武器裝備治理提出了更主的要求。江主席明確提出:科學治理,是興國之道,也是興軍之道;向治理要效益,「治理要天天抓。」
武器裝備建設涉及研究、設計,試制、生產、維修直至退役的全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正在探索建立適應武器裝備建設客觀規律的治理方法,即武器裝備全系統、全壽命治理方法。武器裝備全系統治理,強調既要著眼於單元武器裝備的協調配套,又要重視各種武器裝備在整個武器裝備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強調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武器裝備全壽命治理,強調從武器裝備建設總體目標和全壽命期考慮問題,科學劃分全壽命的各階段並確定各階段的治理目標,實現有限裝備建設資源在全壽命期的優化配置。
總裝備部的成立,為實行全壽命治理提供了組織保證,但要真正實現裝備的全系統和全壽命治理,必須做到:一是提高對全壽命治理的熟悉;二是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制度;三是大力加強裝備治理人才建設;四是要切實抓好武器裝備科學化、制度化、經常化治理。
九、武器裝備建設必須堅持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科學化民主化決策,切實抓好大辦協同
武器裝備建設事關國家安危,其大政方針、資源分配和重大計劃必須由黨和國家統一領導。
武器裝備建設的發展方向、目標、重點,以及重大武器裝備建設的決策,涉及面廣,面臨的矛盾錯綜復雜。因此,必須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為少走彎路,避免失誤,在決策中要注重嚴格決策程序,完善決策制度,注重發揮決策咨詢機構的作用,尤其要十分注重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善於集中群體的聰明,努力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組織全國力量,齊心協力,協調一致地開展攻關,是我國武器裝備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五六十年代,為了盡快研製生產出我軍各軍兵種急需的主戰裝備,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軍工率先實放了最廣泛的全國大協作。現在,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中,武器裝備建設既要注重發揮市場調節的功能,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同時也必須強化全國一盤棋思想,發揚大力協同的優良傳統,依靠和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確保武器裝備建設任務的完成。
回顧建國以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走過的風風雨雨,我們深切體會到: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過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探索歷程;非凡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實踐,自始至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永遠堅持。在跨世紀的歷史關頭,面對我軍武器裝備兩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和嚴重考驗,更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大膽探索的勇氣和科學求實的精神統一起來,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堅韌不拔、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㈥ 什麼是國防科技
國防科技是國防科學技術為國防服務的自然科學及各種工藝與技術的統稱。主要包括國防科學技術基礎理論,武器裝備的研製、試驗生產、使用、維修技術,國防工程技術,軍事系統工程等內容。國防科學技術現在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系統,具有較完整的體系和科研機構。按應用領域分,有兵器技術、航空技術、航天技術、艦艇技術、核技術、電子技術及軍事工程技術等;從世界范圍看,國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已轉向高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
國防科學技術是構成軍事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國防現代化水平的顯著標志。它為國防經濟特別是國防工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以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武器裝備,改造和完善國防經濟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國防經濟發展;並對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和軍隊建設產生重大影響。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87頁)國防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武器裝備的發展,進而導致戰爭樣式的變化;反過來,新的戰爭樣式又向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推動國防科學技術向前發展。這就構成了國防科學技術、武器裝備、戰爭樣式三者之間互相促進的循環關系。武器裝備的發展,始終遵循著矛與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當一種進攻性武器出現後,必然產生相應的防禦手段;而新的防禦手段的出現,又必然促進新的進攻性武器的發展。這種矛盾運動,貫穿於整個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的全過程。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取決於國家的經濟實力,並受國家政治制度、國防政策、軍事理論及管理體制等諸因素的制約;而國防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成果在國民經濟中的推廣應用,則又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古代有過輝煌的成就。1975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發現的銅戈、銅戚,是迄今出土最早的金屬兵器,距今有3500年以上;商代銅冶煉技術已經相當發達,青銅兵器已大量使用;春秋時期出現了冶鐵技術和鐵兵器;秦朝以後鐵制武器逐步代替了青銅兵器的主導地位。兵器製造技術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至遲公元808年以前,中國發明了火葯,並於公元10世紀初開始將火葯用於軍事。宋代開始使用「霹靂炮」,元代出現金屬管形火器,為近代槍炮的雛形。18世紀大工業出現以後,國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心逐步轉移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槍械 、火炮、彈葯,以蒸汽機為動力裝置的裝甲艦,以內燃機為動力裝置的坦克、軍用飛機,以及化學武器、軍事通信設備等製造技術迅速發展。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戰爭和武器發展的需要,一些國家組織大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開展武器研製工作,並探索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在軍事上的應用,國防科學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對付法西斯德國的飛機和潛水艇,組織研製雷達和聲納;德國為襲擊英國而研製「V-1」和「V-2」導彈;美國研製原子彈(即「曼哈頓工程」);蘇聯不斷研製和改進軍用飛機、坦克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於世界軍備競賽不斷加劇,所以在新技術革命發展的基礎上,國防科學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氫彈、導彈、核潛艇等新式武器裝備相繼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空間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發展;而且,不僅發達國家大力發展國防科學技術,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鞏固國防,也都十分重視發展國防科學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①隨著新科學技術革命的深入,國防科學技術進步速度將更快。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定向能技術、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精確制導技術、隱形技術、材料技術、生物工程及軍事系統工程的發展 ,將進一步引起軍事技術的重大變革 ;高技術兵器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
② 軍用和民用結合更加密切,有的軍用技術甚至一開始研究就著眼於軍民結合。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和法國提出的「尤里卡」計劃,從一開始就是以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為基點提出來的;這種結合今後還將進一步發展。
③在研究和應用領域上,外層空間、深海開發、生物工程、信息系統和電子技術將成為發展的重點;這些技術日益顯示出對整個科學技術領域的帶頭作用,也日益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
④發展國際合作將是籌集巨額投資的辦法,也將是加強技術交流,充分利用各個國家技術和工業優勢的有效途徑。
㈦ 新時期如何加強國防建設
國防和軍隊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戰略任務。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胡主席關於新形勢下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科學籌劃、全面推進軍隊各項建設,不斷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一、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軍隊各項建設的首位。深入抓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官兵工作,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大力弘揚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不斷強化軍魂意識,確保廣大官兵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指揮。鞏固深化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不斷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按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和軍委部署要求,以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大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軍隊黨的建設,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緊密結合形勢任務和官兵思想實際,深入開展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形勢政策教育和戰斗精神培育,抓好經常性思想教育和心理服務工作,打牢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適應世界軍事變革新趨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籌劃,推動各項建設有機銜接、有序發展。加強信息化建設領導管理,推進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和有機融合。加強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建設,提高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後勤步伐,提高後勤供應保障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著眼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突出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這一核心軍事能力,統籌抓好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做好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准備。
三、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推進軍事訓練轉變,深化訓練模式、訓練方法和訓練管理改革,大力加強全系統全要素聯合訓練,開展復雜電磁環境下適應性、研究性、檢驗性訓練,不斷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堅持戰鬥力標准和戰訓一致原則,緊貼實戰要求和使命任務,扎實抓好新大綱貫徹落實,強化實戰化訓練,加強技戰術基礎訓練、使命課題訓練、首長機關訓練和新裝備訓練,統籌抓好反恐維穩、國際維和、應急救援、搶險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提高部隊信息化條件下威懾和實戰能力。扎實做好訓練中政治工作和後勤、裝備保障工作,激發廣大官兵的練兵熱情,在部隊上下形成大抓軍事訓練的濃厚氛圍。
四、進一步加大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力度。加強軍事立法工作,推進軍事法制建設,嚴格按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管理教育部隊、開展工作、規范行為,保持部隊正規的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秩序,不斷提高部隊正規化水平。把紀律建設作為正規化建設的核心,採取有力措施增強官兵嚴守紀律的自覺性,做到嚴守紀律、令行禁止、賞罰嚴明。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治軍帶兵的特點規律,推動管理觀念、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改進創新。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決防範重大安全問題,確保部隊安全穩定和集中統一。認真貫徹《軍隊基層建設綱要》,全面搞建設,扎實打基礎,反復抓落實,促進基層建設全面進步和官兵全面發展。
五、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適應我國安全環境的新形勢和維護發展利益的新要求,突出重點行業和領域,突出科技參戰支前,突出綜合動員保障的關鍵環節,進一步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努力提升核心動員能力、體系動員能力。推進國防動員立法進程,完善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與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相銜接的國防動員體系。進一步優化後備力量的規模結構和力量布局,加強預備役部隊和民兵骨幹隊伍建設,造就一支精幹高效、可靠管用的強大後備力量,不斷提高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能力。保持和發揚全社會合力抓國防教育的好傳統好做法,通過各種媒體、運用多種手段和途徑,廣泛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
六、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始終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科學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國家現代化建設協調發展,努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優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機活力,積極調動和運用軍地各種資源,不斷拓展軍民融合式發展途徑,完善融合機制,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高融合層次,推動軍民融合向縱深發展。軍隊要積極參加和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堅決完成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應有貢獻。
㈧ 軍事高技術對國防建設的要求有哪些
軍事高技術的范圍十分廣泛,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法。從軍事高技術與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關系出發,可將軍事高技術劃分為兩個層次或兩種類型的技術:1.支撐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的共性基礎技術,主要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性能推進與動力技術、模擬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2.直接應用於武器裝備並使之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偵察監視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精確制導技術、電子戰與信息戰技術、指揮自動化系統技術、軍事航天技術、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技術、新概念武器技述等.認真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統攬軍隊建設全局、按照「五句話」總要求全面加強軍隊建設、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持人民軍隊性質、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軍隊各項建設的首位、努力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堅持科技強軍『加強軍隊質量建設、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路子、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加強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建設、不斷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維護國家主權和祖國統一,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實現做出貢獻、面向世界努力開展軍事外交,促進我軍現代化建設、改進領導作風,狠抓工作落實、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軍隊武器裝備與體制編制的互動、建立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國防動員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國防教育的實施與成就、在改革中前進的中國軍事院校、國防後備力量的建設和發展
㈨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對國防建設的影響有哪些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對國防建設的影響有:
一、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有助於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
目前工業經濟發達國家對軍事高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大多首先考量的是盡快使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快速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和技術水平,提升兵器的毀傷力,使軍隊在質量上保持優勢,以增強軍隊的綜合作戰能力。可以說軍事技術水平的優劣,時時刻刻影響著武器裝備的戰技水平。
當代社會以精確制導技術、航天技術、偵查與監視技術、偽裝隱身技術、夜視技術、指揮自動化——C4ISR、電子對抗技術、核生化武器技術為軍事技能的重點考察對象。而這8項技術的發展無一不依靠兵器性能的拓展,毀傷能力的提高,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增強,機動范圍的擴大,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的完善。
二、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軍事人才
軍事高技術具有高智力、高創新性。現在軍事技術中的每一項技術,無一不是當今時代各項科學技術最新成就相互交叉融合創新的結果,是不同學科眾多科技人員指揮的結晶。
而無論是過去的戰爭還是現代的高科技戰爭,人與武器這兩項因素中,人的素質的作用始終是決定性的。軍事高技術的應用靠軍工人員去實踐,兵器的高戰技性
三、軍事高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國防戰略戰術的創新
中國自古以來,以戰略戰術的多變性而著稱,三十六計享譽天下。我們由此看到,只有科學得當的戰略戰術,才能指導現代軍事斗爭的實踐。成功的軍事斗爭實踐經驗又可以反過來促進現代軍事戰術的完善與創新。
隨著戰爭技術含量特別是高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各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各國軍事技術發展差距現代戰爭日益拉大,甚至出現技戰術上的代差。強的一方更加重視發展自己的戰略戰術優勢,弱的一方也力爭從戰術外尋找出路。因而,戰略戰術的得當成為了各國所力爭的一塊兒寶地。
(9)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建設的原則擴展閱讀:
軍事高技術發展趨勢:
一、新一代軍用信息技術將大幅提升戰場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技術是信息化戰爭制勝的主導技術,也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的主要支撐。近年來,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蓬勃發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量子信息等技術在軍事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將使軍隊的信息獲取、數據傳輸、情報支援、信息服務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新型主戰裝備和高自主無人平台技術將使未來戰爭趨向隱形化、無人化
信息化戰場上,主戰裝備依然是作戰能力的核心。為了在激烈的軍事競爭中占據主動權,主要軍事強國正在著力推進新一代主戰裝備的研製。一是全面啟動第六代戰斗機方案論證。第六代戰斗機將具備更好的隱身能力、更高的網電對抗能力、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更遠的作戰半徑,代表了新型主戰裝備的發展方向。
三、高效毀傷與定向能技術將使火力打擊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近幾年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精確打擊和高效毀傷已成為軍隊作戰的核心能力,「發現即摧毀」成為火力打擊的新常態。目前,高效毀傷技術正向高效能、低附帶毀傷和智能可控方向發展。其中,含能材料技術發展迅速,第四代全氮含能材料理論上最大爆炸當量可達梯恩梯炸葯的10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軍事技術發展新趨勢(審時度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