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軍事跡
簡稱「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1934年10月後陸續長征,並勝利到達陝北。抗日戰爭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後又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http://ke..com/view/24063.htm
2. 抗日戰爭時國際友人向中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事跡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和大力支持。抗戰時期,許多國際友人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他們有的從事戰地醫療救護,有的從事新聞報道,有的從事後方保障和經濟技術工作,有的灑血戰場……他們把中國人民的抗戰作為自己的事業,與自己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中國人民的獨立和解放斗爭。我們永遠銘記這些國際友人的歷史功績和他們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埃德加·斯諾,美國新聞記者、作家。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著有《紅星照耀下的中國》(《西行漫記》),是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去世後一半骨灰撒在了中國。
馬海德,美國醫生,著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抗戰以前來到中國,抗戰時期全面爆發後,他在延安擔任八路軍總衛生部顧問,抗戰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為建立、健全邊區醫療網路不懈努力,為培訓邊區醫務人員做出了貢獻,同時他還擔負著接待援華友人、新聞記者等外事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申請加入中國國籍。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1915年出生於波蘭,自幼隨父母定居中國。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報》任新聞工作。1937年任美國聯合社記者。1939年在香港參加宋慶齡發起組織的保衛中國同盟,負責宣傳工作。抗日戰爭期間,他努力向世界人民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解放區和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1957年加入中國籍,曾經任全國政協常委、《今日中國》雜志(原《中國建設》)名譽總編輯、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福利會理事等職。
柯棣華,國際主義戰士,印度醫生。1938年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後先在漢口、宜昌的陸軍醫院和重慶的市立醫院及紅十字會醫院工作。
泰戈爾,印度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創作大量詩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並號召印度人民和英美等國支持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亨利·盧斯,美國《時代》周刊創辦人,積極呼籲援助中國抗戰,抨擊日本的侵略行徑,他親自寫信給《時代》的全美訂戶,為中國募得捐資20多萬美元。
保羅·羅伯遜,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在紐約用中文和英文演唱《義勇軍進行曲》,使得這首激盪人心的歌曲在抗戰期間便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
饒家駒,法國天主教神父,倡議在上海南市成立難民區,保護、收留了10多萬難民。南京大屠殺發生後,丹麥人辛波和德國人卡爾·昆德與江南水泥廠30多名職工一起,先後保護了3萬多難民。
李約瑟,英國著名科學家,為援助戰時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做了巨大努力。
漢斯·希伯,德國記者,在敵後采訪報道期間,直接參加了抗日戰爭,以一個戰士的身份犧牲在中國戰場。
喬治·何克,英國記者,23歲來到戰火中的中國,在陝西寶雞參加了由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和美國記者斯諾等人發起的中國工合運動,從事安排難民、生產軍需和民用品、籌集資金轉送延安等活動,擔任工合在陝西創辦的培黎工藝學校校長。1944年何克帶著很多孩子經過漫漫征途,將學校遷移到甘肅山丹。1945年夏,他不幸染上破傷風去世,年僅30歲。
路易·艾黎,紐西蘭人,1927年4月21日來到中國,此後長期居住中國。他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奮鬥了整整60年。
諾爾曼·白求恩,加拿大共產黨員,1938年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為中國抗日軍民服務。1939年11月12日以身殉職。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是一所由蘇聯創辦的專門撫養、教育世界各國共產黨人和烈士後代的學校。半個多世紀里,這里先後接收了2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兒童,學校的花名冊一共留下了117個中國學生的名字,在父輩為革命赴湯蹈火之際,這里給了他們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伊萬諾沃被捲入戰火,據學校的歷史記載,毛澤東之子毛岸英曾參加蘇聯的衛國戰爭到過前線,更多的中國學生則參加了支援前線的工作。
3. 中國老百姓抗日故事,要簡略,急!!!
暈,黃繼光是抗美援朝的事啦!
有關老百姓抗日的如地雷戰,地道戰,敵後武工隊,王二小,嘎子,
抗日英雄王二小、王朴、楊惠敏、「子弟兵母親」戎冠秀、「沂蒙母親」王換於、李淑桓送子參軍的事跡,又有鮮為人知的勇殺日軍中將的遼寧常隆基、捐獻自家古銅錢的河北阜平老人李盛蘭、為掩護八路軍而犧牲的阜平馬蘭村十九烈士、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四名中國紅十字會救護隊隊員、自沉輪船報國的浙江企業家陳順通等感人事跡。
淵子崖村西緊靠沭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躲避匪盜禍亂,村裡曾經圍村築起了5米多高、1米多厚的圍牆。牆上修了炮樓、炮眼,很是堅固。抗日戰爭打響後,日本人在河西岸的小梁家安了據點,共產黨則在河東岸活動頻繁,淵子崖成了敵占區和抗日游擊區的「拉鋸區」。八路軍115師挺進沂蒙後,許多青年參加了八路軍,村裡成立了青抗先、兒童團、自衛隊,抗糧抗捐抗偽頑。小梁家據點的漢奸曾多次到村裡替鬼子要錢、要糧,都被村民打跑了。淵子崖也成了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1941年12月20日凌晨,1000多名精心裝備的日本鬼子突然包圍了淵子崖村。面對窮凶極惡的侵略者,全村310名自衛隊員和老幼婦孺同仇敵愾,拿起土槍、鐵杴、鍘刀向敵人還擊。
鍘刀要了鬼子命
現年101歲的林崇福老人回憶,當時鬼子從村西北方向的深溝里迂迴包抄上來,先是用炮彈轟炸圍牆和村莊,輕重機槍的子彈也像雨點一樣射向圍牆,硝煙炮火迅速在村內村外蔓延。村長林凡義甩掉棉襖,掄起大刀片,沉著冷靜地指揮村民迅速占據有利地形,迎擊敵人。
敵人在外炮擊,村民們用土炮向敵人還擊。敵人選擇了相對易攻的東北圍牆猛攻,炮彈「嗖嗖」地像刮風一樣,密集而兇猛。圍牆被炸開了一個缺口。村民林崇周被炮彈炸傷了肚子,腸子都流了出來,但他用破布一紮,堅持參加戰斗。許多村民冒著彈雨,用門板、石塊把缺口壘上。有的村民把燒飯鍋砸碎,把鐵耙釘砸下來,用來做土炮的砂子,向敵人猛轟。激戰持續了一上午,鬼子沒有攻破圍牆。
「午後,氣急敗壞的敵人再一次發動強攻,剛壘起的東北圍牆缺口又被摧毀。鬼子兵『嗷嗷』嚎叫,端著槍向缺口處撲來。身材高大的四叔林九蘭掄著一把雪亮的鍘刀堅守在缺口旁,鬼子鑽進來一個,他掄起鍘刀砍下了敵人的頭;鬼子把屍體抽回去,又進來一個,四叔又是一刀鍘下去,劈開了鬼子的面門……就這樣,四叔一連砍死了7個鬼子。鬼子急了,幾個人踩著肩膀爬上城牆。第8個鬼子鑽進來,精疲力盡的四叔剛舉起鍘刀,就被爬過城牆的敵人用刺刀刺穿了胸膛,他怒睜著雙眼倒了下去。」林崇福老人說,「我們兄弟四個都參加了自衛隊,我排行老大,那年37歲。那天我正在炮樓上裝葯,冷不丁被鬼子的炮彈炸到天上,掉到地上時我一點樣都沒變,坐了回『土飛機』,我又接著幹活。那時候,誰怕死啊。」
親人被鬼子害死
「鬼子進村了,村民們邊打邊撤,用笊鉤、鐵杴、菜刀、鋤頭同敵人展開了慘烈的巷戰、肉搏戰。年輕的自衛隊員林端五用鍘刀將沖上來的鬼子砍死,自己也中彈犧牲。林端五的父親林九宣不顧一切地迎著敵人沖了上去,用長矛捅死了一個日本兵,老人也不幸被敵人刺中。村長林凡義邊指揮鄉親們戰斗,邊與村民林九乾一起,揮舞著大刀片同多名鬼子血戰。林九乾犧牲了,鬼子的刺刀眼看就要刺中林凡義的頭,林九乾的妻子怒吼著沖上去,用钁頭將鬼子的腦袋砸開了花。公公林秉標沖了過來,見到親人,林九乾的妻子痛哭失聲,林秉標把一捆稻草輕輕蓋在兒子身上,一把拉起兒媳:「孩子,這不是哭的時候,站起來和鬼子拼呀!」
73歲的林凡善回憶說:「那時我9歲,在抗大自衛團當兵的姐姐正好來家探家,姐姐知道自己是走不了了,就在八路軍服裝外面套上便裝。後來,我脖子中了一槍,倒下了。姐姐叫了我一聲,被鬼子發現。鬼子看到了姐姐的軍裝,把姐姐刺死了。姐倒下時正好壓在我身上,我的左手就被壓成了畸形。」
「村子裡到處都是慘叫聲、怒罵聲、砍殺聲……幾個鬼子包圍了林慶海,他點燃火葯罐扔向敵人,自己也被燒成了火人。17歲的林慶寶赤手空拳同敵人奪槍,死後,雙手被刀刺割得血肉模糊。林清義、林九星等十幾個會武術的老人同鬼子拼殺在一起,不幸全部中彈犧牲。王彥治被鬼子包圍後,果斷拉響了腰間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林九臣戰死後,50多歲的妻子用菜刀砍死了一個鬼子,另外兩個鬼子的刺刀同時刺向了她。林慶念、林榮冊被鬼子捉住後投進了火場,兩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活活被燒死。」81歲的林慶玉對當時的慘狀記憶猶新。
林慶玉也被鬼子燒過,他說:「當年我17歲,全村的青壯年都在守圍子,村長讓我參炮(點五子炮)。五子炮架在圍子北門的圍牆上,一點炮敵人就不敢朝前走。後來沒有子彈了,圍子被打開,大人們讓我找地方躲。我跑到村西南的一個閑院子里,用長筐把自己倒扣起來。倆鬼子過來搜人,刺刀朝草垛里亂刺,刺累了坐在我藏身的長筐上休息。不料,我的喘氣聲讓他們聽見了。兩個鬼子把草垛點著,把我朝火里推,我拚命掙扎。我蹦出來,他們又把我推進去……他們大笑著走後,我逃到豬圈裡,卻沒有找到水,只好用手撕扯身上的衣服,手上的皮都磨掉了,腳、腰也被燒傷,最嚴重的是雙手。」
「我的眼睛被燒得都合了縫,想回家也找不到路,天明了,我才一步步挪回家。父親被鬼子的刺刀刺穿大腿,第二天就死了。」
當天傍晚,板泉區區委書記劉新一、區長馮干三、區委宣傳委員趙同和八路軍的一個連趕來增援,與敵人在村東北的小嶺上展開激戰。馮干三、劉新一、趙同和4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縣委宣傳部長徐坦身負9處槍傷,經搶救脫險。
滔滔沂水泣英魂,巍巍蒙山銘忠烈。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淵子崖民眾抗敵,是抗日戰爭史上一次農民自發組織的規模最大、最悲壯的浴血保衛戰。英雄們用血肉鑄起的豐碑永遠都矗立在後人心中。
資料鏈接:http://www.shait.net/viewthread.php?tid=40495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53270233036688
4. 抗日戰爭的感人事跡
陳瑞鈿的英雄事跡和坎坷經歷極大地震動了另一位美國空戰英雄,他就是肯恩·傑恩斯特(KenJernstbt)。 肯恩·傑恩斯特是美國空軍志願援華飛虎隊飛行員,他在退伍以後曾擔任俄勒崗州參議員30多年。在二次大戰期間對日作戰中,他取得了摧毀12架敵機的輝煌戰績(空中擊落日機5架,擊毀地面日機7架)。因此,他早就獲得了美國空戰英雄(ACE)的頭銜。 在陳瑞鈿1940年乘機返美就醫時,他也搭乘同一架飛機,兩人因此相識。他自己雖然已功成名就,但當他了解了陳瑞鈿作戰英勇無畏、戰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後,深為感動。他認為,陳瑞鈿無疑是美國二戰的第一位空戰英雄,為此他長期以來一直為陳瑞鈿在空戰英雄榜上無名打抱不平,並竭力向空軍博物館顧問委員會推舉陳瑞鈿入選空戰英雄榜。 但是,顧問委員會認為,美國正式對日宣戰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後,而陳瑞鈿在1940年已返回美國就醫,而且,當時陳瑞鈿參加的不是美國空軍,而是廣東空軍,所以遲遲不能認定。 其實,長期以來,國民黨空軍的態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懷著以航空報效祖國到上海投軍的陳瑞鈿拒之門外就不應該;其次,對有如此戰功的陳瑞鈿不宣傳、不表彰,原因是陳不是嫡系中央軍而是廣東空軍。前台灣空軍總司令賴名湯上將在談及此事時,就曾說:陳瑞鈿是陳濟棠的廣東派系軍隊,非屬中央軍,雖打下多架日機,但不算數。真是荒謬! 經肯恩·傑恩斯特堅持不懈地奔走、游說,顧問委員會終於以陳瑞鈿是打擊同樣的敵人,美國空軍飛虎隊早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前就已在中國戰場與日作戰,陳瑞鈿本人也是美國公民為理由,接受了傑恩斯特的推薦在評選過程中,傑恩斯特也極力堅持陳瑞鈿才是第一位擊落日本飛機的美國英雄。因此,陳瑞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評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第一位空戰英雄。此次與他同時被評選列入《美國空軍戰斗英雄名人錄》的還有另外七位美國空軍英雄。 陳瑞鈿是在生前得知這一消息的,原打算親自到場參加表彰儀式,不幸的是,就在舉行儀式的前一個月零一天與世長辭了,而由他17歲的孫子代他出席了這次盛會。 陳瑞鈿的英雄事跡和不幸遭遇,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美國華人和新聞媒體更是關注。新聞界除廣為宣傳報道外,美國有線電視軍事頻道還准備將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拍攝成專集,並有意將當時返回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的空戰英雄們拍攝成系列專題片。為此,他們特地委託美國矽谷專家葉晨暉博士幫助尋找、收集有關陳瑞鈿生前的資料,特別是面部毀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資料。 葉晨暉先生對空戰歷史頗有研究,去年他曾經通過華文媒體(見本刊1997年6月號《巴伯的在華奇遇》一文),並經過湖南有關部門的多方努力,終於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戰爭時期救過美國空戰英雄巴伯的兩個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險獲救之前,曾駕機擊落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見本刊1997年6月號《誰擊落山本該水落石出了》一文)。 徵集陳瑞鈿生前資料的消息通過新聞媒體披露以後,不少熱心讀者紛紛提供線索,葉晨暉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現居住在波特蘭市的陳瑞鈿少校的遺孀楊瑞芝女士,並有幸見到了她珍藏的陳瑞鈿初入廣東空軍時的英俊戎裝照,以及《中國戰鷹》一書。
5. 工農紅軍與老百姓之間的感人故事
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紅軍長征途中,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而且還要經常與空中偵察、轟炸的敵機進行斗爭。盡管當時紅軍的防空武器極其簡陋,但仍發揚以劣勝優、敢打敢拼的精神,積極地進行防空行動,並在長征途中擊落6架敵機。
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裡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對門)再三詢問是否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青菊講:「只有一個木臉盆沒看到。」那個戰士不一會拿了一個銅臉盆對她說:「如果找不到就用這個臉盆,找到了就留做紀念,紅軍的紀律都是賀主席規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賀主席和戰士們走時,群眾都含著熱淚相送,戰士們
也不時地回頭,依依惜別。
幾十年過去了,歐陽香元沒有忘記當年的「賀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的掛像時,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自己家裡的賀主席,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們的賀主席又回岩山來了,又到我們家裡來了。」
王二小
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當時任淶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現為保定市離休幹部)同志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報道給了邊區青救會,《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靜靜地卧在山溝里,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
6. 紅軍感人事跡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
在紅軍部隊的醫院里,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
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著部隊走進了草地。
一說草地,小朋友們准會想到公園里那長著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裡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只老鷹在天上飛旋。
這天,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
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著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裡一個老百姓也沒有。
小蘭在村裡走著走著,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著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凈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著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
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小蘭忙問:
「哎,你在哪兒搞來這么多的糧食呀?」
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
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
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著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
「明天再找嘛!」
「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著,他捧著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裡放。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
「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
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裡倒,一邊親切地說:
「沒關系,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
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裡。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
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
小蘭扶著傷員,緊跟著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干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著。
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著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發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裡。米袋在水裡滾了幾下,就沖走了。
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
「哎呀,這可怎麼辦呀?」
傷員看她望著河水直發愣,就問:
「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裡了?」
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
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
「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
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
「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
「沒有。嗯……」
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准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不,我要堅持!
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
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葯,洗綳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頭發暈,兩腿軟綿綿的,一點勁都沒有。有一天,她走著走著,一下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看護長正背著她呢。
看護長是 40 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背著小蘭,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嘴裡喘著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
7. 紅軍長征感人事跡
紅軍長征路上,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我讀過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一、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滬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紅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寧都縣安福鎮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治是一個放牛娃,家裡很窮,讀不起書。從14歲參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緊緊跟著共產黨、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頭。雪山草地難走,根本沒有路,紅軍硬是靠雙腳踩出了一條北上抗日的路。過雪山時,他穿著一件單衣,在風、雪、冰、雹中凍得渾身哆嗦,牙齒打顫。但紅軍戰士毫不畏縮,仍然頂風冒雪拚命往前走。蘇區人民稱紅軍的腳是鐵腳板,是量天尺。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硬是讓紅軍將士的鐵腳板一步一步量過來了。曾志寫過一首小詩,用以表達他毫不動搖的革命信念:十四從軍紅小鬼,舉起大刀砍白匪。緊緊跟著毛委員,革命到底終不悔!
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在紅軍部隊的醫院里,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著部隊走進了草地。一說草地,小朋友們准會想到公園里那長著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裡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只老鷹在天上飛旋。這天,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著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裡一個老百姓也沒有。小蘭在村裡走著走著,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著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凈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著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小蘭忙問:「哎,你在哪兒搞來這么多的糧食呀?」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著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明天再找嘛!」「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著,他捧著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裡放。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裡倒,一邊親切地說:「沒關系,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裡。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小蘭扶著傷員,緊跟著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干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著。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著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發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裡。米袋在水裡滾了幾下,就沖走了。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哎呀,這可怎麼辦呀?」傷員看她望著河水直發愣,就問:「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裡了?」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沒有。嗯……」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准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不,我要堅持!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葯,洗綳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頭發暈,兩腿軟綿綿的,一點勁都沒有。有一天,她走著走著,一下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看護長正背著她呢。看護長是 40 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背著小蘭,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嘴裡喘著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小蘭醒來說:「看護長,我自己能走,快讓我下來!」央求了半天,看護長才把她放下來。小蘭咬緊牙,堅持著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後,她又躲到一邊煮野草吃去了。這時候,看護長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小蘭,你身體好一點了嗎?哎,怎麼一個人躲在這兒煮東西吃?」小蘭趕緊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東西吃,不讓你看!」「好!我不看。」看護長嘴上這么說,趁小蘭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搶了過來,一看:「哎呀,小蘭,你怎麼光吃野草,一點麥粉也不摻呀?」「路還遠呢,留著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蘭拍拍挎包說:「這不是嗎?」 看護長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個洞,怕麥粉漏出去!」「拿來!我給你縫縫。」說著,看護長一把奪過小蘭的挎包,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蘭,你的麥粉呢?」小蘭看到看護長這么關心她,想說話,可嗓子眼像什麼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她才把丟糧食的事兒告訴了看護長。看護長聽了說:「哎呀,小蘭,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呢?我們一起參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樣。你沒了糧食,大家應該幫助你呀!」說著,看護長從自己的米袋裡,抓出一把麥粉,放進小蘭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馬上去報告首長。」不一會兒,小蘭丟糧食的事兒,像一陣風似地傳開了。同志們立刻提著米袋走了過來,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蘭的挎包里裝。小蘭忙搖手說:「 不,不,謝謝大家……」這時候,那個傷員拄著拐杖走過來,拿著一點糧食,激動地說:「小蘭,你為了救我,把糧食丟了。我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們都說:「小蘭,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把你這個小紅軍帶出草地。」小蘭呢,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糧食。這天夜裡,小蘭怎麼也睡不著。想起小時候,在地主家裡受剝削挨打受罵。要不是找到了共產黨,自己早就死了。參加紅軍以後,得到了首長和同志們多少幫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
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拚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拚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曾經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里,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 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亘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後,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嗎。決不能!」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彷彿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她墜落的聲音那麼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一去七十年!白雲蒼狗,世事變遷。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艷,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濕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采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
一門伴隨紅軍長征的功勛炮
這是一門普通山炮。雖然從外表看與其他山炮沒什麼兩樣,但它卻有著傳奇般的經歷。1935年6月14日,紅軍紅2、6軍團(後組建為紅2方面軍)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豐縣,打響了忠堡戰斗。在對國民黨「圍剿」部隊實行分割反包圍時,紅2、6軍團遇到國民黨軍隊的火力阻擊,人員傷亡較大。情急中,紅2、6軍團用一門僅有的山炮和數門迫擊炮實施火力壓制。這門山炮凸顯神威。紅軍炮手連射3發炮彈摧毀敵軍火力據點。紅軍趁勢發起攻擊,在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活捉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同年11月,在紅2、6軍團長征途中,這門山炮繼續發揮威力。1936年1月,紅2、6軍團突破烏江天險時,又用這門山炮壓制對岸敵軍火力,摧毀幾處火力點,並乘機奪取船隻渡過烏江。因此,紅軍戰士對這門屢立功勛的山炮鍾愛有加。在長征途中,紅2、6軍團帶著這門山炮,轉戰烏蒙山區,搶渡金沙江,經過藏族聚居區,進軍甘孜,翻越大雪山,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時,許多紅軍戰士犧牲了,在過草地時,更多的紅軍戰士倒下了,但紅軍戰士們對這門山炮卻非常珍愛,寧肯吃苦流汗,馬馱人扛,必要時拆卸,過了困難地帶,再安裝起來,就這樣,終於把這門山炮帶到陝北,使之成為整個紅軍隊伍在長征中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就是這門山炮,1959年軍事博物館籌建時,賀龍元帥點名將它陳列進軍事博物館。當然,假如您對這門山炮進行「政審」,也許它的出身並不值得稱道。它原稱「七生五過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廠製造,口徑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為280米/秒(榴彈),出廠編號587。它本是國民黨軍炮兵營裝備。1935年4月,紅2、6軍團轉戰在湘鄂川黔邊鏡,於湖南陳家河、桃子溪戰斗中,從國民黨軍第58師炮兵手中繳獲了它。從此,它遇到了好主人,發揮了大作用。紅軍炮兵營曾用它參加多次戰斗,消滅大量敵軍。它是紅軍經過艱苦卓絕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見證。
8. 抗日戰爭中老百姓幫助紅軍的故事
抗日的時候就不叫紅軍了
9. 抗日戰爭中的感人事跡
1、謝晉元 率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
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最大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後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上形容為「血肉磨坊」。由於中國部隊戰志高昂,見死不退,著實出乎日軍意料之外。僅此一役,就已經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迷夢。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謝晉元在上海租界軍營內,突遭四名漢奸持刀刺殺,當場倒地殉國。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震驚中外,名垂不朽。
2、楊惠敏 女童子軍冒死送國旗振奮全國人心
一位十七歲中國女童子軍泅水游過蘇州河,勇敢護送國旗獻給八百壯士的壯舉,振奮了整個上海戰區和租界民氣軍心。
楊惠敏不僅是中國女童軍的光榮,也是中國女青年的榜樣。保家衛國不是一定要持刀持槍,一面小小國旗,足以振奮戰場上的軍心民氣,而童子軍精神,就是不居功、不怕死,完全是服務人群的仁愛犧牲精神。
3、高志航 首創空戰大捷的空軍戰神
高志航大隊長首戰擊落日本轟炸機六架,創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日軍在開戰之初,就企圖以優勢的航空兵力,殲滅剛剛培訓成立的中國空軍。事實上,日本空軍當時根本不認為「年幼的」中國空軍有任何的戰鬥力。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國空軍主動對黃埔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發動攻擊,日軍盛怒下立刻調動從台灣飛來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屋聯隊戰斗機,企圖一舉消滅南京、上海地區之所有中國空軍基地。
不料當天入侵的日本機動群,遭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志航率領的戰機反擊,結果,中國空軍以六比零擊落日機,首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全國百姓從廣播里知道這一消息後,欣喜若狂,一泄屈辱之氣。國民政府宣布八月十四日為「中國空軍節」,高志航大隊長被譽為「空中戰神」。
4、張自忠 英烈千秋的中國陸軍戰神
他是帶領大刀隊夜襲長城喜峰口的英雄,也為「臨沂大捷」、「鄂北大捷」立下戰功,最後在日軍的圍殲下,戰死南瓜店,找到了自己戰死報國的地方。
在數次序幕戰中,戰果最突出、最輝煌的,首推長城喜峰口大捷。這是自九一八以來,日軍所遭遇到最嚴重的打擊,敵人自己也承認,是侵華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失敗和恥辱。
當時二十九軍第三十三師,在師長張自忠率領的千人大刀敢死隊,以急行軍兼程趕赴前線,用大刀、手榴彈為武器,於月黑風高之夜,乘敵不備,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一個大隊,血染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驚中外。張自忠獲中央頒授青天白日勛章,於是抗日英雄的威名,傳遍全國,婦孺皆知。
5、薩師俊 中山艦長與艦偕亡血染長江
中日海軍敵強我弱戰力懸殊,長江決戰中多艘中國軍艦採取自沈淺江方式阻敵前進,極其悲壯;中山艦長不圖偷生,力戰不退抱艦長埋江底。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首都南京陷落,日軍恃其裝備精良、兵種齊全、閃電戰術的優勢,企圖以長驅之勢,直取長江中游,次年即爆發武漢保衛戰。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日軍迫近武漢,國民政府遷往陪都重慶,海軍總司令部命令薩師俊率中山艦擔負運輸任務。由於實力懸殊,中國軍艦無法與日本海軍進行正面作戰,大多是在日機的攻擊下被動應戰,薩師俊也很清楚,中山艦在這樣的形勢下作戰,人艦都很難倖免於難,因此,他也作好了與艦共存亡的准備。
中山艦沉沒後的第二天,日軍佔領漢口,武昌、漢陽均相繼淪陷。然而,中山艦孤軍迎敵,薩師俊等官兵殉難於金口水域,表現出中國海軍忠勇不屈的軍風,永遠在史頁上熠熠生輝。
10. 長征時期老百姓為紅軍做的事情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第一個: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第二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