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富汗戰爭中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比例
在伊拉克戰爭中,據悉,美軍精確制導武器的數量將達到90%,約為1991年海灣戰爭的11倍,然而,精確制導武器並非彈無虛發,有些很可能造成目標偏離,甚至造成無辜平民傷亡。
戰前,一些軍事專家預測,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數量有可能達到80%,即使較為保守的估計,也在60%以上。軍事專家的這些預測,得到了美國「小鷹」號航母及第5戰斗群總司令馬修.莫夫蒂少將的初步證實。
精確制導武器是一種直接命中概率很高,甚至能識別目標和命中目標要害部位的制導武器,主要包括以下種類:精確制導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炮彈、魚雷以及帶有制導裝置的末敏彈葯。其中,末敏彈葯是通過飛機、導彈、火炮、彈葯撒布器帶到目標區上空,釋放出來,使用彈葯本身探測器搜索目標和攻擊目標的子彈葯。精確制導導彈有防空、反坦克、空對空、空對地、艦對地、艦對艦、地對地、巡航導彈等;彈葯主要有炮彈、炸彈、艦彈、激光、電視、紅外製導彈葯和末敏彈葯等。精確制導武器可從飛機、軍艦、潛艇、車輛上發射,也可由單兵發射。
精確制導武器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數量占使用武器總數的8%。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投放了2.3萬枚炸彈和導彈,其中,8000多枚屬於精確制導武器,佔全部武器裝備的35%。
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比例增加到了55%,當時,美軍投放的1.2萬顆炸彈,有6700多顆是精確制導炸彈。據美國國防部官員稱,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比例是美國歷次戰爭中最高的,而這次打擊伊拉克精確制導武器則大大超過阿富汗戰爭。
據悉,海灣戰爭後,美國一直致力於精確制導技術的研究,目前,已獲取了全球除北極和南極地區以外90%地表和一定深度空間的數字圖象,並將全部數據輸入大型計算機數字地圖,與數字化部隊的建設保持一致,從而提高了精確制導武器的定位精度。此外,將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向智能化、隱身化、遠程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美軍攻擊伊拉克將遇到大量的地下設施、洞穴和要塞,美軍認為,若要提高命中率,須加大精確制導武器使用的比例。屆時,美軍很可能使用帶有精確制導功能的溫壓彈、鑽地彈對隱藏在地下工事中的伊拉克指揮部和軍隊實施精確打擊。
軍事專家指出,精確制導武器並非像人們想像的無堅不摧,彈無虛發。精確制導武器的制導方式主要有微電子制導、光電制導、水聲制導等,無論哪一種制導方式,都是由起「眼睛」作用的探測器和起大腦作用的信息處理器,以及調整飛行路線的控制系統三部分組成,制導方式受氣候環境、戰場環境的影響較大,目前的精確制導武器達不到「全天候」程度。
此外,精確制導武器攻擊固定目標效果明顯,攻擊活動目標效果較差。只要採取措施,蒙住精確制導武器的「眼睛」,干擾它的「大腦」,把它引向「邪路」,就能使精確制導武器變成「瞎子」、「傻子」。
美軍在海灣戰爭後透露,海灣戰爭中,美軍投放的精確制導武器的命中率不到50%,激光制導炸彈暴露出容易受雲層和戰場煙霧、灰塵影響的弱點。戰前,伊軍在地下工事上面修建水池、放牧羊群,在機場跑道上用塗料塗制假彈坑,製作和設立了許多假飛機、假坦克、假火炮和假「飛毛腿」導彈及發射架,把機動的導彈發射架偽裝成油罐車或冷藏車,取得了明顯的偽裝效果。據前蘇聯衛星偵察,美軍空襲所投下的彈葯有80%命中的是假目標,後來美軍不得不承認,伊軍在偽裝方面「非常內行」、「十分出色」。
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事力量對比(軍隊數量,裝備,軍種等等)是什麼
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對比:
美國41.7% 德國14.4% 蘇聯14.0% 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 義大利.5%%
❸ 阿富汗反恐戰爭歷時15年,裝備強大的美軍為何擺不平裝備低劣的恐怖分子
裝備精良的美軍在阿富汗打了十多年,然而卻還沒有還阿富汗一方和平的天空,反而塔利班分子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讓美軍大為苦惱.其中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塔利班分子特別聰明,他們知道自己跟美軍正面硬剛肯定不行,於是採取了靈活的游記戰,與美軍周旋。
三就是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阿富汗人發揮到極致的游擊戰術令美軍愁的「頭都要禿了」。三十分鍾前美軍得到消息偵查到武裝分子的位置,剛趕到早已人去樓空。反而塔利班分子機動性更強,美軍時不時的屁股上被恐怖分子「蟄一下」。
這場戰爭究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還未可知嘵,希望越快越好吧,然後阿富汗人民能夠早日重新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❹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武器比較 急急急!
二戰時一戰的進化復。制
二戰中武器比一戰強化的有很多:
1、槍支,一戰的槍支多數為單發;二戰連發的沖鋒槍占據了最大的槍支市場。
2、坦克,一戰只有英國在後期投入了坦克的使用;二戰,幾乎所有國家都投入了坦克戰斗。
3、飛機,一戰飛機作用比較低,多用於偵察;二戰,作戰雙方均有空戰發生。
4、潛艇,一戰陸戰時間長,潛艇沒有發揮主要作用;二戰,潛艇成了封鎖水路的奇兵。
5、毒氣,一戰毒氣出現在戰場,其中希特勒就曾吃過毒氣的虧;二戰,毒氣被極大的應用,日本是其中研究和使用最多的國家。
6、軍艦,一戰軍艦種類較少,海戰也不十分復雜;二戰,軍艦成規模作戰,每種軍艦都有獨立的發展方向。
另外,二戰還出現了很多新武器,如:V2火箭、核彈等等。
❺ 我想問一下阿富汗戰爭中,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和伊拉克軍隊,塔利班軍隊雙方使用的武器差距和使用的戰術
1 塔利班 武器 1 皮卡來+機槍 本來有坦自克 ,但是應該被打完了,少量的BMP步兵戰車,但是數量應該很少了 2 RPG-7 3 火箭彈 類似於小型多管火箭彈發射器 4 AK系列 比如47 74 47U RPK SVD 還有從黑市買的毒刺一類,但是數量應該很少
5 蘇聯的雙管防空炮,還有一些蘇聯時期的重機槍 6 蠍式沖鋒槍,還有手榴彈,老步槍什麼的。
害怕 美軍無人機 空軍 特種部隊的圍剿。
2 美軍怕人彈 自殺式襲擊 IED(簡易爆炸裝置)
美軍還是老一套,和海灣,伊拉克戰爭一樣
塔利班還是游擊戰和襲擾戰外加恐怖襲擊,比如炸個檢查站,放個路邊炸彈什麼的,或者放放黑槍什麼的。
美軍現在是治安戰,只要塔利班別再鬧事,老老實實在山裡面呆著,別出來就行。然後就是帶帶伊拉克軍隊去打打外圍的塔利班練練軍隊,現在是以治安為主,圍剿為輔,確保新政權不倒台,聽他話就行。
❻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敵我雙方步兵武器對比!
首先說步兵 清軍冷、熱兵器並用,70-80%配備刀矛弓矢等冷兵器,配備的火器如鳥槍、回抬槍等,射程不過一、二百米答,每分鍾一、二發;大炮射程為1000米左右,而且都是實心彈,殺傷力小。英軍則全部裝備了步槍,射程為二、三百米,每分鍾三發;大炮的射程達2000-3000米,炮彈種類除實心彈外,還有霰彈和開花彈,殺傷力很大。兵艦方面,英艦大號長32丈余,分三層,可安炮72尊;中號長27丈,分二層,可安炮30至40尊,還配有可安放10尊大炮的輪船。而清軍兵船尺寸最大的也不到英艦一半,安放七八門炮,完全不是英艦的敵手。
再說騎兵 侵略軍騎兵也賠用火槍 而清軍也基本是大刀長毛 不能一比啊 想想真心痛~~~~~~
❼ 關於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對比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一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 43 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注,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一個窺視孔。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在阿富汗戰爭中,大約有1.4萬名蘇聯士兵死亡,至少有50萬阿富汗人喪生。這場戰爭,同美國在越南進行的戰爭一樣殘酷,標志著伊斯蘭世界和蘇聯之間的分裂以及互不相容。新聞記者德·基普林在作品中贊揚的神聖不可侵犯的阿富汗人,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一直是大英帝國頑固的對頭。英國佔領印度以後,認為同樣可以輕而易舉地征服這個國家。在南部開伯爾山口,有一條通往這個國家的曲折通道。從地勢起伏的開伯爾延伸至位於中亞的古老沙俄地區。阿富汗自1747年成為獨立的酋長國,首都在喀布爾,由普什圖人後代統治。阿富汗人不屈從於別人,他們討厭受人擺布。18世紀,他們曾拿起武器,運用游擊戰術,抗擊企圖征服這個國家的獨裁統治者。在1839—1842年,1878—1880年和1919年的三次阿富汗戰爭中,他們對英國人毫不留情。
1917年的十月革命後,阿富汗第一個承認新建立的蘇維埃國家。但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鎮壓中亞人民的反抗,阿富汗對難民提供了友好熱情的幫助。
1947年,隨著英國在印度統治的結束,其在亞洲中北部的影響也消失了。阿富汗渴望保持獨立,為解決與蘇聯的邊境爭端,於1955年與蘇聯簽署了軍事援助協議。穆斯林的宗教領導人毛拉(穆斯林對有學問人的稱呼)總是維護人民的獨立願望,繼續影響喀布爾政府。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發動政變,穆罕默德·達烏德總統被趕下台,由穆罕默德·塔拉基取代,他是一位強硬的領導人,然而也不能使宗教的等級制度滿意。這標志著阿富汗長期政治穩定的結束,伊斯蘭教派系斗爭的開始。
此時,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進入克里姆林宮,「阿富汗問題」再一次擺在蘇聯決策者面前。勃列日涅夫對非洲角(由當地獨裁者海爾·馬里亞姆·門格斯圖所支持)實行侵略擴張政策。曾經將注意力放在東南亞事務上的美國,由於捲入了高度政治化、頻繁報道尼克松水門事件丑聞的紛爭中,使勃列日涅夫處於優勢地位,而美國處於劣勢地位。
鑒於這種情況,勃列日涅夫決定介入曾經分裂喀布爾的宿怨中。
首先,他與穆罕默德·塔拉基政府簽訂了盟約,然後於1979年9月背叛了臨時獨裁者塔拉基,讓哈菲祖拉·阿明上台。
喀布爾滿是空運到此的蘇聯傘兵,政府機關里擠滿了蘇聯的「顧問」。1979年9月,「顧問」中的一名將軍被陰謀殺害,這成了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借口。
1979年12月27日黎明,一個師的蘇聯武裝部隊佔領了喀布爾的公用設施。士兵無情地殺害了阿明總理,因他不同意克里姆林宮顧問的建議。曾被放逐居住在捷克的忠誠的巴拉克·卡馬爾上台,一直執政到1986年5月4日。蘇聯傘兵向見到的任何抵抗人員開槍,不管是士兵還是平民。如此殘暴的惡劣行徑造成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人民的極大恐慌。他們曾一直充滿希望地觀察伊朗發生的情況,在那裡,霍梅尼和他的阿亞圖拉放逐了伊朗的國王。伊朗和巴基斯坦成為阿富汗士兵的供應品基地。這些為宗教信仰而戰的戰士決定抵抗蘇聯的專制。
短短幾天時間,蘇聯的入侵力量增加到9萬人。蘇軍佔領了喀布爾和其他主要城鎮,向著名的開伯爾山口和其他連接阿富汗與白沙瓦和拉瓦品第的路線前進,在那裡,巴基斯坦建立了游擊隊基地。蘇軍沒能封鎖道路,建起一道牢固的防線。因為許多蘇軍士兵是伊斯蘭教教徒,他們拒絕向有共同信仰的教徒開火。阿富汗士兵誓死保衛主要道路,阻止蘇聯新增部隊的增援。這些部隊成了游擊隊的明顯目標。蘇軍和那些忠於喀布爾傀儡政府的人發動了9次「清剿行動」,第一次行動失敗了,他們遭到了起義游擊隊員的快速無情的打擊。在赫拉特,起義者擊退了蘇聯的一個坦克團,他們配備了從正規軍兵營偷來的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槍AK-47s。游擊戰開展幾個月後,他們不再限於保護通往巴基斯坦的道路,在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起義初期出現的最受歡迎的領導人)的領導下,他們襲擊薩朗關口,這是從喀布爾通向蘇聯邊境的路。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開始使用化學武器打擊那些游擊隊員及其支持者。在美國,關於美國空軍對越共使用燃燒彈的報道,引起了大學校園的遊行示威和抗議以及對很多軍事行動道義的爭論。相比之下,蘇軍的暴行卻沒有引起相同的反應,不僅在蘇聯,而且西方的學生團體也對此忽略了。
戰爭沖突很快使作戰物資供應不濟,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是如此,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也不例外。蘇軍的突出問題是
❽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事力量對比(軍隊數量,裝備,軍種等等)
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對比:
美國41.7% 德國14.4% 蘇聯14.0% 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 義大利2.5%%
許多小白喜歡吹蘇聯這窮逼國家,任何一個有點大腦的人,都知道蘇聯只能排第三,根本比不上美國和德國。尤其是之後德國佔領西歐許多地區後,使得德國實力進一步增強,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看看蘇德軍事實力對比:
德國直接統治區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而蘇聯只有1億5千萬噸煤、1790萬噸鋼。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蘇聯480億度),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58.4萬台),德國的機器製造工人超過蘇聯一倍。同時整個西歐也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76個兵工廠,僅法國每年就提供1300輛載重汽車和100萬發炮彈。
但是,德國缺乏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
我們知道截至1944年2月底德國在佔領區收入的佔領費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也是巨大的經濟收入。
若論德蘇單獨戰爭,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也沒有討論的必要。對希特勒來說,入侵俄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沒有打敗英國前,有著美國可能參戰的重大威脅。這是他最擔心的事情。意味著不可能用全力對付蘇聯。
鋼鐵產量:(單位:萬噸)
1943年:美國8059 德國2076 蘇聯1200 英國1315 日本765
1944年:美國8132 德國1832 蘇聯1635 英國1234 日本673
從鋼鐵產量來看,如果美國在1944年保持中立,不再支持蘇聯和英國,德國仍然有翻盤,並且打敗英國和蘇聯的可能性。
二戰期間,
槍支年產最高為美國,年產720萬支槍(1943)
火炮年產最高為美國,年產22.09萬門(1943)
飛機年產最高為美國,年產9.6318萬駕(1944) 可憐的蘇聯最高年產4萬,而且性能低下的炮灰飛機。
坦克年產最高為美國,年產3.85萬輛(1943)
此外,在海軍方面,僅1943年
美國的產量:航母65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128艘,護衛艦298艘,潛艇55艘,商船1145萬噸,子彈197億發.
可憐的蘇聯,全年的鋼鐵產量,拿來與美國對比,恐怕做完1145萬噸商船後,做子彈的鋼鐵都沒有了。如果美國把投入海軍的資源投入陸軍做坦克,別說年產3.85萬輛坦克,年產20萬輛坦克也是可以的
此外美國還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搞原子彈。
在空軍方面,
戰鬥力性能最好的是美國的野馬戰鬥力,
轟炸機性能最好的是美國的遠程戰略轟炸機。
空軍和海軍,蘇聯和德國聯手也比不上美國。只要美國確立起海權優勢和空中優勢,然後把投入海軍的鋼鐵和資源投入陸軍坦克,年產坦克的數量,超過德國和蘇聯總和的2倍無壓力。
真搞不懂,為什麼總有些二貨喜歡YY窮逼蘇聯的炮灰戰術。如果美國絕對中立。,蘇聯會被德國最終拍死,如果蘇聯不參戰,美國照樣幹掉德國,如果德國和蘇聯聯手,美英照樣贏得最後勝利,不過多死點人罷了。
❾ 抗美援朝交戰雙方武器對比
參考《抗美援朝戰爭史》
一、志願軍入朝第一次戰役時的裝備水平:
士兵標准裝備:手榴彈3枚, 步槍或沖鋒槍1枝(步槍是三八大蓋或中正式步槍, 沖鋒槍主要是美式湯姆森);
班:輕機槍1挺,(日式歪把子、捷克式);
連:60毫米迫擊炮3門,擲彈筒若干, 9挺班用機槍;
營:編制1個機炮連, 包括2個重機槍排,共配備重機槍6挺,1個迫擊炮排, 配備81或82毫米迫擊炮3門。火箭筒在編者暫時保留,缺編的營不予補充;
團:編制1個92步兵炮連,配備4門炮,一個重迫擊炮連,配備4門炮。或按照每連6門81或82毫米迫擊炮代替;
師:編制1個山炮營,配備75毫米的41式92式或美式山炮12門。
15軍炮兵團:5門105榴、17門75野炮。
46軍炮團1952年秋季入朝參戰,全團共有41式山炮24、美式山炮4、75野炮4。
二、志願軍初期的主要裝備(中華網:朝鮮戰爭中的輕武器——志願軍裝備的雜式槍械):
1、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的手槍型號多,品種復雜,主要有:德國7.63mmMl932式毛瑟自動手槍、比利時9mm大威力勃朗寧半自動手槍、7.65mmM1900式、M1910式、M1910/22式勃朗寧手槍、美國0.32英寸野人牌手槍,西班牙的星牌、阿斯特拉、皇家手槍等等。
2、沖鋒槍:美國M3式沖鋒槍、英國的司登沖鋒槍和舊中國仿造的湯姆遜沖鋒槍。
11mm三元式沖鋒槍。1947年(民國36年),國民黨兵工署第60廠依照美國0.45英寸M3A1式沖鋒槍製成了一種沖鋒槍,定為「三元式」。
9mm三七式沖鋒槍,此槍是在 M3A1式沖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其主要改進點將槍的口徑從0.45英寸(11.43mm)改為9mm。
3、步槍:都是屬於非自動步槍,是以毛瑟步槍為主,在裝備的毛瑟步槍中,有7.92mmMl898式毛瑟步槍,7.92mm98K式毛瑟步槍,7.92mmMl924式毛瑟步槍,7.92mm二四式步槍(又稱中正式步槍),7.92mm漢式步槍(漢陽造),6.5mm三八式步槍。
4、機槍:7.92mmZB-26式輕機槍(捷克式)、7.7mmMKⅡ式布倫輕機槍、7.92mm勃然式輕機槍、7.92mmMl937式麥德森機槍、7.92mmKE7式啟拉利輕機槍、7.92mm30式勃朗寧輕機槍。
重機槍:7.92mmD式勃朗寧重機槍、7.92mm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7.7mm九二式重機槍(日造)、0.30英寸(7.62mm)M1917A1式勃朗寧(水冷式)重機槍;
5、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主要為東北和山西的兵工廠生產的國產手榴彈、蘇制反坦克手榴彈。
三、更換蘇式裝備後的槍械:
1、7.62mmППЩ41式沖鋒槍——國產仿製產品為1950式7.62mm沖鋒槍;
2、1951年式7.62mm半自動手槍,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裝備。它是我國兵工廠根據原蘇聯7.62mTT 1930-33式半自動手槍(又稱托卡列夫半自動手槍)仿製;
3、1891年式納甘步槍,——國產仿製產品53式步槍;
4、五三式重機槍。
(上述裝備為國產第一代仿蘇制裝備)
四、五六式沖鋒槍,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沒有投入朝鮮戰場。
1955年,中國同蘇聯簽訂協議,引進蘇制AK—47突擊步槍和C—41半自動步槍技術,在國內自製,分別定名為56式沖鋒槍和56式半自動步槍。1959年國慶閱兵時,上述兩種槍首次亮相。到1964年,中國全軍完成了第二代步槍換裝。
五、志願軍裝備的坦克和美軍裝備的坦克:
志願軍:T—34/85 、IS-2重型坦克、SU-100;
美 軍:
步兵師屬坦克營編制:軍官39、士兵638;裝備M26坦克63輛,M45坦克6輛,M24坦克2輛。合計71輛。
團屬坦克連:轄坦克22輛
M24「霞飛」輕型坦克 、M41「沃克·布爾多哥」輕型坦克 、M4A3E8中型坦克 、",M4"謝爾曼」M26「潘興」中型坦克 、M45中型坦克、M46中型坦克 、LVT系列履帶式登陸車 。
❿ 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對阿富汗有沒有決定的武器裝備優勢。在這個過程中蘇軍使用了什麼武器
武器裝備優勢當然是壓倒性的,至於使用的武器,比較典型的有高炮卡車、ЗСУ專-23-4型四聯裝23毫米自行高炮(屬俗稱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北約綽號「炮盤」)、米-24直升機、57毫米火箭、T-55型坦克、T-62型坦克、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液體燃燒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