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關於國防武器裝備的思維導圖

關於國防武器裝備的思維導圖

發布時間:2021-03-06 18:23:33

A. 求大一軍事理論論文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不僅對軍隊的武器裝備作戰理論,編制體制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對軍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構成戰爭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裝備及人與武器的組合方式,都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高技術戰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較量與對抗。作為戰爭主體的人,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把其科學有效地運用於戰場上,誰就可以獲得戰場上的主動與優勢。
一、正確認識高技術條件下人與武器的關系
人與武器的關系問題,是確立正確的高技術戰爭認識觀的首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早就明確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這一科學論證,正確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辯證 統一關系。在現代條件下,武器裝備的發展不僅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決定作用,相反卻顯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這是因為,人永遠是戰爭的主體,這也是我們建立正確的技術戰爭認識軍事人才的關鍵。 (一)高素質的人是高技術戰爭中決定性因素的關鍵要素。
在高技術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的今天,高素質的人與低素質的人不是簡單的能力差,而是戰鬥力的質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體,軍隊,部隊或戰斗團體,在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質的差別。因為高技術戰爭所涉及的技術與科學知識十分廣闊,人的體力與體能在戰爭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在科學技術還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與武器的結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訓練就會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戰鬥力。武器裝備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樣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將發揮不同的效能。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郎 各自得到了蘇聯和美國的一些新式武器裝備,但由於雙方軍隊的素質不高,結果是用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落後的戰爭。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來掌握。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全勝與伊拉克的慘敗,二者在科技素質上的懸殊差別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霍克導彈現象足以證明這一點。霍無導彈是美國雷錫恩公司1954年研製,60年代初裝備部隊的一種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對空導彈。經過近些年的高技術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較先進的高技術兵器,它是美陸軍、海軍、陸戰隊標準的野戰防空的中程防空導彈,可以用來攔截飛機,巡航導彈和地對空導彈。海灣戰爭前夕,美軍賣給科威特140枚導彈及發射控制系統,當科威特陷落後,這140枚霍無導彈自然成為伊軍的戰利品,但由於霍克導彈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方式,操作與發射過程十分復雜,由於伊軍缺乏技術人才,盡管在90年8月份占繳獲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戰爭爆發,還沒有掌握操縱,控制與發射的本領。盡管戰場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於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只能讓其在庫中睡大覺,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霍克導彈現象則進一步說明高素質的人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質的人盡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時甚至是沒有作用。 有的同志說戰爭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實不然,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第二個問題:
(二)人的數量優勢不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優勢,戰鬥力不僅來自人質量,也來自人的結合體-武器的質量。 在武器裝備水平較低的時代,兵力兵器的數量是軍力大小強弱的主要標志數量優勢可以彌補質量上的劣勢,成為制約戰爭勝負決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勝」幾乎成為戰爭制勝的名言,而現代高技術的今天,是用數量無法彌補的。海灣戰爭中,占盡兵優勢的伊軍,由於軍力,經濟和政治組織力方面的質量差,不僅一次象樣的抵抗都沒有,簡直成為戰場上的聾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動挨打,絲毫沒有還手的餘地,因此人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數量優勢。高素質的人與武器結合,才能生長和提高戰鬥力。 (三)人心向背在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更為突出。
毛澤東同志歷來把人心向背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來看待,這也是他建立無產階級戰爭觀的基本出發點。在高技術戰爭的今天,人心向背,戰爭的正義性問題仍在戰爭勝負中起著重要作用。海灣戰爭更為深刻的說明這一點。(1)從戰爭的起源上,是由於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特別是伊拉克置聯合國十項決議而不顧,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個國家參加反伊的聯盟和30多個國家組成多國部隊;(2)從戰爭力量的形成上,由於伊拉克的侵略行徑,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幾乎全世界都反對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國部隊似乎具有了戰爭的「正義性」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再不像美軍侵略越南,奇襲利比亞那樣遭到世界及國內的反對與遣責,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問題嗎?就連生活中也是這樣,如一個需要積極向上的整體,某名同志不顧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於集體「摸黑」的錯誤,必然招來全體的反對。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思想切不可有絲毫的動搖。
二、人的因素在現代高技術出現的幾種新的特點
(1)人的因素將更多地通過「物化」形式表現出來。
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內和更高層次上得到充分發揮。如人藉助「外腦」和其他先進的技術裝備,成倍地提高大腦的功能;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廣泛運用,把人的「智力」開發推向一個新領域;「機器人」參戰也由幻想變為現實等等。這些都足以說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將更多「物化」形式表現出來。
(2)人的因素在「寂靜戰場的的對抗中更加突出」
以往的戰爭,眾人們習慣考慮雙方打起來之後如何戰勝對方。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則要求把和平時期各個領域的廣泛較量,即在「寂靜戰場」上的較量,視為「熱戰場」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為戰勝對方的新手段。當今世界,威懾理論的廣泛研究和運用。憑借高精尖技術兵器,力圖給對方構成一種威懾,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素質,觀念及軍事理論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3)人的因素將更多地在間接對抗中發揮作用。
新的技術兵器大量運用於戰場幾乎是強制性地改變著傳統作戰方法。打贏現代化戰爭不僅要靠直接操縱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組織者。人的因素將更多地表現為鬥智斗謀。 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方式和作戰方法的改變,作戰理論的更新,歸根到底是人創造活動的結果。
就連技術發展的美國1986年《作戰綱要》指出:「戰爭是由人而不是由機器去進行並取勝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將在未來的戰役戰斗中起決定作用」。
三、現代軍事人才產生的途徑
1、在嚴格訓練中成才。軍事人才要經過系統嚴格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的教育,更要經過直接或間接的軍事實踐的鍛煉。戰爭條件靠戰爭實踐學習戰爭,在和平時期則要靠訓練,靠苦練,鄧小平指出:「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提高軍隊的;軍事素質和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做到「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2、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軍肩負著抵禦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穩定和統一任務。現代戰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需要更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毛澤東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軍事技術,努力探索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克敵制勝的戰法。 3、堅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學成才道路。培養現代高素質軍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徑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實際出發,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辟軍事人才的新途徑,謀求21世紀戰略主動,在軍隊建設上,實現收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實現質量建軍,科技強軍的戰略思想。
你再整理一下,減少些字。

B. 當今軍事領域有哪些新型高科技武器裝備,在實戰中很有幫助

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是通過一定的能量轉換裝置,將某種電磁輻射或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聚焦成強大的射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的速度沿著一定的方向射向目標的武器。定向能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等。

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速粒子流毀傷破壞敵武器裝備的一種定向能武器。粒子束武器主要由粒子加速器、能源、目標識別和跟蹤、瞄準定位、攔截結果鑒定和指揮控制等分系統組成。粒子加速器是其核心部件,其能將粒子源產生的電子、質子和離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並用磁場把它們聚集成密集的束流,直接或去掉電荷後射向目標,靠速流的動能或其它效應使目標失效。
按其所在位置,可將粒子束武器分為陸基、艦載和天基三類。第一類主要用於戰術防空,第二類主要用於反巡航導彈,第三類主要用於在外層空間對導彈或天基武器進行攔截。粒子束武器的主要特點一是速度快、命中率高;二是能量高度集中,不受彈葯的限制;三是可以全天候作戰,且無污染問題。粒子束武器的殺傷破壞效應主要有沖擊波效應、燒灼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粒子束武器的發展還有許多技術難題,如帶電粒子在大氣層內傳輸能量損失大,受地磁場影響而使束流彎曲,束流擴散只能打擊近距離目標等。

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是直接利用激光速的輻射能量來摧毀目標的一種束能武器。激光是通過從外部對某些物質施加能量,使電子急劇增能,在外來光或電子的激發下,以光子形式經過光學諧振腔裝置,得到聚能放大而發射出來的光。用以產生激光的裝置,稱為「激光器」。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單色性好、相乾性好等特點。激光軍事應用主要有激光測距、激光通信、激光制導、激光武器等,其中激光武器按使用范圍分戰術激光武器和戰略激光武器兩大類。戰術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槍、激光炮等,戰略激光武器是指那些用於太空防禦的激光武器,這些武器系統都是以衛星、太空梭以及陸地為平台,用以擊毀敵人的通信、偵察、預警衛星和彈道導彈等。激光武器的特點主要有:不需要計算彈道,指哪打哪命中率高;不需要提前量,激光「彈丸」飛行時間是零,不產生後座;不受電磁干擾。激光武器殺傷破壞效應主要有燒蝕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激光武器的技術難題主要是激光在大氣中傳遞會造成光束能量的大量損失等問題還沒有得以很好的解決。

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是採用強微波發生器和高增益定向天線,發射出強大的、會聚的微波波束,對目標起殺傷破壞作用的一種定向能武器。微波武器對人員的殺傷機理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種,熱效應包括皮膚灼傷、內部燒傷直至死亡,非熱效應包括心理等功能減退現象,如煩躁、頭痛、神經混亂、記憶力減退等。微波武器對武器裝備的破壞主要是通過強微波輻射損壞其電子設備來實現的,可攻擊現代武器系統中比較脆弱的電子設備和元器件,使之失效或損壞。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也稱遺傳武器,是一種探索階段的生物武器。是利用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來改變非致病微生物的遺傳物質,以產生具有顯著抗葯性的致病菌,並利用人種生化等特徵上的差異,使這種致病菌只對特定遺傳型的人種有致病作用,以達到有選擇性地對特定人種進行殺傷的武器。基因武器是一種殘酷的新型大規模殺傷、破壞性的種族滅絕武器。

次聲波武器:
次聲波武器是利用高強度的低頻率次聲波與人體器官發生共振來達到殺傷目的的武器裝備。次聲波是指頻率低於20赫茲的聲波,既聽不見,也不易被察覺,在大氣層中傳播衰減很小。次聲波武器是由次聲發生器動力裝置和控制部分組成,次聲發生器是關鍵。次聲發生器的作用距離與次聲發生器的輻射聲波功率、指向圖案和聲波的傳播條件有關。次聲武器分為「神經型」和「器官型」兩類,「神經型」次聲武器主要是通過次聲波和人的大腦固有聲波頻率發生共振,引起人的神經錯亂,喪失思維能力失去戰鬥力;「器官型」次聲武器主要是通過次聲波和人體內臟器官固有頻率發生共振,使人體內臟損傷,迅速死亡或喪失戰鬥力。次聲波武器具有隱蔽快速,便於突然襲擊、穿透力強和不易防護等特點,目前世界先進國家在次聲武器的試驗和研製中已取得了很大進展。

氣象武器:
氣象武器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靠人工影響局部天氣以求達到某種軍事目的的一種手段。根據人工影響局部天氣的直接軍事企圖,氣象武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為已方作戰行動創造有利條件,如造霧、消霧等;二是對敵方軍事行動製造困難的氣象條件,如人工降雨等;三是直接以改變了的氣象條件為武器,如控制台風、閃電、冷熱、製造酸雨等。通過人為的人工製造的天氣災害,給作戰對象造成困難,使敵人員、物資遭受嚴重損失。

新型燃燒武器:
新型燃燒武器是一種使用新型燃燒劑的大面積殺傷武器。包括燃燒空氣彈和微型燃燒炸彈。燃燒空氣彈採用多種碳氫化合物為燃燒劑,與空氣或富氧物質接觸後立即產生強烈爆炸,形成強烈的沖擊波和高溫超壓以殺傷人員,摧毀器械設備並大量消耗空氣中的氧,使有生力量因缺氧窒息而死亡。其效果可相當於一顆小型原子彈。微型燃燒彈彈體形如小彈球,可粘附於各種物體的表面,由直升機上的火箭發射器投放,接觸空氣後迅速爆炸。

電磁炮:
利用電磁力(洛倫茲力),沿導軌發射炮彈的裝置稱電磁炮。電磁炮主要由能源、加速器、開關三部分組成。實驗用的能源有蓄電池組、磁通壓縮裝置和單極發動機。加速器是把磁能量轉換成炮彈功能,使炮彈達到高速的裝置。電磁炮可以成為對付洲際彈道導彈的手段,也可以在地面戰場成為防空和反坦克武器。電磁炮發射的超高速彈丸,可以攔截常規火炮無法對付的高速導彈和其它高速飛行器,並能對付新型裝甲。若在坦克上安裝能以3000--5000米/秒的初速發射穿甲彈的電磁炮,其作戰能力可提高4倍。目前有些國家已製造了一些不同類型的電磁炮實驗樣品,並進行過多次發射實驗,取得了一些進展。

冷光武器:
冷光武器是利用某一射線對人體的紅細胞進行迅速消滅的新型光學武器。這種不可見光能在一瞬間抑制人體中紅細胞輸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能力,使人因嚴重缺氧而致死。

閃光武器:
閃光武器是利用同元素跟蹤比較法跟蹤目標,用閃光引爆摧毀敵方核力量的重要戰略武器。這種武器可在發現目標後確定核裝置的所在地,並在目標附近上空爆炸形成一個「閃光球」。這種閃光球相當於電子加速器的轟擊作用,足以摧毀整個核裝置,成為核武器的「剋星」。

二元化學武器:
二元化學武器是一種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別裝填在隔開的容器內,彈葯發射後,隔膜破裂混合而發生化學反應,在到達目標的瞬間生成毒劑殺傷人員的化學武器。二元化學武器發射前相對無毒或低毒,便於生產、運輸;生產工藝簡單,普通化工廠就可以承擔;成本很低,不易變質或失效,適宜長期儲存;在戰場上使用方便,敵方防護困難。如美國生產的一種二元神經麻痹毒氣,一個人只要吸入零點幾毫克就會致死。二元化學武器的出現,增大了毒劑擴散的危險性。

臭氧武器:
臭氧武器是人工採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改變敵方上空大氣中的臭氧濃度,使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武器。設想方案有兩種:一種是在敵方某一區域上空的臭氧層中,投放能吸附臭氧的化學物質,形成一個沒有臭氧的空間,使太陽光紫外線直射地面,危害人和生物的細胞組織,引起皮膚灼傷等,並導致地面氣溫和濕度變化。另一種是增大大氣層中的臭氧濃度,使其超過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造成中毒,引起病變,直至死亡。這種武器尚處於設想研製階段。

低能激光武器:
低能激光武器指發射功能較小的的激光武器。現在已經製成的有:激光手槍,射程為30--50米。重量約為0.5公斤,與普通手槍的大小和形狀類似,可以拿在手裡或裝在口袋裡,射擊時是一縷激光而無聲,可以縱火,致人死亡,致盲人眼和破壞高精度的電子儀器儀表等。激光槍,重約6公斤,射程為800--1500米,與輕機槍形狀相仿,主要用於射擊單個敵人,使之失明、死亡或衣服著火而喪失戰鬥力。激光致盲系統由紅外探測系統、激光測距和激光致盲器組成,專用於傷害敵方人員眼睛,射程在2公里以內,若裝在飛機上使用可使地面部隊防空系統的瞄準手和指揮員的眼睛致盲,也可裝在汽車和坦克上使用。

高能激光武器:
高能激光武器通常稱為激光炮,可用於摧毀飛機、各種導彈、衛星等高速飛行器,被認為是當前改變戰場局勢的最為理想的武器。1968年高能激光武器的研製有了重大突破,70年代以來美國和前蘇聯在大氣層中進行過多次高能激光武器的打靶試驗。如1973年春美空軍曾用高能二氧化碳激光器首次擊落一架長4.6米、速度320公里/小時,飛行高度61米的靶機,1983年已能以機載激光炮擊落時速為3200公里的空對空導彈。

自由電激光武器:
自由電子激光武器是把由粒子加速器發射出來的高能電子束引入搖束管與磁體形成交體磁場,從而產生激光效能的一種激光武器。它從電能直接轉換成光能,效率很高,在可見或紅外波段,轉換率可達40%。如果改用核反應堆作能源,能夠製成無限制工作的自由電子激光器。1985年,美國在自由電子激光加速器試驗中,已產生出峰值輸出功率為100兆瓦的激光,為自由電子激光武器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礎。

準分子激光武器:
準分子激光武器是用能包含一個惰性氣體原子和一個鹵素原子的二聚物(如氟化氙、氯化氙和氟化氪等)受激而產生激光的激光武器。其波長在紫外波段。美國在準分子激光器的試驗中,已證明了高能氯化氙和氟化氪激光器具有作為地基重型激光武器的潛力。經對多項技術的研究試驗,計劃擬以地---天基結合的方式部署數個直徑30米的大型中繼反射鏡,在近地軌道上部署10個直徑5米的攔截反射鏡,並輔以天基激光瞄準和探測裝置。地面激光器產生的激光束射向中繼反射鏡,聚焦和再反射給相應的攔截反射鏡,對處於助推段的彈道導彈實施攔截攻擊。

X射線激光武器:
X射線激光武器是一種利用核爆炸的輻射線使激光材料受激而發射出X射線的激光武器。發達國家目前設想的X射線激光武器是:中心是一枚氫彈,前端是一個跟蹤目標的望遠鏡,氫彈周圍環繞著約50根細金屬棒。氫彈爆炸時產生的熱輻射撞擊周圍的金屬棒時,將使它們沿金屬棒方向瞬時發生強大功率的X射線激光束。鑒於X射線激光波長極短,能穿透目標數厘米深度,殺傷力強。激光器體積小,重量輕,可以採用彈射式方法進行部署。如把X射線激光器部署在沿海游弋的潛艇上,一旦接到預警信號,立即把X射線激光器彈射到空間實施導彈攔截,摧毀來襲導彈。

化學激光武器:
化學激光武器是一種通過氣體混合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受激分子而產生激光效應的激光武器。目前發達國家主要致力於氟化氫和氟化氘兩種化學激光武器的技術研究。這兩種激光均處於中紅外波段,能量轉換較高,但射束比較分散,需要使用大直徑反射鏡進行聚焦。美國正設想研製功率為25兆瓦的氟化氫激光器,用來反衛星,反助推段的導彈和中段的彈頭,也可用來作為衛星的自衛武器。

人工智慧武器:
人工智慧武器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研製的具有某種智能特徵的武器系統。人工智慧武器主要有智能彈葯和軍用機器人兩大類。智能彈葯與普通彈葯的區別在於它增加了智能計算機和圖象處理設備,這樣就具備了一定的智能功能。智能彈葯已經投入使用或正在研製並接近實踐的有「黃蜂」反坦克導彈、「薩達姆」和「斯基特」反坦克子母彈、「海爾法」反坦克導彈等。軍用機器人的研製已取得明顯成果。如美軍研製的軍用機器人已可執行100多項戰斗任務,已經研製成功或正在研製中的機器人有反坦克兵、空中偵察警戒兵、突擊掃雷兵、機動運輸兵、坦克駕駛員、圖象制讀員、自動翻譯員、物資搶救員等。在海灣戰爭中,有些軍用機器人已初露身手。

C. 收集有關國防的資料

概述什麼是國防?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現代國防又叫社會國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從最高元首到每個公民,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識形態都與之密切相關。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它重視國家的戰爭潛力,特別是戰時的動員效率;它還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現代軍隊是知識和科技密集的武裝集團,強調質量建軍勝過「人海戰術」。和平時期國防的作用是威懾,要求不戰而勝;戰時國防的責任是實戰,目標是勝利。1、國防的主體:國家。2、國防的目的:捍衛國家 主權、統一、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3、國防的手段: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4、國防的對象:侵略和武裝顛覆。當代國防大致有四種類型:擴張型。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權主義,侵略、顛覆和滲透他國。自衛型。主要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支持,防止外敵入侵,維護本國安全。我國的國防屬千自衛型,堅持和平自主的防衛原則,永不擴張,也不容別國侵犯我國一寸土地。聯盟型。以結盟形式,聯合他國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為擴張和自衛型,還可分為一元和多元聯盟,前者有一個大國做盟主。中立型。中小發達國家嚴守和平中立的國防政策,制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子民的防禦體系。如瑞士。國際形勢日漸緩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橫行。居安思危,我國既要加速發展,也要確保安全。「國富」「兵強」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兩大支柱。 http://www.cndsi.com/這個網上也有一些資料,是中國國防資訊網

D. 請詳細的介紹一下中國海陸空三軍的裝備,以便了解我們的國防水平

陸軍:,69,73,79,83,89,98,99,式主戰坦抄克
海軍:513,522,523,524,525,526,導彈襲護衛艦.112,113,115,137,138,139,167,168,169,170,171,導彈驅逐艦.基洛,宋,元,明,夏,093,094,級潛艇.
空軍:J-5,J-6,J-7,J-8,J-8Ⅱ,J-10,J-14,FC-I,飛豹,SU-27,SU-27UB,SU-30,SU-30MK,殲擊機.K-8,山鷹,獵鷹,教練機.運-7,運-8,伊爾-76,運輸機.Z-7,Z-8,Z-9,Z-10,直升機.
運-8,支柱,預警機.潛-6,反潛機.

E. 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武器裝備有哪些影響

高技術抄使武器裝備產生八個方面的變化襲:偵察立體化、打擊精確化,反應高速化、防護綜合化、控制智能化、電子武器化、信息多媒化、現裝年輕化。

高技術的運用使武器裝備在五個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是武器的毀傷效能劇增;二是突防能力增強;三是偵察監視能力擴展;四是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五是機動能力更強。

(5)關於國防武器裝備的思維導圖擴展閱讀

高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因而研製過程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據統計,目前,一般高技術企業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占其產品銷售額的比例高達10-30%,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又比研究開發投資高出5-20倍。

形成高技術產業後的設備更新投資還會越來越大。比如製造集成電路的設備,十年之中關鍵設備就更新了三代,每更新一代,設備投資就要增加一個數量級。

F. 我軍軍事裝備發展有幾個階段各階段都有哪些特徵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建軍節。在這盛大的節日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以嶄新的軍容、威武文明之師的英姿,隆重慶祝這不平凡而偉大的一天,這也標志著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歷程中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第一次飛躍: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
具規模

建國之初,我軍武器裝備品種繁雜,陳舊落後,如槍炮就有110種、82種口徑,產自20多個國家,主要以沖鋒槍、輕機槍、通信、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等武器為主。

新中國成立時,我軍(主要是陸軍)的武器裝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開國大典大閱兵時,我軍展示了75毫米野戰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57毫米高炮等,以及P—51型殲擊機、蚊式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L—5型通信觀察機。

然而,由於有些武器是在戰爭中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步兵武器裝備多,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武器裝備少,陳舊落後。尤其是飛機、軍艦少得可憐,坦克、大炮也為數不多。60架作戰飛機多達10個機種,有的已破舊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國慶大典之後,為了改善武器裝備,中共中央確定進口蘇式武器裝備。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訪蘇時,於27日向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和布爾加寧等提出了向蘇聯購買飛機裝備等問題。經雙方商定,當年10月15日蘇聯飛機第一批進口。至年底,共進口各型飛機185架。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加速了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個蘇軍航空兵師的裝備,進口了36艘蘇聯魚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國又和蘇聯簽訂了進口(含轉讓製造)81艘艦艇的協定。1951年至1954年間,還從蘇聯進口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和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空軍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組建了多個航空兵師,擁有各型飛機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殲擊、強擊、轟炸、偵察、運輸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蘇聯軍隊從安東(今丹東)、沈陽和旅大地區撤回國內時,我軍有償接收了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

到1955年底,我國共進口和接收蘇式各種槍80餘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輛3000多輛,飛機約5000架,艦艇約200艘(含轉讓製造部分),雷達和探照燈1400多部,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機1.2萬多部,舟橋15套,主要工程機械500多部,防化專用車輛100多輛,以及各種彈葯和配套裝備。

自從1956年7月19日,在東北沈陽,我國仿製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即殲—5型,首飛藍天成功。中國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業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1956年以後,還進口了不少飛機、艦艇和其它個別裝備的仿製樣機。在進口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我軍先後成立了炮兵、坦克、空軍、海軍、工兵等學校。我國抓緊了軍工建設和武器裝備的生產。

1951年初,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主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重工業部部長李富春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員會,根據朝鮮戰爭的需要,提出了提早進行兵工建設的方針,並於同年6月20日作出了《關於兵工建設問題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1952年以前,軍工企業自製了一些輕武器和彈葯,修復了一部分舊雜式武器備裝備。從1953年起,逐步開始仿製蘇式武器裝備,先後新建和擴建了79個規模較大的軍事工廠,武器裝備的仿製和試制投入了生產。到1955年底,我軍利用進口和國產的武器裝備,換裝和新裝備了陸海空三軍師級單位。

至此,海軍和空軍的裝備已初具規模,陸軍特種兵的裝備也迅速發展起來,步兵的舊雜式武器裝備絕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全軍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比新中國成立時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國又自行研製了「59」式中型坦克,從而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結束。此時,我國航空工業短短建國十年內,自己研製出了超音速噴氣戰斗機和轟炸機。
共分四個階段!
一: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具規模!
二:武器裝備從摩托化向機械化的轉變,諸軍兵種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海軍、二炮部隊的武器裝突飛猛進,基本實現了由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
三:武器裝備研製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挖掘自身國防科技潛力,實現了由機械化向電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動化方向轉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
四: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依靠自身科技、借鑒國外技術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殺手鐧」,集陸海空三軍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於一體的配套武器裝備系統,使現有武器裝備成為維持和平的堅強盾牌—陸地猛虎、大海膠龍、監天之鷹、長空利箭!

G. 國防知識有那些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

國防的主體是國家。國防的目的:捍衛國家主權、統一、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7)關於國防武器裝備的思維導圖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一、國家利益的整體性。國家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安全問題主要是解決生存和不被侵略的問題;發展問題主要解決和平時期建設與外部環境問題。而安全與發展權益的獲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國防的強大。

二、國防力量的綜合性。

三、斗爭形式的多樣性。戰爭是國防斗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表現形式,但是國防斗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等其他形式。

四、國防目標的多層性。由於各國的國家利益不同,其所制定的戰略也不同,再加上各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差異,就使得現代國防呈現出多層次的目標體系。

五、國防建設系統的協調性。現代國防建設是一個以科技為龍頭、以經濟為骨幹,通過總體性的戰略運籌,謀求綜合國防效益的有機系統。

H. 關於軍事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寫作思路:根據為軍事主題,以為國防基調來展開描寫,緊扣敘述與描寫的內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長篇大論或肆意抒情,有情真意切之感。

新的世紀即將到來,在祈禱和平的新千年鍾聲敲響之前,冷靜地觀察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審慎地預期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在未來一個時段內維護地區和平,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態。

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輿論的反對發展核武器;美國在亞洲地區繼續推行軍事同盟政策,而且試圖建立可能破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統;亞洲國家出現了軍備競賽的苗頭;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對一些國家正在構成嚴重挑戰;等等。

在意識到這些對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周邊國際力量關系的分布情況,觀察各國對國家利益的確認與實現方式是否發生變化,以此對下一世紀的周邊環境作出判斷。

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一是,在中國周邊地區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的力量結構。這不是世界性的多極化趨勢的產物,它只是一種地區性的結構。日本由於經濟陷於停滯與低速發展,它與亞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縮小。在此同時,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作用的意願更強烈了。俄羅斯的經濟經過嚴重的衰退後已經穩定下來,加上普金的當選,它的綜合力量進入了恢復期。

東盟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沒有受到根本的打擊,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強與擴大。印度的經濟狀況因新經濟的出現而得到改進,擁有核武器使它的軍事威懾力在繼續增加,印度在亞洲扮演大國角色的願望已明顯增強。

中國的綜合國力在繼續增加,它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強。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支撐了美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但美國是一個非亞洲國家,而且力量分散於全球,它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受到這兩個因素限制。

由中國、日本、美國、俄國、東盟及印度這六種力量構成的多級結構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一極,在這一地區都不可能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均勢結構中,結盟關系的變化及向兩極化的發展是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美日同盟關系仍會保持穩定,但是其作用一是會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二是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什麼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他們長期遵循的獨立與中立的對外政策,捲入美國同中俄的對抗中去。中國是本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將會對這一結構的穩定作出貢獻。

I. 軍事理論 論文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理論
"……堅決履行好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神聖職責……"———胡錦濤概 述中國的軍事理論家制訂了一項實施理論推動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夠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隊.這一理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力量乘數的作用,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在中國邊境以外更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打擊的軍事行動.通過汲取外國戰爭,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動"在內的,美國領導的戰役的教訓,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以及解放軍自己盡管很有限的作戰歷史經驗,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正在尋求改造整個中國軍隊.
這些改革的速度和規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軍仍未在現代戰爭方面經受檢驗.這種作戰經驗的匱乏使外界對解放軍在實現其軍事理論抱負方面進展的評估復雜化.中國的高級文職領導人當中的內部評估和決策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基本上缺乏直接的軍事經驗,因而在發生危機時更可能會做出錯誤的估計.這種失算同樣會帶來災難,不論其所依據的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的建議,還是脫離現代戰場現實情況的"科學"作戰模型.
軍事戰略指針
中國並不發表與美國的《國家軍事戰略》相當的文件.因此,外部觀察家對領導層有關動武的思考或影響到解放軍兵力結構和理論的應急情況,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對權威性的講話和文件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依靠一系列總原則和稱為"軍事戰略指針"的指導來計劃和管理軍隊的發展和動用.
解放軍並沒有提供這些"指針"的內容供外界研究.學術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針"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針"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影響,為10年來解放軍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礎.然而,一次次講話,權威評論和新的軍事訓練指導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針"的一些內容最近可能經過了修改.這些修正看來反映出中國對其所處的安全環境和現代戰爭(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性質的看法,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進展和從中汲取的教訓,從"建設"用於信息時代的現代戰爭的軍隊向為了"打贏"這種戰爭而訓練的轉變,以及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底色.
"指針"的作戰或"積極防禦"成分看來保持完好.按照"積極防禦"所主張的防禦性軍事戰略,中國並不發動戰爭,或者進行侵略戰爭,而是僅僅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
然而,北京有關對其主權或領土攻擊的定義模糊不清.在中國現代戰爭的歷史所充斥的實例中,中國領導人都聲稱,軍事上的先發制人是戰略防禦行動.例如,中國將其對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的干預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類似地,權威說法還把與印度之間的(1962年),與蘇聯(1969年)和與越南(1979年)的邊境沖突稱為"自衛反擊".這種邏輯表明,如果動武能夠維護或推進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領土要求(例如解決台灣問題和尚未解決的邊界或海上的領土要求等),中國就可能會發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許是在遠離其邊境的地方.
中國正在制訂一項先發制人的戰略嗎
10年來,隨著解放軍從一支以步兵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軍隊轉變成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資源的比較現代的軍隊,中國獲得了武器系統,採納了使之能夠在周邊地區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包括突然襲擊)的作戰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軍第二炮兵的武庫中有大約900枚短程彈道導彈.由於獲取了蘇—30攻擊機和F—10戰斗機———兩者都裝備著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中國的進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進.解放軍還正在加強信息戰,電腦網路作戰和電子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用於先發制人的攻擊.
·解放軍的作者們說,當遇到更加強大的敵人時,先發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邏輯的.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強調,靜態的防禦不足以在現代軍隊的高速和破壞力基礎上保衛領土.其結果是,解放軍的作戰理念尋求阻止敵軍集結和利用進攻性打擊來掌握主動權,從而使敵人不知所措.解放軍的理論家們認為,有效的防禦包括在敵人領土上,趕在其能夠動用之前摧毀敵人的實力.
中國獲得了力量投射資源,包括遠距離的軍事通信系統,空中指揮,控制和通信用飛機,耐久力很強的潛艇,無人戰斗機(UCAVs),以及新的精確制導空對地導彈.這些都表明,解放軍正在形成採取先發制人軍事行動的更強實力.解放軍的訓練注重"出其不意的"遠程打擊訓練或針對敵人海軍艦只群的協調一致的空中/海軍打擊.這也可能顯示出,它打算趕在本地區爆發危機之前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選擇.
根據解放軍的《戰役學》文件(2000年),一旦敵對行動開始,"'積極防禦'的要旨就是主動殲滅敵人.……雖然從戰略上講,要以積極防禦為指針,但'在軍事戰役中'重點要放在掌握主動和積極進攻上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
除了開發殲滅敵軍的實力之外,解放軍還正在探索動用有限武力的選擇方案.中國的戰役理論把這種選擇定義為武力的"非戰爭"用途———政治脅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戰爭行為.1995年和1996年在台灣海峽進行的兩棲演習和導彈發射就是武力的"非戰爭"用途的實例.然而,這一概念還包括空中和導彈打擊,暗殺和破壞等.這種文章突出顯示了中國做出錯誤估計的可能性,因為任何這種行動的打擊對象,即使不是范圍更加廣泛的國際社會,都會視之為戰爭行為.
有關戰爭的一項全面觀點20年來,中國的文職與軍事戰略家一直就現代戰爭的性質問題進行辯論.這些辯論汲取中國戰略傳統及其歷史經驗內部的來源,以提供對"軍事革命","非對稱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看法.這種辯論突出表明了中國對戰爭的非動能手段的興趣,以及經濟,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國的戰爭計劃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強.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文件《軍事戰略科學》(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國軍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戰爭觀點.文件說:"戰爭不僅是軍事斗爭,而且還是政治,經濟,外交和法律戰線上的全面競爭."
最近,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對國際法越來越感興趣,把它當作在戰斗前對敵手產生威懾的一項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一場信息戰,把第三方的干預描繪成按照國際法屬於非法.中國還試圖影響國際輿論,使之有利於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曲解,通過在學術意見和國家觀點中放棄長期公認的航行自由規范,而接受有關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上空,可能還有外層空間享有更大主權的解釋.
非對稱戰爭
確認和利用非對稱性是中國戰略和軍事思維的一個根本方面,尤其是作為一支較弱的軍隊打敗比較強大的軍隊的手段.自從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聯軍行動"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家一直注重採取非對稱對策來利用技術上占優勢的對手的弱點.1999年《解放軍報》的一篇社論明確闡述了這一點:"占絕對優勢的強大敵人當然並非沒有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點.……我們的軍事准備的直接宗旨必須是找到利用強敵弱點的策略."中國對非對稱戰爭選擇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資於彈道和巡航導彈系統方面看到.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水下作戰系統(包括潛艇和先進的水雷),太空對抗系統,電腦網路作戰和特別行動部隊.
中國軍事戰略中保密性和詭計的作用
中國軍事戰略中對在沖突中掌握主動權和使敵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帶來了對在戰略,作戰和戰術層次上採用詭計的重視.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把戰略詭計定義為"引誘對方形成錯覺……並在造成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最小代價情況下,以一種有組織和有計劃的方式產生各種假象,從而使自己獲得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除了信息戰和常規的掩護,隱蔽和詭計之外,解放軍還汲取中國的歷史經驗,並從戰略和詭計在中國的治國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貫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幾十年,解放軍內部重新掀起研究孫子,孫臏,吳起和商鞅等中國經典軍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熱潮.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關運用詭計的戒律.
中國共產黨對保密性的嚴重依賴與軍事上的詭計共同作用,限制了國家安全決策,軍事實力和戰略意圖方面的透明度.然而,過度的信心可能是由於軍事領導人迷戀於戰略和詭計所帶來的捉摸不定的好處.此外,指揮官用來對付敵手的技能也可以用於掩蓋解放軍系統內部的壞消息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因此,保密性和詭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給中國的敵手,而且給中國領導人造成迷惑

J. 國防知識手抄報

手抄報可以寫國防知識以及公民的做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以往的國防意識和國防方式,已經明顯落後於時代要求。因此,傳統的國防觀念必須被社會國防、全民國防所代替。

當今時代,由於高技術在戰爭中的普遍應用,網屏天地盡在方寸之間,使國與國之間已無明顯界線和邊沿可言。太空之上,衛星定位,萬里之遙縮於方寸,御敵於國門之外的「阻擋」式防禦已形同虛設,「外科手術式」戰法的實際應用,可以將戰場輻射任何地方。

立體戰」已成為世界上多場局部戰爭的現實。現代條件下的戰爭,特別是在敵強我弱「不對稱」態勢下作戰,軍民將融為一體,「只有軍人才是國防的主體」的觀念已經過時,人民戰爭將是未來戰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種種現象表明,國防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因此,必須樹立「國防就在身邊」的現代國防理念,自覺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一是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自覺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穩定,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是人們安居樂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可靠保障。對危及我國生存和發展的潛在的、現實的威脅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憂患感。全體公民都要身體力行,自覺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二是要不斷加強學習,自覺用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無論是導彈、原子彈、中子彈,還是衛星定位、黑客入侵、電子跟蹤,無不是知識積累創新的結果。不掌握現代高科技知識的民族,就註定是落後的民族。要建立鞏固的國防,保衛國家安全,就要不斷學習積累現代知識。

三是要提高警惕,自覺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當今世界,國防無邊沿,敵人也不再全是從邊境、海防入侵之敵。各種無形的敵人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把「防線」設在自己的頭腦中,自覺維護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閱讀全文

與關於國防武器裝備的思維導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