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漢陰縣軍事基地

漢陰縣軍事基地

發布時間:2021-03-06 12:55:52

① 於禁在襄樊兵敗時有選擇的餘地嗎

於禁在襄樊戰役中被關羽水淹七軍,最終只能戰敗投降。於禁跟隨曹操征戰沙場一輩子,如今卻因「貪生怕死」而投降,老而失節,是在令人嘆惋,我們其實可以分析一下,於禁在這次兵敗後,有選擇的餘地嗎?

曹操劇照

c第二種選擇、投降。投降盡管聽著不太好聽,但是起碼保存了反攻的實力,就是懸在敵人背後的一把鋼刀,時刻都會插在關羽的脊樑,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權宜之計,也算是為士兵的性命考慮,如果於禁在此時不選擇投降的話,按照關羽的脾性,很有可能直接會大開殺戒,那麼於禁手下的三萬士兵都要給於禁陪葬了。

② 漢中歷史

介紹少了宋代。宋代漢中張浚領導吳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歷史上內最輝煌的一頁。
在南北容對峙的形勢下,從全局的角度認識到漢中的地位並加以經營的,當數南宋張浚。南宋初,一個迫切的問題是宋高宗趙構"巡幸"之所的選擇。當時,金兵攻勢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東越山東而趨江淮,西越山西而攻關中,中路越中原而趨荊襄。漢中、隴西尚處二線,四川則是大後方。南宋君臣們所要做的是既能暫避金兵之鋒銳,又能保持一種不失時機地進行反攻的態勢。大臣們建議巡幸建康、武昌、四川、關中的都有。張浚建議巡幸漢中。他上疏宋高宗說:"漢中形勝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南宋在關中之軍),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謹積粟理財,以待巡幸。"[註:《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陝西四]張浚對漢中的經營規劃充分利用了漢中與周圍地區的關系。漢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後方,又能左右伸縮,聯絡隴西、荊襄,流通戰爭資源,呼應關中、中原等前線地區的戰事。這樣,漢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區實居樞紐性的地位。張浚之議雖未被採納,不過,由於張浚對漢中的經營,南宋以川陝、荊襄、江淮呼應作戰的一字長蛇之勢卻得以形成。

③ 古代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沈(shen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2、 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
姓氏分布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間地。春秋時,沈國被蔡國滅掉後,季載的後代子逞逃奔楚國,其孫沈尹戌,初隱居於零山,後仕楚為左司馬。尹戌之子沈諸梁,世襲作司馬,食采於葉(今河南葉縣)。秦時,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離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此為沈姓南遷之始。魏晉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隨同遷王。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寧化、龍巖、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縣善化鎮,為沈姓移居台灣之始。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台灣,進而又移居海外。沈姓歷代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名人
沈沖:南朝齊吳興武康人,字景綽。沈懷文子。仕宋,歷任撫軍正佐,兼記室。父懷文得罪被殺,與兄弟情哀貌苦,見者傷之,以此知名。歷官尋陽太守。齊武帝時,遷御史中丞、五兵尚書。與兄沈淡、沈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卒年五十一。謚恭。
沈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亞之:唐吳興人,字賢。初至長安,與李賀結交。憲宗元和十年第進士。為秘書省正字。穆宗長慶中,補櫟陽令。後累遷殿中丞御史內供奉。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為判官。耆罷,亦貶南康尉。官終郢州掾。以文詞得名,嘗游韓愈門下。作傳奇小說《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等。有集。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期:唐朝詩人,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他與同時代的宋之問均為宮廷詩夫。世人稱為「沈宋」。他擅長七言詩,形式上講究聲律,屬對精密,但缺乏內容。沈□期的詩對律詩的定型有一定影響。
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錢塘人。他勤於鑽研,精通天文、歷法、數學及醫學,並對物理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某些規律和現象有較科學的認識。他晚年住在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郊),將平生研究成果及見聞撰成《夢溪筆談》30卷。該書詳細記錄了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還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夢溪筆談》對研究北宋社會狀況極有價值。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長洲人(今江蘇省吳縣),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詩文俱佳,與唐寅、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之四大家」。
評論 | 2 3
2013-09-23 15:25熱心網友 最快回答
沈 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 括: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學家,他所著《夢溪筆談》記載了其在天文、數學、礦業、醫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為後世科學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本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著有《良方》、《長興集》等傳世。
沈 周: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為人耿直,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詞》、《石田詩鈔》、《石田雜記》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錄鬼簿》載:「後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稱為蠻子關漢卿者是也。」著雜劇《祈甘雨貨郎朱蛇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蛾燕山逢故人》、《鬧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等五種。以上種種元曲的問世,不僅繁榮了江西的雜劇活動,而且因其內容大多為歷史題材,對明代弋陽腔連台本戲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 仕:字懋學(1488-1565),又字子登,號青門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其散曲多描寫艷情及享樂生活,內容庸俗。當時稱為「青門體」。著有散曲集《唾窗絨》等。
沈 璟:明代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員外郎,光祿寺丞等職。致力戲曲聲律研究,形成「吳江派」,沈氏一族從事詞曲研究,創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觀。
沈 鵬: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於江蘇江陰。幼年始習字畫。入大學後攻讀文學,又學新聞專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委員會顧問等。書法長行草,有強烈的時代風貌與個人風格,書體兼及隸、楷多種面貌,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著作有《書畫評論》、《沈鵬書畫談》、《三餘吟草》、《當代書法家精品訂·沈鵬卷》、《草書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編的書刊達500種以上。
沈法興: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於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聚眾造反,靠著家族的號召力,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七萬餘人,並佔領了江都南方重鎮毗陵。杜伏威據厲陽,李子通據海陵,沈法興據毗陵,三大勢力都對江都虎視眈眈,後為李子通擊敗。
沈慶之:字弘先,南北朝時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朝著名將領、太尉,封始興郡公,曾在婁湖(今江蘇省南京市)廣置田產。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沈亞之:唐代吳興人,文學家,元和進士,善文辭,且能詩,為李商隱所推許。有作品《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河南省內黃人。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七言詩,詞藻華麗,律體嚴謹,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市)人,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其《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傳師:字子言,唐代蘇州(今屬江蘇省)人,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寶歷元年(825年)入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長文《續書斷》把它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並列為妙品。宋歐陽修《六一題跋》雲:「傳師書非一體,放逸可愛。」宋代米芾對他人的書法很少許可,但對沈傳師極為推崇。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虛。」人稱中唐以後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大書以沈傳師為主。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行、草,以書自名」。傳世書跡有《羅池廟碑》、《游道林嶽麓寺詩》、《柳州石井銘》等。今存正書《羅池廟碑》拓本。
沈欽韓:字文起,號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吳興),史學家,文學家,學問淵博,精史地之學,長於訓詁考證。資秉極敏,而勤學甚至。家綦貧,書值千錢即無力購致,假之藏書家,計日以還,輒寫其要,遂淹通群經。尤長《禮》與《春秋》,熟於諸史志,旁及百家,故記,官書,野乘,古今專集,匯集,類抄,札記,究其條緒,悉歸於統。故所為制舉文,沈博怪瑋,常人不能解。
沈德潛:江蘇長州人,清朝詩人,他主張作詩應符合理學原理,為擬古詩派代表,其作品《唐詩別裁》、《古詩源》為研究古詩發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蘇省華亭人,清代畫家,所畫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鈞儒:浙江嘉興人,早年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多次組織群眾運動,為「七君子」之一,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為我國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沈雁冰:筆名矛盾,浙江桐鄉人,著名革命文學家,中共黨員,早年參加文學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我國文化部門重要職務。他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傑出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沈啟賢少將
沈啟賢(1912-——),陝西省漢陰縣人。1930年參加西北軍。1936年由西北軍起義參加陝南抗日義勇軍第1軍,任參謀長。1937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任第15軍團警衛團參謀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教導營營長,新編第4旅參謀長,新四軍第3師10旅29團團長,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一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3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江軍區參謀長,北滿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獨立第5師師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6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7師師長,145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參謀長,志願軍空軍參謀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沈鴻林少將
沈鴻林(1910-——),山東省菏澤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闖關東,在山海關附近被東北軍抓兵,在110師4旅53團3營1連當兵,1931年當了班長。1935年在陝西與紅軍作戰時被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方面軍2師2團2連班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營長,新四軍獨立旅2團營長,山東軍區第1師2團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補充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2軍155師465團團長。參加了保衛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55師副師長,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路工程9師師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214師師長,鐵道兵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兼工程部部長,大興安嶺指揮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荊江分洪和海南島國防工程建設。為大興安嶺林區建設做出了貢獻。後任鐵道兵學校校長,鐵道兵技術學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 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沈濱義中將
沈濱義(1944.12-——),浙江省義烏縣人。1964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快艇電航兵。1969年4月後任海軍快艇艇長、副中隊長、中隊長、副大隊長。1975年3月入軍政大學軍事系學習。1978年2月後任海軍快艇支隊參謀長、副支隊長、支隊長。1980年9月入海軍學院合成指揮班學習。1983年8月任海軍赴孟加拉國軍事學裝備專家組組長。1985年8月任海軍福建基地參謀長。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學習。1989年10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1991年8月任海軍上海基地司令員。1993年3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99年12月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96年晉升為海軍中將軍銜。

④ 沈氏歷史名人故事,不多也不少,差不多10行吧,多幾個更好

【沈姓始祖冉季載】
沈姓源出於姬姓,為黃帝之後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時的三監(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衛封蔡叔,以監殷民,稱為三監)很是不服,商王紂之子武庚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周公旦組織軍隊進行征伐,最終平息了叛亂。季載(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於是將這位有才乾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後又將其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聃」可寫作「冉」,古時的冉、沈讀音相同,所以季載又稱冉季載。春秋時,聃國被晉(今屬山西)滅掉,季載後代逃至楚國,為不忘亡國之痛,從此便以國為姓,稱為沈姓。冉季載從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沈姓其他歷史名人】
沈 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 括: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學家,他所著《夢溪筆談》記載了其在天文、數學、礦業、醫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為後世科學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本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著有《良方》、《長興集》等傳世。
沈 周: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為人耿直,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詞》、《石田詩鈔》、《石田雜記》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錄鬼簿》載:「後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稱為蠻子關漢卿者是也。」著雜劇《祈甘雨貨郎朱蛇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蛾燕山逢故人》、《鬧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等五種。以上種種元曲的問世,不僅繁榮了江西的雜劇活動,而且因其內容大多為歷史題材,對明代弋陽腔連台本戲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 仕:字懋學(1488-1565),又字子登,號青門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其散曲多描寫艷情及享樂生活,內容庸俗。當時稱為「青門體」。著有散曲集《唾窗絨》等。
沈 璟:明代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員外郎,光祿寺丞等職。致力戲曲聲律研究,形成「吳江派」,沈氏一族從事詞曲研究,創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觀。
沈 鵬: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於江蘇江陰。幼年始習字畫。入大學後攻讀文學,又學新聞專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委員會顧問等。書法長行草,有強烈的時代風貌與個人風格,書體兼及隸、楷多種面貌,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著作有《書畫評論》、《沈鵬書畫談》、《三餘吟草》、《當代書法家精品訂·沈鵬卷》、《草書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編的書刊達500種以上。
沈法興: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於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聚眾造反,靠著家族的號召力,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七萬餘人,並佔領了江都南方重鎮毗陵。杜伏威據厲陽,李子通據海陵,沈法興據毗陵,三大勢力都對江都虎視眈眈,後為李子通擊敗。
沈慶之:字弘先,南北朝時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朝著名將領、太尉,封始興郡公,曾在婁湖(今江蘇省南京市)廣置田產。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沈亞之:唐代吳興人,文學家,元和進士,善文辭,且能詩,為李商隱所推許。有作品《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河南省內黃人。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七言詩,詞藻華麗,律體嚴謹,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市)人,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其《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傳師:字子言,唐代蘇州(今屬江蘇省)人,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寶歷元年(825年)入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長文《續書斷》把它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並列為妙品。宋歐陽修《六一題跋》雲:「傳師書非一體,放逸可愛。」宋代米芾對他人的書法很少許可,但對沈傳師極為推崇。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虛。」人稱中唐以後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大書以沈傳師為主。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行、草,以書自名」。傳世書跡有《羅池廟碑》、《游道林嶽麓寺詩》、《柳州石井銘》等。今存正書《羅池廟碑》拓本。
沈欽韓:字文起,號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吳興),史學家,文學家,學問淵博,精史地之學,長於訓詁考證。資秉極敏,而勤學甚至。家綦貧,書值千錢即無力購致,假之藏書家,計日以還,輒寫其要,遂淹通群經。尤長《禮》與《春秋》,熟於諸史志,旁及百家,故記,官書,野乘,古今專集,匯集,類抄,札記,究其條緒,悉歸於統。故所為制舉文,沈博怪瑋,常人不能解。
沈德潛:江蘇長州人,清朝詩人,他主張作詩應符合理學原理,為擬古詩派代表,其作品《唐詩別裁》、《古詩源》為研究古詩發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蘇省華亭人,清代畫家,所畫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鈞儒:浙江嘉興人,早年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多次組織群眾運動,為「七君子」之一,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為我國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沈雁冰:筆名矛盾,浙江桐鄉人,著名革命文學家,中共黨員,早年參加文學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我國文化部門重要職務。他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傑出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沈啟賢少將
沈啟賢(1912-——),陝西省漢陰縣人。1930年參加西北軍。1936年由西北軍起義參加陝南抗日義勇軍第1軍,任參謀長。1937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任第15軍團警衛團參謀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教導營營長,新編第4旅參謀長,新四軍第3師10旅29團團長,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一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3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江軍區參謀長,北滿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獨立第5師師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6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7師師長,145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參謀長,志願軍空軍參謀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沈鴻林少將
沈鴻林(1910-——),山東省菏澤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闖關東,在山海關附近被東北軍抓兵,在110師4旅53團3營1連當兵,1931年當了班長。1935年在陝西與紅軍作戰時被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方面軍2師2團2連班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營長,新四軍獨立旅2團營長,山東軍區第1師2團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補充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2軍155師465團團長。參加了保衛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55師副師長,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路工程9師師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214師師長,鐵道兵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兼工程部部長,大興安嶺指揮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荊江分洪和海南島國防工程建設。為大興安嶺林區建設做出了貢獻。後任鐵道兵學校校長,鐵道兵技術學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 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沈濱義中將
沈濱義(1944.12-——),浙江省義烏縣人。1964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快艇電航兵。1969年4月後任海軍快艇艇長、副中隊長、中隊長、副大隊長。1975年3月入軍政大學軍事系學習。1978年2月後任海軍快艇支隊參謀長、副支隊長、支隊長。1980年9月入海軍學院合成指揮班學習。1983年8月任海軍赴孟加拉國軍事學裝備專家組組長。1985年8月任海軍福建基地參謀長。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學習。1989年10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1991年8月任海軍上海基地司令員。1993年3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99年12月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96年晉升為海軍中將軍銜。

⑤ 漢中在歷史上曾經被稱什麼

天漢,梁州,褒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⑥ 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1,沈傲君

沈傲君(本名趙燕),1976年9月29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大陸女演員。1997年因拍攝百事可樂廣告而出道。2001年主演古裝歷史劇《大唐情史》。2003年憑借主演的古裝輕喜劇《神醫喜來樂》提名第2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演員。

2,沈夢辰

沈夢辰,1989年6月13日出生於湖南省湘西吉首市,畢業於湖南大學06級表演系本科,中國內地女主持人、演員、模特。2008年,沈夢辰參加湖南娛樂頻道「年度星姐選舉」總決賽,並榮獲最佳上鏡獎。

3,沈南

沈南,1986年7月10日出生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影視演員,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人文學院法學系。2007年,參加黑龍江電視台主辦的「我主熒屏」全國主持人選拔賽,獲得全國總決賽十強,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2008年,擔任黑龍江衛視《咱這也有文藝人》的現場觀察員。

4,沈凌

沈凌,1979年11月15日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為中國傳媒大學),主持人、歌手、演員。2003年,沈凌首次作為主持人主持資訊類節目《娛樂任我行》。

5,沈保平

沈保平,1957年生於河南省新鄉市,中國內地男演員。1983年在話劇《十六號病房》中飾常葦。2000年參演《天邊有個威海衛》。2004年在《漢武大帝》中飾演剛烈任性的梁王劉武,2005年出演《楚漢風雲》中千古謀聖張良。

⑦ 《漢中行》刻碑在哪裡什麼時間刻的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⑧ 堅持進行三年游擊戰爭的將領是誰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戰斗在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一、二、四等三個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由於斗爭形勢的變化,先後離開各自的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踏上長征的道路。為堅持各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先後有近8萬紅軍部隊與地方武裝留在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安徽、河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海南等14個省,開創了贛粵邊、閩贛、閩西、閩中、閩北、閩東、閩粵邊、皖浙贛邊、浙南、湘鄂贛邊、湘贛邊、湘南、鄂豫皖邊、豫南、鄂豫陝邊、皖西北、川陝邊、川滇黔邊、滇桂邊、瓊崖等21個游擊區,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由於史學界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三年時間為准,加上這些游擊區大部分在南方,故統稱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實際上由於主客觀環境不同,各游擊區堅持斗爭的時間也不同,應以其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的實際時間為准。
通常所說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指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堅持贛粵邊、閩贛邊、閩西、閩粵邊、閩北、閩東、皖浙贛邊、浙南、湘鄂贛邊、湘贛邊、湘南、鄂豫皖邊、豫南、瓊崖等8省14個游擊區。實際上根據史學界近年來的研究及中央認定,還有閩中、鄂豫陝邊、皖西北、川陝邊、川滇黔邊、黔東、滇桂邊等7個游擊區也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這21個游擊區除川陝邊、川黔邊、黔東、皖西北游擊區完全或基本上失敗外,其他游擊部隊先後於1937年至1938年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與瓊崖抗日游擊總隊,奔赴抗日戰場。
1955年至1965年,首次授銜時,有17個游擊區的109名當年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指戰員被授予將帥軍銜,其中,元帥1名、大將1名、上將3名、中將8名、少將96名,占授銜將帥的6.6%,現介紹如下:
一、贛粵邊游擊區
活動地域主要為贛南、粵北一帶,由中央蘇區突圍的部分部隊與當地游擊武裝組成,主要領導人為項英、陳毅,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二營時僅有300多人。授銜時共有5人被授予將帥軍銜,他們是:
陳 毅 四川省樂至縣人,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領導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55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時被授予元帥軍銜。
張日清 福建省長汀縣人,曾任信康雄游擊司令部支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第十四步兵學校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羅 斌 福建省武平縣人,曾任贛南南雄南山游擊隊政治委員、隊長。1962年任公安部隊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康 林 江西省於都縣人,曾任贛南遊擊隊特務員。1961年任某軍副軍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曾如清 江西省吉安縣人,曾任中共於都縣譚頭區委書記兼游擊大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志願軍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二、閩贛邊游擊區
活動地域為閩西、贛東一帶,部隊主要由鍾得勝、彭勝標等領導的汀(長)、瑞(金)游擊隊組成,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第二營時共300多人。授銜時共有4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張開荊 江西省吉水縣人,曾任游擊縱隊司令員。1955年任黑龍江省軍區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鍾國楚 江西省興國縣人,曾任閩贛軍區獨立第八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1955年任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黃玉庭 江西省萬年縣人,曾任游擊大隊長。1955年任空軍第二航空預科部隊總隊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彭勝標 福建省長汀縣人,曾任兆征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55年任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三、閩西遊擊區
活動地域主要在閩西及閩西南地區。部隊由閩西地方武裝組成,主要領導人為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一、三營和第四團第一營時。有1200多人。授銜時共有13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黃火星 江西省樂安縣人,曾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檢察長兼中央軍委總直屬隊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王 直 福建省上杭縣人,曾任紅軍連政治指導員。1955年任福州軍區公安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香雄 福建省上杭縣人,曾任紅軍醫生。1964年任空軍某軍軍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劉永生 福建省上杭縣人,三年游擊戰爭時曾任永東游擊隊司令員。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在閩西堅持斗爭,曾任閩粵贛邊縱隊司令員。1955年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建省軍區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何志遠 湖南省瀏陽縣人,曾任閩西南中共區委書記、代縣委書記。1955年任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邱相田 福建省上杭縣人,曾任閩西南政委員會青年部副部長。1955年任濟南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雍耿 福建省寧化縣人,曾任閩西紅軍 永定大隊大隊長。1955年任空軍某軍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陳茂輝 福建省上杭縣人,曾任中共永埔縣委副書記。1955年任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羅桂華 江西省萍鄉縣人,曾任福建軍區獨立第九團政治委員。1995年任總軍械部駐沈陽代表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鄭貴卿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閩西南遊擊第三支隊副支隊長。1961年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時晉升為少將軍街。
姜茂生 廣西鳳山縣人,曾任閩西南遊擊第三支隊一大隊大隊長。1955年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廖成美 福建省龍岩縣人,曾任龍岩游擊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高級炮兵技術學校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熊兆仁 福建省永定縣人,曾任閩西紅軍第四支隊副大隊長。1955年任福建省軍區副參謀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四、閩東游擊區
活動地域主要為福建東部一帶,部隊主要由紅軍閩東獨師及地方部隊組成,主要領導人為葉飛,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時有1300多人。授銜時有2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葉 飛 福建省南安縣人,曾任中共閩東特委書記、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紅軍閩東獨立師師長、政治委員。1995年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建省軍區司令員兼第一政治委員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 挺 福建省福安縣人,曾任閩東獨立師第四團團長。1961年任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晉升少將軍銜。
五、閩贛游擊區
活動地域主要為福建、江西東北部地區,部隊主要為紅軍閩北獨立師及地方武裝組成,主要負責人為黃道、黃立貴等,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時有1600多人。授銜時共有4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鐃守坤 江西省德興縣人,曾任紅軍閩北獨立師第二團團長、閩東北軍分區司令員。1995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劉文學 湖南省醴陵縣人,曾任閩浙贛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5年任浙江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陳仁洪 江西省鉛山縣人,曾任閩浙贛軍區第四縱隊第一支隊長。1955年任某軍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謝 銳 江西省弋陽縣人,曾任紅十軍政治部宣傳隊長。1955年任裝申兵學院副院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六、浙南遊擊區
主要活動地域為浙江南部及閩北一帶,部隊由原紅十軍團突圍部隊組成,主要領導人為劉英、粟裕,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時有500多人。授銜時有6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粟 裕 湖南省會同縣人,曾任紅軍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1955年任解放軍總參謀長時被授予大將軍銜。
王蘊瑞 河北省巨鹿縣人,曾任紅軍挺進師參謀長。1955年任南京軍區參謀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喬信明 湖北省大冶縣人,曾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八十八師參謀長。1955年任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劉亨雲 江西省貴溪縣人,曾任閩浙軍區教導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石家莊高級步兵學 校副校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文碧 江西省吉水縣人,曾任紅軍挺進師第二縱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志願軍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陳鐵君 浙江省平陽縣人,曾任閩浙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5年任軍委訓練總監部計劃監察部副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七、皖浙贛邊游擊區
原為閩浙贛游擊區,後改為皖浙贛游擊區,主要活動地域為皖南、浙西、贛北一帶,主要領導人為關英、李步新,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時有400多人。授銜時有3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劉毓標 江西省橫峰縣人,曾任皖浙贛省委組織部長兼獨立團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倪南山 安徽省東至縣人,曾任皖浙贛江南紅軍獨立營特派員。1955年任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孫克驥 福建省崇安縣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閩浙贛特委委員兼統戰部長。1955年任廣州軍區公安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八、閩粵邊游擊區
又稱閩南遊擊區,主要活動地域為閩南、粵東北一帶,主要負責人為何鳴、盧勝等,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時有300多人。授銜時有4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盧 勝 廣東省瓊海縣人,曾任閩南紅軍第三團團長兼政治委員。1955年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王 勝 福建省上杭縣人,曾任閩南紅三團副團長兼參謀長。1955年任裝甲兵文化學校校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鍾發宗 江西省興國縣人,曾任中共興國縣委軍事部部長、游擊隊長。1955年任南京步兵學校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彭德清 福建省同安縣人,曾任閩南第二游擊支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福建基地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九、湘贛游擊區
活動地域為湘東、贛西一帶,由紅六軍團長征後留下的部分部隊與地方武裝組成,主要領導人為譚余保,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二營時有300多人。授銜時有7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劉培善 湖南茶陵縣人,曾任湘贛紅軍獨立團政治委員。1955年任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盧文新 江西省寧都縣人,曾任湘贛游擊分隊隊長、政治指導員。1961年任廣州軍區工程兵政治委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朱雲謙 江西省蓮花縣人,曾任湘贛邊區中心縣委書記。1955年任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強生 江西省安福縣人,曾任湘贛邊區游擊分隊長。1964年任空軍某軍副軍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羅維道 江西省泰和縣人,曾任中共茶(陵)、攸(縣)、蓮(花)縣委書記。1955年任防空軍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段煥競 湖南省茶陵縣人,曾任湘贛游擊司令部游擊大隊參謀長兼 第一支隊長隊長。1955年任某軍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童炎生 江西省安福縣人,曾任茶(陵)、攸(縣)、蓮(花)游擊隊隊長。1955年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十、湘鄂贛邊游擊區
活動地域主要為湘東北、鄂東南、贛西北地區,部隊主要由在該地堅持斗爭的紅十六師及地方武裝組成,主要負責人為徐彥剛、傅秋濤、鍾期光等,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時有1100多人。授銜時有19人被授予將軍軍銜,其中上將2人、中將1人、少將16人,是誕生將軍較多的游擊區之一,他們是:
鍾期光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宣傳部部長。1955年任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傅秋濤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兼湘鄂贛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任軍委總參謀部隊列部部 長時被授予上將軍銜。
張 藩 湖南省瀏陽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5年任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主任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王義勛 湖北省陽新縣人,曾任紅十六師偵察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南京軍區公安軍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孔峭帆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鄂贛省軍區政治部沒收委員會主任。1961年任安徽省軍區後勤部部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朱直光 湖南北省陽新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衛生部材料股股長、療養所所長。1964年任福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劉玉堂 江西省興國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1955年任武漢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阮漢清 湖北省陽新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衛生部部長。1961年任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阮賢榜 湖北省通山縣人,曾任中共湘鄂贛東北特委組織部部長兼中心縣委書記。1955年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 元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鄂贛游擊支隊排長。1964年任某軍副軍長兼參謀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彬山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贛軍區游擊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某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詠湘 湖南省湘陰縣(今汩羅市)人,曾任湘鄂贛軍區東北分區參謀長。1955年任志願軍 某軍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嘉民 湖北省陽新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平(江)、瀏(陽)游擊大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汪克明 湖北省陽新縣人,曾任湘鄂贛紅十六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1955年任北京軍區軍事檢察院檢察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闖初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獨立營營長。1955年任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林勝國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紅十六師特派員。1964年任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副政治委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羅湘濤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供給部部長,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部長。1955年任南京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秦化龍 湖南省平江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游擊第一支隊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南京軍區炮兵政 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梁金華 湖南省湘陰縣人,曾任湘鄂贛軍區特務大隊大隊長。1961年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十一、湘南遊擊區
活動地域為湖南東南部江西西南部及粵北地區。由紅六 軍團留下的部隊發展而成,主要領導人李林,1938年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時有300多人。授銜時有2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楊漢林 江西省興國縣人,曾任湘粵贛游擊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曾昭墟 江西省興國人,曾任湘粵贛邊游擊支隊第七大隊政治委員。1964年任某軍副軍長兼參謀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十二、鄂豫皖游擊區
活動地域主要位於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1934年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留下的部隊在高敬亭領導下,組建了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斗爭,至1937年10月集中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第九團及支隊直屬隊時,部隊還保存約3000人左右,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殲敵人數最多,部隊保存人數最多,也是唯一使用軍番號的游擊部隊。1955年授銜時共有23人被授予將軍軍銜,誕生的將軍居南方各游擊區之首,他們是:
林維先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參謀、副團長。1955年任浙江省軍區司令員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梁從學 安徽省六安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團長、黃崗游擊隊隊長。1955年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鄧少東 湖北省大悟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分隊長。1955年任公安部隊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葉泰青 河南省信陽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班長。1961年任空軍某軍副軍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江騰蛟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鄂豫皖蘇區陂南縣兒童局書記。1955年任廣州軍區防空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鄔蘭亭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連長。1961年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士懷 河南省商城縣人,曾任鄂東北獨立團政治委員。1962年任安徽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時晉升為少將軍街。
李長如 湖北省大悟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團政治處宣傳隊隊長。1961年任東海艦隊政治部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世安 安徽省六安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中隊長。1955年任廣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世焱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分隊長。1955年任安徽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肖先進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班長。1964年任某軍軍長時晉升為少將軍街。
余 明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鄂東北獨立團手槍隊政治指導員。1955年任空軍某軍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汪少川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中共黃崗中心縣委書記。1955年任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宜愛 安徽省六安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特務營政治委員。1961年任上海警備區參謀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陳 祥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紅軍通信員。1961年任某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羅厚福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鄂東北道委第三路游擊師長。1961年任湖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高立忠 河南省新縣人,曾任紅軍班長。1961年任海軍指揮學校校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黃仁廷 安徽省六安縣人,曾任鄂東北獨立團政治委員。1955年任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詹化雨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分隊長。1955年任軍委測總參謀部繪局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蔡炳臣 河南省商城縣人,曾任商城縣區游擊隊指導員、便衣隊隊長。1955年任吉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熊 挺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紅二十八軍團政治處秘書。1955年任南京軍區政治部直屬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戴克明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中共河南省光山縣委書記。1964年任信陽步兵學校校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十三、鄂豫邊游擊
活動地域主要為豫南信陽、確山一帶。1936年1月,新組建的中共河南省委組成一支7人游擊隊,獨立堅持游擊戰爭,主要負責人為張新江、王國華、周駿嗚等,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時已發展到1000多人。授銜時有3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趙 峰 河南省泌陽縣人,曾任豫南遊擊隊衛生員。1964年任某軍軍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周慶嗚 河南省確山縣人,1937年參與領導本縣竹溝鎮農民暴動。1964年任廣州軍區後勤部部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栗在山 河南省南陽縣人,曾任游擊隊政治指導員。1955年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治委員兼訓練基地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十四、鄂豫陝邊游擊區
活動地域位於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陝西東南部一帶。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與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到陝東南後,留下少數部隊由陳先瑞率領,在鄂陝邊堅持游擊戰爭。於1935年9月組建中共鄂豫陝特委與紅七十四師。1937年8月,紅七十四師奉中央命令北上延安時部隊已發展到2100多人,改編為第八路軍115師留守處,10月改為西北留守兵團警備第四團。該部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另一支保留正規番號,殲敵人數,部隊保存人數較多的部隊,也是唯一改編為八路軍的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部隊。授銜時有9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陳先瑞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鄂陝游擊司令員、紅七十四師師長。1955年任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方升普 安徽省金寨縣人,曾任中共鄂豫陝特委委員,豫陝游擊師 師長、紅七十四師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防空軍第一軍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劉健挺 安徽省霍山縣人,曾任紅七十四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1955年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孫 光 湖北省大悟縣人,曾任陝南遊擊支隊支隊長,紅七十四師團長。1955年任青海省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書全 安徽省六安縣人,曾任中共鄂豫陝特委委員、紅七十四師團政治委員。1955年任濟南軍區炮兵副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杜瑜華 陝西省南鄭縣人,1936年曾任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參謀長,後編入紅十五軍團。1961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何振亞 陝西省漢陰縣人,1936年曾任陝南抗日第一軍軍長,1937年2月所部編入紅十五軍團。1955年任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振挺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陝南遊擊第四師政治部主任。1961年任洛陽工程兵學校政治委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吳林煥 湖北省大悟縣人,曾任紅七十四師手槍團團長。1955年任某軍副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沈啟賢 陝西省漢陰縣人,1936年曾任陝南抗日第一軍參謀長,後編入紅十五軍團。1955年任軍事 學院空軍系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註:方升普、孫光、李書全、吳林煥四位將軍在《將帥名錄》上被寫為「參加了長征」。但據《軍史研究》1985年第一期原鄂豫陝游擊戰爭領導者陳先瑞所寫的《回顧鄂豫陝邊游擊戰爭》一文說: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後,9月9日,鄂陝、豫陝兩特委合並成鄂豫陝特委,並組建紅七十四師,堅持鄂豫陝邊游擊戰爭,直至1937年8月北上延安止,四同志一直在當地堅持斗爭。並未隨同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故說他們參加了長征並不十分准確。杜瑜華、何振亞、沈啟賢所部起義後,編成陝南抗日第一軍,一直歸紅七十四師領導,一年後紅十五軍團路過時,其部編入十五軍團警衛團,也不能說此二人參加了長征,應算堅持了鄂豫陝游擊戰爭的同志。
十五、皖西北游擊區
1931年3月,在中共中央與中共上海局直接指導下,中共黨員曹晶、張如屏等在皖北壽縣開展武裝暴動,在皖北與皖西北地區獨立自主地堅持游擊戰爭。1936年因斗爭形勢復雜,部隊化整化零,堅持地下斗爭。1937年夏,游擊師主要領導孫仲德、張如屏、楊銀聲等7人奉中央指示赴延安學習。同年12月,張如屏回皖西北組建抗日游擊隊,1938年所部編入新四軍。授銜時有1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他是:
楊銀聲 安徽省壽縣人,曾任皖西北游擊師連政治指導員,中共皖西北特委青年部部長。1955年任某軍政治委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十六、瓊崖游擊區
1927年9月,中共瓊崖特委在海南島舉行武裝暴動。1928年秋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1932年6月,瓊崖獨立師被打散,僅餘25人在馮白駒率領下堅持斗爭。1938年12月,瓊崖工農紅軍改編為廣東瓊崖民眾抗日自衛團獨立隊時有300多人,投入偉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為瓊崖縱隊,至1950年海南解放時,部隊發展到1.5萬人。授銜時有2名紅軍時期的幹部被授予將軍軍銜,他們是:
馬白山 海南省澄邁縣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共海南澄邁縣區委書記。1955年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克之 海南省瓊山縣人,1938年參加工農紅軍。1961年任海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十七、黔東特區游擊區
活動區域主要為貴州東部地區,主要部隊為黔東獨立師,負責人為王光澤、段蘇權,1934年10月創立,12月失敗。其負責人段蘇權流落3年後,於1937年底至山西歸隊。
段蘇權 湖南茶陵縣人,曾任中共黔東特委書記、黔東獨立師政法委員。1955年任高等軍事學院副教育長時被授少將軍銜。

閱讀全文

與漢陰縣軍事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