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軍事理論書籍讀後感要寫什麼
1、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寫這種讀後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麼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麼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盡量像一篇 文章,盡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麼,有什麼感想,聯想到了什麼,對自己有什麼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2、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 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 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 「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3、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 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Ⅱ 求一篇軍事著作的讀後感,要求原創,字數2000以上
長篇軍事小說《鐵甲雄師》讀後感
幾天前的一個下午,有幸與長篇小說《鐵甲雄師》謀面。初見此書時,對小說的作者賈松禪還不甚了解,單觀此書的厚度,先是讓我震撼,讓我敬佩。兼之此書赫然寫著由雷達和賈平凹兩位老師聯袂推薦,既然得到大家的認可,一定有它的可讀之處,再者此書又是由姚逸仙老師帶到我公司,並向我們陳述了此書的重要意義。而我,需要考慮的問題,此書是否可以拍成影視劇?
對於一個生在和平年代,又遠居鄉下的我來說,很少有機會拜讀軍事題材的小說。我從未經歷過大風大浪,從出生時,似乎就是攜著蜜罐來的,體驗軍旅生活註定要成為我心頭揮之不去的遺憾;當閱讀此書時,在我的眼前閃現出一幕幕血與火的生死歷練,一個個值得敬愛的老一輩革命軍人,在一個神秘而擁有很多傳奇故事的西部曾經演繹出多少輝煌。為了西北邊防的安全,為了組建一支堅不可摧的坦克裝甲師,這些可親可敬的老一輩軍人們,他們無私地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流血流汗,他們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無怨無悔地奉獻青春熱血。
這部小說時間跨度長,幾近半個多世紀。從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軍在紅柳溝剿滅土匪馬老五殘存勢力寫起,初步向我們展現了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為了不傷害那些受了巴贊喇嘛蠱惑的無辜藏民同胞,為了擎起漢藏情誼的大旗,他們甘願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堅守著這份責任。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人民的安寧,商雲漢毅然不顧即將生產的妻子肖愛蓮,而投身於殘酷的戰爭中,不幸犧牲,永遠長眠於紅柳溝。在紅柳溝之戰中引出貫穿小說始終的「槍神」高戰元,一個蒙古族鐵騎管帶的後裔。在西部剿匪中,鐵血騎兵血灑西部,高戰元活擒土匪馬老五,展現出一個驍勇善戰的勇士和一個珍惜戰友情誼的重情男兒,在後面的篇章中,他又是一個雷厲風行,身先士行的傑出軍事領導人。
這部長篇小說描寫了三代革命軍人,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的演練,他們始終擁有著革命軍人的堅強毅志和摧不垮的錚錚鐵骨,他們是捍衛祖國的鋼鐵衛士。深水潛渡,為了突破高難戰術項目,他們咬緊牙關,克服一切困難;赴滇作戰,革命忠骨永留紅土,在戰場上,他們不做縮頭烏龜,用自己的身軀保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涉冰河、穿戈壁、翻雪山,三代革命軍人不畏艱辛、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熱愛坦克裝甲師,那才是他們真正的親人,真正的家。為了新中國坦克裝甲部隊的建設事業,他們以苦為樂,勇敢地和堅苦的環境做斗爭,與大漠沙狼和木乃伊的奇遇,穿越死亡城堡,他們用血肉之軀戰勝了一個個困難,也給西部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這部小說涉及人物眾多,人物個性鮮明,語言真實生動,也許只有身臨其境,只有軍人才能懂軍人,才能知軍人,才能寫出這樣精彩的篇章。小說中也涉及了三代人的愛情故事,這些軍人在訓練場上流血流汗,嚴格要求自已,但他們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們也有著俠骨柔情的一面,他們的愛是純真而偉大的。小說中描寫了商雲漢和肖愛蓮、高戰元和唐雪雁、閻鐵民和舒蕾和枊菲菲、商鋼和何曉慧、商柳和郭勇、耿強和方紅梅、高玉婷和陳軍、商大鵬與張敏等等,這些人愛情故事,都是可歌可泣的。作者為了展現軍人的美,在塑造這些人物時,都給予了男人粗獷帥氣的輪廓,而女的大多秀美賢惠,男人為了坦克師,為了不給心愛的女人添麻煩,有時假裝忘卻愛情,而他們的女人們則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她們懷著對愛情的忠貞,對愛人的那種崇高的摯愛,用行動默默支持著他們,並且容忍著男人們對她們的不公,因為她們明白大事大非,她們有著一顆善良而純潔的心靈。這些軍人都是人,而非神,他們心中也有愛,他們心中有的是大愛。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中國西部坦克師建師五十年來的艱難雨歷程的同時,也穿插描寫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對許光達司令的迫害,用短少的筆墨構勒了一個小人物余化龍,這個人喜歡寫匿名信,私下打小報道,玩一些不為人知的鬼把戲,做了一些歪曲事實,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那些浴血奮戰在坦克A師的革命軍人不是他的同道人,他就大展權術,陷害他人,最後應了那句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恕!弄到妻離子嫌,被新歡拋棄後,又遇車禍。而被他屢次誣陷的耿爭旗師長,在他落難時,不計前嫌,並極力勸和,讓他們夫妻團聚,脾氣暴躁的高戰元最後也原諒了他,給了他新生的機會。
這些軍人可愛之處還在於他們重視戰友情誼,這種情誼不因時間、貧窮富貴、權力而改變。高戰元永遠懷念他的好兄弟商雲漢,對於商雲漢的兒子商鋼,他盡了父親應盡的義務,他從嚴要求他,似乎有點不盡人情,但是他給了商鋼鍛煉的每一次機會,他對商鋼的每一次進步,是無比欣慰的;當商鋼、商柳因為爺爺的問題而被轉業時,他『托關系,走後門』,力挺烈士後代,他說因為商鋼是可塑之才。為了替老領導耿爭旗討個公道,洗清不白之冤,他寧肯失去自已進升的機會。
讀這樣的小說,彷彿也隨著作者走進了那個血與火的戰場,走進了那個崢嶸歲月。期望我們也擁有軍人般的鋼鐵意志,戰勝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困難,我們要向這些新中國最可愛的人致敬,我們更應永遠緬懷那些為國捐軀的先烈們,讓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之花永開不敗
Ⅲ 軍事理論著作 讀後感 2000字 高分懸賞!!
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
尉繚說:「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內,文為里。能審此容二者,知勝敗矣」
大致意思是:「進行戰爭,軍事是手段,政治是根本。軍事是現象,政治是本質」
讀完這段文字,不得不佩服尉繚,用如今的話說「尉繚,你太有才啦」 哈哈哈。
數風流人物的老毛子後來之所以能把一個叫阿蔣的趕到孤島上,就是在帶兵打仗時,把政治工作抓的比阿
蔣小弟出色,一句話就是會「忽悠」,忽悠得那幫「土八路」相信「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
保持一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同樣的一片天,在我們解放軍的眼裡那就是「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
那阿蔣小弟的那片天呢? 就被老毛子「忽悠」得「山雨欲來風滿樓」 啦。
對於經營管理企業來說,今天很多優秀的管理者也基本認同「業績的背後是團隊,團隊的背後是文化」
這個文化二字,用尉繚的話就是「文」,也就是老毛子說的「政治工作。」
Ⅳ 求一篇古今中外軍事著作的讀後感,
《孫子兵法》問世以來,光芒與力量千年不衰而歷久彌新。審視《孫子兵法》獨具的超越時空的思想魅力,其核心價值支撐很大程度上應當歸結於兵法內蘊的樸素而深邃的科學精神。從哲學層面分析,《孫子兵法》蘊涵的科學精神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兵學領域的展開與升華;在具體形態上,這些精神則體現為孫子對戰爭觀念、戰略戰術、軍隊建設等諸多層面軍事認知的探索、把握和創造。伴隨著後世傳承,《孫子兵法》內蘊的科學精神又以文化的形式逐步注入社會,成為了中華民族2500年來斗爭哲學的主導特質,同時也以巨大的發散能量,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世界軍事文化的發展。 一、安國全軍的慎戰思想 從現代軍事哲學的視角進行考察,「慎戰」屬於戰爭觀層面的思考,它是孫子對戰爭問題的一個基本認知評價。誠然,《孫子兵法》當年成書的目的更多在於博取吳王闔閭的賞識,不大會有這種濃重意識,然而這並不影響做出如此判斷:孫子天才地遵循了這一建構規律,字字珠璣地展現了「慎待戰爭,利益為上」的理念。如果將這一理念歸結為功利主義,孫子的慎戰思想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為當今國際關系思維的主流——戰爭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鼻祖,盡管如此,界定孫子多少有點現代化、理想化的嫌疑。 二、先勝全勝的不戰智慧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全軍為上……全旅為上……全卒為上……全伍為上」(《謀攻》)。在《孫子兵法》的理論體系中,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設定、戰略智慧無可比肩地在兵學頂峰屹立千年,至今仍被人們從倫理和現實的角度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從軍事認識論的角度,「先勝」不僅是「戰勝」的保證,更是「全勝」的前提。要實現不戰而全勝,無殺而全師,基本條件之一就是獲取「稱勝」的綜合優勢,否則伐謀、伐交終是無源之水。在孫子看來,「善戰者」先為的「不可勝」應具有豐富的內涵,當涉及道、天、地、將、法的較量,也暗含著兵眾(武器裝備、物資保障)、士卒的強弱分化,最終應當累積為「稱勝者之戰民」(《軍形》)所需的「形」,獲取「以鎰稱銖」的戰略優勢。 誠然,基於歷史背景和技術進展的狀況,孫子時代並不具備對戰爭效益進行定量精細評估的條件,春秋末期各爭霸諸侯國之間的兵力和武器效能通常也難形成「以鎰稱銖」的懸殊局面,但這絲毫無損於孫子先勝、全勝思想的真理價值。孫子對「先勝」、「全勝」樸素而科學的把握,以最優准備、最小代價實施行動並獲取盡可能大收益的處置思路,符合當代行為科學所崇尚的效率和理性的基本要求,具備了兵學要旨的力量。這一點在全球時代,尤其是進入核時代以來,魅力愈顯雋永,受到了戰略家、軍事家頂禮膜拜。 三、審時度勢的戰略預見 從軍事認識論和實踐論出發,戰爭發起前運籌於廟堂,分析敵我態勢,的確是實施戰略,戰役或戰斗指導必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它要求戰略指導者回答「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實質上又是「先知」與「盡知」的問題。「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謀攻》),對於「知」,孫子始終把「知彼」擺在首位。有關敵情的獲取,孫子給出了「相敵」、「用間」和試探等方法,其中既有見微知著、理性演繹的被動觀察方式,也有主動探知的外圍策敵以及派駐間諜的方法。但孫子也非常強調「知己」,某種意義上,對己方的戰爭實力和戰略態勢進行科學評判比「知彼」更需要勇氣和洞察力,同樣關乎度勢的准確與否。 四、因情應變的作戰指導 因情應變,要求作戰指導者善於把握戰爭中敵我、得失、攻守、強弱、勞逸、眾寡、勇怯、勝敗、專分、治亂、虛實、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構成的態勢,找到趨吉避凶的立足點和途徑;同時還應善於造勢利導,爭取「逸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虛實》),如此,不與敵交手便可消其勢,達成「形人而我無形」,「致人而不致於人」(《虛實》)的戰爭指導態勢,游刃有餘地把握作戰行動。 與「致人而不致於人」緊密相聯,孫子力陳作戰行動要講求奇正之變、虛實之擊。由於「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勢》),便可做到「擇人而任勢」(《勢》),將敵方的弱點一覽無遺。如此,指揮者只需因敵之虛、等待敵人出現漏洞,「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就能「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水到渠成地取得「勝於易勝」的勝利。由此也可看出,「因敵而制勝」的作戰指揮原則與 「慎戰」、「先勝」、「全勝」思想在邏輯上、目標上的關聯性和一致性。 五、令文齊武的治軍理念 戰爭實質上是敵我雙方的力量拼爭,克敵制勝,不僅要善於對敵施事,還應敏於修內,善於統御治軍。關於治軍,《孫子兵法》十三篇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歸結起來,核心就是「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行軍》)。狹義上,這一理念可以理解為:治軍當文德與刑威並重,寬仁與嚴戒並舉;若賦以宏觀視角,也可解釋為的文治與武功相互配合、經國與治軍相得益彰,如此可進行更為寬廣的審思。從《孫子兵法》展現出的高明智慧和縝密思維進行分析,孫子不大可能把握不住經濟與戰略的關系。,事實上,孫子在《吳問》中分析晉國六將軍存亡次序時,對經濟與戰爭的密切關系已有精闢卓越的分析,考慮到其對於戰爭消耗、糧秣後勤問題的關注程度,孫子事實上已經將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處置思路呈現給了吳王闔閭。正是因為這個「呈」字,孫子可能有意識地將自己設定在了「兵」的范圍,突出了將的作用。某種意義上,孫子「利合與主」、「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的思想正是其君道治軍的迂迴反映,而良將選用,將帥「五德」以及「靜、幽、正、治」的性情要求也是其君道治軍思想的間接延伸。 《孫子兵法》蘊涵的基本科學精神是樸素的、原始的,是以感性的演繹方式出現的,出於避免將其過分現代化、抽象化的考慮,本文以原文為基礎對其進行了條塊式的分析,應當指出,《孫子兵法》的恆遠魅力遠不在於其某一行文,某一條塊,而在於其理性和智慧之光,在於其系統與辯證的思索,准確把握《孫子兵法》真理認知的方法和科學創新的價值,對於啟迪思維和指導戰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構建意義。
Ⅳ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軍事名著讀後感
紅岩讀後感:
最近,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讀完了《紅岩》這本書。《紅岩》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從不畏懼;劉思揚出身豪門卻參與革命;成瑤在共產黨的熏陶下,漸漸成長,懂得處理各種事;渣滓洞的難友們,相互幫助,智斗敵人;白公館的人們戰勝敵人,迎來新中國。
在紅岩里,我最欽佩江雪琴江姐。紅岩開頭不久,江姐的鋼鐵形象就已經在我心中樹立起來。當她知道丈夫犧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樣面對殘酷的現實變得不堪一擊,擦幹了淚水,重新站起來了,因為她知道共產黨託付給她的命令還沒完成,要舍小家為大家。而在渣滓洞監獄的生活過程中,她還是穿著那藍色的旗袍,始終以干凈的面貌迎接大家。當敵人拷問她時,她不透露黨的任何秘密,當敵人用竹簽釘她的手指,她堅強地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最後江姐將要犧牲,她也讓大家不要哭。
面對這些敬佩的同志,國民黨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現實生活中,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會想到放棄。讀了紅岩之後,我知道了越是充滿困難的路我們越要走,越是艱巨的任務我們更要堅定不移。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紅岩中新中國成立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更因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永遠不忘那些偉大的戰士,將他們銘記在心!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了,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我原來也有一個同學也是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吳偉: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臟病.十幾年來,病魔纏著他,使他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活潑在操場上,球台前,參加集體活動也就更不用提啦.因為他稍微活動一下,就臉色蒼白,嘴唇發紫,上學校讀書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車來回接送.在學校里,他將吳偉從一樓背到四樓,放學後再由四樓背到一樓,中飯由同學們送到教室吃.自從,吳偉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也就這樣堅強的站了起來.
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夠學好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課,我長大後,我一定比吳偉強.雖然,我不能背起鋼槍保衛祖國,也不能戰斗在烈火熊熊的戰場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榜樣,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可真好啊!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從這本書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二十八年,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而他,魯濱孫,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這是我看過這本書後最大的感觸。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著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 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准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朝花夕拾}讀後感: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讀《悲慘世界》有感
在某天午夜,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凄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呼嘯山莊》讀後感
《呼嘯山莊》,唯一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湮沒的傑出作品,《呼嘯山莊》,唯一一部有著永久藝術魅力的光輝作品。
我用了一個星期多的時間看完了《呼嘯山莊》。我合上書,不禁驚嘆,這個久居深山,幾乎從不和外界接觸的未婚女子怎麼能寫出愛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說呢?這個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獨凄涼,沒有笑聲,沒有朋友的女子,怎麼能寫成這樣一部富有獨創性和超前性的偉大作品呢?其實不管怎麼樣,不管是因為什麼這部極其富有內涵的奇書,已經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諦了!
《呼嘯山莊》到底憑借什麼成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沒有受到城市裡大眾化的影響和控制,完全描繪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們領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著原始的性格:愛起來不顧一切,恨起來不計後果。這一切的一切在我們這些長期受到傳統禮儀的約束的人們看來就顯得非常特別,非常有新鮮感。有人說《呼嘯山莊》是「人間情愛最宏偉的史詩」要我說這都要歸功於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極豐富想像力;極強烈的激情;極深刻的內心體驗和她那把主題升華的才華和能力。我認為這些也就是為什麼《呼嘯山莊》能如此暢銷的原因了。
當我回味著這本書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時,我發現在《呼嘯山莊》中我學到了許許多多,其中另我感觸最深的是它教會了我保持人性的尊嚴和心靈的自由。無論我們面臨著多麼嚴峻的挑戰或是多麼殘酷的考驗,我們都應該嚮往自由。
Ⅵ 跪求呢軍事書籍讀後感。要2000字以上!
讀後感1: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讀後感2:
讀《錚錚傲骨為祖國》有感
今天我讀了《錚錚傲骨為祖國》一文,故事中徐悲鴻愛國主義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徐悲鴻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也就是說人不應驕傲,但不能沒有骨氣。徐悲鴻在巴黎學美術時,一個外國學生污衊中國學生,「生來就是亡國奴材料,即使把中國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聽了,肺都氣炸了。他針鋒相對地說:「我們比試比試,等學習結業時,看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才。」
徐悲鴻為了給中國人爭氣,學習更加刻苦努力。後來在多次競賽中他都得第一,他的畫技轟動了整個巴黎。這給了那個多次向他挑釁的外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使他們不得不相信中國人的智慧,當我讀到這里時,我心裡感到十分激動,因為徐悲鴻為我們中國爭了一口氣。
我是我們家中膽子最小的一個,因此大家都叫我「膽小鬼「,雖然我心裡一直想要克服自己的膽子,但常常做不到,記得有一次,家裡鹽用完了,媽媽讓我去超市買一袋鹽,因為當時天已經黑了,再加上我膽子小,就更不敢去了,但拗不過媽媽,只好硬著頭皮希望不要遇狗……。但就在我快到家時,卻遇到了一隻狗,那隻狗氣勢洶洶地望著我,我當時愣呆了,不敢過去,最後還是媽媽來了,我才敢走,為了克服膽小,媽媽特意為我買了一條小狗。每天讓我面對它,經過一個月,還是沒有用,我感到特別對不起父母,也恨自己太沒有骨氣了。
但讀了《錚錚傲骨為祖國》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克服膽小,不能沒有骨氣,要像徐悲鴻那樣下定決定,才能做好事情。
我今後要向徐悲鴻那樣做一個錚錚傲骨,說到做到的
讀後感3:
<<紅岩>>描寫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在山城重慶,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特務機關的殘酷鎮壓和迫害,但是他們不畏強敵在監獄中與之進行不泄的斗爭。雖然他們大部分的人都犧牲了但他們的精神激勵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堅持到了革命勝利的英雄事跡。
在這部電影中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女性:江姐。她面對老虎凳、竹簽,不但沒有被嚇倒,而是大聲呵斥了敵人的卑鄙行徑,深深激勵了監獄中的革命志士;我還認識了可憐的"小蘿卜頭",他長著大而有神的眼睛,因為營養不良而顯得又瘦又高。被獄友們憐愛地叫做"小蘿卜頭",然而,"小蘿卜頭",並不懼怕敵人,他擔負著為獄友們送信的任務,同志們在獄中相互鼓勵,互相支持,堅信勝利一定會屬於人民,屬於中國共產黨。他們甚至在獄悄悄縫了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時刻准備著慶祝勝利。然而惡魔般的國民黨軍統,就在革命勝利前夕,殘酷地殺害了飽受酷刑的革命志士,甚至也不放過可憐的"小蘿卜頭"。
看完電影,"小蘿卜頭",的眼睛一直晃在我眼前,江姐的聲音時時回盪在我耳邊,我深學地被他們的英雄氣概折服了。在他們面前,我顯得渺小而慚愧,他們為革命,為國家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與之相比,我們現在在學習與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讀後感4:
最近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此書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書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本書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回答者: 123.186.12.* 2009-8-31 13:50
檢舉 勿 忘 國 恥
——《南京!南京》觀後感
潤新小學五年級十班 吳曉琪
我對《南京!南京》這部電影是充滿期待的,當它正式上映時,我被它那黑白的畫面,一行行令人驚嘆的字幕和令人震撼的聲音所感染了。
我看這場電影前,心裡很緊張,看的時候,好像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得了這場慘無人道、驚心動魄的屠殺。看完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浮現出一次又一次這樣「瘋狂」的景象:驚慌失措的人們在不知所措,不安地狂奔逃命;地上一具具已經根本沒了人形的屍體;日本人「發瘋」了似的搶著看中國的財產,中國人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侮辱;許多幸福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想道這,我彷彿耳邊又響起槍與大炮的轟鳴聲,不安的人們哭喊、哀求聲。聽我的父母說,這場屠殺,捲入了30多萬人那鮮活、無辜的生命,到處都是屍體,有戰死的,更多的是戰士的屍體。
這部電影僅僅幾個小時的片段,卻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為什麼像中國這樣一個有抱負、有歷文化背景的泱泱大國,卻讓日本這樣一個小國對自己進行大量的屠殺,並且「殺光、燒光、搶光」是日本的宗旨,中國卻奈何部了,無能為力。就是落後,咱們沒有先進的武器設備,俗話說,落後就要挨打!
這部影片我看了不止一遍。每一遍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想。同學們,雖然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中國在某些技術方面做得還不是很好,不如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
我們應該不忘歷史,更應該珍惜現在。化悲痛為力量,化思想為力量。為歷史續寫新的輝煌。
抹不去的記憶,永遠的國恥!勿忘國恥!
Ⅶ 軍事書籍讀後感
信息化戰爭還是在傳統戰爭的基礎上取勝的。也就是信息戰中的閃電戰先發制人襲擊敵國的所有通信
Ⅷ 急求軍事書籍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Ⅸ 急。。。寫讀一本軍事方面的書之後的讀後感,要說明讀的什麼書,標明...
內容提要:《苦難輝煌》讀後感歲月猶如一條長河,奔騰不息,在未來,都將成為歷史。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每個人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影子找到寄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多少人在感慨多少次歷史的重演,然而殊不知事在人為,是人自身的意志決定了歷史的相似性。落後挨打的理論已經是老生常談,如何能讓自己不落後,如何
《苦難輝煌》讀後感
歲月猶如一條長河,奔騰不息,在未來,都將成為歷史。
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每個人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影子找到寄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多少人在感慨多少次歷史的重演,然而殊不知事在人為,是人自身的意志決定了歷史的相似性。落後挨打的理論已經是老生常談,如何能讓自己不落後,如何能時刻保持一個民族的危機感和自強心,才是我們需要去努力很警醒自己的。如今,歷史的仇恨在我們這代人的眼中應該煙消雲散了,但是對於歷史的思考和反省卻應該是我們這代人所重視的。如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仇恨,靠的不是固守,需要的是胸懷和睿智,摒棄前嫌、取長補短、勇往直前。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沒有多少人相信,這個小小的政黨能夠贏得中國的未來,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嶺、江河草地中長征的疲弱不堪的隊伍,正背負著這個世界上最大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全部希望。正因為有無數的優秀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捨生忘死,踏著烈士的鮮血奮然前行,把個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黨和人民,我們才贏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正因為集合著無數為著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殫精竭慮、夜以繼日工作的優秀黨員,在苦難中不懈奮斗,自主創新,締造一個不屈民族的偉岸形象,賦予一個古老國家以現代的品質,才有今天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只有探尋這些歷史,才能讓我們真正聆聽生命的真諦,汲取前進的動力。
戰火紛飛的年代離我們已經漸漸遠去,但是又有多少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無時無刻地進行著。如今的戰爭已經從土地、城牆的爭斗轉向了能源、市場的競爭,得能源者得天下,掌握市場者才能生存和發展。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消費群體,不可限量的消費能力無疑已經成為一塊貨真價實的「肥肉」。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於中國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機會是能讓國內更多的優秀企業走出國門,挑戰則是在全球市場的大背景下,無數的中國企業將接受國外企業的圍追堵截,這場商戰將會異常的殘酷。近水樓台未必先得月,如何利用好地利人和這個最大的優勢,認清自身展望未來,相信本國企業一定會有佼佼者屹立於世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等的豪邁和氣概,歷史的長河浩浩盪盪,我們每個人只是其中的一粒塵埃,然而每顆塵埃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多少偉大的人物,出生是那麼的平凡無奇甚至平庸。「不是每個人,都能以短暫的生命輝映漫長的歷史。」但是我們所要做的是扮演好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守護著我們平凡無奇的偉大。實踐出真知,沒有長期的實踐中點點滴滴的總結經驗,就難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在不計其數的失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的價值所在。失敗是成功之母,唯有在次次失敗的實踐經驗中累計自身的實力,當真正成功的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住。
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昔日的戰場已硝煙散盡,一個偉大時代的宏偉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歷史是相對的,辨證的。我們作為後來人,正在續寫著歷史,必須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跑好屬於自己的一程,做好歷史的傳承者、創造者。
Ⅹ 誰有關於軍事書籍的讀後感,麻煩給我一下!!謝謝,急~~~
讀《錚錚傲骨為祖國》有感
今天我讀了《錚錚傲骨為祖國》一文,故事中徐悲鴻愛國主義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故事中的主人公徐悲鴻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也就是說人不應驕傲,但不能沒有骨氣。徐悲鴻在巴黎學美術時,一個外國學生污衊中國學生,「生來就是亡國奴材料,即使把中國人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聽了,肺都氣炸了。他針鋒相對地說:「我們比試比試,等學習結業時,看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才。」
徐悲鴻為了給中國人爭氣,學習更加刻苦努力。後來在多次競賽中他都得第一,他的畫技轟動了整個巴黎。這給了那個多次向他挑釁的外國人一記響亮的耳光,使他們不得不相信中國人的智慧,當我讀到這里時,我心裡感到十分激動,因為徐悲鴻為我們中國爭了一口氣。
我是我們家中膽子最小的一個,因此大家都叫我「膽小鬼「,雖然我心裡一直想要克服自己的膽子,但常常做不到,記得有一次,家裡鹽用完了,媽媽讓我去超市買一袋鹽,因為當時天已經黑了,再加上我膽子小,就更不敢去了,但拗不過媽媽,只好硬著頭皮希望不要遇狗……。但就在我快到家時,卻遇到了一隻狗,那隻狗氣勢洶洶地望著我,我當時愣呆了,不敢過去,最後還是媽媽來了,我才敢走,為了克服膽小,媽媽特意為我買了一條小狗。每天讓我面對它,經過一個月,還是沒有用,我感到特別對不起父母,也恨自己太沒有骨氣了。
但讀了《錚錚傲骨為祖國》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克服膽小,不能沒有骨氣,要像徐悲鴻那樣下定決定,才能做好事情。
我今後要向徐悲鴻那樣做一個錚錚傲骨,說到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