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戰爭觀: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指導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用將之道: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全勝戰略: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2. 軍事理論考試美國 ,日本當前軍事戰略的基本內容是神馬
美國 ,日本當前軍事戰略的基本內容是加強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包圍與遏制,力保美國世界唯一霸主地位。
3.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綜合訓練等。軍事理論講的主要是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
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著重研究探討的軍事理論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規律新特點。
(3)軍事理論戰略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高校開展軍事理論課的意義:
1、貫徹落實法律法規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規定,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並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
2、適應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
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千方百計地推行西化,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為此我們要掌握一定的軍事理論。
3、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需要
學校教育擔負著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軍事理論就是為培養合格人才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4、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
堅持走精乾的常備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結合的道路,這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對高等院校學生和高級中學學生進行軍事理論課,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從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出發作出的戰略決策。
參考資料:網路-軍事理論課教程
4. 軍事理論什麼是戰略,主要有哪些類型
戰略是對戰爭全局的關照。戰略分防禦性戰略和進攻性戰略。
5. 當前美國軍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軍事理論方面的試題
呵呵 聊城的啊~~~2011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長24頁。。。簡單說說吧。今年的戰略報告和2004年的有所不同。
新版報告集中反映了奧巴馬政府的安全戰略思想和軍事戰略謀劃。與2004版戰略報告相比,新版戰略報告除繼續強調保持美軍領先優勢、對抗暴力極端主義等之外,在戰略環境的認知、軍事理念、關注重點等方面均有明顯變化。
1、對戰略環境有新判斷。 對全球戰略環境的評估是新版軍事戰略報告出台的基礎。
2、強調「3D」相互配合。新版《國家軍事戰略報告》雖系美國軍方制定,但字里行間透出對軍事手段局限性的清醒認知,強調軍事力量應與外交、發展等手段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發揮「促進者」作用,幫助其他政府機構推進國家利益。
3、重視國際合作。與2004版《國家軍事戰略報告》相比,新版報告不再局限於「保護國家」、「防範突然襲擊」、「戰勝對手」這三大傳統軍事戰略思路,將「加強國際和地區安全」列為軍事戰略的新目標。
4、全球公地和亞太地區成為新重點。新戰略報告多次提及太空、海洋、網路空間等全球公地問題,認為「所有國家的安全和繁榮都依賴於海洋、太空和網路」,指出「美軍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動越來越受到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的挑戰」。
5、對華戰略仍具兩面性。 美國國防部在近年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屢次提及解放軍發展所謂「反介入」、「區域封鎖」戰力,以期限制美軍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動。在新版戰略報告中,對華戰略的闡述相對其他主要國家明顯占據了更大篇幅,總體基調延續了奧巴馬政府一系列重要戰略文件對華政策的闡述——合作與警惕並存。
具體的看看這個網址說得很詳細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05/c_121147907_2.htm希望對你有幫助~~~
6.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 )五個部分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內容極為豐富。在一些軍事著作中,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劃分,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層次、分類和組成部分有著各種不同的提法。就組成部分來說,主要的是三種提法:一是三個組成部分,即人民戰爭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二是四個組成部分,即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人民戰爭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三是五個組成部分,即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人民戰爭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我們認為,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組成部分的劃分,既要考慮到它的內容和特點,又要考慮到它的發展和現實實踐的需要,比較來說還是五個組成部分的提法更為准確。這就是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思想。
1、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
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創造性地運用於戰爭和軍事領域,觀察和分析戰爭的基本問題,認識和運用軍事領域的辯證規律,提出和闡明的關於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如關於戰爭的根源和本質,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戰爭與和平、戰爭與革命的關系,戰爭的性質和共產黨人對待戰爭的態度,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戰爭的目的和消滅戰爭的途徑,以及研究指導戰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等等。
在戰爭觀問題上,毛澤東的主要觀點是:(1)戰爭是隨著私有財產和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2)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時期的斗爭是政治,戰爭也是政治,戰爭與和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聯結,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3)經濟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戰爭不但是政治和軍事的競賽,而且還是經濟的競賽。(4)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5)人類社會只有進步到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國家的時候,戰爭才能從根本上消除。(6)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7)戰爭的政治目的決定戰爭的政治性質,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共產黨人要擁護正義的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戰爭。(8)兩軍相殺的戰爭,其軍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它是戰爭自身的本質,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本依據。(9)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與此同時,還決定於作戰雙方的主觀指導能力和人的自覺能動性的發揮等。
在研究、指導戰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上,其基本點是:(1)共產黨人研究和認識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消滅一切戰爭,實現人的永久和平。(2)戰爭雖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社會現象,但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有其固有的客觀發展規律,即戰爭雙方相互矛盾著的基本因素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及其一般發展趨勢。(3)戰爭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我們不僅要研究戰爭的一般規律,而且更要研究戰爭的特殊規律;不僅要研究戰爭的客觀規律,而且要研究戰爭的指導規律。(4)一切戰爭指導規律都是發展的,研究指導戰爭要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客觀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5)戰爭指導者要有戰略頭腦和全局觀念,善於關照全局,把握關節。(6)要尊重戰爭的客觀規律,在既定的客觀物質條件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爭取戰爭的勝利。
2、人民軍隊思想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創建人民軍隊作為進行武裝革命的首要問題,在領導革命戰爭的實踐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建軍經驗,對人民軍隊的性質和任務、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等,作了系統而又全面的深刻論述,正確地解決了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形成了完整的人民軍隊思想
人民軍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1)軍隊是奪取和鞏固國家政權的主要工具,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實行武裝的革命,必須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人民軍隊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擔負著鞏固政權、保衛人民革命和國家建設的成果、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歷史使命。(2)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它永遠是一支戰斗隊,也擔負工作隊和生產隊的任務。(3)要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實行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執行黨的綱領、路線和政策,保持我軍的無產階級性質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4)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的生命線,要堅持軍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敵軍的三大原則,建立強有力的政治工作。(5)實行民主制度和嚴格的紀律。要在集中指導下,實行政治民主、經濟民主、軍事民主,堅決執行命令,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6)要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7)人民軍隊建設要從低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在加強革命化建設的同時,加強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逐步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3、人民戰爭思想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集中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總結人民戰爭的豐富經驗,對實行人民戰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實行人民戰爭的問題,作了系統的論述,闡明了人民戰爭的理論基礎和政治基礎,實行人民戰爭的指導路線、方針和原則,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思想。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它的基本理論觀點是:(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革命戰爭的主體,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2)革命戰爭是反抗階級壓迫或民族壓迫、為民族和人民群眾謀求解放的正義戰爭,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對社會的進步起著促進和推動的作用,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積極參加,是實行人民戰爭的政治基礎和前提。(3)在人和武器的關系問題上,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馬克思主義者既反對唯武器論,又反對唯意志論,主張人和武器的辯證統一論。
毛澤東不僅闡明了人民戰爭的理論基礎和政治基礎,而且從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情況出發,總結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獨創性經驗,闡明了如何進行人民戰爭的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導路線、方針和原則。這主要就是:(1)進行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組織最廣泛的革命戰爭的統一戰線。(2)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革命道路,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動和依靠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把落後的農村造成為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先進的革命陣地,作為實行人民戰爭的依託。(3)實行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野戰軍主要是在地方軍和民兵的配合下,執行超地方的作戰任務;地方軍除協同野戰軍作戰外,主要是在民兵的協同下,擔負地區性的作戰任務。它們是我軍的兩個組成部分,是進行人民戰爭的骨幹力量。民兵人數多、分布廣,是軍隊的有力助手和強大的後備軍,是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力量。為形成全民參加的人民戰爭,還必須實行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即把動員起來的群眾,分別組織在工會、農會、青年、婦女、兒童等各種群眾團體之中,平時從事各種生產和建設工作,幫助政府動員群眾參軍,擁軍優屬,清查奸細等;戰時進行堅壁清野,偵察敵情,擔負運輸,直接幫助軍隊作戰等工作。(4)以武裝斗爭為主,各條戰線、各種斗爭形式相配合,形成全面的人民戰爭,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5)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發揮黨政軍民的整體力量。革命戰爭具備著實行人民戰爭的可能性,但能否成為徹底的人民戰爭,則要看領導戰爭的階級或集團是否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有沒有一個進行人民戰爭的指導路線、方針和政策等。
4、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是制定戰略戰術的依據,作為戰爭指導規律的戰略戰術,是對戰爭規律的能動反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總結我軍作戰的豐富經驗,並吸取古今中外的戰爭經驗,在人民戰爭和人民軍隊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主要內容是:(1)實行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決戰防禦。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單純防禦。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2)把進攻和防禦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的同時,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通過戰役戰鬥上的攻防作戰,不斷削弱和消耗敵人的力量,逐漸轉變敵我強弱的形勢,使我由戰略上的劣勢變為戰略上的優勢,適時將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徹底消滅敵人,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3)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三種作戰形式緊密結合,適時進行以改變主要作戰形式為主要內容的軍事戰略轉變。(4)做好戰爭准備,不打無准備、無把握之仗。(5)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它是我軍的基本作戰方法,也是我軍作戰的優良傳統。(6)以殲滅戰為主,輔之以消耗戰。殲滅戰是我軍作戰的基本方針。所謂殲滅戰,就是每戰均要解除敵人的武裝,剝奪敵人的抵抗力,斃傷俘敵全部或大部人員,摧毀或繳獲敵人全部或大部武器裝備。(7)慎重初戰,實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8)在戰略進攻的指揮上,採取躍進的進攻樣式,直插敵人戰略縱深,建立根據地,展開戰略進攻;逐次進行決戰,就地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堅決地實施戰略追擊,採用遠距離包圍迂迴的方法追殲殘敵;實行軍事打擊與政治上的爭取和瓦解相結合,加速戰爭勝利的進程。(9)實行作戰指導的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指導和實行戰爭。等等。總之,我軍的戰略戰術是在承認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條件下,從戰爭的實際情況出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避強擊弱,充分地利用敵之弱點和我之優點,充分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以求得生存、發展和勝利的戰略戰術。從總體上說,把握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要著重把握以下幾點:一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爭目的是我軍一切戰略戰術原則的依據;二是基本的原則是承認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三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是以弱勝強是我軍戰略戰術的顯著特點;五是我軍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所以從本質上說,我軍的戰略戰術就是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5、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思想
毛澤東國防思想,萌芽於抗日戰爭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奪取全國政權以後,軍事斗爭的中心任務,已由奪取政權變為鞏固政權,維護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領導人民解放軍在革命化的基礎上進行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使我軍進入了建軍的高級階段,同時對國防建設的方方面面,作了許多正確而又重要的指示,提出了國防建設的指導路線和方針、原則。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利益,還總結國防斗爭的實踐經驗,對國防斗爭的根本目的、指導路線和方針、政策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和指示,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思想。
國防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是:(1)在國防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上,強調國防建設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捍衛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的統一,保衛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必須十分重視和加強國防建設。(2)在國防建設的任務和基本內容問題上,強調國防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是國防建設的主體。與此同時,要發展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系;要在加強正規軍建設的同時,建設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建立和健全國防動員體制;要搞好戰略後方建設、戰場建設和戰略物資儲備;要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的國防觀念和戰備意識;要發展軍事理論科學,研究現代化的國防,學習現代軍事科學技術和現代化軍隊的作戰指揮與新的軍事制度,掌握現代化的軍事思想,切實解決現代條件下建設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3)在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問題上,要根據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認真做好戰爭准備,遏制戰爭爆發,確保打贏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要以現代化為中心,國防科研要走在前面,並積極引進外國的先進軍事技術,努力實現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要正確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建設要服從經濟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要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決定國防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國防;要實行人民國防的指導戰線,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全民族的國防觀念,國防建設要走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的道路,在加強正規軍建設的同時,加強民兵建設,強化人民戰爭的基礎,等等。
國防斗爭思想的主要內容是:(1)強調捍衛國家安全是國防斗爭的基本任務,要始終把維護國家利益,有效地抵禦外敵入侵和顛覆,捍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和平安寧的內外環境,作為國防斗爭的宗旨和根本目的。(2)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任何時候都不會去侵略別人,永遠不稱霸,也不做超級大國,在軍事上實行戰略防禦的方針,而不是發動戰略進攻的方針,但這種防禦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3)在戰爭指導上,要堅持全民國防,實行人民戰爭。未來的反侵略戰爭是防禦性的自衛戰爭,是進步的正義戰爭,能夠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人民戰爭仍然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根本法寶。國防事業不僅僅是一種軍事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行為,是軍隊的事業,也是黨的事業、國家的事業、人民的事業,建設和保衛國防是黨、政府、軍隊和人民的共同職責和義務。因此,要在全民中樹立國防意識,實行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位一體、平戰結合的防衛體制,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加強團結,提高警惕,以各種形式積極支援和參加保衛國防的斗爭。(4)要建立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統一戰線。制止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願望,也符合廣大愛好和平國家的意願,因此能夠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各國人民共同反對侵略勢力,是爭取世界和平的中心環節。世界和平的取得,主要依靠各國人民的斗爭。人民是決定的因素,依靠人民的團結和斗爭,必能戰勝帝國主義和他們的走狗,取得世界的持久和平。我們要積極採用靈活的策略,努力團結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人民,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5)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主要根源,新的世界大戰存在可以避免與不可避免的兩種可能性,我們要從最壞的估計出發,做好反侵略戰爭的准備。
7. 大學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是啥啊 請具體講一下內容
《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教程》全書分為緒論部分和五個章節。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大學生軍事課的性質和要求,開設軍事課的意義和作用,學習軍事課應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
第一章中國國防,主要包括國防概述、法規、建設和動員;
第二章軍事思想,主要包括軍事思想概述、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軍事思想以及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
第三章戰略環境,主要包括戰略環境概述、國際戰略格局和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及國家安全觀;第四章軍事高技術,主要包括軍事高技術概述及其應用;第五章信息化戰爭,主要包括信息化戰爭概述、基本特徵、發展趨勢以及信息化戰爭與國防建設。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測冰雹的經驗很多,如貴州有「鴻雁飛得低,冰雹來得急」、「柳葉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穩」等諺語。要注意以上經驗一般不要只據某一條就作定斷,而需綜合分析運用。
(7)軍事理論戰略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關於大學生軍事理論課,在出台的《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有規定:
第十六條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教學是在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學校應當統一規劃、實施和管理。
高中階段學校的學生軍事訓練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實施。
第十七條
普通高等學校、高中階段學校學生軍事技能訓練主要在學生軍事訓練基地或者在學校內組織實施,也可到軍隊院校和民兵、預備役部隊軍事訓練基地駐訓。
第十八條
普通高等學校組織實施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所需的幫訓官兵,由省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計劃,由省軍區協調駐軍部隊、軍隊院校和武警部隊、院校派出,或者報軍區統一安排。
高中階段學校組織實施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所需的幫訓人員,由軍分區或者縣人民武裝部協調駐軍部隊、武警部隊和預備役部隊幫助解決。
第十九條
普通高等學校應當加強軍事理論課程建設,提高軍事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實施規范化課程管理。
8. 軍事理論什麼是戰略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戰略的特徵是發現智謀的綱領。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後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公元579年,羅馬皇帝毛萊斯用拉丁文寫了一本名為《stratajicon》的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本戰略著作。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在現代「戰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涵義演變為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
1.作戰的謀略。
唐 高適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詩之十一:「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楊忠武公訓子語》:「公一生戰略,具載國史。」
2.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對戰術而言。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五:「兵書上說得好:戰略與戰術乃二個全異之行動。戰術是關於戰斗諸種行動之指導法,戰略乃連系配合各種戰斗之謂。戰略為作戰之根源,即創意定計;戰術乃實行戰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敵人最初的計劃,據傳是將採取大迂迴的包圍戰略。」
3.比喻在一定歷史時期指導全局的方略。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了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戰略方針。」 鄧小平 《高級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 [編輯本段]相關詞語戰略導彈
用於攻擊戰略目標的導彈。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遠程、洲際導彈。主要攻擊政治軍事中心、軍事或工業基地、交通樞紐以及核武器庫等重要戰略目標。
戰略物資(戰略物資)
與戰爭有關的重要物資。如鋼材﹑石油﹑橡膠﹑稀有金屬等。
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包括以下三個過程:戰略制定:確定企業任務,認定企業的外部機會與威脅,認定企業內部優勢與弱點,建立長期目標,制定供選擇戰略,以及選擇特定的實施戰略。 戰略實施:樹立年度目標、制定政策、激勵員工和配置資源,以便使制定的戰略得以貫徹執行。 戰略評價:重新審視外部與內部因素;度量業績;採取糾偏措施。
戰略學
研究帶全局性的軍事斗爭指導規律的學科。它在軍事學術中處於首要地位,指導並直接影響戰役學和戰術學。戰略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戰爭中各種基本因素及其對戰略的影響;戰爭指導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戰爭的性質、特點;進行戰爭的樣式、方法;戰略方針、戰略計劃、戰略布局、戰略指揮等戰爭准備和實施的指導原則;後方勤務、戰略後備等問題。戰略學來源於戰爭實踐 ,是戰爭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始終受政治的制約,並隨著社會歷史、社會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和武裝斗爭的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戰爭中出現的新課題。戰略學是軍事理論的骨幹,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學、 技術等各個領域,並互相發生影響、互相滲透,不斷形成許多新興交叉學科。
中國《孫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認的古代軍事名著。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這些著作,對戰略問題都有精闢的論述。K.馬克思、F.恩格斯、V.I.列寧、I.V.斯大林和毛澤東的軍事著作,都對戰略問題作了科學的概括,奠定了無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堅實基礎。戰略學是軍事學的八個一級學科之一。 [編輯本段]戰略的定義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劃,籌劃戰爭准備,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戰略產生於戰爭實踐,長期使用於軍事領域,本義即軍事戰略。戰略可按 不同的標准劃分類型。按社會歷史時期劃分,可分為古代戰略、近代戰略、現代戰略;按作戰性質劃分,有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按使用武器的類型劃分,有常規戰爭戰略和核戰爭戰略(見核戰略);按軍種劃分,有陸軍戰略、海軍戰略和空軍戰略;按作戰持續時間劃分,有速決戰略和持久戰略,等等。
凡屬有關戰爭准備與實施,軍事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內容,都是戰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為制止和推遲戰爭而進行的斗爭;為對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准備和臨戰准備;戰爭爆發後的戰略領導與指揮;結束戰爭的戰略決策與處置等。
人類社會有了戰爭,就逐漸形成了戰略。在中國古代,有關戰爭全局的籌劃與指導曾使用兵略、謀略和方略等特定的術語表述戰略。漢成帝於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任宏將兵書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其中兵權謀講的就是戰略。戰略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西晉初史學家司馬彪所著《戰略》一書,後屢見於《三國志》、《廿一史戰略考》等史籍中。這些術語,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戰略意義有類似之處,但與戰役法、戰術區分不嚴格,有時還含有政治、外交謀略和戰法之意,使用也不統一。19世紀末,中國開始用「戰略」翻譯西方的「strategy」一詞。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毛澤東關於戰略的論述,奠定了現代中國戰略定義的基礎。
分析戰略上成功的戰例,以供將軍們提高運籌和指導戰爭的能力。東羅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於公元580年前後寫了一本訓練高級將領用的軍事教科書,名為《將略》(Strategicon),意為將道或統帥藝術,與戰略名異實同。18世紀末,普魯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戰爭體系的精神實質》中,將戰略與戰術加以區分,並賦予其定義:「戰略是關於在視界和火炮射程以外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而戰術是關於在上述范圍以內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第3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普魯士C.von克勞塞維茨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戰爭論》第1卷第175頁,商務印書館,1978)瑞士A.H.若米尼認為:「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戰爭藝術概論》第8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6)美國經參謀長聯席會議批準的軍事戰略的定義是:「運用一國武裝力量,通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國家政策的各項目標的一門藝術和科學。」《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對戰略的定義是:「在戰爭中利用軍事手段達到戰爭目的的科學和藝術。」日本《世界大網路全書》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運用力量的科學與策略。」《蘇聯軍事網路全書》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和最高領域,它包括國家和武裝力量准備戰爭、計劃與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理論與實踐。」古今中外對戰略的稱謂繁多,性質不同,定義各異,但有其相同之處;即都是指在一定時期,建設和使用以軍隊為主體的軍事力量,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准備與實施,以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為一定的階級、國家、民族和政治集團的利益服務的方略。隨著戰略理論的發展,西方有的國家出現了更高層次的大戰略、國家戰略、國防戰略及有關的發展戰略。戰略這一概念,已擴大延伸到軍事領域以外,為其他許多領域所借用,泛指對全局性重大的、高層次決策的謀略。
中國古代常稱戰略為謀、猷、韜略、方略、兵略等。西晉曾出現司馬彪以「戰略」命名的歷史著作。英語中與「戰略」相對應的詞strategy,源於希臘語strategos,原意是「將兵術」或「將道」。近代,戰略在世界各國先後發展成為軍事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現代戰略涉及的范圍日趨擴大,西方國家陸續提出了「大戰略」、「國家戰略」、「全球戰略」等一類概念。「戰略」一詞現已被各個領域所借用,諸如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科技戰略 ,外交戰略,人口戰略,資源戰略,體育戰略,等等。
戰略是同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依賴於社會物質生產 、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人的覺悟程度,為國家或政治集團所規定的基本政策服務。國家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主觀指導,對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起決定作用。戰略同國家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面積、人口、資源、交通運輸,以及作戰地區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關系。
毛澤東軍事思想關於戰略的核心觀點是人民戰爭思想,即廣泛宣傳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廣泛依靠群眾,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從失敗走向勝利。其在抗日戰爭期間發表的著名的軍事著作《論持久戰》,就是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完成並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民戰爭的觀點,而且由八路軍、新車軍和抗日根據地幹部群眾進行了成功實踐,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通常指軍事戰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依據戰爭規律所制定和採取的准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和方法。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統一戰線,依靠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它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戰爭和戰略的原理、原則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理論原則是:①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指導戰爭,使戰爭指導符合於客觀實際。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立足點。②軍事戰略服從和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為目的,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根本出發點。③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實行人民戰爭,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基礎。④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⑤積極防禦,持久作戰。這是統管革命戰爭全局的指導方針。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戰爭戰略的全面實施,還有賴於其他許多指導原則的正確運用,諸如巧妙地運用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3種作戰形式;適時正確地實施戰略轉變;掌握決戰時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和穩定、高效能的戰略指揮,以及按照「平戰結合」、統籌兼顧等原則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戰爭准備,等等。革命戰爭戰略這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必須按照不同的歷史條件加以具體的發展和運用,依據新的情況,制定戰略行動的具體指導方針,才能引導戰爭走向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按照現代戰爭的要求,不斷改革部隊的編制、體制和教育訓練,加強軍種、兵種建設,發展高新軍事技術和研製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設成為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力求有效地解決戰爭指導上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使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為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作好一切准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古時代的軍事戰略關鍵,在於支配財富的經濟基礎,因為後者意味著屆時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戰場上。在中古初期,由於所有的財富均來自於農田和牧場,所以鄉間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透過貿易和工業,逐漸演變成重要的控制點,儼然成為財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們護衛著農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戰士會控制鄰近的地區。隨著城鎮的發展,它們也需要防禦工事的修築。防衛與攻取城鎮,逐漸地比爭奪城堡變得更為重要。
在戰場上的軍隊會用計取得重要的防守點並攻掠鄉間地區,或制止敵軍採取同樣的軍事行動。野地戰通常會持續到粉碎敵軍的侵略行動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魯撒克遜人群起作戰,制止諾曼人的入侵。不過,英格魯撒克遜人失敗了,而諾曼人在威廉的領導之下,則在隨後數年的征服戰中,逐步確立在英格蘭的控制權。955年的萊區菲爾德之役,日耳曼人與來自東方的馬札兒侵入者作戰。在奧圖一世的帶領下,日耳曼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結了馬札兒人的入侵。在732年,鐵錘查理打敗了摩爾人,終止了回教徒的入侵,並把勢力擴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亞琴科特等戰役,是法軍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力圖阻止英軍入侵的抗戰行動,但是法國人在這三場戰役中均告失敗,使得英國得以入侵不斷。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英國人的入侵並未能讓他們建立永久的控制權,而法國最終卻贏得戰爭。
十字軍企圖在聖地奪取並保有重要的據點,藉以維持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都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權。薩拉森人在薩拉丁的領導之下,於1187年贏得哈丁之戰,為奪回耶路撒冷鋪下成功之路。
戰略研究、解決的問題
戰略所要研究、解 決的問題主要是:對國內外形勢的估量和對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分析;對戰爭可能爆發的時機、戰爭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判斷;戰略方針、戰略任務、戰略方向、戰略階段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區劃分;戰場准備;武裝力量的建設;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的研究;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和戰略後方建設;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製、更新;動員體制的確立;國防工程的計劃和實施;戰略指揮系統的組建和完善;作戰序列的確定;戰略協同的組織;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戰略後備的調配,以及如何抓好有關全局的樞紐和環節,適時實施戰略轉變,奪取戰略主動權,等等。
戰略和戰役、戰術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戰略對戰役、戰術起指導、制約作用。同時,戰略企圖的實現,又有賴於戰役、戰術的勝利。
9. 軍事理論教程信息化戰爭的主要內容
(1)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
(2)以專信息為主要戰略資源屬;
(3)以信息中心戰為基本作戰方式;
(4)以爭奪信息資源為戰場目標;
(5)以信息化武裝力量為主體;
(6)實行以信息化軍事理論為基礎的戰爭指導。
(9)軍事理論戰略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信息化戰爭的特點:
1、指揮自動化、實時化、一體化
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程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復存在。
2、信息戰場全維化、網路化
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數據鏈連接直至單兵,及時刷新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信息作戰是無縫連接、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
10. 《戰略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戰略論》全書分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編為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0世紀初這段歷史中的戰略;第二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第三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第四編為軍事戰略和大戰略的基礎。利德爾—哈特在該書中,以歷代戰爭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西方世界2500年來大量戰例的分析,特別是對兩次世界大戰經驗教訓的探索,提出來的一種軍事戰略,即所謂「間接路線」戰略。他在書中寫到,通過對30場戰爭,280多個戰役的研究,發現其中只有6個戰役是憑借直接路線而獲得的決定性戰果。再作較深入的研究則又可發現,那些直接路線中仍不乏若干潛在的間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結論認為間接路線實為最有希望和最經濟的戰略形式。可是當他最初使用這個名詞時,還只是具有地理意義。比如他說,「名將寧願採取最危險的間接路線,而不願駕輕就熟直接路線——必要時,只率領小部分兵力越過山地、沙漠或沼澤,甚至於與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斷絕關系」。但後來他又發現所謂路線不僅具有實質意義,而且更應做較抽象的解釋,從而引申為一種戰略形式。利德爾—哈特認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戰爭所採取的『路線』,如果不具有某種程度的『間接性』,不能從而使敵人感到措手不及、難以應付,那麼,也就難以使戰爭取得有效的結果。這種『間接路線』,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終歸是心理性的。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又是以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他進一步解釋說:「朝著敵人『自然期待的路線』採取行動,必將使敵人得以改善態勢,因而增強其抵抗能力。……使敵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喪失平衡,是在戰略上採取『間接路線』的方法來達到目的。」為了全面論述這種間接路線戰略,利德爾·哈特在書中明確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礎上面建立一座戰略思想的『新大廈』」。
利德爾·哈特所構建的戰略思想「新大廈」,其內容是頗為豐富的,涉及到戰略理論的各個方面。主要有:
(1)「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工具以來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
在利德爾—哈特之前,已有不少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給出過戰略的定義。如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曾提出:「戰略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因此,他認為「戰略必須為整個軍事行動規定一個適應戰爭目的的目標」。利德爾—哈特認為這一定義把戰略概念限製得太狹窄了,因為只以單純地運用戰斗為限,會使人們以為只有會戰才是達到戰略目標的惟一手段。為了構建戰略思想的「新大廈」,利德爾—哈特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即:「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工具以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與其他定義相比,利德爾—哈特的這一定義不僅明確說明了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戰略的實質,而且擴大了戰略的內涵,使戰略的概念不只局限於戰爭,對於和平時期同樣適用,從而為他從更廣泛的領域闡述其間接路線戰略鋪平了道路。
(2)「戰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壞敵人的穩定性」
在戰略目的問題上,利德爾—哈特反對當時已被許多人接受的觀點:即戰爭的惟一正確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戰略的惟一目的就是進行會戰(戰斗)。利德爾—哈特認為,戰略的目的與戰爭的目的有著根本的區別。戰略並不只有一個單純的目標——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當看到敵人具有總的軍事優勢時,或者在某一戰區具有軍事優勢時,它便可以採取有限規模戰略。從抽象的概念來說,戰爭的目的是要徹底解除敵人的武裝,但在實際中這個目的並不是能夠經常達到大戰略的目的,而且對於和平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為了達到目的,軍事工具不過是許多種工具中的一種而已。同樣,會戰(戰斗)也只是達到戰略目的的許多種手段中的一種罷了。如果條件有利,使用軍事工具往往能夠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條件不利,使用軍事工具就可能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即使把決定性會戰(戰斗)看成是戰爭的主要目的,而戰略的目的仍然是要使這個會戰(戰斗)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來進行。條件愈是有利,則進行戰斗的成分也就會相對地減少。因此,最完善的戰略,也就是那種不必經過嚴重的戰斗而能達到目的的戰略——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利德爾—哈特的結論是:戰略家的任務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達到自己的目的,力爭獲得最好的結果。他的真正目的不僅在於尋找機會進行會戰(戰斗),而且在於造成一種最有利的戰略形勢。他明確提出,戰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壞敵人的穩定性,要使敵人自行陷入混亂。這樣的結果,敵人不是自動崩潰,就是在會戰中輕易地被擊潰。
(3)「間接路線是最有效的一種手段」
在提出把破壞敵人的穩定性作為戰略的目的之後,利德爾—哈特具體論述了怎樣去破壞敵人的穩定性,提出「間接路線是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從而進一步從戰略的行動上闡明了間接路線的內涵。
利德爾—哈特認為,要達成破壞敵人穩定性的目的,所採取的戰略行動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物理性的;其二是心理性的。在物理性的或者叫做心理性的領域內,主要的行動有:破壞敵人的部署,從而迫使他們突然地改變行動方向,使他們在兵力的組織和配置上發生混亂現象;分割(切斷)他們的兵力,威脅和危害敵人的補給系統;威脅他們的交通線,使其不能在必要的時候沿著這些交通線撤退,不能在中間地區或戰略後方重新設防進行固守。上述幾種行動都可破壞敵人的穩定性,但比較經常的是,根據情況將它們結合使用。從心理方面來說,敵人穩定性的破壞是由於上述物理性行動對敵軍指揮人員產生作用而造成的結果。如果敵人突然地感覺到自己的處境不利,因而沒有能力進行抵抗,那麼上述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或作用就顯得特別強烈。敵人在思想上感到自己已經落入陷阱,這是從心理方面破壞敵人穩定性的原因。利德爾—哈特特別指出,心理性因素貫串在物理性的領域之中,並且能夠對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研究物理性因素時,永遠不要忘記了心理性的因素。一個戰略,只有考慮到這兩種因素的結合,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間接路線戰略,才能真有希望破壞敵人的穩定性。
(4)戰略原則應是「實際上的行動指南」
利德爾—哈特認為,以戰史為依據可以從經驗中抽出幾條基本的戰略原則。這些原則是非常普遍而又無可爭辯的,似乎完全可以稱之為戰略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