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相關的故事

軍事理論相關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5 23:14:19

❶ 求軍事理論課論文一篇,以下主題任選其一,1500字以上,要求思路清晰,有論點論據

交大校友你好

❷ 求大學生軍事理論文 急!!!!!!!!!!

http://wenku..com/view/929463e3524de518964b7d4a.html
從機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時代和科學技術是改變戰爭形態的兩大推手

地雷戰、地道戰、游擊戰、攻殲戰……這是我們常在戰爭片中看到的戰斗場景。在那個烽火年代,我軍英勇戰斗的故事和經典鏡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們的意識中,戰場上,無外乎就是機槍大炮加飛機,為爭奪陣地而沖殺。

近幾年來,美國戰爭大片開始沖擊我們的視野,不僅宏大的戰斗場面吸引我們的眼球,其嶄新的戰爭理念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開始後,美軍圍繞「斬首行動」實行聯合作戰,其綜合集成、一體化作戰模式讓我們耳目一新。無論是虛幻的戰爭大片還是真實的伊拉克戰爭,顯然這種作戰模式跟我們意識中那些戰爭模式不一樣。

這就是信息化戰爭。

信息化戰爭萌發於1980~1983年美國提出的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信息化武器裝備,比如衛星、GPS等,開始在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信息化戰爭初露端倪。這場戰爭可以被看作是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我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要打贏高科技戰爭,並提出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就是說,我軍已經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
1999年科索沃戰爭,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它的特點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進行作戰,地面部隊自始至終沒有進入,信息化裝備大量應用,最後實現戰爭零傷亡。其後是阿富汗戰爭,實現了網路化、互聯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隊,而是一個個小戰斗分隊,指揮官在後方通過網路監視大屏幕進行指揮。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戰爭,實現了戰爭直播,死傷人數很少,進展速度很快。這三場戰爭都是信息化戰爭的初期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變革處於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當前我們指的這場新的軍事變革,主要是以信息化為核心,以信息化戰爭為主要目標的一場新的軍事變化,這場新軍事變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過實戰驗證。美國發動了四場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都是新軍事變革創新成果的驗證,所以戰爭驗證也是推動軍事變革的一大動因。

我個人認為,推動戰爭形態的變化,主要有這么幾個大的因素。先是社會變革,社會變革對戰爭形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催化作用,我們今天講的信息化戰爭,是受信息時代推動。二是科學技術的推進。科學技術向來是推動戰爭樣式、戰爭形態發展和變化的助推器,是原動力。我們都知道,沒有核技術就沒有核武器,沒有核武器也就沒有火箭部隊和導彈部隊,當然也就沒有核作戰理論。另外一個動因就是軍事變革的孕育。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武器裝備的變化要求編制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編制體制的改變,也要求軍事理論進行創新,進而要求整個軍隊進行變化,這樣的一切變化我們叫做軍事變革。

信息化戰爭就是要綜合集成,技術融合,一體化作戰,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信息化戰爭不是孤立於冷兵器、熱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講究綜合集成和技術融合。我們說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軍事變革的本質是綜合集成和技術融合,實現新軍事變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進行精確控制。什麼是精確控制,精確控制就是像水龍頭那樣,一開嘩嘩的水流不斷,一關就滴水不漏了。什麼是綜合集成呢?坦克、飛機、航空母艦、衛星、導彈這些都是相互分離的武器裝備,它們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現在的新軍事變革,就是要把互不關聯的武器裝備聯成系統,只有形成系統才能綜合集成,綜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為強大的戰鬥力。

人民戰爭思想是我軍歷次革命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未來戰爭中,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打一場人民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人民」在戰爭中的作用會不會越來越小?「人民戰爭思想」是否過時?
現在進入信息時代,我軍在黨的領導下依然按照人民戰爭的理論,與時俱進,建設信息化軍隊,准備和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時代的變化可以賦予人民戰爭更多新的內涵。未來新的作戰空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間。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依然將繼續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比如信息戰、網路戰的基礎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設備,這些東西的優勢在民間,民用信息技術領先於軍用信息技術,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際網路的路由器和寬頻技術、手機通信和簡訊技術、衛星通信和導航技術等等,都是民用技術領先於軍用。還有就是網路黑客技術、網路病毒技術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信息作戰。

信息化戰爭,人民群眾參與戰爭的機會更多了。今後軍隊發展的方向是繼續大量減少正規軍,增大戰爭動員的潛力,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通過快速動員體系把戰爭潛力迅速轉變為戰爭實力,支持和打贏戰爭。所以人民戰爭理論不是過時了,而是應該增加新的內涵,使之更加豐富和完整。

還有一點要注意,人民戰爭不是人海戰爭。未來戰爭沒有前線後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線的問題;未來戰爭很難分清軍人和民眾,所以不存在直接參戰和間接參戰的問題。當然,這是一般戰略意義上的劃分,就直接作戰部隊而言,未來戰爭講究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作戰,這些則是在聯合作戰層面上的問題,聯合作戰層面要用聯合作戰的概念去解釋,不要與人民戰爭相混淆,人民戰爭是指導聯合作戰的。
我們要和平崛起,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的軍隊就是要忍,韜光養晦,永不稱霸、不輕易言戰。尤其是年輕人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被國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說法和謠言蠱惑,人家說航母好,我們就跟著炒作航母;人家說你中國要稱霸,我們就盲從。實際上,這全是別有用心的人在蠱惑和挑撥中國的國際關系。

縱觀中國,我們經歷了數千年的沉浮。今天,我們面臨信息化戰爭的機遇,這次機遇我們必須要抓住,我們從1840年到1949年經歷了百年的淪落史,從1949年建國之後到2050年我們又將經歷百年建設史。未來的五十年,我們要實現強國夢。我們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當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軍事變革,戰略思維就是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運用。把信息化應用到國家的建設,進行電子政務,進行廣播電視的網路化,通訊的網路化,對軍隊來講就是打贏信息化戰爭,把信息用在戰爭准備上。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通過網路系統,把它融為一體。一體化的核心是什麼?綜合集成,技術融合。我們武器裝備的發展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就是C4ISR系統,信息戰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們有理由相信,信息化軍事變革中的國防信息化是依託國家信息產業的強大支撐作為其發展動力的,並植根於整個國民經濟和科技基礎之中。我國信息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積累了雄厚的自主創新和生產能力,這為我國國防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隨著軍民一體化的加速實施,中國的國防實力將更上一層樓。

❸ 與戰爭有關的故事

直接回答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參戰國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進、空襲規模最大、戰況空前激烈和發展異常迅猛、雙方傷亡損失又極其懸殊的一場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作戰雖然只持續了 43 天,但它卻提供了現代局部戰爭的許多新鮮經驗和教訓。特別是由於大量高技術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而展示的「軍事技術革命」,更為世界各國軍事理論家所關注,它引發人們用新的思維方式去探討現代局部戰爭的理論、指導規律和作戰方法。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一個窺視孔。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四階段

美國總統布希1日在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上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美國及其盟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結束。回顧伊拉克戰爭一個多月的全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佔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伊拉克戰爭進行了40多天,美國達到了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的。戰爭迄今已消耗美國200多億美元。

❹ 求一篇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左右,最好是獨一無二的~200分啊啊啊!

軍事理論論文 已發送數篇注意查收. 再次發送注意查收

❺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古今中外運用這些軍事思想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如何概括孫子兵法,其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因觀察視角的不同,並無標準的答案。

孫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推崇,並經歷千年傳世而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本研究具體戰役戰術的兵書和軍事理論著作,而是結合了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為一體的戰略指導綱領。

孫子用兵重謀略。孫子用兵善運勢。

一、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始計篇)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開篇之作。

在這里孫子首先就提出了戰爭是關系國家興亡和影響到國家整體戰略狀況的大事。軍事斗爭,不僅是軍力的競賽,同時也是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勢力的斗爭。繼而孫子提出了發動戰爭的條件和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即五事和七計。

始計篇,作為孫子兵法開篇之作,也是整個孫子兵法的總綱,充分地體現了孫子的用兵策略和戰略思維。

在現代戰爭中,有很多列子印證孫子兵法的結論。美國的軍事勢力,綜合國力,以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政治影響力是不容質疑的。因此在二戰之後,美國一直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這是由他自身的勢力決定的。然而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也不希望看到生靈塗炭的結果,在人類的內心深處還是有良知存在的。美國國內的民眾也是如此。因此才有了反戰運動和遊行。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愛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的意願是背道而馳的。也正因為這樣,美國可以作為世界警察,但永遠成為不了世界皇帝。

二、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作戰篇)

作戰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

在這里,孫子闡述了一切戰爭都要速戰的觀點,並且辯證的分析了,作戰與國家內政,後勤保障之間的關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和日本兩個國家截然相反的兩種戰略就在正反兩面詮釋了孫子的思想。當時,侵華日軍正與我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隊周旋於國內,多年的戰爭消耗,加上中華人民堅壁清野的對策和中國抗日軍民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性,已經使日本處在了透支的邊緣。在這個時候,日軍已經被中國軍民拖得疲憊不堪了,也就是犯了時間太久,戰線太長的大忌。此時的日本沒有收縮,沒有集中,反而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為自己樹立了美國和東南亞諸國的敵人。使自己站在了完全孤立,八面受敵的局面,從而加速了滅亡。

同一個時期的蘇聯,卻很聰明。在西線與德軍作戰,東線主動與日本反復表示友好,並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德軍戰敗後,才揮師向東,對日宣戰。這才是用兵的詭道。

三、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謀攻篇)

孫子善用兵,源於孫子善用謀。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認為,作戰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次之是以外交取勝,再次是武力戰勝對手,最下策才是攻城拔寨。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兵不血刃、不戰而勝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孫子認為,真正的勝利是兵不血刃的勝利,是謀略的勝利。放在今天,就是政治的勝利,只有自己的國家足夠強大,才可以使得四海生平,萬邦來朝。另外,孫子論述了將領和國君,也就是現在的軍隊與政府的關系。孫子在2500年前封建社會尚未成熟的時代,就提出了軍政分家的思想,思想意識不可謂不超前。

在這一篇中孫子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主要是從整體戰略上來說的。

同樣是新的世界環境下,隨著我們自身實力的增強才有了澳門和香港的順利回歸,在這條沒有硝煙的戰線上,正是由於我們的綜合國力的提高贏得了進行謀略取勝、政治取勝的原因。

四、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軍形篇)

軍形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四篇。在這一章節里,孫子首先提出了防守與進攻的辯證關系。結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點,孫子提出了用兵五法,度,量,數,稱,勝。意思是根據戰場幅度決定戰場容量,戰場容量決定兵力數量,兵力數量決定實力對比,實力對比就能推算出勝負結果。結合現代戰爭的特點,就是說要結合所有的戰爭因素,根據自己對敵人,對環境等信息的掌握,創造必勝的戰略環境。

遼沈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第一戰,最關鍵的地方當然是在錦州,誰佔有了錦州,誰就遏制住了東北的咽喉。毛主席利用其敏銳的戰略眼光,看到了錦州的重要性,命令林彪部冒險攻錦州。林彪在攻打錦州的過程中,沒有必勝把握,猶豫不定,這是很正常的,是符合戰爭規律的。中央從全東北,乃至整個全國戰略的角度上考慮,讓林彪硬打錦州,的確是一步險棋。錦州戰役實際上是利用了林彪部有可能全軍覆沒的條件,獲得了打開東北大門,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之門的鑰匙。在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老一輩革命家的氣魄了,這應該也算是對兵法的活學活用吧。

五、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兵勢篇)

兵勢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五篇。孫子說,治理人數少的軍隊和治理人數多的軍隊一樣,關鍵在於組織編制問題。與人數多的敵人作戰和人數少的作戰一樣,關鍵是看自己的部署和調度問題。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使正兵和奇兵變化得當。防守時,要以虛避實,進攻時,要以實擊虛。兵勢,就是在紛亂的戰爭中,周到部署,保持自己的有利態勢,保持節奏,從而達到不敗。另外,孫子在這一篇中講解了正兵奇兵的概念,並且指出善於用兵的人,總是用正兵來抵擋敵人,用奇兵取勝敵人。在孫子的兵勢篇當中,我想組要的內容就是利用正兵奇兵相結合和虛實結合,造成有力的態勢,擊敗敵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日兩國在中途島戰役,為孫子兵法增加了又一個活生生的戰列。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從此,日本開始了擴張行動,先後佔領了東南亞的許多島嶼和國家,這也為美國參戰提供了口實。在偷襲珍珠港戰役的時候,美國的航空母艦參加軍事演習,所以沒受到攻擊。美國隨後作為抱負,出動了轟炸機,空襲了東京。雖然沒有對日軍造成重大的創傷,但是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決定反撲,目標就定在美國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島。當美國情報機構獲得這一重要信息後,卻猶豫不決。因為他們無法辨別所獲得情報的准確位置是中途島,還是阿留申群島。正當美軍高層在傷腦筋的同時,一名年輕軍官卻想到了一條妙計。他要求中途島海軍基地向珍珠港求救,說中途島面臨缺水的危機。不久後,美國情報機構便截奪到一條信息,內容果然提到攻擊目標出現缺水問題。結果便證明了日本海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從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美軍就是利用虛構的假情報,使日軍暴露了真正的意圖,得到了牽制敵人的目的。而在作戰戰術上,日軍也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他們分散部署兵力,各艦隊單獨作戰,而美國海軍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這樣在廣闊的海洋上,美國就佔有了極大的兵力優勢,也就是營造了對自己有利的態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戰役使日美雙方的海軍勢力形成了對換,日本海軍也從此走向了失敗。但是日本為了掩護自己的慘敗,避免挫傷部隊的士氣,當日本軍隊回國時,日本電台播放了響亮的海軍曲,並宣稱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東京還舉行燈籠遊行以慶祝勝利。也許大家覺的可笑。但這在兵法上也是合理的。這也是虛實的一種表現。這個戰列充分說明了,在戰場上利用虛虛實實的變化,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是贏得戰爭的關鍵。

❻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有哪些

軍事理論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綜合訓練等。軍事理論講的主要是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

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目前世界各國著重研究探討的軍事理論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規律新特點。

(6)軍事理論相關的故事擴展閱讀:

學生通過學習有關軍隊和戰爭的概念、范疇、原理、原則等的體系,提升其思想道德素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科學的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其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

《軍事理論》以國防教育為主線,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軍事理論課的出現,適應了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

在軍事理論課上,可以學習到軍事理論課的重要意義、軍事理論課的性質及其內容、國防建設指導思想、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等。

同時可以學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和基本特徵、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的基本內容、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指導意義等重要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軍事理論課教程

❼ 求一篇有關軍事理論的1500字論文,具體資料及要求如題。

從機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時代和科學技術是改變戰爭形態的兩大推手 地雷戰、地道戰、游擊戰、攻殲戰……這是我們常在戰爭片中看到的戰斗場景。在那個烽火年代,我軍英勇戰斗的故事和經典鏡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們的意識中,戰場上,無外乎就是機槍大炮加飛機,為爭奪陣地而沖殺。 近幾年來,美國戰爭大片開始沖擊我們的視野,不僅宏大的戰斗場面吸引我們的眼球,其嶄新的戰爭理念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開始後,美軍圍繞「斬首行動」實行聯合作戰,其綜合集成、一體化作戰模式讓我們耳目一新。無論是虛幻的戰爭大片還是真實的伊拉克戰爭,顯然這種作戰模式跟我們意識中那些戰爭模式不一樣。 這就是信息化戰爭。 信息化戰爭萌發於1980~1983年美國提出的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信息化武器裝備,比如衛星、GPS等,開始在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信息化戰爭初露端倪。這場戰爭可以被看作是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我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要打贏高科技戰爭,並提出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就是說,我軍已經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 1999年科索沃戰爭,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它的特點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進行作戰,地面部隊自始至終沒有進入,信息化裝備大量應用,最後實現戰爭零傷亡。其後是阿富汗戰爭,實現了網路化、互聯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隊,而是一個個小戰斗分隊,指揮官在後方通過網路監視大屏幕進行指揮。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戰爭,實現了戰爭直播,死傷人數很少,進展速度很快。這三場戰爭都是信息化戰爭的初期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變革處於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當前我們指的這場新的軍事變革,主要是以信息化為核心,以信息化戰爭為主要目標的一場新的軍事變化,這場新軍事變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過實戰驗證。美國發動了四場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都是新軍事變革創新成果的驗證,所以戰爭驗證也是推動軍事變革的一大動因。 我個人認為,推動戰爭形態的變化,主要有這么幾個大的因素。先是社會變革,社會變革對戰爭形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催化作用,我們今天講的信息化戰爭,是受信息時代推動。二是科學技術的推進。科學技術向來是推動戰爭樣式、戰爭形態發展和變化的助推器,是原動力。我們都知道,沒有核技術就沒有核武器,沒有核武器也就沒有火箭部隊和導彈部隊,當然也就沒有核作戰理論。另外一個動因就是軍事變革的孕育。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武器裝備的變化要求編制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編制體制的改變,也要求軍事理論進行創新,進而要求整個軍隊進行變化,這樣的一切變化我們叫做軍事變革。 信息化戰爭就是要綜合集成,技術融合,一體化作戰,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信息化戰爭不是孤立於冷兵器、熱兵器之外的,它主要是講究綜合集成和技術融合。我們說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軍事變革的本質是綜合集成和技術融合,實現新軍事變革的方法和措施,就是進行精確控制。什麼是精確控制,精確控制就是像水龍頭那樣,一開嘩嘩的水流不斷,一關就滴水不漏了。什麼是綜合集成呢?坦克、飛機、航空母艦、衛星、導彈這些都是相互分離的武器裝備,它們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現在的新軍事變革,就是要把互不關聯的武器裝備聯成系統,只有形成系統才能綜合集成,綜合集成的目的就是集成為強大的戰鬥力。 現在進入信息時代,我軍在黨的領導下依然按照人民戰爭的理論,與時俱進,建設信息化軍隊,准備和打贏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時代的變化可以賦予人民戰爭更多新的內涵。未來新的作戰空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海洋、外空和信息空間。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依然將繼續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比如信息戰、網路戰的基礎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設備,這些東西的優勢在民間,民用信息技術領先於軍用信息技術,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網際網路的路由器和寬頻技術、手機通信和簡訊技術、衛星通信和導航技術等等,都是民用技術領先於軍用。還有就是網路黑客技術、網路病毒技術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信息作戰。 信息化戰爭,人民群眾參與戰爭的機會更多了。今後軍隊發展的方向是繼續大量減少正規軍,增大戰爭動員的潛力,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通過快速動員體系把戰爭潛力迅速轉變為戰爭實力,支持和打贏戰爭。所以人民戰爭理論不是過時了,而是應該增加新的內涵,使之更加豐富和完整。 還有一點要注意,人民戰爭不是人海戰爭。未來戰爭沒有前線後方,所以不存在上不上前線的問題;未來戰爭很難分清軍人和民眾,所以不存在直接參戰和間接參戰的問題。當然,這是一般戰略意義上的劃分,就直接作戰部隊而言,未來戰爭講究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作戰,這些則是在聯合作戰層面上的問題,聯合作戰層面要用聯合作戰的概念去解釋,不要與人民戰爭相混淆,人民戰爭是指導聯合作戰的。 我們要和平崛起,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的軍隊就是要忍,韜光養晦,永不稱霸、不輕易言戰。尤其是年輕人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被國外的一些有目的的說法和謠言蠱惑,人家說航母好,我們就跟著炒作航母;人家說你中國要稱霸,我們就盲從。實際上,這全是別有用心的人在蠱惑和挑撥中國的國際關系。 縱觀中國,我們經歷了數千年的沉浮。今天,我們面臨信息化戰爭的機遇,這次機遇我們必須要抓住,我們從1840年到1949年經歷了百年的淪落史,從1949年建國之後到2050年我們又將經歷百年建設史。未來的五十年,我們要實現強國夢。我們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當前的世界眼光就是新軍事變革,戰略思維就是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運用。把信息化應用到國家的建設,進行電子政務,進行廣播電視的網路化,通訊的網路化,對軍隊來講就是打贏信息化戰爭,把信息用在戰爭准備上。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通過網路系統,把它融為一體。一體化的核心是什麼?綜合集成,技術融合。我們武器裝備的發展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就是C4ISR系統,信息戰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信息化平台。 我們有理由相信,信息化軍事變革中的國防信息化是依託國家信息產業的強大支撐作為其發展動力的,並植根於整個國民經濟和科技基礎之中。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隨著軍民一體化的加速實施,中國的國防實力將更上一層樓

❽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相關的軍事理論及歷史背景,在這里的每一枚子彈都能殺死一個人嗎

故事背景
1944年6月6日,為了開辟第二戰場,美軍、加拿大軍、英軍等從法國諾曼底登陸。版但這部電影只是說一權家裡面4個兒子參軍,2個死在太平洋,1個死在諾曼底。還有一個在法國德軍腹地,一支小隊跟著大部隊前進,也尋找那最後一人
那時候不是人人有防彈衣,所以人死得比較快

❾ 軍事理論中國國防歷史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1、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

凡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時期,國防就是鞏固、就強大;凡是國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國防就虛弱、就頹敗。

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進攻面前,不僅不敢發動反侵略戰爭,不依靠、不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戰爭,反而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火」。對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反侵略斗爭實行殘酷的鎮壓,最終造成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經濟是國防的物質基礎,國防的強大有賴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國強兵」的思想,這一觀點抓住了國防強大的根本所在。我國古代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王朝,無不強調富國強兵。

秦以後的漢、唐、明、清各代前期國防的強盛,都是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結果;與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敗,也都由於經濟的衰落導致政治腐敗和國防孱弱所至。無數歷史史實證明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

(9)軍事理論相關的故事擴展閱讀

國防建設的基本內容

其基本內容包括:國防領導體制和軍隊指揮體制的確立;國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國防教育的實施;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國防工程設施;

常備軍戰鬥力和戰備水平的提高;國家動員體制的建立和健全;國防立法以及國防理論的研究等。提高常備軍實戰水平和增強國家威懾能力,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任務。

❿ 關於軍事的小故事

瞞天過海:
如果復以為已經防範得制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鬆懈輕敵;經常見到的事物,看慣了,便不會產生懷疑。豈不知,陰謀詭計往往隱藏在明擺著的事物中,並不與公開的形式相矛盾。有時候,所謂「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著不可告人的機密。

瞞天過海可以這樣來解釋:當防備十分周密的時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時看慣的.往往就不再懷疑了.把秘密詭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里.

瞞天過海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在戰爭中,它是一個利用人們存在常見不疑的心理狀態,進行戰役偽裝.隱蔽軍隊集結和發起進攻企圖,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計謀.出其可制勝 .
"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相關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