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太空碎片大於10厘米軍事理論

太空碎片大於10厘米軍事理論

發布時間:2021-03-05 16:34:49

❶ 太空碎片有多少

太空中飄飛著數不清的空間碎片 國際空間站於美國東部時間5日下午稱,中國於2007年進行的反衛星實驗造成的衛星碎片當天一度距離空間站只有6公里,站內3名宇航員一度研究是否要到俄羅斯的SOYUZ飛船中避難。據稱,2007年中國使用彈道導彈成功擊毀了已經退役的「風雲1C」,同時造成了約3000個碎片,直徑在15厘米左右。 美國航天局表示,「風雲1C」的碎片之前也曾發生過接近國際空間站的情況,空間站曾通過變軌躲避,但這次沒有足夠的時間採取變軌措施。 太空中,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碎片?而這些碎片又會給我們造成多大的破壞呢?記者采訪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專家。 1太空中,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碎片? 目前發現直徑10厘米以上碎片9600多個 空間碎片是人類空間活動的產物,包括完成任務的火箭箭體和衛星本體、火箭的噴射物、在執行航天任務過程中的拋棄物、空間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的碎塊等,是空間環境的主要污染源。 2004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在紫金山天文台宣布成立。中心的常規任務是通過分布在中國國內的觀測台站,跟蹤觀測空間碎片,並為它們建立資料庫,並根據其軌道信息分析未來可能對我國航天器的具體影響。 雖然保持著對空間碎片的關注,但人類對它們卻並不完全了解,沒人能夠數清其確切數目。人類目前只能對直徑10厘米以上的碎片進行跟蹤監測,這類碎片目前共有9600多個。小於1厘米的碎片據估計有數千萬乃至數億,航天器根本無法避免與其相撞,只能通過加強自身的防護能力來應對。介於10厘米至1厘米之間的,約有數百萬個,既無法跟蹤也難於防護,被稱為「危險碎片」。 2衛星碎片「威力」到底有多大? 較大碎片會對航天器造成致命性危害 據介紹,如果這些「太空垃圾」越來越多,就會占據越來越多的軌道,會給在軌飛行器帶來危險。但是,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部長張煬表示,「空間垃圾」帶來的破壞只在太空中,對地球並沒有明顯影響。 個頭不大的衛星碎片「威力」到底有多大?張煬介紹說,這些碎片產生之後,會一個個繼續在軌道上運行。「就相當於一個個小的衛星一樣。」張煬說,這些碎片速度會比較快,各種尺寸的碎片都會對航天器造成危害,微小碎片累積效應會改變元器件的性能,撞擊產生的等離子體會破壞航天器供電系統。較大碎片撞擊會使航天器破裂、爆炸、結構解體,危害是致命性的。 從理論上看,高的碎片可能會散布至距離地球上千公里的空域,低的可能到300—400公里以下。「碎片軌道距離越高,速度就會越快。一般來說,如果在300—400公里以下的碎片,速度可以達到每秒7公里左右。」張煬說。 3南京市民憑肉眼能看到碎片嗎? 可能看到太空中掉落的碎片 張煬說,我們在地球看到這些碎片的概率是相當低的。「空間碎片小的只有粉末那麼大,就算大的,直徑也只有幾十厘米左右。如果處在高空700—900公里以上,我們是根本看不到它的。」不過,張煬也表示,從太空中掉落下來的碎片可能會被我們看到。他介紹說:「在300—400公里以下的碎片,時間足夠長了之後,是會掉落下來的。」這些碎片在掉落的過程中,進入大氣層後速度會加快並且燃燒,就好像一道火光劃過天空。「不過,人們恐怕即便看到火光,也會誤認為是流星劃過。」 4空間碎片有辦法處理嗎? 人類目前只能「防」無法「治」 對於空間碎片,目前人們「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只能「防」無法「治」。美國的科學家曾想用一種激光炮轟擊碎片,但這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微小碎片。有的說做一個大網去天上捕捉,有的建議發明一種粘力很強的衛星把碎片粘回來……很多類似的想法都在剛一提出就被立即否定了,目前科學家們對此束手無策。本報記者朱姝

❷ 太空碎片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自從太空飛行開始以來,超過9000顆衛星已經發射進入軌道。但是伴隨著發射率呈指數級的增加,太空大概會變得更加忙碌。除了目前在地球軌道上的每個衛星外,他們周圍有100000噸的碎片,對於我們去追蹤,他們大多數都太小。但是現在微小的東西對於一個航天器有多少傷害呢?並且我們怎樣做來保護國際空間站不受到危險?




保護盾越輕,越容易被修復的特性,對未來到火星甚至更遠的長途探索旅行將會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如何,我們非常感謝每天都保護著我們的,圍繞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層。

❸ 圍繞地球運行的航天器正被太空垃圾包圍!假如萊萌爬到藤蔓頂端,猜猜看他看到的太空垃圾碎片有多少

假如萊萌爬到藤蔓頂端,他看到的太空垃圾碎片有成千上萬。希望萊萌能夠利用他的異能把那些太空垃圾給清理了,這是最重要,對宇宙貢獻最大的一件好事。
太空垃圾的基本知識告知如下:
1、太空垃圾是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太空垃圾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飛船殘骸構成。
2、自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以來,全世界各國一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發射任務,產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雖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過落入大氣層燃燒殆盡,但是截止2012年還有超過4500噸的太空垃圾殘留在軌道上。
3、美國於1958年發射的尖兵1號人造衛星報廢後至今仍在其軌道上運行,是軌道上現存歷史最長的太空垃圾。
4、前蘇聯就曾進行了19次衛星攔截、爆炸試驗,給太空帶來了500~1000塊大小不等的碎塊垃圾。無意的爆炸,如1973年間,美國有7枚火箭在軌道上爆炸。
5、1986年,歐洲發射的「阿麗亞娜」火箭剛進入軌道就發生爆炸,其碎塊中大於10厘米的就有564塊,還有2300多塊小於10厘米的。
6、這些太空垃圾飛行速度極快(6-7km/秒),他們隱藏著巨大的殺傷力:一塊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100km/時的小汽車相互碰撞,衛星會在1.5秒內被打穿或直接擊毀!但一撞上,那就是毀滅性的。最讓科學家頭疼的是「雪崩效應」——每一次太空垃圾的相互碰撞不會互相湮滅,而會產生更多的碎片,這就是新的「大問題」。

❹ 太空的知識

去網路搜!!!
如下:(很多!還不如自己在網路搜呢!)

1.一般意義上的太空 編輯本義項
太空

「太空」是由無極元和能量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物質的,存在時空概念並存在於宇宙內部的一個有限的,有著開始和結束的整體事件,是易學中的太極世界。太極世界裡有能量、有物質、有時空和事件。太空同樣也是佛教中描述的「萬有」,是基督教中描述的「一切」。柯易《論宇宙和太空》

太空資料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准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於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 太空度(100~110)千米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劃分

關於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劃分問題,歷來有兩種對立的主張。 太空
空間論
主張以空間的某種高度來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以確定兩種不同法律制度適用的范圍。
功能論
認為應根據飛行器的功能來確定其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則其活動為航天活動,應適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則其活動為航空活動,應受航空法的管轄;整個空間是一個整體,沒有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必要。
就「空間論」而言,關於確定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幾種意見:
①以航空器向上飛行的最高高度為限,即離地面30~40公里
②以不同的空氣構成為依據來劃分界限。由於從地球表面至數萬公里高度都有空氣,因而出現以幾十,幾百,幾千公里為界的不同主張,甚至有人認為凡發現有空氣的地方均為空氣空間,應屬領空范圍
③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問題

外空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在1979年研究報告的結論中稱,只要充分履行有關使用核動力源的安全標准和規定,核動力源可以在外空安全使用。現在法律小組委員會正在上述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審議能否在現有的國際法規范方面,補充有關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的規定問題。

外層空間法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為永久性機構,於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 太空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後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於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

原則和規則

上述條約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則和規則,對外層空間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們包括:外空的利用應為全人類謀利益;外空和天體供一切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自由探測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將外空和天體據為己有;探測和利用外空應遵守國際法和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禁止將載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人造衛星或航天器放置在地球衛星軌道和外層空間;發射國對射入外空的物體及其所載的人員具有管轄權和控制權;對緊急降落的宇航員應給以一切可能的協助,盡力予以營救和送回發射國,發現的外空物體應予歸還;發射國為其外空物體對地面上或對飛行中的飛機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的絕對責任;發射國在切實可行范圍內將所發射的外空物體和有關情報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各國探測和利用外層空間應進行合作和互助;在外空進行活動時,應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從事外層空間活動應避免使外空遭受有害的污染和使地球環境發生不利的變化;月球和其他天體應限用於和平目的,禁止各種軍事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及其自然資源為人類共同財產;公平分配這些資源帶來的利益並對發展中國家和對探索作出貢獻的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等等。
在國際法上,盡管有些學者曾經提出過領空無限的主張,但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整個太陽系的運動,認為國家主權無限制地延伸到宇宙中去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對外空的探測和利用以及數以千計的人造衛星不斷地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運行的事實,表明外層空間依其性質是難以成為國家主權控制的對象的。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在探索與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的宣言》,確定了外層空間供一切國家自由探測和使用,以及不得由任何國家據為己有這兩條原則。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為永久性機構,於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後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於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由柳洪平與謝宇軒創建。

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劍
——激光武器:用激光作武器的設想是基於激光的高熱效應。激光產生的高溫可使任何金屬熔化。同時激光以光速(每秒鍾30萬千米)直線射出,延時完全可以忽略,也沒有彎曲的彈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簡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沒有後坐力,可以迅速轉移打擊目標,還可以進行單發、多發或連續射擊。激光武器的本質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正是靠著這幾項神奇的本領,激光武器成為理想的太空武器。
長矛
———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製造出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帶電粒子進入加速器後就會在強大的電場力的作用下,加速到所需要的速度。這時將粒子集束發射出去,就會產生巨大的殺傷力。粒子束武器發射出的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用以攔截各種航天器,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命中目標,且一般不需考慮射擊提前量。粒子束武器將巨大的能量以狹窄的束流形式高度集中到一小塊面積上,是一種殺傷點狀目標的武器,其高能粒子和目標材料的分子發生猛烈碰撞,產生高溫和熱應力,使目標材料熔化、損壞。
神鞭
——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統、高功率微波系統和發射天線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殺傷破壞目標。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強,有效作用距離較遠,可同時殺傷幾個目標。特別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與雷達兼容形成一體化系統,先探測、跟蹤目標,再提高功率殺傷目標,達到最佳作戰效能。它猶如無形的「神鞭」,既能進行全面毀傷、橫掃敵方電子設備,又能實施精確打擊、直擊敵方信息中樞。可以說,微波武器是現代電子戰、電磁戰、信息戰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飛鏢
———動能武器:動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簡單,說白了,它和飛鏢傷人的道理完全一樣。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根據動力學原理,一個物體只要有一定的質量和足夠大的運動速度,就具有相當的動能,就能有驚人的殺傷破壞能力,這個物體就是一件動能武器。所謂動能武器,就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彈頭,利用彈頭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動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輻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學能量去殺傷目標,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在與目標短暫而劇烈的碰撞中殺傷目標。所以,它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太空站

太空站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後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編輯本段
太空旅遊

太空旅遊是基於人們遨遊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遊,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最新奇和最為刺激人的是可以觀賞太空旖旎的風光,同時還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這兩種體驗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說,此景只有天上有。太空游項目始於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遊客為美國商人丹尼斯蒂托,第二位太空遊客為南非富翁馬克·沙特爾沃思,第三位太空遊客為美國人格雷戈里·奧爾森。聶海勝就是其中的一位。

太空環境

自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現在,太空已成為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為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太空垃圾危害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軍宇宙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4千多次航天運載火箭。據不完全統計,太空中現有直徑大於10厘米的碎片9千多個,大於1.2厘米的有數十萬個,而漆片和固體推進劑塵粒等微小顆粒可能數以百萬計。
不要小看這些太空垃圾,由於飛行速度極快(6-7公里/秒),它們都蘊藏著巨大的殺傷力,一塊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小汽車以100公里的時速迎面相撞——衛星會在瞬間被打穿或擊毀!試想,如果撞上的是載人宇宙飛船……而且人類對太空垃圾的飛行軌道無法控制,只能粗略地預測。這些垃圾就像高速公路上那些無人駕駛,隨意亂開的汽車一樣,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剎車,什麼時候變線。它們是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潛在「肇事者」,對於宇航員和飛行器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目前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還算開闊,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發生碰撞的概率很小,但一旦撞上,就是毀滅性的。更令航天專家頭疼的是「雪崩效應」——每一次撞擊並不能讓碎片互相湮滅,而是產生更多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如果有一天,等地球周圍被這些太空垃圾擠滿的時候,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呢?
太空垃圾是人類在進行航天活動時遺棄在太空的各種物體和碎片,它們如人造衛星一般按一定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形成一條危險的垃圾帶。太空垃圾可分為三類:一是用現代雷達能夠監視和跟蹤的比較大的物體,主要有種種衛星、衛星保護罩及各種部件等,這類垃圾目前已達8000多個;二是體積小的物體,如發動機等在空間爆炸時產生的,其數量估計至少有幾百萬;三是核動力衛星及其產生的放射性碎片,到2000年,這類衛星送到地球軌道上的碎片達3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揭開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序幕,同時也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當時,宇航員完成飛行任務,把衛星的裝載艙、備用艙、儀器設備及其他遺棄物都留在了衛星軌道上。此後,隨著人類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壯舉,太空垃圾與日俱增。人類先後已將4000餘顆衛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正常運轉的僅有400餘顆,其餘的或墜毀於地球表面,或遺留在太空,成為太空垃圾。據統計,目前約有30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而其數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學家們預測: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將會導致災難性的連鎖碰撞事件發生,如此下去,到2300年,任何東西都無法進入太空軌道了。
太空垃圾給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患,它們成為人造衛星和軌道空間站的潛在殺手,使宇航員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運行的。一顆迎面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飛行服;人們肉眼無法辨別的塵埃(如油漆細屑、塗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員殞命;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葯片大的殘骸可將人造衛星撞成「殘廢」,可將造價上億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絕路。在人類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災難屢見不鮮。1983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塗料剝離物相撞,導致舷窗被損,只好停止飛行。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之後不久便爆炸,成為564塊10 厘米大小的殘骸和2300塊小碎片,這枚火箭的殘骸使兩顆日本通信衛星「命赴黃泉」!1991年9月15日,美國發射的「發現者」號太空梭差一點與前蘇聯的火箭殘骸相撞,當時「發現者」號與這個「不速之客」僅僅相距2.74千米,幸虧地球上的指揮系統及時發來警告信號,它才免於喪生。據計算,目前太空軌道上每個飛行物發生災難性碰撞事件的幾率為3.7%,發生非災難性撞擊事件的可能性為20%。以此計算,今後將每5—10年可能發生一次太空垃圾與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將達到2年一次。

[{(資料屬截取,建議自行查找)]}

軍事理論太空安全對哪些領域有影響

軍事理論太空安全對科技、文化、政治、軍事、經濟領域都有影響。

太空技術具有軍民兩用性質,一些國家希望利用太空技術提升軍事實力,作為維護霸權和反對霸權的基礎,無法就太空安全治理達成共識。

國際合作是太空安全治理的唯一途徑,不僅可以緩解頻軌資源短缺問題,也有助於解決太空環境問題,更有助於禁止太空武器化,實現太空透明與信任建設機制,確保太空的可持續性利用。

國家太空安全是國家安全在空間領域的表現。隨著太空技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加,太空已經成為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命脈之一。

(5)太空碎片大於10厘米軍事理論擴展閱讀

中國面臨多元化的太空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太空偵察監視的威脅。衛星偵察具有居高臨下、范圍大、速度快、不受國界和氣象條件限制等特點。美國有近50顆軍事偵察衛星每天在太空巡弋,可見光成像衛星地面解析度已達0.1米,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衛星解析度達0.3米。

日本的太空偵察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其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解析度達0.6米,光學成像衛星解析度達0.4米。相關國家依靠全天候、近實時、多譜段、高精度的太空照相、測繪、監視等手段,收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科技情報,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經常性、現實性的太空威脅。

二是限制或剝奪太空行動自由的危險。少數國家加緊研發太空進攻武器,組建太空對抗部隊、頒布太空作戰條令、組織太空攻防演習,企圖必要時對敵方太空平台、有效載荷以及太空信息鏈路實施干擾、制盲和摧毀。

❻ 太空碎片目前直徑大於10厘米的太空碎片有多少個

截止2018年有,22000個據美國公布的數據,目前太空有22000個直徑大於10厘米的碎片,而直徑較小的碎片則數以百萬計甚至億計。

太空碎片數量龐大,增加了相互碰撞的幾率,並導致產生更多的碎片,直接威脅到航天器的安全,影響到人類探索與利用太空的活動。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1年9月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經過計算機模擬,現在太空軌道垃圾的數量已經處於「臨界點」(tipping point),「增加了航天器失效的風險」。

(6)太空碎片大於10厘米軍事理論擴展閱讀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取得了飛速發展。但在太空事務管理方面,國際社會的行動相對滯後。冷戰時期形成的處理太空事務的五個國際條約。

即1967年的《外層空間條約》、1968年的《營救協定》、1972年的《責任公約》、1976年的《登記公約》和1984年的《月球協定》,強調要把太空作為「全球公地」。

要以國際合作來確保太空安全,但它們是以軟法形式出現的,對國際太空行動體沒有強制性約束,從而留下了安全隱患。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行為體走向太空。

根據相關數據,世界上現有12個行為體可以獨立發射衛星,約60個行為體在太空擁有約1100顆航天器。航天器日益增多導致出現太空「公地悲劇」現象。 其一,太空碎片增多,威脅著太空環境安全。

❼ 太空碎片目前直徑大於十厘米的太空碎片有多少個

太空碎片大於十厘米了。還是比較多的,已經在太空形成了一個垃圾袋。

❽ 《地心引力》中那些太空碎片應該如何去處理

太空垃圾(space debris或space junk),是指在繞地球軌道上運行,但不具備任何用途的各種人造物體。這些物體小到固態火箭的燃燒殘渣,大到在發射後被遺棄的多級火箭。它們有撞擊其它航天器的風險,某些太空垃圾在返回大氣層時也會對地面安全造成威脅。

不過,按照火箭科學家專業的說法叫做"軌道碎片",不過一般人都將其稱為"太空垃圾"。別小看了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據統計,而與大於10厘米的太空垃圾(至少有2萬)碰撞或可"殺死"航天器。驚訝有這么多的垃圾嗎?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我們人類自己製造的。

由於太空垃圾以軌道速度運行,若與它們相撞可能會嚴重損壞尚在運作的航天器,甚至威脅到宇航員在艙外活動時的生命安全。隨著太空探索的推進,太空垃圾的數量逐年遞增,太空垃圾問題開始日益受到關注。

清理軌道碎片的方法,比如用激光照射目標降軌、無人航天器捕獲等。但是到目前為止清理在軌碎片仍然沒有任務實質性的行動,因為空間碎片清理技術能力具有強大的軍事用途,成為各國太空角力的新手段,這是太空碎片清理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但是越是這樣耗著,下面的人類,就意味著面對更多的威脅。

這里有一些舉措正在構想,或已經開始實施:

1、使用抓鉤

這一構想的代表是瑞士航天中心(Swiss Space Center)正在研究的「清潔太空一號」(CleanSpace One)項目,該項目主要利用機器人「抓取」技術。「清潔太空一號」是一個重30千克至40千克的立方體衛星(CubeSat),該衛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商用現貨(COTS)技術製造的。據預測,此次發射的時間大約在2017年至2018年。首先,「清潔太空一號」將在700千米的高度從運載火箭彈射而出;其次,「清潔太空一號」衛星將靠近以每小時28000千米速度運行的「瑞士立方體」(Swiss Cube)衛星,並機動到同一軌道;然後,「清潔太空一號」衛星在捕獲目標之前,進入交會階段。最後,「清潔太空一號」衛星將 「瑞士立方體-1號」帶回大氣層。這兩顆衛星將以極高的飛行速度與大氣層摩擦,從而燃燒凈盡,不留任何痕跡。

2、用網

日本宇航探索局(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已經聯手日本的漁網製造商日東制網株式會社(Nitto Seimo),建立一個系統來收集空間碎片。目前尚不確定系統何時會推出,但日東制網株式會社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完成該系統。新系統將發射一顆衛星到空間,衛星連有一張薄金屬網,張開可達幾千米遠,該網利用衛星的機械臂在繞地球飛行的同時將捕捉空間碎片。然後,系繩將與機械臂的前端脫離。在碎片收集過程中,該網將充電,並最終利用磁場將碎片拉回地球,在進入大氣層時,該網與收集的垃圾一同焚毀。這種超強的太空網,靈感來自基本的漁網概念,它已經成為日東制網株式會過去6年廣泛研究的主題,由三條多層金屬繩索組成,每條繩索直徑1毫米,用與人類頭發一般細的纖維纏繞而成。

3、附加火箭到大塊的碎片

已經提出的另一種方法是附加小型固態火箭發動機到大塊的空間碎片,並利用這些火箭穩定目標,然後機動到沖突風險較小的較低軌道。此外,這些較低的軌道空氣阻力較大,所以衛星軌道的衰減速度要比原來快得多。

4、使用大的太陽帆

英國薩里空間中心(Surrey Space Centre)目前正在開發一種基於太陽帆的技術,命名為「立方帆」(CubeSail)。「立方帆」納米級衛星重約3千克,大小約為30厘米×10厘米,展開後如同一個風箏。「立方帆」使用了可藉助太陽能的太陽帆作為動力推進系統,不過,這面帆還有另一個獨特功能,那就是作為「軌道剎車」,幫助它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燒毀。「立方帆」將搭載在一個500千克以下的小型飛行器上,預計將於明年晚些時候發射到地球上空70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並展開其大約5米×5米的帆,然後分兩步進行垃圾清理測試:位於低軌道的太空垃圾,它將直接用展開的帆將其黏住;至於在較高軌道上的垃圾,就要藉助太陽能動力去接近了。即使在700千米這樣的高度,仍然存在著稀薄的大氣分子,這些大氣分子產生的阻力會拖拽著近地軌道上的衛星,使其軌道迅速衰減,直至將它們拉回大氣層燒毀。該項目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太陽能帆船驗證試驗,試驗的目標是顯示太陽輻射的推進作用。試驗結束後,它們將開始通過增加阻力脫離衛星軌道。

5、使用地面激光來將碎片推入近地軌道

然而,一些針對中型碎片保護衛星的可能措施也很重要。「太空清潔」項目——與「清潔太空一號」項目沒有任何關系——在2011年6月啟動,為期三年。該項目由一個財團聯合九個專業的合作夥伴進行運作,激光工業公司(CILAS)負責領導。正如前面所述,清除大塊空間碎片是當務之急。此前的所有解決方案均側重於利用航天器清除空間碎片,該項目旨在通過使用基於地面的解決方案來清除空間碎片。該項目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球架構,其中包括監視、識別和跟蹤。一旦某個太空垃圾目標被鎖定,創新的陸基激光器將發出一束激光,照射在太空垃圾背離地球的一端,使該部分氣化,然後利用氣體的反作用力推動太空垃圾朝地球的方向運動,最終使其進入大氣層燒毀。

❾ 大於1厘米的太空垃圾碎片有多少

地球軌道上共有14967塊大尺寸的太空垃圾,1-10厘米大小的太空垃圾超過20萬塊,1厘米以下的碎片超過1000萬塊,其最大製造者是美國和俄羅斯。

❿ 太空垃圾閱讀答案

1.分成1。大於10厘米來打碎片。自2。介於1至10厘米之間的小碎片。3。小於1厘米的微小碎片
2. 說明太空垃圾的破壞力之大。
3.不能,因為可能代表不確定,刪掉與原意不符。體現說明文的准確性
我也在做這題,我的試卷上就這幾道題目。選我的吧。 別理樓上。

閱讀全文

與太空碎片大於10厘米軍事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