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歷史地理上安慶為什麼有如此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於江南地區來說,多山少平原,武漢地區和南京地區是兩個重要的核心區,而長內江就是溝通武漢區域和南容京區域的大動脈、黃金水道,安慶處於這個大動脈的中間,背靠大別山,鉗制著長江這個大動脈、黃金水道。無論是從南京方向進攻武漢方向,還是從武漢方向進行南京方向,安慶都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節點。
❷ 軍事地理學中對安徽省安慶市的評價
安慶古稱皖城,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此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古就被視為「江介之要沖,金陵之門戶」古人曾這樣描述安慶:"上控洞庭,彭?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則鎖鑰南北,坐鎮則呼吸東西,中流砥柱,萬里長江於是乎在?
安慶在遠古時屬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兩漢屬廬江郡。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妖巫李廣占踞皖城,馬援奉詔將其討平,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術敗死,其堂弟袁胤放棄壽春,投奔廬江太守劉勛,被派駐皖城。皖城後為孫策所奪,公元201年,孫權因皖城太守李術投降曹操,發兵攻克皖城,屠盡城中百姓,繼而曹操奪取皖城,命江表諸州縣,紛紛北徙!合肥以南唯留皖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譴朱光為廬江太守,屯駐皖城,呂蒙對孫權說「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眾必增」進言發兵攻擊皖城,皖城後一直為東吳重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睿遣曹休侵吳,攻擊皖城,未克。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孫權遣諸葛格屯駐皖城,以防曹魏,兩年後,皖城終於被司馬懿攻佔,晉咸寧四年(公元278年)吳主孫皓派兵企圖收回皖城,然後以此為基礎伐晉,晉揚州都督王渾命應綽將其擊潰。南朝梁大寶初年(公元550年)侯景率軍焚掠建康之前,曾遣部將任約屯駐安慶,以免後顧之憂,次年,梁將王森辯東下,侯景部將范希榮敗離潯陽(九江)逃至安慶與任約會合,不久就一起逃離安慶,梁敬帝初年(公元555年)安慶被北齊軍佔領,自隋以後,因安慶「上控淮淝,山深水?」為戰守之資!歷代對這里都很重視。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安慶守將李林英反叛,頃刻便被鎮壓,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隋將恭邃據有安慶,後歸附唐朝,武德七年(624年)王孝恭襲擊輔公佑於安慶,唐上元初年(公元674年)江淮都統劉展叛唐,攻破安慶,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安慶又為陳庄所破,唐刺史張萬福將其收回,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徐州節度使龐勛遣兵來犯安慶,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王仙芝率領農民軍轉戰江淮間,一度佔領安慶,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安慶城破與吳/之後,廬州刺史楊行密將其奪回,兩年後安慶為滁州刺史許勁襲取,唐景富二年(公元893年)楊行密再次佔領安慶,以江淮為基地擴張勢力,建立了吳國,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柴榮討伐南唐,攻撥安慶,迅速平定了整個淮南,南宋初年,安慶為李成所陷,宋高宗趙構命詔討使張浚擊破李成,此地才又控制在宋室之手,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蒙古軍隊逼近安慶城下,後退去。到公元1246年,蒙古軍隊又戰安慶,宋安慶守將範文虎投降,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安慶為陳友諒部所陷。次年朱元漳軍攻奪安慶,後不久又為陳友諒部將張定邊奪回,直至元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漳才重新奪回安慶,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農民起義軍劉六,劉七部在此抵禦過官軍,明末,史可法在此抵禦過清兵,清代,太平軍安慶保衛戰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戰役之一,最初,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對安慶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太平軍攻佔安慶,僅把安慶作為行軍過路的通道,未加重兵駐守。結果很快又被清軍奪去,安慶失守給已經進駐天京的太平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清朝大臣向榮和琦善從安慶順流而下,直撲天京分扎江南江北兩坐大營,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太平軍發起兩征,與6月10日再克安慶,但太平軍仍然克而不守,集中全力攻打南昌致使安慶和周圍許多州縣又落入清軍之手,經過幾次的失利之後,太平軍總結經歷,終於認識到安慶在戰略上的重要性,這年9月,太平軍第三次攻佔安慶,石達開親自坐鎮,在此構建築城防工事,並以安慶為中心,向北南發展,陸續佔領了桐城,廬州,青陽,九江等地二十多個州縣了,這樣安慶就成了長江流域的軍事重地,成為天京的西部屏障,使清軍無法再從江東下天京,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冬,曾國潘率領湘軍四路圍攻安慶,英王陳玉成五次救援安慶,都未成功!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月,湘軍對安慶發起總攻,九月陷城,太平軍12萬(也許是寫錯了,應該是十二千人)守城將士全部犧牲,安慶失守是太平天國戰爭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洪仁軒曾經說過:「我軍最大的損失就是安慶落在清軍之手,此誠實是天京之鎖鑰而保其安全者,一落入妖手,則可為攻我之基礎。」是的,自從安慶一丟,向東看去,蕪湖,天京,上海諸城相繼陷落,太平天國整個東方防線瓦解,現在的安慶戰事主要為抗日戰爭和渡江戰役,在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此地實為「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❸ 什麼叫軍事重地軍事重地一般要具備什麼條件
中國古代軍事地理格局乃是一種棋盤型格局。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個不規范的圍棋盤。在這個不規范的圍棋盤上,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東、湖北和漢中是其四邊,中原為其中央腹地。
中國的地域雖然遼闊,但在歷代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卻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大體上分布在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上。這里所說的起決定性作用,主要是指在歷代戰爭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關繫到天下的統一與分裂、關繫到一朝一代的興與衰,或者,在中原政權與塞外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中關繫到中原政權的存與亡。
古人貫講「山川都會」。一般說來,在那些既有山地險要可以憑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戰略要地。
幾列東西向的山河與幾列南北向的山河縱橫交錯,將中國腹地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大體上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二級階梯東部邊緣地帶的一系列山脈----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經嵩山山脈、方城冊,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轉向鄂西、湘西山脈而接雲貴高原----為中國的東、西部之間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南北之間也分出幾個層次,其主要的分界線則為長江、黃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條山、大別山也趕到了補充作用。
這幾列縱橫交錯的山河將中國腹地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這些地理單元的腹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間容量,外圍有險要的山脈或者江河為之險阻;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周流內外,既是這些地域內部流通的運輸線,又將不同的區域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乃是區域之間戰略關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
山脈和江河的戰略意義各相同。山脈的意義重在阻隔,而貴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義重在流通,而貴在有據點可以扼守。
一般說來,山地的斷層地帶或者江河源流穿切山嶺所形成的河谷低地便於作為穿越山地的交通孔道。如關中四塞、太行八陘所扼通道及穿越秦巴山地的幾條棧道便是如此。江河主要是作為人力、物力運輸的交通線。以江河作為險阻,還須在那些重要渡口或支流與幹流的交匯處建立據點,以確保對這些江河的控制。如黃河的孟津和蒲津、長江的瓜洲渡和採石渡、淮河的潁口、渦口、泗口等處,便都伴隨著重要軍事據點的形成。
有山地險要可以憑恃,則易於在紛亂的局面中建立根據地,形成局部的秩序,積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則便於向外部投遞力量,便於向外擴展,也便於介入全局。上述九大戰略要地大都擁有這些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九大戰略要地並不全是按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來劃分,而是主要是考慮到它們在軍事地理的格局中以其地形、地勢的原因構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它們在歷代戰爭中也的確顯示出了它們作為一個個獨立單元的地位。其中,關中主要是指陝西省的秦嶺以北部分;漢中地區則因其相對獨立,單獨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東南主要是指江蘇、安徽兩省的中南部;中原則主要指河南。其它幾地則基本上同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在稱法上,關中和中原都沿用了古代的稱法,因為這種稱法本身就極富戰略色彩。
在上述幾大戰略要地的外圍,有一些地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地位也很重要;但由於位置的關系,這些地域險要的山川固然保護了自己,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它與外部的聯系,妨礙了它對於全局的全面介入,因此在歷代興亡中,對於全局未能顯示出決定性的意義。當然,近代以後,中國的國防形勢發生變化,它們在軍事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也有所變化。
在這個棋盤型格局中,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分處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般都有比較優越的山河形勢,有相對穩固的後方和可以憑恃的山川險阻,能夠一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態勢;有優越的經濟條件,足以供養、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易於形成一定的社會政治力量。一種勢力興起之初,占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據地,從容經營,積累力量,為日後進取天下打下基礎。
❹ 為什麼安慶是兵家必爭之地
很簡單呀 安慶城抄西邊和北邊是大別襲山東邊有幾個大湖南鄰長江,次地形及其重要,安慶地處安徽,正好是在長江掉頭由南往北的那一段上,他又離江蘇極近,從長江逆江而上,安慶是離南京最近的一個軍事重鎮。一旦安慶失守,清軍就可以順江而下直取南京,中間沒有任何較大的城市和關卡可以防守。更何況安慶失守等於是掐斷了太平天國的唯一水路運輸線。當時的情況是,天京同時面對江南江北兩個大營,要從陸路運輸相當困難,順長江而下,外國人的艦隊又在上海長江口封鎖。所以延長江而上,無論是運輸還是必要時放棄天京撤退,都是唯一的選擇。安慶的失守實際上等於把天京處於了四麵包圍的境地,被攻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當年陳友諒攻下安慶,順江而下攻打朱元璋時,朱元璋還有江蘇東南和江西在手,可朱元璋的手下已經紛紛逃離,認為南京不可守,朱元璋自己也已做好了死戰的准備。由此可見安慶對於南京的重要性是非同小可的,更何況你太平天國根本無處可逃,四面受敵,要真能最後取勝,估計是古今中外第一戰爭奇跡了。
❺ 在軍事上安慶對南京的作用為什麼這么重要
南京面對北方龐大的人口優勢,南方都是依仗長江天險為最後屏障,構築淮河為北部防線江夏漢陽為西部防線。此二地缺一不可,否則攻守主動全在北方,而南方只能被動挨打,苟延殘喘。而北方想攻破南京,則必須先攻取這兩個地區,然後或順江東下,或兩路夾攻。這個時候你再看安慶的位置,如果你是北方政權的頭,就怎麼看他怎麼不順眼了。首先安慶地處江北,而長江在這里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彎,與西北面的大龍山夾成一個三角地帶,陸上入口幾乎只有北面的集賢關,可以說是易守難攻。而一旦南方在此地屯兵則可謂是進可功退可守,出了集賢關往北是一馬平川的江淮平原,所以北方不拿下此地則江淮地區不穩,江淮地區不穩,你從北渡江攻南京就無從談起。而從西面來說更是如此,即便你佔了今天武漢一帶順江東下安慶你更繞不過去,首先安慶段江面極窄,城內城西還有大面湖泊直通長江可以駐扎水師,扼守長江水道不是隨便說說的。更操蛋的是你還繞不過去,因為安慶江對岸往東往南往西幾百公里全是山,只有一條狹窄的沿江平原,軍隊在沒有占據長江水路的情況下分分鍾被包抄後路。綜上,安慶為南京門戶的原因有二,一是南京在江北最佳的橋頭堡,只要南京握有此地就有反擊的可能;二是扼守長江要道使敵即便占據長江中上游也無法順江東下。歷史上湘軍攻下安慶時,太平軍水師盡喪,長江已為湘軍所佔據,安慶四面被圍,已經是一座孤城。即便如此,湘軍還是足足打了兩年,圍了十八個月,活活餓趴下守軍後炸掉城牆而破城的,攻城之慘烈招致瘋狂的屠城,以致湘軍幕僚都稱:軍興以來,盪滌未有如此之酷者矣,殺劫此為最重。
❻ 中國軍事戰略要地分別位於那些地方
首都地區,環渤海灣地區,三峽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核武器基地地區
註:所謂戰略要地,一般指政治經濟中心、交通樞紐、工業基地、核武器設施等。
❼ 清代安徽,為何以安慶為省會
在解放以前,地理位置上安徽還是以長江流域為主,主要發展對象是農業。內安慶做為長江上的容一顆明珠,依江而發展,和江蘇南京並列在長江上。安慶,徽州農業是一個重點,在清朝或者以前,徽州的商業在全國還是二把刷子的。加上由長江做為徽商運輸的橋梁,所以以前的安徽就是靠水路和糧食生產地發展起來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安慶的軍事要地,安慶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安慶也是長江上最窄的一個流段。軍事位置相當重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❽ 安慶為什麼被稱為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你好!
安徽省安慶市,舊稱懷寧,其地襟帶吳楚,北界清淮,南臨專江表,處於淮服屬之屏蔽,江介之要衢,「分疆則鎖鑰南北,坐鎮則呼吸東西」。向為四塞之國而兼五達之衢,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稱重鎮,為防禦金陵(今南京)軍事安全之西方門戶。歷來是長江中下游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譽及「八省通津」的美稱。
打字不易,採納哦!
❾ 合肥和安慶哪個軍事意義大
當然是合肥了,三國時候東吳國君孫仲謀幾次率師北伐,不都是攻打的合肥這一軍事重鎮嗎?可是都以失敗而告終,連續5次戰敗消耗了吳國大量國力,再說了合肥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貫穿南北經貿交通上的重鎮,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譬如,南北分裂,劃長江而治,北方要是南侵必過長江,而江南政府必定會沿長江南岸布防畢竟形勢會利於南方,假如戰爭不順利,北軍必定會駐軍安慶,而為安慶提供後勤保障的必是合肥,反之假如南軍北伐也必會對合肥用兵,畢竟合肥是打通北方戰線的門戶,拿下合肥就好比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戰役打下錦州就會壓制沈陽一樣,壓制合肥就會制壓許昌,開封,洛陽等北方各大城市,所以說無論從經濟,軍事的作用來說合肥畢竟是南北必爭的軍事要沖和咽喉要道,拿下合肥就可以制衡南北力量對比的平衡性,所以合肥要比安慶軍事意義大些。 再說安慶,安慶是後期形成的沿江城市,但經濟文化軍事都遜色於合肥,因為安慶畢竟是歷史晚期才形成的戰略城鎮,早期的安慶就是一個重要軍事港口,後來由於出現大的南北分裂,戰爭不斷,安慶又是沿江幾個重要的軍事攻略港口,必定軍事意義開始增強,這就形成了一個人為構築的沿江軍事基地,而不像合肥那樣是自然形成的重鎮,但安慶只不過是個軍港而像軍糧軍資仍需要腹地合肥為其提供,安慶自身無法自給的戰時可以短期應付,拖長了就不行了,不利於持久戰,而合肥城高池深物資豐富哪怕是持久戰也會拖延的很長,同時安慶是沿江建設的重鎮,適合水戰而不適合陸戰,畢竟交戰空間比較狹小,而合肥就不一樣,合肥地處江淮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交戰空間很大,適合於騎兵作戰,假如戰事不利,可從開封,洛陽,許昌,宛城,徐州各處調兵援助,形成四方八面趕來增援的勢頭,這就應了《孫子兵法》中講的地利因素,歷朝歷代建城都是首要考慮軍事因素的,合肥就是座著重考慮軍事用途而歷代興築的攻略都市,依附江淮平原的物產優勢和貫穿南北的交通的經濟優勢成為了強大的中原重鎮。同時雖說安慶不如合肥軍事意義重大但確實遏制沿江攻略的最重要的據點可以說是合肥的南大門,是合肥的戰略屏障,戰時只有確保安慶的安全才可確保合肥攻略城市的優勢。但我認為畢竟是合肥的軍事意義大,安慶只能說是個橋頭堡。
❿ 安慶地名的來歷
安慶地名的來歷: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金人破光山,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干在舒州舊址建城安慶以備戰守。
後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
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牆磚石改築於宜城為新安慶府,並遷懷寧縣治附郭。
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後,安慶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相一致,沿用至今。
(10)安慶為什麼是軍事要地擴展閱讀:
安慶市轄區面積1.54萬平方公里,現轄一市七縣三區,即桐城市,懷寧、樅陽、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個縣和迎江、大觀、宜秀三個區,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9萬人。
東晉詩人郭璞說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南宋紹興年間置安慶軍,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始築安慶城。
清乾隆二十五年至民國二十六年,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統治文壇200餘年。
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家張恨水、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兩彈元勛鄧稼先、雜技皇後夏菊花都誕生於此。
安慶境內遍布名山秀水、人文古跡,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柱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家崗文化遺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鷂落坪,另有省級風景名勝區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
安慶正在形成石油化工、輕紡、機械電子、建材和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安慶科技教育事業具有較好的基礎,已連續25年高考錄取人數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