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第二次鴉片

軍事理論第二次鴉片

發布時間:2021-03-05 02:43:15

『壹』 大學 軍事理論 人民戰爭

歷史上的人民戰爭,一方面由於戰爭的正義性質代表著不同進步階級的利益,因而發動人民群眾參加和支持戰爭的深度和廣度亦不相同;另一方面,由於「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③因而,人民戰爭的基本概念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br> (一)歷史上有不同的人民戰爭人民戰爭,就是人民群眾為了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抵禦外來侵略,動員、組織和武裝起來進行的正義戰爭。從廣義上說,凡屬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並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戰爭,都是人民戰爭。但只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並在其正確綱領指導下的人民戰爭,才是徹底的人民戰爭。<br> 「人民戰爭」這一概念,雖然產生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但人民戰爭的實踐卻早已伴隨著歷史上階級的或民族的正義戰爭而產生和發展。毛澤東曾把中國殷商時期的周武王伐紂稱為「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①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羅馬的斯巴達克的奴隸起義,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義大利、普魯士和西班牙等國人民反抗拿破崙一世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等,都稱為人民戰爭。<br> 在戰爭史上,某些國家或民族的統治集團,為了維護本階級或本民族的狹隘利益,推行殖民主義和擴張主義政策,也標榜自己所進行的掠奪性戰爭為「全民戰爭」或「民眾戰爭」。例如日本和沙皇俄國為重新分割中國東北和朝鮮所進行的非正義性質的日俄戰爭等,其實質都不是人民戰爭。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提出了「民眾戰爭」的概念,並對其特點、地位作用及運用原則等作了系統論述,不乏其為精闢見解。反映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在戰爭中對待人民群眾的一定程度的正確態度。但由於其根本上受到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其理論缺乏徹底的人民性和正義性,抹殺了戰爭目的中的階級性質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亦不具有真正的人民戰爭的實質。<br> 歷史經驗證明,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出現以前的人民戰爭,往往不能使①《周恩來選集》(上卷)第338頁。<br> ②《朱德選集》第150頁。<br> ③《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364頁。<br> 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95頁。<br>
戰爭取得徹底勝利,或雖能取得勝利,但勝利果實最終不能落到人民手裡,以至成為統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大小數百次的農民起義戰爭,雖然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勢力,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由於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因而這種人民戰爭總是陷於失敗,使封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繼承了下來。在近代,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制。但因為沒有一個明確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比較廣泛地發動勞動群眾,沒有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革命的政黨,使得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勇氣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行到底,致使這一雖屬人民戰爭性質的勝利果實,卻被代表封建勢力的袁世凱所篡奪。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才是徹底的人民戰爭。<br> (二)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吸收中國歷史上人民戰爭的寶貴經驗,根據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革命的特點,在革命戰爭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中國人民奪取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並經受了革命戰爭的成功檢驗,被證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和科學。<br> 毛澤東對人民戰爭理論的創造性貢獻,在於他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順應了發展著的革命時代,尊重了中國革命的特點和歷史經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使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戰爭的理論中國化。從根本原理上說,他的人民戰爭思想,就是對於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正確運用。這就是:(1)人民戰爭必然是正義戰爭。毛澤東指出:「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來反對壓迫者的戰爭,都是義戰。」①人類大多數和中國人的大多數所舉行的戰爭,毫無疑義地是正義戰爭,是拯救人類拯救中國至高無上的榮譽事業,是把全世界歷史轉到新時代的橋梁。即根據革命戰爭的正義性質,強調戰爭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能夠在戰爭中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也能夠在基本利益取得一致的基礎上,把不同的階級、民族和集團聯合起來,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以反對和戰勝共同的敵人。因此,當戰爭的目的是直接代表著人民利益的時候,政府就不應畏懼人民反對戰爭。「戰爭的性質決定政府和人民的關系,這是一個歷史的原則。」②(2)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br> 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進行社會變改的主力軍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毛澤東認為,在戰爭中「兵民是勝利之本」。③「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④革命戰爭是人民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人民,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才能贏得革命戰爭。因此,必須堅定地把黨的群眾路線在戰爭中貫徹始終。<br> (3)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61頁。<br> ②同上書,第2卷,第384頁。<br> ③同上,第509頁。<br> ④《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11頁、第469頁。<br>
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⑤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但要把勝利的可能變為現實,除了客觀存在的物質條件之外,還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br> 即戰爭中自覺的能動性。同時,戰爭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也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總之,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為基礎的,以政治與軍事相結合為本質特點的,徹底的人民戰爭思想。<br> (三)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特徵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指相對於一般革命戰爭和正義戰爭所反映出來的不同的本質特點。它是在中國革命戰爭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和長期處於敵強我弱條件下,從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人民戰爭理論繼承與發展的關繫上,側重於探討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基本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1)徹底解放人民的戰爭路線。戰爭政治上的進步性質,是人民戰爭的基本屬性。正義戰爭和革命戰爭都是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解放戰爭,也都是符合人民群眾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人民戰爭。但不同戰爭的進步性質卻決定著不同的人民戰爭的具體含義和特徵。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所創立的以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聯合人民大眾以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一個統一、獨立、富強的人民民主共和國為目的的,徹底解放人民的民主革命。其最高綱領是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種明確的奮斗綱領所反映的徹底解放人民的戰爭路線,在人民戰爭史上是少有的。(2)空前規模的深入發動人民。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參加和支援革命戰爭,這是人民戰爭的又一基本特性。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人民戰爭,在發動人民群眾的廣度和深度上均為歷史上所罕見。毛澤東認為,「只有堅決地廣泛地發動全體的民眾,方能在戰爭的一切需要上給以無窮無盡的供給。」①因而主張必須在解放區民主政府的領導下,在深入動員的基礎上,除將一切青壯年男女在自願和民主的原則下組織在游擊隊和民兵隊伍中以外,還應把一切人民組織在工人的、農民的、青年的、婦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職業與工作團體之中,熱烈地從事援助軍隊的各項工作。並通過廣泛的統一戰線政策,以獲得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革命戰爭的積極支持。這種對人民群眾發動的廣度和深度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不可能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和國共合作時期的北伐戰爭也都不會有。(3)多種斗爭形式的緊密配合,以軍事斗爭為主,與其他各種斗爭形式相配合,這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徵。毛澤東明確提出,在廣泛組織人民參加各種團體積極從事支援軍隊作戰之外,還必須號召一切革命人民熱烈地參加和從事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科技和衛生等多種形式的斗爭。這一思想,不但在歷史上的一般人民戰爭不可能產生,即使是列寧在十月革命後所領導的保衛新生政權、粉碎外國武裝勢力進攻的國內戰爭和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領導的反法西斯德國入侵的衛國戰爭,都沒有達到這樣明確和全面的高度。從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大大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當時條件下所提出的人民戰爭的范圍和內容。(4)<br> 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歷史上一些正義性和革命性的人民戰爭。不少都是由⑤《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11頁、第469頁。<br>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92頁。<br>
於領導集團或缺乏明確的革命綱領,或由於革命戰爭的勝利沖昏頭腦而導致內潰,而不能堅強地領導人民將戰爭進行到底。恩格斯在總結皮蒙特軍隊失敗的教訓時指出,皮蒙特王室所領導的抵抗奧地利帝國的戰爭雖然具備了人民戰爭的條件,但因他們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因而害怕把人民發動和武裝起來,寧可跟敵人講和,而不願同人民聯合以至放棄領導。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推行的片面抗戰路線,則是相似性質的又一例證。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人民戰爭,不但在戰爭的根本利益上與廣大人民群眾是一致的,而且具有明確的政治綱領,有遠大的政治眼光,有堅強的組織領導能力,成為人民戰爭的領導核心和人民戰爭必勝的根本保證。正如毛澤東在講到廣大持久的抗日戰爭時說的;這在人類的戰爭史中,都是頗為新鮮的事情。「這件事是同時代進步到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開的,是同共產黨和紅軍的存在分不開的,這乃是問題的焦點所在」。①

『貳』 1832到1895年之間有過什麼歷史事件

中國史
1853年太平軍定都南京
1854年太平軍北伐
1856年10月23日,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回片戰爭爆發答
1858年《天津條約》
1859年6月25日,清軍在大沽口擊敗英法艦隊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再攻北京
1860年10月6日,法軍佔領圓明園
12日,佔領北京
18日,英軍火燒圓明園
10月24、25日《北京條約》
11月1日,聯軍撤軍
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叛亂
1865年洋務運動開始
1868年捻軍叛亂平定
1874年日軍侵台
1884-1885年中法戰爭
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中國第一面國旗面世、頤和園始修
1891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
1894年8月1日-1895年10月21日甲午戰爭(中間大事很多,不好詳細講述,請見諒)

『叄』 求一篇5000字左右的中國軍事的論文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方針,必須切實找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著力點,用科學的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方法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

一、在發展基礎上,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始終維護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解決包括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內的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國防建設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用這一科學觀念看待國防建設就會發現,國家經濟社會的充分發展是實現國防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具體而言,經濟發展將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的全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將從總量基礎、技術基礎、體制基礎三個方面對未來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強大支撐。因此,要保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使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源保障,根本前提是確保國家綜合實力提升過程的延續性。如果我國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受到一些本來可以避免因素的破壞和阻斷,那麼,這種損失對中華民族將是歷史性的。

二、在發展模式上,積極探索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路子,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融合式發展」

必須依據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原則,全方位全過程地把國防和軍隊建設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體系之中,通過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共同建設,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高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新路子,實現經濟效益、國防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說,就是重點做好「七個納入」: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將軍隊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家信息化建設體系;將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將軍事斗爭准備需求和戰場建設納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將軍事人才基礎教育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軍隊生活服務保障納入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將國防動員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行「融入」發展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改革阻礙「融入」的體制,建立健全「融入」機制,制定有利於「融入」的政策法規,積極穩妥地解決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的問題。

三、在「三化」建設上,以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實現國防軍隊建設的「全面發展」

堅持把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全面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國防和軍隊建設是一個整體性、系統性、互動性和持續性都很強的實踐發展過程。在「三化」建設中,任何一項建設的質量和效果,都有著影響全局、牽動整體的作用。

在處理這一重大問題上,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統籌好五個重大關系,即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軍事斗爭准備的關系、機械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的關系、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建設的關系、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的關系、主要戰略方向建設與其他戰略方向建設的關系。處理這些重大關系的核心點、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軍隊戰鬥力。在這方面必須具有強烈的緊迫意識。走在世界軍事變革前列的美軍提出:「像作戰一樣訓練,像訓練一樣作戰」,作戰和訓練是一體的。僅美軍太平洋艦隊所屬部隊一年在亞太地區就要訓練和演習1500多次。為此,我們應當形成一套真正把作戰訓練作為中心工作的有效的激勵和監督制度。

四、在戰鬥力生成上,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重點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國防軍隊建設的「科技發展」

科學發展的巨大動力在於科技創新。要著力推進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這是國防和軍隊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武器裝備的關鍵技術特別是國防核心技術,靠花錢是買不到的。長期依賴於人必然會受制於人。事實說明,堅持自主創新,是實現我國科技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們的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應當以能力建設為基礎,完善體制機制,努力建成「小核心、大協作」、高水平、可持續的新型產業。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實施轉型升級戰略,提高國防科技產業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著眼長遠,必須使多數軍工單位逐步、穩妥地融入社會,逐步實行依託整個社會的「大協作」,即完成從獨立、封閉的「橄欖型」國防科技工業結構向寓軍於民、高度開放的「啞鈴型」結構的轉變。

五、在建設主體上,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的建軍治軍理念,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人本發展」

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而這個體系對抗的背後,是軍事人才質量和知識含量的對抗和較量,更進一步說,是人才制度政策的競爭和較量。在這方面,我們必須從國家安全、市場經濟、軍事變革、法制社會等重大時代背景出發,對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中「以人為本」進行准確定位和系統籌劃。否則,要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是不可能的。

為此,應當根據部隊建設環境的變化,准確把握軍隊貫徹「以人為本」的含義。必須看到,在現階段,和平環境使官兵的價值作用問題凸顯出來,信息化環境使官兵的能力素質問題凸顯出來,市場經濟環境使官兵的切身利益問題凸顯出來。這在客觀上要求部隊建設更加關注人的因素,切實把「以人為本」上升到重要的建軍治軍理念來認識。

這就需要我們對「以人為本」有新的、全面的認識。其一,人是社會的人。我們黨強調社會發展文明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其中也包括軍人。尤其應當從收入上把軍人看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人。其二,人是軍隊的人。在軍隊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必須體現軍隊的特殊要求。要防止這樣的傾向:一講關心,就放鬆管理;一講嚴格要求,就忽視官兵需求。應當把愛護官兵生命與培養戰斗精神統一起來,把關心官兵個人發展與從嚴治軍統一起來,把尊重官兵權益與確保一切行動聽指揮統一起來。其三,人是發展的人。現在官兵的崗位在變、需求在變、素質在變、思想在變,因而貫徹以人為本的目標、內容、方法也要跟上官兵發展的變化。

六、在解決深層次矛盾上,注重製度創新,依靠體制機制解決問題,實現國防軍隊建設的「穩定和有效發展」

國防預算制度的創新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創新任務。其核心涉及國防投入的兩大問題:「規模適度」與「結構合理」。

「規模適度」,就是根據社會經濟的承受力和國家安全需求確定國防建設投入的規模。首先,應以世界國防費的平均水平和多數國家的投入水平確定投入基準;其次,應以大國開支水平對基準投入水平進行適度矯正;最後,再以國家特殊安全需求對投入比重進行微調。這樣確定的國防開支水平,既不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又可為加速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據此,我國國防費佔GDP的比重應當保持在2.6%—2.8%之間比較合適,最高也不應超過3%。

「結構合理」,主要是指現有的經費投入能夠形成最具有戰鬥力的費用結構。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提高國防建設投入效益最本質的含義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體現信息化國防建設的重點方向上去。這涉及一系列根本性的轉變和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變傳統的「陸戰型」、「近戰型」、「本土縱深防禦型」的力量結構及其相應的費用結構,按照立體攻防、遠中近能力合理搭配和非線式、非接觸、非對稱作戰要求,調整資源配置方向,逐步形成反映信息化戰爭需要的軍兵種費用結構,實現軍隊建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

實現「適度發展」和「有效發展」關鍵靠現代國防預算制度,這是解決制約軍費效益的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國防預算制度是國家在資源配置及其管理上實現其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的基本手段。我國國防預算制度的目標模式應當是:符合中國國情和軍情,體現軍委戰略方針,適應新軍事革命趨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以法制建設為基礎,以需求牽引、程序決策、體系統一、規范運作、管理嚴格為基本特徵的規劃—計劃—預算—執行制度。

『肆』 軍事思想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1、軍事思想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出現,始於奴隸社會。「攻」、「守」、「戰術」、「統率」等軍事概念就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

此時,人們已開始探討戰爭與物質力量的關系,在一定程序上認識到軍隊的多寡,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戰爭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強勝弱」、「眾勝寡」成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它標志著這時出現的軍事思想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

2、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在戰爭中衰亡。

這促使人們認識到,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物質力量的強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戰爭的性質,力量的運用及其強弱轉化,有著密切關系。

這一認識是由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軍事著作首先在理論上加以闡明的。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軍事論著,總結了當時軍事斗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勝敗等范疇的對立和轉化關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

這說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已經飽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大量火器和眾多人力投入戰爭成為現實。

在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大革命中,在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的本質也暴露得更加充分。

以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運用當時的哲學和歷史學成果,總結了拿破崙戰爭及以前的一些戰爭經驗,闡明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暴力運用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了若干作戰原則。

由克勞塞維茨和與其同時代的軍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闡發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基本觀點,代表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他們的著述已成為公認的軍事名著,至今仍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家奉為經典。

4、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實踐經驗的積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它更加重視先進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在現代戰爭的作戰方法、技術運用、組織指揮以及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理論和原則。

但是,由於其階級的偏見和認識論、方法論的片面性,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一般都掩蓋戰爭的階級本質,並且過分強調武器和技術在戰爭制勝因素中的作用,從而貶低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5、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形成 ,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革命戰爭經驗,並且吸取了軍事思想史上的積極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K.馬克思、F.恩格斯、列寧、И.В.斯大林、毛澤東以及其他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在創立、運用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思想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們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論證了戰爭的社會歷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對新社會誕生的促進作用和對經濟的依賴性,指出社會生產方式和物質條件對於戰爭的制約作用;

明確區分戰爭的政治性質,揭示階級社會戰爭的階級本質,闡發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強調建設人民軍隊的重要性,提出了無產階級的軍事斗爭綱領和作戰方法。

『伍』 爾雅軍事理論課後答案

爾雅軍事理論課後笞案。認真。看馬上的時候。

『陸』 近代戰爭觀念與國防思想是什麼

以鴉片戰爭的爆發為起點,中國國防遇到了「千古未有之變局」,中國人不得不面對既富於侵略性,又擁有近代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擁有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敵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在「千古未遇」的強敵面前,中國近代國防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列強不斷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且規模越來越大,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這樣的局部戰爭,直至發展到甲午戰爭這樣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列強各國雖然在瓜分領土、攫取權益方面有矛盾,有爭斗,但在侵略和壓迫中國人民這一共同目標上則是一致的,常常攜起手來共同對付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中,列強都聯手制華,或組成聯軍一同人侵中國,1900年甚至出現8個帝國主義國家共組聯軍人侵中國的情況。這就使中國在進行反侵略戰爭時,往往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二是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是海陸並舉。與中國傳統邊患主要來自北方邊疆不同,近代列強入侵中國很多是從東南沿海方向人侵的。同時,沙俄在東北、西北,英國在西藏,法國在西南的陸路方向也都分別發動了入侵。所以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國防威脅是全方位的。三是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既是為了割占土地,又是為了掠奪政治、經濟權益。它們不僅逐漸蠶食瓜分中國的神聖領土,還一步步將中國推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上述國防形勢的深刻變化,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軍事理論界,迫使人們對戰爭與國防問題做出新的、更深刻的思考:

(一)改變以往否定戰爭暴力的傾向,提倡軍國民主義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古代兵學家們,曾長時間抱著以道德化育天下的理想觀念,認為「國之存亡在德不在強」(《洋務運動》第6冊,第166頁),仁義之師必會取得勝利,強調「倭、法殘人之宗,夷人之祀,虐用其民。我以仁義之道,行壯直之師,興滅繼絕,其理亦可以一戰」(《澗於集·奏議》卷1,第11頁)。但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擴張的本性是中國受侵略、遭壓迫的根源所在,認識到「十九世紀之中,白皙種人既佔領澳大利亞,又出全力分割阿非利加洲,粒砂寸土,皆有主權;於是登喜望之峰,脾脫全球,見夫太平洋東之大陸,可以染指,遂乃移戈東向,萬馬驕蹄,群趨並力,移其劇攝於亞洲,六十年於茲矣。今既圈其土地,割其港灣,削其主權,監其政治,二千年文明之古國,久已為列強姐上之肉,釜中之魚,其存其亡,不容自主矣。」值此強權之世,中國數千年來所奉行的「兵者不祥之器」、重文輕武。興文堰武的戰爭觀念已經過時,中國雖然愛好和平,但國人必須崇尚武力,「非尚武不足以立國」。從世界各國興亡廢替的教訓看,「英法德美何以強?強於民質之尚武也;印度、波蘭何以亡?亡於民質不尚武也」。所以,「國之有尚武精神,譬之則國魂也。今者中國已矣,其無國魂矣。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黃天已死,四郊皆多事之秋」。「吾將列炬以燭之,張樂以導之,呼萬歲以迎之,日魂兮歸來,吾祖國之魂兮,蓋歸乎來!」

(二)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兵戰、商戰並舉的新型國防建設思想

經濟是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戰爭賴以進行的必備條件,也是人們研究國防問題時無法迴避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漫長的冷兵器時代,它又最直接地表現為糧草與戰爭的關系。據古代史籍,早在上古時代,部落領袖神農氏就說過「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漢書·食貨志》)。此說固無足信,但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很早就產生了「重農重糧」思想則是不錯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孫武為代表的古代兵學家就從戰爭的實際需要出發,發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軍爭篇》)的告誡。其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作戰樣式的日趨復雜,戰爭對經濟的要求也超越了以往儲粟運糧的水平。基於古代中國以自然農業經濟為主導的情況,人們首先想到搞好農業生產與富國強兵的關系,強調「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管子·治國》)。在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里,大多數古代兵學家都從「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出發,把發展農業經濟視為強兵的惟一途徑,把孔子提倡的「足食」、「足兵」、「民信」視為國防建設的不二法門。另一方面,由於中原王朝在大多數情況下面臨的是北方邊疆游牧民族的襲擾,而對於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政權來說,構築長牆、城邑是防止邊疆游牧民族襲擾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從戰國時代開始,歷代王朝大都很注意修長牆,築城邑。秦統一六國後,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了從臨挑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在中原北部豎起了一道人工的國防屏障。漢代更在陰山之北修築了一道外長城,並將秦長城延至焉耆。即使在無法修築長城的情況下,如宋代燕雲十六州被遼朝佔領,國防線被迫內移,無法修補長城故址,仍特意興置稻田,開挖塘泊,建成一道長四百五十公里,以關隘為重點,用寨柵渠網相連接的防禦工程,以阻遏契丹騎兵漫野而過。鑒於修牆築城在古代國防建設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也成為傳統國防建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然而到了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不再是使用冷兵器的侵略者,所要進行的戰爭也不再是建立在農耕及游牧經濟基礎上的中世紀戰爭。中國一方面要改變國防經濟落後的狀況,另一方面又要設法將國防潛力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直接的國防力量,這就需要對國防建設問題進行新的理論思考。

中國近代思想家們最早將目光集中在國防科技的問題上。林則徐等人基於對鴉片戰爭中西方「船堅炮利」的深刻印象,首先開始了師敵長技的初步探索,如設法購買外國製造的大炮和水師船隻,組織編譯有關西式槍炮技術的書籍等。魏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系統地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說「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海國圖志『大西洋歐羅巴洲總敘》),並具體說明西人長技主要就是戰船、火器和養兵練兵之法(但他後來對「養兵練兵之法」有所忽略)。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提出,成為中國國防建設思想歷史性變化的開端。其本質是突破了傳統重農耕、重修城築牆的原則,凸現了國防建設的科技主題。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全面展開。在從事國防科技引進的過程中,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國防科技與國防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經濟的發展不再簡單地體現為對農耕和農業經濟的重視,而是要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具體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對近代國防經濟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這一思想認識大體表現為三個逐步遞進的深化過程:最初,人們只是認識到引進西方近代軍事科技最主要的途徑是建立和發展中國自己的近代軍事工業。這種近代軍事工業不再是古老的手工作坊,而是建立在「制器之器」基礎上的新式工業。李鴻章甚至把它看成是中國自強的推一道路。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習外國利器;欲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辦起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等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仿製了大量的洋槍洋炮,對中國國防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接著,一些人看到單純發展軍事工業是不行的。軍事工業需要原料和燃料,故應開採煤鐵礦藏,冶煉鋼鐵;需要大量的經費,故應發展近代民用工業和商貿,靠它們的利潤來不斷為軍事工業注入巨額資金。因此人們由求強進而求富,認識到「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晌源,莫如振興商業」(《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39)的道理。最後,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一批近代思想家發現,中國近代國防雖然直接表現為軍事落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國家經濟的不發達。他們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國防問題,主張首先要大力發展工商業,即與東西方列強進行「商戰」而不是「兵戰」。王韜說只有民族工商業發展了,「凡泰西諸國之所眈眈注視,躍躍欲試者,一旦我盡舉而次第行之,俾彼無所覬覦艷羨其間,此即強中馭外之法也」。鄭觀應則明確提出了「商戰」的口號,說「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因為「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所以「習兵戰不如習商戰」。他把商戰視為無形之戰,把兵戰視為有形之戰,主張先進行商戰,即對中國國防力量衰弱標本兼治,反對遺其本而圖其末,反對單純重視軍事斗爭。同時,他還把國富看成是兵強的前提,堅信「國既富矣,兵奚不強」的道理。

(三)改變以往重北輕南、重陸輕海的做法,實行全方位防衛、海防塞防並重的國防方針

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所面臨的威脅大多來自北方游牧狩獵民族的襲擾,因而國防的主要方向在北方。歷代王朝築牆置戌的重點在北方,兵力部署的重心也在北方。從先秦至明代,在北方邊疆實行多層次、大縱深戰略防禦的思想日趨完善,普遍採用了修邊牆,屯重兵,以邊牆當其出沒,以重兵當其長驅的作戰原則。隨著火器在明清戰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及西洋大炮的傳人,邊防城守戰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有的兵學家提出了構築城壕、牛馬牆,以銑護城,以城護民的戰法,還有人提出了主張計謀退敵的謀守,奇襲出擊的以戰代守,憑堅城用大炮的固守戰法,等等。而在中國遼闊的東南沿海,由於以農業經濟結構為主的古代中國缺乏海洋經濟利益的強大推動力,古代戰略家們一直難於解脫自安於陸的傳統心態,大多數缺少海上生活經歷的封建文人士大夫,對驚濤巨浪極為恐懼,甚至在海上力量相當強盛的明代,仍然有人認為:「今之說海事者,往往謂御之於陸不若御之於海。其實大海茫茫,卻從何處御起?自有海患以來,未有水軍能盡殲之於海者,亦未有能逆之使復回者。」不如「陸戰一勝即可盡殲,賊乃興俱,不復犯我」(《籌海圖編》卷12)。以胡宗憲為代表的主張殲敵於海上的戰略思想在中國並不佔主導地位。清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其海防的主要目標是防備漢族反清力量和海盜搶劫、走私,而非把已經大舉東侵的西方殖民者從海上入侵看成是國防的主要威脅。康熙帝晚年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西方殖民勢力從海上入侵的可能性,認為「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並提出「海防乃今日之要務」(《清聖祖實錄》卷270)。但實際上,中國國防重北輕南、重陸輕海的傾向並沒任何改變。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從海上、陸上頻頻入侵,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復雜,戰略形勢更加惡化,以往較少碰到的主要威脅和次要威脅、現實威脅和潛在威脅,國防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海防和塞防等一系列新問題都擺在人們面前,迫切需要用新的戰略觀念和理論來加以解決。

制定中國近代國防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認清敵友,即搞清楚中國已經遇到和即將遇到的敵人是誰。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里仍沒有從所遭受的打擊中清醒過來。林福祥、魏源等人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時,也主要是著眼於對付現實威脅,對長遠的國防問題尚未涉及。只有林則徐在充軍新疆期間,耳聞目睹沙俄侵吞中國疆土的勃勃野心和強權行徑後,一曾指出:對付英國侵略軍「易與耳。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國朝先正事略》卷25)第一次提出了國家面臨的潛在威脅問題。1861年。面對風起雲涌的國內各族人民大起義和西方列強的人侵,清朝重臣奕沂等人聯名上奏「章程六條」,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進一步分析了主要威脅和次要威脅。他們指出:「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吞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1)這一認識雖然在方法論上比前人有所進步,但在選定國家主要敵人時,將對農民起義軍的血腥鎮壓放在首位,而沒有從全面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出發,對可能的作戰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只對單一的敵人進行防衛,沒有注意到潛在的、次要的威脅也可變成現實的、主要的威脅。所以清廷上下很少有人預料到普法戰爭後元氣未復的法國,竟會在茹費里上台的短暫時間里就改變國策,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當法國侵略軍向越南北圻步步進逼時,清政府也對自己的作戰對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指出「環何而起者,不止一法國,相逼而處者,不止一越南,此不特邊疆之患,抑亦大局之憂也」(《中法越南交涉史料》卷2),因此「亟宜通籌邊各,以彌後患」。基於上述新認識,清政府在中法戰爭後普遍的邊疆危機面前加強了全方位的國防建設,特別是結合對周邊環境的分析,正確地認識到日本將成為中國主要的直接的威脅。當時情況恰如時任北洋大臣幕僚的姚錫光所分析的那樣:「今日本機牙甚銳而毛羽未豐,舉中國全力以經營朝鮮,彼尚未能與我爭衡;失今不圖,殆非區區對馬海峽所能限制,更非鴨綠江門一衣帶水所能防維,患氣所乘,恐將延及畿甸」(《塵牘叢抄》上卷)。但清政府實際上並沒有十分重視對日本侵略野心的防範,由此造成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的慘敗。

與辨識主要威脅密切相關的,還有一個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問題。近代史上最先涉及這一問題的,是70年代那場海防塞防大討論。當時,俄侵東北,日犯台灣,英窺新疆,邊睡多故,危機四伏。中國的海防塞防同時出現危機。對此,一些督撫要員提出不管海防,專顧塞防的主張,還有一些人提出了暫時放棄新疆,移塞防之費專顧海防的主張。左宗棠則提出海防塞防並重,海軍、陸軍發展並重,最後清政府採納了他的主張,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海防提到與塞防等量齊觀的地位。

『柒』 軍事理論問題

1、現代國防的基本特徵。
2、毛澤東提出持久戰有哪些依據。
3、軍種、兵版種的定義並說出中華人民共和權國的國防領導職權由誰行使和依據。
4、什麼是高技術並說出它的六大領域和七大特點。
5、什麼是人民戰爭思想?毛澤東關於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有哪些?
6、當前我國如何應對復雜的周邊安全環境?
7、中國始終奉行什麼樣的國防政策並說出中國制定國防政策的根本依據。
8、當前我國如何應對復雜的周邊安全環境
9、概括一下古代國防的興衰並說出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10、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性質與任務並說出我國武裝力量的構成
12、請定義毛澤東軍事思想並說出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體系的構成(內容)
1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出自《孫子兵法》,請先翻譯此句,這句話和現代的信息化戰爭息息相關,請你說說信息化戰爭(或高技術局部戰爭)有哪些基本特點?
14、說出擴張型國家的特點,並舉出世界上哪些國家屬於此類(至少3個)
15、什麼是國防教育
你也告我一下好嗎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第二次鴉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