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朱元璋
歷史上沒有假設
2. 明朝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是誰
藍玉很厲害但是不及他姐夫常遇春,戚繼光很有名但是不見得比同時期的李成梁強,袁內崇煥很囂張但是仍容然是孫承宗的徒弟。戰術家很多,從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朱棣、張玉、朱能到後期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袁崇煥、熊廷弼,他們個個都很厲害,但他們都不是唯一的。真正的帥才應該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明朝最偉大的戰略家非孫承宗莫屬。所以如果硬要選出一個「最」來,他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3. 朱元璋時期建立大明主要是靠火槍兵(步兵)還是騎兵
雖然明朝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就是火槍營,但在當時,騎兵還是戰爭的主力和主流 。以下摘自明朝那些事兒詳細介紹。
在此之前,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對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權,蒙古強大起源於十二世紀,1206 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漠北,代表著蒙古進入全盛時期。
要說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蒙古的強大是自鐵木真之後才開始,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蒙古人的戰鬥力一直相當的強,他們是天生的戰士。這個強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沒有登上歷史舞台,只是因為自身的分裂。而當鐵木真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其可怕的破環力和戰爭能力就如狂風暴雨宣洩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進的民族被相對落後的民族征服,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如西晉和北宋的滅亡等等,但其中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人們一直認為這些落後民族能夠成為征服者,是因為他們的士兵英勇善戰,並不是他們的軍事機構先進。
在那些人看來,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野蠻人,只是憑借著所謂的勇猛作戰,怎麼可能在軍事謀略上勝過長期受到系統軍事理論訓練的文化先進民族的軍官們。事實證明,他們可能是錯的。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往往是脫離的,這句話已經被歷史多次證明。
蒙古的軍事制度雖然簡單,卻很實用,他們沒有南宋那些無用的官僚機構,作戰時採用小股騎兵試探,然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對敵方薄弱部位實施沖擊。一旦攻擊受挫,立刻撤走,然後尋機從側面突破。
機動,這是蒙古軍隊的最大優點。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進,他們天才的發明了當時最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300 米,無論多厚的鎧甲都難以抵擋。只有最精銳的南宋軍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但戰爭中,武器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戰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為他們並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廝殺,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瘋!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自古以來,騎兵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種之一,在馬的幫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為了具有高度的突擊性和機動性的部隊,而不幸的是,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少數幾個王朝外,其軍事力量都是以步兵為主的。這就使得他們在面對騎兵時吃了大虧。
但騎兵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事實證明,古羅馬的重步兵是可以用長矛陣克制騎兵的,可是中國人向來沒有穿幾十公斤盔甲的習慣,而且當時並沒有中西交流制度。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辦法,他們不斷研究著以步兵制騎兵的方法,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是諸葛亮。在他統治下的蜀軍,是曹操軍團的噩夢。
他發明了若干武器來克制騎兵,首先是絆馬釘,這個玩意兒設計獨特,不管你怎麼扔到地上,總有一面鐵釘朝上。打仗前就灑在騎兵即將沖擊的地帶,騎兵到來時,馬蹄就會被扎爛。其使用方法類似今天修自行車的小販在路上灑圖釘。當然,唯一的區別在於,馬被扎後,是不會有人幫你補的。
第二招是大車,諸葛亮的軍隊都配備有木車,當發現騎兵時,就將木車擋在步兵前面,用來阻擋騎兵沖擊,也算是木械化部隊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諸葛亮最神奇的發明,連弩,這絕對是當年的機關槍,據史料記載,這種連弩是一擊十發,殺傷力極大,所以當年的魏軍騎兵很畏懼與蜀軍交鋒。
但這種方法操作性太強,而且不適合進攻,所以使用的范圍並不大。
到了宋朝,在與西夏和遼的戰斗中,由於步兵長期打不過騎兵,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腦袋,想出了以幾千名步兵組成大方陣,還取了個學名,所謂「以步制騎」。
上陣交鋒,其結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將領岳飛出現並組建了專業騎兵岳家軍後,中原政權才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抵禦住了金國騎兵的攻擊。
到了元朝,以騎兵起家的蒙古軍把騎兵戰術發展到了極致,並依仗這一戰術橫掃天下。他們驕傲的認為,只要自己有馬,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統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騎兵威風凜凜的在官道上呼嘯而過,兩邊的南人百姓只能俯首躲避時,那些低垂下的頭所思考的並不只是往哪裡躲避,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堅信,一定有辦法打敗這些騎兵,一定有辦法的。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是實行起來很困難。
綜觀歷史上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而此時的明朝也是一樣,徐達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厲害的騎兵將領。他們對騎兵調配自如,選擇突破方向准確,對騎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統治的九十餘年裡,中原的人們不斷向他們的敵人——蒙古騎兵學習著使用騎兵以及戰勝騎兵的戰術。
在漫長的積累和等待後,拿起武器反抗的人們終於走到幕前,和他們的騎兵老師蒙古軍隊決戰。而徐達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代表。
至於火器,明朝中後期更強。
嘉靖初年,一次海上遭遇戰中,海道副使汪鋐擊敗了自己的敵人——葡萄牙船隊,戰後,他來到對方毀棄的戰船上,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的火器,經過演示,他發現這玩意威力很大,值得推廣,於是他決定,將此物上交中央,並建議仿照。
這是明代火器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由於在明代,從外國來的人,大都被統稱為佛郎機人,所以所有從外國進來的火器,無論是走私的,偷來的,還是搶來的,統統被稱為佛郎機。
而汪鋐所繳獲的這批佛朗機(即船炮),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火炮,朝廷十分重視,立刻派人進行研究。
要知道,中國人一向善於研究,但凡世界上弄出個新東西,甭管是不是自己研製的,拿過來研究研究,幾天就能造個差不多的出來,仿製且不說,往往質量比原件還要好。
佛朗機就是如此,從葡萄牙人的船上卸下來,裝上彈葯射上兩發,別說,還真好用,於是乎先用再改,先改再用,再用再改,再改再用。
原本放在船上用的大傢伙,體積越改越小,種類越改越多。
到嘉靖二十六(1547)年,明代佛朗機成功實現國產化,完全使用國產料件,自主研發,填補了國內空白,並能批量生產,達到十六世紀國際先進水平。
明朝軍事工作者們也用實際行動證明,國產貨的品質是有保障的。
比如明軍裝備的大樣佛郎機,全長僅兩米,有準星供瞄準,炮身可左右旋轉。具有極強大的殺傷力。
兩米的大炮,一兩個人就能用,按說是差不多了,但中國人的改造精神實在厲害,很快,明朝又研製出了小佛郎機。
小佛郎機,全長僅九十厘米,炮身附有鋼環,可供隨身攜帶,打仗的時候一個人就能揣著走,到地方把炮筒往地上一架,瞄準了就能打,比火箭筒還火箭筒。
這玩意現在還有,實物存放於北京軍事博物館,本人曾去看過,個頭確實不大,估計我也能扛著走,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除了這些步兵炮外,明朝還發明了騎兵炮——馬上佛郎機,這種火炮的尺寸比小佛郎機更小,僅七十厘米長,可隨騎兵在快速移動中發炮,具有很強的威懾力。
名將李成梁的騎兵就是火槍騎兵,時稱遼東鐵騎,他們的武器並非普通的火槍,還有個專業稱呼——三眼神銃。
三眼神銃,全長約120 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准裝備。發起沖鋒時,遼東鐵騎即沖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沖垮敵軍。
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銃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為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人騎著馬沖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么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銃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里。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候,都會不禁感嘆: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4. 有沒有軍事理論論文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33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1994年8月又確定增補3人,共計36人。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林彪、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其中有五位前國家主要領導人,10位元帥,10位大將。有11人在新中國建立前獻身
中國古近代著名軍事家
先秦
上古:黃帝、風後、後羿 夏:夏啟 商:伊尹、商湯、盤庚、武丁、婦好(女)、商紂 周:呂尚(姜尚)、周公旦 鄭:姬寤生(鄭庄公) 齊:孫武(孫武長期在吳國任職)、孫臏、田忌、田單、管仲、田穰苴、匡章、田盼 魯:曹劌 晉:先軫、荀林父、趙盾、韓厥、趙鞅 秦:白起、司馬錯、王翦、尉繚、孟明視、樗里疾、張若、王齕、魏冉、蒙恬、王賁、李信、章邯 趙:趙武靈王、趙奢、廉頗、李牧、 魏:吳起、鬼穀子、龐涓、樂羊、魏無忌 宋:墨子 吳:伍子胥、吳王闔閭 楚:楚武王、楚文王、楚莊王、沈諸梁、 項燕 燕:樂毅、秦開
秦朝
項羽(項籍)、彭越、冒頓單於(匈奴)
西漢
韓信、張良、 周勃、周亞夫、蕭何、衛青、霍去病、曹參、陳湯、趙充國
東漢
劉秀(漢光武帝)、鄧禹、馮異、吳漢、耿弇、馬援、班超、 祭遵、竇憲、虞詡、皇甫規、張奐、段熲 、盧植、朱儁、皇甫嵩
三國
魏國:曹操、司馬懿 蜀國:諸葛亮 吳國:陸遜
西晉
杜預、羊祜、馬隆
東晉十六國
前涼:謝艾 漢趙:劉淵、劉曜 後趙:石勒、張賓 冉魏: 冉閔 前秦:王猛、苻登、鄧羌 後秦:姚襄、姚萇、姚興 東晉:祖逖、劉琨、陶侃、謝安、桓溫、王鎮惡、謝石、謝玄 前燕:慕容恪 後燕:慕容垂 後涼:呂光
南北朝
宋:劉裕、檀道濟 梁:梁武帝、韋睿、陳慶之、曹景宗 陳:陳霸先 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崔浩、葛榮、爾朱榮、 東魏:高歡、高敖曹 西魏:宇文泰、賀拔勝、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楊忠 北周:宇文邕、韋孝寬 北齊:斛律光、高長恭
隋朝
高熲、賀若弼、韓擒虎、史萬歲、長孫晟、薛世雄、楊廣、楊素、冼夫人(女)、李密、始畢可汗(突厥)、張須陀
唐朝
李世民、李靖、郭子儀、張巡、李光弼、李孝恭、薛萬徹、薛仁貴、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李晟、渾瑊、李愬、劉仁軌、高仙芝、頡利可汗(突厥)、松贊干布(吐蕃)、張議潮、李德裕
五代十國
後梁;朱溫、敬翔 後唐:李存勖、郭崇韜、李嗣源、周德威 契丹:耶律阿保機 後周:郭威、柴榮
北宋
趙匡胤、曹彬、潘美、呼延贊、李繼隆、狄青、范仲淹、龐籍、種世衡、種師道 遼:耶律德光、蕭綽(女)、耶律隆運、耶律休哥、耶律斜軫 西夏:李繼遷、元昊、野利旺榮、野利遇乞、仁多唆丁、仁多保忠、嵬名令公、籍辣思義 西遼:耶律大石
南宋
岳飛、韓世忠、宗澤、劉錡、虞允文、辛棄疾、孟珙、文天祥、吳玠、吳璘、余階、張世傑
金朝
完顏阿骨打、完顏宗翰、完顏宗弼(金兀術)、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
元朝(蒙古)
成吉思汗、忽必烈、史天澤、蒙哥、旭烈兀、郭侃、拔都、木華黎、博爾術、哲別、伯顏、張弘范、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明玉珍、帖木兒、也先、達延汗、俺答汗、林丹汗、葛爾丹、郭寶玉
明朝
朱元璋、徐達、常遇春、劉基、李文忠、陳友諒、朱文正、馮勝、藍玉、常茂、徐輝祖()、鄧愈、朱棣、張輔、於謙、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李如松、陳璘、鄧子龍、王守仁、李成梁、熊廷弼、袁崇煥、毛文龍、祖大壽、趙率教、左良玉、曹文詔、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孫承宗、秦良玉(女)、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史可法
清朝(後金)
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吳三桂、洪承疇、豪格、阿濟格、鰲拜、施琅、玄燁、福全、費揚古、薩布素、彭春、年羹堯、岳鍾琪、阿桂、福康安、渥巴錫、兆惠、胡林翼、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藩、劉銘傳、馮子材、張國梁、陳國瑞、僧格林沁、聶士成、劉永福、丘逢甲、林則徐
太平天國: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
民國
黃興、孫立人、薛岳、蔡鍔、袁世凱、徐樹錚、吳佩孚、衛立煌、宋希濂、馮玉祥、傅作義、張作霖、杜聿明、蔣百里、李宗仁、白崇禧、楊傑、蔣介石、王耀武、葉挺、胡璉、關麟征、陳明仁、廖耀湘
外國著名軍事家
義大利(古羅馬)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主要戰績:高盧戰爭
波斯帝國
居魯士大帝
主要戰績:開創波斯帝國
大流士一世
主要戰績:希波戰爭
美國
喬治•華盛頓
主要戰績:美國獨立戰爭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主要戰績:維克斯堡戰役
林肯
主要戰績:南北戰爭
羅伯特•愛德華•李
主要戰績:葛底斯堡戰役
美國四星上將巴頓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主要戰績:諾曼底登陸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主要戰績:西西里登陸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主要戰績:菲律賓戰役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主要戰績:太平洋戰爭
英國
霍華德
德雷克
主要戰績:無敵艦隊之戰
克倫威爾
主要戰績:納西比戰役
沃爾夫
主要戰績: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馬爾伯勒公爵
主要戰績:布倫海姆戰役
納爾遜
主要戰績:特拉法爾加海戰
亞瑟•韋爾斯利(威靈頓)
主要戰績:維多利亞戰役,滑鐵盧戰役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主要戰績:阿拉曼戰役
俄羅斯(蘇聯)
彼得一世
主要戰績:波爾塔瓦戰役
葉卡捷琳娜女皇
亞歷山大•蘇沃洛夫
主要戰績:俄土戰爭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主要戰績:1812年俄羅斯衛國戰爭(抗擊拿破崙的法軍)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主要戰績:蘇俄內戰
托洛茨基
主要戰績:蘇俄國內戰爭時粉碎白衛軍的叛亂、蘇聯紅軍的締造者,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約瑟夫•斯大林
主要戰績:察里津保衛戰、蘇德戰爭
朱可夫
主要戰績: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列寧格勒會戰
華西列夫斯基
主要戰績:斯大林格勒戰役、遠東戰役
羅科索夫斯基
主要戰績:庫爾斯克會戰
法國
查理大帝
主要戰績:法蘭西擴張戰爭
杜倫尼
主要戰績:三十年戰爭系列戰役
孔代親王
主要戰績:三十年戰爭系列戰役
維拉爾公爵
主要戰績:馬爾怕拉凱戰役,德蘭戰役
薩克斯伯爵
主要戰績:豐特努瓦戰役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皇帝拿破崙
主要戰績:馬倫哥戰役,里沃利戰役,烏爾姆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耶拿戰役,弗里德蘭戰役,瓦格拉姆戰役
福煦
主要戰績:馬恩河會戰
霞飛
主要戰績:馬恩河會戰、凡爾登戰役
古巴
菲德爾•卡斯特羅
主要戰績:古巴革命戰爭
馬其頓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
主要戰績:亞歷山大東征
迦太基(今突尼西亞)
漢尼拔
主要戰績:坎尼戰役
德國
腓特烈大帝
主要戰績:七年戰爭
歐根親王
主要戰績:貝爾格萊德戰役
毛奇
主要戰績:色當戰役
隆美爾
主要戰績:北非戰爭
曼施坦因
主要戰績:法蘭西戰役
古德里安
主要戰績:波蘭戰役
日本
織田信長:
主要戰績:桶狹間合戰
豐臣秀吉:
主要戰績:統一日本
武田信玄
主要戰績:川中島合戰
上杉謙信
主要戰績:川中島合戰
德川家康
主要戰績:關原合戰、統一日本
樺山資紀
主要戰績:甲午海戰
東鄉平八郎
主要戰績:對馬海戰
山本五十六
主要戰績:珍珠港事件
委內瑞拉
西蒙•玻利瓦爾
主要戰績:拉丁美洲解放戰爭
阿根廷
何塞•德•聖馬丁
主要戰績:拉丁美洲解放戰爭
朝鮮——韓國
金日成
主要戰績:中國東北對日游擊戰爭、朝鮮戰爭
全奉准
主要戰績:甲午農民戰爭
李舜臣
主要戰績:露梁海戰
土耳其
穆罕默德二世
主要戰績:君士坦丁堡之戰
蘇萊曼一世
主要戰績:貝爾格萊德之戰
凱末爾
主要戰績:伊茲密爾會戰
阿拉伯帝國
艾布•穆斯林
主要戰績:怛羅斯之戰
薩拉丁
主要戰績:開創阿尤布王朝
越南
吳權
主要戰績:白藤江之戰
以色列
戴維•本-古里安
主要戰績:第一次中東戰爭
印度
阿育王
主要戰績:統一印度
5. 求一篇大一軍事理論論文
國防生是指根據部隊建設需要,依託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和選拔培養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國防生畢業後,必須到部隊工作。在他們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之前,都要經過一年多的崗前任職培訓,一般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國防生畢業後先到部隊報到,隨即到訓練基地或教導大隊進行為期兩個月左右的集中訓練,這一階段,主要是入伍教育;集訓結束後,再進入相應的軍隊院校進行一學年的專業培訓,培訓合格後,才能正式到部隊任職。本文結合我院國防生學員的培訓及自身的實際,簡要談一談國防生崗前教育的幾點思考。
1.國防生學員的基本狀況
1.1思想狀況。國防生畢業時,本科生一般都在22周歲,研究生年齡則更大,他們思想比較成熟,獨立思考和分析鑒別能力較高,他們長時間在地方學校學習,受日益普及發展的大眾傳媒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他們都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對他們進入部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響。他們從崇尚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大學校園到紀律嚴明、嚴整統一的部隊,反差很大,另外,部隊的的現實與他們之前的想像也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很大,給他們的思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些人感到迷茫消沉,甚至有人以分配的工作單位在偏遠地區、條件艱苦、單位不理想為由,違約退出部隊。
1.2軍事體能素質的狀況。軍人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意味著時刻准備著流血和犧牲,對身體有較高的要求。國防生在地方高校學習期間,盡管各個學校開設了體育課,或給國防生另設了軍事體育課,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平時也很少參加體育鍛煉,都是以文化課程學習為主,尤其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繁重的課業學習上,因此,他們的身體素質沒有得到普遍的提高,這給他們訓練帶來不少的麻煩,甚至容易出現安全事故。身體素質是軍事素質的基礎,身體素質不高,軍事素質也不一定強,這是影響軍事素質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利用早操、課余時間進行了軍事基礎的訓練以及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去部隊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軍事訓練,但由於訓練體制不夠完善及訓練時間不系統等原因,大多數國防生的軍事素質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
1.3文化知識狀況。進入院校培訓時,主要是學習專業知識,由於國防生來自不同的學校,他們所學的專業也不盡相同,而他們進入部隊以後有些人要從事相同的專業方向,例如來我院培訓的國防生學員,分別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湖南大學等與空軍簽約的高校,他們所學的專業有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機械類、航空航天類等專業,而他們到部隊後的崗位又是機務工作的不同專業方向,並且各個部隊的飛機類型也不盡相同,這給他們崗前任職教育的專業培訓帶來不方便,這些問題都影響著崗前任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思考與對策
根據國防生的基本狀況,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採用不同的教育側重點,加強各方面的教育。
2.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國防生的情況,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入伍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主要在訓練基地或教導大隊進行。一要堅持開展光榮傳統教育,發揮現代傳媒資源的作用,通過授課和看錄相,形象直觀地幫助國防生了解軍隊的歷史和地位作用,了解我軍的光榮傳統,加強對部隊的熱愛,增強作為軍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要增加對國防知識的學習,幫助廣大國防生增強國防意識,增強學好獻身國防的自覺性,同時要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堅定他們獻身國防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注意挖掘國防生隊伍中的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帶動和激勵國防生學習成才,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在院校培訓階段,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最終使國防生牢固樹立獻身國防的思想,確立堅定的政治信念,有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敢於為真理而斗爭,具備愛國、愛軍,時刻牢記軍魂,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思想品質。
2.2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軍事素質。在訓練基地或教導大隊訓練時,與思想政治教育並重的工作是加強國防生的軍事體能訓練,以提高軍事素質。但由於國防生的基礎不一樣,並且是剛從地方高校畢業,若一下子給他們施加過大的訓練強度,一是他們吃不消,二則還影響他們的思想狀況,因此,在這一階段,對於他們的軍事訓練,強度要適當,只是為他們進入軍事院校培訓打基礎,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渡性的訓練,有人形象地稱為「預訓」。在院校訓練階段,軍事體能訓練是一個重點,一般都安排有強化訓練,但各個院校組織訓練的方式沒有統一,內容也不一樣,各自為政,有的學校以義務兵的訓練方式對國防生進行體能鍛煉,有的學校訓練長跑,還有的學校以組織野營拉練來增加國防生的體能。盡管從體能考核達標結果來看,這些方法都能短時間內明顯增強他們的體能,但未形成完善的訓練體系,不能科學地增加訓練效果,不能有效增加學員訓練體能的自覺性。在體能訓練的同時,院校都進行了軍事基礎的訓練,也都得一定的成效。各個院校應針對國防生的特點,制定科學完善的體能訓練體系,並結合軍事訓練體系,使國防生學員體能增加的同時,還掌握一定的軍事理論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軍人良好的氣質和作風,初步掌握現代軍事高技術知識,熟悉軍事領導科學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組織指揮能力,具備軍人應有的軍事素質和身體素質。
2.3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專業知識培訓是軍校院校國防生教育的工作重點。國防生學員來自不同的學校、所學為不同的專業及以後從事的專業方向不同,給院校專業知識的培訓帶來一定的難度。專業知識的培訓是為使他們適應崗位要求的任職教育,首先要在明確國防生人才培養目標及基本規格的基礎上,制訂相應的國防生學員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在考慮學員在地方高校所學的專業基礎上,按職業崗位的要求設置培訓專業,盡量設置專業范圍較窄、知識能力結構單一、上手快、技術專深的專業口徑,增強專業的針對性。再次在課程選擇上,要以崗位關鍵任職能力所需的知識、經驗為主要內容,按任職需求來選擇和組合知識,注重課程的系統整合,強調課程的指向性、實用性、時效性,建立適應國防生學員特點和要求的課程體系。最後,要在保持課程體系相對穩定的基礎下,選取貼近部隊實際,貼近裝備實際的教學內容,並不斷加強新理論、新技術、新裝備等前沿知識內容的及時填充,做到教學內容動態更新、滾動發展,隨時都與部隊實際緊密相連。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取,使國防生學員在院校專業知識的培訓過程中,掌握任職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並在此基礎上掌握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能滿足崗位的需要,從而達到任職培訓的目的。
6. 劉伯溫是被朱元璋殺死的嗎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回和權貴,答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燴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7. 姚廣孝幫了朱元璋那麼多,為什麼卻拒絕朱元璋的封賞
姚廣孝是拒絕了朱棣的封賞,雖然他幫助了朱棣。但是知道朱棣的帝位來歷不正,所以良心不安,也害怕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不願意接受封賞。
但是之後朱棣想要封賞姚廣孝,他卻直接拒絕了。成王敗寇自古如此,但是靠起兵得來的皇位始終是來自不正,在古代非常的講究正統和血脈。而且朱允炆在位之時並沒有什麼荒淫殘暴的行為,因此朱棣的篡位並不名正言順。因此朱棣免不了被詬病,而姚廣孝是為他鞍前馬後的人,自然不會被世俗放過。而且朱棣引發的戰爭使得百姓三年疾苦,顛沛流離,這讓和尚出身的姚廣孝良心過不去。再加上朱棣繼位之後,殺了不少的人,姚廣孝更加的不安,所以並不願意接受封賞。
8. 論述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中國古代各階級、民族、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兵學家關於戰爭和軍隊等一系列軍事問題的系統理性認識。是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人們軍事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它隨著社會的前進,軍隊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深化,反過來又指導各時期的軍事實踐,對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它是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頻繁激烈、規模巨大、空間廣闊、形式多樣的戰爭實踐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所經歷的獨具特色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形態,幾千年高度集權的政權體制,以農業為主,兼有游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經濟結構,以漢民族為主、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構成,尚德、勇於反抗侵略和壓迫、愛和平、重謀略、榮譽心和凝聚力極強的民族心理素質,長時期領先的科學技術,以長於理性概括和辯證思維為突出特徵的諸子思想的相互斗爭和融合,平原沙漠、江河湖海、崇山峻嶺皆備的地理環境和復雜的氣候條件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決定和影響著它的發展趨勢和特色。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載體是兵書。它出現早、數量大、種類多、內容豐富、哲理性強。散見於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論兵篇章,史書中關於軍事人物、戰爭、軍事制度等方面的記載,也蘊涵著極為豐富的軍事思想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萌生、形成、充實提高、系統完善四個歷史時期。
⒈萌生時期。大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8世紀,即夏、商、西周時期。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部落間的戰爭,人們對軍事問題也開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隸制國家,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成為國家機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周時已有師、旅、卒、兩、伍等編制,青銅兵器廣泛應用於軍事。著名的戰爭有甘之戰、鳴條之戰、牧野之戰、周公東征等,作戰樣式有步戰、車戰,多為"堂堂之陣"的正面交鋒。作為觀念形態的軍事思想也開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書》等古代史料及大約在西周時期出現的《軍志》、《軍政》等兵書中都有反映。
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①在對戰爭的看法上,強調天命、 伸張正義和保民。《尚書》的《甘誓》、《湯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為出兵征戰之由,以"恭行天之罰"、"弔民伐罪"、"保民"相號召。軍事決策和行動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捨。②治軍上強調齊眾以律,"師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師》);"尚桓桓"(《尚書·牧誓》),以成威武之師;嚴賞罰,"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尚書·甘誓》)。③戰爭指導上,以重禮信仁義為主導思想,主張"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不窮不能","成列而鼓"(《司馬法》);戰爭實踐中也已注意到以謀取勝。鳴條之戰、牧野之戰,都採取了陰蓄其力、爭取與國、剪敵羽翼、運用間諜、偵察敵情、掌握時機、攻其腹心等方略。《軍志》、《軍政》中有"允當則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地利為寶"等謀略思想的記載。④在作戰指揮上,已注意到前鋒和主力、車兵與徒兵的配合及陣法的應用。由於這一時期戰爭樣式簡單,規模比較小,持續時間短,人們對軍事的認識還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
⒉形成時期。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至前3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大發展中。爭霸、兼並、統一戰爭激烈,用兵數量增多;鐵兵器應用日益廣泛,軍事技術和築城等均有進步;軍制上,步兵、騎兵、水師逐漸分離為獨立兵種,步、騎、車配合作戰,形式多樣;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現了募兵制和郡縣徵兵制;戰爭指揮復雜,要求高,將帥專職化;學術上百家爭鳴等,促進了中國古代兵學的發展。以《孫子》為代表的一大批兵書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兵學理論體系的初步確立。對戰爭的認識逐步深化春秋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師直為壯,屈為老";"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計》)。戰國時兵學家進一步將戰爭區分為"義"和"不義",指出:"禁暴救亂曰義"(《吳子·圖國》),"義者,兵之首也"(《孫臏兵法·下編·將義》),並由此確定了自己對戰爭的基本態度:"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司馬法·仁本》);"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尉繚子·武議》)。對戰爭的起源問題,提出"兵之所自來者上矣,與始有民俱"(《呂氏春秋·孟秋紀》)的觀點。對戰爭的起因問題,認為由於人民眾、財貨寡、事力勞、供養薄,故民爭而不免於亂,已注意到從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探討戰爭的起因。在對戰爭與政治、經濟、地理的關系和制勝因素的認識上,指出國家安危"在德不在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法必本於政勝"(《商君書·戰法》);"以武為植,以文為種"(《尉繚子·兵令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兵要在乎"善附民"(《荀子·議兵》)。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們進一步提出軍事改革的要求,主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尤重耕戰,強調富國強兵,"顯耕戰之士"(《韓非子·和氏》);視富國為強兵之本、之先、之急,即"甲兵之本必先於田宅"(《管子·侈靡》)。以法家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張為統一而進行戰爭,對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形成系統的建軍理論突出反映在將、法、教方面。《孫子》提出將帥必須具備"智、信、仁、勇、嚴"的條件,對軍隊組織編制、將官職責、軍備物資、費用等也都有嚴格要求,管理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把"士卒孰練"作為勝負的重要條件等,奠定了中國古代建軍理論的基礎。其後戰國軍事理論家更進一步豐富了它的理論內容。《吳子》要求將帥總文武,兼剛柔,具備理、備、果、戒、約的素質;《尉繚子》強烈批評世將制度,提出將帥要有威、惠、機、戰、攻、守、無過等全面修養;《六韜》不僅考察將帥個人的條件,而且強調統帥機關整體素質的互補和提高;《韓非子》主張從基層中選拔有實戰經驗的人為將領;等等。在軍事法制方面,出現了許多關於作戰、內務、紀律等法規性的文獻,體現了以法治軍、以治為勝的思想特點。同時強調以仁為本,恩威並用,賞罰嚴明,認為"善將者,愛與威而已"(《尉繚子·攻權》);要愛護士卒,甘苦與共;賞不逾時,罰不遷列;要"刑上極,賞下通"(《六韜·將威》),和軍同欲。在軍隊的教育訓練方面,提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吳子·治兵》);要"因便而教,唯利而行"(《管子·兵法》);簡募良材,料民選卒,依勇力、技藝分別編組,按級訓練;裝備要精良等。從本質上說,這是以法家的法治思想為主、吸取儒家仁學理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適應當時軍隊特點的建軍理論。
提出一系列戰爭指導和作戰原則春秋時期的戰爭指導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運用軍事與政治謀略,提出了諸如"尊王攘夷","威不軌而昭文德","觀釁而動","兼弱攻昧","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等有價值的戰爭指導思想。重信義的觀念逐步被"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所代替。《孫子》對以往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進行總結,認為善戰者必須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將、法"五事",重視謀略,強調"廟算"和先計後戰。指出了用兵的"詭道"、"詐立"特徵;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和進攻速勝的指導原則;強調主動、惑敵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任勢、我專敵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因敵制勝等基本原則。戰國時期,伐謀、伐交思想有了新的發展,注重聯盟戰略,縱橫捭闔,分化敵對力量;強調必攻不守,先機制敵,靈活應變;產生並發展了騎戰、城戰及不同地理、氣象條件下作戰的原則。《吳子》、《六韜》和《孫臏兵法》關於騎兵的地位、作用、特點的論述,已帶有總結經驗和理論概括的性質,其中"十勝"、"九敗"和"用騎十利"已比較系統。在"攻城圍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慣用器械、集兵攻城、錯絕其道、阻援攻虛、守不失險、守必出之、中外相應等論述。《墨子》中《備城門》等幾篇晚出的墨家之作專論守城之法,對守城設施、布局和器械製作、使用等均有詳細記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
奠定古代軍事哲學思想的基礎 《孫子》反對戰爭的不可知論,認為戰爭可先知、先算、先 勝,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觀點;注重人事,反對"取於鬼神"、"像於事"、"驗於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趨利避害;注重從總體上聯繫上多方面地觀察戰爭,體悟到軍事領域中許多矛盾對立及轉化的現象,提出了虛實、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軍事理論認識對象的性質、范圍和內容的范疇。戰國時的兵家更注重對"戰道"(戰爭規律)的探討,視之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同時對軍事領域內的諸矛盾關系、軍事與政治、軍事與經濟的關系的認識也更為廣泛深入。
⒊充實提高時期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中期,即從秦統一中國後歷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統一的歷史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完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也不斷發展。軍事技術有新的進步,鐵兵器種類增多,殺傷性能有所提高;軍事交通、築城、造船也有較大發展。唐代發明了火葯並開始應用於戰爭。騎兵、水軍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各朝軍制多有所變革,武裝力量體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三大部分組成,集權於皇帝。北朝後期創立的府兵制經隋至唐初而趨完善,成為兵農結合的軍事制度;徵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 戰爭規模增大,時間延長,區域范圍廣,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作戰、橫渡江河作戰、水上交戰以及水陸配合作戰較多。漢代注重兵書的搜集整理,並將兵家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這一時期軍事思想在繼承先秦傳統的基礎上,側重於實際運用,內容更加豐富,水平進一步提高。
高度重視戰略謀劃在幾次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一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表現出高超的戰略思想和決策能力。楚漢戰爭中,漢對經營基地、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盟國以及正面堅持、敵後襲擾、兩翼牽制等戰略運用甚為成功。東漢統一戰爭中,採取西和東攻,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在多極斗爭中,聯盟戰思想的運用生動、突出。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曹魏的離間吳蜀、坐山觀斗等,在不同情況下分別運用,各有成效。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分清形勢,建立根基,內修政事,外和諸戎,聯盟抗敵的戰略思想。隋唐五代時,隋先採取北和南攻,後又採取擊北防南的戰略,對突厥"離強合弱",擊逆撫順;對陳軍事手段與政治手段並用,虛實結合,疲敵誤敵,伺機一舉擊滅。這些都表現出戰略運用的靈活性。李淵集團為統一全國採取的因勢借力、以屈求伸、乘虛入關、居險養威、先急後緩、各個擊滅群雄的戰略,取得成功。周世宗柴榮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戰略規劃,亦不失為有識之舉。這些戰略思想和決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駕馭全局、遠謀多算、靈活用兵的共同特徵。《黃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訓》、《戰略》等專門闡述戰略思想的軍事著作的出現,使制定和實施戰略的藝術更加深刻和系統,而"貴謀賤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成敗在乎智","以計代戰一當萬"等,均成為膾炙人口的重視戰略運用的名言。
國防指導思想呈現新的特點根據當時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及周邊形勢,秦朝修築萬里長城,體現了因地形,"用險制塞"、"限胡馬之足"、以牆制騎、安邊設防的思想。漢朝組建大規模騎兵集團後,轉而採取"以騎制騎"之策,抗擊強大的匈奴騎兵,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漢朝還在秦徙民實邊的基礎上,推行軍屯實邊措施,形成了兵農結合的一種強邊新形式。秦漢時,重視軍事交通建設,形成以都城為中心、干線縱橫、通向邊遠地區的交通網,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漢初"文武並用"的治國強兵方略,"以蠻夷攻蠻夷"的對匈奴之策,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軍事戰略區,採取重首輕足、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等,對後世均有較大影響。
作戰指導思想有新的發展 重視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採用多路出擊、以快制敵、長途奔襲、窮追猛打的戰法,注重多兵種運用;大規模江河作戰,水陸配合,多路分進合擊;城邑戰地位突出,要塞攻守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李世民的"持久以弊之"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影響深遠。野戰中更注意對地形的詳盡考察,聚米為山(即沙盤雛形),因地用兵。《衛公兵法》提出了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聯系戰爭實踐,對虛實、奇正、攻守等范疇的闡述更為系統、辯證,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即奪取戰爭主動權)是兵法精髓,指出"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太白陰經》強調戰爭勝負取決於人謀和國家富強;提出"戰勝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虛實變化神之功而用在形",闡明了"形"(物質)與"神"(精神)的辯證關系,發展了《孫子》關於"形"的理論。
⒋系統完善時期 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歷經遼、宋、西夏、金諸政權並立時期和元、明、清(前期)幾個朝代,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進一步系統完善。這期間,中央政權與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較長時期處於並立狀態,既爭斗,又融合,中國政治、經濟和科技、軍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了較大的發展,統兵用兵之權高度集中。隨著火器的發明及其大量裝備部隊和運用於實戰,火器部隊成為獨立兵種。作戰規模日益擴大,戰爭樣式更加多樣。隨著武學的興盛,《武經七書》成為將帥及武科舉子的必讀書,強調精神感化的理學、心學學說滲透到治軍領域。以《武經總要》、《武備志》為代表的一些大型軍事類書相繼問世,明確區分軍事門類,系統整理軍事資料。有關軍事訓練、軍事人物、兵制、守城、陣法、車營、火器、軍事歷史地理、海防邊防等專題性兵書大量涌現,反映了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研究的廣泛深入,也增添了更多的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內容。
以兵權高度集中為統兵建軍宗旨宋朝統治者鑒於唐末五代藩鎮擁兵割據,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力主兵權高度集中,以軍事行政權歸樞密院,軍事指揮權歸"三司"、"三帥",互相制約,集權於皇帝。明、清兩朝統治者也將集權原則奉為圭臬。兵權的高度集中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但宋初由皇帝親制陣圖,並派出排陣使監督將帥戰守的做法違背了因情應變的基本原則,也容易束縛將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造成兵將互不相習的弊端,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練兵、練將思想日益深化、系統隨著武舉、武學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對將領的培養教育制度化、系統化,重視選練和軍事教育。宋代岳飛嚴於治軍,信賞明罰,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為信條。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堅持陣法要與伍法相結合,並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比較適用的練將、練兵的原則和方法,認為"練兵之要,在先練將";練將既要入武庠(軍事學校),也要到實境中鍛煉;對士兵的訓練,則貫徹選、練兼顧的原則,主張兵貴選鄉野老實之人,摒棄市井油滑之徒,注重練膽、練藝。
戰略思想更加豐富、系統《武備志·戰略考》按"非略弗錄"和"略非奇弗錄"的原則輯選春秋至元各代的用兵方略。《讀史方輿紀要》系統論述了山川形勢對戰爭的影響。在戰略進攻上,北方各民族將帥普遍注意發揮騎兵機動能力強、善於野戰的特長,主張進攻速決。如遼朝女軍事家蕭綽的長驅直入、緊逼腹心的謀略;蒙古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遠程迂迴、突然奔襲、中間突破以及假道南宋的滅金方策;後金統帥努爾哈赤面對強軍,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等方略,都從不同角度為中國古代戰略增添了新的內容。朱元璋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也採納了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後又採取了先斷羽翼,再攻腹心的方略,逐步消滅群雄,建立明朝。在戰略防禦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河,藩籬三層,扼守要點的點、線、面結合的設防思想。明代逐步形成以長城為骨幹,因險守塞,擇點分片(建立九鎮),寬正面大縱深,有重點和層次,精兵機動和城守相結合的邊防思想。針對倭寇自海上入侵的新情況,《籌海圖編》一書提出要海陸結合,分區、多層、要點設防,強調實行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思想。
火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作戰指導思想的發展明代前期建立了以火器為主的特種部隊——神機營,嗣後火器大量裝備部隊,有了火器和騎兵、步兵編組成軍的車營。在作戰中,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陣形和戰法都有變化,並提出了火器在先、各兵種配合的思想。《車營叩答合編》專論火器部隊的作戰特點和方法,適應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用疊陣的原則,使車、騎、步之間交相更迭、配合,保證了火力的發揚。火器的發展也引起城邑攻防理論的變化,城池防禦工事層數增加,注意騎牆、敵台火力相交,並構築附城敵台,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
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其體系確立於先秦時期,歷朝歷代均有豐富和發展,其中包括古代農民起義的豐富實踐和理論升華,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在戰爭觀上提倡重道慎戰、義兵必勝、以戰止戰;在國防建設上主張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在戰略和作戰指導上強調先計後戰、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勝"、文武並用、伐謀伐交、兵不厭詐、出奇制勝、避實擊虛、各個擊破、造形任勢、動敵、致人、我專敵分、並卒擊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以逸待勞、善擇戰機、兵貴神速、靈活應變;在治軍思想上要求以治為勝、制必先定、兵權貴一、教戒素行、氣藝並重、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勵士練銳、精兵良器、將帥賢能、 智勇雙全、上下同欲、三軍齊心;在後勤保障上提倡聚財積力、足食強兵、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在兵役思想上堅持寓兵於民、因勢改制等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有廣泛影響和突出地位,不僅在歷史上對指導人們的軍事斗爭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為中外各界人士所稱道,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
9. 劉秀和朱元璋誰的軍事能力更強些呢
我認為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更強,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也就是說自古以來,軍事能力最強的是李世民,第二是朱元璋。
1、朱元璋是傑出的軍事家,知人任用
朱元璋時期名將輩出,而朱元璋更是這些明講的伯樂,徐達善統率,常遇春第一先鋒,李文忠擅長奔襲,朱文正善守,鄧愈善撫士卒,朱元璋都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且善用之,讓他們的軍事才華得以顯現。
而劉秀時期並沒有出現什麼不世出的名將,我認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就是說劉秀沒有發現名將的眼光。
因此在知人善用方面,朱元璋更勝一籌。
結合以上的觀點,我認為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家,因此他的軍事能力更勝劉秀。
10. 劉伯溫離開朱元璋留下一句話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葯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