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作戰一體化
一體化聯合作戰取代協同性聯合作戰,實際上是信息化戰爭對機械化戰爭的歷史否定。正如以《第三次浪潮》聞名於世的美國學者托夫勒所說:「人們發動戰爭的方式,正反映了他們所處時代的生產方式。」作為信息化時代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一體化聯合作戰具有一系列信息化作戰的特徵。
指揮控制一體,信息高度融合
信息化戰爭節奏快,持續時間短,戰機稍縱即逝,聯合作戰指揮只有及時獲取和處理各種戰場信息,迅速做出判斷和處置,才能高效地實施聯合指揮和控制。可見,指揮控制的實時性越來越重要。為此,發達國家軍隊十分重視發展先進的信息化指揮控制系統,實現情報偵察、預警探測、信息傳遞、信息處理和指揮控制的實時化和一體化。如,美軍正致力於建設「全球信息柵格」(GIG),計劃將上百萬個節點連接成網,實現從感測器到射手、從軍事統帥到散兵坑的「無縫信息鏈接」,並強調運用「網路中心戰」,使以武器平台為中心的聯合作戰發展為以信息網路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為了提高指揮體制的適應性,各國軍隊都在依託先進的信息技術,把橫窄縱長的垂直樹狀結構改變為橫寬縱短的扁平網狀指揮體制,減少了指揮層次,縮短了信息流程,提高了反應速度,增強了指揮效能。
作戰力量一體,作戰行動多樣
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表現為作戰力量的一體化,功能上的優勢互補,以追求最大的整體合力。首先,是軍政軍民一體化,軍事斗爭與政治、經濟、外交戰線上的斗爭相結合。其次,是主要作戰力量的一體化,將參戰的諸軍兵種的力量有機結合,合理編組作戰軍團、兵團或聯合部隊,構成諸軍兵種一體化力量結構體系。軍種參戰力量都只是聯合作戰的一部分,任何一個軍種或兵種單元都難以單獨發揮作用,只有大聯合和深度聯合才能形成強大而有效的戰鬥力。再就是各種作戰行動的一體化,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作戰行動融為一體,信息戰、網路戰、心理戰融為一體,「硬打擊」與「軟殺傷」相結合,火力打擊和特種作戰相結合,全縱深立體作戰與精確打擊相結合,構成多元一體的作戰行動體系結構。
作戰平台一體,體系對抗決勝
信息化的武器裝備平台是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的物質基礎。信息化的武器裝備,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一體化作戰系統。其構成主要包括立體偵察預警系統、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機動作戰武器系統、信息攻防武器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和指揮控制系統等。各軍種武器系統和作戰平台就像煙囪一樣越豎越高達到物理極限的時候,人們想到了「系統集成」。綜合集成帶來了作戰體系的一體化和結構的優化,從而形成了C4KISR系統。作戰平台的一體化彌補了獨立軍種和單個武器系統的「短板」,大大提高了綜合作戰效能。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不同武器裝備實現了效能的互補,不同軍種之間實現了功能的互補,具備了互聯、互通、互操作的能力,從而使不同軍種的不同武器系統在技術上融為一體,在作戰時空上融為一體,進而使體系對抗成為聯合作戰的主體。在信息化戰爭中,基於C4KISR系統的攻防對抗將成為主要作戰行動,這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戰場多維一體,對抗領域廣闊
機械化時代,軍種都是相對獨立的,陸軍、海軍、空軍分別主宰自己的戰場,作戰行動基本上在陸地、空中和海洋三維空間進行。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作戰空間將由傳統的三維空間拓展至多維空間,由有限空間拓展為無限空間,由有形空間拓展為無形空間,敵對雙方將在陸戰場、海戰場、空戰場、太空戰場以及電磁戰場、網路戰場、心理戰場等廣闊領域展開綜合性的對抗。發生在這種作戰空間的任何作戰行動,都不會是單一戰場的較量,而是多維一體的聯合作戰行動。各個戰場空間都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任何單一戰場空間的作戰都受到其他戰場的制約和影響,任何作戰行動都離不開空天、網路和電磁信息的支援。尤其是太空和信息領域的斗爭將日趨激烈。太空和信息域作為現代戰爭兩個重要的戰略制高點,突破了傳統疆域的界限,在聯合作戰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爭奪「制天權」和「制信息權」將成為敵對雙方較量的「勝負手」。
作戰保障一體,支援精確高效
聯合作戰保障,是指為保障部隊順利遂行作戰任務,而採取的各項保證性措施和行動,主要有作戰保障、後勤保障、裝備保障和政治工作保障等。過去,作戰行動和保障之間有著明顯的界限和區別,各種保障勤務也是相對獨立。在信息化聯合作戰中,作戰與保障由分離走向了一體,保障不僅是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作戰的勝負和成敗。另外,精確保障的理念也是一體化保障的突出特點。即依託信息化的作戰、後勤、裝備保障系統,以優化資源配置為前提,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對部隊實施適當而精確的保障,大大提高了保障效能和持續作戰能力。
② 機電一體化系統都有哪些結構組成
機電一體化系統是指充分運用電子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和控制功能及可控驅動元件特性的現代化機械繫統,它實現了機械繫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組成:
一個較完善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應包含機械本體、動力與驅動部分、執行機構、感測測試部分、控制及信息處理部分幾個基本要素。
這些部分可以歸納為:結構組成要素、動力組成要素、運動組成要素、感知組成要素、智能組成要素;這些組成要素內部及其相互之間,通過介面耦合、運動傳遞、物質流動、信息控制、能量轉換有機融合集成一個完整系統。
1、機械本體
系統所有功能元素的機械支持結構,包括機身、框架、聯接等。由於機電一體化產品技術性能、水平和功能的提高,機械本體要在機械結構、材料、加工工藝性以及幾何尺寸等方面適應產品高效、多功能、可靠和節能、小型、輕量、美觀等要求。
2、動力與驅動部分
按照系統功能要求,為系統提供能量和動力使系統正常運行。用盡可能小的動力輸入獲得盡可能大的功能輸出,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顯著特徵之一。
驅動部分在控制信息作用下,提供動力,驅動各執行機構完成各種動作和功能。有氣動、電動和液壓等不同的驅動方式。機電一體化系統一方面要求驅動的高效率和快速響應特性,同時要求對水、油、溫度、塵埃等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和可靠性。由於幾何尺寸上的限制,動作范圍狹窄,還需考慮維修和實行標准化。由於電力電子技術的高度發展,高性能步進驅動、直流和交流伺服驅動大量應用於機電一體化系統。
3、測試感測部分
對系統運行中所需要的內部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參數及狀態進行檢測,變成可識別信號,傳輸到信息處理單元,經過分析、處理後產生相應的控制信息。其功能一般由專門的感測器和儀器儀表完成。
4、執行機構
根據控制信息和指令,驅動對象完成要求的動作。執行機構是運動部件,一般採用機械、電磁、電液等機構。根據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匹配性要求,需要考慮改善性能,如提高剛性,減輕重量,實現組件化、標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系統整體可靠性等。
5、控制及信息單元
控制及信息單元是進行信息處理與控制的核心,猶如人的大腦。它將來自各感測器的檢測信息和外部輸入命令進行集中、儲存、分析、加工,根據信息處理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節奏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整個系統有目的地運行。一般由計算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數控裝置以及邏輯電路、A/D與D/A轉換、I/O(輸入/輸出)介面和計算機外部設備等組成。機電一體化系統對控制和信息處理單元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信息處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增強抗干擾能力以及完善系統自診斷功能,實現信息處理智能化和小型、輕量、標准化等。
以上的基本要素通常稱為機電一體化的五大組成要素。在系統中的這些單元和它們各自內部各環節之問都遵循介面耦合、能量轉換、信息控制、運動傳遞的原則,我們稱它們為四大原則。
1、介面耦合、能量轉換
(1)變換
兩個需要進行信息交換和傳輸的環節之問,由於信息的模式不同(數字量與模擬量、串列碼與並行碼、電壓與電流、交流與直流等),無法直接實現信息或能量的交流,通過介面完成信息或能量的統一。
(2)放大
在兩個信號強度相差懸殊的環節間,經介面放大,達到能量的匹配。
(3)耦合
變換和放大後的信號在環節問能可靠、快速、准確地交換,必須遵循一致的時序、信號格式和邏輯規范。介面應保證信息的邏輯控制功能,使信息按規定模式進行傳遞。
(4)能量轉換還包含了執行器、驅動器的不同類型能量的最優轉換方法與原理。
2、信息控制
在系統中,所謂智能組成要素的系統控制單元,在軟、硬體的保證下,完成數據採集、分析、判斷、決策,以達到信息控制的目的。對於智能化程度高的系統,還包含了知識獲取、推理機制及知識自學習等以知識驅動為主的信息控制。
3、運動傳遞
運動傳遞是指各組成要素之間不同類型運動的變換與傳輸以及以運動控制為目的的優化。
由於採用四大原則使各組成要素聯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由於控制和信息處理單元的預期信息導引,使各功能環節有目的地協調一致運動,從而形成機電一體化系統工程。
③ 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主要由什麼組成
武器裝備信息化簡介
發展方向
武器裝備信息化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需要說明的是,武器裝備信息化不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的簡單否定拋棄,而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改造和提升。形象地講,就是把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以模塊形式嵌入機械化武器裝備之中,使機械化武器裝備具備類似於人的「眼睛、神經和大腦」的功能,從而使其綜合作戰效能倍增,滿足信息戰爭作戰的需要;另一個方向是研製新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如C4ISR系統、計算機網路病毒、軍事智能機器人等。武器裝備信息化將使電子信息系統在武器裝備體系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相應的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日益重要,武器裝備體系中除了傳統的硬殺傷兵器,還將出現軟殺傷兵器。
相關條目
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既是軍事變革的基本內容,也是實現我軍信息化建設目標的關鍵所在。
信息化裝備,指信息技術含量高、信息起主導作用的作戰武器和保障裝備,主要包括軍隊的C4ISR系統、信息化作戰平台、智能化彈葯、智能機器人、數字化單兵系統等。
武器裝備信息化,指利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通信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的信息採集、融合、處理、傳輸、顯示聯網,實現自動化和實時化。武器裝備信息化,直接導致武器系統的智能化和作戰系統的一體化。
信息化作戰平台則是指採用信息技術研製或改造的、裝配有大量C4I設備並聯網的各類武器系統,主要由「軟」「硬」兩個部分組成。「軟」組成部分是信息化武器裝備的主要標志,即具有感知、獲取並傳遞各種目標信息的器材和裝置,如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等。「硬」組成部分則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化武器裝備,即具有運載功能並能作為火器依託的載體部分,如坦克、步戰車、艦艇、飛行器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作戰平台本身的性能已經接近物理極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發現在武器平台上加裝信息設備,可以成倍提高平台的作戰能力,由此引發武器裝備的信息革命。
直到今天,一些同志在習慣上仍然把硬平台看作武器裝備,沒有把軟系統作為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重視。
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出現,是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作用於傳統武器平台的必然結果。
信息化武器裝備與傳統機械化武器裝備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是網路系統中的武器,後者是單個武器平台。
武器裝備信息化的現狀和選擇
現狀
目前,世界上融入信息化建設和改造的國家軍隊大約有十幾個,從先行一步的發達國家軍隊的實踐看,在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和建設上,大體上有以下幾種類型的選擇: 一是「休克式」的徹底換代,即按照未來信息作戰的需求,直接生產平台與系統一體的信息化武器裝備。二是「漸進式」的滾動微調,即運用信息技術,對現有的機械化武器平台進行信息化改造。三是「復合式」的同步發展,即「遠近兼顧」、「軟硬並進」,開發與改造並重,選擇的是一條中間道路。
選擇
由於國情軍情不同,這幾種選擇,各有各的道理,但從實踐情況看,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休克式」快捷,但需要大量財力投入,一般國家不敢幹也干不起。「漸進式」穩妥,但只能在發達國家後面跟進,難以有大的作為。「復合式」 既積極又穩妥,比較可取,可以邊開發邊改造邊形成戰鬥力。 這三種辦法,有的我們可學,有的不可學,有的是我們學不了的。我軍處於後發之勢,要想實現跨越,完成好雙重歷史使命,而不是在發達國家後面尾隨或跟進,就不能不從自己的國情軍情出發,先思而後動,在借鑒和揚棄的基礎上,選准目標,走出自己的路。
這條發展道路應該是:以未來作戰需求為牽引,以滿足國家安全需求為目的,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充分吸納和運用已有的信息技術成果,開發與改造並重、信息化戰場環境建設與武器平台的信息化建設和改造並重,軟硬體建設兼顧,找准短板,突出重點,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相結合;不求最好,只求足夠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復合式」發展道路。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發達國家變革實踐的經驗教訓看,僅僅進行了武器平台的信息化改造和研製是不夠的,還必須在進行武器平台的信息化開發和改造建設的同時,盡快編織國家和軍隊戰略級的「天網」與「信息傘」,沒有「天網」和「信息傘」提供支撐和屏護,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通信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信息的採集、數據的融合、系統的集成和無縫隙的鏈接等,一切都將無法實現。
實質上,「天網」建設本身就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不難看出「天眼」和「天網」的重要性。沒有空間優勢,就沒有信息優勢。制信息權源自製太空權,信息時代也是太空時代。空間優勢不僅在軍事上具有戰略意義,在國家經濟建設上也同樣具有戰略意義。美軍新版轉型計劃的核心就是發展空間攻防武器裝備,謀求太空優勢。
過去打仗,是平台對平台。現在和未來打仗,是系統對系統。未來戰爭是「 信息傘」加精確制導武器的戰爭,即網路加平台的戰爭,二者作為同一個系統的相互要件,缺一不可。
武器平台的信息化改造,是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過程中的一種選擇。這種過渡時期的選擇和設計,應作為國家和軍隊的統一行為。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改造和開發,雖然也需要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但不能將群眾性的技術革新與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改造混為一談。
④ 什麼是作戰行動一體化
一體化作戰的基本要素
一體化指揮系統。一體化指揮系統是一體化作戰的「大腦」和「神經」。沒有高度權威的一體化指揮系統,就會出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諸軍兵種的作戰行動就會如「一盤散沙」,一體化作戰就根本無法付諸實施。當然,權威不等於集權,強調指揮主體的權威性並不排斥分散指揮方式的運用。權威的確立,一靠法規約束,二靠指揮員的決斷力。此外,指揮控制的實時性也越來越重要。發達國家軍隊十分重視發展先進的C4ISR指揮控制系統,實現情報偵察、預警探測和指揮控制的實時化。美軍正致力於建設「全球信息柵格」(GIG),計劃將2 00萬個用戶連接成網,實現從感測器到射手、從總統府到散兵坑的「無縫信息鏈接」,並強調運用「網路中心戰」,使以武器平台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發展為以信息網路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為了突出指揮體制的科學性,各國軍隊都在依託先進的信息技術,把橫窄縱長的垂直樹狀指揮體制改變為橫寬縱短的扁平網狀指揮體制,以便減少指揮層次,縮簡訊息流程,提高反應速度,增強生存能力。
一體化作戰力量。一體化作戰力量是一體化作戰的「拳」和「腳」,其內涵包括:首先,武器裝備系統的一體化。各類武器裝備系統經過信息化改造,相互之間能夠直接進行信息傳輸,實現信息共享,從而提高了整個武器裝備系統的反應速度和作戰效能。美軍和伊軍之間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坦克大戰,美軍取得了187∶0的驕人戰績,主要得益於美軍坦克實現了數字化,展示了武器裝備系統一體化的巨大成效。其次,作戰單元的一體化。一體化作戰體系中的作戰單元,在信息結構上高度融合,通過信息網路緊密相連,能夠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在物理結構上卻表現出鬆散的特徵,某個點位遭受破壞不會癱瘓整體;在組織結構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可以隨機調整力量組合形式。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參戰的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臨時組合起來,統一劃歸空中作戰司令部指揮,依賴的就是信息處理的高度一體化和物理結構上的「可拼裝化」、 「可剪裁化」。再次,作戰要素的一體化。只有情報偵察、指揮控制、信息對抗、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作戰要素實現了一體化,「發現即摧毀」才能從可能變成現實,軟殺傷與硬摧毀才能由分離轉為聚能,精確保障才能由理論走向實踐。可以認為,一體化的信息網路是紐帶,一體化的武器裝備系統是平台,一體化的作戰單元是基礎,一體化的作戰要素是一體化作戰能力最終形成的關鍵所在。
一體化作戰空間。隨著現代戰爭立體化程度的增強,軍隊的作戰空間不斷延伸和擴大,目前已經呈現出「七維一體」和「三位一體」的鮮明特徵。所謂「七維一體」是指:陸基遠程精確制導武器,擴大了陸地作戰空間;海上作戰平台的遠程機動能力和艦對地、艦對空遠程打擊能力,使海上作戰空間大大延伸;空中作戰平台跨洲際遠程奔襲作戰能力,使戰爭呈現出「高立體」特徵;航天技術使太空成為戰略「制高點」,外層空間的爭奪由民用開發轉向軍事競爭;電子技術開辟了廣闊而又無形的電磁戰場,電子對抗能力的強弱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指標;信息網路成為充分發揮作戰效能的重要支撐,網路戰場成為重要戰場,「網路戰士」成為新生作戰力量;認知領域在傳統的謀略對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高技術內涵,技術與謀略並舉成為認知領域斗爭的必然趨勢。所謂「三位一體」 是指:以機械化為基礎的物質流,決定著軍隊的快速機動和投送能力;以化學能為核心的能量流,決定著軍隊的火力殺傷能力;以數字傳輸為特徵的信息流,決定著軍隊的信息資源利用能力。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開發已趨近極限的情況下,依靠信息流控制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流成為凌駕於物質流和能量流之上、主導著物質流和能量流運行的重要資源和載體。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己方的信息流,破壞和切斷敵方的信息流,成為敵對雙方爭奪的焦點。
一體化作戰行動。作戰行動的一體化,是一體化作戰的核心。從多個層次、多個側面看,一體化作戰行動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隨著信息作戰的手段越來越先進,效果越來越明顯,通過戰役甚至戰術行動直接達成戰略目的,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戰爭實踐。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使作戰進程明顯加快,首戰即決戰,「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一體化作戰中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二是非接觸、非線式多方式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通過使用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超越對方的防禦地帶和自然地理屏障,直接對縱深的偵察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防空系統、能源設施等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主要採取非接觸的精確打擊的方式,與當年前蘇軍入侵阿富汗深陷游擊戰泥潭不能自拔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體化作戰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就是非線式作戰。作戰一開始就具有全縱深作戰的特點,前方與後方的界限趨於模糊,打破傳統的一線平推、層層剝皮的戰法,使得戰場呈現出犬牙交錯的態勢。電子戰和計算機網路戰為主要形式的信息作戰,具有多種功能的特種作戰,都使戰場的非線式特點更加突出。
一體化作戰的主要特點
作戰籌劃具有「預實踐」特徵。機械化時代的作戰籌劃,主要依靠指揮員的判斷和推理,同時進行一些輔助的數學計算。一體化作戰的籌劃,由於廣泛採用計算機和實兵模擬手段,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大大提高了預見性和科學性,使得作戰籌劃具備了明顯的「預實踐」特徵。也就是說,一體化作戰可以在作戰模擬實驗室里或演習場上預演。世界各發達國家軍隊都十分重視此項研究和實踐。目前,美軍建有16個軍種作戰實驗室和2個聯合作戰實驗中心,建立了網路化模擬系統,能夠對各軍種和聯合作戰行動進行綜合實驗和評估。在進行計算機模擬的同時,美軍還注重採取實兵模擬的方法進行認真推演,以便使評估結果更加貼近實戰。伊拉克戰爭前,美軍專門在以色列選擇了一塊與伊拉克相似的沙漠地形,以伊軍為假想敵進行了代號為「內窺-03」的計算機模擬和實兵演習,演習的結果與後來的實際戰爭進程驚人地相似,僅僅相差了一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代戰爭的作戰節奏越來越快,持續時間越來越短,戰場上留給指揮員的反應時間越來越少,因此更需要加強預先籌劃。一體化作戰中指揮員的臨機處置是否科學得當,更多地依賴於預先籌劃是否嚴謹周密。與其說一體化作戰「勝在戰場」,不如說一體化作戰「勝在戰前」。
作戰指導具有非對稱特徵。非對稱作戰,既是強者打擊弱者的重要方法,也是弱者對抗強者的有效手段。一體化作戰指導的非對稱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進攻與防禦的非對稱。現代戰爭正處於「矛」勝於「盾」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實施一體化作戰,更加強調先機制敵,實施攻勢作戰,以進攻達成防禦目的。從作戰效費比上看,防禦的投入要比進攻高出許多,如建立巡航導彈防禦系統的費用是發展巡航導彈的8—14倍。所以,有重點地發展進攻性強、效費比高的「撒手鐧」武器裝備,已成趨勢。二是癱瘓與殲滅的非對稱。一體化作戰已不再沿用傳統的殲滅戰思想,而是強調直擊要害的結構癱瘓戰。但以弱抗強時,則不能照搬照套結構癱瘓戰的模式,更需要強調癱瘓戰與殲滅戰、正規戰與游擊戰的一體化,特別是在軍力相差懸殊,較弱的一方還不具備一體化作戰能力時,零敲碎打的小規模殲滅戰也不容忽視。三是信息與火力的非對稱。相對於信息優勢,火力優勢已經退居次席。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火力戰已經「改頭換面」,發展成為信息化火力戰。單純依靠增加火力,已經不能彌補信息能力的不足;單純依靠增加數量,已經不能彌補質量上的差距。一體化作戰的指導,應當把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戰和信息化火力戰的整體效能擺在首要位置。
作戰協同具有「自適應」特徵。「自適應」指的是「根據環境的變化自我作出反應,以適應新的環境的一種特徵」。一體化作戰體系中的各作戰單元,由於通過信息網路緊密相連,能夠進行「自適應」協同作戰,即在發現並確定攻擊目標之後,各作戰單元能夠著眼實現「最佳效益」,自主地決定用什麼力量、以什麼方式去遂行攻擊任務,從而確保整體作戰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避免出現作戰單元之間相互拼消耗、拼戰損的局面。作戰協同的「自適應」特徵使協同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由計劃協同為主轉向臨機協同為主,即在遠程攻擊目標的區分上按計劃協同,進攻發起後則主要依託先進的信息傳輸技術實施臨機協同,以便增大作戰彈性,提高反應速度,更有效地應對戰場上各種突發情況;由上級指令協同為主轉向平級自主協同為主,即各平行的作戰單元擁有協同的申請權和決定權,能夠根據戰場總體態勢自主決定派遣力量協同其他單元作戰,而不必一味請示,上級指揮員主要是掌握了解協同情況,遇有矛盾實時糾偏糾錯,而不是下達具體的協同指令;由兵種臨機協同為主轉向軍兵種臨機協同緊密結合,即軍種之間的協同不必再按照空域、時間等進行較長時間的預先計劃,遇有召喚時,可以實時出動、實時打擊,這將成為一體化作戰協同的重要表徵。
作戰保障具有精確化特徵。依託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後勤、裝備保障網路系統,使「適時、適地、適量、適配」地實施精確保障成為可能。伊拉克戰爭前,美軍根據對戰爭進程的預測,只儲備了不到兩周的後勤物資,其他都是通過最新裝備的「聯合全資產可視系統」完成後勤補給的。精確保障具有以下特點:保障能力可視化。保障需求情況、保障資源使用及儲備情況、現有保障能力與保障需求之間的「缺口」等保障狀態,由保障網路系統全程自動跟蹤、全程實時評估、全程動態顯示,使保障指揮員對保障狀態始終了如指掌;保障指揮自動化。分析需求、做出決策、分配資源、實施控制等保障指揮要素,由保障網路系統中的決策控制分系統自動完成,既節約了人力,又確保了質量和提高了效率;保障手段一體化。在保障網路系統的統一調控下,實施三軍一體化保障,使保障渠道的選擇、保障力量的使用、保障資源的分配達到最優,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效益,有效避免保障力量及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保障途徑簡捷化。把工廠納入保障網路系統,在保障實施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建立「 從工廠到戰場」的保障模式,以增強保障的靈敏性和精確性。
⑤ 武器裝備電氣系統包括哪些
顧名思義就是用電的設備,你可以說照明燈也是電氣系統的一部分。
但是泛指高精尖的儀器,像艦艇的火控,雷達都是。坦克裝甲車的夜視儀,紅外瞄準。從正面反應出一個國家的工業,經濟狀況。武器先進程度。
⑥ 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主要由什麼構成
信息化武器裝備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個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另一個方向是研製新的信息化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信息化不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的簡單否定拋棄,而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改造和提升。就是把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以模塊形式嵌入機械化武器裝備之中,使機械化武器裝備具備類似於人的「眼睛、神經和大腦」的功能,從而使其綜合作戰效能倍增,滿足信息戰爭作戰的需要;
研製新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包括C4ISR系統、計算機網路病毒、軍事智能機器人等。武器裝備信息化將使電子信息系統在武器裝備體系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相應的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武器裝備體系中除了傳統的硬殺傷兵器,還將出現軟殺傷兵器。
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特點:
1、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指信息化武器採用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相應軟體,使武器部分具有人的大腦的思維功能,能利用自身的信號探測和處理裝置,自主地分析、識別和攻擊目標。現代化的導彈,與傳統武器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部分地具有了人的思維功能。
2、網路化
網路化,就是利用信息網路將單件武器裝備連接成為一個具有互連互通操作能力的大系統。在信息技術大發展的今天,由電纜、光纖和無線電台、衛星等各種電子設備構成的有形的和無形的「信息公路」,密布於陸上和地下、海上和海下、天空和太空等各種空間,構成一個無縫鏈接、無所不在的信息網路。
3、一體化
一體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功能上的一體化,即過去由幾件裝備遂行的作戰職能,現在由一個武器系統來完成;二是結構上的一體化,即通過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把戰場上各軍兵種的武器裝備聯為一體,使各種作戰力量緊密配合、協調行動,提高整體作戰。
⑦ 信息化武器裝備是構成信息化戰爭力量的重要因素.那麼,它主要包括什麼
信息化戰爭構成要素為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的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
信息化戰爭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以信息化軍隊為主體、以信息中心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以爭奪信息資源為直接目標,並以相應的軍事理論為指導的戰爭。
信息實力包括:
信息高速公路、C4ISR系統、精確制導彈葯、太空兵器、智能部隊以及具有高技術、高知識、高素質的人員。
而信息能力已成為衡量作戰能力高低的首要標志。信息能力,表現在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利用和對抗等方面,通過信息優勢的爭奪和控制加以體現。
信息優勢,實質就是在了解敵方的同時阻止敵方了解己方情況,是一種動態對抗過程。它已成為爭奪制空權、制海權、陸地控制權的前提,直接影響著整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7)一體化武器裝備系統構成包括擴展閱讀:
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它要求要有先進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一切不適應該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將隨之改變。完整的信息化內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1、信息網路體系,包括信息資源,各種信息系統,公用通信網路平台等。
2、信息產業基礎,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信息裝備製造,信息咨詢服務等。
3、社會運行環境,包括現代工農業、管理體制、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觀念等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
4、效用積累過程,包括勞動者素質,國家現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等。
⑧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基本結構要素有哪些
1.機械本體 機械本體包括機架、機械連接、機械傳動等,它是機電一體化的基礎,起著支撐系統中其他功能單元、傳遞運動和動力的作用。與純粹的機械產品相比,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技術性能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增強,這就要求機械本體在機械結構、材料、加工工藝性以及幾何尺寸等方面能夠與之相適應,具有高效、多功能、可靠和節能、小型、輕量、美觀的特點。
2.檢測感測部分 檢測感測部分包括各種感測器及其信號檢測電路,其作用就是檢測機電一體化系統工作過程中本身和外界環境有關參量的變化,並將信息傳遞給電子控制單元,電子控制單元根據檢查到的信息向執行器發出相應的控制。
3.電子控制單元 電子控制單元又稱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 ),是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核心,負責將來自各感測器的檢測信號和外部輸入命令進行集中、存儲、計算、分析,根據信息處理結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節奏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整個系統有目的地進行。
4.執行器 執行器的作用是根據電子控制單元的指令驅動機械部件的運動。執行器是運動部件,通常採用電力驅動、氣壓驅動和液壓驅動等幾種方式。
5.動力源 動力源是機電一體化產品能量供應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統控制要求向機械繫統提供能量和動力使系統正常運行。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電能、氣能和液壓能,以電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