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陸良有哪些歷史名人清朝到民國時期的
孫渡
姓 名: 孫渡 學 籍: 雲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十六期
字 號: 志舟 黨 派: 中國國民黨
籍 貫: 雲南省陸良縣 軍 銜: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生 卒: 1898-1967 軍 職: 第六兵團司令兼東北「剿共」總副司令
黃 埔 檔 案
1898年5月5日,孫渡出生於雲南省陸良縣三岔河鎮新莊村。
1915年陸軍小學畢業後入雲南陸軍講武堂。
1917年畢業後到滇軍警衛第二團任排長,同年隨唐繼堯入川、黔,晉升連長、營長,在顧品珍等倒戈後仍追隨唐。
1922年3月,唐繼堯回到昆明,孫渡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
1923年初隨滇中鎮守使胡若愚入川參與川滇黔之戰。十二月滇軍敗退入黔,升任旅長兼貴州省警務處長。
1924年返滇,任雲南省煙草公賣總局局長、雲南省憲兵司令。
1927年唐繼堯被推翻,孫成為龍雲的參謀長。
龍雲統一雲南後,孫渡於1929年11月21日任為雲南省政府委員。
1929年至1930年間,擔任雲南省團務總局會辦。
1930年任第98師第3旅旅長,進兵廣西作戰。
1931年2月回滇,3月任第十路軍參謀長,9月21日,任軍事參議院參議。
1935年任剿匪第2路軍第3縱隊司令,防堵追剿紅軍,後兼任第二路軍總指揮部行營主任。
1936年3月,蔣介石委任龍雲為黔滇綬靖公署主任,龍仍派孫渡率第三縱隊開到貴州威寧,雲南昭通,彝良一帶尾追 過滇 的紅軍二、六軍團。
3月下旬,紅二、六軍團挺進滇北,插入宣威縣境,孫渡縱隊尾追紅軍至宣威。紅六軍團肖克曾寫信給孫渡,建議雙方締結停戰協定,孫渡置之不理,繼續尾追,在宣威來賓鋪一帶向紅軍發起猛攻,使紅軍戰士數百名傷亡。
經過兩天激戰,孫渡縱隊重創敗退。
4月,紅二、六軍團突破滇軍防線向西挺進,直指普渡河,紅軍渡過金沙江,孫渡縱隊才停止追擊。
1936年4月18日授孫渡陸軍中將軍階。
抗戰爆發後,1938年7月龍雲任命孫渡為新編五十八軍軍長,開赴湖北,參加武漢會戰、南昌會戰、奉新高安戰役、贛北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8年11月,孫渡與雲南部隊六十軍、新編第三軍合編,成立第三十軍團。在第一兵團司令張發奎指揮下,三十軍團在崇陽一帶與日軍激戰,犧牲參重。
其間曾赴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受訓,並任第16期第18總隊總隊長。
1939年代理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1年參加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年參加贛東會戰、長衡會戰,同年10月16日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初升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調駐安慶。
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2月率第一集團軍總部由安慶調東北錦州,參加國共奪權爭利的內戰,指揮在東北的滇軍部隊。
1947年9月改為東北第一兵團,任司令官。
1948年1月改為第六兵團,任司令官,轄60軍、93軍。
1948年2月,蔣介石以維護軍譽為由,調任孫渡為熱河省主度。
1948年6月22日調任熱河省主席。
1949年12月孫渡調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派回雲南活動,企圖以雲南為國民黨的最後基地,負隅頑抗,作垂死掙扎。但盧漢審時度勢,12月9日在昆明宣布起義,雲南和平解放,孫渡潛藏到昆明郊區。
1952年在雲南清匪反霸運動中被捕。
1963年被特赦釋放,任雲南政治協商第二、三屆會議委員。
1967年4月,在雲南昆明病故。享年六十九歲。
「還我河山,洗雪國恥」,這是孫渡將軍出征抗日時留給家人的告別誓言,也是向全省人民表示的抗日決心。他是一位智勇兼資,文武雙全的抗日名將,也是一位關愛部屬,體恤民眾的軍中楷模。在雲南,被稱為小諸葛;在全國,被稱為大儒將。出征時,他是全國100位軍長之一;抗戰中,他升為全國40位集團軍總司令之一。在華東、中南廣大戰場,他指揮三迤健兒、雲嶺子弟58軍、新3軍全體抗日將士,同來犯的侵華日軍血戰到底,不但打出了滇軍的軍威,而且打出了中國的國威,令日軍膽寒,使國人感奮。他出征抗戰7年零半月,消滅日軍10萬之眾,而自己傷亡不到8萬,在40個集團軍中,成為斬獲最多,傷亡最小的集團軍之一。他馳騁於大江南北,轉戰於湘鄂贛浙,曾經遇到過不少困難,面臨過許多危險,但是,總以犧牲的精神,勇往直前;以必死的決心,奪取勝利,而使58軍獲得代表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在南昌接受日軍投降的殊榮(戰功大的才能受降),新3軍獲得在九江接受日軍投降的殊榮,他自己榮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授予的最高獎章——青天白日勛章。今天,這位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戰,為祖國獨立自由而戰的第1集團軍總司令雖然遠離我們40多年了,但是,對於了解他的家鄉父老和本省、本國以及外國、外域的友好人士,依舊還在追憶他的過去,懷念他的往事:
孫渡(1895~1967),字志舟,陸良三岔河鎮小新莊人。官至集團軍總司令、省主席,中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以省主席龍雲為首的雲南軍政各界已從過去的親蔣反共轉向親共抗日的道路。因為他們已預見到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打勝了,是全國的福氣,打敗了,是全國的災難。為了打勝這場大戰,免除這場災難,便傾全滇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抗戰的准備。諸如購置新式武器、增加積谷儲備、擴充部隊,訓練壯丁等等。孫渡將軍是龍雲的重要謀士之一。
1935~1936年,雲南面臨著一個地方政權能否存在的嚴重問題,即中國工農紅軍舉行二萬五千里長征,要路過雲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領導人認為雲貴兩省軍政首腦有貳心,要借圍剿紅軍之機,消滅兩省的地方武裝。孫渡將軍時任龍雲第10路軍總參謀長及行營主任兼第3縱隊司令,對滇軍負指揮全責。他權衡利弊,揣度輕重,在不妨礙抗戰准備的前提之下,對紅軍路過雲南採取「圍而不堵,追而不擊」的戰略方針。圍、追是執行中央命令,使之無借口可找;不堵、不擊,是對紅軍網開一面,讓他們盡快離開雲南。結果,他的一計之出,而破中央的「雙雕」之謀,既使紅軍勝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又保住了雲南的地方武裝,還使前來督戰的蔣介石對龍雲增加了信任感。而貴州省主席王家烈則缺乏孫渡將軍的韜略與謀劃,同紅軍硬打,最後導致「主席亡權,貴州亡省」。
龍雲對自己沒有成為貴州王家烈第二,十分感謝孫渡將軍,特設家宴款待。龍雲在高興之中提問:你是孫志舟,我是龍志舟,你這個孫志舟為何意?孫渡將軍回答:我是激流之舟,可以沖破驚濤駭浪,克服千難萬險,到達平安的彼岸。敢問主席:你這個龍志舟又為何意?龍雲說:我是大旱之雲,雲能生雨,可以普降甘露,營救眾生。說罷,兩人相對而笑。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雲南組建的第一支抗日出征部隊60軍,首任軍長本應由孫渡將軍擔任,但是,龍雲不讓孫渡將軍出去,而把任務交給了表弟盧漢將軍出去。第二支出征抗日部隊58軍,於1938年6月組建,龍雲還想把孫渡將軍留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而最後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點將,於6月6日正式宣布孫渡將軍為58軍首任軍長。他臨危受命,以不可動搖的意志和決心,率部出征。出征之前,孫渡將軍針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亡國論」、「速勝論」等不利於抗戰的種種輿論,特於6月21日在昆明向中外記者發表談話指出:中國既不會亡國,也不會速勝,「最後勝利應於長期抵抗中求之。」當記者問及如何治軍時,回答說:「現時代之軍隊,須著重於政治訓練,務使各個士兵,均能養成抗戰必勝信念,然後以之摧敵,無敵不克。」《雲南日報》介紹說:「孫軍長年華雖逝(43歲),英雄不老,談及抗戰軍事,則氣態軒昂,神采煥發,厥見解之超越,有如其目光注射之深遠。」孫渡將軍在談話中還特別強調:「在此長期抗戰過程中,余以為一方面須將現有戰斗能力設法保存下去,另一方面須將未來戰斗能力,努力培養起來。夫如是,抗戰日久,則吾國之抗戰力日益強大之兵力,當疲弊之敵軍,最後決戰,必操勝算。」7月10日,陸良同鄉會在雲南大學至公堂歡送孫渡將軍揮師出征,抗日殺敵,特贈軍旗一面,上書「邦家之光」,「以表鄉誼,用資策勵」。而孫渡將軍則把那面軍旗視為珍寶愛護有加。
1938年8月1日,58軍4萬余眾,在孫渡將軍的率領下,從昆明出發,開赴抗日前線殺敵。第一仗是參加武漢外圍崇陽之戰,由於友鄰部隊缺乏配合,使58軍蒙受重大損失。所屬新編第11師被取消番號,代師長馬奎撤職,孫渡將軍記大過處分,新編第3軍軍長張沖被判刑。這一沉重的打擊,對孫渡將軍而言,可以說是晴天霹靂。然而,他不氣餒,不灰心。失敗的原因本來是友鄰部隊過早撤退,讓剛剛參戰的58軍和剛到湖北才組建的新3軍全部暴露在敵人面前,於卒不及防中受到重創。可是,孫渡將軍則把全部責任承擔下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考慮到孫渡將軍過去的聲望和功勞,恢復了新11師的番號。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為抗戰而奮斗的軍人,是不會被挫折壓垮的。於是,在此後的戰斗中,充分顯示出58軍和新3軍的英雄本色。
1939年春,58軍結束湖南醴陵的整訓後,開往江西奉新戰場殺敵。為鼓勵士氣,提高戰力,孫渡將軍總是穿著他的舊軍服,一個人深入戰壕,與士兵們談心。同時,號召全軍官兵要把駐地的老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幫助群眾解決吃飯問題、上學問題、道路交通問題、環境衛生問題等等。從而使廣大民眾把58軍當成自己的子弟,形成了擁軍愛民的良好風氣。他在接受老百姓們送行時說:我們一定要把關心愛護父老鄉親的做法作為58軍的傳統發揚光大。在接受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軍人唯有拿戰利品來報答國人對58軍的愛戴和擁護,拿自己的頭顱來拯救祖國的戰爭災難」。
孫渡將軍率部離開奉新後,連續投入了三次長沙會戰,即一、二、三次長沙保衛戰,與友鄰部隊密切配合,三次都將侵華日軍的大規模進攻打敗,勝利地保衛了芙蓉國首府的這座英雄城市,而使參戰部隊軍威大振。孫渡將軍因此而於1942年10月16日升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指揮58軍、新3軍。
此外,孫渡將軍還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全國在八年抗戰中,一共舉行了22次大會戰、孫渡將軍則參加了其中的八次大會戰,是雲南出征部隊參戰最多的高級指揮官之一。
孫渡將軍身為軍人,卻又具文人的風度。他在江西戰場上,他愛民如親,恨敵如仇,盛傳一時,很多戰地中外記者都爭相采訪。但是他不習慣在司令部里辦公,而是同戰士們在一起,實地指揮打仗,所以,他的部隊傷亡很小,斬獲頗多,不少記者只會跑指揮部,不敢到陣地上,因此,想要見到孫渡將軍十分困難,想要采訪,更是難上加難。其中的一位西班牙記者則例外,他敢到陣地上采訪。在戰壕里見到了孫渡將軍。當記者自我介紹時說:「我是來自西班牙」,孫渡將軍便接過話題就講西班牙的歷史。講完後記者十分感動,問:「孫將軍何時從西班牙回國的?對西班牙歷史如數家珍,一定是在西班牙研究過多年!」孫渡將軍則幽默地告訴說:「很慚愧,我還沒有出過國門。」後來記者在他的采訪錄中說道:我接觸到的中國高級將領很多,但像孫渡將軍這樣有如此淵博的學識者則很少,堪稱中國軍隊的大儒將。
孫渡將軍為了打擊日軍,揚我國威,遠在長沙會戰之前,就對侵華日軍在華東、中南戰場的大本營——南昌進行敵後破壞,由60軍和58軍各抽一部分兵力,組成游擊部隊,深入南昌郊區,破壞交通橋梁,伏擊後勤輜重,使之指揮中樞一度陷入癱瘓。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破壞重要橋梁十數座,消滅日軍數千人,並且還擊斃了1名高級(少將)指揮官。孫渡將軍在慶捷之餘,揮毫疾書,寫下了千古流芳的傑作《突襲敵後的一支神軍》。
這里還有一小段插曲:孫老太爺去世後,地方中的陰陽先生們都爭相為孫渡將軍看墳相,念佛經。他們一致贊譽墳相好,福氣大。孫渡將軍不便直接反駁,乃以自己的體會說:墳相固然重要,但我想再補充3點:第一,要承認遺傳基因,第二,要有一定的聰明才智,第三,要有自己的奮發精神。孫渡將軍的這三點,實際上是說明一個人要創造人生輝煌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孫渡將軍在抗戰勝利前為了粉碎侵華日軍的掃盪,他以破釜沉舟的鋼鐵決心,親率部隊,沖入敵陣,展開反掃盪。經過三個多月的苦戰,凱旋歸來,臉上長滿了胡須,消瘦得認不出來。但是,他勝利地回來了,全家都為之慶幸。
孫渡將軍對下面的官兵關懷備至,愛護有加;對駐地的百姓,友愛可親,慷慨相助,每次移師,都受到廣大民眾的灑淚送別。而有一次晚飯過後,出去散步,他的秘書發現一名勤務兵偷他的腰包,告訴他轉回去抓,而孫渡將軍則拉拉秘書的袖子,直出大門,向外走去。秘書不解其意,問道:軍長為何不去抓住他?答道:人是有人格的,他這樣做,必定有原因,過幾天再問他。一禮拜後,孫渡將軍不是以首長的口氣,而是以兄長的態度溫和地問道:最近你家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勤務兵頓時雙膝下跪,請求饒恕,說:我的母親去世,無錢送葬,冒犯軍法,偷了軍長的錢,以後我變牛變馬都要賠還,請軍長饒我一次!孫渡將軍還沒等對方說完,就彎下腰用雙手把那個勤務兵扶起,告訴他:我們是一個戰壕里的兄弟,怎麼是偷呢?你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我也有這分責任,如不夠,我再拿點。幫助每一個戰士解決家中疾苦,是每一個指揮官應當盡到的責任。不要說還的話,今後勇敢殺敵就行了。從此,那名戰士便死心踏地跟著孫渡將軍轉戰。
常德會戰,大顯滇軍神威。1943年11月1日,侵華日軍調集10萬之眾,對湖南的又一重鎮常德發動進攻。他們從華容藕池口沙市間地區,分途南下,進攻常德。我守城部隊與之激戰7天,曾兩度被其攻佔。為了從侵華日軍手中奪回這座靠近湘西的重要城市,中國軍隊調集了15個軍的兵力,經過47天的血戰,於同年12月17日勝利收復常德,打死打傷侵華日軍23200餘人。而在收復常德的戰斗中,由孫渡將軍指揮的第一集團軍首先攻入常德。入城先鋒第58軍第10師,在師長侯振邦(雲南宣威人)的率領下,猶如猛虎下山,撲向常德。侯師長站在俘獲的日軍坦克上庄嚴宣告:常德勝利回到中國人民的手中!並號召全城居民各安生業,勿信謠言。
收復常德,挫敗敵鋒,這是中國軍隊在中南戰場取得的輝煌勝利之一,也是孫渡將軍自指揮58軍、新3軍以來所獲得的數十次輝煌勝利中最輝煌的一次。因此,當捷報傳送到中央首腦手中之後,一片歡騰。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則立刻特電致賀,說:這是滇軍繼台兒庄大捷、中條山殺敵之後的又一次取得的重大勝利。
此後,隨著中國軍隊的全面反攻,侵華日軍已走向滅亡的道路。
1945年8月14日夜,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告無條件投降。孫渡將軍也和全國廣大抗日軍民一樣,縱情歡呼,興奮異常。他說:偉大的軍事家們有一句共同的格言,叫做「會笑者,最後笑,而最後笑才是真笑。」現在是中華民族笑的時候了。
可是,笑聲未落,就從雲南傳來了不幸的消息;孫渡將軍的知己和至交、省主席龍雲被解除在滇本兼各職,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一些不平之士嘆息說:日本亡國,雲南亡省。同時,全國軍隊進行縮編:新3軍撤銷,58軍縮為一師,番號58師。孫渡將軍調任東北「剿匪」副總指揮。在他前面還有總指揮杜聿明、副總指揮鄭洞國、范漢傑、梁華盛、陳鐵。而且他是光桿司令,58師留在內地,沒有到東北;新3軍已不復存在。孫渡將軍調往東北,目的雖然明確,還讓他兼任第三兵團司令,不久改為第六兵團司令,轄93軍、60軍。此二軍與孫渡將軍無緣,他的根在58軍。一位沒有根的司令是沒有辦法指揮部隊打仗的,因此,孫渡將軍雖然充當副總指揮,但是,他在東北兩年(1946~1948)時間,還沒有指揮過一次戰斗,而實際擔任副總指揮只是一年,即1947年6月到1948年6月。就在1948年6月調任熱河省政府主席,於同年11月熱河省解放,他回到了重慶。擔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12月9日,與張群、李彌、余程萬、龍澤匯、石補天等人乘坐專機回到昆明。這天是盧漢准備起義的日子,他沒有參加,說:「忠臣不事二主。」回到了翠湖東路7號他的家裡。
他在告老還鄉,解甲歸田之前,蔣介石動員他到台灣,他婉辭道:「我有家小,只有留下。」蔣介石念及抗日的戰功,給他20兩黃金回家養老,說:「敗局已定,留下備用。」他一兩都不要,他想:在過去的日子裡,沒有給共產黨過不去,恐怕會得到寬容。但是,他沒有料到,在1951年的鎮反運動中,在昆明被捕入獄。臨走時他特意換上一套新服,告訴張夫人說:「我們的生活到此結束,你可以自選生路。」
這里需要記述的是:孫渡將軍另一位夫人唐芸賡,即唐繼堯的四妹四姑太,早在蒙發愛情之時,她就發誓:「非孫渡不嫁!」曾經不少人向她求婚,包括龍雲在內,她都一概拒絕,一直等到1943年36歲,孫渡將軍的原配夫人白岩李大管事女兒李小四去世後,她才從香港前往江西與孫渡將軍成婚。四姑太十分賢惠,也很能幹,一進門就成為孫家的大管家。半年後,孫渡將軍又與七年前在麗江相上的張大老爺的女兒孫燦琪成親。從此,唐、張二位夫人一直親密無間,和睦共處,彼此以姐妹相稱,互相關照。1946年她們一起回到昆明翠湖東路7號,凡是陸良人,無論認識與不認識,唐四姑太都要留在家裡吃飯。張燦琪老人的大女兒張沛,面對筆者的采訪,還帶著非常懷念的心情說道:「唐大媽很好,我是她帶大的。小時候我只認得她是我媽媽。」張燦琪老人說:「你們寫孫渡,一定要寫我的姐姐唐媽媽。太好了,我們永遠忘不了她!」可惜,唐四姑太結婚太晚,與孫渡將軍沒有生育,後來與雲大歷史系名教授李德嘉生活,更無一男半女。唐四姑太生於1911年,卒於1994年終年83歲。
孫渡將軍在長達10餘年的戰犯監獄里,一直吟誦著《三國演義》開頭的那首詞——《臨江仙》度過的。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同在獄中的戰犯們,對於孫渡將軍每天早上吟誦的這首詞,群起而攻之,指責他堅持反動立場,不願改造自己。孫渡將軍卻問:「國共兩黨的紛爭是哪些年代?《三國演義》上的這首詞又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難道數百年前的作者就能預見到今天的變化而專為我孫渡填這首詞?問得無一人回答。
孫渡將軍度過了獄中生活之後,於20世紀60年代前期獲釋,被選為雲南省政協二、三屆委員,1967年4月在昆明去世,終年72歲。留下一男二女。
這位抗日名將,度過了威武的前半生,之後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故鄉,離開了故鄉的親人,駕鶴西去。
Ⅱ 龍慶鄉豆溫村歷史
目錄
文獻綜述 1
阿務族在豆溫村的演變與發展 2
摘 要: 2
關鍵詞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正 文 : 2
一 、阿務族的簡介 2
二 、豆溫村的現狀 3
三、阿務對豆溫歷史發展的作用 4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4
(二)、明清土司瓏阿本家族 5
四、豆溫阿務的經濟生活 6
(一)早期的交通優勢 7
(二)集市貿易的興起 7
五、阿務對豆溫風俗觀念的影響 8
(一)阿務的生死觀 8
(二)阿務族的婚俗 10
六、結語 11
注 釋: 11
參考文獻: 12
致謝 12
文獻綜述
本論文主要是從民族的角度來敘述一個民族村的發展。其基本的行文結構主要是採納了彝族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摩哈苴彝族村文化符號的人類學還原》。朱炳祥先生對 摩哈苴彝村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對彝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做了詳細的論述。
西南地區的彝族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側重點都集中在楚雄、大理、涼山地區。而彝族聚居度較小的地區,研究較少,這也是這些年民族研究的一個盲點。
在《彝族文化研究叢書》中劉堯漢先生與費孝通先生的談話可以了解到彝族的生活習慣和信仰問題。其中費先生談到:涼山是彝族最後的基地彝族文化發展的地區則是貴州的水西、雲南的楚雄、大理一帶雲南靠昆明至大理一帶,經濟也比較發達,是多民族交匯之區。其他民族進去,漢族也進去,就慢慢融合起來。彝族的分支很多,這對民族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中華民族不是強調一個民族與一個民族的分開,而是關注民族就間的相互融合。
劉堯漢先生在《中華龍虎文化論》中提到的觀點是:龍是南方的,虎是北方的。虎也可以算是西方的,羌人是西戎,龍是東夷的,兩者結合象徵中華民族。但有時也不是分得很清。
馮漢驥先生著的《羅羅與東爨》中主要提及的觀點是:羅羅文舊稱爨文,故羅羅亦稱作爨人者。蠻書言「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在西南民族中,不乏實例,故爨人中所包含之民族,想至復雜,羅羅不過為其中之一種也。
龔蔭在《雲南明清土司通史》中談及雲南各地主要的土司,並對土司制度進行了總結和評論:土司制度的設置,土司要借重封建王朝的封號,提高自己的地位,鎮攝人民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治理。而封建王朝則要利用土司在少數民族中的傳統勢力和影響,建立和鞏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所在。
本文中借鑒了上述學者的一些學術觀點,並秉承了民族大團結,民族大融合的思想。
在和楊青山和楊秉謙兩位老人的交談中也充分的了解了阿務族的生活習慣信仰和豆溫村的歷史,在此特別的感謝兩位老人,他們不僅為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幫我闡述了民間歷史和傳說。
阿務族在豆溫村的演變與發展
楊飛林
雲南民族大學 人文學院07級歷史學 ,學號:2007034112
摘 要:本論文主要介紹阿務族在豆溫村的作用,並從歷史,經濟,風俗等多個方面來加以說明。古村豆溫的存在發展與阿務族的演變和發展分不開。豆溫村的方方面面都印著阿務族濃濃的筆墨。
關鍵詞:阿務 ; 豆溫 ; 演變 ; 發展 ;
Abstract: By A Wu people』s history , economy and custom ,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indroce the influence of A Wu in Dou Wen village . The old Dou wen can not develop and change without A Wu people. All aspects of Dow Wen are craved by A Wu people』s culture.
keywords:A Wu ; Do Wen ; Change; Development;
正 文 :
一 、阿務族的簡介
阿務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阿武、阿烏潑,他稱:拉武,孟武。主要分布在雲南東部的彌勒,元陽、西疇、金平、羅平、師宗、鎮沅等縣地。
而今對於阿務的稱呼各學者也是眾說紛紜如:《師宗風物》中稱為「阿務」,易謀遠先生著的《彝族史要》中稱為「阿武」,而《師宗縣志》中稱為「阿烏」。對於稱呼的爭論一直在繼續,而本文中主要以2003年版的《師宗風物》稱呼為准。
彝族中各支系大多有自己的語言,而擁有文字的只有少部分的支系。主要在大小涼山地區居多,在師宗境內彝族各支系中,沒有發現彝文書籍或書寫有彝文的歷史文物。通行應用漢文,在喪事和迷信活動中請「畢摩」①念經亦為彝語漢文,而阿務語是彝語的東部方言區屬葛濮土語類方言②。
阿務語由於沒有文字又加之民族的大融合,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阿務語的傳承就停滯不前,現今會說的也只有少數的老人。
對於現在的阿務族與其他的支系最明顯的區別和特徵主要是從他的服飾和著裝,服飾尚青藍,五十年代以前,男子多用3米左右長的黑布纏頭,稱為「大套頭」,穿對襟衣,衣綴由7—9個對布扣(富家用銀扣)縫制而成。而下身則以寬大褲腳的長褲為主。1950年後,男子服飾逐漸與漢族的相同,無太大的差別。
(圖為阿務族服飾,左圖是未婚姑娘服飾、中圖『白色』為中老年婦女、右圖為男子對襟衣。)
而婦女服裝在未婚,已婚和生育孩子後有明顯的區別。未婚姑娘喜歡用白,藍色棉布大襟長衫,襟圍和袖襯鑲黑布邊,肩部綉花,長褲腳邊有綉花圖案一圈,圍腰常用黑色細布,齊胸用銀鏈挎頸上,圍腰上綉花,兩則釘綉花條帶系於腰後。未婚姑娘獨發辮下垂,頭戴「彩公雞帽」,帽邊釘一排銀泡花,兩則均綉滿各色圖案,鮮艷奪目,耳戴銀耳環。結婚後的不再戴公雞帽,發辮收盤於腦後用頭部帕包起。
二 、豆溫村的現狀
豆溫村隸屬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龍慶鄉,位於縣城東南四十公里的群山擁圍之中,周邊群山高聳翠疊,綿延起伏,山山相連,層巒疊嶂,蔥蘢秀麗,盤旋婆娑,固古有稱為「萬馬歸槽」。而村子如鯉魚坐落在槽中。
(豆溫全景)
豆溫村是廣西府③通往黔、桂、蜀必經之道。村四周都有道路通往他地,而交通也正是豆溫發展的關鍵因素。
豆溫村為何叫豆溫已無史可考,但原來多叫「洞門香」,其叫洞門香主要是豆溫多種油菜,加之豆溫海拔在1300—1600米,氣候蜀溫涼性,平均年日照量在256天,霜期較少,又為槽地,土質深厚多為黃青壤,很適合種植油菜。而豆溫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已有450戶左右,人口達2100人左右。這樣的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基礎服務,在村的四個道路口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四個營房,主要用來在油菜成熟的時榨菜油,其他的小村子也趕來榨油,在油菜成熟的那段時間,營房幾乎是燈火通明的榨油,這樣在村裡的每個角落都可以聞到香噴噴的菜油。而豆溫村的西南路口有一石壁洞而每到這里香味更濃,這就是為什麼把洞和香聯系在一起而叫洞門香的緣故。
(用以榨油的大碾盤,直徑約為3米左右、厚約15公分左右。)
豆溫村主要以阿務族和漢族組成,又主要以 楊、李、張、陳、劉、馮六大姓構成。而其中楊姓者都為阿務族,阿務族在豆溫佔有三分之一的比例。這也是阿務在豆溫村發展的基奠。
三、阿務對豆溫歷史發展的作用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豆溫村始建何年,無史可考,《師宗縣志》記述「元世祖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師宗州設檳榔、英武、六德三個驛站,後英武驛承為虎所傷遂廢,皇慶三年(公元1313年)廣西府設馬站五處,其中師宗州豆溫村設馬站一個馬十匹。」
元朝忽必烈統一全國後,奠定了祖國的宏偉版圖,是唐宋以來號稱「羈縻之地④」的廣大邊疆地區與內地連為一體。封建王朝為直接控制民族眾多,情況特殊的邊遠地區,根據當地土住民族首領勢力的大小,委以不同的官職,施行土司制度龔蔭著的《明清雲南土司通史》所述:實施土司制度是為了「以夷治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委任少數民族首領為官,讓他從其俗統治本民族。通史制度的設置,土司要借封建王朝的封號,提高自己的地位,鎮攝人民,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封建王朝則要利用土司在少數民族中的傳統勢力和影響,建立和鞏固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所在。
師宗土司瓏氏是封建王朝的世襲土官,在師宗世襲數代。《土官底薄•師宗州同知》記載:「阿的、羅羅人,承襲父職,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歸附,十六年開設衙門,二十一年赴京朝覲,除本州同知。」
而居住在 豆溫村的阿匡(阿務族首領)就是師宗城郊恩榮里土官武德將軍普恩(阿務族)的支親。又與世襲土官瓏氏為姻親。所以阿匡土司的勢力范圍也很大,以豆溫為中心,居住在村的東南邊,後稱為「土官城」,統治著附近的村寨,主要是現今的九個村:阿月、阿涉、上池布格、小平田、小豆溫、小興廠、老廠、畜牧場、馬背沖等。
而在阿匡統治的這個區域里已可以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市場。在畜牧場由於地廣人稀、樹少草密、適合放牧,主要以蓄養羊和馬為主,養馬為土司提供了戰時的戰馬和平時的交通工具。羊肉是阿務日常的肉食,特別是每年的「火把節」。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在製作各種飼料時也沖分利用糧食釀造白酒,現今的畜牧場白酒也是很有名勝。而小興廠和老廠有嗎,少量的鐵礦石,所以在這兩地主要是冶煉鐵礦,製造農用工具和兵器。阿務也自稱阿武,其天性尚武,酷愛刀槍。所以男子多喜佩刀。同時也會把兵器用以與其他土司交換所需的物品。馬背沖的森林茂盛樹質好,擁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絲榔,在土司建土官城時提供大量的優質木材,現今在土官城的遺址中也時有挖出一些木材,其質尚未腐朽。而豆溫和小豆溫主要以種植為主,為土司提供生活的來源和保障。
在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下使得阿匡家族快速發展,從這以後就不斷的加大了軍事的投入。在村的西南方建了一個訓練場,後稱「跑馬路」,主要是訓練土司的騎兵。軍事的不斷發展後,就開始攻打周圍的小土司,不斷的擴大了自己的統治區域。在元朝大德初年(公元1300年)其勢力已佔據了三個鄉,已能和瓏氏土司媲美。由於土司制度發展的滯後性,使得朝廷對土司制度進行了改革,而這樣的改革無疑是很大程度的壓制了土司的利益。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四月,羅雄州(今羅平縣)土酋,軍火主阿邦龍少聯合師宗州豆溫村的阿匡,貴州普定路普安的阿只,阿為起義,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元朝廷派右丞相汪惟能率兵進討,阿邦龍少、阿只、阿為率兵退至越州(進曲靖越州鎮)據守。汪惟能令其繳械投降,阿邦龍少等眾土官士兵不從,進行抵抗,朝廷遂遣平章,也速帶爾率兵萬人至曲靖與汪惟能會合,派遣土王昔寶赤,吉里赤等為先鋒征剿,當場斬殺阿邦龍少,其餘土官兵逃散。
阿匡逃回豆溫村據守,養精蓄銳,補充兵員,訓練士兵,構築工事,在正乙山頂挖築戰壕,用石塊支砌掩體。在村西南一小山頂建蓋營盤,當地群眾稱之為「老營盤」。在村西邊山頂建登高架,作戰崗、放哨、報警之用。在村的四個入口都建了柵門,每夜安排青壯年輪流駐守執勤。
這次起義主要是由阿邦龍少組織的,當元軍斬殺了阿邦龍少後就採取了安撫政策,這也使得阿匡逃過一劫。
(二)、明清土司瓏阿本家族
公元1368年,朱元璋起兵反元並建立明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也沿用了元朝的「羈縻之策」,只是更進一步的完善了土司制度,規定土司可以世襲,建立武裝,維持地方誌安,但受流官的監督。豆溫村土司在這一政策的支持下,在漫長的修養生息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傳至瓏阿本時,已具有相當的經濟勢力和軍事勢力。在原來營盤的對面山上又建立了一個營盤(後稱新營盤),兩營盤對峙成為一線,中間為廣西府通黔桂的必經之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師宗州土官開設衙署,傳至瓏耿時,《廣西府志• 建置(附官署)》中記載:「土知州瓏耿暴虐,天啟甲子(公元1624年)春欲糾夷眾竊印據城,目把楊自輔力止,事乃寖,耿遂天絕。」後遣管事李璜赴京請襲知州,璜到京後奏土官暴虐,懇求「改土歸流」,朝廷應允設流官。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春,豆溫土司瓏阿本不滿流官統治,起義反明、直搗州城、拆毀城牆。明王朝政府派巡撫,都御史吳文度調兵鎮壓,吳親自督兵分三路近剿,一路從師宗,一路從羅雄,一路從彌勒,另遣一軍埋伏南盤江沿岸。命武定軍民府土官鳳英為征剿統帥,瓏阿本率本土將領民眾,分兵三路憑借已構築的工事據守,與明對抗,明軍將廣士眾,火力十足,瓏阿本撤兵退至正乙山,憑山高峻險懸崖峭壁的天險堅守近兩個月。終因寡不敵眾,被明軍擊敗,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土官城被毀,豆溫村 的阿務族被大量的屠殺。曾經的輝煌變得凋敝林立。從此後有了大量的充軍戶和流民戶進入豆溫定居,這樣在政治上監督著殘余的阿務族,在經濟上壓榨著阿務族
(左圖為土司瓏阿本家族的墳墓、右圖是『桅桿』是土司家族墓地的鎮邪物)
在這段時間里雲南各族人民的反抗與民族間的糾紛十分的頻繁,尤中先生著的《雲南民族史》中講述:「武尋之變」——是各民族反抗大民族統治階級的壓迫,譬如;木邦、孟養和隴川等邊境土司紛爭。「水烏之叛」是永寧、鎮雄、烏撒、烏蒙、沾益的「羅羅」各土司叛亂,他們的宗旨和原則是「家派一源,境土相連,無事則互起爭端,有事則相救相援。」在先後八年之內,戰爭連綿不斷的進行著,戰爭區域橫亘雲南通向內地的交通線,阻斷雲南與內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雲南的統治頻臨危機。
四、豆溫阿務的經濟生活
《師宗州志》中所述:新中國剛剛成立,為了統一幣制,使用人民幣佔領市場,縣成立了禁銀委員會並發布布告,召開各種人員座談會,宣傳政策,動員群眾拒用銀元半開,使用人民幣:在城區、圭車、者黑、豆溫、長街、鴨子塘、龍慶、瓦葵、布租等集市開展禁銀。
從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豆溫集市經濟在全縣中的地位,豆溫集市經濟的發展與土司的治理和地處交通要塞有著密切的關系,豆溫集市發展最繁榮時正是在土司瓏阿本統治時期。
(一)早期的交通優勢
豆溫集市的由來要從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說起,當時豆溫地要塞,是滇東至桂黔的必經之路,然次已住居民即阿務 ,使用在這里設了一個驛站,驛站歸州署統轄,主要任務是傳遞文書信件,接送調往官、軍。驛站設驛長一人,設身體強壯善於奔跑的驛夫二人。一般根據驛站規模的大小,確定接換馬匹和人員的數額。在沒有現代通訊的條件下,驛站是人工傳輸信息不可或缺的設施。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為保驛站暢通,豆溫村民捐銀重修懸崖絕壁中的石口子段險道。完工後在石口子洞口豎碑記載其修路之艱辛和捐資者姓名留存後世。後興修師宗至畜牧場公路時被毀。
隨著道路的暢通,從滇中的商品要銷往內地和內地商品銷往滇地,大多都經過這條路,特別是從內地的商品到了豆溫都需要轉托。這樣豆溫集市誕生了,集市誕生之初,實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少部分使用海貝、金銀購物市場物資與當地民族生活習慣貼邁,深受當地民族歡迎。
(二)集市貿易的興起
明清時政府鼓勵商業發展,不斷的激發了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來往貿易,豆溫村經常來往的商賈有:四川的小百貨店,廣西南寧的絲綢商,百色的葯材商,宜良的鹽商,彌勒的糖業商以及湖北、江西、漢口、貴陽、昆明、陸良、瀘西、羅平等地的商賈。街期商賈雲集,來我馬匹達三百餘匹。當隱隱約約的馬鈴聲臨邁時,村內的幾十家馬店、飯館也隨著忙碌起來,馬店老闆手裡托著水煙筒,出出進進地交待伙計備草料、飲馬、滿面喜氣笑迎賓客。
當時把豆溫稱為「小雲壇」,起意為他的富裕和繁榮可以和昆明媲美。在村的南邊有一坡,現多稱為亂墳坡,主要是在哪許多的商賈馬夫定居在豆溫村,死後就統一葬在這個坡。
從前古村名千里,羊腸小道便通暢。
上至春城昆明市,下至百色漁米鄉。
客商小販到此地,半數人家歇滿堂。
街頭街尾擺攤子,真是繁華一市場。
古村成為中間站,街頭街尾鬧嚷嚷。
四道村門立四方,一更十分門關上。
五更雞鳴天快亮,生意貨郎趕路忙。
幾經興衰幾經度,錘煉人民志如鋼。
(楊青山⑤老人為豆溫村過去集市所寫的打油詩 。雖然其詩簡潔朴實,但能夠充分的敘述當時的現狀。)
豆溫村的街道以村落為依託,以村內的一華里的街心為集市,《師宗縣志》所載:街面開設有銀器店4個、米糧店4個、日用品雜貨店12個、鹽店5個、木製農具商店15個、馬店42個、飯店10個、煙館10個、賭場5個、行商20戶。街天上市人數達6000餘人,騾馬500匹,交易商品有:絲綢、布匹、槍支彈葯、大煙、鹽巴、紅糖、葯材、小百貨;香菇、木耳、大麻、花生、生薑、火腿等成千上萬個品種。
市面所有商品應有盡有,貿易往來紛繁如織、彼此相需、市場活躍各種小販的叫賣聲、歌聲交織在一起,南來北往的人們集聚一起,人宣馬嘶、不絕於耳、響徹村空,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故而稱為「小雲壇」。
《彝族史要》記載: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局限彝族中的生產發展和經濟水平比較緩慢,加之長期形成的小自耕農自給經濟習慣,所謂:「養牛為了種田,養豬為了過年,養雞為了生蛋換鹽」。對於這種觀點是從大局而論的,而阿務族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中,沒有受到太多正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抑制。對於商貿有濃厚的興趣,在豆溫的集市中,阿務以「本家」的身份,有家有室、有田有地、建了許多的商鋪或出租或自己經營。在其中的15家木製農具商店中就有10家是阿務族經營,一些日用品更是不勝枚舉。阿務族自製的棉布或麻布在市場上也是橫手歡迎。因為管轄豆溫村的土司是阿務族,許多外商大賈都會買上阿務族織的布巾披在肩上,這樣可以融入到阿務的生活中,博得土司的認同和支持。
五、阿務對豆溫風俗觀念的影響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個民族,由於地域的因素,其間也會有大同小異的地方。
(一)阿務的生死觀
在豆溫村中阿務現在的比例只佔到三分之一,但其觀念對全村的有很大的影響在現在的村裡都慣行著阿務的生死觀。阿務的生死觀是積極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從態度上總感覺有一絲絲的消極之味,而對於阿務而言,他們沒有一種成文的生死觀的記述,但從他們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和行為中,就能深刻的感受到這種觀念。
在孩子呱呱墜地時,主人家就會准備許多的紅雞蛋(用品紅染的)送給自己的親戚朋友是代表著「落紅有喜」之意。收到紅蛋的家庭會在孩子產下七天後集伴而到產婦家,看望產婦和孩子。去時會帶一壇子米、雞蛋、紅糖和襁褓的衣服或紀念品。
而當人去世時或斷氣時,家人要放鞭炮,這是為了向天地神靈、家族親人和鄰居鄉親們告知老人已斷氣。這樣家族的人會放下手裡的活計到死者家悼念和幫忙。在當地總有一句純朴的話:「幫忙就是幫自己」,靠這樣的民風,家族有再大的事也能淌過。然後請畢摩到家做法事和建紙房,後是擇日、選地。一般在家中會停放一周左右讓後親來釘棺。建紙房很有講究,用竹子、桔桿、彩紙扎制而成,一般幾個人要花兩三天才能完成,送終的前一天親朋好友會前來送行,這時畢摩會用一根白線從棺材頭拉到「獻白」⑥場地,其意為帶著亡靈上天。太陽快落山時本村的阿務族會在族長的帶領下從村口「跳把式」、「跳獅子」、敲鑼打鼓、鳴放鞭炮到死者家。而此時死者後親會從他村帶一支民間歌舞團來表演,其意為對死者家屬的慰問和對死者的悼念。
跳把式是一種武術表演,這套表演技巧是阿務族在過去的生產生活和戰爭中演變加工而成的。起初表演是為了給土司觀賞的,發展至今跳把式的意義已變,成為了為亡者開路送行的儀式。
跳把式是有一式兩雙構成,也就是同一種道具兩個人合跳,在最前面的是「火流星」跟其後的是「春秋刀」,其形與關羽的大刀相似,後面是「三金叉」、雙刀、箍桿、劍鏢、雙節棍,再後是「唐僧師徒戲獅子」,最後是鑼鼓鈸號。
(這六幅圖是『把式』,從左上至右下依次是:春秋刀、戟、箍桿、雙刀、雙節棍,)
對於跳把式中的道具的猜想和說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大力發展南中地區,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把諸葛亮拜之為神。而南中地區對蜀漢的發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把式里的「春秋刀」、「雙刀」、「戟」與三國中蜀的三兄弟「劉備、張飛、關羽」的兵器相似,而後期加入了「唐僧師徒」四人的面具,著很大程度是在電視劇《西遊記》中的模仿。從這可以看出阿務族善於借鑒和學習。
對於阿務的生死觀,最主要體現的一點是: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快樂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與漢族的三年守孝的不同,三年守孝中子女多為虔誠和悲傷。孝與不孝父母生前已知曉,人固有一死,活著就應該快樂充實的活著,亡者已去,家人不應過分的沉寂在悲傷之中要快樂的活著,這也是亡者想看到的。
阿務大多信仰鬼神,生病時會「豎筷子」、「展香」給畢摩看算。看是哪個鬼魂附在病人的身上,然後通過畢摩轉達鬼魂的需求,他有什麼需求就盡量的滿足,這樣就可以魔除病好。在阿務與漢的交融之中,在觀念和生活習慣中的相互融合和發展,也使得豆溫的風俗和觀念有著其特色之處。
(二)阿務族的婚俗
在阿務族集聚的村寨里,一般都建有「公房」,既是公務活動的場所,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幽會的地方。公房中間用籬笆隔開,男女各在一邊,青年男女集聚公房裡或織麻捏繩或吹簫彈弦,這時是聯絡感情尋找對象的最好時機。如果有其他村的小夥子來尋找對象,小夥子會叫人把一枝栗樹丟到女青年圍坐的火塘邊後就跑開,姑娘們得到這個信號後就叫自己的玩伴到外面找男青年,而小夥子為了試探姑娘的誠心,決不會讓姑娘們找到。過一會又仍第二支,到了三四次後,姑娘很容易就找到小夥子。這時姑娘會把它他邀請到公房的一側,本村小夥子知道了來意後便會自動的走開。而姑娘們會煮白酒招待客人,並找來煙和煙筒准備裝煙,裝好後從籬笆縫中遞過去,說「索果依著」(老表咋煙),小夥子接過便吸,吸完後又重新裝好遞過去,點上火反邀姑娘咋煙。這樣一來二去後便開始唱歌。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講話就會唱歌。」
如果男女雙方相互愛慕,男方便會托媒人前去提親,而女方父母即便對男方滿意也不會在第一次就答應,而要經過媒人三番五次地上門說合才會訂下吃「火龍酒」(訂親酒)。
討親這天新郎要等舅舅掛完紅後才去娶親,後親在婚喪嫁娶中是最尊貴的親屬,後親的舅舅權利最大,舅舅掛紅時會說一些奉贈的話
掛紅,掛紅,喜氣洋洋。
一掛天長地久,二掛地久天長。
三掛榮華富貴,四掛財帛興旺。
五掛五子登科,六掛福祿進堂。
七掛全家齊集,八掛八方為王。
九掛日久人長壽,十掛幸福萬年長。
去時要帶上大量的煙、酒、肉、布等禮品獻於女方這稱之為「獻大酒」,女方的客人會故意刁難和戲弄討親讓你,她們會用鍋煙子塗抹討親人的臉,稱為「染花臉」,把他們染得滿臉烏黑引來鬨堂大笑。
起程時,討親人要祭拜女方家祖先,然後請新娘及送親人上路,此時新娘會表現出對娘家的留戀和依依不捨之情,不住的哭泣,要等討親人請過三次之後才離家上路。
到男方家後開始「鬧房」,鬧房是親朋好友在新房裡與新婚夫婦嬉鬧取樂。它既是親朋好友向新人表示祝賀的方式,也是驅除邪淫、趨吉避凶、祝福吉祥必不可少的儀式。過了這夜後男女就是正式的夫妻關系。
阿務族的婚俗中體現著戀愛自由的思想,父母對兒女的婚姻不做過多的干涉。而男女青年多為了愛情而結合在一起,這樣以後的婚姻生活還是比較的和諧和幸福的。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早婚現象嚴重,基本上十七、八歲是為女子都已結婚。在民族集聚的地區,計劃生育實施難度大,超生、多生現象突出,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為了生一個男孩,花多大的代價都可以。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子女多後生活水平和教育供給就跟不上。子女多為文盲、半文盲,再後又步入早婚。這樣的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要脫貧致富就困難了。
六、結語
豆溫的阿務在幾度滄桑、幾度變遷中堅強的發展著,曾經豆溫的土司、驛站和市場凝結著歷史的深度和厚度,凝結著阿務與漢的滄桑與輝煌,然而隨著交通優勢的喪失、商業貿易的衰落,使曾經的「小雲壇」變得暗淡,許多的民族文化與古跡難以尋覓,土官城、營盤、烽火台早已飄逝,只留下地名延至今日。但是在阿務與漢族的同心協力和黨的政策的鼓勵支持下一個特色的民族村正在崛起。
Ⅲ 陸良機場在哪裡
陸良機場即是沾益復機場,位於雲南省制曲靖市陸良縣城西南,距南盤江大橋約公里處。沾益區是雲南省曲靖市,是中國第三大江珠江發源地,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雲南沾益機場於1938年興建,1945年停用。
抗戰時期我國沿海城市相繼被日軍佔領,香港淪陷,滇緬公路被切斷,致使外援物資的運輸中斷,為建立一條新的通道,國民政府決定在雲南境內修建陸良、羅平、呈貢等數十個機場。
1942年夏,由重慶與雲南有關方面會同美國十四航空隊詹姆斯中校到陸良縣勘察,決定修建陸良機場。
1943年5月竣工,當年駐機場的美軍達數千人。當時陸良機場規模宏大,被稱為亞洲最大的軍用機場。圖為雲南老百姓使用手工修建飛機場。
雲南和平解放後,由解放軍接管陸良機場。99年空軍第十航空學校進駐雲南,其第三高級訓練團即駐陸良機場,培訓高教殲擊機飛行學員。
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期間,當時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殲七機即進駐陸良機場。98年空軍第十航空學校被撤編,空軍昆明指揮所和空軍成都指揮所合並組建成都軍區空軍,陸良機場成了成都空軍的飛行訓練基地。現在的陸良機場,是一所規模較大的完備的現代化空軍訓練基地。
Ⅳ 曲靖陸良縣機場是不是亞洲最大的軍用機場
不是。而是51區。
51區美國位於內華達州的一個空軍基地,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美國空軍進行新型武器測試的基地。因為其高度保密,加之該基地經常出現最新型的戰機,所以顯得很神秘。其實中國也有一個很神秘的「51區」。
這是一個很巨大的一個區域,位於甘肅省金塔縣,是空軍第一試訓基地,除了鼎新機場,還有鼎新靶場,是國家武器鑒定靶場,所有東風彈道導彈和空軍的空對地武器都在這個靶場進行鑒定。
央視突然公開了殲-20戰機在中國空軍鼎新訓練基地起飛的視頻,這表明該機已經正式的列裝到了部隊。同時「鼎新」也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中國空軍鼎新是一個神秘的軍事基地,它主要擔負空對空,空對地導彈及空軍新型武器裝備的試驗打靶,試飛及新戰法的研練和考核等任務,它是空軍集科研訓練為一體的多功能試訓中心。
鼎新機場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南約75公里。該機場興建於1958年,稱為鼎新場站,是亞洲最大軍用機場,兩條跑道長度均在3500米以上,集體停機坪四座,地下機庫一座,按殲8飛機標准可容納450架,基地配備殲-20、殲-16、殲-11B和殲-10C四種戰斗機。
Ⅳ 陸良軍用機場的歷史
陸良軍用機場也叫雲南沾益機場,沾益機場於1938年興建,1945年停用,它是抗日戰爭的產物,並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底,國民政府棄守南京,遷都重慶,雲南成為抗戰的後方基地。曲靖、沾益地處滇東交通樞紐,軍事地位十分突出。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在沾益興建飛機場。
1939年,又徵用土地1400畝,繼續擴建沾益飛機場,將寬度擴大到2000米,增加兩條跑道、堰堤(俗稱機窩)5個,興建了交通道、滑機道、圍堤、辦公室、機房、防空壕、器材庫、炮彈庫等,機場設施基本完善。
1942年,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調第四工程處700餘人到沾益,再次擴建沾益飛機場。除了增建堰堤外,還修建了跑道、推機道、停機坪、停機圈、木橋、指揮台、電台等,機場設施更為完善。沾益機場剛剛建成就投入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又不斷擴建完善,成為重要的軍事基地。
(5)陸良軍事基地擴展閱讀:
沾益飛機場是「駝峰航線」運輸中的重要中轉站。大量的物資、軍隊空運到沾益,再轉運到其他地方。據有關資料記載,1942年美國陸軍及航空隊2000餘人先後抵曲,分駐曲靖、沾益縣城。美國空軍的兩個中隊80餘架飛機(最多時達120多架)進駐沾益飛機場,至緬甸、印度往返運送軍隊、武器、物資等。
1994年11月底,貴陽危急,遠征軍新編第六軍廖耀湘部及盟國軍隊紛紛由緬甸密支那空運至沾益增援。1945年6月,遠征軍新一軍孫立人部先後由緬甸飛抵沾益。美國的援華物資,經大西洋到孟加拉灣,再用火車運往印度北部的雷多或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再由兩地空運至沾益。
由於物資很多,除被服外,幾乎都是露天堆放,北到九孔橋,西到陸家寺和飛機場周圍。由美國憲兵和中國憲兵日夜巡查。在沾益,還駐有輜汽十團、十二團和十八團,分別駐天生橋、小河底和黑橋。將空運到沾益的物資轉運到貴陽、瀘州等地。日本投降後,沾益飛機場及其物資全部移交給國民黨軍隊接管。
Ⅵ 為什麼殲20部署在雲南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地理優勢,殲20作為一款新型戰機入役後必會有頻繁版換裝訓練,而這些可權能是一些美日等國重點關注監測的對象,所以選擇雲南內陸機場可遠離它國無線電及軍事偵測,避免戰機數據外泄。
另外該機場離殲20生產基地很近,便於換裝及維修。
另外在該機場的附近還有兩處「紅旗-12」地對空導彈營,可為其提供防空保護及對空警戒,可能西方情報機構也注意到了,中國雲南、廣西等地被部署了很多防空部隊。
如此這般部署極有可能為防止印度和越南對中國西南內陸的空中打擊。
近年來,印度在一些中印爭議區附近組建軍事機場、軍營等基礎戰備設施,並大量購置空中戰機,從數量上來看甚至已超中車,所以由此來看殲20被部署於此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
Ⅶ 雲南有幾個軍用機場
思茅和昭通兩個軍民兩用,陸良有一個,大理祥雲有一個,原來的平遠街沒了,蒙自的也在最近搬去祥雲了,其他規劃中的不詳。
Ⅷ 舊版三國演義在哪拍的
舊版三國演義是在涿州搭建的攝影棚和無錫的「三國城」里拍攝的。
拍攝期間,五個劇組還曾輾轉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在內的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取景。
劇組在涿州搭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攝影棚,每個棚的面積為1200平方米,兩棚共耗資約4000萬元。
無錫的「三國城」和同期為電視劇《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資約2000萬元;涿州的「漢城牆」、「街道」、「銅雀台」約耗資3000萬元。
服裝1000餘種、3萬多套,耗資約500萬元;道具近7萬余件,耗資約700萬元;共耗資1億多元。涿州和無錫的兩大影視基地此後仍在為各影視劇組服務。
劇組動用了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餘萬人次。
其中,1992年6月拍攝的「官渡之戰」,便動用了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耗資40萬元左右。
拍攝「火燒赤壁」時,劇組動用了9台攝像機和1架直升機,分別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動用船隻72艘,大火燒掉50多車木柴,20多噸汽、柴油,並請來3000多名群眾演員參與拍攝。
(8)陸良軍事基地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
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地位: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人物簡介: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積極的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做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
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
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Ⅸ 雲南的風景名勝有哪些
1、三江並流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三江並流的上部在西藏東南部,下部分在雲南省。
4、騰沖地熱火山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點有:大滾鍋、黃瓜箐、鼓鳴泉、珍珠泉、眼鏡泉,美女池等。大滾鍋從縣城驅車往西南行24公里,登上山坡,只見熱氣裊裊,淡淡的硫磺味撲鼻而來。
坡頭灌木林中有一眼硫磺塘沸泉,呈圓形,直徑約6米,深1.5米,周圍用8塊半圓形石板圍成,終年熱波噴洶,氣浪騰騰,水溫高達96.6℃,俗稱「大滾鍋」。
5、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葫蘆島,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Ⅹ 請問陸良是不是有一個空軍部隊
陸良是有個空軍基地。在抗戰期間陸良空軍基地就駐扎著陳納德將軍部下第十四航空隊所屬的六十八聯隊和第二十三驅逐大隊。第二十三驅逐大隊的前身,即是聞名全球的「飛虎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