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瓦崗寨英雄排名
瓦崗寨的英雄排名是:
1、大哥:魏徵,字直成,又字玄成,又字伯策,瓦崗山丞相。
2、二哥:秦瓊,字叔寶。
3、三哥:徐勣,字茂公。
4、四哥:程咬金,字知節。
5、五哥:單通,字雄信。。
6、六哥:王宣,字君可。
7、七哥:尤通,字俊達。
8、八哥:王勇,字伯當。
9、九哥:謝科,字映登。
10、十哥:杜義,字文忠
11、十一哥:史大奈,北平府人,綽號「大肚子天王」。
12、十二哥:張公瑾,北平旗牌長,人稱「錦衣太保」。
13、十三哥:白顯道,北平棋牌官,人稱「霹靂火」。
14、十四哥:屈突通。
15、十五哥:屈突蓋。
16、十六哥:尚青山。
17、十七哥:夏玉山。
18、十八哥:尉遲南。
19、十九哥:尉遲北。
20、二十哥:唐萬仁。
21、二十一哥:唐萬義。
22、二十二哥:賈閏甫,賈柳店掌櫃。
23、二十三哥:柳周臣,賈柳店掌櫃。
24、二十四哥:盛彥師,人稱「百變仙」。
25、二十五哥:丁天慶,人稱「千手怪」,瓦崗八彪。
26、二十六哥:黃天虎,人稱「草上飛」。
27、二十七哥:李成龍,人稱「惡太歲」。
28、二十八哥:侯君集,人稱「小白猿」,瓦崗八彪。
29、二十九哥:尚懷珠,人稱「地里飛星」,瓦崗八彪。
30、三十哥:任敬司。
31、三十一哥:鐵子健。
32、三十二哥:金甲,字國俊,天堂縣差人。
33、三十三哥:童環,字佩之,天堂縣差人。
34、三十四哥:金城,磨盤山寨主,人稱「小二郎」,瓦崗八彪。
35、三十五哥:牛蓋,磨盤山寨主,人稱「賽展雄」,瓦崗八彪。
36、三十六哥:齊彪,字國遠,「空錘將」,瓦崗八彪。
37、三十七哥:李豹,字如輝,「花槍將」,瓦崗八彪。
38、三十八哥:魯明星,人稱「海鷂子」。
39、三十九哥:魯明月,人稱「浪里蛟」。
40、四十哥:樊虎,字建威,歷城縣馬快。
41、四十一哥:連明,字巨真,歷城縣馬快。
42、四十二哥:黨仕傑。
43、四十三哥:毛公遂。
44、四十四哥:呂公旦。
45、四十五哥:柴紹,字嗣昌。
46、四十六弟:羅成,字公然,五鉤神飛亮銀槍,閃電白龍駒。
2. 隋末農民起義軍中,最有力量的哪兩個領導的瓦崗軍
隋末農民起義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王朝。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周圍100公里。從江南採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楊廣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徵兵、調糧、造戰船。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凄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山東、河北一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征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飢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里燃起。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乾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谷,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襁負,道路相屬」。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起義隊伍的中心。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佔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餘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洛陽戰役歷時3個月,經過60餘次戰斗,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發布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斗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是在河北各地起義軍反隋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樹起反隋大旗,隊伍迅速發展到1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高雞泊,竇建德率7000義軍乘隋軍不備,突然襲擊,殺敵軍數千,獲馬千匹,斬隋將郭洵,聲威大震。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王,建立了革命政權。隋煬帝派涿郡薛世雄圍剿起義軍,雙方在樂壽七里井交戰,竇建德佯裝南敗誘敵,設下埋伏,乘隋軍追殺之際,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薛世雄大敗,丟下無數屍體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勢力進一步壯大,但在隋朝滅亡以後,竇建德逐漸蛻化變質,拋棄了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革命性大大減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因輕敵冒進,起義軍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縣)戰役中鎮壓了起兵反唐的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軍失敗。
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山東齊郡組織起義,隨後率軍南下,到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發展革命力量。杜伏威匯集了其他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隋將陳棱率兵救援,與江淮起義軍遭遇。陳棱因懼怕起義軍不敢交敵,杜伏威送去一套婦人衣服,稱他為「姥姥」,激怒敵軍。陳棱果然中計,惱羞成怒帶兵出戰。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戰斗中被敵箭射中前額,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人仰馬翻,大獲全勝。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革命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面臨著繼續革命還是向地主集團投降的嚴峻考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長安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江蘇、安徽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斗爭。唐朝派大兵鎮壓,形勢對起義軍不利,輔公祏在當塗與唐軍對峙,堅持斗爭10個月,終因力量弱小,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於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陽就義。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復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斗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余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英勇奮斗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但是,這次農民大起義,推翻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 手握重兵的李密有秦瓊等猛將,那瓦崗是如何失敗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其中實力最強者莫過於瓦崗軍,瓦崗軍的壯大離不開一個名叫李密的貴族子弟。
公元613年,李密夥同昔日好友楊玄感發動叛亂,失敗後,李密過上了長達幾年的逃亡生活,經過九死一生,輾轉加入了翟讓的瓦崗軍,自此瓦崗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李密的謀劃下,瓦崗軍在一年之內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最強的武裝力量。
在此期間,李密殲滅了隋朝最驍勇的名將張須陀,招降隋將裴仁基,得到秦瓊、羅士信兩位猛將。
而且在李密的帶領下瓦崗軍拿下了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佔領了河南大部分地區,只有洛陽一城在隋軍的控制之中。
瓦崗軍從李密剛加入時的萬餘人,逐漸發展到幾十萬之眾。
然而可謂是成也李密,敗也李密,他用一年時間壯大瓦崗軍,一年多時間把瓦崗軍帶向了覆滅。
其實此時情況對王世充不利,李密占據興洛倉,軍糧充足,而洛陽城內缺糧,當時城內有不少人紛紛投靠李密。
此時狡猾的王世充提出用布帛跟李密換糧食,李密竟然答應了,洛陽人有糧食吃,投靠李密的人也少了。
李密發現後,後悔了,但為時晚矣。
王世充覺得機會來了,向瓦崗軍挑戰,李密沒有採納裴仁基打消耗戰的建議,而是與王世充展開一場決戰。
王世充派了一支軍隊埋伏在李密的大營附近,等到第二天兩軍交戰,王世充找來一位酷似李密的人,大喊:“李密已經被擒獲”,瞬間埋伏在李密大營附近的伏兵沖入瓦崗軍大營,四處放火,瓦崗軍突然崩潰,李密兵敗逃往洛口倉,而此時鎮守洛口倉的是瓦崗軍老寨主翟讓的老部下,他勾結王世充,出賣了李密,李密被迫投降了李唐。
自此中原地區實力最強的一支起義軍就此瓦解。
4. 介紹——隋唐時的瓦崗
隋大業六年(公元611年),翟讓聚眾瓦崗寨
5. 求瓦崗寨英雄排名,有哪些比較靠前的
瓦崗寨英雄排名比較靠前的有:單雄信、王君可、尤俊達、王伯當、謝映登。
1、單雄信
名通,字俊達,山東兗州府平陰人氏,外號鐵面判官,是山東綠林的總首領,與程咬金兩劫靠山王的皇綱,事發後被楊林捉拿,被救出,共入瓦崗寨。後隨眾瓦崗英雄一起歸唐,屢建戰功。諸反王平定後,尤俊達受封為魚鱗關總兵,封邢國公。後被蓋蘇文的飛刀所殺。
4、王伯當
外號勇三郎,隋末瓦崗軍將領,初於濟陽(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率眾起義,曾推薦李密於翟讓。瓦崗寨的神射手。《隋唐演義》排名十七,曾一箭射死隋唐第九條好漢魏文通。對李密忠心耿耿,一直陪伴其左右,最後和李密一起被唐軍射死於斷密澗。
5、謝映登
謝映登,長州人氏,瓦崗五虎將之一。因善用銀槍,神射無敵,號稱神射將軍。他早年與王伯當一起,為陝西少華山的綠林領。裴元慶攻打瓦崗時,謝映登飛箭救下單雄信;後得軍師徐茂公將令,謝映登與王伯當一起,在山馬關計賺裴府家眷,裴元慶三父子得以順利歸瓦崗。李密用江山換美人,謝映登心灰意冷,歸隱山林,出家為道
6. 瓦崗軍李密坐擁20萬大軍,還有秦瓊等人,可為什麼就是打不贏
瓦崗軍李密坐擁20萬大軍,還有秦瓊等人,之所以會慘敗,是因為其戰略戰術上的不足。
首先李密犯的第一個嚴重戰略錯誤就是攻打洛陽。當時的瓦崗軍已經占據山東、河南一帶,面臨著攻打長安還是洛陽的選擇,很多人提議讓李密攻打長安,佔領長安便可以推翻隋朝,其餘的隋軍也能各個擊破。
經過這兩次的重大戰略失誤,瓦崗軍已沒有了當年的英勇,內部軍心不穩,外部腹背受敵,到邙山之戰時,王世充的精兵大敗瓦崗軍。至此,瓦崗軍土崩瓦解,當年風光無限的軍隊不復存在了。
7. 隋末瓦崗軍為什麼覆滅的那麼快
1、派系之爭,具體是哪三個派系可以自行網路,派系之爭在最初還有被翟讓和李密版等人壓著,但權是後來翟讓一死,瓦崗士氣低下,派系之爭達到了最高峰,支持翟讓的將領大都死於李密的陰謀之下,還有部分支持翟讓的將領離開瓦崗,瓦崗內部分崩離析。
2、軍事失誤,翟讓死後,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並沒有進行達成任何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反而在東都洛陽附近不斷的消耗著瓦崗的實力,後被王世充一戰擊敗,甚至在敗北後還擔心支持翟讓系的瓦崗報復而不敢回營,最終帶著殘兵敗將降了李淵。
李密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陰謀殺掉了翟讓,不管他列舉了翟讓多少罪證,在外人看來這就是忘恩負義之舉,連把自己寨主位置都讓給李密的人都保全不了自己的性命,其他跟隨李密的人就得重新考慮繼續跟隨李密到底值不值了。
8. 瓦崗寨的三大義軍
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翟讓聚眾瓦崗寨,即今河南滑縣南,舉起反隋義旗,到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後9年,在中原大地活躍著一支矛頭直指隋廷的農民武裝力量,這就是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舉義較早、發展最快、勢力最強大的三大義軍之一。創始人翟讓,東郡(今河南滑縣東南)韋城人。一起造反的還有同郡人單雄信,濟陰郡離狐(今山東菏澤北)徐世勣等人。起初,瓦崗軍在汴水所經的滎陽郡(治今河南鄭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邊界,奪取公私行舟的貨物,殺富濟貧,曾多次擊敗隋軍圍剿,隊伍發展到1萬多人,成員中以貧苦農民和漁獵手為主。隋貴族蒲山公李寬之子李密,曾參加楊玄感反隋活動,失敗後在河北、山東一帶流亡,大業十二年10月,投奔瓦崗寨,被翟讓收留。李密具有戰略眼光,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在館谷休整部隊,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這支部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主要得益於控制著滎陽地區,占據洛口倉?在今河南鞏義東北,既有可供長期戰爭的糧食儲備,又直接威脅東都。
大業十三年5月,為解洛陽之圍,隋煬帝命監門將軍龐玉等率領關內兵援救東都。是年9月,河南、山東發大水,餓殍遍野。按照徐世勣的建議,李密攻取了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西南)。10月25日,奉命北上馳援的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兵10餘萬向洛口瓦崗軍進攻,渡過洛水,在黑石(今河南鞏義西南)扎營。李密渡洛迎戰,由於山麓地勢狹窄,兵器難以發揮威力,一度失利,退保月城。李密用「圍魏救趙」之計,抄襲隋軍黑石大營,調隋軍回轉,突然攻擊回救黑石的王世充主力部隊,消滅隋軍3000多人。十一月初九,兩軍夾石子河而戰,李密運用正面進攻和側後襲擊相結合的方法,再次重創王世充。黑石大捷之後,李密殺害翟讓,種下將士互存戒心、離心離德的禍根。
義寧二年正月,王世充得到7萬援軍後,又在洛口倉附近,與瓦崗軍展開大戰。李密抓住戰機,率敢死隊追擊,大敗王世充的渡河部隊。接著,又進逼東都,攻克偃師城,修築金墉城,擁兵30萬,南逼洛陽上春門,殺留守韋津。此戰後,王世充龜縮在洛陽北的含嘉倉城,不敢出戰。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派使者向瓦崗軍表示歸附,江淮一帶的許多義軍先後爭著響應瓦崗軍。瓦崗軍已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一股軍事力量。這也是瓦崗軍最興盛的時期,李密錯誤估計了形勢,以為只要佔領東都,天下就易為己有。遂長期屯兵於防守嚴固的東都堅城之下,與隋王世充軍前後交鋒百餘戰,貽誤了向其他地區發展,奪取更大勝利的機會,又極大地消耗了義軍的力量。
義寧二年3月,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利用禁軍將士思歸關中的不滿情緒,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策動政變,縊弒隋煬帝,擁兵10餘萬回歸長安,6月軍至黎陽。在洛陽繼帝位的隋皇泰主楊侗十分驚恐,採納了內史令元文都之策,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祿,令其率瓦崗軍征討宇文化及。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崗軍喪失了反隋的斗爭大方向,渙散了鬥志。7月,李密按照楊侗旨意,帶領精兵在衛州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大戰宇文化及。李密被流矢射傷落馬,左右奔散,追兵正要趕到的危急時刻,被部將秦叔寶救回,並組織部隊穩住了敗局反取小勝。宇文化及部下萬餘人投降,迫使宇文化及改變了行軍路線,率殘部2萬人北上。李密按皇泰主的許諾准備入朝領賞,部隊行至溫縣(今河南溫縣東),王世充已在東都發動宮廷政變,獨攬大權。李密發覺自己入主洛陽的美夢被打破,只得回駐金墉城。童山之戰,瓦崗軍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自己也險些喪命。從戰略上講,瓦崗軍是得不償失。9月,王世充乘瓦崗軍元氣大傷,尚未休整之機,選精兵2萬餘人,於初十日主動出戰。次日,兵至偃師,屯軍通濟渠南,作三橋於渠上,伺機與義軍一決雌雄。李密主力部隊集結在北邙山,草率決定迎戰。結果,被王世充伏擊打敗,俘降瓦崗軍10餘萬人,數十位得力將佐被俘。李密逃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企圖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卷土重來,但部屬士氣不振,李密無計可施,率2萬義軍入關中,向李淵投降。瓦崗軍的將士有的歸附李淵,有的投靠王世充。這支在推翻隋煬帝殘暴統治中起過決定性作用的瓦崗農民義軍,就這樣被竊據著領導權的隋廷大貴族李密出賣,最後分崩離析,徹底瓦解了。
9. 隋朝軍事實力如此強大,為什麼攻不下小小的瓦崗
因為當時的瓦崗寨逐漸強大,在李密的帶領下,組建了30萬的軍隊。一開始的瓦崗寨只是一些窮寇好漢的聚集地,雖然有很多的英雄好漢但是他們不是出身草寇,就是罪犯,說得上是勇猛卻沒有謀略。唯一的一個軍師徐茂公與其他的英雄相比更有智慧,當也沒有統領軍隊的經驗,再加上瓦崗寨內部勢力復雜,徐茂公也不敢隨便得罪哪一個人。但是隨著李密的加入,瓦崗寨產生了轉變。
隋朝之所以很難攻下瓦崗寨是因為瓦崗寨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起義軍隊。有李密帶來,瓦崗寨內部的人員更加團結,更像一支軍隊。只有實力雄厚,才會引起隋朝統治者的注意,成為了隋朝軍隊的目標。當然在隋朝末年,瓦崗寨因為內部斗爭、好漢出走、政策錯誤等一系列的因素,最終還是被隋朝軍隊剿滅了。
10. 隋唐時期,輝煌一時的瓦崗軍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瓦崗軍畢竟是一支實力有限的農民軍隊。每次戰斗消耗的糧食、草料和士兵得不到有效補充,其威力逐漸減弱。後來,由於李密的一個決策失誤,瓦崗軍遭到了余文華和王世充的襲擊。李米等人最終輸掉了戰斗,逃走了。他們失敗也是合理的。二是內部原因:內部分工。起初,翟讓是瓦崗軍的首領。早期,在翟令的領導下,瓦崗軍逐漸壯大。李密,作為一個沮喪的貴族,被迫加入瓦崗軍,因為楊璇覺得叛亂失敗了。
事實上,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瓦崗軍。在任何時代,一個組織的成功都與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外部因素決定成功的難度,內部因素決定組織能否克服許多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由此可見,內因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最終成功的前提。如果一個組織有根本問題,不能統一解決外部矛盾,那麼這個組織就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