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北方草原軍事制度有什麼

北方草原軍事制度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4 02:50:37

1. 蒙古崛起後, 北方草原為什麼再也沒有產生新的游牧民族

在我國中國古代北方的大草原,不同於我們南方的漢族地區,在這個民風驍勇善戰的地方,前前後後誕生了幾十個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從早期的柔然匈奴再到後來的契丹蒙古等等,似乎北方大草原的霸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換一次,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自從蒙古族崛起之後,北方草原就沒有再崛起過新的游牧民族,直到今天。這是為什麼呢?

最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人在明朝末期,雖然想要入主中原,但他們的實力依然不足,在這個關鍵的時期,蒙古人與後金結盟,終於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有了足夠的能力去和中原政權做斗爭,自然草原上也就不會有其他游牧民族有崛起的能力和機會了。

2. 東漢王朝對北方有哪些軍事活動

但東漢王朝前期在稍為緩過氣力之後,它的將軍班超(32~102)、耿恭(與班超為同時代人,曾發明毒箭內與匈奴作戰)便重新開容始了在西域的軍事活動。同時,竇固(?~88)、竇憲(?~92)、耿秉(?~91)等重新開始了對北方草原的軍事遠征。騎兵仍然是突擊力量。東漢不但在西北有大型的國家養馬場,而且在西南地區也建立了國家養馬場。對北方的軍事行動隨著朝廷力量的衰落而逐漸告終。

3.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軍事制度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古稱「軍制」、「兵制」。它隨著國家、軍隊的產生而產生,專並與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制度屬相適應,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主要內容包括:軍事體制、編制、管理教育、訓練、軍事職官、兵役動員、軍隊調發與戰時指揮、糧餉兵器與馬政保障等各項制度。其基本作用在於保障軍事建設,以便有效地准備和實施戰爭,確保統治權的穩固與發展。

4. 中原政權治理草原典範是什麼

是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趙國常遭受游牧部落騎兵進犯。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決定「以胡制胡」,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通過「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強大軍隊,此後國勢大盛,成為戰國後期唯一可與秦抗衡的強國。

「胡服騎射」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標志著漢族歷史上第一支獨立的、龐大的騎兵部隊的誕生。這是繼步卒勃興取代車兵甲士的傳統地位後,春秋戰國軍事史上第二件具有劃時代影響的事件。由於輕裝騎兵速度迅捷、運動靈活、攻擊性強,特別適宜於在內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延至後世,騎兵更成為封建國家的重要兵種之一。

「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胡服騎射」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哪個軍種能夠適應所有戰爭形態、合乎不同時代要求,沒有哪種力量結構能適應所有戰爭形態、合乎不同時代要求。軍隊的類型結構和力量編成不能固定不變,必須隨著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變化而變化,隨著國家戰略需求和軍隊使命任務變化而變化,隨著主要作戰對手類型結構變化而變化。找准發展歷史方位,標定時代發展坐標,軍隊組織形態才能真正「現代化」。

(4)北方草原軍事制度有什麼擴展閱讀

對民族融合的影響: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施促進了各地區,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漢人因為胡服勞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飾,胡人因漢人的服飾飄逸而穿上漢人的服飾。「胡服騎射」導致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融合,也縮短了趙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漢差異。

從而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進而推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秦漢時期全國各民族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此外,胡服騎射也促進了武藝的發展:「騎兵的發展,促使了騎技和騎射技能的發展,加快了武藝向多樣化、復雜化發展的進程。」

5. 元朝軍事制度

元朝軍事制度是蒙古舊制和中原王朝軍制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鐵木真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蒙元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蒙元軍隊主要由四部分構成:蒙古軍,以蒙古人為主,包括少量歸化蒙古的色目、突厥、高麗、黨項等非漢人組成的部隊;探馬赤軍,初指從蒙古諸部抽取精銳組成的前鋒﹑重役或遠戍部隊,後來也有色目人等加入;漢軍﹐主要是由原金統治區的漢人和少量女真人﹑契丹人組成的部隊﹐還包括早期改編的南宋降軍;新附軍﹐即滅南宋前後改編的原宋軍。此外﹐侍衛親軍中還有些按族屬組編的色目人部隊。軍隊按十進制編制﹐分為萬戶府(統兵3000~7000人)﹑千戶所(統兵300~700人)﹑百戶所﹑牌子(10戶)等4級﹐分由萬戶﹑千戶﹑百戶﹑牌子頭統領。非蒙古軍的萬戶府﹑千戶所又置「達魯花赤」﹐是為監軍官﹐專由蒙古或色目貴族擔任。萬戶府上設都萬戶府﹑大都督府等﹐侍衛親軍在千戶所上設指揮使司。

蒙古軍(包括色目人部隊)主要是騎兵。漢軍﹑新附軍大多為步軍﹐也配有部分騎兵。水軍編有水軍萬戶府﹑水軍千戶所等。炮軍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組成,編有炮手萬戶府﹑炮手千戶所﹐設有炮手總管等。一部分侍衛親軍中﹐還專置弩軍千戶所﹐管領禁衛軍中的弓箭手。

軍隊依承擔任務的不同﹐區分為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宿衛又分為皇帝直轄的「怯薛」軍和由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平時主要護衛宮廷﹐守衛京畿﹐戰時也出京征伐﹔鎮戍諸軍,屯戍於全國沖要地區。北方是蒙古軍﹑探馬赤軍的重點戍防地區;淮河以南主要由漢軍﹑新附軍屯戍﹐並配置部分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邊境地區由分封或出鎮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著部族軍配合鎮守。各級軍官一般實行世襲制﹐但朝廷能調動和另行任命。

蒙古人下馬為民上馬為寇,可謂全民皆兵,婦孺老少也各為其軍中親屬提供後勤軍備支持,而後享用劫掠來的財物。

其他族別中被劃為出軍當役的人戶稱軍戶﹐父子相繼﹐世代相襲﹐不準脫籍。蒙古軍﹑探馬赤軍和漢軍軍戶﹐分別有數量不等的田地可免交地稅﹐一般可免除科差雜役。對上述3種軍戶﹐分別設立專門的管領機構﹐稱為「奧魯」﹐負責監督軍戶出丁當役﹐保證戰時有充足的兵源﹐並要向軍戶徵發其當役親屬所需的錢物。蒙古軍﹑探馬赤軍的家屬多隨軍遷徙﹐與屯駐地點相隔不遠﹐其「奧魯」隸屬於當役軍人所在的萬戶府﹑千戶所之下。漢軍出征﹐家在鄉里﹐其「奧魯」由所在州縣管民官兼領。新附軍多未設置「奧魯」﹐軍戶由所在地區管民官與本軍協同治理。

6. 軍事制度都有哪些內容

軍事制度,即組織、管理、發展和儲備軍事力量的制度。其主要包括:國家的軍版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國防經權濟體制、武器裝備發展的管理制度、兵役制度、動員制度、民防制度等。軍隊的組織體制編制有訓練體制、後勤保障體制、政治工作制度、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稱謂、標志的規定等。一般由國家及其軍隊制定,以法律、法令、條令、條例、規則等規范性文件頒行。

7. 北方草原民族的家庭倫理是什麼

每個家庭跟每個家庭的理論是不一樣的。

8. 在中國歷史上,北部草原游牧各部中,誰建立了第一次統一的游牧軍事政權

說到歷史上的北方草原民族,自然首先就應當提到匈奴。匈奴人最大的歷史功績就在於,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游牧政權,從而使我國北方草原跨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9. 元朝的軍事制度有什麼特點

元朝的軍事制度最終是由忽必烈確立的,他整頓了原來混亂的兵制,把全國的軍隊歸入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

在宿衛軍隊方面,忽必烈繼承了怯薛制度,以怯薛(怯薛即護衛之意)防衛宮廷和皇帝本人,同時,忽必烈還創建了侍衛親軍。這是一支類似於禁衛軍的軍隊,負責防守「兩都」(大都和上都)及「腹里」之地,戰時也派出作戰。忽必烈於中統元年(1260)即開始建立侍衛親軍,從此以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到了元朝後期,人數已達三十萬。組建侍衛親軍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從地方軍隊抽調精銳、從已建的侍衛親軍中分出、授權某個大臣召集同族組成等。

鎮戍軍隊是指在全國各地駐守的軍隊,它們可以分為三類:蒙古軍、探馬赤軍和新附軍。

蒙古軍一般都駐守在草原地區,遵循著成吉思汗時就已建立了的千戶制度,平時居家生產,戰時集合參戰,在鎮壓東北、西北的宗王叛亂時,蒙古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探馬赤軍組建於木華黎經略中原之時,它是從幾個蒙古部落中抽調出來,派到遠地征伐、戍守的軍隊。南宋滅亡後,探馬赤軍被集中,戍守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並在這些地方建立蒙古軍都萬戶府以管理、指揮該地的探馬赤軍。

新附軍是指南宋降元的軍隊,這種軍隊平時屯田,戰時往往打前鋒;同時,其精銳又被調至京師編成侍衛親軍。到了元朝後期,新附軍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關於元朝的兵役制度,軍戶的存在是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元代把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列入不同的戶籍,世代以從軍為業的人就被歸入軍戶。根據軍隊名目的不同,軍戶也分成蒙古軍戶、探馬赤軍戶、漢軍軍戶和新附軍戶。軍戶有出丁從軍的義務,也可以享受免徵賦稅的優待。

與軍戶制度並行的還有奧魯制度。所謂「奧魯」,本指安置軍隊家屬、輜重的營盤,成吉思汗時即已存在。忽必烈時,奧魯進一步制度化,萬戶、千戶都設有奧魯官,以管理軍士家屬;而在軍士的家鄉,亦設有奧魯官,以州縣長官兼之。奧魯官的職責是簽發軍戶中應從軍之人,捕捉逃跑的現役軍士,還負責徵集所簽發從軍者的給養供應。

元朝的軍事制度具有蒙族與漢族相結合的特點。

10. 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有哪些

軍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為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特點:軍民異籍、兵農分離;胡漢分治。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點(實質):(3)影響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成為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制度。3、唐太宗的調整、健全:(1)措施增加軍府數量,三分之一駐守在關中,利於中央集權;兵將分離,將率不易擁兵自重;府兵服役期間,免徵稅庸調,但出征時自備武器、糧食,軍費負擔加在農民身上。 (2)利弊4、崩潰:唐玄宗開元年間(1)原因:根本原因: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 因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府兵社會地位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後)目的:增強軍事力量。區別:(1)府兵按規定由農戶出丁,而募兵是自由應募; (2)府兵已有田畝,募兵是應募後授田; (3)府兵自備資糧,募兵由官府發給; (4)府兵制下兵將分離,募兵則是職業兵,兵將隸屬關系比較固定。影響(利弊):(1)減輕農民兵役負擔,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2)增強了軍事力量; (3)是產生軍閥割據的根源。思考: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的軍事制度經歷了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化,試分析二者之間的區別及其變化的原因。三、更戍法、保甲法、將兵法(北宋)四、猛安謀克制(金)五、八旗制度(清)

閱讀全文

與北方草原軍事制度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