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
中國的兵學寶典《孫子兵法》成為當代戰略理論研究的熱點,這在當今東西方思想文化還很難融合的世界裡,堪稱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但是,由於文化傳統和戰略思維的不同,中外學者在研究《孫子兵法》的基點上,卻有著明顯的差別.中國學者研究《孫子兵法》
的基點主要立足於學術問題研究,目的是為了弘揚孫子兵學思想,著重於從宏觀上把握《孫子兵法》的兵學思想,突出構建孫子的兵學思想和理論體系.國外學者研究孫子兵法的基點是始終把《孫子兵法》作為戰爭和戰略問題來研究,主要把握孫子兵法的一些觀點和原則,目的在於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分析比較中外孫子兵法研究的基點,是我們認識當代《孫子兵法》研究熱的起點,也是認識現代軍事理論發展的起點。
《孫子兵法》誕生20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積極防禦理論以及我國現行的戰略方針、作戰條令,都無不留有孫子思想的烙印。但是,當代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是作為學科領域研究而發展起來。在中國軍內外,孫子兵法研究歸屬於古代兵略研究范疇,治學的基點主要立足於學術問題研究,目的是宏揚中國兵學文化。
中國當代研究孫子兵法熱是在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術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孫子譯注》、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吳九龍等《孫子校釋》、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楊炳安《孫子會箋》等大量著作。由於1978年以前,《孫子兵法》的版本很少,關於孫子研究的基礎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員來做,因此,時代要求中國學者的研究基點首先定位在學術上。這一階段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整理孫子的兵學思想、孫子版本的考證、孫子的校勘、孫子的哲學思想、孫子的故里考證等等,學術性很強。
第二屆國際孫子兵法研討會以後,中國學者研究領域開闊起來,關注現實問題的文章逐漸增多。如吳如嵩、陳維民的《孫子思想與多極競爭》,陶漢章的《孫子思想對當代戰略的影響》,劉永新、張秦洞的《〈孫子兵法〉與現代局部戰爭》,劉魯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應用孫子戰略思想的成敗》等,直接對當前最前沿的戰略理論問題進行了比較研究。第四屆國際孫子兵法研討會的主題是「孫子兵法與世紀之交的國際安全」,中國學者提交的論文大多數聯系現實問題,但僅止於賦予孫子兵法在現代條件下的新的內涵,並沒有對現階段各國政府特別是對我國政府的戰略決策直接進行分析評估,更談不上參與與影響戰略方針的討論和制定了。
西方孫子兵法研究熱源於西方現代戰略理論,從克勞塞維茨「絕對戰爭」模式的直接路線戰略理論向利德爾·哈特的「有限戰爭」模式的間接路線戰略理論的轉變,以英國的利德爾·哈特、美國的柯林斯等為代表的西方戰略理論家對孫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動了西方對孫子兵法研究熱的興起。英國的利德爾·哈特在為格里菲斯的孫子兵法英譯本的序言中寫到「人們早感到需要有一種《孫子兵法》的新譯本,更完整、更准確地解釋孫子的思想。在可能導致人類自相殘殺和種族滅絕的核武器研製成功以後,這種需要更為迫切。」冷戰期間,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相互推行核威懾戰略,使得孫子兵法關於「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的戰略思想成為其核威懾戰略的總方針,《孫子兵法》思想開始登上當代西方大國戰略決策的「廟堂」。
在當代世界軍事領域里西方戰略理論仍處於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對於西方來說,研究孫子兵法的意義並不在於改變了什麼,而在於幫助他們走出一條擺脫困境的路子。20世紀的戰爭幾乎都是西方大國挑起的,戰爭的經驗和教訓使其不得不審視自己的戰略理論。特別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後,布熱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蘭等人直接從孫子的思想中探尋美國失敗的原因。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是嚴格按照西方軍事理論來打的,而且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斗,然而卻輸掉了整個戰爭。眾所周知,美國等西方國家,由於經濟技術發達和戰略思想的不同,對於作戰問題,總是強調注重依靠作戰的物質力量因素。蘭德公司政治學研究部主任喬·波拉克說過:「當美國軍事計劃人員認為可能有必要用兵時,他們更多地是注重敵方的能力,而很少考慮敵方的戰略和意圖。」美軍從獨立戰爭到越南戰爭,基本奉行的就是這種「以力量取勝」的戰略戰術思想。
越南戰爭之後,美軍經歷了一個重新估價和重建軍事思想的過程。企圖把孫子的智慧與克勞塞維茨的見解熔為一爐,從單純的重力向重謀轉化。當然,美軍重技術的軍事文化傳統並沒放棄,只是又吸納了東方軍事文化重權謀的一面。
70年代末,美軍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考察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集中研究了克勞塞維茨、若米尼、格蘭特、富勒、利德爾哈特、隆美爾、成吉思汗、孫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創造一種在決戰中以少勝多的新理論,結果出現了「空地一體戰」理論。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在火力和機動之間,在直接與間接手段之間,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動之間,取得較好的均衡。這里所說的機動,不單是機動力,更主要的是避敵強點,擊敵弱點的非對稱作戰的相關行動。
在西方大國的帶動下,當今世界軍事領域里正進行著一場適應信息時代、以高技術戰爭為核心的軍事革命和軍備競賽。為了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西方大國在軍事理論方面改變了單純依靠技術優勢的指導思想,開始學習東方的「以謀取勝」的戰略理論。中國的兵學寶典《孫子兵法》正滿足了他們的時代要求。
中國兵學自古倡導宏觀整體思維,《孫子兵法》就是其傑出代表。所以中國學者在研究孫子兵學思想時,就十分注重從宏觀上把握孫子的思想。吳如嵩的《試論孫子的戰略指導思想》、謝國良的《論孫子的「善戰」思想》、於汝波的《孫子勢論探析》等論文都是從宏觀上把握孫子的兵學思想。特別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吳如嵩著《孫子兵法新論》,該書運用歷史的、系統的方法,突破以往單純平面圖解的思維模式,運用宏觀整體思維方法,對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歸納總結,研究提出孫子兵法「十六論」。這些理論思維為構建孫子兵學體系打下了基礎。
劉慶的《<孫子>兵學體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著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構築的思想體系結構,便會發現,《孫子》大體上可分為戰爭准備理論和戰爭實施理論兩部分」、「從更深層次的思維形式研究《孫子》,《孫子》一書包括戰爭問題、作戰指導和軍隊建設三個基本范疇」。此外,許保林的《建立「孫子學」芻議》,楊丙安、陳彭的《孫子兵學的東流和西漸》,劉慶的《<孫子>兵學范疇的歷史考察》,黃朴民的《孫子兵學與春秋哲學政治思潮》,於汝波的《宋代孫子學述論》,吳如嵩的《孫子兵學講義》,季德源的《明代孫子學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孫子學初探》,楊炳安的《孫老兵學異同論》等,直接從孫子兵法的體系以及中國古代兵學、哲學等比較研究上,進行引經據典、細致入微的闡述,已基本確立了孫子兵學思想和理論體系。趙海軍的博士論文《孫子學通論》,就是通過討論孫子學的歷史淵源、兵學體系、發展歷程、與傳統兵學和傳統文化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構建起一個孫子學體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為中外學者研究孫子思想的熱點。中國學者就有吳如嵩的《析「不戰而屈人之兵」》,高銳的《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論新探》,文榮任的《從國家利益出發試談「不戰而屈人之兵」》,施芝華的《論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戰略思想》,黃朴民的《對「不戰而屈人之兵」評價要實事求是》,黃加林的《孫子的「全勝」戰略及其國際關系理論》,任力的《春秋爭霸與「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說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進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論文的角度和內容各異,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孫子的思想,目的顯然是在為了豐富孫子的兵學體系,給其「不戰而屈人之兵」以現代詮釋。
Ⅱ 軍事理論考試孫子兵法的辯證思想有哪些
哲學成就 任何不朽之作的形成都離不開正確思想的指導,《孫子兵法》亦不例外,其中的哲學知識也相當豐富。 1.樸素唯物主義 孫武是個唯物論者,反對鬼神天意。他在《用間篇》中強調「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反對用陰陽雜占的方法去認識戰爭,主張「禁祥去疑」。在觀察戰爭的問題上,孫武著眼於「道、天、地、將、法」等「五事」,提倡在客觀事實基礎上作出判斷,預測勝負〔1〕。《形篇》中指出了著名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論點。而「先為不可勝」要求創造不可勝的客觀條件,因而在《形篇》中,孫武具體闡釋了「量敵五法」。再如《火攻篇》中五種火攻方法,均是站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的。 2.樸素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主要表現為矛盾,聯系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的應用。《勢篇》中的奇正思想,《虛實篇》中的虛實思想以及攻守思想等,都體現了矛盾相互轉化。奇也好,正也罷;虛也好,實也罷,它們都是相互聯系的,「正出奇,實出虛」。孫武認為同一事物內部存在著不同傾向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屬性,並將它運用戰爭指導「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2〕。此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靈魂,早在春秋時代就被孫武認識他在《計篇》中的「詭道十二術」,在《謀攻篇》中的「用兵六則」,以及在《軍爭篇》中的「作戰八法」等,明確指出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應採取不同的戰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認識論的相關知識 孫武是個有深厚兵學基礎的軍事家,他能夠全面地看待問題。其關於備戰、作戰、治軍、行軍中的論述就是最好的體現。「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以及《行軍篇》中對「相敵之法」的總結等,無不體現其全面地看待問題的觀點。此外,《孫子兵法》充滿著進取精神,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備戰、作戰等。其《虛實篇》中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形人而我無形」,《九地篇》中「使敵前後不相及」「爭地,吾將趨其後」等,都強調了行軍作戰應主動出擊,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孫子兵法》還主張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勢篇》中對奇正思想的論述等。正是基於這些哲學思想,使得《孫子兵法》具有更大的圓融性和指導性。
Ⅲ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古今中外運用這些軍事思想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如何概括孫子兵法,其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因觀察視角的不同,並無標準的答案。
孫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推崇,並經歷千年傳世而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本研究具體戰役戰術的兵書和軍事理論著作,而是結合了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為一體的戰略指導綱領。
孫子用兵重謀略。孫子用兵善運勢。
一、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始計篇)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開篇之作。
在這里孫子首先就提出了戰爭是關系國家興亡和影響到國家整體戰略狀況的大事。軍事斗爭,不僅是軍力的競賽,同時也是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勢力的斗爭。繼而孫子提出了發動戰爭的條件和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即五事和七計。
始計篇,作為孫子兵法開篇之作,也是整個孫子兵法的總綱,充分地體現了孫子的用兵策略和戰略思維。
在現代戰爭中,有很多列子印證孫子兵法的結論。美國的軍事勢力,綜合國力,以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政治影響力是不容質疑的。因此在二戰之後,美國一直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這是由他自身的勢力決定的。然而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也不希望看到生靈塗炭的結果,在人類的內心深處還是有良知存在的。美國國內的民眾也是如此。因此才有了反戰運動和遊行。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愛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的意願是背道而馳的。也正因為這樣,美國可以作為世界警察,但永遠成為不了世界皇帝。
二、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作戰篇)
作戰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
在這里,孫子闡述了一切戰爭都要速戰的觀點,並且辯證的分析了,作戰與國家內政,後勤保障之間的關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和日本兩個國家截然相反的兩種戰略就在正反兩面詮釋了孫子的思想。當時,侵華日軍正與我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隊周旋於國內,多年的戰爭消耗,加上中華人民堅壁清野的對策和中國抗日軍民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性,已經使日本處在了透支的邊緣。在這個時候,日軍已經被中國軍民拖得疲憊不堪了,也就是犯了時間太久,戰線太長的大忌。此時的日本沒有收縮,沒有集中,反而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為自己樹立了美國和東南亞諸國的敵人。使自己站在了完全孤立,八面受敵的局面,從而加速了滅亡。
同一個時期的蘇聯,卻很聰明。在西線與德軍作戰,東線主動與日本反復表示友好,並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德軍戰敗後,才揮師向東,對日宣戰。這才是用兵的詭道。
三、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謀攻篇)
孫子善用兵,源於孫子善用謀。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認為,作戰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次之是以外交取勝,再次是武力戰勝對手,最下策才是攻城拔寨。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兵不血刃、不戰而勝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孫子認為,真正的勝利是兵不血刃的勝利,是謀略的勝利。放在今天,就是政治的勝利,只有自己的國家足夠強大,才可以使得四海生平,萬邦來朝。另外,孫子論述了將領和國君,也就是現在的軍隊與政府的關系。孫子在2500年前封建社會尚未成熟的時代,就提出了軍政分家的思想,思想意識不可謂不超前。
在這一篇中孫子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主要是從整體戰略上來說的。
同樣是新的世界環境下,隨著我們自身實力的增強才有了澳門和香港的順利回歸,在這條沒有硝煙的戰線上,正是由於我們的綜合國力的提高贏得了進行謀略取勝、政治取勝的原因。
四、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軍形篇)
軍形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四篇。在這一章節里,孫子首先提出了防守與進攻的辯證關系。結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特點,孫子提出了用兵五法,度,量,數,稱,勝。意思是根據戰場幅度決定戰場容量,戰場容量決定兵力數量,兵力數量決定實力對比,實力對比就能推算出勝負結果。結合現代戰爭的特點,就是說要結合所有的戰爭因素,根據自己對敵人,對環境等信息的掌握,創造必勝的戰略環境。
遼沈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第一戰,最關鍵的地方當然是在錦州,誰佔有了錦州,誰就遏制住了東北的咽喉。毛主席利用其敏銳的戰略眼光,看到了錦州的重要性,命令林彪部冒險攻錦州。林彪在攻打錦州的過程中,沒有必勝把握,猶豫不定,這是很正常的,是符合戰爭規律的。中央從全東北,乃至整個全國戰略的角度上考慮,讓林彪硬打錦州,的確是一步險棋。錦州戰役實際上是利用了林彪部有可能全軍覆沒的條件,獲得了打開東北大門,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勝利之門的鑰匙。在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老一輩革命家的氣魄了,這應該也算是對兵法的活學活用吧。
五、孫子兵法及其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兵勢篇)
兵勢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五篇。孫子說,治理人數少的軍隊和治理人數多的軍隊一樣,關鍵在於組織編制問題。與人數多的敵人作戰和人數少的作戰一樣,關鍵是看自己的部署和調度問題。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使正兵和奇兵變化得當。防守時,要以虛避實,進攻時,要以實擊虛。兵勢,就是在紛亂的戰爭中,周到部署,保持自己的有利態勢,保持節奏,從而達到不敗。另外,孫子在這一篇中講解了正兵奇兵的概念,並且指出善於用兵的人,總是用正兵來抵擋敵人,用奇兵取勝敵人。在孫子的兵勢篇當中,我想組要的內容就是利用正兵奇兵相結合和虛實結合,造成有力的態勢,擊敗敵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日兩國在中途島戰役,為孫子兵法增加了又一個活生生的戰列。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從此,日本開始了擴張行動,先後佔領了東南亞的許多島嶼和國家,這也為美國參戰提供了口實。在偷襲珍珠港戰役的時候,美國的航空母艦參加軍事演習,所以沒受到攻擊。美國隨後作為抱負,出動了轟炸機,空襲了東京。雖然沒有對日軍造成重大的創傷,但是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決定反撲,目標就定在美國重要的航空基地——中途島。當美國情報機構獲得這一重要信息後,卻猶豫不決。因為他們無法辨別所獲得情報的准確位置是中途島,還是阿留申群島。正當美軍高層在傷腦筋的同時,一名年輕軍官卻想到了一條妙計。他要求中途島海軍基地向珍珠港求救,說中途島面臨缺水的危機。不久後,美國情報機構便截奪到一條信息,內容果然提到攻擊目標出現缺水問題。結果便證明了日本海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從這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美軍就是利用虛構的假情報,使日軍暴露了真正的意圖,得到了牽制敵人的目的。而在作戰戰術上,日軍也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他們分散部署兵力,各艦隊單獨作戰,而美國海軍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這樣在廣闊的海洋上,美國就佔有了極大的兵力優勢,也就是營造了對自己有利的態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戰役使日美雙方的海軍勢力形成了對換,日本海軍也從此走向了失敗。但是日本為了掩護自己的慘敗,避免挫傷部隊的士氣,當日本軍隊回國時,日本電台播放了響亮的海軍曲,並宣稱日本已「成為太平洋上的最強國,東京還舉行燈籠遊行以慶祝勝利。也許大家覺的可笑。但這在兵法上也是合理的。這也是虛實的一種表現。這個戰列充分說明了,在戰場上利用虛虛實實的變化,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是贏得戰爭的關鍵。
Ⅳ 《孫子兵法》闡述的主要軍事思想觀點及其對現代戰爭的指導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
1、《孫子兵法》重戰與慎戰相統一的戰爭觀啟發現代戰爭思維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問題。《孫子兵法》從揭示戰爭中「利」和「害」的矛盾運動規律出發來確立自已對戰爭的根本態度,從而決定其軍事思想中功利主義的主導傾向。
在這種形勢下,孫子的重戰和慎戰思想,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它為人們認識多極形勢下的軍事斗爭,駕馭局部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孫子兵法》對西方現代軍事思想的影響經歷了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情地暴露了各帝國主義國家軍事理論和軍事學術的缺陷和弱點,推動西方軍事家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反思。
3、《孫子兵法》認識到戰爭是關乎國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強調必須對戰爭高度重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4、總體上看,《孫子兵法》所總結和揭示的戰爭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具有超越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仍然對現代戰爭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4)孫子兵法軍事理論思想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軍事理論 ,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舉凡戰前之准備,策略之運用,作戰之布署,敵情之研判等,無不詳加說明,巨細靡遺,周嚴完備,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文化倫理思想的特點。
1、齊文化的倫理思想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講「仁」、"禮",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這些,在《管子》一書中體現得很明確。關於前者,是從齊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較而言的。
2、魯文化把"仁"與"禮"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晉文化,特別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視"仁"與"禮"的。
Ⅳ 孫子兵法在軍事理論上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孫子兵法》在軍事理論上的主要貢獻是
1 從揭示戰爭指導中的「利」和「害」的矛盾運動規律入手,確立了重戰與慎戰相統一的戰爭觀。
2 從揭示戰爭指導中「全」和「破」的矛盾運動規律入手,確立了全勝的戰略觀
3從揭示戰爭指導中「奇」和「正」的矛盾運動規律入手,確立了「文武並重」的詭道制勝觀
4從揭示軍隊建設中「文」和「武」的矛盾運動規律入手,確立了「文武並重」的治軍
孫子兵法內容歸納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作」是「製造」「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准備和籌劃,屬於「未戰而廟算」的范疇。本篇繼《計篇》之後,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謀攻篇》第三、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前三篇說的是戰略運籌。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准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以上三篇是作戰指揮。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以上三篇是戰場機變。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以上兩篇是軍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以上二篇是特殊戰法。
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Ⅵ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
《孫子》十三篇,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全面闡釋軍事活動的規律的軍事理論專著。
Ⅶ 孫子兵法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
分析如下: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五個:
1、戰略運籌。
2、作戰指揮。
3、戰場機變。
4、軍事地理。
5、特殊戰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兵書》、《孫武兵書》、《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五種軍事思想: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第二篇《作戰篇》:
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第三篇《謀攻篇》:
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
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准備。
第五篇《兵勢篇》:
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
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7)孫子兵法軍事理論思想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孫子兵法的傳播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流傳,許多著述都認為以日本最早,朝鮮次之。因為這兩個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文化交流頻繁,而日本奈良時代多次派遣學生到中國學習,無疑為《孫子兵法》的東傳搭建了便捷的橋梁。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734年,也就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在中國留學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歷盡艱辛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位兼修文武的飽學之士,在離開繁華的唐朝都城時並沒有攜帶什麼絲綢珍寶,而是用唐朝廷賞賜給他的錢來買書,將大批記載中國兵學陣法知識的書籍捆載而歸,回到故鄉後傳授給日本的文士武將。
而據一部名叫《續日本紀》的日本古書所說,吉備回國後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彌關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隨吉備學習《孫子·九地》、《諸葛亮八陣》以及結營向背等方面的知識。這說明吉備所帶回的這批典籍中確實包括被人們奉為「兵經」的《孫子兵法》。如果這一記載准確無誤的話,那麼《孫子兵法》傳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學者佐藤堅司卻認為,說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時間過晚。按照他的推斷,中國兵法傳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兒。
這一年,來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幾位兵法家到達日本,在那裡領導修築了幾座城池,並因為精通中國兵法被授予榮譽勛位。佐藤推測很可能是這幾位百濟兵法家把中國兵法(當然包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
他的證據是,在57年之後成書的《日本書紀》中,出現了「倏忽之間,出其不意,則破之必也」這樣的話,這與《孫子兵法·計》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虛實》篇的「趨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巧合,是因為該書的編纂者舍人親王、太安麻呂已熟知《孫子兵法》上的話,所以用這些話來描述神武天王時代的戰法。
佐藤的推斷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時間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寫該書傳入日本的路徑,即:《孫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從中國大陸循海路直達日本,而是先傳入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代的朝鮮半島,然後才由百濟兵法家們傳入日本的。
Ⅷ 孫武的《孫子兵法》體現了哪些軍事思想
孫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並不是因為他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的軍功,而是由於他留下了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古代軍事名著。它的產生,為我國軍事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武把與戰爭有關的軍事問題,分作十三篇加以論述,全書有完整的體系,新穎獨特的論述形式。各篇既能獨立成章,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上下承啟,前後相銜,渾然一體,所以古人說:「其義各主於題篇之名,未嘗泛濫而為言也。」直到今天我們閱讀這些篇章,仍然為其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體系驚嘆不已。
《孫子兵法》雖然包容了軍事學的各個方面,但是關於進行和指導戰爭的論述,則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其他各個方面,幾乎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
孫武研究軍事是從研究戰爭入手的。《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指出:
戰爭(孫武是用「兵」字來表述的)是「國之大事」,它關繫到國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須慎重對待,不可輕率從事,「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這就明確表達了孫武的「慎戰」思想。
孫武的「慎戰」思想,反映在戰爭指導上則表現為「全勝」的理論,這是《孫子兵法》的精華所在。在「慎戰」思想的支配下,孫武要求當權者不可輕易地進行戰爭,要進行戰爭就必須要有勝利的把握;只有一般的勝利把握還不行,必須要有「全勝」的把握才能進行戰爭。因此,他要求戰爭指導者盡最大的努力,創造最好的條件,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勝利。
1.「先勝而後求戰」是達到「全勝」的前提孫武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在戰前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做全面的分析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了解敵我雙方力量的優劣,因而也才能依據所了解的情況,制訂奪取戰爭勝利的指導方略。所以他說:「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就是孫武「知彼知己」,綜合分析對比敵我力量的「廟算」知勝的思想。
孫武認為,為了做到「知彼知己」,除了善於通過各種徵候「相敵」(即分析觀察有關敵軍的各種現象和動向)外,還要獲得可靠的情報,派遣各種間諜潛入敵軍內部,進行各種偵察,而且不被敵人發現。孫武十分重視依靠間諜了解敵情,把「用間」提到了「三軍所恃而動」的重要地位。
孫武在其「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指導下,要求戰爭指導者在戰前要千方百計地消滅自己的弱點,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懈可擊,立於不敗之地,做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謂「先為不可勝」,就是要樹立隨時准備作戰的思想,對敵人不能存在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准備,使敵人的進攻無法得逞,並且以自己的充分備戰措施,挫敗敵人的進攻。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備不懈之後,還要在軍事部署上,擬訂周密的作戰計劃,考慮多種擊敗敵人的作戰方案,後,還要在軍事部署上,擬訂周密的作戰計劃,考慮多種擊敗敵人的作戰方案,後我可尋機將其殲滅。
除了「動敵」之外,孫武還採取了「示形」的辦法,爭取主動擺脫被動。
孫武所說的形,是指客觀物質的力量。孫武說的「示形」,包括「形人而我無形」兩個方面的內容。「形人」,就是要造成各種假象去迷惑敵人,諸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使敵人發生錯覺,採取錯誤的行動,把軍隊拖垮,使官兵疲憊,讓敵之真相暴露無遺,為我提供殲敵之機。所謂「我無形」,就是要隱形匿跡,深深地隱蔽自己的意圖,達到「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的地步,這樣就能增大己方進攻的主動性和突然性,擴大敵人的被動性和盲目性,就可以「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引了孫子的「示形」之說:「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之類(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
「避實擊虛」「以眾擊寡」,是孫武關於集中兵力,造成相對優勢,取得作戰主動權,戰勝敵人的精彩論述。孫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趨下」的生動比喻,要求戰爭指導者,指揮自己的軍隊,「避實而擊虛」,攻擊敵人防禦薄弱之點,造成「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的凌厲攻勢,迅速殲滅敵人。
3.靈活多變的戰法是達到「全勝」的重要手段有了充分的准備和取得一定的主動權後,並不等於已經取得了勝利,如果戰法呆板,照樣不能打勝仗。所以孫武說:「兵無常勢」,如同「水無常形」一樣,只有「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才可以說用兵是入了「神」。孫武所說的靈活多變的作戰指導,主要表現在正確使用兵力和靈活多變的戰法兩個方面。
在正確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戰爭指導者要「識眾寡之用」,要根據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打法。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對於不同情況的敵人,要採取不同的作戰手段:「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遠途奔襲時,要「並敵一向」,撇開次要敵人,攻擊主要目標,這樣就可以「千里殺將」;在兵力部署上,要如同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做到靈活機動,互相策應。
在戰法變換方面,孫武主張「奇正」多變。他認為,雖然打仗的一般規律,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但是奇正之變,就像宇宙的萬事萬物那樣變化無窮。他要求戰爭指導者,戰法要靈活變化,計謀要不斷更新,使人無法識破我在軍事部署上奧妙機密之所在;駐軍要常換地方,進軍要多繞迂路,使人不能猜測我的意圖。這樣就能穩操勝券了。
此外,《孫子兵法》還提出了「因糧於敵」的主張,並對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形,也提出了變換戰法的一系列措施,對水戰、火戰、山地戰的戰法,也有一定的論述。
4.良將精兵是達到「全勝」的根本條件孫武在《孫子兵法》開卷的《計篇》中,把「智信仁勇嚴」的良將,以及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精兵,看作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是達到「全勝」的根本條件。
孫武關於爭取戰爭「全勝」的種種論述,無一不同賢良將帥的指揮才能和精神素質有關。因此,他對將帥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歸納起來就是「智信仁勇嚴」五條:「智」,多謀善斷;「信」,賞罰有信;「仁」,愛護士卒;「勇」,勇敢堅定;「嚴」,明法審令。孫武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表明他對將帥指揮才能的重視。孫武認為,兩軍相爭,較量智謀為先,角逐實力次之,作為一個賢良的將帥,必須對關系戰爭全局的大事,要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多謀善斷;對於整個作戰過程要善於分析判斷,考慮利害得失,定下正確的決心;對於敵我雙方的情況,必須有透徹的了解,既不可明於知己而暗於知彼,也不可明於知彼而暗於知己,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要想盡一切辦法,消除自己的弱點,不為敵所乘;必須盡一切可能,暴露敵人的弱點,尋機殲滅敵人;對於復雜多變的戰場,要能「通九變之利」,做出靈活的處置;對於不同情況的敵人,要能「因敵變化」而「料敵料制勝」。
孫武認為,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軍隊,是奪取戰爭「全勝」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他極為重視治軍和練兵。他認為治軍的基礎是要愛護士卒,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使士卒親附,為使用他們創造條件。但是,如果士卒親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愛的嬌子一樣,不能用以作戰,因此孫武要求對士卒要「教之以文,齊之以武」,進行嚴格的訓練,對他們明法審令,治亂去驕,使之畏服,聽從指揮。
《孫子兵法》問世以後,得到了社會普遍的重視和流傳,被人們推尊為兵學鼻祖。韓非在《五蠹篇》中說,戰國時「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生動地反映了封建製取代奴隸制時期,人們研究軍事、探討兵法的盛況。
司馬遷稱道:「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這說明《孫子兵法》在漢代已成為兵學之冠。第一個注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贊《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他要求軍事家們能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的真諦。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則認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明代後期的茅元儀用「前孫子者,孫子不能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兩句話,概括了《孫子兵法》在我國古代軍事理論上的承先啟後作用。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認為,「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
《孫子兵法》不但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軍事史,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孫子兵法》不僅是我國現存的最古兵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論著。它與希臘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的《希臘波斯戰爭史》、色諾芬(前403—前355年或354年)的《希臘遠征波斯記》、羅馬軍事理論家弗龍廷(約35—約103年)的《謀略例說》相比,不僅成書的年代要早,學術性更強,而且在內容上更加詳備、系統和深刻。所以《孫子兵法》不脛而走,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早在唐朝就流入日本、朝鮮,1660年就有了日譯《孫子兵法》;18世紀60年代,《孫子兵法》西傳至歐洲,1772年,法國神甫約瑟夫·阿米歐首次將它譯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國漢學家賈爾斯,以《孫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書》為名,在倫敦翻譯出版。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孫子兵法》譯成本國的文字。這些國家的軍事理論家們,對《孫子兵法》都贊不絕口,認為它的內容「閎廓深遠」「詭譎奧深」,是「最早最優秀的著作」;稱道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國軍事科學的基礎」,亞洲的許多國家,甚至把《孫子兵法》規定為軍官訓練的必修課程。
我們在充分肯定孫武在軍事學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吸取其中的精華時,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對他在著作中所反映的唯心史觀和機械論,也要精心地加以揚棄。例如,他把戰爭的發動和消弭,僅僅看成國君的一念之差,從而模糊了產生戰爭的社會根源,他所研究的戰爭幾乎都是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而對奴隸階級的起義和戰爭,幾乎沒有涉及;他對將帥作用的過分誇大,以及驅使士兵盲目赴戰的論述,是應當注意剔除的糟粕。
孫子兵法
Ⅸ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實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
(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還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書中不少計名、典故,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9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
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全書共分十三篇,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Ⅹ 《孫子兵法》貫穿始終的軍事思想是
《孫子兵法》貫穿始終的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話揭示了指導戰爭的普遍規律:戰爭的指導者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只有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才能制定出正確的作戰策略。此語歷來為軍事家們所推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10)孫子兵法軍事理論思想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孕育過程。其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應有以下幾點:
1、中國遠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是《孫子兵法》產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如《軍志》、《軍政》、古《司馬法》、令典等,是《孫子兵法》躍上兵學峰顛的階石;
2、春秋時期的社會思潮,特別是關於「道」、「仁」、「陰陽」、「保民」等的理論,是《孫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
3、崇武尚智的齊文化是培育《孫子兵法》這朵軍事理論奇葩的沃土。
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則是《孫子兵法》產生的主觀因素。另外,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的統體思維、辯證思維、象類思維等思維方式對《孫子兵法》理論體系的構築起了指導性作用。
這是《孫子兵法》之所以產生於中國而不產生於外國,之所以產生於春秋而不產生於其他時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