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什麼是核心戰鬥力
核心競爭力的定義是抄:「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於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從與產品或服務的關系角度來看,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隱含在公司核心產品或服務裡面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知識和技能的集合體。
㈡ 什麼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對現代戰爭有何重大影響 急!!!!!!
信息化武器裝備是充來分運用計算機技術源、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等現代高技術,具備信息探測、傳輸、處理、控制、制導對抗等功能的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
現代化的導彈,與傳統武器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部分地具有了人的思維功能。導彈敏感部件測定自身運動參數和外部信息,經計算機分析處理,即可判斷分形狀態和位置偏差,進行修正後控制導彈飛向目標。以往武器打擊力、機動力的提高,都不過是對人的體力的延伸,只有信息化武器才開始對人的腦力加以延伸。
(2)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當前,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在加速新型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研發。在這個過程中,軍事技術將有力地加速武器裝備體系的優化,推動武器裝備的信息化進程,並不斷物化出具備新的實戰與威懾能力的裝備,引發作戰方式和戰爭形態的重大變革。
先進的武器裝備是新軍事革命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主要推動力,未來武器裝備的發展將在需求牽引下超越傳統思維定勢,從研製到投入戰場的全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
㈢ 試述高技術武器裝備對現代戰爭的影響。
高技術武器裝備對現代戰爭的特徵,對軍事上的影響,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專
高技術戰爭的屬出現,迫使從事戰爭的人們重新看待一些傳統的觀念、理論和原則,重新衡量以前的戰略、政策和一些具體做法。
㈣ 1.談談武器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武器不是決定戰爭的決定性因素,這個論點是建立在戰爭雙方武器裝備並無巨大懸殊的前提下。朝鮮戰爭中的我軍武器裝備和美越戰爭中越南的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戰爭最後的結局都是弱者勝,這確是一個事實,但我們要知道,朝鮮戰爭和美越戰爭戰爭雙方的武器裝備並無實質性的代差,說我們處於劣勢和越南處於劣勢,僅僅是我軍和越軍在重型機械化裝備方面與美軍相比處於劣勢,在常規作戰的武器方面雙方並無巨大代差。美軍空軍在朝鮮戰爭和美越戰爭中處於優勢,但僅僅是在數量上,在質量上我軍的米格15和美軍的F-86比根本不處下風,而且在某些性能上還處於優勢。美軍的重型機械化裝備和重型坦克裝甲在朝鮮戰場上和越南戰場占優勢,但在朝鮮和越南以山區為主的特殊的地理環境中這種優勢並沒有在實戰中起重要和決定的作用,相反這些優勢在需要靈活機動的山區丘陵地區的作戰特性中反爾成為累贅。戰爭雙方武器裝備並無巨大代差時我們說軍隊的意志和戰鬥力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這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決定的戰爭勝負法則。時過境遷,在以高科技技術武器為前提的最近發生的幾場現代戰爭中,武器裝備間的巨大代差造成了戰爭勝負者之間的巨大懸殊,我們再死搬教條的認為戰爭仍以人為本,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因素是絕對的意識決定物質的唯心論,精神勝利法。
軍事理論研究者喜歡把「馬島戰爭」作為現代戰爭的新技術革命的開始,應該說並不完全准確,因為在馬島戰爭的初期英軍並沒有完全絕對控制阿根廷軍隊,雙方持續交著對抗了很長一段時間。准確的說新技術軍事革命是從第四次的中東貝卡谷地大空戰開始的,因為在這場現代電子信息戰的對抗中,以色列是在絕對的掌控和打擊中完成對敘利亞雷達基地和薩姆導彈群的摧毀的。60:0的米格23戰機對F15戰機的戰果,預示著蘇式軍事體系和美式軍事體系的代差已經形成,預示著蘇式軍事體系的國家軍事集團在電子和微電子信息技術上完全落後於美式軍事體系的國家軍事集團最起碼10——15年,自貝卡谷地大空戰以來,在美蘇兩大軍事體系國家集團的軍事對抗中,在以電子信息戰為主導的現代戰爭的新技術革命的對抗中,蘇式軍事體系的國家軍事集團均以失敗告終,無一勝例,我們還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現代戰爭還以人為本」有多少強有力的說服呢?
我們經常回憶這樣一個鏡頭,數百戰士肩扛紅旗,捨身忘死,前赴後繼的沖向老山山頭,被鮮血染紅的軍旗在老山山頭迎風飛舞,勝利的喜悅讓我們激情澎湃。但在現代高科技技術條件下的戰爭中的鏡頭演變是這樣的,在老山的某隱蔽處,三個偵察兵正在悄悄架設衛星偵察接收儀器,電子激光測距儀准確的偵測著老山山頭的軍事工事的方位,僅幾分鍾,攻擊轟炸機悄然而至,一枚2000磅的「炸彈之母」准確落在老山山頭,數百敵軍數秒鍾內灰飛煙滅,老山山頭死一般沉寂,三名偵察兵輕輕彈去身上的灰塵將一面嶄新的紅旗插在了老山山頭。
寂靜而壯觀的現代高科技技術戰爭的一幕,此時我們欣然感慨以人為本的理念,因為高科技技術武器是人類智慧的創造和發明,從另一個側面我們說戰爭確是以人為本,因為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在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的科技進程中我們只有迎頭快趕,速爭朝夕,否則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永恆不變的哲理。
㈤ 現代戰爭手段的核心是什麼
現代戰爭手段的復核心是信息制能力。
關於現代戰爭的含義,較為普遍的意見認為,是在核武器以及其它現代化高科技武器的威脅下的以高科學技術的現代作戰工具或武器為主的現代化常規戰爭。這種意見認為,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沖進戰爭領域,使戰爭水平發生質的飛躍,在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襲擊敘利亞軍部署在貝卡谷地的導彈基地。
(5)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擴展閱讀:
現代戰爭的特點:
第一,戰場時、空「禁區」的限制大為縮小,作戰行動更富於突然性;
第二, 現代武器破壞、殺傷、精準度增大,戰爭異常嚴酷;
第三, 戰場空間愈加立體化、多維化,無形戰場的角逐更加激烈;
第四, 戰爭的物資消耗巨大,後勤保障更加艱巨困難;
第五, 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出現,使現代戰爭指揮方式發生歷史性的變革。
㈥ 現代戰爭與裝備
20世紀80年代,是人類從戰爭走向和平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千年之交、百年相匯的重要時刻,人們正在精心構造一個光輝燦爛、和平安寧的21世紀。裁軍、撤軍和軍控取得重大進展,熊熊燃燒的戰火逐步熄滅,世界熱點普遍降溫,戰爭和武力已不再是解決國際爭端和相互矛盾的惟一途徑和重要手段,敵對雙方開始從戰場走向會場,習慣於槍炮交鋒的軍人們開始舉杯同敘友誼之情。人們不再沉醉於一次大戰時期迫使敵人接受城下之盟、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瓜分和侵吞他國領土式的「偉大勝利」;對二次大戰中徹底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迫使其無條件投降,接受軍事佔領和戰敗國戰犯出庭受審式的結局也沒有更多的興趣。大家都清楚: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毀滅別人就等於給自己掘墓。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個令人鼓舞的好勢頭,多層次、全方位、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接觸和對話頻繁展開,雙邊和多邊關系有了較大的改善,各方之間的矛盾和積怨正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國際間多領域合作及和平共處已成為國際戰略形勢的主流。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推動下,加強對話、控制對抗、推進談判、削減軍備、減少沖突和加強穩定已是時代大潮。
就在20世紀即將過去,世界人民正在滿懷信心地迎接新世紀曙光的時候,爆發了美、英空襲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和北約空襲南聯盟的科索沃戰爭。當21世紀的鍾聲剛剛響過,隨著美國雙子座大樓的轟然倒塌,從阿富汗傳來了更加猛烈的槍聲、炮聲和炸彈的爆炸聲。阿富汗戰場上的硝煙尚未散去,伊拉克境內卻又有出現了美軍飛機和坦克的轟鳴,導彈呼嘯著沖進總統府,海軍陸戰隊和第三機步師則兵分兩路佔領了巴格達,美、英聯軍以佔領者的姿態面對著憤怒的伊拉克人民,在他們背後的牢籠中關押著包括薩達姆在內的總統、副總統等政府高官。薩達姆之後的世界將是怎樣?美國下一個目標是誰?當一個國家強大到失去國際法規的監督和制約的時候,國際和平還會有希望、有保證嗎?戰爭這個惡魔並沒有離我們遠去,戰爭其實離我們很近。盡管和平與發展是21世紀的主流,但戰爭的陰霾仍然籠罩這個動盪不定的世界。
局部戰爭及沖突此起彼伏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國家。1944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比1939年增長了132%。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40%,整個工業生產提高了118%。1948年,美國工業生產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中佔53 9%,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確立了美國世界霸權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按照蘇聯的模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與本國實際結合不夠,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蘇南沖突後,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開始進行改革。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蘇東劇變,統一的蘇聯解體。東歐的九個社會主義國家除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外,其他八國分裂為27個國家。這一巨變宣告雅爾塔體系終結,世界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德國統一改變了西歐的均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的聯盟與合作,又使歐洲一體化進程更為復雜和曲折。亞洲各國逐漸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在各自軌道上發展起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穩步前進。自1978年以後的25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東南亞地區,各國都贏得了獨立,並且在經濟上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在南亞地區,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之後一直紛爭不斷,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它們的發展。西亞地區則由於殖民主義的影響,在獨立之後仍然戰亂不止,至今巴以仍處於敵對狀態。
二戰結束之後,戰爭中的盟友突然變為敵人,二戰中的敵人則成為盟友。在亞洲,美國於1952年9月在舊金山召開了有52個國家參加的對日媾和會議,中國、朝鮮、越南被排斥在外,印度和緬甸拒絕參加會議,蘇聯、捷克、波蘭三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會議簽訂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和《日美安保條約》,規定美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駐日美軍可以用來「維持」遠東的「和平與安全」,日本應無限制地向美軍提供軍事基地,駐日美軍及家屬在基地外享有治外法權。
在歐洲,到1955年底歐洲格局才大致穩定下來。根據1954年10月簽訂的巴黎協定,聯邦德國被允許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從此,包括聯邦德國和義大利在內的西歐國家依靠美國建立其針對蘇聯的集體防務體系,美國把北約組織作為加強自身實力地位,控制西歐和與蘇聯爭霸世界的一個政治和軍事工具。1955年5月,蘇聯率領七個東歐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主要目的是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進行軍事對抗和全球爭霸。
在兩個超級大國和兩大軍事集團的爭奪之下,世界長期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之中,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此起彼伏,亞洲是最主要的戰場。1950年至1953年爆發了朝鮮戰爭。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發生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局部戰爭之一,世界上19個國家捲入了這場戰爭,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時達到320萬人。這場戰爭對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格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一場以越南人民為首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人民捍衛民族獨立、實現祖國統一和解放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從1961年5月開始,到1975年4月為止,歷時14年之久。1973年1月27日,美越在巴黎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國承認越南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從南越撤出全部美國軍隊。1975年4月30日,西貢獲得解放,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中東地區是亞非歐三洲交界的一個地區,區域內包括17個國家,總面積749萬平方公里,人口17億。由於中東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且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二戰結束之後,那裡一直是一個火葯桶,戰爭和武裝沖突連綿不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美蘇插手在中東地區各國之間進行的戰爭,總共爆發過五次中東戰爭;二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發生的戰爭;三是美、英聯軍及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也稱為巴勒斯坦戰爭,是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為爭奪巴勒斯坦而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歷時15個月,最終以色列佔了上風,美國趁機取代英法在中東獲取了霸主地位。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於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襲,偷襲開羅、蘇伊士運河區和西奈半島的埃及十幾個機場、導彈基地和雷達站,埃及300多架飛機在機場被炸毀。這場戰爭規模龐大,現代化水平高,戰爭中首次大批量使用了導彈、電子戰等信息化武器裝備,對世界軍事變革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阿富汗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戰略要沖,是世界大陸的中心地帶,自近代以來,就一直是帝國主義推行擴張政策的目標。1979年蘇聯悍然出兵侵略阿富汗,主要目的是通過佔領阿富汗揮師南下,達到戰勝美國、稱霸全球的戰略目標。到1988年,在經過長達10年的戰爭之後,蘇聯仍未能全面佔領和征服這個國家,最後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結束戰爭。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伊拉克一直成為世界戰爭的中心。1980—1988年,伊拉克與伊朗因阿拉伯河邊界劃分和波斯灣入口處三個小島的歸屬問題產生爭端,因而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大規模戰爭。海灣戰爭是機械化時代的最後一場典型戰爭,是從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期間的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對於新軍事變革而言,這場戰爭無疑是一個轉折點和里程碑。海灣戰爭之後,相繼於1998年爆發了科索沃戰爭、於2001年爆發了阿富汗戰爭、於2003年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三場戰爭與海灣戰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戰爭形態上逐漸脫離傳統的機械化戰爭模式,不斷向信息化戰爭形態轉變。
世界新軍事變革方興未艾
美國人認為,德國人在二戰中綜合運用坦克和飛機創立「閃擊戰」理論的事實說明,只有保持技術優勢和武器裝備的質量優勢才能打贏現代戰爭。根據這樣一個思路,從7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進行大規模調整與改革,並於1984年推出「競爭戰略」。這次調整與改革的重點是在分析研究蘇聯戰術和技術弱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感測設備。這樣就產生了靈巧彈葯、GPS全球定位系統、E—3預警與監視系統、E—8戰場控制系統、現代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F—117A隱身戰斗機、F—14、F—15、F—16戰斗機、A—10攻擊機、「戰斧」巡航導彈、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和M—1A1主戰坦克等一系列高技術常規武器系統。
經過第二個回合的競爭和較量,蘇聯在技術、武器和綜合實力方面已經跌入谷底,其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缺乏准確的未來預測,沒有認清美國發動「競爭戰略」和大規模改革的目的和實質,結果被美國拖垮;二是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漠然置之,不重視發展隱身、夜視、精確制導、C3I和電子戰等高技術裝備,仍按照傳統思路拚命發展核武器、航母、核潛艇、飛機和坦克等平台,並一味追求裝備數量,結果難以適應現代常規戰爭的需求;三是國防工業過於龐大,加上計劃經濟,使國家包袱過重,軍費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20%—30%,從而使國民經濟狀況嚴重惡化。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冷戰結束之後,美國經過短暫的調整和反思,又向一個新的制高點發起沖鋒。其新的戰略目標是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具體措施是加速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
軍隊建設面臨調整和轉型
美國早期的「曼哈頓」計劃曾經帶動了後來的核武器發展,著名的「阿波羅」計劃也曾帶動了航天事業的振興,20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雖然最終被取消,但它在基礎性高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不能低估,它正在帶動一個龐大的高技術群在21世紀產生飛躍性發展。
研製新一代高新技術常規武器裝備。美軍在新一代高新技術常規武器裝備的發展中特別強調綜合利用信息技術和軍事革命的成果,突出三個重點:發展具有控制信息能力的裝備,如航天、航空偵察監視和預警系統,數字化網路通信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一體化、網路化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信息戰和非致命武器,以及隱身和夜視系統等;發展具有遠程精確打擊的武器,如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中遠程防空反導導彈、精確制導彈葯等;發展靈活機動的作戰平台,如隱身飛機、隱身艦艇、火力突擊艦、高性能主戰坦克等。日本正在研製和發展的新一代戰斗機、主戰坦克、宙斯盾驅逐艦和防空、反艦導彈等都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其海軍現役艦艇只有160艘左右,30多萬噸,其中80%以上都是役齡在10—15年左右,65%以上都是驅護艦、潛艇等主戰艦艇,從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年輕和戰鬥力最強的海軍之一。因此,單純用數量多少來度量作戰效能的時代已成為過去,提高作戰效能的關鍵還是要強調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含量和質量優勢。
信息化武器裝備實戰運用
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是以機械化裝備為基礎的,機械化裝備又是在熱兵器裝備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熱兵器裝備的發展自然也借鑒了冷兵器時代的一些早期成果。因此,無論軍事革命發展到哪一步,無論時代進步到哪一個歷史階段,新老武器裝備的交替共存共生、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是恆久不變的規律。縱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無論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快慢,武器裝備的發展都不會出現斷代跨越的趨勢,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
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對作戰的影響是廣泛和持久的,目前僅僅是初露端倪,只能看到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和總的發展趨勢。從四場戰爭的實踐來看,武器裝備對作戰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聯合、控制、精確、快速。一是聯合。聯合並不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出現並使用後的一個創造,早在熱兵器時代和機械化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聯合的概念。熱兵器時代歐洲軍隊創造的利用前後排列的不同隊形來實現單發槍械連續火力打擊效果的戰法,就是早期的聯合作戰模式。機械化武器裝備出現之後,坦克集群之間的相互配合作戰,坦克與飛機的空地協同和閃擊作戰,以及海上方向不同艦種和機種之間的協同作戰等都是聯合的初級概念。電子信息技術出現之後,為信息化武器裝備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C4ISR系統可以作為「粘合劑」把不同類型、不同軍種、不同地域的武器裝備和作戰系統連接為一體,把原本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融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使指揮員隨時隨地握緊拳頭,形成力量,因而達成現代的聯合概念。這種現代聯合概念與原來聯合概念的一個本質性區分,就是過去主要是通過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的命令、指示和作戰計劃等人力協同,變為依靠C4ISR系統的自動化指揮控制,從發現目標到打擊目標實現了一體化,軟硬武器融合在一起,所有作戰力量及民用資源融入到一起,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二是控制。控制也不是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特有概念,從冷兵器時代開始,所有武器裝備都必須能夠控制,不能控制的武器裝備就非常危險。熱兵器出現之後,控制武器的作用方向,使武器的破壞效能進行聚合,並在需要的時候產生大量的能量,就是控制的結果。機械化武器裝備出現之後,坦克與飛機的作戰配合必須有準確的信息控制,否則就會產生誤炸和誤傷。隨著武器裝備復雜程度的提高,軍隊編制體制越來越復雜,作戰地域和作戰空間越來越廣泛,從過去的單維空間發展到多維空間,作戰地域也更加廣泛。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員要對多維空間和廣闊地域部署的兵力兵器進行控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對部隊進行控制自始至終都是指揮員最為關切的一件事情。
冷兵器時代謀士的任務,就是幫助指揮員運籌帷幄和對部隊實施正確指揮和控制。熱兵器時代開始以後,火力射程增大,指揮員對戰場通視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看的更遠,否則火力武器就難以發揮應有的效能。於是,軍隊中就出現了一些特殊的兵種,比如負責偵察敵情的部隊、負責指示目標的部隊,以及負責搜集軍事情報並對戰場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決策咨詢的部隊,這就是拿破崙創造的參謀隊伍。機械化武器裝備出現之後,坦克、飛機、艦艇速度越來越快,作用距離越來越遠,參謀隊伍只能隨之越來越大,因而造成部隊編制體制越來越臃腫不堪,頭重、腳輕、尾巴長的弊端逐漸呈現出來。指揮機構越來越龐大,參謀人員越來越多,因為如果不這樣,就難以對分散的部隊進行指揮和控制。用人來管人,用人來控制部隊,用人來指揮作戰是機械化戰爭中最典型的一種控制樣式。
信息化武器裝備出現之後,在C4ISR系統中採用了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有一個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海量存儲和快速信息處理。無論是文字、圖片、圖像還是話音,都能存儲到計算機中去。存儲之後的這些信息,可以分門別類地歸入不同的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可以通過有線或者無線通信系統在不同武器裝備、不同作戰部門、不同作戰地域之間進行實時保密傳遞,無論距離多遠,傳遞過程中基本不會出現失真,所有信息最終都能還原和保真。計算機的這些功能,把參謀人員和指揮人員從繁重的搜集情報、計算數據、抄寫和轉發電報、手工標圖等日常戰勤事務中解脫出來,使之集中精力於謀略的運籌、戰法的創新和敵情的分析判斷。信息化武器裝備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之後,數量很少但素質更高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便可控制大量分散部署的兵力兵器,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和指揮決策的速度。
三是精確。精確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冷兵器時代的百步穿楊是精確,熱兵器時代的彈無虛發也是精確,因而不能跨越時代的時空來解釋精確的概念,更不能用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精確來說明以往武器裝備的不精確,因為那些所謂不精確的武器裝備在當時也是最精確的。所謂「三非作戰」就是指非線式、非接觸、非對稱作戰。這三種作戰樣式都不是信息化武器裝備時代的首創,在以往的戰爭中都可以找到這些作戰樣式的影子。冷兵器時代的武器裝備幾乎都是接觸式作戰,但自從出現了拋擲式武器以後,非接觸就成為可能。火槍、火炮的出現,無疑把作戰距離拉到了幾十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離。到了機械化戰爭時代,作戰距離就更遠了,美國和日本在中途島大海戰中,首次實現了脫離接觸式作戰,兩國的航空母艦戰斗群在相互不見面的距離上使用遠程火炮和艦載機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海戰。
信息化武器裝備出現之後,非接觸的距離增大了,這種增大不是無限增大,也不是非接觸的距離越大越好,它是根據作戰對手武器裝備的作戰距離和防禦范圍來確定的。比如,對方對飛機和導彈的防空探測和攔截范圍如果是100公里,這種非接觸作戰的距離就應該界定在120公里以上;如果對方的防空范圍只有5000米,那麼非接觸作戰的距離就應該下拉到6000米左右。非接觸作戰的范圍是在保證己方兵力安全和確保准確打擊敵人的前提下界定的,伊拉克戰爭中地面作戰非接觸距離在很多情況下只有幾百米和上千米。作戰要強調有效性,而不能限於理論和公式的推導。
非線式作戰是針對線式作戰而言的。在以往的戰爭中,一般來講都是線式作戰,因為只有線式作戰才能集中兵力兵器進行決戰。但在許多作戰樣式中並非如此,比如傳統的游擊戰。我們熟悉的游擊戰就是一種非線式、非對稱作戰樣式,一支精銳的小分隊突然出現在敵人心臟地帶,摧毀敵人的要害目標,並達成預定作戰目的。這樣的小分隊與敵人之間沒有堂堂之陣,在力量對比上也是敵強我弱,是非對稱的。
四是快速。快速也是相對而言的,一個是相對時代和技術水平而言,一個是相對敵人的速度快慢而言。所以,沒有絕對的快,也沒有絕對的慢。因此,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盲目追求快速,快速雖然很好,但超越相對目標的快速是一種浪費,不僅不能提高作戰效能,可能還會降低效費比。在冷兵器時代,騎馬打仗的騎兵具有快速性特徵,但這種快速性是相對步兵而言的,如果與後來的坦克、飛機、導彈相比,就慢得多。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快速,主要得益於三個技術基礎:一是機器製造技術的高度精密化。機器製造技術在使用了數控機床等智能化加工控制技術之後,精密度提高,能耗降低,效率增大,動力性能良好,運用到新型作戰平台之後,就會在行駛速度、機動性能、推力等方面有明顯的改進;二是作戰平台的高技術化。坦克、飛機、艦艇等傳統作戰平台採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術之後,使外形特徵優化,空氣動力外形更加科學,能耗降低,速度提高。另外,高技術作戰平台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機械化技術的融合,能夠運用信息技術對機械裝置進行自動控制,實現作戰平台自身的系統集成。在此基礎上,再對外圍設備、外部介面系統和外圍體系進行融合,從而使作戰平台能夠方位更精、速度更快;三是C4ISR系統的一體化。C4ISR系統使信息化武器裝備實現了互聯、互通、互操作,從感測器發現目標,到信息傳遞和處理,到指示武器對目標實時打擊和效能評估,全部實現了網路化、信息化和一體化,因為在速度上實現了實時和近實時。速度提高之後,突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使全球戰爭直播成為可能,使遠程異地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成為可能,也是遠距離遙控戰爭成為可能。
信息化戰爭的全勝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前提,不同的思維觀念指導著不同的戰爭形態。農業時代的戰爭觀念,主要目的是攻城掠地,所以戰爭總是圍繞一個一個城堡進行爭奪,圍繞一個一個山頭進行攻防。工業時代的戰爭規模龐大,機動速度加快,武器的殺傷破壞威力提高。戰爭目的最開始的時候是「絞肉機」作戰,戰爭總是以打死打傷敵人數量和繳獲敵軍武器裝備多少來判別勝負;後來有了核武器,戰爭觀念開始轉變,總希望把別的國家全部毀滅,地球上最好是只留下自己,認為那樣才算是全勝。
核後時代的今天,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攻城掠地的現象不見了,過度殺傷破壞不僅不再提倡,反而被列為戰爭犯罪,所以濫用武力的行為開始被限制,不加區分地使用武器也屬違法,傳媒的作用不再僅僅是監督,而且已經介入到戰爭行動當中,並且成為戰爭的參加者。傳媒參與戰爭之後,不僅影響到戰爭的進程,而且影響到戰爭的結局。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實際上是在兩線作戰:在正面戰場由正規軍打了一場漂亮的精確閃擊戰和火力攻堅戰,在隱蔽戰場則由中央情報局使用美元打了一場秘密的心理瓦解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與電子戰、網路戰一起,被界定為信息化戰爭中的信息戰,信息戰的戰場主要集中在電磁空間、網路空間和認知空間。這是一些特殊的戰場,這是一種特殊的戰爭,我們必須熟悉它,否則我們很難打贏它。
信息化戰爭的全勝觀念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戰略是統管全局、宏觀的大謀略,主要是確定未來發展方向和總目標,以便牽引並整合一切力量沿著既定方向達成預定目標。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是成敗的關鍵所在。如果戰略決策失誤,有可能面臨全盤皆輸的厄運,由此而造成的巨大損失,絕不可能從戰役和戰術上找補回來。
早在2500多年以前,我國著名軍事家孫子就力主和平解決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和發動戰爭,「不戰而勝」便是其軍事思想的精髓。以謀略和外交斡旋化解爭端無疑是上策,而興兵動武或以武力相威脅則是下策或下下策。孫子的全勝思想認為,戰而勝之不算大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全勝。首先通過威懾及遏制的方式,示形於敵,使之感到窮途末路,迫其就範,從而避免戰亂。上策是全國,下策為全軍,實在沒有辦法的辦法才是以國和軍來冒險進行決戰,因為戰爭畢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核武器已經發展到能夠摧毀地球幾百次並導致地球進入核冬天的嚇人地步,但核威懾戰略的結果最終卻遏制了核戰爭,不僅使之遲遲不能爆發,反而推動了核裁軍進程。這不能不說是古代孫子戰爭文化對現代軍事思想的一種深遠影響。
實力與潛力相結合。要想使戰爭威懾有效,一方面要加強兵力部署和軍事訓練,提高部隊打贏信息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一方面,還要做好戰爭動員工作,切實做好戰爭潛力向戰爭實力的快速轉換工作。美軍2003年初對伊進行的戰爭威懾就是如此,不僅出動十幾萬大軍兵臨城下進行實兵威懾,而且動員了大量預備役人員和裝備,部署到海灣前線。這種軍事實力和軍事潛力的結合,能夠對伊形成持續威懾能力,給對方一個明顯的信號,即美軍正在扎扎實實地進行戰爭准備。「示形」,目的主要是為了威懾對方,不戰而達成預期目的。威懾失效後,有可能轉為實戰。
大膽使用戰爭邊緣策略。戰爭邊緣策略就是打擦邊球。既遵守戰爭規則,又不拘泥於戰爭規則,在有限的范圍內大膽採取軍事行動,向敵人發動強勁的軍事威懾,威懾是現實的而不是虛擬的。手中的大棒經常是高高舉起,但又不輕易落下;該出手時就果斷出手,但必須做到穩、准、狠,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軍事威懾的作用在於其有效性,威懾一旦失效則變得毫無意義。要想達成有效性,就必須善於用謀,長於用兵。善用圍而不打,看似大打實則小打,看似真打實則假打,聲東擊西,瞞天過海之類的謀略。應多在懲罰式打擊和准軍事行動方面圍繞戰爭邊緣策略多創新一些戰法。抓住時機,果斷決策,速戰速決,讓對方確實感覺到戰爭離自己並不遙遠,戰爭就在自己身邊,使之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俄羅斯叫嚷要對支持車臣非法武裝的阿富汗塔利班恐怖分子基地進行導彈打擊,2003年美國在對伊軍事威懾的同時經常對南北禁飛區進行打擊等,都是這種戰爭邊緣政策的實踐性運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傳統的以攻城掠地為主的戰爭誘因逐漸過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尋求新的挑起戰爭和武裝干涉的誘因,超越國家主權干涉一國內政逐漸成為信息化戰爭的新誘因。這種誘因,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進行了嘗試,戰爭結果令北約極為滿意。
不知道你想問什麼從張召忠將軍的文章里找了幾段只能讓你了解了解。
㈦ 都說科技改變世界,那麼科技能否決定戰爭的勝負
不能。
高技術武器對於獲取戰爭勝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並不能決定戰爭專勝負,人民戰爭仍是屬決定勝負的靈魂。
例如:美國有隱身飛機可以到第三世界國的上空來去自如,對方的雷達根本沒法發現,但不是有這個東西就能夠打勝仗,六年花費超過七千億美元還未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就是證明。
(7)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擴展閱讀:
科技是現代戰爭的核心戰鬥力
誰擁有了科技優勢,誰就能掌握軍事主動、贏得制勝先機;誰忽視了科技進步,誰就會陷入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
唯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緊緊抓住和用好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迎頭趕上、奮起直追,才能點燃戰鬥力躍升的新引擎。
㈧ 軍事理論題
指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它是始於20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的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
2 (1)作戰力量數字化和集成化
(2)武器系統信息化
(3)就是指揮自動化,一體化
3 軍事高技術,是指應用於軍事領域的高技術.具體地說,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將對武器裝備,軍事理論和作戰樣式的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所謂軍事高技術,就是應用於軍事領域的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即已經應用或即將應用於軍事領域中,並對現代軍事和現代戰爭產生重大影響的高新科學技術群。 按照科學分類方法,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通常劃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層次。軍事高技術的體系結構是由科學體系中面向軍事應用的那部分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所組成的。它包括兩個層次,即軍事基礎高技術和軍事應用高技術。 軍事高技術的特點:高風險、高智力、高速度、高競爭、高效益、高保密、高投資! 軍事高技術的分類:從軍事高技術與武器裝備的關系來看,軍事高技術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支撐武器裝備發展的基礎技術,主要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性能推進與動力技術、模擬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二是直接用於武器裝備並使之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偵察監視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精確制導技術、信息戰技術、指揮控制系統技術、軍事航天技術、核化生武器技術、型概念武器技術等。
4 信息資源
㈨ 在現代戰爭中,往往發揮出決定性因素的武器是什麼
我認為來,以現在的國際形自勢來看,核彈使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我首先排除核彈(雖然核彈的確夠勁)。其他的武器多多少少都有作用,但是個人感覺最能決定勝負因素的是戰斗再沙場的士兵,士兵勇猛,戰斗水品高,那就能戰無不勝甚至反敗為勝,士兵貪生怕死或戰鬥力不強,那這場戰爭就已經註定了敗局。武器方面只要不是相差太遠(別用長矛對M4A1就行),就行。再者戰場的指揮者也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夠全面了解敵我雙方的優劣而調整戰略方針,制定詳細周密的進攻、防禦計劃也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所在。所以,我覺得,勝負的關鍵看的是指揮官和士兵的表現,而不是純粹的比拼武器裝備。(申明一點:我不是說裝備沒用,只是相對來說人的發揮更重要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