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民黨五次圍剿共產黨所發生過什麼事情
1、第一次圍剿:
由南昌出發的國民黨軍分三路縱隊,從袁水流域到贛江以東,一次次撲空,始終找不到紅軍主力。
紅軍的應對政策是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幾天後,紅軍總部偵察得知,敵第一縱隊司令兼第18師師長張輝瓚正大步向龍岡推進。毛澤東一直等待的機會出現了。
群山環抱的龍岡,中間是狹長的盆地,當地群眾又能幫助封鎖消息,是紅軍設伏的好場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擊敗國民黨軍10萬兵力,第18師師長張輝瓚被活捉,第一次圍剿結束。
2、第二次圍剿: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於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積極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
紅軍決定採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從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紅1方面橫掃七百餘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三萬餘人,繳槍二萬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後,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
3、第三次圍剿:
1931年7月,國民黨軍集結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趕赴南昌指揮,並請德、日、英軍事顧問參與戰事籌劃。
1931年11月10日黃安戰役打響,歷時43天,國民黨軍被殲15000餘人;1932年1月19日商潢戰役打響,歷時10多天,國民黨軍被殲5000餘人。
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圍了六安蘇家埠等敵據點,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歷時48天,國民黨軍被殲30000餘人,總指揮厲式鼎被生擒,第三次「圍剿」又以勝敗告終。
紅軍第一方面軍30000人,在毛澤東指揮下,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避敵主力,共殲敵7個師,17個團,俘15000餘人,繳槍20000支。第三次「圍剿」又以失敗告終。
4、第四次圍剿: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准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其部署是:以陳誠指揮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16萬餘人為中路軍,分3個縱隊,擔任主攻任務;以蔡廷鍇指揮第19路軍和駐閩部隊為左路軍,以余漢謀指揮的廣東部隊為右路軍,負責就地「清剿」,並策應中路軍行動。
1933年1月底,蔣介石到南昌親自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指揮這次「圍剿」,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經過黃陂、草台岡兩仗,國民黨近3個師被殲滅,1萬餘人被俘虜,第四次圍剿又以失敗告終。
5、第五次圍剿:
從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間,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
其部署為: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第1、第2、第3路軍,計33個師又3個旅。其第1路軍4個師又2個旅位於吉水、新淦(今新干)、永豐、樂安、宜黃地區;第2路軍6個師位於金溪、騰橋、崇仁地區。
以陳誠任總指揮的第3路軍18個師又1個補充旅為此次「圍剿」的主力軍,集結於南城、南豐、臨川地區。北路軍的任務是:由北向南,構築碉堡封鎖線,實施對中央蘇區的主攻。
以第3路軍在第1、第2路軍策應下,向廣昌方向推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由北路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的2個師扼守贛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軍維護贛江交通;總預備隊3個師位於撫州(今臨川)附近。
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11個師又1個旅,築碉扼守武平、安遠、贛縣、上猶地區,阻止紅軍向南機動,相機向筠門嶺、會昌推進,配合北路軍作戰。
西路軍總司令何鍵所部9個師又3個旅,和浙贛閩邊守軍5個師又4個保安團分別「圍剿」湘贛、湘鄂贛和閩浙贛蘇區紅軍,並阻止紅一方面軍向贛江以西和贛東北機動。
第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指揮6個師又2個旅,負責福建防務,並阻止紅軍向東機動。空軍5個隊配置於南昌、臨川、南城,支援作戰。
這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紅軍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使紅軍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經過一年苦戰,終未取得反「圍剿」的勝利。最後於1934年10月倉促命令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退出根據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五次反圍剿
⑵ 紅軍三次反圍剿勝利的標志是什麼
輝瓚紅軍和蘇區的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威脅。1930年10月,中原大戰一結束內,蔣介石便調兵遣將部署軍容事圍剿,准備在3至6個月內消滅紅軍,摧毀蘇區。圍剿的重點是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
從1930年冬到1931年秋,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積極防禦作戰方針,連續粉碎國民黨軍三次圍剿。同時,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贛等蘇區的紅軍也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⑶ 1930洪湖圍剿是國軍中央軍嗎
1930年10月,洪湖革命根據地發展到擁有監利、沔陽、潛江、公安、石首、華容、南縣等7座縣城和大片鄉村,縱橫達數百里。國民黨南京政府對此十分恐慌。11月,蔣介石令其第10軍軍長"湘鄂川邊區清鄉督辦"徐源泉指揮4個師又7個旅的兵力,採取分區重點圍攻,步步為營、逐步清剿的戰法,組織對湘鄂西地區的大規模圍剿,並把重點放在洪湖地區。
直魯聯軍徐源泉部組成的第10軍(1929年12月---1939年1月)
⑷ 20世紀30年代前期國民黨軍隊對紅色軍事「圍剿」的重點是啥
20世紀30年代,七國黨,國民黨軍隊對紅。
⑸ 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蔣介石調集國民黨軍隊對_、根據地連續發動了_、次大規模的圍剿。根據地軍民在_、_
這.個.問.題.實.在.無.聊.之.致.。如.今.大.陸.史.料.漸.開.,「國.民.黨.躲.在.峨.眉.山.上.,抗.戰.勝.利.了.下.來.搶.劫.」這.種.中.共.建.立.政.權.後.的.詆.毀.觀.念.,早.已.經.不.起.史.料.的.沖.擊.。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後.親.赴.抗.戰.陪.都.重.慶.,在.眾.人.面.前.高.呼.「蔣.委.員.長.萬.歲.」,以.表.達.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的.地.位.崇.高.敬.意.,由.此.就.可.見.一.般.。
毛.澤.東.在.建.政.後.,接.見.日.本.來.訪.賓.客.時.,多.次.表.示.,如.果.不.是.日.本.侵.華.打.擊.國.民.黨.,共.產.黨.不.可.能.奪.取.政.權.,共.產.黨.要.感.謝.日.本.軍.閥.侵.略.中.國.,亦.是.一.大.證.據.,其.言.如.下.: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偕.委.員.黑.田.壽.男.去.北.京.,對.毛.說.:..我.曾.經.跟.日.本.朋.友.談.過.。他.們.說.,很.對.不.起.,日.本.皇.軍.侵.略.了.中.國.。
毛.答.∶不.!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就.不.能.團.結.起.來.對.付.蔣.介.石.,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所.以.,日.本.皇.軍.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好.教.員.,也.可.以.說.是.大.恩.人.,大.救.星.。
(出.自.毛.澤.東.,《從.歷.史.來.看.亞.非.拉.人.民.斗.爭.的.前.途.》一.文.)
一.九.七.二.年.,日.本.和.中.共.建.交.的.時.候.,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向.毛.澤.東.道.歉.:對.不.起.啊.,我.們.發.動.了.侵.略.戰.爭.,使.中.國.受.到.很.大.的.傷.害.。
毛.澤.東.說.:不.是.對.不.起.啊.,是.你.們.有.功.啊.,為.啥.有.功.呢.?因.為.你.們.要.不.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話.,我.們.共.產.黨.怎.么.能.夠.強.大.?我.們.怎.么.能.夠.奪.權.哪.?怎.么.能.夠.把.蔣.介.石.打.敗.呀.?
(出.自.1972.年.9.月.27.日.,毛.澤.東.會.見.田.中.角.榮.等.來.訪.日.本.客.人.時.的.談.話.)
事.實.上.,蔣.中.正.對.日.抗.戰.的.思.想.,自.北.伐.統.一.時.期.就.有.了.。1927.年.6.月.,他.以.北.伐.軍.總.司.令.的.名.義.在.山.東.發.起.「斷.絕.對.日.經.濟.關.系.同.盟.」,號.召.全.國.民.眾.抵.制.日.貨.,八.月.他.因.戰.事.失.禮.和.武.漢.關.系.第.一.次.下.野.,隨.後.赴.日.本.,向.宋.美.齡.提.親.,並.且.晉.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田.中.首.相.勸.蔣.的.政.府.守.住.長.江.以.南.,不.要.和.在.東.北.的.日.本.駐.軍.發.生.沖.突.(乃.因.清.朝.積.弱.簽.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遺.留.),蔣.立.刻.駁.斥.,表.示.日.本.不.要.干.涉.中.國.統.一.。
1928.年.5.月.3.日.,國.民.黨.外.交.官.蔡.公.時.與.日.本.方.面.理.論.時.遭.日.軍.殺.害.,從.這.一.天.開.始.,蔣.在.日.記.中.每.日.寫.上.「雪.恥.」二.字.,直.至.抗.戰.勝.利.。
隨.即.,北.伐.成.功.,中.國.初.步.統.一.,展.開.建.設.工.作.,進.入.美.國.魏.德.邁.將.軍.所.稱.的.中.國.黃.金.十.年.,此.一.期.間.,中.國.各.項.建.設.,如.工.業.、鐵.路.、交.通.、對.外.貿.易.、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關.稅.自.主.,等.等.從.無.到.有.,其.實.就.是.為.長.期.抗.戰.做.完.全.的.准.備.。
當.時.蔣.雖.剿.共.,但.也.正.在.德.國.幫.助.積.極.組.織.一.只.現.代.化.的.精.銳.部.隊.。而.蔣.之.剿.共.,其.實.是.借.助.中.共.長.征.的.路.線.,尾.隨.中.共.進.入.當.時.半.軍.閥.、中.央.難.以.控.制.的.滇.、貴.、川.地.區.,以.為.長.期.抗.戰.基.地.做.准.備.。
蔣.介.石.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就.曾.預.料.戰.事.發.展.。他.認.為.日.本.會.進.攻.蘇.聯.,與.德.國.瓜.分.蘇.聯.,進.取.歐.洲.。因.此.戰.端.剛.開.之.時.,蔣.介.石.將.兵.力.集.中.到.上.海.,引.誘.在.北.方.地.區.的.日.軍.南.下.,又.將.抗.戰.中.心.遷.到.大.後.方.四.川.,使.日.軍.原.先.的.北.上.蘇.聯.戰.略.,被.迫.受.中.國.鉗.制.,並.最.終.如.蔣.在.戰.前.所.料.,日.本.開.始.放.棄.北.上.,而.南.下.太.平.洋.,爆.發.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使.美.國.加.入.世.界.大.戰.。
此.時.,歐.美.、蘇.聯.都.十.分.重.視.中.國.的.戰.略.地.位.。因.為.惟.有.中.國.能.夠.拖.住.日.本.,避.免.日.本.以.中.國.為.基.地.而.南.下.或.北.上.。而.中.國.以.惡.劣.的.軍.力.,與.強.大.的.日.本.皇..軍.糾.纏.持.續.如.此.曠.久.,成.功.將.日.本.的.南.北.戰.線.,拉.成.東.西.,是.世.界.上.任.何.反.法.西.斯.國.家.都.沒.能.做.到.的.。因.此.由.中.、美.、英.、蘇.構.成.的.二.戰.同.盟.國.家.,由.此.形.成.,中.國.地.位.百.年.來.首.次.與.西.方.列.強.平.等.,列.強.加.予.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逐.漸.廢.除.,中.國.被.譽.為.當.時.全.球.四.大.強.國.之.一.。
此.間.歷.史.,絕.非.在.此.能.夠.千.萬.一.,其.中.中.共.在.抗.戰.前.和.抗.戰.時.破.壞.抗.戰.(如.成.立.獨.立.在.中.國.之.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號.召.全.國.各.民.族.獨.立.出.來.、又.如.抗.戰.時.期.毛.澤.東.確.定.中.共.抗.戰.路.線.是.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發.展.、十.分.宣.傳.,導.致.中.共.核.心.人.物.張.國.燾.氣.不.過.,投.奔.國.民.黨.真.抗.日.陣.營.,又.如.中.共.在.抗.戰.後.期.突.然.發.動.黃.橋.事.變.,打.擊.抗.日.的.國.軍.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部.,殺.害.國.軍.一.萬.兩.千.人.等.等.)、張.學.良.無.知.導.致.西.安.事.變.等.(西.安.事.變.蔣.就.早.已.准.備.改.組.中.共.軍.隊.共.同.抗.日.,周.恩.來.還.曾.寫.投.降.書.給.陳.立.夫.表.示.願.意.接.受.中.央.控.制.,所.以.蔣.赴.西.安.准.備.與.周.恩.來.談.判.,但.不.想.張.學.良.無.知.,發.動.西.安.事.變.,導.致.中.共.談.判.的.籌.碼.加.大.,後.來.張.學.良.看.了.蔣.的.日.記.,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錯.,而.親.自.送.蔣.回.南.京.),均.有.歷.史.可.查.,在.此.也.不.需.贅.述.。
台.端.若.要.簡.略.了.解.此.間.經.過.,可.尋.找.觀.看.台.灣.民.間.所.拍.攝.的.抗.戰.記.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⑹ 20.1930年到1931年,在紅一方面軍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的基礎上形成了 A.鄂豫皖革命根據
中央革命根據地。
國民黨軍事「圍剿」的重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回黨的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在答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中央局。當時,毛澤東、朱德領導下的贛南、閩西根據地,是全國各根據地中力量最強的。中共中央決定將蘇區中央局和蘇維埃中央政府設在贛南根據地。
此後人們把紅一方面軍所控制的贛南、閩西根據地稱為中央根據地或中央蘇區——作者注)和紅一方面軍。從1930年冬到1931年秋,中央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進行了三次勝利的反「圍剿」斗爭。
(6)1930年十月國民黨軍事圍剿的重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根據地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是分不開的。在這期間,地方黨組織在根據地人民群眾中反復進行反「圍剿」斗爭的政治動員,領導人民群眾支援紅軍作戰。
根據地人民群眾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實際行動組織赤衛隊、交通隊、偵察隊、運輸隊配合紅軍,並掩護紅軍主力的轉移和集中。他們實行堅壁清野,使氣勢洶洶、長驅直入的敵軍在根據地內飢疲交困,吃盡苦頭,戰鬥力大為下降。
⑺ 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是指什麼事件
全面進攻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首先向中原解放專區發動大舉進攻,屬全面內戰爆發了。接著,國民黨軍隊向其他解放區進行全面進攻。
戰爭初期,國民黨在軍事和經濟力量方面占著明顯優勢。面對嚴峻的形勢,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同美蔣反動派斗爭的信心和勇氣。解放區軍民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經過八個月的作戰,人民軍隊殲敵70多萬人,敵人的機動兵力大為減少。國民黨全面進攻的計劃遂告破產。
重 點 進 攻
全面進攻被粉碎以後,從1947年春開始,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西北野戰軍採取「蘑菇」戰術與敵人周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領導人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陝北。在青化砭、蟠龍、沙家店等戰役中,西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隊3萬餘人。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美械裝備的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74師3萬餘人。至此,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被粉碎了。
⑻ 從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中央蘇區根據地取得了幾次反"圍剿"的勝利
4次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
2001-12-27 9:24:03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1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紅軍提出誘敵深入方針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辟了10餘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
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 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同時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組織實施。
10月20日前後,從湖南省和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方面抽調"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陸續進入江西省境內,在武漢的第19路軍也准備進入江西參戰。11月2日,魯滌平將集中江西境內的7個師又 1個旅編為3個縱隊。並限於5日前,第1縱隊第18師集結於樟樹,第24 師集結於豐城西北之贛江北岸,新編第13師集結於臨川;第2縱隊第 50師集結於西山萬壽宮,獨立第14旅集結於靖安;第3縱隊第77師集結於上高,新編第5師集結於高安;總預備隊第8師集結於南昌。企圖一舉消滅紅一方面軍於袁水流域的清江(今臨江)至分宜地區。
這時,紅一方面軍約4萬人正在中央蘇區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兩岸地區活動。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同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10月30日,總前委在羅坊會議上通過了這一方針,並決定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眾條件較好,便於爾後發展的贛江以東地區作戰。據此,中央蘇區黨、政、軍、民迅速行動,進行政治動員,實行堅壁清野,部署游擊作戰,建立支援紅軍作戰的組織等反"圍剿"准備。
紅軍主動退卻,國民黨軍一再撲空11月5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以紅3軍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率紅3軍團、紅1軍團第4、第12軍等部,從袁水兩岸東渡贛江,向靠近蘇區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豐、崇仁、宜黃之間地區轉移,並向樟樹鎮、臨川方向進逼。11月上旬,各路國民黨軍分別進到清江、新淦、黃土街、羅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紅軍已先期轉移而撲空。魯滌平得悉紅軍主力已東渡贛江,深恐紅軍奪取樟樹鎮、臨川,遂以第3縱隊仍在贛江西岸進攻,以第1、第2縱隊尾追過贛江,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並進長追,為保存軍力,待機破敵,即以少數兵力配合群眾武裝遲滯、消耗"圍剿"軍,主力於11月中旬分別由贛江以東新淦、崇仁、南城、南豐、吉水之間地區和贛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區,逐次向蘇區中部的東固、龍岡地區轉移。
18~20日,"圍剿"軍各縱隊分別進至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城等地,再次撲空,遂轉入就地"清剿",為進攻蘇區中心區作準備。12月初,紅20軍分散在富田、東固、龍岡地區活動,並與當地群眾在東固附近山頭構築假工事迷惑敵人;主力則秘密移至寧都縣黃陂、小布、洛口地區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岡、安福圩地區,抓緊整訓和籌措給養。
12月上旬,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確定於中旬開始,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為會攻目標,分進合擊。
並急電催調第19路軍由武漢入贛參戰;另調駐福建的第56、第49 師、暫編第2旅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至此,"圍剿"軍總兵力增至11個師又2個旅,共10萬餘人。為了加強指揮,設立了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魯滌平兼主任;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其部署:第6路軍第24師由蛟湖向東韶、洛口、寧都進攻,第8師由黃陂、南豐之線向廣昌、寧都、雩都(今於都)進攻,第56師經建寧向石城推進;第49師和暫編第2旅向瑞金、會昌推進;第9路軍第18師由永豐分經古縣、白沙向東固進攻,第50師由樂安分經招攜、藤田向龍岡、東固進攻,新編第5師由吉安經富田向東固進攻;第77師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軍第60、第61師經萍鄉分向萬安、泰和推進;第12師第34旅仍防守贛州。
紅軍適時反攻,打破"圍剿"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鑒於國民黨軍寬大正面的"圍剿"布勢及戰線拉長,間隙過大,兵力分散,且"圍剿"軍均非蔣介石嫡系部隊,派系復雜,難於協調等情況,於12月中旬在寧都縣黃陂召開總前委會議,再次縝密研究反"圍剿"作戰方案。
毛澤東等鑒於戰場態勢已利於紅軍反攻,決定選擇接近紅軍集中地的"圍剿"軍主力為殲擊目標,集中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割裂"圍剿"軍整個部署,然後各個擊破,粉碎"圍剿"。
為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方面軍派第12軍第35師赴興國東北約溪地區引敵西向並監視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抓緊進行政治鼓動和臨戰准備。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19~21日,新編第5師(後改稱第28師)、第18 師先後進占東固,未見紅軍主力,該兩師卻在濃霧中發生誤戰。第 50、第60、第61、第24、第8師分別進到招攜、萬安、泰和、草台崗、新豐、三坑等地。沿途屢遭紅軍小部隊和地方武裝襲擾、阻擊,交通運輸常被阻斷,故進展遲緩。24~28日,第28師進至因富,第18師先頭1個旅進到南壟;第50師進到源頭,准備續攻小布;第24 師經東韶進至洛口;第8師進到廣昌,先頭進至頭陂;第60師准備經贛州轉向北進,配合泰和之第61師進攻興國。紅一方面軍得悉第50 師欲孤軍進犯小布,遂於25日和27日兩次在小布設伏。但該師惟恐被殲,不脫離源頭陣地,紅軍伏擊未成,撤回原集結地待機。28 日,魯滌平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黃陂、小布、麻田地區紅軍發起總攻。其中張輝瓚率第18師第52、第53旅和師直屬隊,於 29日由東固孤軍冒進龍岡。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當即決定以一部兵力在赤衛軍、少先隊配合下,牽制源頭、洛口、頭陂之第50、第24、第8師;集中主力分左、右兩路秘密西進,求殲第18師主力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際。29日下午,方面軍在向龍岡前進途中,查明第18師主力已到龍岡,當晚確定圍攻龍岡的部署:左路紅3軍為右翼,於30日晨佔領木坑以北地區,繼向龍岡攻擊前進,紅12軍(欠第35師,指揮第64師)為左翼,於30日拂曉向表湖前進,以一部佔領龍岡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斷龍岡至南壟大道,從蘭石、茅坪攻擊第18師側後;右路紅3軍團、紅4軍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進,以一部到還鋪附近,向龍岡西北端之張家車攻擊前進,如上固無敵,主力向還鋪、張家車攻擊前進,以一部向下固、潭頭警戒。
在約溪地區的紅35師,於30日午前插至南壟、龍岡之間,配合紅12 軍主力攻擊龍岡,並向南壟警戒。方面軍總部30日進至小別附近的黃土嶺指揮。
30日晨,第18師第52旅為先頭,師部和第53旅隨後,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9時許,其先頭在龍岡以東小別附近,突遭居高臨下之紅3軍先頭第7師迎頭痛擊。張輝瓚誤認為是紅軍小部隊襲擊,自恃兵力、武器占優勢,遂組織部隊向紅軍陣地反撲。戰至中午,紅3軍全部加入戰斗,第18師亦展開兩團兵力猛攻,戰斗十分激烈。15時許,張輝瓚率4個團拼力向紅軍實施多路進攻,又被擊退。此時,紅4 軍和紅3軍團一部已插到張家車,截斷了第18師與東固、因富的聯系,並從側後向龍岡猛攻;紅3軍團主力佔領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陣地,切斷了敵從西北方向增援和龍岡之敵向西北方向突圍的道路。
至16時許,完成了對第18師主力的合圍,紅軍即發起進攻。張部向西北突圍未逞,全軍潰散。激戰至18時許,紅軍全殲第18師師部和2個旅,俘張輝瓚。
第18師主力被殲後,深入蘇區的其他各路"圍剿"軍聞訊退縮。其中,第50師於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潰逃,主力經南團撤往東韶。紅一方面軍總部當日決定,分左、中、右三路尾擊第50師主力。中路紅12軍經南團、琳池由西向東攻擊東韶;左路紅3軍團經頭陂由北向南攻擊東韶;右路紅3軍到達田營後,以主力牽制第24師,以一部迂迴東韶以東攻擊;紅4軍為總預備隊,隨紅12軍跟進;方面軍總部進到龍壇指揮戰斗。3日,紅軍中、左路相繼進抵東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穩之第50師發起攻擊,激戰至15時許,分別突破其防禦。但這時,因右路紅軍尚未迂迴到東韶東端,第50師余部乘隙向東和東北方向竄逃。紅軍奮起追擊,再殲其一部。此戰共殲第50師1個多旅。
東韶戰斗後,各路國民黨軍爭相撤離蘇區,在興國、泰和、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之線轉入防禦。至此,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被粉碎。此役,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的第一個戰役,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共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約1.5萬人,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
2006-8-16
1931年2月,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採取「穩打穩扎,步步為營」的方針,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大規模「圍剿」。3月下旬,國民黨軍18個師、3個旅、3個航空隊共20萬人集結完畢。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加緊進行反「圍剿」的各項准備。4月1日,國民黨軍分4路開始進攻。
毛澤東堅決主張採取誘敵深入方針,把敵人引到蘇區內,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粉碎敵之「圍剿」。5月10日,國民黨軍繼續向蘇區中心區域推進。13日,王金鈺部第28師和第47師1個旅,由富田分兩路向東固前進。紅一方面軍首長按預定計劃,決定趁該敵脫離其富田陣地的極好時機,集中兵力殲敵於運動中。16日,經一晝夜激戰,將其大部殲滅於富田、東固之間地區,取得首戰勝利。接著向東橫掃,19日在白沙截殲第47師1個旅的殘部和第43師一部,22日在中村殲滅增援之敵第27師近1個旅,27日攻克廣昌城,殲守軍第5師一部,31日攻克建寧城,殲守軍第56師3個多團。至此,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新華社發)
中央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6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調集23個師又3個旅,約30萬的兵力(其主力為蔣之嫡系5個師,約10萬人),准備分別從南昌、吉安、南豐等地向我中央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次「圍剿」。鑒於前兩面次「圍剿」失敗的教訓,蔣介石此次決定採取「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企圖先擊破紅1方面軍主力,摧毀我中央根據地,然後再實施深入「清剿」。
紅1方面軍在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乘勝發展進攻,6月初攻克黎川,進逼南豐、南城等地,主力分散在閩西的建寧、長汀、沙縣等地做群眾工作,遠離中央根據地中心區。這時紅1方面軍仍是3萬餘人,還沒有得到有力的休息和補充。面對敵人即將展開的大規模「圍剿」,毛澤東、朱德決定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遲滯敵人前進,主力則從閩西地區出發,繞道千里,回師贛南興國地區集中,積極進行「圍剿」准備。
7月1日,敵軍開始分路向中央根據地大舉進攻,但在我一部紅軍和地方武裝的阻擊、襲擾下,敵人不知我軍主力去向,處於盲目進攻狀態。紅1方面軍主力在敵「圍剿」開始後,由閩西建寧地區出發,沿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經安遠、寧化、長汀、瑞金,千里急行軍,於22日各部先後到達於都西北地區。在周密研究和分析當面敵情及戰場態勢之後,紅1方面軍決定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作戰方針,首先從敵人翼側打起,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31日,當紅1方面軍按計劃由興國向富田開進之際,被敵發覺,遂改變原定作戰計劃,決定實施中間突破,向東面的蓮塘、良村、黃陂方向突擊。敵人發現我軍在黃陂地區後,集中主力與我決戰。紅1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向東北方向佯動,調動敵人,主力向西急進,使敵疲於奔命。在我軍的不斷打擊下,敵被我拖得疲憊不堪,已無力再戰,蔣介石被迫於9月初下令「圍剿」軍總退卻。從8月7日至9月15日,我軍先後在蓮塘、良村、黃陂、高興圩、老營盤、方石嶺等地,六戰五捷,擊潰敵人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人,繳槍2萬余支,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經過這次反「圍剿」作戰,紅軍的全部作戰原則基本形成。
中央根據地三次反「圍剿」勝利後,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發展到21個縣境,人口250萬,面積5萬平方公里,成為中央蘇區的全盛時期。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新華社電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准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1933年2月12日晚,紅3、紅5軍團各一部向南豐城外圍陣地發起進攻,戰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禦。陳誠令守軍第8師固守,同時調兵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周恩來、朱德識破詭計,立即向中央建議實行戰略退卻,將主力秘密轉移到根據地內的東韶、洛口地區隱蔽待機,並以紅11軍偽裝主力,吸引敵人主力向黎川方向前進。
[被屏蔽廣告]
陳誠被紅11軍的行動所迷惑,遂以第1縱隊第52、第59師由樂安東進,第11師由宜黃南下,在黃陂、河口地區會合後向紅軍進攻,並堵截紅軍歸路。27日,敵第52、第59師分南北兩路東進,當其到達紅軍預設戰場時,紅軍突然發起攻擊。經兩日激戰,將其大部殲滅,俘敵第52師師長李明和第59師師長陳時驥。
陳誠吸取黃陂戰斗失敗的教訓,將其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改為中間突破,並將3個縱隊改編為前後兩個縱隊,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為分散敵人,創造戰機,周恩來、朱德以紅11軍進至廣昌西北地區,吸引中路軍前縱隊加快南進,同時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北移,准備側擊力量較弱的中路軍後縱隊。陳誠再次上當。
3月20日,敵中路軍前、後兩縱隊相距已近50公里。紅一方面軍總部抓住戰機,決定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殲滅敵人後縱隊第11師於草台崗、徐庄地區。21日,經一天激戰,殲敵第11師大部。至此,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基本被打破。
⑼ 從1930~1932年,弱小的紅軍反國民黨軍事圍剿,憑什麼獲得了四連勝
我認為是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以及紅軍戰士的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支持著他們。在當時惡劣的情況下,戰士們不怕犧牲,頑強戰斗,才是勝利的關鍵。
⑽ 國民黨的第一次圍剿紅軍(我記得是勝利的了)請盡量詳細點。。。謝謝
從一九三零年十月起,蔣介石先後調集十一個師另三個旅,即張輝瓚第18師、路孝忱新編第13師、羅霖第77師、公秉藩新編第5師(後改第28師)、譚道源第50師、許克祥第24師、毛炳文第9師、蔡廷鍇第60師、戴戟第61師、劉和鼎第56師、張貞第49師、第12師之馬昆第34旅、劉夷獨立第32旅、周志群新編第14旅,及三個航空隊,共十萬人的兵力,分布於樟樹、撫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閩贛邊地區,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准備向中央根據地的紅1方面軍發動第一次「圍剿」。這時,紅1方面軍有第1、第3兩個軍團,共約四萬人,部署於靖江至分宜的袁水兩岸地區,以戰備姿態進行群眾工作和籌款。在面臨敵人大規模「圍剿」的情況下,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行委,於十月十旬在新喻縣羅坊舉行聯席會議,確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紅1方面軍總部於十一月一日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隨即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反「圍剿」的准備。根據方面軍總部的決定,十一月上旬,紅軍主力從袁水兩岸地區轉移到贛江以東的新淦、吉水、永豐、安樂、宜黃、崇仁等地,以戰備姿態開展工作。與此同時,向部隊、地方幹部和人民群眾進行深入的政治動員,講清敵人進攻的必然性、嚴重性和紅軍實行戰略退卻、誘敵深入的必要性,說明我們一定能取得勝利的道理以及對付敵人「圍剿」的方法,統一思想,消除顧慮,增強勝利信心。另外,還在根據地內進一步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按照「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方針,分配調整土地,加強赤衛隊、少先隊等群眾武裝的訓練,實行堅壁清野,肅清反革命分子,籌措給養物資,充分發揮根據地黨政軍民的整體力量,造成取得反「圍剿」勝利的良好條件。
十一月五日,敵人首先向袁水流域推進,撲了個空,又繼續向贛江東岸逼進。紅1方面軍除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迷惑敵人,誘敵就我范圍外,主力實行「求心退卻」,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全部退到東固、南壟、龍岡地區。十二月一日,又秘密轉移到黃陂、小布、安福圩地區,蔭蔽待機,進行作戰准備。
十二月十六日,各路敵軍開始向我根據地中心區進攻,至二十八日,先後進占萬安、泰和、東固、源頭、廣昌、建寧一線,東西相距八百里。在我集結地域周圍的敵軍有五個師:左路第18、第28師進至富田、東固、南壟;中路第50師進至源頭;右路第24師進至洛口,第8師先頭進至頭坡。由於敵軍深入我根據地,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又不斷遭到紅軍和赤衛軍、少先隊的襲擾,士氣沮喪,飢餓疲憊等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造成了紅軍反攻的必要條件和有利態勢。
十二月二十五日,紅1方面軍總部在小布召開了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主持大會,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掛在主席台兩邊台柱上,右邊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左邊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他在反「圍剿」的動員報告中,還指出了殲敵致勝的六個條件:(1)軍民一致,人民積極援助紅軍;(2)可以主動選擇有利的作戰陣地;(3)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
口一口地把敵人吃掉;(4)可以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揀弱的打;(5)可以把敵人拖得精疲力盡,然後再打;(6)可以造成敵人的過失,乘敵之隙,加以打擊。
紅1方面軍總部,根據當面敵情,決定實行中間突破,先打第50師或第18師,打開敵人陣線的一個缺口,以便各個擊破,粉碎敵人「圍剿」。由於第50師不脫離居高臨下的陣地,我軍兩度由小布向北開進,又兩度忍耐撤回。十二月二十九日,敵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急於尋我主力決戰。該地區人民條件和地形條件均對我有利,敵人又是孤軍冒進,於是紅軍主力秘密西進,埋伏在龍岡附近山中。十二月三十日,當敵張輝瓚率其師部及兩個旅,由龍岡進至小別附近時,即遭我猛烈攻擊,邊張輝瓚在內的九千餘人全被殲滅。
張輝瓚師被殲後,在源頭的譚源師倉惶東撤。紅軍乘敵陣勢混亂,揮戈東向,星夜向東韶急進。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譚師退到東韶,立足未穩就遭我突襲,被殲半數,俘敵官兵三千餘人,殘敵向南豐方向潰逃,其他敵軍慌忙撤退,敵人的第一次「圍剿」遂被粉碎。
「圍剿」的敵人撤退以後,紅1 方面軍乘勝轉入進攻,至三月中旬,在永豐、樂安、南豐、廣昌、寧都等縣境內,消滅了一些地主武裝,恢復和加強地方武裝,發動和爭取了幾十萬群眾,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為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造志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