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樣才能培養軍事才能
確立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模式
丁永軍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知識軍事初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復雜,戰爭樣式發生變化,這些都向跨世紀的軍隊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江主席指出:"迎接新的軍事發展的挑戰關鍵在人才,人才是興軍之本,必須把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來抓。"我們要深刻理解江主席人才思想的內涵,確立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掌握育人用人的主動權。
一、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教育觀念
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明確提出"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改革是先導"。由此可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在軍事教育訓練機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軍軍事教育訓練面臨高技術戰爭對人才需求的挑戰,也要進行改革,以緊跟時代步伐,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根據當前民辦軍事院校發展的趨勢和國家教育改革的走向,軍事教育訓練應著重確立以下幾種觀念。
(一)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觀
確立科學的人才觀,就是要將傳統的適應近期任職需要的低層次人才觀念轉變為高層次、高素質的新型人才觀。軍隊院校教育所培養的是適應軍隊未來建設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培養能打贏高技術戰爭的人。長期以來,我們在軍事人才觀上存在許多不正確的認識,如認為軍事指揮人才不需要太高的學歷,片面強調軍事人才的第一任職能力等。在這種思想觀念影響下,我軍的院校教育注重專項專業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知識的廣度、堅實的基礎,缺乏進一步發展的潛力,難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
培養適應我軍未來建設需要、能打贏高技術戰爭的軍事人才,我們就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確立新型的人才觀。在未來高技術戰爭條件下,軍事人才只有大專學歷很顯然是不行的,缺乏工程技術基礎的指揮軍官與缺乏指揮管理知識的技術軍官已難以適應部隊建設的需要,高技術戰爭需要的是高學歷的軍事人才;高技術戰爭需要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軍事人才。為此,軍隊院校教育訓練要提高學歷層次,拓寬專業口徑,突出綜合性,打牢學員的科學文化基礎,培養既有扎實的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又有綜合性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集指揮、管理、技術於一身的復合型軍事指揮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承擔起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重任。
(二)確立超前教育觀
確立超前教育觀,就是將人才培養的著眼點放在培養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上的一種教育觀。今日的教育決定著未來的事業,辦教育必須有超前意識,樹立超前教育觀,真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們不僅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
在軍事高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軍隊院校教育訓練尤其要有前瞻性、超前性和預見性,必須考慮未來高技術戰爭對軍事人才的需求。我軍提出要在武器裝備並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實現以劣勝優,就要求我軍院校教育訓練必須摒棄那種只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而不顧長遠需要的短期行為和狹隘觀念,以部隊未來建設和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技術戰爭為服務對象,著眼於掌握未來高技術武器裝備和未來戰爭的需要培養人才,注重基礎教育,培養學員具有長遠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能力。要超前規劃院校教育訓練工作,將人才培養超前於武器裝備的建設,及早安排,協調發展,才能使軍事人才的知識和技能與武器裝備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正如江主席多次強調的"寧肯人才等裝備,也不能讓裝備等人才"。當前,我軍院校教育訓練的人才培訓規模就應該考慮5-10年以後部隊的需要,人才培訓的質量就應該考慮到10-30年後的需要。
(三)確立創新教育觀
確立創新教育觀,就是要實現由傳統的知識灌輸和經驗傳授向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創新型教育觀轉變。江主席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21世紀是創造的世紀,是國與國的競爭。打仗作戰歷來需要發揮人的創造性,以依據不同的戰爭條件、特點,因時、因地、因敵施變,靈活用兵,出奇制勝。軍事人才如果沒有創造力,墨守陳規,只憑經驗辦事,就不可能在你死我活的戰場競爭中取得勝利。在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戰爭的條件下,戰場迷霧漸漸消失,對處於劣勢一方的軍事人才來講,創造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沒有創造力,就無法在戰爭指導上勝敵一籌,實現以劣勝優。
確立創新教育觀念,從傳統的注重培養經驗型人才向注重培養科學型、創造型人才轉變。應認識到,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通過科學的方法,培養軍事人才能夠把自己已有的知識作為一樣工具與手段,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教育的著眼點不在於使人"接受"已有的一切,而是創造出新的一切。要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創造性的活動、討論、研究和實驗等,以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充分注意和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使學員的眼界更加寬闊,思想更加活躍,能夠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研究和把握所從事的軍事活動。
(四)確立終身教育觀
確立終身教育觀,就是要將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轉變為終身都要教育、學習的觀念。有的教育家認為,"終身教育觀念的提出可以與哥白尼式的革命相比,它是教育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終身教育孕育著真正的教育復興。"對於高等教育來說,任何一所高等學校都不可能教授給學生任何一個專業的全部知識,任何一個畢業於高等學校的專業人員都得不斷的學習,否則就會落後於時代。院校由傳統的"知識殿堂"變成"終生學習者的苗圃",高等教育要強調基礎為終生教育和終身學習打牢基礎。
軍隊院校教育也必須把繼續教育列為自己的任務。這種必要性比地方院校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先,軍事高技術發展不斷加速,高技術武器裝備不斷涌現,軍事人才必須不斷學習,以補充新知識,才能跟上世界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其次,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已經引起並將進一步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革,作戰方式、作戰理論、軍隊編成等都在不斷變化,軍事人才也必須不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適應這種變化,所以軍隊院校教育必須樹立終生教育的觀念。在辦學指導思想上,要認識到院校不是教育的終結,也不是為學員一生准備一切的地方;在教育思想上要確立為學員的終生學習打牢基礎的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要有利於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員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學員的發展潛力;在辦學任務和體制上,要重視發展繼續教育。
二、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只有在現實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思考和決策,才能真正獲得創造與創新的支點。但就新型軍事人才和能力的共性要求來說,在培養目標上要著重把握四個方面:
(一)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把學員培養成為堅定不移聽黨的話、跟黨走的人。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軍事人才政治素質的核心。只有政治方向堅定,才能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才能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繼承,也才能激發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看一個軍事人才合格不合格,首先要看在政治素質上過硬不過硬。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是做合格的新型軍事人才的最重要條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難當大任、難受重託。軍事人才政治方向堅定與否,是關系黨和國家興衰成敗的頭等大事,也是檢驗一個新型軍事人才政治上強不強的根本標准,檢驗一個新型軍事人才合不合格、稱不稱職的重要尺度。要加強軍隊管理,搞好軍隊建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教育軍事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素質人才只有善於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觀察與處理問題,在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才能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
(二)要有復合的知識結構,把學員培養成為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人。
前蘇聯洛莫夫上將等人所著的《科學技術進步與軍事上的革命》一書提到:"現代軍人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智力化',所以參戰人員都必須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豐富的技術知識。"戰爭往往是最早使用高技術的領域,現代高技術領域的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定向能技術等,正在改變著武器裝備性能和軍人的思維方式。它迫使人們必須以新武器系統、新的作戰樣式和新的戰略戰術進行戰爭。這是高技術戰爭的時代特點,也是高技術戰爭對軍事人才提出的時代要求。高技術戰爭迫切需要大批高層次、高水平,既懂軍事指揮,又懂軍事技術,特別是能夠掌握軍事高技術的軍事人才。軍人素質要適應戰爭的要求,並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沒有復合的知識結構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我們今後的人才培養,要朝著綜合性和復合型的方向努力,使新型軍事人才成為既精通某專業又具有廣博知識的一專多能的人才,著力培養一批知識淵博、才思敏捷、知人善任、長於綜合,而且軍事謀略豐富,熟諳世界戰略戰術,軍事技術知識廣泛,未來高技術戰爭需要的高檔次復合人才。
(三)要有旺盛的創新能力,把學員培養成為能解決現實問題,創造性工作的人。
恩格斯指出:"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必須尋求新的物質手段和新的作戰方法。只有創造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達到新的、更偉大的結果。每個戰史上因採用新的辦法而創造了新紀元的偉大的將領,不是新的物質手段的發明者,便是以正確的方法運用他以前所發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一支沒有創新能力的軍隊將難以立於不敗之地。軍事領域里的創新,要求軍事人才能夠展開想像的翅膀,用思維的獨創性、新穎性、批判性,駕馭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新奇方法戰勝對手。比如:我國古代田單的"火牛陣",孫臏的"減灶計",韓信的"背水之戰",諸葛亮的"八卦長蛇陣",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軍的"白德爾"計劃等,都是軍事人才合理想像、堅持創新的範例。戰史表明,富有創新精神的軍事領導者統率軍隊,能贏得勝利,贏得生存,軍事保守主義者只會喪師失地,甚至誤國害民。因此,我們在今後的軍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創新人才敢於走過去沒有人走過的路,敢於質疑設問,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本本,遇事問一個為什麼,力求有獨到見解。現代戰爭不斷呈現出諸多新變化,要適應這些變化,需要有非凡的勇氣,以變求實,以創新求發展;因循守舊,呆板盲從的思想,必然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四)要有合格的身心素質,把學員培養成為不畏艱難困苦、經得起復雜環境考驗的人。
毛澤東說過,身體是載知識之體,寓智慧之所,體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智慧和才能的發揮。克勞塞維蔣曾在《戰爭論》中專門論述了戰爭中勞累對人智力的影響。他舉例說:"如果讓人在凍得四肢麻木或渴熱難當,飢餓難忍和疲勞不堪的時刻來判斷戰爭中的事件,那麼能夠得到的在客觀上是正確的判斷就更少了。"所以健康的體魄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新型軍事人才的物質基礎,是一切高素質特徵。高技術戰爭要比以往任何形式的戰爭都復雜,其作戰范圍,發展變化,激烈程度都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戰爭所未曾達到的。此外,戰爭的環境具有巨大的破壞和殘酷性,這就要求新型軍事人才能夠在異常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和指揮戰斗,能經得住飢渴,抗得住疲勞,能經受得住各種緊張、激烈的作戰行動的考驗,並能忍受住傷痛,只有保持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在復雜多變嚴酷的環境中從容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因此,我們在培養軍事人才上要特別重視增進體質的訓練,鍛造軍人的體質、意志,激發進取精神,培養勇猛頑強的作風,以達到提高戰鬥力之目的。
三、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機制
隨著戰爭樣式、部隊編制體制的變化,院校教育訓練體制也必然要發生變化。為此,江主席要求我們,"要進一步改革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轉變體制結構,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作戰樣式的變化,軍隊編制體制勢必要作進一步調整,軍隊院校也要建立新型體制結構,適合未來軍事發展的需要。
要優化專業,增新去舊。優化專業結構,要有利於達成"復合型"各類人才的要求,要科學預測未來軍事斗爭和軍隊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增設一批新專業。要結合軍事人才培養的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努力提高辦學效益。在更新教學內容上要能不斷體現時代特徵,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充分體現理論性、學術性、前沿性。要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削枝強干,優化重組,加強基礎,壓縮專業,增加選修,減少必修;要廣泛開展學術研究交流,達成資源共享。
加快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生動,傳遞教學信息更加快速、准確、高效。實踐證明,現代教育技術,是解決教學內容多時間少、實驗多實物少、操作多裝備少等矛盾的重點出路,是節省資源、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種種跡象表明,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可能引發院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因此,應密切關注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動向,積極推進其在院校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加強教員隊伍素質質量建設。教員是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主體,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主力。鄧小平強調:"教師很重要,要選好,要有一個好的教學隊伍。"外軍也十分重視軍校教官隊伍的建設。以美俄軍為例,美軍院校教官隊伍中,90%以上獲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俄軍院校副博士以上學歷的教官佔49.3%,與美俄兩軍相比,我軍高學歷教員隊伍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已不能滿足我軍跨越式發展和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需要。為此,我們一定要把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員隊伍,作為實現軍隊院校教育新型軍事人才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來對待。一是要制訂嚴格的教員選拔標准,廣開才路,招攬人才,補充選留優秀畢業研究生,吸引優秀的學有所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充實到教員隊伍之中。二是完善培訓,進修和教員聘任制度。三是建立教員交流制度,採取輪換的方法與部隊交流,把一些素質好有部隊實踐經驗的軍官調整為教員。五是完善管理機制,進一步調動教員隊伍工作的積極性。按照"用事業吸引人,用政策激勵人,用情感團結人,用制度約束人"的思路,建立和完善教員隊伍管理機制,不斷增強教員隊伍的生機與活力。
❷ 希特勒有軍事才能怎麼樣
不怎麼樣。
希特勒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對發動二戰以及二戰中各國政治動態把握極其精準,在此指導下的軍事行動獲得了初期的完勝,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但在中期對蘇聯的判斷上完全錯誤,以致滿盤皆輸。
先看看軍事上的重大失誤所導致的後果:首先他在敦克爾克問題上,突然嚴令前線部隊停止進攻,致使英國主力部隊全身而退,導致後來對英國入侵計劃泡湯。這個奇怪的決定至今無人在政治上外交上和軍事上能夠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從希特勒當時理由來看,是根本不相信英法這么容易被戰勝,始終認為那裡是一個陷阱。這跟司馬懿見到諸葛亮的空城計一樣的反應,最低限度也打一下看看啊!更何況,那個時候德國空軍哪裡去了,以被徵用民船為主的大撤退,橫渡英吉利海峽2-3個小時那不就是活靶子嗎!總不會有「陷阱」了吧!如果當時全部俘虜英軍部隊,英國本土數年內就是個空城!是戰是和,主動權都在德國一邊。
其次是在對蘇聯的進攻上。更是從政治判斷錯誤導致軍事戰略錯誤,最終導致失敗。希特勒認為,斯大林血腥統治已經形成不得人心的獨裁,只要外力推動必然發生政變,蘇聯將不催自垮。德軍佔領莫斯科途中最多遇到蘇軍200個師阻擊。因此三路大軍以中路為主直驅莫斯科。結果是蘇聯沒有分裂,而且蘇軍被殲滅200個師後,德軍又受到200個師的阻擊,當這200個師再次被殲滅,打到莫斯科城下已經白雪皚皚,而在德軍面前又出現了200個蘇聯師!春季道路的泥濘已經決定無法繼續推進,只能調整。而這個調整就決定了突襲失敗,更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也正是這個喘息給了蘇聯翻盤的契機。
其三是在對戰爭的動員上。直至同盟國反攻逼近德國本土,德國本土的工業都沒有進入戰爭狀態。這直接導致前線的戰略裝備(坦克飛機)的數量被蘇軍碾壓,德軍的失敗絕非偶然的。
再說政治上。希特勒不僅完全錯誤判斷了蘇聯的政局走向,更完全錯誤判斷了英法和蘇聯會結成同盟一起圍攻德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低級錯誤:在亡國面前立場重要嗎? 不論哪個國家在政客操縱下都會為了贏而不擇手段的。也正是這個低級錯誤徹底斷送了德國。
只要看看在關鍵節點上的表現,就可以確定他是否真如一些人吹捧的那樣了不起了。
❸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怎麼樣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❹ 衛青有什麼突出的軍事才能
衛青雖然出身低微,但從小就嘗到戰爭帶來的苦難,經受了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養成一種勇敢無畏的尚武精神,他不但武藝高強,膂力過人,而且在長期實際斗爭中,學到了不少用兵作戰的軍事知識。在西漢的將領中,他可稱得上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軍事家。他臨戰身先士卒,為官兵樹立了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榜樣。他治軍有方,賞罰嚴明。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率六將軍出朔方高闕擊匈奴,獲得大勝,漢武帝格外施恩,封衛青的三個兒子為侯,衛青堅辭不受,並奏請皇帝對隨行有功的將校封侯賜爵,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元朔六年(前123年),右將軍蘇建隨衛青出擊匈奴,蘇建所部,與匈奴單於的軍隊相遇,激戰一日,全軍盡沒,蘇建隻身逃回,衛青問部下軍吏應如何處置蘇建。議郎周霸提出:「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衛青沒有採納,認為:不應因樹立自己的威信而斬殺大將,即使蘇建當斬,也必須奏請天子裁決,做人臣的又怎可擅自專殺於境外?軍吏們聽了,都稱贊衛青的話有道理。
衛青在戰術運用上,能夠做到根據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在幾次出擊匈奴的作戰中,由於漢軍長途跋涉,人困馬乏,而匈奴則是以逸待勞,在地理上佔有優勢,衛青看出了這一點,往往採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速決戰術,一鼓作氣,打敗敵人。這在河南之戰中表現得最為出。而在臨敵應變方面,衛青也表現出他的智勇兼備,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漠北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據史書記載:「青仁,喜士退讓。」當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汲黯,性情倨傲,好當面指責旁人的過失,不留情面,即使是皇帝有了錯誤,他也敢於直言進諫,無所顧忌,因此總是不得長久在位。這時衛青正權傾朝野,炙手可熱,而且他的姐姐又是皇後,一般大臣誰不慕而敬之!只有汲黯敢與衛青分庭抗禮。有人勸汲黯說:
「大將軍現在尊崇無比,群臣無不甘拜下風,您見大將軍不可不拜。」汲黯說:
「以大將軍的身份地位,居然有隻作揖不行跪拜禮的客人,不是更加重了他的聲望嗎?」衛青聽到汲黯的話,對他更加敬重,曾多次向他請教朝中軍國大事,對待汲黯遠遠勝過一般大臣。
正因為衛青既是文韜武略,智勇兼備,又能禮賢下士,嚴於律己,為維護漢朝的安定和統一而征戰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所以他受到漢武帝的特殊禮遇,死後隨葬在漢武帝的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境內)之側,其墓形很像匈奴境內的廬山,象徵著他生前的赫赫戰功。
❺ 歷史上,單論軍事才能,諸葛亮什麼水平呢
三國時期,出了個諸葛亮,確實是中國歷史之幸。說諸葛亮是文武全才,一點也不為過。他是古代名副其實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更是古代智慧人物的傑出代表。單論軍事才能,拿他與古代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如孫子,白起,蒙恬,項羽,衛青,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岳飛,戚繼光等相比,毫不遜色。
(火燒赤壁)
而劉備呢,他是否有諸葛亮的眼光和胸懷?他急著稱帝,連恢復漢室的勇氣都值得懷疑。要不是他逞一時之氣,為關羽報仇,傾舉國之力伐吳,結果大敗而歸,又怎麼會搭上了自己的一條命,還弄得蜀漢元氣大傷?劉備折騰出這么一個“幺蛾子”,你叫諸葛亮如何在知命人生之後,重整旗鼓,去爭奪別人的地盤?縱使這樣,諸葛亮還是努力去做了。五次北伐,他為蜀漢拼盡了自己最後的一點力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病亡於五丈原。@頭條歷史 @頭條讀書會 @今日頭條文化頻道 @美文
❻ 該具備怎麼樣的軍事條件,才稱得上是軍事大國
這個是根來據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源標准
以現代來說
1 擁有至少一艘航空母艦,能夠為遠洋軍事部署提供空中掩護
2 擁有至少8艘5000噸以上的驅逐艦,能夠在為航母提供護航外組成一支特混艦隊
3 擁有至少3艘可隨時動用的攻擊潛艇
4 擁有100架以上的第三代戰斗機
5 擁有2000輛以上的先進坦克
6 軍隊擁有較高的訓練水平----很重要一點,訓練開支不能低於購買裝備的開支
7 擁有足夠的運輸工具,能夠遠距離投放部隊
擁有如上條件的國家,能夠在距離本土超過1000公里的地區迅速部署一隻人數在5000人以上、訓練有素、裝備坦克等重型裝備的軍隊用於維護國家利益。
這樣的國家,應該能夠被稱為軍事大國。
❼ 陳賡有什麼軍事才能
陳賡,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生於中國湖南省湘鄉縣二都柳樹鋪。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參加愛國活動。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留校任連長、副隊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等戰役。
1926年陳賡赴蘇聯學習,1927年初回國。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在賀龍部任營長。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團長、師長。翌年因負重傷秘密到上海就醫,曾向魯迅介紹鄂豫皖紅軍斗爭事跡。1933年3月被捕,嚴正拒絕蔣介石的誘降。經營救脫險後到中央蘇區,任彭楊步兵學校校長。
在紅軍長征中,陳賡任幹部團團長,曾率幹部團一部搶占絞平渡,使第一方面軍主力順利渡過金沙江。到達陝北後任第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諸戰役。1937年2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兼任第一隊隊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旅長,率部開赴太行山區,參與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等戰斗指揮,繼而又轉戰平漢鐵路中段、魯西北和冀南平原。1940年任太岳軍區司令員,翌年任太岳縱隊司令員,參與領導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3年11月赴延安,人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率太岳縱隊參加上黨戰役。1946年7月後,率太岳軍區部隊轉戰晉東南,六戰六捷,在臨汾、浮山地區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第一旅。1947年8月與謝富治率領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一部,強渡黃河,進軍豫西,開辟豫陝鄂解放區,配合劉鄧和陳粟野戰軍,在中原地區進行戰略進攻。淮海戰役中,率第四縱隊,協同友鄰部隊在徐州以南切斷津浦鐵路,參加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任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所部橫渡長江,解放南昌,執行遠距離、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方針,入粵追殲逃敵,直插雷州半島,切斷白崇禧部海上退路,協同兄弟部隊進行粵桂邊戰役。繼又西進千里,直抵雲南邊陲,指揮滇南戰役,消滅企圖逃出國境的國民黨軍2萬餘人。
1950年2月,陳賡率部進駐昆明,先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1950年7月應邀赴越南民主共和國,幫助越南軍民進行抗法戰爭,取得邊界戰役勝利。
1951年,陳賡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1952年6月回國: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1954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8年9月兼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59年任國防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1950年初,胡志明秘密訪問中國,同毛澤東、周恩來會晤,就當時國際形勢和越南革命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商定首先發動一個邊界戰役打開局面,開辟從越南通往廣西的交通線。我黨中央決定派陳賡為代表,協助胡志明主席和越共中央組織邊界戰役,統一處理有關中國對越南軍事援助的各項問題;接著,應越南要求,中共中央又派出以韋國清為首的軍事顧問團,到越南協助軍事工作。
邊界戰役之前,越南抗戰處在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從全國土地面積看。解放區已佔一半,雙方拉鋸的游擊區約佔2/5,敵占區戶有1/10左右。但是,就軍事力量來說,法軍還占優勢。許多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還在敵人控制下,解放區被分割成互不相連的若乾片;南部平原有幾塊小解放區,中部山區有兩塊狹長的根據地越北山區是面積最大的中央根據地,和中國邊境相鄰,但被敵人嚴密封鎖著,法軍不斷對它進攻。這塊中央根據地只有100多萬人口,卻要養活近20萬軍隊和幹部。每年二三月間青黃不接的時候,群眾要上山採集木薯、野菜、野果維持生活,加上瘧疾的流行,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健康,越南民主共和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1950年7月7日,陳賡率領一個由政治、軍事和後勤幹部十餘人組成的工作組,還有一個警衛連和電台及其他人員,從昆明出發,穿過越南和越北的高山密林,前往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省。
那時正是雨季,山間小路,崎嶇泥濘,行軍十分困難。陳賡拖著傷殘的兩腿,忍著入越途中發作起來的牙痛,和大家一起徒步行軍,一路上談笑自若。他堅持調查研究,注意觀察群眾生活,認真聽取越方幹部匯報,盡量掌握有關越軍發展史、當前越南戰場形勢和法、越兩軍戰鬥力的材料。
根據越方幹部介紹,法軍當時的戰略意圖是:鞏固南部的佔領區;維持中部幾個較大據點,集中一半兵力在北部「圍剿」越軍主力。它首先加強越中邊界的防禦體系,作為封鎖越南、「阻擋共產主義勢力南下」的國際防線;同時,建立一條自海防經過河內、山西、和平直伸到寮國邊界的東西走廊,形成南北包圍夾擊越北中央根據地的局勢。他們對人口眾多,盛產糧食的北部平原地區進行殘酷的「掃盪」,奪糧搶牛,毀壞莊稼,切斷越北山區的糧源和兵源,企圖在經濟上困死中央根據地的革命軍民,扼殺年輕的越南民主共和國。
當時,越南武裝力量分為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主力部隊總數已有相當數量,雖有師、團、營、連的編制,但除在中國整訓和裝備的一個師和二個獨立團之外,其餘仍以連和營為單位,分散在全國各地活動,基本上還是一些游擊隊。法軍也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只是在重要據點或遇有重大情況,才臨時組織指揮部隊,調集幾個營在一起打仗,有時集中部分機動兵力,對解放區發動重點「掃盪」;有時投下傘兵,突然襲擊叢林中的越南軍政首腦機關。越北的敵軍,一個排還敢駐扎在一些孤立據點。敵機白天在解放區低空盤旋,猖狂地追趕、掃射公路上的行人。
陳賡了解法越雙方的力量對比以後,便反復琢磨怎樣在這個基礎上,幫助越南人民軍打開一個新局面。
7月27日,陳賡一行到達越共中央駐地,會見了胡志明主席。當天晚上,胡志明就和陳賡一起研究邊界戰役的作戰方針。經過商談,胡志明和越共中央接受了陳賡提出的建議,主要著眼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改變越北戰場敵強我弱的形勢,爭取完全主動,先打敵人的一些較小的據點,以取得勝利,積累經驗,鍛煉部隊,提高士氣,再逐漸進入大規模作戰,採取圍點打援的辦法,在野戰中大量消滅敵人的機動部隊,最後才能拿下高平、諒山等較大的據點。
7月31日,陳賡離開太原市,前往高平附近的廣淵,問越軍總部和韋國清率領的中國軍事顧問團會合,一起制定戰役作戰計劃。
當時,越南東北邊界地區敵軍共有13個營約11000人的兵力,布置在第四號公路北自高平南至諒山的一條線上。越軍集中兵力兩萬多,其中包括中央根據地的大部分戰略機動部隊,准備作戰。
陳賡提出以下的戰役指導原則:一、打殲滅戰,不打擊潰戰;二、集中優勢兵力、火力;三、先打弱的,後打強的;四、圍點打援,爭取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五、不打無把握無准備之仗;六、爭取首戰必勝。
具體作戰部署是:用兩個主力團首先進攻第四號公路上的東溪據點,從中間突破,三個主力團准備打援;派兩個營到七溪以南阻擊諒山方面的援兵,留少量地方部隊圍困和監視高平的敵人。如果七溪之敵出援,就在地形有利的地域殲滅之,然後進佔七溪;如果七溪守敵不出援,就在東溪戰斗解決後,乘勝全力聚殲之。最後以全部主力進攻高平,也力求誘敵出援,在野戰中殲滅之。整個戰役預計30—40天完成。
在考慮作戰計劃和整個戰斗過程中,陳賡都及時向中央軍委匯報請示。毛澤東十分重視越北邊界戰役,親自審閱陳賡的來電,並幾次代軍委起草復電。後來的事實證明,戰局的演變,完全按照毛澤東預料的情況發展。陳賡胸有成竹,始終掌握著主動權。
越軍總部把戰役作戰計劃下達後,各級幹部議論紛紛,有許多思想顧慮。陳賡通過個別談話和應邀對團以上千部作報告的形式,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有人提出,我們的力量有限,一開始就應當集中兵力消滅高平之敵。這樣打,雖然可能犧牲較大,但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如果先打東溪、七溪,再打高平,那時我們的力量已經消耗了不少,恐怕不一定能夠完成解放高平、突破法軍邊界封鎖線的任務。
陳賡指出,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否則即使能夠勉強攻下高平,也鞏固不了。進攻東溪比進攻高平容易得多,勝利比較有把握,而首戰勝利,對整個戰役影響很大。我們在東溪把敵人打痛,七溪、諒山之敵可能前來增援,就給我軍提供在野戰中殲敵的好機會。當然在作戰過程中我軍也會消耗一部分力量,只要有計劃地准備補充,我軍將是越打越強,而不是越打越弱。
還有人提出,一開始就突然進攻高平,敵人沒有準備,來不及增援,如果先打東溪、七溪,敵人就會加強高平據點的工事和兵力,增加我們進攻的困難。
陳賡說,高乎三面環江,背靠大山,工事比較堅固,守敵多。進攻高平要渡江作戰,而且只能從一面進攻。這樣,既要打縱深,還要准備打增援的傘兵,我軍缺乏攻堅戰斗的經驗,困難很多。乘敵不備,突然進攻,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決我們在戰術上和技術上的全部困難。如果先在東溪和七溪消滅東北邊界地區的一部分有生力量,高平之敵陷於孤立,軍心動搖。而我軍則屢戰屢勝,戰斗經驗多了,勝利信心更足了,那時再打高平,就不會是更加困難,而是更加容易。
有人說,我們沒有連續作戰的經驗,體力又不好,連打幾仗,恐怕堅持不下來。
陳賡說,既然如此,就更不應該先啃硬骨頭,而要先進攻敵人比較弱的據點。先打弱的,後打強的,強的也就變弱了,部隊沒有連續作戰經驗,體力差,解決的辦法是改善伙食,以及在戰斗實踐中加強鍛煉。
陳賡善於抓重點、抓關鍵問題。關鍵的問題他都是親自抓,親自處理。他精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這一次陳賡針對越軍幹部的思想顧慮,通俗、具體、透徹地闡明了邊界戰役的指導原則,許多聽報告的同志都說,陳賡給他們上了一堂精闢而生動的軍事辯證法課,很解決問題。
9月中旬,部隊政治動員和後勤准備工作基本完成。16日拂曉,越南人民軍向東溪附近幾個外圍據點發起進攻,邊界戰役從此開始。當天黃昏,越南人民軍以兩個團加兩個步兵營和3個炮兵營的兵力,聯合進攻東溪。午夜,前線指揮部來電話說,我軍已攻進市區,戰斗即將結束。後來又說主要陣地未得手,天亮前已撤出戰斗。
17日上午,陳賡親自去越南人民軍總部,幫助尋找16日晚部隊攻不進去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各級指揮都不敢靠前,通訊聯絡又組織得不好。爾後要求他們重新調整部署,准備再戰。
17日黃昏,越軍第二次向東溪發動攻擊,並根據陳賡的建議把進攻重點放在北面和南面,18日晨3時,突襲敵軍大營,最後全部殲滅東溪守敵。
東溪首戰告捷,意義重大,極大鼓舞了越南軍民的土氣。
❽ 許世友將軍只是武功高,但是實際的軍事才能怎麼樣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如果僅僅是單純的武功高無非就是沖鋒陷陣一個高級尖刀而已。
不談軍事功績,僅僅是歷經整風、動亂年代全身而退,這個僅僅是依託信任就能做到的?
許世友是有大智慧的,不僅僅是體現軍事戰略上的。
❾ 什麼樣的軍事條件才算得上是軍事大國
要成為軍事大國,除了常規海陸空三位一體,還得具備信息後勤等特殊力量。
❿ 蒙哥馬利的軍事才能怎麼樣
其實蒙哥馬利的復軍事才能制還是不錯的,至少毛主席對他評價很高。另外從蒙哥馬利訪華時到直接到操場查看訓練士兵看是否由軍官頂替,入公共澡堂查看顧客身體狀況看是否有飢荒發生等事來看,蒙哥馬利做事非常嚴謹,同樣在體現在軍事指揮上也是非常嚴謹的。另外蒙哥馬利非常重視軍事後勤,這點很多名將做的就不如他。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蒙哥馬利軍事指揮才能並非某些人說的那麼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