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軍事思想代表作的是哪部
中國古代軍事來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源是《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❷ 《孫子兵法》出現以前我國已出現專門的軍事文獻
《孫子兵法》出現以前我國已出現專門的軍事文獻是《軍志》和《軍政》。
《軍志》是我國早已失散的一部古代兵書,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一部兵書。
《軍志》成書年代,從戰國前期的重要文獻《左傳》等曾多次提到過它,而且援引它的文字,可以證明它成書於西周時代。這樣,它較之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要早一個多世紀,因此,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散見的一部兵書。
與此同期,除《軍志》之外,散見於文獻的還有《軍政》問世,如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就保存了《軍政》的話。
(2)軍事文獻代表作是什麼擴展閱讀:
《軍志》作為西周時期的軍事代表作,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軍事思想。為我國古代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找到了例證。從《軍志》逸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主要軍事觀點。
《軍志》中說:「有德不可敵」。那麼「德」的最初含義是什麼?「德」的觀念最初提出是殷人。「『德』就是『得』,就是做事做得適宜,於人於己都過得去,無愧於心,這就是『德』,也就是『得』」。
「德」施於政治上,就是德政。周人對商早期的德政還是十分憧憬和稱道的,周人曾這樣贊頌過:「殷先哲王以『德』的方式,來使人民心悅誠服地供役使,我是想望著的。」又說:「以前,殷先哲王,除了倡導天威,使被奴役者知所警惕外;最重要的,又能崇『德』敬業,使被奴役者悅服。」
❸ 西周時期的主要軍事文獻有哪些
西周來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兩部以軍源事為主題的文獻著作《軍志》,《軍政》。雖這兩本書早已失傳。但春秋時期的著作《左傳》,《孫子兵法》等都引用了該書的部分文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戰國時代我國兵法之大成,具源自於此。
《左傳》有三處引用了《軍志》的文字:
僖公二十八年謂:「《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敵。』」
宣公十二年謂:「《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志。』」
昭公二十一年雲:「廚人濮曰:『《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通典》記唐軍事家李靖曾引用《軍志》謂:「《軍志》曰:『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飢飽勞逸,地利為寶。』」
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引用了《軍志》兩段文字:
「《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陳(陣)。』」
「《軍志》曰:『陣間容陣,足曳白刃;隊間客隊,可與敵對。前御其前,後當其後;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魚貫,立為雁行,長以參短,短以參長。回軍轉陣,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奔進,退無速走,四頭八尾,敵沖其中,兩頭俱救。』」
❹ 宋至前清的軍事思想代表作或代表人物有哪些
1、《武經七書》:
《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由官方發行的軍事教科書。全書共二十五卷,分七種:孫子三卷、吳子兩卷、司馬法三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三卷、尉繚子五卷、黃石公三略三卷、黃石公六韜六卷,由這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2、《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是明代戚繼光創作的軍事著作,屬於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尤其是反映了火器發展一定階段上作戰形式的變化。成為明朝軍隊熱兵器化的佐證。具有較高的軍事學術價值。該書在明朝萬曆壬辰戰爭時期傳入朝鮮,被奉為軍事科學經典大量刊印。
3、《車營扣答合編》:
車營扣答合編是明代的軍事著作。該書通過問、答、說,對車營及車營作戰中的108個問題作了詳細的回答和解說,涉及車營編組方法、陣法布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內容,重點是論述車營的戰法。
4、《武備志》:
《武備志》是明代重要的軍事著作,屬於中國古代字數最多的一部綜合性兵書。《武備志》的編輯、刊行,對改變明末重文輕武,武將多不知兵法韜略,武備廢弛的狀況有現實性的意義。它設類詳備,收輯甚全,是一部類似軍事網路性的重要兵書。
5、《治平勝算全書》:
《治平勝算全書》是清代軍事著作。12卷,約15萬字,陣圖、兵器圖455 幅。全書對戰場選擇、治軍、兵器使用、城池攻守、火攻水戰等分類輯述。書中十分重視軍容、軍紀、軍威、士氣、號令的養成訓練。
❺ 國防軍事論文有哪些
參考文獻: 1、許和震.開展創新教育培養新型軍事人才 [J].中國軍事教育,內2002,14(6). 2、朱如珂.軍事教育學,容第2版[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3、張煒,關於中國軍事外交的理論探討,中國軍事科學2004年第3期第17卷第3期 4、張煒:中國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5、軍隊院校外訓教學工作評價及其指標體系的理論研究,海軍工程大學學報: 綜合版, 20066、SIPR1年鑒2002軍備、裁軍與國際安全.
❻ 世界十大軍事著作是那幾部
「兵學聖典」——孫武《孫子兵法》
西文軍事經典——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改變世界的書」——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當代東方軍事理論巨著——毛澤東《論持久戰》
間接路線戰略之源——利德爾·哈特《戰略論》
西方軍官必修教材——若米尼《戰爭藝術概論》
一部震驚世界的書——索科洛夫斯基《軍事戰略》
開創空軍新時代的論著——杜黑《制空權》
西方大戰略理論代表作——柯林斯《大戰略》
戰術訓練與戰斗原則指南——蘇沃洛夫《制勝的科學》
(6)軍事文獻代表作是什麼擴展閱讀:
以下是《孫子兵法》全部內容的主要歸納: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
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
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第二篇《作戰篇》
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作」是「製造」「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准備和籌劃,屬於「未戰而廟算」的范疇。本篇繼《計篇》之後,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第三篇《謀攻篇》
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
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准備。
第五篇《兵勢篇》
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
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三、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軍爭篇》
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第八篇《九變篇》
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第九篇《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四、軍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五、特殊戰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第十三篇《用間篇》
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❼ 西周時期的主要軍事文獻有哪些
西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兩部以軍事為主題的文獻著作《軍志》內,《軍政》。雖這兩本容書早已失傳。但春秋時期的著作《左傳》,《孫子兵法》等都引用了該書的部分文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戰國時代我國兵法之大成,具源自於此。
《左傳》有三處引用了《軍志》的文字:
僖公二十八年謂:「《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敵。』」
宣公十二年謂:「《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志。』」
昭公二十一年雲:「廚人濮曰:『《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通典》記唐軍事家李靖曾引用《軍志》謂:「《軍志》曰:『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飢飽勞逸,地利為寶。』」
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引用了《軍志》兩段文字:
「《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陳(陣)。』」
「《軍志》曰:『陣間容陣,足曳白刃;隊間客隊,可與敵對。前御其前,後當其後;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魚貫,立為雁行,長以參短,短以參長。回軍轉陣,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奔進,退無速走,四頭八尾,敵沖其中,兩頭俱救。』」
❽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內》又稱《孫武兵法》、《容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❾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
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准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干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
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
《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後,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線、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
❿ 一篇關於軍事的論文參考文獻都有什麼呀
比較權威的有:中國人名解放軍軍語和軍事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