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四川岳家山軍事基地

四川岳家山軍事基地

發布時間:2021-03-03 09:23:02

Ⅰ 中國第一位空軍英雄

樂以琴
(1914—1937)
四川蘆山縣人。年,樂以琴畢業於成都華西協合高級中學,隨後考入濟南齊魯大學文理學院。「九一八」事變後,樂以琴決心投筆從戎。1933年,樂以琴考入了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經過兩年的學習,畢業成了一名中國空軍。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樂以琴首戰日軍就擊落4架敵機,被譽為中國空軍「四大金剛」之一。同年12月3日,在南京保衛戰時,樂以琴的戰機中彈,跳傘時頭部受重傷不幸去世,年僅23歲。
少小立志
樂以琴原名樂以忠,1914年11月出生於四川蘆山縣。其父親樂和洲曾是清朝的武舉人,他為人忠厚、正直,辭官不做,歸家侍奉父母。他有兩個弟弟,兄弟三人一直沒有分家。三兄弟一共有 17個子女,其中男孩子有10位,樂以琴在男孩子中排第6位。在這個大家庭里老大樂和洲主內,老二在外經商,老三從軍。樂以琴的母親為人溫和、慈善,文學修養頗高,是鄰縣一大家閨秀,她幼年隨家裡的男孩在家讀書,因而學識很高。嫁到樂家以後,她不但主持家政,撫育子女,而且擔任家庭教育之責。
小時候樂以琴愛坐在母親的膝前聽她講故事,母親最愛講岳飛的故事,說他們家都是岳飛的後代,當年秦檜為了斬草除根,到處緝拿岳家後代,他們這一支為了逃避追捕輾轉來到四川蘆山,被迫改姓樂。後來樂以琴曾撰文說起這事,他認為這是母親故意說來勉勵他的。
樂以琴讀小學時,有一天到同學家裡去玩,看見同學哥哥養的小金魚、小兔子很可愛,院子里還種植了自己家裡沒有的雞冠花。他就向同學的母親說,想買一對金魚回家自己飼養。誰知第二天,同學母親親自上門帶了5對金魚送給樂以琴。不久,樂以琴又把兔子和雞冠花都弄到家裡來飼養和栽培。9歲那年暑期,他和兄弟與鄰居小孩在屋後樹林里捉了500多隻不同品種的蝴蝶。從此他就愛上動植物,夢想長大以後當生物學家。
投筆從戎
1929年,樂以琴在家鄉初中畢業後來到成都,就讀於華西協合高級中學。在華西協中,樂以琴的體育成績非常好,他跑得快,是學校有名的田徑運動員,還曾代表四川出席全國運動會。1931年,樂以琴中學畢業,他立志考入大學學生物,而父親卻想讓兒子學醫。樂以琴的哥哥、姐姐有七八位都是學醫的,大哥樂以勛畢業於山東齊魯大學醫學院,姐姐樂以成畢業於成都華西協合大學,是四川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生。
1931年,樂以琴考入了濟南齊魯大學文理學院學生物學。剛進校不久,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樂以琴看到無辜同胞被日軍殺害,很憤怒,渴望從軍殺敵。1932年冬天,報上刊登了中央航空學校招收第二期飛行生的啟示。樂以琴下定決心投筆從戎,報考航校。
1933年春天,樂以琴得到了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的復試通知書。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是中國現代航空教育的搖籃,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航空訓練隊。1930年,蔣介石決定在該航空訓練隊的基礎上,擇址杭州筧橋,擴建為中央航空學校。1932年,中央航空學校在筧橋正式成立並對外招生。
復試後樂以琴被航校錄取了,他入學時的隊長是人稱「獨臂飛將軍」的石邦潘,石將軍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戰役中擊落日軍「13式」艦載殲擊機1架,隨後被日機擊傷失去一臂,是抗戰第一位擊落日機的中國飛行員。樂以琴經過6個月的新兵訓練學習後,順利地通過考試,1933年9月1日被編入筧橋空軍第二期,進入航校學習飛行技術。
筧橋航校的飛機駕駛學習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3級,每級4個月的學習時間。初級和中級學習基本飛行,高級專門學習驅逐、攻擊、偵察和轟炸飛行。每級飛行訓練結束都要進行考核,考試合格方能進入下一級的訓練,不及格的學員予以淘汰。
在筧橋航校機場,樂以琴被分在第十組,他的教官是高志航。高教官是留法學航空的,回國後入航校第一期,畢業後任飛行教官。航校的生活不同一般的大學,樂以琴他們從早到晚沒有一點空閑的時間,上午飛行,下午上課,晚上自習。飛行訓練也是非常嚴格,一有差錯就要被罰。樂以琴就有兩次被罰,一次是在中級飛行訓練中,樂以琴起飛不慎被罰立正5分鍾;另一次是在高級飛行訓練中,樂以琴飛出了教官指定的范圍,被罰一天禁閉。
1935年,樂以琴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畢業。
首戰告捷
1936年,樂以琴被編入由他的教官高志航任大隊長的第4大隊22中隊,樂以琴擔任分隊長,駕駛美國產的霍克鷹式雙翼單座戰斗機,他的座機號是2204。
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人民進入了全面抗戰時期。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14日下午,早已潛伏在河南周家口機場的第4大隊,接到命令全隊緊急飛往杭州筧橋機場和安徽廣德機場參加上海保衛戰。而此時,日軍為了摧毀中國空軍,派出了兩隊共18架轟炸機,分別偷襲筧橋機場和廣德機場。在大隊長高志航的帶領下,21中隊率先對日本空軍展開了空中打擊。在十多分鍾的空戰中,擊落日機3架,其中兩架都是高志航打下的。樂以琴所在的22中隊和23中隊趕到廣德機場時,機場已遭敵機轟炸。八一四空戰第4大隊狠狠打擊了日軍,更嚴峻的空戰在等待著中國空軍。
第二天,日本海軍航空隊派出了34架飛機直撲筧橋機場,第4大隊起飛迎戰。樂以琴首次與日本空軍交戰就顯示出他出色的本領。他沉著、機智、敏捷地駕駛著戰機猶如蛟龍般在敵機中穿梭,見准時機扣扳機,一串子彈射向敵機。敵機應聲冒煙栽下去,樂以琴旗開得勝打下了一架日機。大隊長高志航、23隊梁添成也分別擊落敵機一架。越戰越勇的樂以琴抓住時機再次對准日機猛烈開火,親眼看見被他擊中的敵機在空中爆炸成碎塊墜落下去。日軍航空隊被中國空軍第4大隊打得四處逃竄。樂以琴緊追逃跑的敵機,從杭州的筧橋一直追到紹興曹娥江上空,樂以琴把最後的子彈都射向了敵機,又打下了兩架日機,一架栽入曹娥江中,一架墜落於山麓中。空戰結束後,樂以琴不解氣地對戰友王倬說:「他媽的,我打下一架日機後,怒火未息,我摸摸自己腦袋還在,身上也沒有出血,反正自己已經夠本了,於是又向第二架、第三架日機追去並瞄準開火,直打到第四架往下掉的時候,兩挺機槍里的子彈已打完,汽油也用完了,只好放其他敵機逃生。」
八一五空戰第4大隊共擊落日機6架,樂以琴一個人就打下4架。中國空軍首戰大捷,一時震動了整個世界。世界各大報紙和通訊社都報道了此次戰況,美國報紙稱「高志航首建奇功」,蘇聯通訊社報道「樂以琴一口氣擊落敵機4架」。
一次空戰中單機擊落4架敵機是抗戰時中國航空史上的奇跡,這真是大長中國人的志氣,滅日本人的威風。人們把高志航、樂以琴、劉粹剛、梁添成稱為中國空軍「四大金剛」。
不幸捐軀
按國際慣例,凡在空戰中擊落敵機5架以上的飛行員被稱作「王牌飛行員」。八一五空戰樂以琴擊落敵機4架,8月21日,樂以琴奉命阻擊日機,在上海西郊又擊落兩架敵機。從8月15日到21日,僅僅7天的時間,樂以琴就打下了6架日本飛機,因而樂以琴是我國空軍史上第一位王牌飛行員。
淞滬會戰時,樂以琴奉命飛往浦東,在張發奎炮兵陣地上空與日機作戰,他的戰機不幸中彈,失去控制。樂以琴從4000多米的高空跳傘,然而日軍卻不顧國際公約,對喪失戰鬥力的樂以琴開槍射擊。幸好沒有被日軍擊中,樂以琴著陸後被當地民眾送回了基地。隨後,樂以琴調防南京。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當時我國工業落後,不能自己製造飛機,從國外購買的戰機跟不上戰場上的消耗,而日軍卻自己能生產飛機,源源不斷補充到前線。因而中國空軍戰機越戰越少,到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時,中國空軍能飛上天的戰機已不足20架。12月3日,中國空軍只有樂以琴和董明德兩人升空對付數十架日機。面對眾多的敵機,樂以琴毫不畏懼,他用嫻熟而高超的飛行技巧在敵機中穿梭飛行,他利用兩架企圖左右夾擊他的日機相互碰撞,日機在空中爆炸而亡。激戰中,樂以琴的戰機中彈,飛機冒著濃煙向下墜落,他被迫棄機跳傘。有上次跳傘被日軍在空中射擊的經歷,樂以琴決定冒險推遲打開降落傘的時間,這樣可以縮短在空中降落的時間,減少被日軍射擊的機會。不幸的是開傘時間晚了一點,他落地時頭部受重傷去世,年僅23歲。
為了展現英勇的中國空軍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精神,1939年,中央電影攝影場以樂以琴、閻海文和沈崇海三位空軍烈士事跡為素材,拍攝了一部電影《長空萬里》。演員的陣容強大,有著名的演員白楊、金焰、高占非、王人美、魏鶴齡等參加。1941年12月在重慶公映。
時隔36年,台灣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再次以高志航、樂以琴、劉粹剛、沈崇海、閻海文等空軍在淞滬戰爭時打擊日寇的八一四、八一五空戰的事跡,拍攝了電影《筧橋英烈傳》,於1977年公映。該片榮獲第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彩色影片攝影獎、最佳剪輯獎 、最佳錄音獎。
2011年,華誼天意影視有限公司又以高志航、樂以琴、劉粹剛、沈崇海等抗戰時期的空軍英雄的故事拍攝了30集電視劇《遠去的飛鷹》在全國電視台播映。

Ⅱ 岳飛將軍後代今在那裡.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初抗金名將。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後遭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致死。淳熙五年(1178),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改溢忠武。《宋史》有傳。著有《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詞《滿江紅》是千古絕唱的名詞;「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是千古名言。

核心提示

黃梅縣有「三寶」:黃梅戲、五祖寺、「岳墳」。

所謂「岳墳」,並非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飛墓,而是他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在黃梅縣的人生歸宿。

據史料記載,當年岳飛被害於風波亭之後,岳震、岳霆逃到黃梅縣避難,並世代繁衍生息。民族英雄岳飛的血脈和精神在這里得到傳承、光大。

祭「岳墳」、拜「武穆古楓」、打「岳家拳」、賞「岳體」書法、吃「油炸檜」、唱《滿江紅》,這成了黃梅縣三千多岳飛後裔的特殊「胎記」。

「岳墳」「精忠報國」,精神象徵

10月22日,秋風陣陣,記者來到黃梅縣苦竹鄉養馬村聶家灣,拜謁老樹坡上的「岳墳」,憑吊忠魂。

大墓前有一塊石碑,刻有「大宋敕封朝奉大夫岳震、朝散大夫岳霆之墓」。

中華岳飛思想研究會黃梅分會秘書長、岳飛第二十八代後裔岳和軍說,古墓碑已於1958年被人抬去修水庫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許多人把自己祖宗的墓碑搬去搞建設。岳和軍曾懸賞1000元想找回古墓碑,但至今沒有音訊。

現在的「岳墳」,已是黃岡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岳和軍說,北京一個岳飛後裔巨商多次前來考察,想投巨資把「岳墳」打造成表現「精忠愛國」思想主題的紀念地。

岳震、岳霆為何不在西湖陪伴父親,為何不落葉歸根河南湯陰,卻長眠於吳頭楚尾的黃梅縣?

據史料記載,公元12世紀初葉,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金兵長驅直入,綿延鄂豫皖的大別山便成為南宋王朝長江以北的最後防線。

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的黃梅縣軍事位置突出,而該縣五郎關(即今日的養馬嶺)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130年,岳飛帶著年僅10歲的四子岳震,率軍鎮守五郎關,沉重打擊金兵。

正當岳家軍凱歌高奏之時,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鼓噪議和,昏君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不得不班師南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風波亭。

據清代《黃梅縣志》、《岳氏宗譜》記載,岳飛死後,秦檜密令追殺岳飛家族。岳霆、岳震為避滅門之禍,逃至五郎關下的聶家灣,繁衍生息,世代相傳。

養馬村71歲的村支書聶和發,帶著記者尋找岳震、岳霆的遺跡。雖經800餘年的滄桑,聶家灣的岳家居宅、岳家花園、岳家學堂的遺址,教拳習武的演武場、操練兵馬的養馬嶺、伏馬槽等場地,仍歷歷在目。

「岳家拳」《武穆遺書》,驚現天下

岳家拳以短小精悍、朴實無華、實戰性強聞名。

黃梅是國家命名的「武術之鄉」,獲此殊榮就在於有岳家拳。當年,金兵被岳家拳打得聞風喪膽,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

岳飛一生有文武兩部著作,但世人只見其慷慨激昂的詩詞歌賦和散文(即逝後被輯成的《岳武穆遺文》),卻不見那威猛無比的岳家拳譜(即後來被輯成的《武穆遺書》)。

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里,許多俠士為爭奪《武穆遺書》打得頭破血流。可是,著名作家、「黃梅通」周濯街卻通過考證得出結論:《武穆遺書》在黃梅。

據考證,岳飛逝前將拳譜傳給岳震、岳霆,二人隱居於黃梅聶家灣,整理出《武穆遺書》,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練。

在黃梅縣小池鎮,記者見到了岳飛第二十七代後裔岳進,他是聞名鄂贛皖的岳家拳傳人。1986年,他參加了全國民間武術表演大會,他的岳家拳技壓群雄,榮獲金獎。深藏於民間的「岳家拳」和《武穆遺書》於800年後,重新浮出水面。

作為忠烈之後,岳進深明大義,於1987年將古抄本《武穆遺書》捐獻給國家,並獲得300元獎金。

然而,讓岳進感到苦惱的是,他的兒女都不願學岳家拳。他的女兒學的是跆拳道,她嫌岳家拳不夠「漂亮」,父親告訴她,岳家拳不是花拳綉腿,打的就是實戰。他的兒子牛高馬大,卻怕練拳吃苦,岳進自稱當年練岳家拳,練得尿血。

著名作家周濯街對清代《黃梅縣志》考證後發現,自南宋至清光緒年間的600多年裡,黃梅縣上了縣志的武舉人、武進士就有300餘人之多。

今日之黃梅,「岳家拳」的拳師更是不勝枚舉,武師雷傑挾「岳家拳」之雄風,曾獲得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金獎。

「武穆古楓」五條刀痕,見證歷史

黃梅縣黃梅鎮岳家灣村是岳家後裔的一個聚居地。

600年前,岳飛後裔中的一支從聶家灣搬遷至此。為了紀念岳震、岳霆兩位先祖,他們在村頭種下一棵兩個枝丫的楓樹。而今,「武穆古楓」已長成參天大樹。

記者發現,大楓樹上有5條明顯的刀痕,岳飛的第二十八代後裔、78歲的村主任岳旭梅向記者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一段歷史。

他說,5條刀痕,便是5次劫難。

1931年,侵華的日本鬼子修碉堡要砍楓樹,被全村的岳家後裔團團圍住。日本人將一岳家拳師的手臂砍斷,也沒能砍成大楓樹。

此後,大楓樹又分別經歷了漢奸保安團和國民黨軍隊的砍樹風波,均被岳家後裔擋住。

1958年大煉鋼鐵,當地「砍樹隊」要砍大楓樹;1959年,公社大辦企業,也要砍樹做榨筒,都被攔了下來。

岳老說:「人逢大難不死,必貴;樹逢大難不死,必靈。」於是,岳飛後裔自發捐資,把「武穆古楓」打造成祭拜先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場所。

興之所致,岳老給我們唱起了《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精忠報國」是民族英雄岳飛的靈魂所在,他的黃梅後裔稟承了這一精神特質。

著名作家周濯街告訴記者,他調查考證發現,抗戰時期,黃梅縣的岳飛後裔和「岳家拳」拳師等80餘人,成立了一支「武術抗日鋤奸隊」。白天,他們是安分守紀的「良民」;夜裡,他們是神出鬼沒的武術高手,常常偷襲日軍和漢奸,攪得他們雞犬不寧,又無可奈何。

「油炸檜」 特殊民俗 永誌不忘

黃梅岳飛思想研究會秘書長岳和軍告訴記者,要辨別是否是岳飛後裔,你只要看他家中堂是否掛有岳飛像,或是「還我河山」字幅,是否會打「岳家拳」,是否為唱《滿江紅》,這些都是黃梅3000岳飛後裔的特殊「胎記」。

事實上,黃梅的岳飛後裔還有許多獨特的習俗。

岳飛遇害的日子,正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每逢岳飛的忌日,他的黃梅後裔都要吃素,以示悼念。

黃梅的岳飛後裔愛吃油條,且不把油條叫「油條」,而叫做「油炸檜」,以此來表達對賣國賊秦檜的痛恨。

岳和軍說,黃梅的岳飛後裔沒有給祖宗丟臉,在日軍侵佔時期,岳家沒有出過漢奸,解放以後的半個世紀,岳家沒人進過監獄。

岳飛是一個武將,他的後裔操練武藝自然不在話下,就是筆頭工夫也稟承了先祖的靈氣。

在黃梅縣城走一下,你就會發現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招牌幾乎是一個字體,渾厚質朴,蒼勁有力。一問,才知道是岳飛的第二十七代後裔岳士傑獨創的「岳體」書法。

黃梅是著名的「楹聯之鄉」,人們都愛貼對聯,且以岳士傑的「岳體」對聯為榮。每逢春節,岳士傑每天寫春聯要伏案十七八個小時。

據介紹,岳老生前最愛寫的還是「精忠報國」、「還我河山」。

黃梅的岳飛後裔中,文才武將人才輩出,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岳家的大老闆也是層出不窮,其中黃梅縣岳飛思想研究會的會長岳祥、副會長岳學紅都是當地頗有威望的億萬富翁。他們說,商品社會談「精忠報國」,辦企業是最直接的方式。(記者胡成 通訊員王政 孫中書)

Ⅲ 岳家軍從嚴治軍典故

紹興十年岳飛北伐前岳家軍的兵力狀況

南宋初年,岳飛一手帶出的岳家軍經受了歷次戰爭的嚴峻考驗,在頻繁的戰事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

岳飛早年曾隨東京留守宗澤守衛開封。宗澤死後,杜充接任東京留守,原本為宗澤部將的岳飛也就成了杜充的部屬。後來杜充要放棄開封南下,岳飛進言說中原之地不可放棄,然而杜充不聽,於是岳飛被迫隨主將杜充南下,來到建康(今南京)。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術)率軍南下侵宋,在南宋諸將皆潰的不利形勢下,岳飛仍然奮力作戰。不久,時任建康行營留守的杜充向金人投降。面對主將投敵、士卒潰散、百姓惶惶呼救的亂局,岳飛招集東京留守司軍的散兵,慷慨陳詞,激勵眾人說:「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士卒為他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追隨他抗戰到底。

隨後,岳飛指揮這支為數不過幾千人的部隊轉戰江南的許多地方,所部秋毫無犯,在與金國女真兵及各地流寇的作戰中,接連獲勝,並於建炎四年收復建康(今南京)。不久,南宋朝廷任命岳飛為通州、泰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此時的岳飛已經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而岳家軍也在這時開始形成。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獨立成軍之初,只有正兵不到一萬人。此後經過一些列的征戰和收編,到紹興四年( 1134 年)岳飛收復襄漢六郡時,岳家軍兵力已增至三萬五千多人。

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率部平定楊么之亂之後,在收編湖湘農民起義軍的同時,又合並了一些地方軍隊,使岳家軍的兵力大增。

在紹興五年(1135年)的南宋軍隊整編中,原湖湘農民起義軍中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再加上此後撥隸岳飛統轄的荊湖南路安撫司統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統領焦元、丘贇等部約一萬二千人,以及杜湛所部調歸岳飛統轄時帶來的八千蔡州兵,此外還有江南西路安撫司統制祁超、統領高道等部約八千五百多人,這樣實際受岳飛節制的總兵力已經達到十幾萬之多,而以後岳家軍的兵員也大體維持在十萬人左右這個數量,直到岳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

到紹興九年(1139年),岳家軍總兵力已經增至十萬多人,有統制官 22 人、將官252人,其中正將、副將和准備將各84人,在岳家軍諸將中,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重要副手。當岳飛不在軍中時,王貴和張憲可以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以上五人都是岳家軍的中堅將領。而在同一時期,淮西張俊所部統制官只有10人,淮東韓世忠統所部統制官只有11人。

在紹興十年(1140年)北伐前,以長江邊的鄂州為基地,岳家軍軍一級的編制至少有十二軍,計有:一、背嵬軍;二、前軍;三、右軍;四、中軍;五、左軍;六、後軍;七、游奕軍;八、踏白軍;九、選鋒軍;十、勝捷軍;十一、破敵軍;十二、水軍。其中踏白軍和游奕軍都是馬軍番號,而作為岳飛親軍的背嵬軍,也基本上以騎兵為主。而根據當代宋史研究專 家王曾瑜 先生的考證,當時岳家軍全軍約有十萬多人,平均每軍約八千餘人。故踏白、游奕和背嵬三軍相加,大概有兩萬多人的馬軍,也就是說,岳家軍當時有兩萬多人的兵力是騎兵。此時的岳家軍已經成為步兵、騎兵、水兵各兵種齊全的強大軍事集團,規模居南宋諸軍之首,且實力最強。

但如此以來,問題就來了。宋朝一向馬匹缺乏,南宋尤其如此,岳飛是從哪裡弄到那麼多戰馬來組建騎兵的?據考證,這么多戰馬既不是南宋朝廷給的,也不是買的,而是岳家軍在與金國以及金國所扶植的偽齊政權作戰時繳獲的。

早在紹興六年(1136年)八月,岳飛第二次北伐,兵進伊洛,其麾下猛將楊再興率軍攻克西京長水縣時,奪取了偽齊政權的一個馬監,繳獲戰馬一萬多匹。在同年十一月進行的第三次北伐的過程中,岳家軍又從偽齊那裡俘獲戰馬四、五千匹、騎兵千餘人。就當時情勢而言,偽齊政權得到金國的全力援助,馬匹得來甚易,加上北宋時也曾在西京洛陽設置洛陽馬監(《宋會要輯稿》),而且洛陽地處偽齊境內腹部,在此畜養大批馬匹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是敵人萬萬想不到,岳家軍進軍竟如此迅速。而繳獲的這約一萬五千匹戰馬,加上以前歷次戰役所繳獲的戰馬以及南宋朝廷曾撥給岳家軍的少量戰馬,則為岳家軍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奠定了基礎。

岳珂在《鄂國金佗稡編》卷22《籲天辨誣卷之二淮西辨》中提到「而況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穎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而八千餘騎亦不可謂寡矣」,——也就是說,在經歷紹興十年的穎昌大戰和朱仙鎮之戰之後的次年,岳飛率部救援淮西的時候,僅出征的背嵬馬軍就有八千多騎,這也是後來岳家軍能夠在野戰中同女真騎兵爭雄較長的重要原因。

南宋軍事家華岳在其所著的兵書《翠微先生北征錄》卷八中寫道:「臣聞呈試有四門馬槍,揀指有馬上單槍。岳飛教荊襄之兵,有稽槍射。李顯忠教關西之兵,令弓手帶槍,槍手帶弓。馬軍之有槍,尚矣。自近代,善馬射者不善馬槍,所以海隊只選馬槍一十八條、正副旗頭六名,其餘皆系弓箭。立為定製,不容增減。蓋新刺馬軍、新補馬校不練教習,不熟弓馬,兩手挾弓猶恐不能施放,更責以馬槍兼人之能,則彼安能獨辦?要之,一隊皆系老舊馬軍,則令各稽小槍,而不拘以十八人之數;皆系新招生疏之人,則令專事弓箭,而不拘以正副旗頭之額。庶不強人以短,而反害其所長。是謂槍制。」

顯然,馬上用槍並非易事,而岳飛能「教荊襄之兵,有稽槍射」,顯然對岳家軍騎兵的要求甚高。須知岳飛本人就善於騎射,素有「勇冠軍」之名,有他教導,讓將士熟練掌握射技槍法,此等精兵,自然非同小可。

此外,根據《鄂國金佗稡編》卷九《遺事》記載:「臣雲(岳雲)嘗以重鎧習注坡,馬躓而踣,先臣(岳飛)以其不素習,怒曰:」前驅大敵,亦如此耶?「遽命斬之,諸將叩頭祈免,猶杖之百,乃釋之」,由此可見,岳飛平時要求岳家軍騎兵必須身披重鎧,苦練沖陡坡、跳壕溝等戰斗動作,非常注重實戰效果。也只有經過如此嚴格訓練的岳家騎兵,才能在中原大地上和金兵爭鋒。而建成這么一支總數兩萬左右的強大騎兵部隊,為岳飛成為南宋諸將中唯一敢於主動向金國發起進攻的稀世名將提供了重要條件。

縱觀岳飛組建岳家軍的過程,有以下幾點特別引人注目。一是貴精不貴多的組軍原則。二是組建一支高效率的幕僚機構。三是重視騎兵建設,在當時僅背嵬軍(岳飛的親軍)中的騎兵,就有8000餘騎。

此外,岳飛治軍,以嚴明軍紀而著稱於史,「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南宋學者周密在其著述《齊東野語》中稱岳飛軍紀為「中興第一」。岳家軍有著中國古代軍隊最嚴格的訓練體系與戰斗紀律,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對百姓秋毫無犯,對敵人則如虎狼一樣兇猛。嚴明的軍紀,是岳家軍保持強大戰鬥力和維持良好軍民關系的保證。更與宋朝其他軍隊不同的是,岳家軍還是一支富有信仰的軍隊,他們牢記國恥家仇,以忠義許國、同仇敵愾,為雪國恥、抗擊外侮、恢復舊山河而戰,故士氣旺盛。

岳飛還認為,管理軍隊,仁、信、智、勇、嚴五者缺一不可。岳飛平時與將士同甘共苦,在戰場上則以身作則,沖鋒陷陣,「每戰嘗自為旗頭,身先士卒」。岳飛還有一句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由於恩威並施,使岳家軍內部和睦,關系融洽,表現出強大的內聚力和戰鬥力。用今天的話來說,以上這些都是岳家軍強大的軟實力。

南宋東州愛國人士王自中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九月所撰的《郢州忠烈行祠記》中曾提到岳飛治軍的以下品行:「一曰忠:臨戎誓眾,言及國家之祝,仰天橫泗,士皆欷歟而聽命。聞大駕所幸,未嘗背其方而坐。二曰虛心:食客所至常滿,商論古今,相究詰,切直無違忤。三曰整:兵所經,夜宿民戶外,民開門納之,莫敢先入。晨起去,草葦無亂者。四曰廉:一錢不私藏。五曰公:小善必賞、小過必罰,待數千萬人如待一人。六曰定:猝遇敵,不為搖動,敵以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七曰選能:背嵬所向,一皆當百。八曰不貪功:功率推與其下。」顯然,具有這些傑出治軍品行愛國將領岳飛所帶出的軍隊確實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勁旅,同時他們經受了歷次戰爭的嚴峻考驗和鍛煉,加之平時的嚴格要求、訓練有素,故這支軍隊戰鬥力強,個個英勇善戰,堪稱無不「以一當十」。

正如當代宋史研究泰斗 王曾瑜 先生所指出的,南宋初年的各支宋軍中,只有岳家軍是進攻型的軍隊,而當時具備「直搗黃龍」、光復故土的決心和能力的宋朝統帥,只有岳飛。

後記:

早在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漢六郡之後,岳飛即提出組編「精兵二十萬」以實現「直搗中原、恢復舊疆」的戰略主張,並曾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然而由於宋高宗等人的對武將做大的擔憂和阻撓牽制,岳飛組編「精兵二十萬」的計劃一直未能落實。此後,岳家軍的總兵力一直維持在10萬人左右,與20萬的預定數目相去甚遠,這也成為岳飛紹興十年北伐的制肋因素之一。

所以 後來在紹興十年北伐初期,岳家軍接連打了一系列的勝仗,收復失地甚廣,為其他各路宋軍望塵莫及,但是佔地甚廣卻造成了兵力分散,又成為嚴重的軍事弱點。 在得不到友軍配合的情況下,隨著光復地區的日益擴大,岳家軍不僅要繼續完成戰斗任務,還要奉命「分撥兵將,嚴為守備」廣大新收復地區,因此,兵力分散、兵員不足的問題也就日益突顯。

面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得不到友軍配合的不利形勢,岳家軍只有縮短戰線,才能集中兵力御敵。於是參與北伐的岳家軍各部不得不中止正面推進,並盡量集結、相互靠攏。

然而,金軍統帥完顏宗弼(兀術)看到有機可乘,不待岳家軍集結完畢,就抓住戰機,搶先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攻,接著就發生了金國軍隊主力與岳家軍之間的戰略決戰,——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

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是岳家軍和金國女真主力部隊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步騎混合戰。這兩戰都是在紹興十年閏六月後的七月發生,又是在平原地區進行,最有利於發揮女真騎兵馳突的長技,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岳家軍能夠以寡擊眾而取勝,就更為不易。潁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勝利,其意義非凡。

在這兩戰中,岳家軍統帥能夠臨危不亂,正確判斷形勢,及時採取因應措施。岳家軍將士則身負國恥家仇,同仇敵愾,以忠義許國,故士氣旺盛,即使面對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也奮不顧身地英勇殺敵。同時岳家軍將士經受了歷次戰爭的嚴峻考驗和鍛煉,加之平時的嚴格要求、訓練有素,故戰鬥力強,個個英勇善戰,堪稱無不「以一當十」。加之,岳飛重視騎兵建設,岳家軍以過去歷次戰爭(尤其是紹興六年的兩次北伐)中繳獲的戰馬為基礎,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高素質騎兵部隊,也就有了和女真騎兵爭雄較長的資本。同時宋朝發達的經濟技術條件,使岳家軍配備的弓矢射程更遠、穿透力更強。所以,有了以上這些必要的條件,加上統帥的傑出軍事才能,在敵眾我寡的嚴峻形勢下,岳家軍將士還能夠接連擊敗完顏宗弼(兀術)所率領的金國軍隊主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Ⅳ 在中國有哪些愛國的人

1、 錢學森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當時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錢學森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

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不易,而錢學森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美國千方百計要將他留下不讓他回國,他歷盡艱辛才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2、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

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3、華羅庚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4、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人民對美國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5、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Ⅳ 岳家軍事跡當時的社會背景

紹興十年(年),普通的一年,卻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一年,金國主戰派重新掌權,撕毀紹興九年的和議,發兵南下,金宋兩國在綿延數千公里的戰線上展開生死大戰。為反擊金軍進攻,宋軍五路興兵,北進中原,戰果頗豐,其中嶽家軍更是連戰皆捷,進抵距北宋舊都汴京僅45里的朱仙鎮,金國「自燕以南,號令不行」,大宋中興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宋高宗一日十二面金牌,將南宋上下「收拾舊山河」的美夢擊得粉碎,岳飛被迫收兵南返,留下「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的喟嘆。千百年來,這次「虎頭蛇尾」的北伐令無數豪傑扼腕,也引發了後人的無限遐思。

□ 順昌之圍與岳飛北伐

紹興九年(1139年),金宋達成和議,金國將陝西、河南歸還南宋,但金國統治集團內部卻因此爆發激烈沖突。主和派完顏昌(撻懶)、宗磐、宗雋在鬥倒宗翰一派後也失了勢,完顏昌被貶為燕京行台左丞,在金熙宗完顏亶的支持下,女真貴族中最堅定的主戰派宗弼(也就是兀術)和宗斡重掌朝政。宗弼晉封都元帥、越國王,仍領行台尚書;宗斡晉封太師,梁宋國王,仍領三省事;很快,完顏昌就因「與宋交通、倡議割地」被處死,大權在握的宗弼被金熙宗授予全權,「諸州郡軍旅之事,決於帥府;民訟錢谷,行台尚書省治之」。對於紹興九年的和議,宗弼和宗斡原也贊同,但議和的基礎卻是反對歸還河南、陝西,因此當初宗弼交割土地,率大軍渡河返祁州(今河南安國),從汴京移鎮河北大名時,就深以為恨,如今重掌大權,自然不會善罷甘休。

經過激烈討論,金國主政大臣達成了統一意見,認為:「趙構蒙恩再造,不思報德,妄自鴟張,祈求無厭,今若不取,後恐難圖!」5月,金熙宗頒詔,命宗弼的都元帥府興師問罪,盡復疆土。

當時,宗弼因降將酈瓊對南宋情況比較了解,問計於他,酈瓊答道:

江南軍勢怯弱,皆敗亡之餘,又無良帥,何以御我?頗聞秦檜當國用事,檜,老儒,所謂亡國之大夫,兢兢自守,惟顛覆是懼,吾以大軍臨之,彼之君臣方且心破膽裂,將哀鳴不暇,蓋傷弓之鳥可以虛弦下也。

宗弼聞言大喜,於是四路興兵、敗盟南下,聶黎孛堇出山東,撒離喝侵陝西,李成攻西京,宗弼自己從黎陽(今河南浚縣)出發,率領孔彥舟、酈瓊等將及精兵10萬直趨汴京,旬日之間,盡復河南故地。宗弼以戰勝之威,繼續進兵攻宋淮南之地。金軍游騎先抵順昌(今安徽阜陽),接著龍虎大王等人率前鋒3萬人「並至城下」,攻之不克。5月25日,宗弼親率大軍抵達,見城牆簡陋,十分輕視,下令包圍攻擊,南宋名將-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1.8萬人閉城堅守,經數日激戰,屢敗金軍,宗弼被迫退返汴京,「自是不復出」。

順昌圍急時,宋廷曾命張俊率軍救援,韓世忠以輕騎取宿州,岳飛派騎兵到光、蔡、陳、許諸州相機策應,以鉗制金軍主力;宗弼退兵後,各路宋軍相繼轉入反擊。宋高宗以韓世忠為京東、淮東宣撫處置使;張俊為淮西宣撫使;岳飛為京湖、京西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劉錡為沿淮制置使;胡世將為四川宣撫副使;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各率所部分道出擊。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大戰中,一代名將岳飛迎來了他人生的最高峰,然而,在順昌之圍期間,一向主戰的岳飛,所作所為卻令人費解:

上文提到,5月下旬,宋高宗就在詔書中命岳飛出兵馳援順昌,但岳飛卻沒有奉詔,反而求「赴行在」,面陳機密,宋高宗不準,再次頒詔給岳飛:

覽卿來奏,欲赴行在,深所嘉嘆!況以戎事之重,極欲與卿相見,但虜酋在近,事機可乘,已委卿發騎兵至陳、許、光、蔡,出奇制變,因以應援劉錡,及遣舟師至江州屯泊,候卿出軍在近,輕騎一來,庶不廢事。卿憂國康時,謀深慮遠,必有投機不可淹緩之策,可親書密封,急置來上,朕所虛佇也,遣此親札,想宜休悉。

可是,岳家軍還是沒有動靜,6月1日,南宋朝廷又特授岳飛為「少保」,加食邑700戶,以示鼓勵,6月6日,宋高宗再下詔書,命岳飛「依已降詔旨,多差精銳人馬,火急前去救援,無致賊勢猖狂,少落奸便,不得頃刻住滯」,語氣中已有責備之意,但岳飛原有「目疾」,此時又患「寒嗽」,因此還是遲至6月11日才從鄂州出師,但也只是以前軍統制張憲、游奕軍統制姚政率背嵬軍、游奕軍騎兵出光州北上,岳家軍主力仍未出發,與此相反,時駐襄陽的岳飛「復請詣行在所,面陳機密,」宋高宗仍不同意,命岳飛「疾速起發,……候到光、蔡,措置有緒,輕騎前來奏事」。

岳珂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中認為,岳飛進軍遲緩,是因為文書在遞送中出現延誤,此議恐不成立。《武經總要?行軍約束》有雲:「凡行軍,主將不以有無事機,並須一日發奏,仍入急遞,或事非文字可傳者,即差親信馳奏。」《夢溪筆談》也說「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可見,宋高宗與岳飛文書往來,應用急腳遞,襄陽距臨安3200里,「急腳遞」8日可到,所謂文書延誤的說法應不成立。

6月22日,宋高宗得到順昌府陳規的奏書,告知岳飛援兵已到,因此在詔書中說了幾句「卿忠義許國之誠,嘉嘆不已」之類的褒語,其實,宋高宗對岳飛的表現並不滿意,因為,早在十天前的6月12日,宗弼大軍就已從順昌撤退了,所謂援兵成了馬後炮。

對於這一階段岳飛屢請「赴行在」的怪異舉動,岳珂出於為「尊者諱」的目的,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中言之鑿鑿,宣稱岳飛欲與宋高宗商量建儲之事,這是令人遺憾的杜撰。早在紹興七年(1137年),岳飛已因建儲事開罪宋高宗,雙方深存芥蒂,軍情緊急之際,岳飛不在前線督戰,反而欲赴行在,重提舊事,既不合情理,更幾近要脅,斷無此理。

鄧廣銘猜測岳飛「欲赴行在」,是要商討北伐的戰略部署,這有可能,但金軍此番敗盟南下,其志非小,而順昌地當要沖,一旦城破,淮南頓失屏障,個中利害,以岳飛之明察,焉能不知?豈有遲緩拖延之理?如果擔心宗弼圍城打援,也可襲「圍魏救趙」故智,攻敵所必救,減輕順昌壓力,而岳飛兩者皆不取,卻要跑到遙遠的臨安與皇帝面談,動機著實費解。

從今天掌握的史料來看,岳飛當時不積極救援順昌,很可能是出於一種相當復雜的動機,也與他對整個戰略形勢的誤判有關。眾所周知,岳飛的夙願是北伐中原,順昌既牽制了宗弼主力,張俊、韓世忠又已率兵赴援,金軍窮於應付,這樣正好給岳家軍騰開了進取中原道路,因此岳飛只是以偏師應付詔書,主力仍做進圖中原的准備,這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以今天的標准來衡量,此舉無異於置順昌1.8萬守軍於死地,是否合適值得商榷。

在地理位置上,張俊的中護軍確實距順昌稍近,但張俊暴而寡謀、畏敵如虎,指望他積極救援順昌,根本不現實。《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6月中,張俊才出兵佔領濠州,命統制官趙密經蘇村西進,時值漲水,宋軍經6晝夜徒涉,方抵宿城,一舉敗金兵,6月14日,淮西宣撫司都統制王德從壽春出兵趨宿州,夜半破城,金國守將馬秦投降,26日,張俊主力進抵亳州,守將酈瓊聞訊,棄城而逃。

此後,宿、亳一帶「遇大雨,(宋軍)皆坐水中」,張俊鬥志頓失,奉派到他軍中的樞密承旨周聿與李若虛不同,他勸張俊執行宋高宗「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旨意,張俊自然心領神會,於是留下雄勝軍統制官宋超等千人守亳州後,便偕同王德回師廬州了。

相比張俊,韓世忠的戰志當然要堅定得多。當時,他率前護軍從楚州出發,佔領海州,分兵包圍淮陽軍,金兵來救,韓世忠敗之於泇口鎮,又遣統制官解元佔領譚城,劉寶敗金軍於千秋湖。不過,韓軍圍攻淮陽軍,屢戰不利,統製成閔、許世安等人負傷,師老兵疲,已成強弩之末;這樣,真正能夠救援順昌的,其實只剩岳家軍了,也正是基於此,岳飛的猶豫才引起種種猜測。

還有一種可能是,岳飛對情報出現了誤判,最初抵達順昌的金軍只有3萬多人,而劉錡守軍接近2萬,八字軍又素號善戰,岳飛或許認為守住順昌綽綽有餘,因此沒有積極出兵救援,而是集中主力,向中原腹心地區進攻。

最後也是最有爭議的一種猜測是,岳飛出於個人恩怨,故意不救順昌。建炎元年,岳飛曾在河北招撫司都統制王彥麾下任職,當時王彥聚集義軍攻陷衛州新鄉縣,突遭金軍數萬包圍,義軍突圍潰散。《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在這次戰役中,岳飛「違公節度,以其所部別為一寨」,後來,王彥的軍隊重新集合,岳飛懼誅,單騎前來請罪,左右將領勸王彥「斬飛以謝眾」,岳飛聞言「惶恐色動」,但王彥以用人之際,人才難得,親自給岳飛松綁,把酒壓驚。這次事件後,岳飛「終不自安,即檄使赴榮河把隘,自爾復睽」。

10月,王彥率軍進入太行山,士兵皆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支部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八字軍」,我們不妨設想,由於在八字軍中曾險遭殺身之禍,岳飛可能因此與這支部隊結怨,於是才有紹興十年不救順昌之舉,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缺乏證據的揣測。

6月19日,也就是順昌圍解後,宋高宗根據形勢,制定了反攻戰略,在給岳飛的詔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這次反攻的期許以及對岳飛的倚重:

金賊背約,兀術見據東京,劉錡在順昌,雖屢有捷奏,然孤軍不易支吾,已委卿發騎兵策應,計已遣行。續報撒離喝犯同州,郭浩會合諸路,扼其奔沖,卿之一軍,與兩處形勢相撞,況卿忠義謀略,志慕古人,若出銳師邀擊其中,左可圖復京師,右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此乃中興大計。卿必已有所處,唯是機會不可不棄,付此親札,想宜體悉。

應該說,詔書對進軍的部署寫很明確,岳飛早在紹興五年,就已定下以襄陽、鄂州為基地,連結河朔,直搗中原的戰略方針,這時,岳飛的軍隊實際上已分為五部分,我們按現代軍事戰略的標准,可將其區分為:援淮軍、挺進軍、野戰軍、主力軍和留守部隊:

一、援淮軍,前軍統制張憲、游奕軍統制姚政率騎兵出光州援順昌;

二、挺進軍,京東路以李寶、孫彥的部隊進行游擊,梁興、趙雲和李進各率一軍,與別將董榮、牛顯和張峪所部一同渡河北上,聯絡兩河義軍。

三、野戰軍由武赳、郝義率步兵出虢州與陝州忠義軍吳琦、商州知州邵隆會合,切斷宗弼軍與正在陝西作戰的撒離喝軍的聯系。

四、主力軍,岳飛本人出平靖關、信陽軍,向蔡州攻擊,目標直指汴京。

五、留守部隊,駐扎襄陽、鄂州的部隊和水軍負責江西路江州到江東路池州的江防,保障後方。

6月22日,宋高宗分遣朝臣攜帶詔書前往各軍主將處,其中司農少卿李若虛趕赴德安(今湖北安陸),與岳飛「計議軍事」,他帶來宋高宗的旨意:

金人再犯東京,賊方在境,難以召卿遠來面議,今遣李若虛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機御敵之事,卿可一一籌劃措置,先入爭遞奏來,據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施設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則彼必猖獗,機會之間,尤宜審處,遣親札,指不多及。

在這份詔書中,宋高宗似乎是有條件同意岳飛北伐,但李若虛還帶來一份口諭,說 「兵不可輕動,宜少班師」,當時,岳家軍主力既已出發,岳飛認為機不可失,李若虛激於大義,也深表贊成,主動了承擔「矯詔之罪」,鼓勵岳飛放開手腳,繼續完成北伐大業。

在金軍方面,宗弼退返汴京後,以昭武大將軍韓常守潁昌,翟將軍守陳州(淮寧府),三路都統阿魯補守商丘(宋稱應天府,金稱歸德),建立了以潁昌、陳州、商丘為據點的外圍防線;宗弼與龍虎大王突合速、蓋天大王賽里(完顏宗賢)、鎮國大王率主力屯汴京,機動作戰;山東方面,金將赤盞暉的部隊控制著登、萊、沂、密四州,掩護汴京的側翼;在豫西,金國的河南尹李成、王勝等人率軍駐守西京洛陽、河陽,構成了汴京的西部防線。

關於岳飛在北伐中的具體戰斗過程,前人已有充分論述,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岳家軍主力的進軍路線大致是經德安、平靖關、信陽軍北上,直撲蔡州、郾城,整個北伐大約持續了一月時間。從6月底到7月27日岳飛奉詔班師,岳家軍與金軍進行了大小數十次交戰,所向無敵、連戰皆捷,基本實現了岳飛掃清外圍,最後會攻汴京的戰略計劃。

7月14日潁昌大戰後,岳家軍乘勝追至距汴京僅45里的朱仙鎮,宗弼親率10萬大軍迎戰,又被岳飛以背嵬軍500騎摧破,於是退回汴京固守。

□ 朱仙鎮大戰後的中原戰場形勢

朱仙鎮戰後,中原戰場的形勢非常微妙,岳飛在給宋高宗的奏章中認為:「虜人巢穴盡聚東京,屢戰屢奔,銳氣沮喪,得間探報,宗弼已盡棄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這種說法表明了岳飛對當時戰略形勢的觀點,但是否符合事實,很值得商榷,金軍確實蒙受了重大損失,但是否已「銳氣沮喪」,准備逃走,這缺乏明確的記載可以佐證。

首先,我們之所以說宗弼主力一敗再敗,逃回汴京,這主要是基於宋人的記載,《金史》是概不承認的,《宗弼傳》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金史》是元人所編,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為女真人避諱,而宇文懋昭的《大金國志》則說「宗弼再提兵,與宋將岳飛戰,連敗」,承認了失敗,但也沒有提到金軍陷於瓦解的情況,宇文懋昭是所謂淮西歸正士人,習知金國情況,其說或不虛。

從上述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在宋人記載中空前激烈的所謂郾城大戰和潁昌之戰,對金人來說,可能還至於傷其原氣。金軍在汴京周圍,仍保有強大兵力,韓常在長葛還有5萬兵力,韓世忠圍攻淮陽軍不克,張俊、王德、楊沂中的主力遷延時日,還在亳州、宿州一帶徘徊,商丘仍在金軍手中。

朱仙鎮之戰,後經文藝作品的演繹,流傳眾口,但在岳珂的「鄂王行實編年」以前,根本就沒有任何史書提及這次戰役,因此很可能是出於虛構,既令屬實,則宗弼以10萬大軍出征,雖被岳飛500精騎摧破,但這種小規模戰斗,不可能消滅宗弼太多的有生力量。

與此同時,卻有記載表明,當時宗弼不僅不準備放棄汴京,而且頗有故示虛弱、誘敵深入的可能,史載宗弼「與龍虎大王等會於東京,議以為(宋軍)諸帥皆易與,獨岳飛孤軍深入,且有河北忠義響應之援,其鋒不可當,欲誘致其師,並力一戰。」《鄂國金佗稡編續編》也說「方宗弼夜棄京師,將渡河,有太學生扣馬諫曰『願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宗弼曰『岳少保以百騎破吾精兵十萬,京城中外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也?』生曰『不然,自古以來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岳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宗弼亦悟其說,乃留居」。在《大金國志》中亦有宗弼「出入許、鄭之間,簽兩河軍,與番部凡十餘萬,以謀再舉」的記載,這些史實充分說明金軍根本沒有北逃的打算。

然而,7月16日,岳飛得知忠義軍統制趙俊、喬握堅等人在金軍後方攻下趙州後,便高興地上書宋高宗說「金賊近累敗,其虜酋四太子等皆令老小過河,唯是賊眾尚徘徊於京城南壁一帶,近卻發八千人過河南,此正是中興之時」。顯而易見,岳飛把宗弼派遣8000人過河,看成是金軍主力即將撤離汴京的徵兆,其實從以後的記載看來,宗弼遣兵過河,很可能是為了鎮壓後方的義軍,應是正常的軍事部署,岳飛認為金人將遁恐與事實不符。

當時的中原義兵蜂起,金軍處境確實困難,但遠沒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宗弼在汴京「簽軍」,無人應募,本是意料中事,應不會影響女真士兵的士氣和鬥志,《宋史?岳飛傳》提到:「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凱、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千戶高勇之屬,皆密愛飛旗幟,自北方來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似乎金軍內部分崩離析。

然而,這些記載未必可信,昭武大將軍韓常願內附,岳飛派賈興與其聯系一事,就值得懷疑。韓常,燕山人,是宗弼的腹心將領,累戰有功,按《金史?百官志》說法,昭武大將軍是正四品武職,官位不低,宗弼的女婿夏金吾也不過是正三品的金吾衛上將軍,且韓常又是一員夏侯敦式的勇將,建炎四年的富平大戰中,張浚以20萬大軍包圍金兵,「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躍馬奮呼搏戰,遂解圍,與宗弼既出。」以韓常之勇,難以理解他會因暫時的失利而請降於岳飛。

以往的史料,對於河北義軍的戰鬥力,也作了過高估計。關於這些義軍的兵力,其說不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和《三朝北盟會編》說是四十餘萬,到了岳珂的《鄂國金佗稡編續編》,突然變成了百餘萬,如此編造誇大史實,幾近兒戲。誠然,兩河義軍牽制了大量金軍,金國懷州守將-以「狡黠」著稱的烏陵思謀甚至召集父老說「若南宋軍來,則不必爾等為計,我當糾率郡人,開門納王師矣」,但這只是穩定人心的一種權謀,並不代表金國統治已陷於癱瘓,所謂金國「自燕山以南,號令不行」,有些言過其實。

當時的義軍成分復雜、組織鬆散、裝備簡陋、互不聯系,缺乏統一指揮,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要想攻克金軍設防堅固的城市並不容易。如紹興八年(1138年),忠義軍民兵十多萬人打著岳飛旗號,圍攻鄆州,時金國守將完顏昂僅有5000餘人,雙方相持幾天後,占絕對優勢的民兵居然攻之不克;此後,民兵又轉圍邳州,那裡的金軍只有1000多人,民兵強攻不克,又挖掘地道,都被金軍一一挫敗,最後金國派來援軍,抗金民兵遂一鬨而散。

鄆州、邳州位於山東,鄰近南宋統治地區,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群眾基礎相當好,表現尚如此不濟,在金軍和偽齊政權盤踞多年的中原,情況不問可知。

對於金宋戰爭的總體形勢,也應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誠然,在殘酷的戰爭中,南宋方面成長起了一批以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為代表的名將,不堪一擊的情況早成歷史,金軍已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勢如破竹。因此,金熙宗後,金軍由全線進攻,轉為對川陝、河南的重點進攻,也是這種形勢的反映,金將韓常承認:「今昔事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所幸者,南人未知此間事也。」可見,金軍的戰鬥力確實不如以往,但如果據此就認為南宋政權已具備了徹底收復中原甚至滅金的實力,則未免言過其實,就以這次北伐而論,岳飛雖然屢傳捷音,但隨著張俊、韓世忠、楊沂中的撤退,岳家軍事實上已成孤軍,宗弼的主力得以集中對付岳飛,這就使中原戰略態勢急轉直下。

在今天的著作中,我們看到的都是岳家軍勇往直前,形勢一片大好的描述,其實當時的形勢對岳家軍來說,可謂空前嚴峻、空前險惡,由於戰線過長,岳家軍分兵把口,主力已經陷於分散,在《乞劉錡依舊屯順昌奏》中,岳飛提到「本司所管軍馬,已分布調發前去陝、虢、西京、陳、蔡、潁昌、汝、鄭州一帶,並已有差往河東、河北措置事宜,已兩次申奏,乞將劉錡一軍且令於順昌府屯駐,庶幾緩急可以照應。」七月中旬,岳飛又上奏朝廷,「令諸路之兵火急並進」,言詞之懇切,情緒之激動,可見一斑,對此,不少史書都有記載。

例如《宋朝南渡十將傳》雲:「岳飛軍屯潁昌,別軍屯郾城,後斷不得合,遣驍將楊再興等擊賊,不利,再興戰歿,飛以急告劉錡。」劉錡手下將領認為「當言於朝,而後發兵」,顧全大局的劉錡認為「皆王事也,待報則無及矣」,於是分遣別將雷仲、柳倪趨太康縣,諸將以為「賊在沙河,而趨太康,非路也」,劉錡料敵如神,告訴諸將「第如言,我軍至太康,彼必退矣」,當夜,宋軍進至太康,金軍果然聞風遁去,岳家軍才得從容撤離。

當時,劉錡本已奉詔「擇利班師」,但他根據戰場形勢,沒有「輕為進止」,只是命左軍統制杜玘、右軍統制焦文通率軍東下鎮江,劉錡的軍隊分為前、後、中、左、右、游奕、選鋒七軍共1.8萬人,除去左右兩軍後,所余者不過萬人,但劉錡不顧兵少力弱,仍果斷出兵援助岳飛,足可證明劉錡不愧為名將。

順昌圍急時,岳飛沒有積極救援;岳家軍處境危急時,劉錡卻不計舊怨,毅然伸出了援手,單憑這一點,劉錡和岳飛的將道高下,可謂雲泥立判。

□ 岳家軍與宗弼軍的實力對比

關於岳家軍北伐時的實際兵力,史書一直缺乏明確記載,因此只能依據各個時期中,有關岳家軍兵力的零星記載來分析了。

建炎二年時,岳飛還是一名小校,有兵2000人,受東京留守杜充的節制,建炎四年,岳飛孤軍克復建康,這是他賴以成名並受知於宋高宗的一戰,史載當時岳飛「軍中精銳能戰之士幾二萬人,老弱未壯者不在此數,勝甲之馬亦及千匹。」紹興二年夏,岳飛平定曹成之亂時,兵力為1.2萬餘人,同年,尚書左僕射呂頤浩建議宋高宗北伐中原,在奏摺中也提到「今張俊軍三萬,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一千,王燮軍一萬三千,……劉光世軍四萬。」

這一時期,由於戰亂頻仍,南宋的兵制變化很大,也不是很規范,募兵仍然盛行,因此軍中士卒拖家帶口,具體數目很難准確估計。紹興三年(1133年),宋高宗整頓軍隊,將原來的神武左、右軍和御前巡衛軍整編為前、右、中、左、後、選鋒、護聖七軍,每軍皆設統制,各軍兵力不詳,但楊沂中為中軍統制,僅轄6900多人,岳飛為神武後軍統制,卻有兵一萬餘人,後岳飛奉調到虔州鎮壓農民起義,有眾2.4萬人,可見在當時已算是手握重兵了。

《宋會要輯稿》也說,「契勘江西見有岳飛一軍二萬餘人,理宜就便差撥」,這與《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暗合,可見當時岳飛所部大約為二萬人左右。

紹興四年,岳飛提兵北伐,進攻偽齊的襄、鄧六郡,在「措置襄漢乞兵申省狀」中,他請求宋廷增兵,稱本部人馬現有28618人,准備擴編到6萬人,經宋高宗批准,將荊湖北路安撫司統制崔邦弼、顏孝恭的部隊編入岳家軍,時崔部有3000人,顏部1900人。這次北伐中,岳家軍的對手不是金軍主力,因此戰斗十分順利,沒有遇到大的抵抗,軍隊減員很少,相反,從俘虜中補充了有生力量,兵力迅速增強。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在洞庭湖平定楊幺起義軍,「得強壯者數萬人以充軍」,兵力又有了一次爆炸性的增長。

也是這一年,宋高宗因神武是南北朝時北齊軍舊號,因此又改番號為行營護軍,分別由當時位高權重的五位大將統率,韓世忠為前護軍、岳飛為後護軍、劉光世為左護軍、吳介為右護軍、張俊為中護軍,這五支大軍成為南宋軍隊的主力,韓世忠等人也被稱為五大帥。

紹興九年(1139年),韓世忠、岳飛、張俊三人所部的統制、統領、將官813人,又奉詔各進秩一等,這樣,三大護軍的實力又有增強,大致情況如下:

韓世忠的前護軍8萬人,轄統制11,統領13,正、副、准備將189,約有63將的編制,以淮東楚州(今江蘇淮安)為基地;

劉光世的左護軍5.2萬人,轄十軍,先以池州、廬州為基礎,紹興七年(1137年),劉光世因畏敵避戰,被解除兵權,淮西兵變後,左護軍名存實亡了;

張俊的中護軍8萬人,轄十一軍,以建康府為基地,有統制10,統領14,正、副、准備將297,共有99將的編制;

岳飛的後護軍10餘萬人,以鄂州(湖北武昌)為基地,轄十二軍,有統制22,統領5,正、副、准備將252,共84將的編制;

吳玠的右護軍7萬人,以興州(陝西略陽)為基地,編制情況比較復雜;

除去以上五大主力之外,南宋尚有劉錡的由八字軍改編的侍衛馬軍司,大約2萬人;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大約有3萬人左右。

由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岳飛的後護軍兵力最多,戰鬥力最強。按目前掌握的記載,大致分為十二軍,包括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游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其中背嵬軍是岳飛親兵,最為精銳,《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於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所謂「背嵬」就是給大將背酒瓶的人,「燕北人呼酒瓶為嵬,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之人負之」。

作為岳飛的親隨,背嵬軍是一支疆場決勝的強大力量,據記載,僅騎兵就有8000人,岳珂也說「潁昌、朱仙,皆以是軍取勝」,袁甫在《蒙齋集》中有詩贊: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候,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至於紹興十年岳家軍的實際兵力,估計應為10萬多人左右,這有多項史料佐證,如「湖北轉運司立廟牒」雲「故少保岳飛頃提十萬之眾,留屯沔、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獨醒雜志》說「紹興六帥皆果毅忠勇,視古名將,岳公飛獨後出,而一時名聲幾冠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萬九百人,皆可以一當百」。《中興小歷》記載秦檜黨羽誣蔑岳飛的說法,有「岳飛議棄兩淮地,守大江以南,且飛提重兵十萬,無橫草之勞」等語。《雞肋集》也提到:

「劉太傅一軍在池陽,月費二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貫三百文,米二萬五千九百三十八石三斗,糧米七千九百六十六石八斗,草六萬四百八十束,料六千四十八石,…而岳候軍月用錢五十六萬緡,米七萬余石,比劉軍又加倍矣。」

劉光世軍5.2萬人,岳家軍既然用度比劉軍加倍,則至少應有十萬之眾,到紹興十年,岳飛所部的將校級軍官較之紹興五年增長了1.8倍左右,每位將領所率的平均兵力從紹興五年的3300人下降到紹興十年的1200人,岳家軍的軍官比例之高已經遠超其它四護軍。

岳家軍兵力雖多,但紹興四年佔領襄、鄧六郡後,轄境日廣,因此北伐之前必須留下足夠的軍隊守衛後方。《毘陵集》記載:宋高宗害怕岳家軍北上後,「賊騎透漏渡淮,由光

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十大軍隊

秦軍、漢軍、北府軍、白袍軍、唐軍、岳家軍、蒙古鐵騎、明朝水師、戚家軍、滿州八旗。

1、秦軍

秦軍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及統一後秦朝的軍隊。秦軍是當時強大的鐵軍,橫掃六國,北擊匈奴,南攻蠻族,一統江山。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

秦始皇在十年內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主要有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有一批運籌帷幄、勇冠三軍的善戰之將。

秦帝國建立後,始皇選拔大批將領充任全國各級官吏,建立由邊防軍、京師軍和地方軍構成的軍事體系。他希望依靠強大的武力威鎮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恆傳。

2、漢軍

漢軍是漢王朝的軍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漢高祖劉邦在沛縣帶領3000人起義,這是漢軍的前身,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諸侯推翻秦朝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帶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

漢軍時間為漢朝時間:前202—8年(西漢),25年—220年(東漢)。

漢軍初期由劉邦領導,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混合兵團。到西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

漢軍騎兵以重甲格鬥騎兵、弓弩騎兵為主。以長途奔襲、遠程閃擊為主要作戰方式。漢軍的這次變革徹底終結了匈奴人在東亞大陸的霸權,將漢軍戰力推向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3、北府軍

中國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強大,詔求文武良將鎮御北方。

朝廷拜謝玄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召募勁勇,徐(治京口)、兗(治廣陵)流民帥軍隊紛紛應募入伍。

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太元四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4、白袍軍

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七千白袍軍,多次以寡勝多,數次大破北魏軍。

5、唐軍

唐軍是中國古代唐朝的軍隊,在唐朝皇權統治及國家軍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唐前期,唐軍主體是府兵,而後期是神策六軍、藩鎮兵。

唐前期軍隊由府兵、北衙禁 軍、兵募、邊防軍和團結兵組成,唐後期的神策六軍由太監把持,而藩鎮兵由節度使控制。

6、岳家軍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由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么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

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部隊久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世居漢地,南宋末年抗擊金蒙的將士,很多就是岳家軍子孫。

7、蒙古鐵騎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宏偉的帝國-蒙古帝國。

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斗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

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8、明朝水師

明朝水師又稱大明水師,是曾經世界第一的中國海軍, 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

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

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從元末朱元璋渡江戰役和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收復台灣,明朝立國近三百年,明朝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明朝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

事實上明朝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如,大揚華夏國威。明朝中後期海防空虛,但經過戚繼光整頓,明朝水師重新煥發了戰力。

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將澳門納為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珠江口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念頭轉與中國通好。

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明朝水師在露梁海戰里大敗日本艦隊。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末期,明朝水師依然在澎湖之戰與料羅灣海戰中將荷蘭殖民者擊敗,17世紀中葉更是一舉攻佔荷蘭控制下的台灣。

9、戚家軍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總兵力四千人,主力是義烏的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10、滿州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為八旗制度下的軍隊。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

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十大最強軍隊

Ⅶ 岳飛真的有收復河山的能力和實力嘛

在戰爭面前,如果做不到到朝堂上下同心,一致對外,把全部能量投入到支持岳飛的北伐中, 可以斷定,岳飛有能力但沒有支持他的力量,即使岳飛北伐成功,最多也就是能收復開封而已,也只能望著幽雲十六州而生嘆。縱觀南宋朝廷的對外策略,主戰或者主和的意見紛爭不斷,導致整個朝堂搖擺不定,而趙構主和思想的影響是佔了上風的。最多為了抵抗金人侵犯而開戰,因此決定岳飛收復河山夢想的註定失敗。

朱仙鎮之戰後,岳飛給趙構上奏《乞止班師札子》中說:“天時人事,強弱已見,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淮西事變,是導致南宋徹底滅亡,以及岳飛被害的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因為這次事變的發生,使趙構對武將的信任到了冰點,對包括岳飛在內的軍事將領的極度不放心,於是宋朝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又一次沉渣泛起,而且議和派為了掌握軍隊的控制權,當上了宰相的秦檜與金國的開始和談。接到十二道金牌的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

閱讀全文

與四川岳家山軍事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