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宋朝的皇帝對軍事怎麼看

宋朝的皇帝對軍事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1-03-03 07:37:10

㈠ 為什麼宋朝看上去在軍事上不行

宋朝雖然對外在軍事上不行,但是對內的政權卻很穩固。這是因為內宋朝的皇帝比較仁慈,與臣容下的關系比較好,宋朝的臣子大多比較忠誠,所以宋朝政權的根基是很穩固的。對外的方面,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需求宋朝的金銀,茶葉,綢緞,並沒有太大的領土上的野心,所以宋朝才不至於滅亡,反而比起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存在了更廠的時間。

㈡ 宋朝開國皇帝一直都崇尚武力且是軍事人才,為何宋朝後期如此不堪...

因為宋朝的是江山市靠武力從柴家奪來的,所以宋朝皇帝不信任統領部隊的軍事人才,而要文官統領部隊。武將做副將

㈢ 宋代皇帝如何加強對軍權的控制

()杯酒釋兵權與取消一些禁軍高級官職。
公元961年,宋太祖將禁軍最高將領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節度使,並取消殿前都點檢一職,由趙匡胤親掌禁軍。接著,召集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舉行酒會,宋太祖軟硬兼施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涑水紀聞》卷1)於是,眾人「皆罷軍職」(《長編》卷2)。殿前副點檢一職也取消。這就是「杯酒釋兵權」。改組後禁軍領導機構為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司設殿前都指揮使,侍衛司設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簡稱「三衙」、「三帥」。他們分統禁軍,互不統屬。「三衙」主帥和禁軍將領都由皇帝任免,只對君主負責。
(2)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
三衙三帥分掌京師禁軍,有統兵權,只負責禁軍的日常管理和訓練,並無調兵和發兵之權。調發軍隊之權在樞密院,但它無統兵權,因此二者權力分離。而且,樞密院調發軍隊必須「御前畫旨,下殿前司,然後可發」,即沒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無權調動軍隊。這樣,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一則使軍權集中於皇帝於皇帝之手,不致大權旁落,二則各方面相互牽制,可防止專權和兵變的發生。
(3)採取「內外相維」(「內外相制」或「守內虛外」)的駐軍原則。
宋的軍隊分四種:禁軍、廂軍、鄉兵和蕃兵。禁軍有二十多萬,宋太祖將十萬禁軍駐扎京城,另十萬禁軍分散各地駐扎。「京師屯十萬,足以制外變;外郡屯十萬,足以制內患」(王明清《揮塵錄余話》)。這樣使京城禁軍能控制外地駐軍,會合外地禁軍又能控制京師禁軍,達到內外軍隊互相制衡的目的。這被稱為「內外相維」或「內外相制」。而京城禁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處駐軍,這反映了宋太祖「守內虛外」的思想。這樣,皇帝可牢牢控制全國軍隊。但我們應看到,各地和邊境地區軍事力量弱小,造成北宋軍隊既不能有效地抵禦遼、西夏等侵擾,又無法應付各地爆發的農民起義,這是造成宋代軍隊積弱的原因之一,為其駐軍思想原則的失誤,是值得深思和檢討的。
(4)「更戍法」與兵將分離。
宋統治者規定京城內外禁軍都必須經常變換和調動屯駐地點。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戍守,而外地駐軍也須到京城屯駐,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其目的是「分遣禁旅,戍守邊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來道路,足以習勞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勞佚。故將不得專其兵,而兵亦不致驕惰」(《文獻通考》卷153)有戰事時,將領由皇帝臨時委派,士兵則是來自別的兵營。皇帝並親自製定作戰方略,指示將領,甚至授以陣圖;兵事完畢,兵即歸本兵營,而將還本鎮。這樣,就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識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長編》卷30),將與兵的分離,使將領不能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威信,也就無法使軍隊為將領所私有,因而無法與朝廷和君主對抗。但客觀上又造成將領不能靈活地指揮軍隊,而軍隊又無法領會將領的作戰意圖,故在對敵作戰中不能克敵制勝,是北宋軍隊積弱的又一個原因。

㈣ 宋朝的軍事能力怎樣

看宋朝的軍事實抄力,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軍事實力的組成,軍事實力首先是國家戰略目的,其次指揮員素質,
再次技戰術和裝備,後勤保障等;
二是看國家整體實力,國家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三是民情等。
我們看宋朝強調文官治國,開創了文官執政,文武中以文為主,
且軍隊大部分在京城及附近地區,邊境空虛。
懷疑武官,開創了軍隊換防先河。
再有就是奢靡之風,從皇帝到民間歌舞昇平,不能備戰,軍隊雖多,只是龐大身軀。
綜上所述,宋軍是實力整體較弱的。
當然不乏岳家軍、梁家軍等地方武裝的強大,從圍堵梁山到打方臘起義,
這個凸顯了國家軍隊的 軟弱。

㈤ 宋朝的軍事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戰爭時戰區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對宋朝戰力有負面影響。宋朝的建國兵力部署「守內虛外」,但在熙寧年後首都駐軍減少。
宋朝實行自願性的募兵制 並且將災年招募流民、飢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
北宋中期以後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 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游戲於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 「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 。張演評說:「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 王夫之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寵之文士也。」 南宋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以及三衙。屯駐大兵戰鬥力較強,多屬私人召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這時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責也逐漸縮小。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 。
宋代軍事技術的巨大進步,宋朝以前仍處於冷兵器時代,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台,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等 。
在兵種結構上,步兵為主要兵種,並配有少量騎兵,車兵則逐步消失。沒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夠戰馬的問題終宋一代始終困擾著宋國軍備(尤其在主要敵國遼、金皆有優勢騎兵的情況下特別嚴重),並成為兩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防設施發展出城制、弩台、敵樓等設施。其中以山城防禦體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將余玠於四川防禦蒙軍,為了鞏固渝川地區,他採用「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針,修築釣魚城(重慶合川區東)、大獲(四川蒼溪南)、青居(四川南充南)、雲頂(四川金堂南)、神臂(四川合江西北)、天生(重慶萬州區西)等十餘城,形成一個防禦網,成功抵禦蒙軍攻擊 。

㈥ 為什麼宋朝軍隊在趙匡胤那個時代怎麼如此威武,他在宋代和別的朝代皇帝比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這是來個軍權設置的問自題。
趙匡胤原來是個手握重兵的後周將領,一夜黃袍加身成為皇帝。
稱帝後他害怕手下將領以他為榜樣自立為王,於是有了杯酒釋兵權。
由於趙匡胤對武將極度不信任,宋朝對軍事人才是極不重視的,傳承下去的軍事體制下的軍權都是高度集中的,軍隊的徵集、訓練、戰斗幾乎全部由皇帝包攬,皇帝的軍事素質對軍隊的戰鬥力有決定性影響。
趙匡胤是優秀將領出身,能征善戰,在他管理下的軍隊還算強大;後來,皇帝軍事素質不如趙匡胤,也沒有改革體制放權給武將,軍事就越來越弱了。
可悲的是,因擔心武將篡位而不用武將的趙匡胤沒有安穩地做一輩子皇帝,而被自己的弟弟趙匡義篡位了.

閱讀全文

與宋朝的皇帝對軍事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