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紅軍長征後軍事實力

紅軍長征後軍事實力

發布時間:2021-03-03 06:25:49

1. 紅軍時期各方面軍實力

1.紅一方面軍: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兵力86,000餘人,年10月紅軍3大主力會師時剩30,000餘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1930年6月19日,由紅四軍,紅三軍,紅十二軍在長汀南寨廣場正式整編而成。

2.紅二方面軍:

1934年8月第6軍團西征時9,700餘人,1936年10月紅軍3大主力會師時13,300餘人,由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組成,它們分別創建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湘鄂西、湘贛、湘鄂贛和中央革命根據地。

3.紅四方面軍:

1935年5月嘉陵江戰役後80,000餘人,1936年10月紅軍3大主力會師時33,000餘人。紅軍時期殲敵88萬,為第一,共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將領。


(1)紅軍長征後軍事實力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斗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工農紅軍

2. 遵義會議後,哪些軍事行為了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軍長征的勝利有問意義

遵義會議後,四渡赤水,突破烏江等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了國民黨的紅軍的圍追堵截。

3. 紅軍長征在中國及世界軍事戰略發展史上有怎樣的地位和評價

各路紅軍長征時間、經過的省份及里程

紅軍長征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按現在行政區劃為15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重慶、雲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陝西。

各路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餘里。

其中: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二萬余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一萬余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余里。

4. 紅軍長征中經歷了哪些戰斗

在漫漫長征路上,紅軍經歷無數次生死攸關的戰役。每一次戰斗,對於當年親身參加的前輩們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我們僅能通過歷史的記錄,查找到以下一些重大的戰役,這些戰役是:

血戰湘江:

湘江戰役

--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蘭山、臨武地區。這時,蔣介石真正搞清了紅軍戰略轉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軍頭自何健為「追剿軍」總司令,調動湘軍和桂軍,在零陵至興安之間近300里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構築碉堡,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蔣介石則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及部分湘軍在後面追擊。此時的蔣介石躊躇滿志,得意洋洋,以為定能將紅軍全殲於湘江、瀟水之間了。

11月20日,白崇禧見紅軍的一支部隊佔領了湘南的江華,又向 廣西恭城奔來,白崇禧同粵軍和湘軍一樣,不願同紅軍硬打而消耗實力,以防紅軍進入本省或被蔣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夠及防止紅軍南進廣西,在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了一個缺口。何鍵為求自保,也不盡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這130里防線無兵防守達7天之久。

順利通過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到來了。可惜,紅軍未能抓住這一良機。

11月25日,中革軍委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紅1軍團先頭部隊於11月27日趕到界首,未經戰斗就佔領了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里的湘江兩岸。這時軍委縱隊也到達了離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陽以北的桂岩地區。

剩下的問題就是爭取時間。十萬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遺感的是,中央軍委縱隊就是加快不了行軍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邊。最高三人團是想將中央蘇區整個地搬到 湘西去。臨突圍前,雇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廠拆遷一空,工廠都卸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在騾子和驢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龐大的啟方運輸隊。需要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需要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也捨不得丟下。在山間羊腸小道上行走,這樣的隊伍怎麼能加快行軍速度呢?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強渡烏江: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場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決定指出:「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首先以 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紅軍總政治部下達《關於瓦解 貴州白軍的指示》。朱德電示紅軍各部,「偷渡部隊不應小於一個團」。紅一軍團第2師進抵烏江 南岸,其前衛4團逼近烏江界河渡口,進行火力偵察,准備渡江

四渡 赤水: 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巧渡金沙:
金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既不在貴陽,也不在 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船。原來這條船是送探子來 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繞圈子,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們到了 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5月9日在樹節渡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已經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了。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 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 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 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 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 四川省 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27日晨,右路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由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2晝夜強行160公里,29日晨佔領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扼川康要道,全長100餘米,寬2.8米,由13根鐵索組成,橫跨在洶涌奔騰的大渡河上,兩岸是峭壁,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守城川軍第4旅第38團(欠1個營)在紅軍抵達前,已將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懸空的鐵索。是日16時,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冒著川軍的密集火力,攀踏著鐵索,向對岸沖擊,當接近橋頭時,川軍突然施放火障,突擊隊勇敢地穿過火牆,沖進瀘定城,同川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及時投入戰斗,經激戰,紅軍佔領瀘定城,川軍一部被殲,其餘向天全潰逃。與此同時,紅1師和幹部團擊潰川軍的阻擊,勝利到達瀘定城,策應了紅4團的奪橋戰斗。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大渡河,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包座戰役:1935年8月3日,紅軍總部制定了夏洮戰役計劃,將紅軍分成左右兩軍:在卓克基及其以南的地區的第5、9、31、32、33軍為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率領,經 阿壩北進;在毛兒蓋地區的第1、3、4、30軍為右路軍,由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經班佑北上。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

激戰臘子口:

1935年9月13日,黨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1方面軍第1、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由俄界出發,沿白龍江東岸。爬高山,穿密林,殲滅了一些敵人堵擊部隊,於17日到達岷山腳下的臘子口。
臘子口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 甘南的門戶,口寬約30米,周圍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兩個懸崖絕壁間夾著一道窄窄的山溝向上延伸,兩邊絕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處的河上架著一座木橋,橫跨於兩岸陡壁之上,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蔣介石在岷縣、臘子口地區配置了兩個師,妄圖憑借天險擋住紅軍的出路。魯大昌兩個營的兵力駐守在臘子口,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他們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築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網。
毛澤東清楚地知道,臘子口再險,紅軍也要攻下來,否則就得重回草地去。烏江、金沙江、大渡河沒有擋住紅軍的前進,雪山草地紅軍都走過來了。毛澤東果斷地下達了「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紅1軍2師4團向臘子口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可是由於地形不利,兵力無法展開,從下午攻到半夜,連續沖鋒十幾次都沒有成功。在半夜時分,部隊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方案。根握新偵察到的情況和戰士們的建議,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政委楊成武率領第6連從正面進行夜襲,奪取木橋;如果偷襲不成就連續發動進攻,達到疲勞敵人,消耗敵人彈葯,造成敵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團長王開湘率領第1、第2連,悄悄地迂迴到臘子口右側,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敵人後面去。
戰斗再次打響了,正當正面戰斗激烈進行的時刻,迂迴部隊已摸到臘子口右側峭壁下。一個苗族戰士手持帶鐵鉤的長桿,順著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後將事先接好的綁腿纏在樹幹上放下來,後來的戰士拉著綁腿一個接一個地全部上去。他們突然出現在敵人的後方,嚇得敵人魂飛魄散,扔下槍支倉惶逃命。
黨中央率陝甘支隊通過臘子口後,9月20日,進占甘南的哈達鋪。至此,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主力終於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區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

酣戰直羅鎮: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第1、3軍團勝利到達陝甘根據地的保安縣吳起鎮,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1月3日,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成立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並將紅15軍團編入紅1方面軍,共約1.1萬餘人,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極為不安,其調集東北軍5個師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個師為西路,自 慶陽、合水出動,經太白鎮沿葫蘆 河東進;以王以哲部1個師為東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後經羊泉鎮沿葫蘆 河西進,企圖東西對進,圍殲我軍於葫蘆河、洛河之間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進攻,毛澤東、彭德懷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首先在直羅鎮一帶殲滅沿葫蘆河東進之敵一部,爾後轉移兵力,各個殲敵。
11月20日,在飛機的掩護下,敵先頭部隊第109師兵分三路沿葫蘆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羅鎮進攻,紅軍以一部兵力節節抵抗,逐漸將敵誘入直羅鎮,進入了紅軍預設的戰場之內。11月21日子夜,紅1方面軍主力分別由待機位置向敵展開,並於拂曉時突然向敵發起進攻。第1軍團從正北和西北方向,進攻直羅鎮北山,斷敵退路;第15軍團從西南、正南和東南三個方向,進攻直羅鎮 南山及東南地區,阻敵東逃。激戰至14時,敵第109師大部被殲,其殘部500餘人退入直羅鎮東南土寨負隅頑抗。此時,敵東西兩路援軍已迫近直羅鎮。為繼續殲敵,紅1方面軍以少數兵力圍困敵第109師殘部和阻擊西援之敵第117師,主力則向西迎擊東援之敵第106、111師。該兩師遭我阻擊後,因害怕被殲,於23日紛紛沿葫蘆河西撤。紅1方面軍乘勝追擊,在張家灣地區殲敵第106師1個團。被我軍包圍在直羅鎮東南土寨的敵第109師殘部待援無望,於23日午夜分路突圍,24日上午被我軍全殲,擊斃敵第109師師長牛元峰。至此,直羅鎮戰役勝利結束。
此役共殲敵1個師又1個團,俘敵5千餘人,粉碎了敵人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東征戰役: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結束了戰略轉移,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民族抗戰的出發點放在了大西北。當時, 日本導演的「華北五省自治運動」正在進行,華北五省已名存實亡。1936年1月15日,簽發了「關於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各路東征部隊進行渡河准備

西征戰役: 1936年5月5日,紅一方面軍東征回師陝北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蔣介石堅持其內戰政策,不僅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而且還繼續調集大批軍隊,准備對我陝甘根據地進行新的圍攻

5. 解讀長征紅軍長征最後保留下多少兵力

紅一方面軍主力(紅軍陝甘支隊)長徵到達陝北時保存7000人。那麼其它幾路紅軍長徵到達陝北時都分別保存多少兵力? 整個長征的紅軍共保存多少兵力?

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說:「共產黨在一九三七年,因為在內戰時期受了挫折的結果,僅有四萬左右有組織的黨員和三萬多人的軍隊。」毛澤東在1971年視察南方講話中說:「長征前紅軍三十萬。到陝北剩下二萬五千人。」

那麼,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到底是3萬多人,還是2.5萬人?除紅一方面軍主力(紅軍陝甘支隊)保存7000人,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25軍長征勝利時都分別保存了多少兵力?

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期間兵力有哪些變化?長征勝利時保存了多少兵力?

1934年8月,紅六軍團奉命西征時,全軍團約9700餘人。西征途中,紅六軍團遭受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特別是在甘溪戰斗中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紅六軍團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紅三軍(紅二軍團)會師時,3300餘人。紅三軍(紅二軍團)同紅六軍團會師時,全軍約4400餘人。兩軍團合計約7700餘人。

紅二、六軍團行軍作戰中,雖有不少減員,但曾有很大補充。兩軍團從貴州黔西、大定、畢節退出時比從桑植出發時增加了3000餘人。到達盤縣時尚保持桑植出發時的數目。到達雲南中甸時,比桑植出發時約減少1000名,約1.6萬人。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其兵力數為1.43萬人。7月5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紅二、六軍團和原屬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紅九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關於兩軍會師時的兵力數,任弼時1936年11月在《紅二、六軍團從湘鄂邊到康東北長征經過》一文中回憶道:「現在兩軍團人員共計一萬四千,比桑植出發時少三千餘。」

關於紅二方面軍兵力數量,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在給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電報中說,據1936年9月1日統計:第二軍團7643人,第六軍團4059人,第三十二軍2677人,共計1.4379萬人。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東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此時,紅二方面軍尚有兵力1.1萬餘人。193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給共產國際的電報中說:「二方面軍約一萬人已與一方面軍會合與定邊、環縣地域。」紅二方面軍是各路紅軍長征中損失最小的。長征出發時1萬餘人,到將台堡會師時還是萬餘人。

1936年11月,毛澤東在陝西保安會見紅二、四方面軍部分領導同志時,高度贊揚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為中國革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毛澤東說:「二、六軍團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昏了頭,硬是轉出來了嘛!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付出了大代價,二、六軍團討了巧,就沒有吃虧。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
紅四方面軍長征期間兵力有哪些變化?長征勝利時保存了多少兵力?最後到達陝北時有多少兵力?

1934年5月初,紅四方面軍長征開始時,共五個軍(第四軍、第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三軍)、十一個師(第十師、第十一師、第二十五師、第二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九師、第九十師、第九十一師、第九十三師、第九十八師、第九十九師)、三十三個團,再加上補充師、紅軍大學(原彭楊軍政幹校),婦女獨立一團、二團,炮兵團、特務團,共8萬餘人,加上隨行的黨政機關、醫院和工廠職工等,總計約10萬人。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9月,紅軍總部為左、右兩路軍。一方面軍的五軍(原紅五軍團)、三十二軍(原九軍團)編人左路軍。後隨紅四方面軍行動。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紅四方面軍轄第四軍、第五軍、第九軍、三十軍、第三十一軍,共五個軍。據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張國燾給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電報中統計:紅四方面軍第四軍5700人,第五軍4600人,第九軍9000人,第三十軍8000人,第三十一軍5000人,方面軍直屬隊5000人,第三十、第三十一軍傷病員800人,總計是3.81萬人。

總直屬隊:紅軍大學1215人,黨校433人,總司令部57人,一局112人,一台38人,總衛生學校216人,供給處225人,通信營368人,各路司令部及地方機關約2000人,共計4664人。

紅四方面軍五個軍和直屬隊共計3.81萬人,再加上總直屬隊4664人,總人數約為42764人。這個數字同毛澤東於1936年10月16日致電彭德懷所說的「四方面軍據朱電雲有四萬人」,差距不大。

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遵照中革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的命令,指揮紅三十軍、紅九軍、紅五軍六個師十六個團及直屬部隊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關於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人數,1936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給共產國際的電報說「人數兩萬兩千」。西路軍廣大指戰員浴血奮戰,同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最終失敗,大部分壯烈犧牲。陳昌浩在關於西路軍失敗報告說,西路軍過河人數約2.12萬人。紅四方面軍戰史說「共渡過兩萬一千八百餘人」。由此分析,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人數約2.2萬人左右。

紅四方面軍除西渡黃河部隊外,留下的紅4軍、紅31軍和方面軍直屬隊一部分,人數約在1.2萬人左右,主要依據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36年12月2日給共產國際的電報,該電報說,「四方面軍之第四、第三十一兩軍約一萬二千人」。

可見,紅四方面軍最後到達陝北的人數約1.2萬人左右。

紅二十五軍長征期間兵力有哪些變化?到達陝北時保存了多少兵力?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出發長征時,撤銷師的建制,軍直轄三個步兵團(第223、第224、第225團)和手槍團,共2980人。

12月,紅二十五軍進入陝西南部,開始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至1935年5月,紅二十五軍主力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擊師、抗捐軍發展到2000多人。

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從陝西灃峪口地區出發繼續長征時,全軍4000餘人。

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勝利到達延川永坪鎮時,全軍共有3400餘人。

綜上所述,紅一方面軍主力(陝甘支隊)到達陝北時約7000餘人;紅二十五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時兵力約3400餘人;紅四方面軍除去犧牲的西路軍2萬餘人,保存下來約1.2萬人;紅二方面軍長征勝利時人數為1.1萬餘人。總計,紅軍長征勝利最後保留下來的兵力3萬多人。

(作者系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6. 長征後紅軍會師合成的軍隊是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7. 紅軍長征時的軍隊叫什麼

第一支是中來央紅軍源(後改稱紅一方面軍)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三大主力會寧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8. 紅軍長征,有什麼軍隊

1.毛澤東等人帶領中央紅軍(一方面軍),張國燾等人帶領四方面軍,賀龍等人帶領二方面軍長征。
2.1936年十月,三個方面軍在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9. 為什麼中國紅軍的戰鬥力那麼強

紅軍之所以稱為紅軍,是南昌起義10個月以後的事。1928年4月間,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此後不久的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至此,「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就成了「紅軍第四軍」。值得注意的是,有了第四軍,前面還有沒有第一、二、三軍?後面還有沒有第五、六、七、N軍?當時還不清楚。福建文史專家傅柒生在《軍魂》一書中解釋說,因為南昌起義的主體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這支部隊「北伐」時期戰功赫赫,被譽為「鐵軍」,朱、毛部隊沿用「鐵軍」番號,表明繼承「鐵軍」的傳統基因。發揚「鐵軍」優良的戰斗作風,是紅四軍戰鬥力旺盛的精神基礎。

1、1929年,朱德、毛澤東率主力離開井岡山,實施外線作戰,途中打了一個大勝仗,在長汀製作了四千套軍服,這也是中國紅軍第一次統一著裝,「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當時,周邊都是國民黨軍和軍閥部隊,相繼投入兵力數十萬人「會剿」。奇怪的是,紅四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打越強,先後擊斃反動軍隊的旅長郭鳳鳴,活捉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抵抗了劉和鼎、蔣光鼐、金鼎漢等部接踵而至的進攻。1928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趁紅四軍外線作戰欲歸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會剿」。朱、毛紅軍下山時,帶走了主力部隊,惟一的迫擊炮因為打不響留給了看家的部隊。後來彭德懷做過一個保守的比較,當時敵我兵力對比大概是三十比一。8月30日晨,敵軍兩個團加強一部,向黃洋界哨口發起進攻,留守部隊以區區兩個連的兵力,憑險據守,連續打退多次攻擊。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最後關頭,戰士們把那門破炮找出來了,僅有的三發炮彈,前兩發都是啞炮。就在絕望之際,一個戰士不甘心,又把第三發炮彈填入炮膛,奇跡就在這個瞬間發生了,第三發炮彈不但響了,還正好落在敵軍指揮部,上山之敵以為紅軍大部隊殺回來了,連夜逃之夭夭。解讀這個戰例,我們不難看出,人少不是問題,槍破不是問題,天寒地凍也不是問題。那麼,紅軍為什麼能打勝仗,為什麼能以少勝多,為什麼能以弱勝強?事實上,毛澤東在戰斗結束之後寫的那首詩詞,就給出了答案: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眾志成城,就是紅軍能打勝仗的根本原因。不僅眾志成城,連那門破炮在關鍵時刻也幽了一默,真是恰到好處,有如神助。

2、紅軍初創時期,打了很多勝仗,也打了一些敗仗。當然,若依實力對比和傷亡對比論成敗,紅軍即使打了敗仗也是勝仗,用俗語說,幹掉一個夠本,幹掉兩個賺一個。但是,在毛澤東的眼裡,這個「賺」要不得,夠本不行,小賺不行,大賺也不行,要特別大的賺才行。星星之火,必須燎原,這就要求年幼的紅四軍,必須盡快成為一支比純金還要純、比鋼鐵還要硬的隊伍。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了解麾下這支剛剛從農民和舊軍隊脫胎的軍隊,雖然名稱變了,但是很多舊的習氣還有待改造,攏到一起就是一塊鋼,攏不到一起就是一盤沙。早在秋收起義之後不久,部隊就進行了三灣改編,克服大而無當,把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把手掌攥成拳頭。當然,最重要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對官兵進行組織管理和思想教育,逐步建立主動革命的思想基礎。或許,就是從三灣改編開始,一個課題就在毛澤東的腦海里醞釀了,培養信仰,首先就要解決為誰打仗,為誰扛槍的問題。三灣改編的另一個原則就是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員會,內部實行民主。官兵很快就有了感情認同,這支部隊是自己的,為自己扛槍,為老百姓打仗,為子孫萬代打天下。這個認識激活了強大的戰鬥力。

10. 紅軍長征時遇到過哪些部隊各損失了多少人

一軍團19880人,三軍團17805人,五軍團12168人,八軍團10922人,九軍團11538人,軍委縱隊4693人,中央縱隊9853人。

裝備:長槍支,短槍3141支、自動槍28支,沖鋒槍271支,輕機槍294支,重機槍357支,山炮、迫擊炮38門。
合計:持槍炮者35703人,占總人數的41.7%,非持槍炮者(包括挑夫、機關工作人員,後勤人員,雜務人員,傷病員)51156人,占總人數的58.3%。

在經歷了傷亡慘重的湘江之戰和無數次敵人的圍追堵截後.1935年9月,原中央紅軍的1、3軍團在哈達鋪整編為陝甘支隊,僅剩7200餘人.大約每12人中只有1人到達陝北.

長征中的傷亡數字從上面一看便知.當然了,這個回答是中央紅軍也就是紅一方面軍的數字。

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從湘西出發開始長征,1936年10月22日至寧夏的興隆鎮、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歷時11個月,行16000里,轉戰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寧、陝共10省。進行大小戰斗100多次。出發時共21000人,最後剩13300餘人。

紅四方面軍1935年5月上旬撤離川陝根據地,向西策應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6年10月8日同一方面軍在會寧地區會師。歷時近1年半,曾叄過草地,轉戰川、 康、甘3省。 出發時為8萬餘人,會師時剩33000人。

從上面的資料和數字可以看出,三個方面軍從各自的根據地出發轉戰萬里到最後的會師,以四方面軍人數為最多,大約33000人,
賀龍領導的二方面軍打越剩餘13300餘人,中央紅軍人數最少大約為7200餘人。

閱讀全文

與紅軍長征後軍事實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