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要向孫子兵法學習戰略智慧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理論的奠基之作,號稱百代談兵之祖,擁有非常深厚的戰略思想內涵,為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家所推崇,所以需要向孫子兵法學習戰略智慧。當然你也可以不學,自己總結。
2. 21世紀為什麼還需要《孫子兵法》
引用篇文章來說明這個問題吧!
【環球軍事報道】據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9月26日報道,原題: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學中學什麼——前輩的遺產不會在書架上落灰》,作者:俄羅斯總參謀部軍事科學院院長謝爾蓋·馬卡羅夫。
文章稱,偉大的中國統帥和軍事理論家孫子的著作《孫子兵法》為國家政治中戰爭與[url]http://和平[/url]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換句話說,戰爭與和平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它們決定了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同時,《孫子兵法》的基本觀點認為,必須謹慎使用戰爭作為政治工具,盡可能避免戰爭。
孫子的四個警告
文章稱,《孫子兵法》處處強調謹慎和自控的必要性,堅持在沒有深入分析局勢和自身實力的情況下不可開戰。在作出戰爭決策時切忌匆忙、膽怯、憤怒和仇恨。軍隊不能打無必要或無准備之仗,必須表現出克制,利用一切手段確保勝利。
手段之一是火攻——孫子時代最強大、最具破壞性的進攻方式。難怪一些當代研究者把孫子的火攻與當代的核武器等同起來。孫子想要告訴那些作戰爭決策的人,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能在戰爭中使用這種殘酷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一些警告。
第一,「非利不動」。不是對人民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
第二,「非危不戰」。戰爭帶來不幸,交戰帶來危險。必須讓自己遠離災難和傷害。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可動兵。
第三,「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因為憤怒而舉兵很少有不敗的。
第四,「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惱怒可以重新歡喜,怨恨可以重新歡樂,國亡卻不能再立,人死也不能復生。
文章稱,孫子的警世之言中蘊含著偉大的哲理,人類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領悟。1995年[url]htt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rl]大會發表決議指出,「必須確保以和平文化取代戰爭文化」。
第53屆[url]http://聯合國[/url]大會通過的《和平文化宣言和行動綱領》提出,從戰爭文化轉向和平文化的工作與國際社會的其他優先任務——人權、民主、發展、婦女平等、寬容、信息自由傳播等密不可分。
多維戰爭
戰爭文化有哲學理性、法律、社會文化、軍事政治、民族、社會心理和科學技術等眾多維度。這一切都對理解戰爭現象本身極其重要。
文章認為,在這方面,1986年國際科學家會議通過的《關於暴力的[url]http://塞爾維亞[/url]聲明》發揮了重要的方法論作用。聲明中指出,戰爭不是動物性和遺傳基因引起的,戰爭不能確保生活水平提高,人類沒有「喜愛暴力的大腦」,戰爭不是任何「本能」驅使的。
[url]http://美國[/url]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00多年前曾說過,在找到戰爭的精神等價物之前,它不可能消失,即能夠完全實現友誼、信任、勇氣等普世價值的領域。這句話在今天仍然不失現實意義。因此,最迫切的問題是創造戰爭的精神等價物,讓人類在需要表現出勇氣、果斷、獨立、創造力和相互支持的領域努力,比如探索宇宙和深海、救災、登山等。種地、鑄鋼、采礦等日常勞動也需要勇氣和膽量。
俄羅斯通過軍事體育競賽創造戰爭精神等價物的經驗相當有趣,比如國際「坦克兩項」比賽。
文章稱,戰爭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國家化」,這表現在國家壟斷武裝力量,存在負責打仗的國家機關,每年批准大量軍費。
過去,「國家化」還發生在宗教領域。[url]http://德國[/url]宗教活動家沃爾夫岡·許貝兒指出,幾百年來自視和國家一樣強大的德國教會在最近幾十年裡也主張由國家用軍事手段維護和平。
文章認為,戰爭文化與孫子研究的「兵法」(戰爭藝術)密切相關。在實踐中,戰爭文化和戰爭藝術是相互作用的。戰爭藝術從為榮譽、冒險和狩獵而戰演化到軍事博弈,再到奴隸制帝國的正規戰。隨後,它變成死亡藝術、政治工具。最終,隨著19和20世紀的技術躍進,戰爭呈現出機械化、技術化和電子化的發展面貌,不再需要大量人員傷亡。
戰爭的利弊
聯合國文件中確定了從戰爭文化向和平文化過渡的基本路線。這項工作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活動相關。這些活動包括:以預防性外交和防止沖突的措施作為預防性總體戰略的一部分;將預防戰爭與裁軍和軍控聯系起來;利用軍轉民能力為建設和維護和平服務;培養預防性外交與和平建設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建立政治、經濟、社會體系,包括和平文化計劃,並讓沖突各方積極參與執行計劃。
對聯合國來說,這個歷史階段的當務之急是3個相互聯系、影響國際社會發展方向的任務:打擊暴力和恐怖,戰勝無知和疾病,克服生態環境惡化。
2000年聯合國千年峰會通過了一系列旨在消除戰爭文化、維護和平與安全的措施:強化聯合國維和能力,為人道援助、預防性措施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治機制,徹底完善國際組織的經濟制裁,防止其帶有不加區分和不合法性,確保其成為懲罰罪惡政府、而非實現個別國家狹隘政治利益的手段。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14年5月的聖彼得堡經濟論壇上表示,把經濟制裁當作政治施壓的工具會產生迴旋鏢效應。他希望人類擁有足夠的健全思維,吸取過去的消極經驗,以便理解在對話中考慮到相互利益的必要性。
文章稱,我們強調,俄羅斯積累了用和平手段化解國內外沖突的充分經驗。這里還要談到[url]http://金磚國家[/url]在國際政治中發揮的建設性作用。普京在2014年7月的金磚國家峰會上發表講話說:「通過俄羅斯與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堅定立場,以及金磚國家其他成員國的支持,我們團結了包括歐美在內的大多數國際社會成員,防止了對[url]http://敘利亞[/url]的外國軍事入侵,成功銷毀了敘利亞的化學武器。」
以關愛和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為基礎的人道安全是全球化世界的新元素。難怪孫子把仁愛與智慧、誠信、勇猛和嚴明並稱為將領應具備的五大重要素質。
將戰爭文化和暴力文化轉變為和平文化是整個國際社會未來長期的戰略任務。它要求社會制度和公民個體擺脫在戰爭和暴力環境下形成的價值觀、思維和行為方式,建立推動非暴力社會改革、社會公平和和平文化的價值觀、思維和行為方式。
文章稱,因此,孫子對戰爭的論斷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3. 為什麼美國著名的西方軍校也要用孫子兵法做科教書呢
《孫子兵來法》可以說是中國乃至自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著作之一,是最為著名的三大兵書之一,它所闡述的軍事理論直到今天也依然被用來指導戰爭。
因此,連外國人都要學習《孫子兵法》,以吸取其中的智慧和營養。很多國家的軍事院校都把它當作必讀之書,包括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
4. 為什麼《孫子兵法》被譽為 「兵學鼻祖」
我國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孫武生活的時代正是新舊交替的時期,列國紛爭的形勢讓他去思索和總結戰爭規律。經過多年努力,他終於完成了《孫子兵法》一書。
2500年過去了,這部被後人奉為「兵學聖典」的古老兵書,雖歷經滄桑巨變卻不失其光輝,不僅啟迪了中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謀臣將帥,而且跨越時空,流傳海外,成為全世界的精神財富孫中山先生曾經指出:「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
5. 名華課程:為什麼要向孫子兵法學習戰略智慧
作為一部論述軍事領域內部聯系和規律的兵學著作,《孫子兵法》以一種高屋建瓴的眼光,從戰略高度論述軍事問題以及解決之道,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孫子兵法》內容豐富,幾乎囊括了軍事學的各個領域,如備戰、治軍、行軍、作戰、養戰等。 1.慎戰備戰思想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戰爭關繫到國家的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開篇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武深知戰爭的危害,因而在《火攻篇》中告誡統治者:「亡國不可以復生,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然而,慎戰並不意味著不戰。孫武對春秋時代有著清醒的認識,深知戰爭不可避免,因而極為重視備戰。《九地篇》中指出「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武強調「吾有備,敵不攻」,進而來保證國家的太平。此外,孫武在《謀攻篇》中指出「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等,可見其慎戰備戰思想。 2.文武治軍理論 軍隊戰鬥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敗,而軍隊戰鬥力的強弱與治軍精密相連。孫武在《行軍篇》中指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齊文令武作為《孫子兵法》中主要治軍理論,一直影響至今。其治軍理論主要包括嚴明責罰,嚴格訓練,慎重選將,將權貴一,善待士卒等方面。《計篇》提出了「料戰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肯定了賞罰將士和訓練將士的重要性。同時,《計篇》具體列出了將帥的條件「智、信、仁、勇、嚴」,可見選將也至關重要。《孫子兵法》提倡「君命有所不受「,將其定為一條重要的治軍原則,為後世諸多名將奉行。同時,孫武在《作戰篇》中指出對敵軍俘虜應「卒善養之」,這樣可以「勝敵而益強」。 3.校計索情之法 戰爭取勝的前提在於知己知彼,因而了解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顯得尤為重要。《計篇》提出「五事七計」,用於判斷衡量我方的實力。間諜作為掌握敵情的主要手段,孫武在《用間篇》對其種類、特點、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他指出「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間諜是「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可見其重要性。孫武認為只有了解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保證「百戰不殆」。 4.因敵制勝之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的較量,取勝的條件由敵我雙方掌握。只有針對敵方的變化而採取相對的變化,我方才能獲得更多的取勝條件,因而《孫子兵法》提出作戰應該「因敵制勝」。因敵的前提是「知敵之情實」。為此,《行軍篇》中列出了三十餘條「相敵之法」。戰爭的藝術在於掌握主動權,誰能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誰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孫武認為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在於「致人而不致於人」,最終以達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的境界。此外,《勢篇》中的造勢任勢和奇正思想,《虛實篇》中的避實擊虛思想,都是「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重要方法。 5.行軍作戰之術 戰爭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是行軍作戰。孫武深知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關於行軍作戰的內容佔全篇的絕大多數。孫武憑借淵博的知識高度概括軍隊在行軍作戰時的方法或者說戰術。孫武在《計篇》中提出「施計十二術」,亦稱「詭道十二法」,用以指導作戰。在《謀攻篇》中,孫武列出了「用兵六則」,即「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從而可以「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在《軍爭篇》中提出「作戰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以及《行軍篇》中的「相敵三十二法」,都是孫武在對軍事學深入研究後的高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