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軍事航天技術包括哪些系統
軍事航天技術是以軍事應用為目的、開發和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迄今世界各國共發射了5000多個航天器,其中70%用於軍事目的。
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航天器、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從此,人類步入了航天時代。沉寂了數億年的宇宙太空再也無法寧靜。
最初人類製造的航天器都比較簡單,發射上天後一般無法回收,根本談不上軍事應用。直到1960年8月10日,美國照相偵察衛星「發現者13號」發射並回收成功,才拉開了軍事利用空間的序幕。
1962年,美國利用微波中繼通信技術成功地發射了「電星一號」能動型通信衛星,開始了衛星通信的歷史。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號飛船載人登月成功,標志著人類已完成初期的空間探索與應用試驗。進入70年代,各種軍用航天器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星羅棋布於蔚藍色星球的上空。進入80年代以來,各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前景。第三、第四代高效、多功能的軍用航天器相繼問世。載人航天器的研製出現新飛躍,先後研製了永久性空間站和太空梭,實現了空間站與航天飛船的對接和歷史性的天上人間往返機動飛行,使航天器第一次有了天上回收、修理、加油的停泊站,同時也有了指揮、控制、作戰的活動基地,為人類更大規模的軍事開發利用外層空間創造了條件。1985年9月13日,一架美國F-15戰斗機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使用反衛星導彈成功地擊毀了1顆早已廢棄的舊衛星,標志著反衛星導彈進入實戰應用。外層空間的軍事競爭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此後太空動能武器、定向能武器以及電磁炮等新概念太空武器研究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軍用航天器的發展,使軍事偵察、通信、測繪、導航、定位、預警、監視和氣象預報等能力空前提高。軍事航天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航天監視、航天支援、航天作戰以及航天勤務保障四個方面。航天監視是指充分利用航天器監視范圍大、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可定期重復監視某個地區、可以較快地獲得其他手段難以得到的情報等優勢,通過航天器上的各種偵察探測設備對目標進行監視,主要包括照相偵察、電子偵察、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和核爆炸探測等。航天支援是指利用軍事航天技術,支援地面和空中軍事活動以增強軍事力量的效能,包括軍事通信、軍事氣象觀測、軍事導航和測地等。以上兩個方面均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感測器技術等發展,其能力在不斷提高。航天作戰是指利用航天器載激光、粒子束、微波束等定向能武器或動能武器,攻擊、摧毀對方的航天器及彈道導彈等目標,或者由載人航天器的機械臂、太空機器人或航天員,直接破壞或擒獲敵方的軍用航天器。這一方面的技術尚處於初期研究和試驗階段,已能做到利用截擊衛星接近對方衛星,採取自爆或撞擊方式達到攻擊、摧毀對方衛星的目的。航天勤務保障是指在太空利用航天器實施檢測、維修,加註推進劑,更換儀器設備、備用件以及其他消耗器材,組裝、建造軍用航天器等的活動。這一方面的技術目前尚處於探索階
㈡ 軍事載人航天系統分為哪些
軍事載人航天系統,對於太空作戰來講就是空間作戰平台,當前大致可分為載人飛船、空間站、太空梭和正在研製中的空天飛機。——軍事知識篇。
㈢ 航天系統有什麼軍事作用
載人的航天來系統,主要是載人的空間源站和載人的太空梭,對今日的空間戰爭有重大的影響。
空間站在軍事上,可以做空間指揮所,可以做其他航天器的停靠碼頭,可以裝載大型偵察儀器長期對地面偵察監視,還可以作為戰略武器的空間發射台。蘇聯從1971年開始發展「禮炮」號載人空間站,十多年發射了七個,其中兩個是純粹做軍事用的。
㈣ 航天系統是什麼含義,通信系統首先要對通信信息進行什麼處理
航天系統(space system):又稱航天工程系統。一類典型的工程系統工程。20世紀40年代初,在電子系統的研製中,開始採用系統工程概念並取得了良好效果。50年代中期,在航天系統和軍事系統的研製中出現了大系統的新型設計法,為現代系統工程奠定了基礎。60年代初期,系統工程在阿波羅工程中的成功運用,標志著系統工程作為一門科學的組織管理技術開始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推廣應用。航天系統的研製和管理為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的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條件,它也是應用系統工程的最大受益者,而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系統工程的內容。
典型航天系統 航天系統是由航天器、航天運輸系統、航天器發射設施、航天測控系統、用戶設備(系統)以及其他保障設備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務的工程系統。航天系統的特點是規模龐大、技術復雜、質量可靠性要求高、耗資大、研製周期長、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一些典型的航天系統,如「人造地球衛星」1號工程、阿波羅工程、美國太空梭工程等都是現代典型的大工程系統。
「人造地球衛星「 1號工程 蘇聯於50年代中期組織實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工程。主要包括:研製「衛星「號運載火箭,改建拜科努爾發射場,研製衛星本體和衛星攜帶的科學探測儀器,建立地面觀測網。蘇聯在1957年10月 4日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造地球衛星」1號,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阿波羅工程 美國於60年代至70年代組織實施的載人登月航天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進行技術准備。除二次世界大戰中的V-2工程和曼哈頓計劃(它們的規模要小得多),阿波羅工程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少有的大型工程系統,它的完成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
美國太空梭工程 美國於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組織實施的可重復使用的大型載人航天器工程。主要包括:研製太空梭系統,建設發射場和著陸場,確定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回收方案,建設助推器的修復設施,改造和擴建測控系統。太空梭是把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和飛機的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航天運輸工具,它充分利用了現代航天和航空領域內的各種成熟的先進技術,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眾多領域的新成就。整個工程是由政府機構、工業企業和高等院校的龐大隊伍合作,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組織實施的。工程歷時約12年,於1982年結束,耗資約150多億美元。這一工程的完成為人類提供了全新的航天運輸工具,成為世界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航天系統工程特點 適應航天系統的特點形成了現代航天系統工程方法,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建立總設計師制度和總體設計機構對航天系統進行系統設計和管理。航天系統和組成它的各大系統通常都設有總設計師和總體設計機構──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部是按航天系統總體要求組織起來的科學家、工程師的常設集體,是工程系統的總體論證和設計機構。航天系統的總體設計部是在50年代中期導彈系統的總體設計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成為航天系統工程的計劃領導人對整個航天計劃實施科學領導所必不可少的參謀機構。總體設計部在航天系統研製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人們確認總體設計機構的概念在現代大系統管理中的地位。
②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對航天系統進行科學的系統管理。航天管理信息系統是在50年代軍事信息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電子計算機管理的高度自動化的航天工程指揮控制系統在60年代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成為一種整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同時指揮著上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活動。
③採用系統模擬技術對航天系統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從航天系統的初始概念設計到系統研製和使用,不同型式的模擬得到了廣泛應用,以實現事前的工程分析、可靠性分析和技術經濟綜合評價等。例如,在阿波羅工程中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各種模擬,確保了各項試驗研究准確地按期完成,終於在1969年7月16日通過「阿波羅」11號飛船把 3名宇航員送到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
在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中,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計劃協調技術(PERT)、質量控制技術等。
通信系統 communication systems
用以完成信息傳輸過程的技術系統的總稱。現代通信系統主要藉助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或在導引媒體中的傳輸機理來實現,前者稱為無線通信系統,後者稱為有線通信系統。當電磁波的波長達到光波范圍時,這樣的電信系統特稱為光通信系統,其他電磁波范圍的通信系統則稱為電磁通信系統,簡稱為電信系統。由於光的導引媒體採用特製的玻璃纖維,因此有線光通信系統又稱光纖通信系統。一般電磁波的導引媒體是導線,按其具體結構可分為電纜通信系統和明線通信系統;無線電信系統按其電磁波的波長則有微波通信系統與短波通信系統之分。另一方面,按照通信業務的不同,通信系統又可分為電話通信系統、數據通信系統、傳真通信系統和圖像通信系統等。由於人們對通信的容量要求越來越高,對通信的業務要求越來越多樣化,所以通信系統正迅速向著寬頻化方向發展,而光纖通信系統將在通信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㈤ 戰略支援部隊,軍事航天是什麼
一、戰略支援部隊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指出,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後組建而成的。
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於優化軍事力量結構、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我們將堅持體系融合、軍民融合,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
尹卓介紹稱,戰略支援部隊主要的使命任務是支援戰場作戰,使我軍在航天、太空、網路和電磁空間戰場能取得局部優勢,保證作戰的順利進行。
具體地說,戰略支援部隊的任務包括:對目標的探測、偵察和目標信息的回傳;承擔日常的導航行動,以及北斗衛星和太空偵察手段的管理工作;承擔電磁空間和網路空間的防禦任務。
在戰爭時期,電子空間的偵察力量可以幫助我軍掌握敵人的動向,協助部隊制定作戰行動,確保取得戰場勝利。在和平時期,隨著國家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電磁空間和網路空間的安全也日益重要。
尹卓指出,隨著衛星導航設施在民間的應用,今後高鐵、輪船、飛機、汽車都會配備車載或機載的定位設施,這些設施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面對諸多黑客在互聯網上針對我國實施的非法行動,比如對重要政府設施、軍隊設施、重要民用設施實施的網路攻擊,這要求我們必須配備相應的防禦力量。戰略支援部隊在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和人民日常生活安全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戰略支援部隊是聯合作戰行動的重要力量。」尹卓說,如今任何作戰行動都離不開電子空間攻防,戰略支援部隊將在偵察、預警、通信、指揮、控制、導航、數字化海洋、數字化地球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將為聯合作戰行動提供有力的戰場支持,以實現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目標。
尹卓指出,戰略支援部隊不是一支單獨的作戰力量,它將與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軍兵種的行動融為一體,形成一體化的聯合作戰行動,戰略支援部隊貫穿於作戰的全過程,滲透到每一個作戰行動中,將成為戰爭制勝的關鍵力量。
二、軍用航天技術
軍用航天技術是以軍事應用為目的、開發和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迄今世界各國共發射了5000多個航天器,其中70%用於軍事目的。它的發展,使軍事偵察、通信、測繪、導航、定位、預警、監視和氣象預報等能力空前提高。
(5)軍事航天系統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
2015年秋,隨著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大會講話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啟動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組織架構進行調整。
2015年12月22日,《解放軍報》表示,2015年5場聯合實兵演習中,除陸海空二炮和武警部隊外,總部情報、技偵、特種作戰、電子對抗、網路攻防、心理戰、後勤保障、裝備保障等戰略戰役支援力量全程參加了聯訓聯演。
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授軍旗並致訓詞。
成立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宣讀習近平主席簽發的中央軍委關於組建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及其領導班子成員任職命令和決定。大會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主持。
㈥ 軍事航天器包括哪幾個系統
軍事航天技術是以軍事應用為目的、開發和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迄今世界各國共發射了5000多個航天器,其中70%用於軍事目的。
1957年10月4日。這一天,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航天器、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從此,人類步入了航天時代。沉寂了數億年的宇宙太空再也無法寧靜。
最初人類製造的航天器都比較簡單,發射上天後一般無法回收,根本談不上軍事應用。直到1960年8月10日,美國照相偵察衛星「發現者13號」發射並回收成功,才拉開了軍事利用空間的序幕。
1962年,美國利用微波中繼通信技術成功地發射了「電星一號」能動型通信衛星,開始了衛星通信的歷史。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號飛船載人登月成功,標志著人類已完成初期的空間探索與應用試驗。進入70年代,各種軍用航天器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星羅棋布於蔚藍色星球的上空。進入80年代以來,各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前景。第三、第四代高效、多功能的軍用航天器相繼問世。載人航天器的研製出現新飛躍,先後研製了永久性空間站和太空梭,實現了空間站與航天飛船的對接和歷史性的天上人間往返機動飛行,使航天器第一次有了天上回收、修理、加油的停泊站,同時也有了指揮、控制、作戰的活動基地,為人類更大規模的軍事開發利用外層空間創造了條件。1985年9月13日,一架美國F-15戰斗機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使用反衛星導彈成功地擊毀了1顆早已廢棄的舊衛星,標志著反衛星導彈進入實戰應用。外層空間的軍事競爭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此後太空動能武器、定向能武器以及電磁炮等新概念太空武器研究也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軍用航天器的發展,使軍事偵察、通信、測繪、導航、定位、預警、監視和氣象預報等能力空前提高。軍事航天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航天監視、航天支援、航天作戰以及航天勤務保障四個方面。航天監視是指充分利用航天器監視范圍大、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可定期重復監視某個地區、可以較快地獲得其他手段難以得到的情報等優勢,通過航天器上的各種偵察探測設備對目標進行監視,主要包括照相偵察、電子偵察、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和核爆炸探測等。航天支援是指利用軍事航天技術,支援地面和空中軍事活動以增強軍事力量的效能,包括軍事通信、軍事氣象觀測、軍事導航和測地等。以上兩個方面均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感測器技術等發展,其能力在不斷提高。航天作戰是指利用航天器載激光、粒子束、微波束等定向能武器或動能武器,攻擊、摧毀對方的航天器及彈道導彈等目標,或者由載人航天器的機械臂、太空機器人或航天員,直接破壞或擒獲敵方的軍用航天器。這一方面的技術尚處於初期研究和試驗階段,已能做到利用截擊衛星接近對方衛星,採取自爆或撞擊方式達到攻擊、摧毀對方衛星的目的。航天勤務保障是指在太空利用航天器實施檢測、維修,加註推進劑,更換儀器設備、備用件以及其他消耗器材,組裝、建造軍用航天器等的活動。
㈦ 誰知道軍事航天技術包括哪些系統
軍事復航天技術的應用,主制要包括航天監視、航天支援、航天作戰以及航天勤務保障四個方面。航天監視是指充分利用航天器監視范圍大、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可定期重復監視某個地區、可以較快地獲得其他手段難以得到的情報等優勢,通過航天器上的各種偵察探測設備對目標進行監視,主要包括照相偵察、電子偵察、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和核爆炸探測等。航天支援是指利用軍事航天技術,支援地面和空中軍事活動以增強軍事力量的效能,包括軍事通信、軍事氣象觀測、軍事導航和測地等。以上兩個方面均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感測器技術等發展,其能力在不斷提高。航天作戰是指利用航天器載激光、粒子束、微波束等定向能武器或動能武器,攻擊、摧毀對方的航天器及彈道導彈等目標,或者由
㈧ 航天是什麼意思
航天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回,又稱外層空間答)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
航天系統按是否可載人可分為無人航天系統、載人航天系統;按用途可分為民用航天系統和軍事航天系統;按航天器種類可分為多種,如衛星航天系統、載人飛船航天系統、月球衛星航天系統等。目前我國已經成功進行了載人、無人航天活動,月球探索方面也在按步驟的進行,無人月球探測器已經成功登陸月球。
㈨ 我國軍事航天系統主要分幾類
我國軍事航天系統主要分各類軍用航天器及其運行控制系統、應用系統,空間武器系統,以及相關保障系統等。軍事航天部隊是利用軍事航天裝備遂行軍事任務的部隊,主要包括航天發射部隊、航天測控部隊、空間攻防部隊、空間信息支援部隊等。
軍事航天作戰系統應用分為信息支援和空間攻防:
1、信息支援。運用航天器為陸、海、空等諸軍種、兵種的軍事活動提供偵察、預警、通信、導航、測地、戰場環境監測等支持。
2、空間攻防。敵對雙方利用外層空間,為獲得、保持戰場控制權或阻止敵方擁有戰場控制權而遂行的進攻性和防禦性軍事行動。包括軟殺傷和硬摧毀兩種手段。攻防方式有天對地、地對天、天對天三種類型。
(9)軍事航天系統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軍事航天系統的其他介紹:
用於軍事目的的航天器可分為軍用衛星系統、反衛星系統和軍事載人航天系統。軍用衛星主要分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和偵察(間諜)衛星三種。
反衛星系統包括反衛星衛星、定向能武器和動能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射頻武器等屑於定向能武器,動能導彈、電磁飽和電熱彈等屑於動能武器的范疇。
軍事載人航天系統分為空間站、飛船和太空梭、空天飛機等,空間站可用作空間偵察與監視平台、空間武器試驗基地、天基國家指揮所、未來天軍作戰基地等。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的所謂星球大戰計劃就是以水久性載人空間站為空間基地而部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