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
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1、信息優勢是新軍事變革的核心(以信息技術內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容廣泛使用,使信息化的武器裝備形成體系)
2、創新的軍事理論是新軍事變革的靈魂(軍事理論的重大突破)
3、智能化的武器系統是新軍事變革的支點(指揮控制領域的鼎新)
4、變革的體制編制是新軍事變革的重點(軍隊結構的空前變革)
(1)新軍事變革產生的重要因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軍事變革帶來的影響:
一是新軍事變革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戰爭理念,改變了現代戰爭面貌,促使各國重新審視安全環境和戰略策略,依據客觀環境和主觀需求積極主動地進行戰略調整。
二是新軍事變革有可能加劇戰略力量對比的失衡,使各國已經存在的差距不僅不容易縮小,反而有可能擴大。
三是新軍事變革不僅使軍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上升,而且會刺激新干涉主義進一步抬頭,給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帶來新的威脅。
四是發展中國家戰略選擇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新軍事變革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建設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 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軍事技術:由工程革命走向信息革命 在西方國家,屬於機械化軍事范疇的工程革命始於二戰期間。它的作用是, 通過不斷採用新的工程工藝技術,使飛機、艦艇和地面戰斗車輛等作戰平台的性 能指標不斷提高。屬於信息化軍事范疇的信息革命則始於70年代,分為軍事感測 革命和軍事通信革命兩個階段。軍事感測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了計算機控制 的探測器材,以及單個作戰平台和武器系統的計算機化,武器的命中精度有了極 大提高;單個作戰平台的性能成倍地提升。據測算,裝有新型感測器的作戰平台 ,其探測距離相當於過去的5倍,探測范圍和探測到的信息量是過去的25倍。軍事 通信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可以處理大量數 據信息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與計算機系統(即 C 4 I系統)。目前,感測器 材可搜集超視距信息,衛星可搜集全球信息。但是,如果這些信息只供給單個作 戰平台使用,目標識別和快速攻擊問題就無法解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於 「數字化的實時通信」,確保各種兵力兵器和作戰系統之間在目標探測、情報、 跟蹤、火控,指揮、攻擊、毀傷評估等方面的信息暢通,從而實現「整體力量綜 合」。 軍事技術革命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是不平衡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軍事 工程革命,接近完成軍事感測革命,正在全力推行軍事通信革命。而廣大發展中 國家則仍處於軍事工程革命階段,或剛剛開始軍事感測革命。 2、武器裝備:由機械平台向信息平台過渡 當前,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大趨勢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正在逐步 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裝備過渡。這一過渡將持續很長時間,各國過渡的速度也會 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裝備信息化建設起步早,進展快,其武器系統的主 體已經實現信息化。例如,美陸軍的信息化裝備已佔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美海 、空軍的信息化裝備已達70%。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 仍然是半機械化、機械化裝備,但是它們也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走上了裝備信息 化的發展道路。 信息化裝備是指,信息技術含量高,信息技術對軍事裝備性能的提高及對其 使用、操縱、指揮起主導作用,具有信息探測、傳輸、處理、控制、制導、對抗 等功能的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主要有信息化彈葯,信息化作戰平台,軍用智能 機器人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以及 C 4 I系統。武器裝備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 通信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的信息採集、融合、處理、傳輸、顯示實現聯網化、 自動化和實時化。武器裝備信息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 用有很大提高,並成為作戰系統的「眼睛、神經和大腦」;將產生軟、硬殺傷概 念,出現軟、硬殺傷兵器;在各類兵器中,電子信息系統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其 作用也日益重要。 3、軍事組織體制:向「便於信息快速流動與使用」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在一場全面軍事革命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 ,最後完成變革的是軍事組織體制。軍事組織體制變革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 改革軍事組織體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扯的問題多,各種矛盾 集中。這次軍事組織體制變革的實質,是使信息化武器裝備和創新性作戰理論所 蘊含的作戰潛力實現「物化」,而「物化」的最終成果是信息化軍事形態的組織 體制。 改革工業時代機械化軍事形態,其大方向就是使軍隊體制編制「適於信息的 快速流動和使用」。一是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 指揮體制。適用於機械化戰爭要求的領導指揮體制已經暴露出信息流程長、信息 流動速度慢、抗毀能力差等弊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逐步建立外形扁平、橫 向聯通、縱橫一體的「網」狀領導指揮體制。二是進行陸軍結構改革。近十多年 來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陸軍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改變陸軍結構就成了 各國面臨的重大軍事問題。小型化、輕型化、多能化,是軍事強國陸軍改革的大 方向。三是組建信息戰部(分)隊。為了實施和打贏信息戰,一些國家開始組建 信息戰攻防部(分)隊,如建立專門負責實施進攻信息戰的航空隊,「黑客部隊 」與「反黑客部隊」,各種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和計算機網路防護分隊。 4、戰爭形態: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 機械化戰爭逐漸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戰爭形態 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的漫長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機械化 戰爭的成分會越來越小,信息化戰爭的成分越來越大。這種兩者兼而有之的戰爭 形態,我們稱之為高技術戰爭。高技術戰爭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產 生的,既有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又有信息化戰爭的特點,是一種混合型或過渡性戰 爭形態。 一般認為,高技術戰爭始於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那麼,高技術戰爭的終點 在哪兒?它何時才能過渡到信息化戰爭?對此要做出較為准確的預測,必須明確 打信息化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出現信息化軍隊,有 信息化軍隊,才有資格打信息化戰爭。目前,軍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計劃到21世紀中葉建成信息化軍隊。屆時,高技術戰爭將轉化為信息化戰 爭。信息化戰爭是由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認知、心理等七維戰 略空間用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它有六個基本點:一是時代性。在信息時代, 有多種形態的戰爭,但信息化戰爭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戰爭形態。二是交戰雙 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軍隊,機械化軍隊或半信息化軍隊打不了信息化戰爭。三是 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各作戰單元網路化、一體化。四是要在七維戰 略空間進行,特別是在航天空間、信息空間、認知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的戰爭要 占相當比例。五是在物質、能量、信息等構成作戰力量的諸要素中,信息起主導 作用,信息能嚴格調制在戰爭中表現為火力和機動力的物質和能量。六是戰爭中 的必要破壞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帶破壞將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據這六 條標准判斷,迄今為止發生的所有戰爭都還夠不上信息化戰爭. 一、軍事交流與中國的世界戰略 中國對外軍事交流是配合其外交戰略布局而推動,是和他的世界戰略息息相關,從中國的地緣戰略來看,分為全球面和亞歐大陸面及周邊地區面。中國是以可產生重要影響的大國且有號召第三世界的力量為目標,在歐亞大陸,是以有廣泛影響力的主要國,且是促進地區穩定的力量為目標,在周邊地區,中國是以聯結周邊國家的紐帶為目標。 從全局考量,中國的地緣環境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及印度四個全球行或地區性大國,以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因此,在軍事交流方面也是以這些國家地區為重點。事實上,中國是較有籌碼從事軍事交流,首先,他運用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可以用維持和平部隊的派遣,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軍事接觸,減少中國本身的資源用在這些國家。其次,利用他的軍事現代化成果對周邊國家產生的影響,使得周邊國家主動要求和中國展開軍事交流,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第三,中國擁有核子武器與技術,也有製造各類短中長程飛彈的技術,中東地區國家不少國家會主動找上門來和中國進行合作.不須費太多精力去經營即可取得成果。對中國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上述地緣戰略的國家與地區的軍事交流,尤其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中國就積極的與美國、中亞地區國家、印度進行交流。 整體說來,這些地緣戰略國家與地區都是和中國有戰略利益沖突,而且長期而言是有零和性,因此,軍事交流的進行並不代表中共會得到他的戰略目標,不過,會是中共未來一段時期對外軍事交流的重點。 二、軍事交流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自從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以來,中國即積極地進行高科技戰爭的國防現代化建軍備戰,軍事外交被要求要為國防現代化服務。中國認為軍事外交是了解世界軍事全貌,達到知彼的重要的公開合法的管道。通過軍事外交活動,可以了解世界各國,特別是軍事大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主要軍事大國的軍事實力、軍事制度、軍事戰略、軍事思想、作戰原則、軍事經濟、軍事訓練、軍事教育、軍事科技、軍工生產、軍品貿易、軍事動態、等重大軍事情況,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進行合作,有沖突的應引以為惕,有安全威脅的應研究對策加以防範。而除了作為中共了解世界的橋梁外,同樣地也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整體而言,軍事交流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有下列幾項戰略意涵: (一)軍事外交的任務是,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質量建設的成就。(二)軍事外交的職能是,為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3. 談談對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理解
恢復軍民血溶於水的關系比什麼都強!
進入21世紀,新軍事變革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它正在而且必將進一步對當代軍事和國際戰略格局帶來深遠的影響。面對這一挑戰,我們只有高揚與時俱進的旗幟,加速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40餘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先後啟動了軍事變革——
群雄逐鹿未來戰場
當代軍事變革是人類文明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產物,是當代國際綜合國力競爭在軍事領域的反映。與歷史上的軍事變革不同的是,當代新軍事變革不是在世界相對隔離的條件下,而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只是單一技術因素直接推動的結果,而是技術推動與理論牽引雙重動力推動的產物;不只是作戰效能的物理性擴張,更重要的是作戰效能的智能性擴張;不只是軍事技術的革命,也是軍事結構與軍事理論的革命。當代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動因是世界主要國家在21世紀的國際戰略格局中,爭取有利地位和戰略優勢而是展開的競爭。當代新軍事變革的本質是以人類技術社會形態轉型亦即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為主要背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的發展為直接動力,以信息為基因,以信息化建設和「系統集成」為主要手段,把適應打機械化戰爭的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隊,建設成適應信息化戰爭的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軍隊。
在這場歷史性的軍事變革大潮中,美國捷足先登,充當了這場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領頭羊」。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就加大了投入力度,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軍事變革,在大力研究開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武器系統的同時,加快部隊結構重組和軍事理論創新,加快「數字化戰場」與「數字化部隊」建設。目前美軍陸軍信息化裝備已達到50%,海、空軍已達到70%以上。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發動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展示了美國軍事變革的綜合效能和戰略優勢。除美國以外,目前有近40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先後啟動軍事變革。俄國制訂新版《俄聯邦軍事學說》,推進俄軍「全面軍事改革」,壓縮規模,優化結構,重點爭奪制天權,整合組建航天軍,以此牽引俄軍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現代化綱領,力求發展最先進的國防科技,建立信息化的獨立自主的防務力量。
可以預見,未來一二十年,將是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納米技術、隱形技術、定向能技術的更大突破,一批更加高效的新型武器特別是新概念武器將不斷出現,為軍事變革提供新的物質技術基礎。軍隊的信息化將由數字化向網路化進而向智能化方向推進。軍隊結構的轉型將越來越快。
新的軍事變革不僅極大地沖擊傳統的軍事領域和安全觀念,而且將對當代國際戰略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戰略影響不可小視
當代世界新軍事變革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是歷史上的軍事變革所不能比擬的。它不僅極大地沖擊傳統的安全觀念,改變傳統的戰爭形態和戰爭方式,而且將對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和國際戰略格局帶來重大影響。
———戰爭形態和戰爭方式將出現劃時代轉變。首先,信息作為現代戰爭的戰略資源,其重要性日益上升,信息力量已經成為現代軍隊作戰能力的關鍵因素。「信息成了整個軍隊的心臟」。爭奪制信息權的斗爭,將滲透到戰爭的各個領域,貫穿作戰的全過程,直接影響作戰的成敗。其次,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作戰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作戰方式。隨著武器裝備殺傷作用距離的增大和打擊精度的提高,遠程精確打擊將逐步取代短兵相接的傳統作戰方式、主導作戰進程。戰爭將在戰場的全縱深同時展開,沒有明顯的戰線和前後方之分。三是戰場對抗日益呈現體系對抗的基本特徵。戰爭力量的構成趨向體系化,強調各種力量要素的有機結合,從力量的「一體化組合」和「一體化使用」上尋求新的戰鬥力增長途徑。單一軍種的作戰日益消失,傳統的軍種分工趨於模糊,作戰表現出高度的集成性。四是指揮控制具有適時高效的特徵。由於C4ISR系統的快速發展,情報獲取實時化,信息傳輸網路化,並實現信息的無縫鏈接,武器平台中心戰逐步向網路中心戰轉變。各級指揮機構、作戰單元和武器系統在廣闊的戰場空間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指揮效能空前提高。
———各國軍事力量發展的不平衡性將進一步加劇。在當代世界新軍事變革中,各國雖然陸續進入變革,但由於基礎不同,投入力度不同,因而軍事變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世界各主要國家從當代世界軍事變革中獲得的戰略效益也是不一樣的。可以預見,世界新軍事變革將使各國軍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傾斜,造成一種強者愈強的不平衡態勢。一方面,當代惟一超級強國美國對其他國家的相對優勢將更加明顯。美國以超強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軍事技術在高起點上率先推進軍事變革,進一步強化了其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不斷驗證和提高了新軍事變革帶給它的軍事能力。世界其他一些國家或者是由於國力弱小,或者是由於技術基礎薄弱,或者是由於認識滯後,行動遲緩,在新的軍事變革中,進一步拉大了與美國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當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時候,廣大發展中國家卻由於歷史原因,至今尚未完成機械化的建設任務。這種差距不只是技術性的、戰術性的,而是戰略性的。這種態勢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軍事技術形態的又一輪「時代差」。歷史上西方列強以洋槍洋炮對亞非國家的大刀長矛的軍事技術優勢,有可能轉變為發達國家以信息化武器對發展中國家的機械化半機械化武器的新的軍事技術優勢。
———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將面臨新的、更多的挑戰。新軍事變革催生了高技術的作戰力量和多樣化的作戰手段,使現代戰爭的可控性增強,為運用軍事手段達成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提供了低風險、高效能的可能選擇。新軍事變革的最新技術成果一旦與強權政治相結合,將為其實現戰略意圖提供新的物質技術支撐,進一步刺激軍事干涉主義、軍事擴張主義與黷武主義傾向的發展,特別是在戰略力量對比日益懸殊的情況下,對武力使用的限制力變弱,戰爭的門檻降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路途將面臨更多變數和艱難。
今後一二十年,是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投身軍事變革的激流之中——
抓住機遇勇於創新
世界新軍事變革既給我們帶來嚴峻的挑戰,也給我們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今後一二十年,是世界軍事變革的快速推進期,也是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錯過了這一二十年,就很可能錯過一個時代。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更加勇敢地投身軍事變革的激流之中,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使我軍在新世紀的國際軍事斗爭中始終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確保本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要全力推進三個「創新」:
推進軍事思維創新,確立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現代軍事理論。實踐表明,沒有理論思維的創新,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變革。創新軍事思維就是要正視戰爭形態、戰爭方式、戰爭機理所發生的時代性變革,從傳統的思維慣性中解放出來,確立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現代思維方式,從陸戰思維向多維一體思維轉變,從協同作戰思維向聯合作戰思維轉變,從機械化戰爭思維向信息化戰爭思維轉變。確立新的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新的戰爭時空觀、戰爭能量觀、戰爭效益觀、戰爭體系觀、戰爭控制觀和戰爭勝負觀。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總結和創造適合我軍特點的信息化作戰理論和戰法,提出指導現代信息化戰爭和軍事建設的新思路、新理論。
推進軍事技術創新,確立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雙重歷史任務。當代世界軍事變革本質上是信息化革命和智能化革命。信息化是軍隊現代化概念的本質規定性,沒有信息能力的機械化軍隊最終將被戰爭的發展所淘汰。推進軍事技術創新就是要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先進的軍事手段和武器裝備,實現軍事能力質的躍升。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我軍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至今在總體上仍然處於機械化半機械化階段,機械化建設任務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因此,我軍軍事技術創新不能走常規式的發展道路,必須充分利用當代社會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所提供的有利的信息環境,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廣泛的擴散性、滲透性與共享性,充分利用國家信息化建設初步形成的技術物質條件,走跨越式的發展道路。大膽跨越機械化和信息化發展的某些階段、某些環節,集中力量研究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並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完善機械化武器裝備。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機械化與信息化同步推進,互為依託,互相促進,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後發優勢。
推進軍事體制創新,深化我軍結構改革,努力建設一支信息化軍隊。在當代新軍事變革中,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信息化目標牽引下的軍隊結構改革,強調壓縮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軍隊高技術含量,縮簡訊息流程,簡化指揮程序,軍隊力量由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作戰編成由傳統合成化向模塊化、一體化、多樣化轉變,指揮體制由垂直樹狀式向扁平網狀式轉變。目前,我軍組織體制改革雖然在精幹、高效、合成的方向取得重大進展,但總體上仍然是一支機械化半機械化軍隊,軍隊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在軍事體制創新中,我們要以未來信息化作戰需求為牽引,依據有利於提高領導指揮效能,增強信息化條件下整體作戰能力的原則,優化部隊內部結構,理順各種比例關系,建立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指揮體系、作戰體系、保障體系,實現軍隊結構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機械化與信息化結合的轉型。
4. 世界新軍事變革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軍事技術:由工程革命走向信息革命
在西方國家,屬於機械化軍事范疇的工程革命始於二戰期間。它的作用是, 通過不斷採用新的工程工藝技術,使飛機、艦艇和地面戰斗車輛等作戰平台的性 能指標不斷提高。屬於信息化軍事范疇的信息革命則始於70年代,分為軍事感測 革命和軍事通信革命兩個階段。軍事感測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了計算機控制 的探測器材,以及單個作戰平台和武器系統的計算機化,武器的命中精度有了極 大提高;單個作戰平台的性能成倍地提升。據測算,裝有新型感測器的作戰平台 ,其探測距離相當於過去的5倍,探測范圍和探測到的信息量是過去的25倍。軍事 通信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可以處理大量數 據信息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與計算機系統(即 C 4 I系統)。目前,感測器 材可搜集超視距信息,衛星可搜集全球信息。但是,如果這些信息只供給單個作 戰平台使用,目標識別和快速攻擊問題就無法解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於 「數字化的實時通信」,確保各種兵力兵器和作戰系統之間在目標探測、情報、 跟蹤、火控,指揮、攻擊、毀傷評估等方面的信息暢通,從而實現「整體力量綜 合」。
軍事技術革命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是不平衡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軍事 工程革命,接近完成軍事感測革命,正在全力推行軍事通信革命。而廣大發展中 國家則仍處於軍事工程革命階段,或剛剛開始軍事感測革命。
2、武器裝備:由機械平台向信息平台過渡
當前,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大趨勢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正在逐步 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裝備過渡。這一過渡將持續很長時間,各國過渡的速度也會 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裝備信息化建設起步早,進展快,其武器系統的主 體已經實現信息化。例如,美陸軍的信息化裝備已佔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美海 、空軍的信息化裝備已達70%。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 仍然是半機械化、機械化裝備,但是它們也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走上了裝備信息 化的發展道路。
信息化裝備是指,信息技術含量高,信息技術對軍事裝備性能的提高及對其 使用、操縱、指揮起主導作用,具有信息探測、傳輸、處理、控制、制導、對抗 等功能的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主要有信息化彈葯,信息化作戰平台,軍用智能 機器人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以及 C 4 I系統。武器裝備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 通信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的信息採集、融合、處理、傳輸、顯示實現聯網化、 自動化和實時化。武器裝備信息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 用有很大提高,並成為作戰系統的「眼睛、神經和大腦」;將產生軟、硬殺傷概 念,出現軟、硬殺傷兵器;在各類兵器中,電子信息系統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其 作用也日益重要。
3、軍事組織體制:向「便於信息快速流動與使用」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在一場全面軍事革命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 ,最後完成變革的是軍事組織體制。軍事組織體制變革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 改革軍事組織體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扯的問題多,各種矛盾 集中。這次軍事組織體制變革的實質,是使信息化武器裝備和創新性作戰理論所 蘊含的作戰潛力實現「物化」,而「物化」的最終成果是信息化軍事形態的組織 體制。
改革工業時代機械化軍事形態,其大方向就是使軍隊體制編制「適於信息的 快速流動和使用」。一是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 指揮體制。適用於機械化戰爭要求的領導指揮體制已經暴露出信息流程長、信息 流動速度慢、抗毀能力差等弊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逐步建立外形扁平、橫 向聯通、縱橫一體的「網」狀領導指揮體制。二是進行陸軍結構改革。近十多年 來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陸軍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改變陸軍結構就成了 各國面臨的重大軍事問題。小型化、輕型化、多能化,是軍事強國陸軍改革的大 方向。三是組建信息戰部(分)隊。為了實施和打贏信息戰,一些國家開始組建 信息戰攻防部(分)隊,如建立專門負責實施進攻信息戰的航空隊,「黑客部隊 」與「反黑客部隊」,各種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和計算機網路防護分隊。
4、戰爭形態: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
機械化戰爭逐漸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戰爭形態 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的漫長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機械化 戰爭的成分會越來越小,信息化戰爭的成分越來越大。這種兩者兼而有之的戰爭 形態,我們稱之為高技術戰爭。高技術戰爭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產 生的,既有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又有信息化戰爭的特點,是一種混合型或過渡性戰 爭形態。
一般認為,高技術戰爭始於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那麼,高技術戰爭的終點 在哪兒?它何時才能過渡到信息化戰爭?對此要做出較為准確的預測,必須明確 打信息化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出現信息化軍隊,有 信息化軍隊,才有資格打信息化戰爭。目前,軍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計劃到21世紀中葉建成信息化軍隊。屆時,高技術戰爭將轉化為信息化戰 爭。信息化戰爭是由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認知、心理等七維戰 略空間用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它有六個基本點:一是時代性。在信息時代, 有多種形態的戰爭,但信息化戰爭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戰爭形態。二是交戰雙 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軍隊,機械化軍隊或半信息化軍隊打不了信息化戰爭。三是 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各作戰單元網路化、一體化。四是要在七維戰 略空間進行,特別是在航天空間、信息空間、認知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的戰爭要 占相當比例。五是在物質、能量、信息等構成作戰力量的諸要素中,信息起主導 作用,信息能嚴格調制在戰爭中表現為火力和機動力的物質和能量。六是戰爭中 的必要破壞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帶破壞將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據這六 條標准判斷,迄今為止發生的所有戰爭都還夠不上信息化戰爭.
一、軍事交流與中國的世界戰略
中國對外軍事交流是配合其外交戰略布局而推動,是和他的世界戰略息息相關,從中國的地緣戰略來看,分為全球面和亞歐大陸面及周邊地區面。中國是以可產生重要影響的大國且有號召第三世界的力量為目標,在歐亞大陸,是以有廣泛影響力的主要國,且是促進地區穩定的力量為目標,在周邊地區,中國是以聯結周邊國家的紐帶為目標。
從全局考量,中國的地緣環境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及印度四個全球行或地區性大國,以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因此,在軍事交流方面也是以這些國家地區為重點。事實上,中國是較有籌碼從事軍事交流,首先,他運用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可以用維持和平部隊的派遣,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軍事接觸,減少中國本身的資源用在這些國家。其次,利用他的軍事現代化成果對周邊國家產生的影響,使得周邊國家主動要求和中國展開軍事交流,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第三,中國擁有核子武器與技術,也有製造各類短中長程飛彈的技術,中東地區國家不少國家會主動找上門來和中國進行合作.不須費太多精力去經營即可取得成果。對中國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上述地緣戰略的國家與地區的軍事交流,尤其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中國就積極的與美國、中亞地區國家、印度進行交流。
整體說來,這些地緣戰略國家與地區都是和中國有戰略利益沖突,而且長期而言是有零和性,因此,軍事交流的進行並不代表中共會得到他的戰略目標,不過,會是中共未來一段時期對外軍事交流的重點。
二、軍事交流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自從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以來,中國即積極地進行高科技戰爭的國防現代化建軍備戰,軍事外交被要求要為國防現代化服務。中國認為軍事外交是了解世界軍事全貌,達到知彼的重要的公開合法的管道。通過軍事外交活動,可以了解世界各國,特別是軍事大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主要軍事大國的軍事實力、軍事制度、軍事戰略、軍事思想、作戰原則、軍事經濟、軍事訓練、軍事教育、軍事科技、軍工生產、軍品貿易、軍事動態、等重大軍事情況,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進行合作,有沖突的應引以為惕,有安全威脅的應研究對策加以防範。而除了作為中共了解世界的橋梁外,同樣地也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整體而言,軍事交流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有下列幾項戰略意涵:
(一)軍事外交的任務是,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質量建設的成就。(二)軍事外交的職能是,為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三)軍事外交的內容是,為武器裝備的聯合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搭橋牽線與鋪路。 新軍事變革與戰爭的互動性明顯增強。如果說,海灣戰爭拉開美國軍事變革的帷幕,那麼,經過10多年的變革努力,將變革成果付諸於戰爭實踐檢驗,已成為迫切需要。從另一方面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增強了戰爭的可控性,降低了戰爭的風險和門檻,拉近了軍事變革與戰爭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拉克戰爭是新軍事變革的試驗場,信息化武器、信息化作戰平台、數字化部隊紛紛在戰爭中登場亮相,戰爭的勝利明顯得益於軍事變革成果,同時也將大大刺激美軍新一輪軍事變革。可以預見,今後這類「實驗型」戰爭將更多地出現,軍事變革將通過「實驗型」戰爭而提速。這種互動性將大大增加其他國家加快進行軍事變革的緊迫感。
二、新軍事變革對戰略規劃的依重性將更加突出。軍事變革恰如自然科學的發展一樣,往往是從局部到整體、子系統到全系統的發展過程。新軍事變革開始於軍事技術的局部領域和子系統,經過10多年的發展,正在超過各個局部層面,進入全局整體推進階段,軍事變革的宏觀性、整體性、未知性、前瞻性空前增強,對戰略規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後一個時期新軍事變革宏觀性、整體性、前瞻性因素將更加突出。
三、新軍事變革的軟體要素將日益重要。新軍事變革歸結起來無非是兩大部分,一是硬體部分,一是軟體部分。硬體部分,主要是指信息化武器平台、信息化感知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它們就好比人的拳頭、感官和神經。
5. 當今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本質和核心是什麼
更高的技術起點,更高、更快、更強、更狠毒、更陰險、更毒辣、更殘忍、
6. 軍事革命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因是什麼
軍事需求是軍事革命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軍事革命的推動力量和物質基礎。最近20年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迅速發展,引發出一場新的軍事革命。信息技術成為這場軍事革命的基礎和核心 。
軍事需求涉及多個維度:
1、從時間上看包括中遠景設想、長遠發展規劃、中期實施計劃以及年度計劃中的需求;
2、從層次上看包括戰略級、戰役級、戰術級、作戰平台與單兵級以及工程技術級的需求;
3、從軍兵種看包括陸軍、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以及各個兵種的需求;
4、從業務看包括情報偵察、通信保障、電子對抗、兵力投送、火力打擊、物資運輸等。
(6)新軍事變革產生的重要因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當前這場軍事革命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1、有區別地、精確地運用力量。
近200年來,軍事家們一直在設法提高武器的殺傷力,研製出核、 生、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擁有這類武器的國家誰也不敢或不願輕易使用。於是核大 國轉向避免大規模殺傷,追求高精度的和有效的殺傷。
在戰爭中有區別地、精確地使用力量,一方面可以減少 傷亡,縮小政治影響,使決策者能夠靈活地使用外交和武力兩種手段,達到政治和戰略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減少 摧毀目標所需要的彈葯數量,相應地減輕後勤和國防工業負擔。
2、信息將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
信息具有快速傳播、多方共享、用之不竭等特性,能操縱和控制戰爭中的物質和能量,從而大大提高作戰效能。信息既是 力量倍增器,又是一種重要的殺傷力量。
未來軍隊的計算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實時偵察能力、計算機模 擬和訓練等信息和知識因素,也像裝甲師、航母戰斗群、航空聯隊一樣,成為衡量軍事能力的重要因素。
7. 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武器裝備智能化:其重要標志是各類精確制導武器(PGM,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逐步成為戰場的主角。
編制體制精幹化: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軍隊建設的普遍趨勢。
指揮控制自動化:自20世紀60至70年代起,為使指揮控制實時高效,世界主要國家軍隊紛紛著手開發C3I系統(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把情報系統獲得的信息通過通信這條生命線用於指揮部隊和控制武器裝備。
作戰空間多維化:隨著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內的廣泛運用,作戰領域正逐步由傳統的陸、海、空三維空間向陸、海、空、天、電(磁)五維空間擴展。
作戰樣式網路化:網路化的聯合作戰將是信息時代的主要作戰樣式,美軍稱之為「網路中心戰」。俄羅斯軍方的主流觀點認為,未來戰爭將具有立體化、空地結合、海陸空合成同步作戰和精確打擊的性質。
8. 新軍事變革的變革原因
一,對核武器毀滅性後果和戰爭殘酷性的認識
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美國的積極促進
三,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四,來自空間的軍事威脅。
9.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有哪些特徵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有以下特徵:
1、武器裝備智能化
各類精確制導武器逐步成為戰場的主角。在歷時14年的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葯只佔使用彈葯總量的0.2%;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葯占使用彈葯總量的比例增至8%;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2001年阿富汗戰爭期間更分別上升到35%和60%。
2、編制體制精幹化
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軍隊建設的普遍趨勢。通過裁減數量、調整編制體制、優化軍兵種結構等措施,軍隊規模更趨精幹,戰鬥力普遍增強。
3、指揮控制自動化
為使指揮控制實時高效,世界主要國家軍隊紛紛著手開發C3I系統,80年代後,C3I加上了計算機,變成了C4I,90年代後進一步發展為C4ISR系統,目前又發展為C4KISR,增加了「Kill」(殺傷)。指揮控制自動化的發展得益於Data Link(數據鏈)的發展,它是整個指揮自動化的「神經中樞」。
4、作戰空間多維化
隨著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內的廣泛運用,作戰領域正逐步由傳統的陸、海、空三維空間向陸、海、空、天、電(磁)五維空間擴展。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表明,誰擁有制信息權,誰就能掌握高技術戰場的主動權。
5、作戰樣式網路化
網路化的聯合作戰將是信息時代的主要作戰樣式,美軍稱之為「網路中心戰」。英軍強調「網路化作戰能力」,即在數字化通信網路中將各種武器和感測器平台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在所有的作戰級別上充分利用情報、監視、目標捕捉和偵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