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以斯利普琴科為代表的俄羅斯軍事理論家提出的什麼受到世界各國關注
非接觸作戰。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了「超地平線登陸」和「超視距打擊」理論。但美軍作戰條令一直沒有使用「非接觸作戰」這個術語,其思想主要體現在「精確打擊」、「全維保護」、「防區外打擊」等概念和術語中。
科索沃戰爭後,俄羅斯軍事專家斯里普琴科著有《非接觸戰爭》一書,比較詳細地闡述了「非接觸作戰」。總的來看,「非接觸作戰」理論還處於剛起步的階段。
(1)俄羅斯著名軍事理論家斯里普琴科從戰爭擴展閱讀
在對利比亞動武之前,美國、英國和法國就明確了思路,即以禁飛區的形式發動一場「非接觸性戰爭」,試圖通過遠程巡航導彈、先進戰斗機「耗干」卡扎菲的軍事力量,進而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目的。
美歐此次對利比亞發動的「非接觸性戰爭」,與北約對前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極為類似:由巡航導彈和戰斗機構成的遠程打擊火力,不僅能全面壓制利比亞政府軍的防空系統、地面部隊,還能讓試圖發動「全面游擊戰」的卡扎菲傷不到美歐部隊的皮毛。
但從軍事角度看,如果美歐將空中打擊和遠程精確打擊常態化,卡扎菲手中可打的牌並不多。不過,在不出動地面部隊的條件下,西方想要「耗干」卡扎菲的軍力也不太實際。
Ⅱ 太空戰爭的簡要介紹
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者B·N·斯里普琴科提出了「第六代戰爭」的理回論,他認為,第一代戰爭是指以冷兵器進行答的戰爭,它在人類原始社會結束後持續了3500年,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戰爭形式。第二代戰爭是火葯發明後,出現滑膛武器為標志的。它持續了約600餘年。第三代戰爭是18世紀末以槍膛和炮膛中開始有了膛 線為標志的。它大約持續了200年。第四代戰爭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種自動武器、裝甲車輛、作戰飛機和作戰艦艇以及雷達和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大量使用為標志的。20世紀後期,人類高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軍事領域中高精度武器大量出現,為第六代戰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未來戰場上高精度武器成為戰場主角。在第六代戰爭中,太空已成為交戰的重要戰場。交戰雙方將在太空進行太空偵察、太空攔截、太空投送及直接從太空發起攻擊。而電子戰是信息作戰的重要手段,在高精度武器大量運用的戰爭中,電子戰將用於直接破壞對方信息鏈,使敵高精度武器和整個軍隊的效能降低與失去作用 。
Ⅲ 先感謝大家的幫忙啦~這有兩道軍事理論的題~~二選一解答...
我們怎樣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
2008-01-01 15:45:30 來源:中國軍網
【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 【 我要列印 】 【 我要糾錯 】 【 Email推薦: 】
人們常說,機遇與挑戰並存。盡管世界新軍事革命對我們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但也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一是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強勁勢頭,有利於推動我國加快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明確發展方向和發展途徑。
二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具有的高度擴散性。有利於我國實現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在高技術領域已有一定基礎,有的軍事高技術門類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不大,且潛力較大。信息技術的高度擴散性有利於我獲得急需的高新技術,直接採用先進的技術成果,並加以消化和吸收,提高技術研究起點,以此來跳躍某些傳統的技術發展階段,縮小我與軍事強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實現武器裝備的跨時代發展。
三是新軍事革命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軍事理論創新、軍隊編制改革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為我國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軍隊建設正處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時期,有諸多參與新軍事變革競爭、實現軍隊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有利條件、如:有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和正確決策;有幾十年來打下的比較雄厚的經濟、科技、軍事基礎;有較長時間大仗打不起來的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我們堅信,只要善於抓住機遇,積極迎接挑戰,在21世紀中葉實現我軍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是完全可能的。當然,無視挑戰,放棄機遇,則必然重蹈落後挨打的歷史覆轍。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就有過因落後而喪權辱國的歷史。
十八世紀末,當蒸汽機技術引起的軍事革命在西方世界如火如茶時,清朝皇帝仍然抱著"騎馬打天下"的祖宗舊制,閉眼不看世界,拒絕開放變革。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率領龐大使團來到中國,向乾隆皇帝和清朝大臣展示了作為英國工業革命成果的大炮、自來火槍、載有110門大炮的戰艦模型,而清朝政府卻把這些東西與其他"貢品"一起擺放到圓明園中作為皇室成員的觀賞品。馬戛爾尼又邀請清軍將領福康安檢閱英國使團衛隊演習新式武器裝備的操練,福康安竟拒絕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作,諒來沒有什麼稀奇。"麻木帶來災難,愚昧導致失敗。50年後,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幾萬英軍跨洋過海,將清軍百萬之眾打得落花流水。
我們絕不能重蹈歷史覆轍。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一定要切實認清軍事變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採取切實的對策,全方位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
(1)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挑戰,千方百計把我軍的武器裝備搞上去
江主席多次強調要把國防科技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計把我軍的武器裝備搞上去,把加快武器裝備建設步伐列為"十五"期間和2010年前我軍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這個問題上,目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思路。
一是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帶動軍事實力的整體躍升。現在這場新軍事變革的目的在於改變舊的作戰方式,極大提高軍事效能。未來作戰無疑是典型的高技術戰爭,需要全新的作戰方式和空前的軍事效能。因此,武器裝備建設著眼高技術戰爭的作戰需要,努力在關鍵技術和重點裝備上取得大的突破,客觀上必然帶動我軍軍事實力的整體躍升。
二是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上。尖端技術和裝備的發展不能單純依靠引進和購買,即使能夠引進和買來,也容易受制於人,關鍵時刻被"卡脖子",是靠不住的,必須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我們要在繼續加強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同時,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通過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提高我軍武器裝備的自研能力。
三是把著力點放在"殺手銅"武器裝備上。要堅決貫徹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突出發展未來作戰急需的"殺手銅"裝備,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加強裝備體系和配套保障建設。通過"殺手銅"裝備的重點突破,帶動武器裝備水平的整體躍升。
(2)從我軍的實際出發,面向世界,著眼未來,努力發展我們的軍事理論
克勞塞維茨在描述戰爭特點的時候,曾經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戰爭是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戰爭中行動所根據的情況有四分之三好像隱藏在雲霧里一樣,很多是不確實的。所以,在這里首先要有敏銳的智力,以便通過准確而迅速的判斷來辨明真相。"目前這場風起雲涌的世界新軍事變革也是如此,各主要國家都在探索變革的道路、方法,紛紛根據自身的情況提出了若干種假設和方案,新名詞、新概念、新理論大量涌現,形成了一片濃密的"雲霧"。任何一個國家推行軍事變革都是有指向性的,指向其潛在的對手。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面臨的理論雲霧中一定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因此,置身於這種雲霧之中,如果沒有敏銳的智力和清醒的頭腦,很可能形成人雲亦雲,盲從、盲信的狀態,以致迷失自己的方向。比如,美國人說技術決定一切,我們有的人就說未來戰爭打的是技術和裝備,謀略已經沒用了;俄羅斯的斯里普琴科說"第六代戰爭是非接觸作戰",我們有的人就提出陸軍沒用了,要取消;美國人吹噓精確制導武器附帶損傷小,我們有的人就認為戰爭越來越仁慈化了。
不可否認,國外的許多新思想、新理論有其新穎之處,反映了當代新軍事變革的某些新變化,視而不見是不可取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冷靜分析,透過這些新理論、新思想看看它是反映了軍事變革的客觀規律,還是僅符合美國這種超級大國的要求,只反映美國追求單方面優勢和利益的新手段。恩格斯曾經指出:"當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洶涌澎湃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新、更勇敢的頭腦。"我們理解,他所強調的"更新"、"更勇敢",絕不是指敢於照搬照套外國的名詞概念,而是指敢於自主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向西方學習和借鑒時應當高度重視運用批判的武器,以驅散思想迷霧,識別理論陷阱,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創立符合中國軍事變革特點的新思想、新理論。從而使我們在建什麼樣的軍隊,打什麼樣的仗等根本性問題上既保持正確的方向,又緊跟時代的步伐。
(3)積極穩妥地進行體制編制的調整和改革
對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全軍上下非常關注,呼聲很高。這方面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難度很大。因此,來不得大刀闊斧式的革命,只能採取積極穩妥地漸進式變革。根據我軍實際情況來看,積極穩妥地優化結構、理順關系,需要注意搞好"三個結合":
一是把重點突破與整體改革結合起來。目前,我軍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要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重點試驗的同時,對軍隊體制編制整體上存在的問題和弊端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下一步改革體制編制、優化組織結構的總體思路和方案。
二是把借鑒外軍與保持特色結合起來。對各國軍隊來說,通過調整改革建立科學的體制編制,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我們既要善於借鑒外軍有益的經驗,又要充分考慮我軍的傳統和特點;既不能片面強調保持自身特色,拒絕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東西,又不能脫離我軍實際,照搬照套外軍的模式,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三是把搞好試點與逐步推進結合起來。體制編制改革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其特點和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相信經過科學分析、系統論證,在搞好試點的基礎上,"十五"期間和2010年前,我軍建設在優化結構、理順關系方面將有重大突破。特別是2003年開始的新一輪精減,必將使我軍編制體制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進一大步。
(4)堅持把教育訓練擺在戰略地位
孫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有七大因素:"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其中"士卒孰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冷兵器時代尚且如此,廣泛運用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當代戰爭中更是如此。隨著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越高,對官兵的戰術技術素質要求就更高,訓練水平的高低與武器命中率和人員傷亡率的高低更是直接相關。
近幾年,我軍在東南沿海連續搞了幾次大規模實兵演習,這無疑是提高訓練水平和實戰能力的有效辦法。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借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大勢,以多種方式和途徑提高我軍的教育訓練水平。諸如,加強院校教育,改進院校教育帶動部隊訓練的機制;加強軍事高科技知識教育,突出協同和聯合作戰訓練;建立大型的綜合性訓練場,實行"基地化"訓練;發展模擬訓練技術,採用能模擬實裝的結構、運行原理、操作程序和動態特徵的模擬訓練器材進行訓練,等等。
(5)以超常措施加快人才培養
江主席在六屆人大會議上提出,要以超常措施加快人才培養。其中"超常措施"幾個字富有深刻內涵。無論是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挑戰,還是做好軍事斗爭准備,都迫切需要掌握先進技術、勇於開拓創新、富有先進思想的精英人才。按部就班地培養,甚至等待人才自然成熟,很可能錯過歷史機遇。我們認為,"超常"二字至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一是超常規提拔。對於那些綜合素質出類拔革的專業人才或指揮人才,可以打破排隊秩序,提前進人重要崗位。特別是軍事斗爭准備,無論是高技術武器裝備研究還是戰備作戰的組織指揮,需要有熟悉情況、相對穩定的領導人員,或領導班子的預備人選。如果由於年齡問題而走馬燈似的換班,不利於工作的深入持久,也難應付突如其來的情況。
二是超常規培養。超常措施並非單純指超常規提拔,也不完全是超常規普及學歷教育,而是以多種途徑加強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現在我們已著手跨軍兵種任職和代職,這是培養指揮員綜合素質的很好的辦法,應當加大力度。不僅是指揮員應當超常培養,軍隊院校教員也應當超常培養。可以像美軍和俄軍那樣,院校教員和部隊指揮員定期輪換。自身缺胳膊少腿,也就很難教人以高超的招術。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存在條塊分割、人員交流困難的問題。最近幾年由總部倡導的"雙向代職"已經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思路,但離實現各類人才的合理流動這一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必須要大膽創新,建立定期輪崗制度和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切實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外,建立人才交流的超常規機制,探索人才待遇的超常規制度等,都屬超常培養人才范圍的問題。
總之,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挑戰的大政方針已定,目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如何落實這些對策。也就是說,現在已經不是炒概念的時候了,而是真抓實乾的時候。務必切實推動我軍全面建設向前發展,盡快提高我軍打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只有這樣才可能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大潮中保持主動,在當代戰爭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提供堅實的保障。
Ⅳ 外國有哪些著名的軍事家
義大利(古羅馬)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主要戰績:高盧戰爭
波斯帝國
居魯士大帝
主要戰績:開創波斯帝國
大流士一世
主要戰績:希波戰爭
美國
喬治·華盛頓
主要戰績:美國獨立戰爭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主要戰績:維克斯堡戰役
林肯
主要戰績:南北戰爭
羅伯特·愛德華·李
主要戰績:葛底斯堡戰役
美國四星上將巴頓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主要戰績:諾曼底登陸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主要戰績:西西里登陸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主要戰績:菲律賓戰役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主要戰績:太平洋戰爭
英國
霍華德
德雷克
主要戰績:無敵艦隊之戰
克倫威爾
主要戰績:納西比戰役
納爾遜
主要戰績:特拉法爾加海戰
亞瑟·韋爾斯利(威靈頓)
主要戰績:滑鐵盧戰役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主要戰績:阿拉曼戰役
俄羅斯(蘇聯)
彼得一世
主要戰績:波爾塔瓦戰役
葉卡捷琳娜女皇
亞歷山大·蘇沃洛夫
主要戰績:俄土戰爭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主要戰績:1812年俄羅斯衛國戰爭(抗擊拿破崙的法軍)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主要戰績:蘇俄內戰
約瑟夫·斯大林
主要戰績:察里津保衛戰、蘇德戰爭
朱可夫
主要戰績: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列寧格勒會戰
華西列夫斯基
主要戰績:斯大林格勒戰役、遠東戰役
羅科索夫斯基
主要戰績:庫爾斯克會戰
法國
查理大帝
主要戰績:法蘭克擴張戰爭
聖女貞德
主要戰績:英法百年戰爭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皇帝拿破崙主要戰績:拿破崙戰爭
福煦
主要戰績:馬恩河會戰
霞飛
主要戰績:馬恩河會戰、凡爾登戰役
古巴
菲德爾·卡斯特羅
主要戰績:古巴革命戰爭
馬其頓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
主要戰績:亞歷山大東征
迦太基(今突尼西亞)
漢尼拔
主要戰績:坎尼戰役
德國
腓特烈大帝
主要戰績:七年戰爭
俾斯麥
主要戰績:普奧戰爭、統一德意志
威廉一世
主要戰績:普法戰爭
隆美爾
主要戰績:北非戰爭
曼施坦因
主要戰績:蘇德戰爭
古德里安
主要戰績:波蘭戰役
日本
織田信長:
主要戰績:桶狹間合戰
豐臣秀吉:
主要戰績:統一日本
武田信玄
主要戰績:川中島合戰
上杉謙信
主要戰績:川中島合戰
德川家康
主要戰績:關原合戰、統一日本
樺山資紀
主要戰績:甲午海戰
東鄉平八郎
主要戰績:對馬海戰
山本五十六
主要戰績:珍珠港事件
委內瑞拉
西蒙·玻利瓦爾
主要戰績:拉丁美洲解放戰爭
阿根廷
何塞·德·聖馬丁
主要戰績:拉丁美洲解放戰爭
朝鮮——韓國
金日成
主要戰績:中國東北對日游擊戰爭、朝鮮戰爭
全奉准
主要戰績:甲午農民戰爭
李舜臣
主要戰績:露梁海戰
土耳其
穆罕默德二世
主要戰績:君士坦丁堡之戰
蘇萊曼一世
主要戰績:貝爾格萊德之戰
凱末爾
主要戰績:伊茲密爾會戰
阿拉伯帝國
艾布·穆斯林
主要戰績:怛羅斯之戰
薩拉丁
主要戰績:開創阿尤布王朝
越南
吳權
主要戰績:白藤江之戰
武元甲
主要戰績:奠邊府戰役、春節攻勢
以色列
戴維·本-古里安
主要戰績:第一次中東戰爭
印度
阿育王
主要戰績:統一印度
亞歷山大三世
亞歷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前323.6.13)古代馬其頓國王( 前336~前323 ),著名軍事統帥。亦稱亞歷山大大帝。腓力二世的兒子。幼年時受到嚴格的宮廷教育,酷愛兵法。16歲隨父征戰。前338年在喀羅尼亞之戰中率部英勇作戰,取得勝利,為馬其頓在希臘諸城邦中取得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前336年夏,父親遇刺身亡後他繼承王位。隨後平定宮廷內亂,鎮壓北方部族暴動。繼而揮師南下,血洗底比斯,迫使希臘諸城邦再次確認馬其頓的霸主地位,並推舉他為希臘聯軍最高統帥。
前334年春率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船組成的聯軍開始東征。5月在格拉尼庫斯河畔擊敗波斯軍,乘勝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安哥拉(今安卡拉)等地。前333年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統率的軍隊。翌年攻佔提爾(今黎巴嫩蘇爾)、加沙,接著進入埃及,被擁為法老(國王)和「阿蒙神之子」。為建立東征的後方基地,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前331年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殲滅波斯軍主力,繼而南下奪占巴比倫、波斯都城蘇薩和古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前330年夏率部沿裏海南岸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在中亞轉戰近三年。前327年夏到達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翌年打敗波魯斯王國後停止東進,於前324年春返抵巴比倫(見亞歷山大東征),次年6月病逝。
亞歷山大征戰10年,建立起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他發展了古希臘的軍事體制和方陣戰術,創建既能乘馬又能徒步作戰的「龍騎兵」;戰略上,決策果斷而靈活,善於利用有利態勢孤立和打擊敵人;戰術上,重視步騎協同,發揮騎兵的突擊作用,善於出敵不意和大膽穿插、迂迴包圍。常能以少勝多,速戰速決,把古代軍事學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馬略軍事改革
古代羅馬軍事家和政治家G.馬略 (前157~前86)推行的以雇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公元前 2世紀末,由於羅馬奴隸佔有制的發展、土地兼並和連年戰爭,小農紛紛破產,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破壞。公元前 111年羅馬與篡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朱古達發生戰爭 。因羅馬軍隊腐敗,指揮無能,以致戰事曠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馬略首任執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當選執政官),授權征討朱古達,並開始推行軍事改革。他於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繼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盧 (今法國一帶)南部和義大利北部與日耳曼人的金伯爾和條頓諸部落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完成了軍事改革。
馬略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突破按財產資格服役的限制,將徵集公民兵改為募兵制,招收窮苦公民服役 。規定士兵服役期為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供應裝備、給養和支付軍餉。退役士兵由國家分給土地。擴充軍團人數,由4500人增至6000人;實行新編制,1個軍團包括10個聯隊,1個聯隊下轄3個中隊,中隊下分2個森圖里亞 (又譯百人隊);採用不同武器、兵種和訓練程度為基礎的戰斗隊形,以增進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增加工兵和機械裝備。加強軍紀和訓練。
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同時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重要因素。
橫掃亞歐的帖木兒
帖木兒(1336 ~1405.2)帖木兒帝國創建者,軍事統帥。生於中亞謁石城(在今烏茲別克境內) 附近一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曾任西察合台汗國大臣。14世紀60年代政局動亂時期,周旋於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諸封建主之間。擊敗政敵後,於1370年殺死同盟者海珊,自立為大埃米爾,建都撒馬爾罕。1372~1388年五次出征花剌子模,征服阿富汗、伊朗。1389~1395年三次遠征金帳汗國,同時入侵伊拉克,佔領巴格達;北進南高加索,奪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並侵入俄羅斯境內。1398年進兵印度,攻陷德里。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7月在安哥拉之戰中,打敗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至此,建立起東到北印度、西達幼發拉底河、南瀕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北抵裏海和鹹海的大帝國。1404年率兵20萬東征中國。第二年死於進軍途中。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7.2. 6~1598.8.1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統一全國的武將。生於尾張國中村(今屬名古屋)。原姓木下,後改姓羽柴,賜姓豐臣。早年為尾張國大名(領主)織田信長的部將,屢建戰功。1577年信長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後任征西先鋒,在中國(今本州西部地區)、四國、九州等地指揮作戰,先後平定播磨(今兵庫縣南部)、備前(今岡山縣南部)、美作(今岡山縣北部)、但馬(今兵庫縣北部)、因幡(今鳥取縣東部)五國。1582年進攻中國,包圍高松城(在今岡山市附近),與毛利氏決戰。同年信長被部將明智光秀殺害後,與毛利氏講和,回師討伐光秀,並擁立信長幼孫秀信為繼承人。但信長部將柴田勝家欲立信長三子信孝。1583年,秀吉經賤岳之戰消滅勝家與信孝的聯軍。同年建大阪城,作為統一日本的根據地。1584年與信長次子信雄和德川家康聯軍戰於小牧,失利後媾和,並與家康結盟,確立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1585年率10萬大軍平定四國領主長宗我部,出任關白(輔助天皇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翌年兼任太政大臣,控制軍政大權。1587年興兵30萬進取薩摩國(今鹿兒島縣西部),進而平定九州。1590年出動26萬大軍滅北條氏,平定奧羽地方,完成日本統一大業。1591年將關白職位讓予養子秀次,自稱「太閣」。1593年將北海道正式劃入日本版圖。1592年和1597年兩次出兵侵略朝鮮(見朝鮮壬辰衛國戰爭)。1598年8月因侵朝失敗,郁悶而死。執政期間,丈量農地,增加貢租;收繳武器,實行農、兵分離;統一貨幣,廢除關卡;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領主統治,為幕藩體制奠定基礎。
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1745.9.16~1813.4.28)俄國元帥,著名將領,軍事家。出身將門。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准尉並任連長。次年參加遠征波蘭。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先後在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麾下任職,作戰勇敢,指揮有方。1774年在戰斗中負傷,失去右眼,得名「獨眼將軍」。出國治療期間,考察普魯士、英國、荷蘭等國軍事。1782年晉准將,1784年晉少將。1792年起先後任駐土耳其大使、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駐芬蘭俄軍司令、立陶宛督軍和聖彼得堡督軍。1805年俄、奧、英等國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後,率俄軍主力前往奧地利,迎擊拿破崙一世統率的法軍。鑒於奧軍在烏爾姆被殲,指揮俄軍主力後撤400餘公里,從而保存了實力。奧斯特利茨之戰中,俄軍由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干預遭慘敗。1806~1812年俄土戰爭中,於1811年出任摩爾多瓦俄軍總司令,採取退避三舍、相機反擊戰法,在同年8月魯什丘克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土軍主力,迫使土耳其簽訂和約。1812年法俄戰爭中,在俄軍失利情況下出任總司令,面對優勢法軍實施戰略撤退和堅壁清野,在博羅季諾之戰中重創法軍後繼續後撤,直至放棄莫斯科。在人民群眾支持下開展游擊活動並組織預備隊,形成兵力優勢後適時轉入戰略反攻,指揮俄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法軍,殲敵於別列津納河畔鮑里索夫地區。1813年4月率部向法國本土推進前夕,病逝於西里西亞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他精通法、德、英、波、土等多種語言,知識淵博,馳騁沙場50餘年,作戰指揮經驗豐富。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等進攻作戰思想,而其戰略防禦理論更為各國軍事家所稱道。他強調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應避免不利決戰,以保存實力;主張疲憊和消耗敵有生力量,不失時機地實施戰略反攻。
沒進過軍校門兒的兵學大師——若米尼
A.H.若米尼(1779~1869),又譯約米尼,生於瑞士帕耶訥市市長之家。19歲參加瑞士軍隊,曾任陸軍部長的副官、秘書長及營長等職。25歲轉入法軍服務,曾任M.內伊元帥的副官 、參謀長 。在拿破崙一世遠征俄國期間,先後任維爾諾城防司令和斯摩棱斯克總督。1813年轉投俄軍供職,任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軍事戰略顧問達20年之久,為俄羅斯帝國軍事學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將軍銜。晚年定居法國,靠俄國養老金生活,經俄國同意應聘為拿破崙三世的軍事戰略顧問。
若米尼自幼嚮往軍旅生涯,酷愛軍事。1796年在巴黎一家銀行當辦事員期間,為拿破崙 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的勝利所鼓舞,開始自學並潛心研究軍事,大量閱讀軍事著作尤其是軍事歷史著作,匯集整理當時拿破崙軍隊與反法聯盟軍隊的戰況,撰寫軍事行動日誌,記載各參戰國戰況,並對戰局發展進行評論。1798年進瑞士軍隊服役後,通過戰爭實踐逐步走上軍事理論研究的道路,1804年出版第一部軍事著作《大戰術理論和應用教程》。若米尼在該書中運用數學理論論述戰斗隊形、行軍和作戰線等問題,被視為是其軍事思想的萌芽。1805年若米尼到法軍內伊元帥部隊供職後多次參加遠征,在戰火中繼續深入研究戰爭。同年出版《論大規模軍事行動》。1824年撰成《革命戰爭批判軍事史,1792~1801》。1827年出版《拿破崙的政治和軍事生涯》。1830年應俄羅斯帝國皇帝要求將其有關戰爭原則方面的著述匯集成冊,取名《戰爭藝術概要分析》,後經修訂增補改名為《戰爭藝術概論》,1838年出版。該書出版後,不少國家競相翻譯出版,定為軍官必修教材,從而成為若米尼最有影響的代表作。若米尼在書中總結了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經驗,創立了19世紀初期的戰爭藝術理論,提出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作戰原則。
若米尼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
關於戰爭政策。若米尼認為,戰爭政策是外交與戰爭之間的一切相互關系。他認為,戰爭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
關於戰略。若米尼認為,戰略是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為入侵別國或保衛本國而在戰場上指揮大軍的藝術,以及把軍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戰爭區或作戰地區決定點上去的藝術。
關於戰術。若米尼認為,戰術是指揮戰斗的藝術,即指揮師或獨立支隊獨立作戰,在決定性時間和地點投入主力進行戰斗以及在作戰現地根據條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藝術。
關於戰爭勤務。若米尼認為,戰爭勤務實際上是戰爭准備、保障戰略和戰術使用的科學,也是軍隊移動的應用藝術。
法國大革命產生了一代天驕拿破崙,拿破崙戰爭則培育出若米尼這位近代兵學大師。他撰寫的軍事巨著《戰爭藝術概論》被歐美各國普遍列為權威性軍事教材,曾是美國內戰南北兩軍軍官們囊中的必備讀物。
西方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
卡爾 菲利普 戈特弗里德 馮 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
1803年畢業於柏林普通軍校。1803年起任普魯士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參加過1806~1807年普法戰爭。1808年起在普軍總參謀部任職。1808~1809年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
1810當時,一些富有愛國熱忱的將軍和軍官,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博伊恩等反對普魯士臣服於拿破崙1世。克勞塞維茨受他們的委託,於1812年2月起草了一份《日耳曼民族解放綱領》,名為《三個信條》。他在該綱領中提出了聯合俄國、反對法國侵略者的人民戰爭思想。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 阿道夫戰爭、路易14戰爭、菲特烈2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
克勞塞維茨是第一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
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
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於主突方向;
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
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海權論」鼻祖的馬漢
A T馬漢是美國著名的海軍戰略家和歷史學家。他的「海權論」思想使他聞名於世。馬漢「海權論」思想的要旨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海權論」思想對美國以及一些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稱贊他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略家,最後的結局卻是抑鬱而終。
馬漢可以稱得上是將門虎子 。1840年9月27日他出生於西點軍校教授樓。小馬漢的父親老馬漢28歲就成為西點當時最年輕的教授。老馬漢為紀念在西點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塞耶校長,給兒子取名為阿爾弗雷德 塞耶 馬漢。
由於父親是一名軍人,自己又在軍校長大,小馬漢從懂事起,就對軍人的威武羨慕不已。對軍校的一切都耳熟能詳,並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常常逗得大人們捧腹大笑。
馬漢的父親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父親的書房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那裡有引人入勝的各種戰爭故事。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一些在軍人看來都算枯燥無味的書,例如《海戰指揮手冊》,他卻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書,他產生了對大海的迷戀、對水手的崇敬和對海軍的嚮往。難怪小馬漢成人後,違背父親的意願,不想考西點軍校,非要考海軍學院不可。
1886~1889年、1892~1893年,馬漢兩度出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他把自己的先進軍事思想投入到學院的教學中,親自給學員授課,把以前分散的各種軍艦戰術協同起來,形成一個包括戰列艦、巡洋艦、撞角艦和魚雷艦在內的艦隊戰術體系。同時馬漢為了教授內容形象直觀,利於學員理解,還親手製作了各種各樣的艦船模型,並用蠟筆染上五顏六色,以區分各個國家的艦隊。實踐證明,在圖板上和「澡盆」里顯示海上作戰,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創造。可以說,它是美國海軍進行模擬演習的開端。
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創建者伏龍芝
伏龍芝,米哈伊爾 瓦西里耶維奇,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軍事家,卓越的統帥和軍事理論家,蘇聯武裝力量的積極組織者和創建者之一。
1904年加入蘇聯***。1916年伏龍芝被派到作戰部隊進行革命工作。伏龍芝化名米哈伊洛夫在西方面軍全俄地方自治聯合會領導明斯克布爾什維克黨的地下工作,以及第3和第10集團軍中黨支部的工作。1917年二月革命後,伏龍芝任明斯克區革命軍參謀長,領導平定科爾尼洛夫叛亂的斗爭。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他組織了一支由舒亞和伊萬諾沃紡織工人和革命士兵組成的2000人的隊伍,率領該隊伍來到莫斯科,參加了十月武裝起義。
此後他被任命為雅羅斯拉夫爾軍區政治委員,為組建蘇軍部隊做了大量工作。
國內戰爭時期,他領導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進攻戰役,取得了徹底粉碎敵人的戰果。這些戰役的特點是:主突方向和實施主突的時間選擇得當;大膽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方向;廣泛運用正面和翼側的突擊;實施兵力兵器機動的高超藝術以及預備隊的使用得當。
1922年4月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和軍事學院(今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1925年1月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而從2月起兼任勞動國防委員會委員。根據黨的決定進行的1924—1925年軍事改革是在伏龍芝領導下制定和實施的。這次改革是建設蘇聯武裝力量和加強國家防禦能力的重要步驟。
伏龍芝在發展蘇聯軍事科學和軍事學術——戰略學、戰役學和戰術等方面做出很大貢獻。
在伏龍芝領導下奠定了蘇聯武裝力量軍事科學工作的基礎,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的經驗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情況他撰寫了:《工農紅軍的改編》、《統一的軍事學說與紅軍》、《正規軍與民兵》、《彼列科普和瓊加爾回憶錄》、《未來戰爭的前線和後方》、《我們的軍事建設和軍事學術界的任務》等書。
他對軍事科學和軍事學術問題做出一系列重要結論。他認為進攻是軍事行動的主要形式,但也不應忽視防禦的作用,指出必須精通各種規模的防禦形式,以便使防禦成為積極的防禦,為進攻創造有利條件。伏龍芝在其著作中指出,現代戰爭中後方的作用和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大大加強,作為蘇維埃國家防禦能力的基礎——國家後方的准備具有重大意義。認為未來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機器戰爭,所以,給陸海軍裝備技術兵器和加強炮兵、裝甲兵、航空兵的建設,應作為一項首要任務提出。同時,伏龍芝還斷言,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離開人,技術兵器是死的。現代戰爭中人和技術的關系問題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全面論述。
伏龍芝1918年1月起為歷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1年起為俄共(布)中央委員。1924年起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死後葬於紅場。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許多大城市的區和街道,以及帕米爾山的一座高峰都以伏龍芝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還有中學、集體農庄、機關、軍艦、軍事院校,其中包括軍事學院和中央蘇軍之家。
二戰名將朱可夫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代表蘇聯最高統帥部接受德國投降的是格奧爾基 康斯坦丁諾維奇 朱可夫元帥。
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出身於莫斯科西南卡盧加省一鞋匠家庭,19歲時應征入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作戰有功,獲喬治十字勛章兩枚。
十月革命爆發後的次年,朱可夫加入蘇聯紅軍,歷任騎兵旅旅長、騎兵監察部助理、騎兵第4師師長、騎兵第3軍和第6軍軍長、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等職。
朱可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的軍事才能和道德品質影響了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然而,有關朱可夫元帥遭遇的磨難和個人生活上的坎坷,直到今天仍是鮮為人知的。
1939年6月,朱可夫調任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群司令,指揮蘇蒙軍隊成功地實施了圍殲日軍重兵集團的哈拉哈河戰役,粉碎了日軍北進的企圖。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之後,一躍而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晉升為大將,並被任命為基輔特別軍區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成為蘇軍的首腦人物。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次日,蘇聯成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朱可夫成為7名成員之一。7月29日,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全力保衛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說八道,基輔怎能放棄給敵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駁:「如果你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長只會胡說八道,這里也就用不著我了,我請求解除我的職務把我派往前線。」一陣爭執之後,斯大林決定解除朱可夫的總參謀長職務,派他到前線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以後的戰爭進程顯示了朱可夫的預見,如果當時斯大林採納他的建議,就不會造成基輔戰役中66萬蘇軍被圍殲的悲劇。幾小時後朱可夫就動身去前線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他率領該方面軍在葉尼亞地域成功地實施了衛國戰爭中的首次進攻戰,粉碎了德軍的先頭部隊。
1941年9月,當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時,朱可夫被任名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率該方面軍與波羅的海艦隊協同作戰,有力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挫敗了希特勒要將該城「從地球上抹掉」的企圖。
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調回莫斯科,擔任新的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面負責莫斯科防禦戰的指揮。他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堅強的防線,頂住了德第4集團軍的正面強攻。當寒冬來臨之際,蘇軍對疲憊不堪凍德半死的德軍發起強大的反攻,迫使德軍敗退,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他會同華西列夫斯基制定了龐大的反攻計劃,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萬德軍被圍殲。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後,朱可夫被授予元帥軍銜。緊接著他又指揮了列寧格勒破圍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取得了極大成功。
1945年,德國、日本相繼戰敗投降,此時戰功卓著的朱可夫擔任著最高副統帥、國防部長和陸軍總司令等要職。
1946年6月9日,根據羅織的罪名,斯大林簽署命令,指責朱可夫:「不謙虛,過於傲慢,把戰爭期間取得所有重大戰役勝利的決定作用歸功於己。」指出「朱可夫元帥懷著仇恨,准備網羅一些失意者、被撤職的司令員,從事反對政府和最高統帥部的活動」。朱可夫擔任的三個要職被撤銷,從黨中央委員會中被開除,受到降職處分。
朱可夫元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未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羅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朱可夫的名譽才被徹底恢復,他的大型青銅塑像被豎立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塑像揭幕儀式剪綵。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Ⅳ 求書《震懾論》、《第六代戰爭》
俄羅斯軍事學者斯里普琴科1999年撰寫的《第六代戰爭》和2001年撰寫的《非接觸戰爭》兩部軍事理論著作問世後,在國際軍事領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同樣,在俄羅斯國內,特別是在俄軍內部也引起廣泛重視。包括俄羅斯陸軍總司令科爾米利采夫大將、軍事科學院院長加列耶夫大將,原俄軍伏龍芝軍事學院戰役法教研室主任、軍事科學博士列茲尼琴科退役中將等在內的俄軍將領和軍事理論研究人員相繼發表評論,一方面,對斯里普琴科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給予了一定的贊賞,主要是有關戰爭的分代問題;另一方面,多數學者認為斯里普琴科在研究軍事上的復雜問題時的方法存在著明顯的偏差,從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俄軍學者對斯里普琴科觀點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第六代戰爭的主要目的
斯里普琴科在《第六代戰爭》一書中說,第六代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摧毀敵方的經濟潛力和能源,是消滅平民,因為平民是國家經濟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斯里普琴科還斷言,大規模使用高精度武器可導致全球性生態災難,這樣陸軍根本就不用去消滅,它會自動繳械投降的。
列茲尼琴科指出,斯里普琴科的斷言很容易產生了一個問題,即誰需要這種毀滅性戰爭?當前,全世界都在為禁止使用核武器而努力。如果像斯里普琴科所說的,侵略者沒有必要奪占敵方領土,那麼為什麼還要大量使用高精度武器?為什麼還要摧毀經濟和消滅平民?
加列耶夫則指出,斯里普琴科所說的這種戰爭是野蠻的行動,這與恐怖主義行徑沒有什麼兩樣,是與國際上有關戰爭的准則背道而馳的。如果按照斯里普琴科的說法,那就表明,侵略者不敢與對方的軍隊交戰,而是企圖通過消滅和震懾平民來把它的意志強加於人。
二、關於陸軍的地位和作用
斯里普琴科在《第六代戰爭》和《非接觸戰爭》等書中反復強調,到2010—2020年,陸軍作為一個軍種將不再需要了。對此,俄軍一些將領學者感到甚為驚訝。他們一致認為,即使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沒有陸軍也是不能取勝的。實際情況是,美軍不僅保持著大量陸軍,而且不斷從質量上進行加強。而對於俄羅斯來說,陸軍則顯得更為重要,陸軍要與邊防軍共同防止敵人入侵,保障局勢的穩定,保障其他軍種採取行動,保護國家縱深交通線的安全。
俄羅斯陸軍總司令科爾米利采夫強調,伊拉克戰爭的經驗證明斯里普琴科的觀點是錯誤的。他指出,美國陸軍在伊拉克戰爭的第三日,不待30萬人的集團全部展開,即以當時9萬人的部隊展開了行動。美軍在兩周內基本上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戰爭經驗說明,在與強敵作戰時,僅想通過實施空天戰役就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切合實際的。指揮員應善於利用空天戰役的結果徹底粉碎敵軍,攻佔重要地域和地區。不使用陸軍和不實施高強度的大縱深戰役是不能遂行這一任務的。因此說,士兵的皮靴不踏上土地,就不能認為領土已被奪取或解放。世界主要國家的軍事領導人都明白這一點。
三、關於非接觸戰爭
針對斯里普琴科提出的未來戰爭是「非接觸戰爭」的論斷,俄軍許多研究人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俄羅斯國防部部長伊萬諾夫認為,不應把非接觸戰爭絕對化,海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也沒有絕對化的非接觸行動。在非接觸行動之後,遲早要實施接觸行動。如果考慮戰爭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各個戰區不同的情況,更有理由認為不應把非接觸戰爭絕對化。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長加列耶夫指出,散布「非接觸戰爭」的目的是使近來的局部戰爭經驗絕對化,並以虛假的思想左右俄軍。他說,連北約軍隊都不準備堅持這種思想。加列耶夫批評斯里普琴科是喜歡引起轟動的作者,他幾乎每天都給未來戰爭起名,如三維戰爭、網路戰、非接觸戰爭和信息戰等。加列耶夫承認,在未來戰爭中這些成分確實會出現,因為它們反映了未來軍事對抗的某些特點,但任何一種名稱都是不能概括未來整個戰爭全貌的。列茲尼琴科也認為「非接觸戰爭」的概念不能准確地反應未來戰爭的性質。而軍事科學副博士、海軍上校蘇普里亞加甚至認為,21世紀的戰爭有可能成為接觸戰爭。在21世紀的戰爭中究竟使用何種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武器的「效——費」比。
加列耶夫指出,根據海灣戰爭和南斯拉夫戰爭的經驗看,高精度遠戰兵器確實是最危險的兵器。美軍利用技術優勢,以遠戰兵器對敵目標突擊,而本身處於敵方的防空兵器和航空兵射程之外,這就構成了非接觸作戰,這種戰法對任何國家的軍隊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這種戰法極大地改變了武裝斗爭的性質,對其不能估計不足。但並沒有根據說,高精度武器出現後,即使是最先進的接觸作戰方法全部失去了意義。對於俄羅斯來說,一方面應加緊研製自己的遠戰兵器,另一方面,不能受敵人支配,而應採用敵人極力想避免的戰法,即接觸戰法打擊敵人。
四、關於精確制導武器的作用
斯里普琴科說,在未來戰爭中,軍隊僅需裝備突擊性和防禦性精確制導武器。美軍和北約誇大精確制導武器的精確性和效能,認為正在從毀滅性戰爭轉為功能選擇破壞性戰爭。
首先,斯里普琴科對精確制導武器的分類方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武器,包括坦克、飛機、導彈和火炮既能遂行防禦任務,也能遂行進攻任務。其次,斯里普琴科說,在未來戰爭中僅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就可取勝。加列耶夫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新型武器的出現,往往都伴隨著反制性武器的研製,此外,軍隊還會採取降低其使用效果和提高己方防護力的措施,否則人類早就被消滅了。更何況精確制導武器的研製、訓練使用、發射、監督突擊效果和實際操作都需要有人參與。再次,斯里普琴科說大規模使用高精度武器可導致全球性生態災難,但與此相矛盾的是,他又說高精度武器具有一種極其「珍貴的優點」,即通過實施有選擇的突擊後,不會產生直接的生態後果,因而會完全改變可能戰爭的性質。加列耶夫強調,斯里普琴科的這種觀點顯然不會讓人信服的,僅使用高精度武器是不會改變戰爭的性質的。
俄羅斯軍事學者認為,斯里普琴科為什麼會得出這些未經充分論證的結論,其原因一是脫離了實際,沒有掌握對軍事復雜現象正確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有關新式武器對作戰方法的影響,以及對新式武器防護的問題上。二是在研究中沒有採取歷史繼承性和全面系統的方法。以前,前蘇軍曾犯過對某一武器絕對化的錯誤。實際上,俄軍對精確制導武器的研究,包括對它的防護問題,以及完善作戰方法的問題等,一直予以極大的關注和認真的研究。但是,對所有這些問題只有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加列耶夫呼籲,在新的條件下,俄羅斯必須加強武器裝備的研製,加強部隊的訓練,同時,對軍事理論問題必須進行客觀的分析,單靠詛咒是不會解決問題的,軍事學者的任務應該是提出具體的建設性的建議
Ⅵ 25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就說過,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25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就說過,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不戰而屈人之兵
Ⅶ 有關俄羅斯的戰爭
1812年夏,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從法國本土及其歐洲盟國與附庸國中徵集了一支60餘萬人的大軍,入侵俄國。9月4日,俄軍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羅季諾村築有完備的工事,迫使法軍在對其不利的地形上與俄軍交戰。俄國方面的戰略企圖是在防禦中消耗法軍。拿破崙則是以集中自身優勢,一次沖擊達成殲滅俄軍,使這次具有冒險色彩的會戰形成事實上的決戰,進而瓦解俄軍。但事實是法軍達成了戰術目的而未能達成戰略目的。俄軍戰術失敗但也保存實力,戰略目的可以說是達成。
名稱: 博羅季諾戰役
地點: 俄羅斯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羅季諾村附近
時間: 1812年9月17日
參戰方: 沙皇俄國,法國
結果: 法國小勝
參戰方兵力: 俄,154,000;法,130,000
傷亡情況: 俄:44,000;法國:35,000
主要指揮官: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拿破崙
當俄軍忙於構築防禦陣地時,拿破崙正在慢慢集結軍隊,准備向俄軍左翼發動大規模攻擊。他在驅馬觀察地形時,一眼便看出法軍在向俄軍主陣地發起進攻之前,必須先摧毀舍瓦爾季諾棱堡。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第1軍(由達武元帥指揮)第5師(由孔潘將軍指揮),並派兩支騎兵部隊給予支援。9月5日傍晚日落前,戰鬥打響了,雙方激戰到將近午夜才收兵。俄軍損失了大約5000人,法軍的傷亡略少一些。 盡管俄軍在戈爾恰科夫親王指揮下英勇作戰(實際上法軍也是如此),但庫圖佐夫根本不該同意本尼格森的方案,即防守舍瓦爾季諾棱堡,因為它不僅不在俄軍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而且毫無戰略價值。俄軍卻為此損失了許多精兵強將和3門火炮。俄軍左翼主要依託巴格拉季昂棱堡,這場戰斗並未改變左翼易受攻擊的形勢。9月6日,俄軍全力以赴鞏固陣地,拿破崙也渴望更細致地觀察地形,准備其作戰計劃。 於是,拿破崙把指揮部移到舍瓦爾季諾棱堡北面的平坦地帶,並多次對俄軍陣地進行偵察。當時,他正患重感冒和膀胱炎,身體欠佳,法軍的臨戰狀態也不能令他滿意。除兵力上稍占優勢(約13萬:12.2萬)外,法軍在其他方面並不比俄軍更占優勢。自從越過涅曼河以來,法軍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損失了大約25萬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食品短缺無法提高法軍的士氣。法軍騎兵的處境尤其不利,它喪失了大量馬匹,剩下的馬匹也羸弱不堪。相反,俄軍卻兵強馬壯。此外,俄軍在火炮的數量和質量上也佔有優勢。 9月6日,拿破崙正在偵察陣地,達武走上前去,要求允許他率領自己的軍和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的第5波蘭軍,從側翼進攻俄軍左翼和後方。達武認為,他只需4萬人便可以閃擊俄軍的這一薄弱防區,並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這種戰術本該受到拿破崙的青睞,但他在稍事考慮後拒絕了這一行動計劃,而主張採用大規模正面進攻的方案。朗斯特里特在葛底斯堡戰役中也打算採用同樣的戰術,但同樣被斷然拒絕了,而且理由更少。 最後制定的作戰方案是:達武率第1軍進攻巴格拉季昂棱堡(在拿破崙的印象中,那裡只有兩個而不是3個築壘陣地);在達武左翼,內伊的第3軍在朱諾的第8軍的緊密配合下,以近衛軍為後方部隊,從拉耶夫斯基棱堡北面的謝苗諾夫斯卡婭村攻擊俄軍防線。這樣,法軍的整個進攻重心是在約1.5英里的戰線上打擊俄軍左翼和中央。歐仁的第4軍和第1軍第3師在科洛查河北岸作戰,其任務是摧毀博羅季諾村,然後利用三座特製的浮橋渡河,向拉耶夫斯基棱堡進軍。騎兵由繆拉全權指揮,他在達武的後方集結了3個騎兵軍(第1、2、4軍)。從右翼迂迴攻擊俄軍的唯一措施是派波尼亞托夫斯基的第5軍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從側翼包抄俄軍左翼。 法軍炮兵(共有587門火炮,但配備到各炮兵連的火炮數量仍顯不足)的任務是,戰斗一打響就對敵實施大規模炮轟。戰斗開始的前一夜;法軍已將2個炮兵連部署在舍瓦爾季諾東北面的高地上,准備炮轟巴格拉季昂棱堡。這2個連各有24門火炮。第1軍炮兵司令佩內蒂將軍又從近衛軍、德賽師、孔潘師和弗里昂師抽調62門火炮,增援這2個連。這些火炮主要用來壓制俄軍的炮火,而索爾比耶將軍(指揮近衛軍的後備炮兵)則利用近衛軍的榴彈炮猛轟俄軍塹壕。一旦法軍右翼和俄軍交火,第3軍的40門火炮將一齊向拉耶夫斯基棱堡開火。炮兵在作戰中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9月7日凌晨6時,佩內蒂所部率先向敵開炮,戰斗由此開始。法軍的進攻時間比原計劃晚了一些,因為那2個在夜間部署的炮兵連因火炮射程不足,不得不調動位置。俄軍炮兵迅速還擊。炮戰斷斷續續進行了數小時,整個戰場硝煙彌漫,能見度下降,這給雙方的近戰增加了困難。 拿破崙的第1、3軍一開炮,法軍先頭師便開始進攻。歐仁親王率兵向博羅季諾村的巴克萊部隊發動攻擊,俄軍被擊退,未來得及拆毀科洛查河橋;但他們很快奪回了博羅季諾村。接著,俄軍接到退回主陣地的命令,這一次他們拆毀了科洛查河橋。歐仁親王在村中留了一個師的兵力和部分騎兵。大約上午9時30分他率余部渡過浮橋,進攻拉耶夫斯基棱堡。 與此同時,孔潘所率的第1軍第5師在德賽的第4師的密切配合下,正向巴格拉季昂棱堡挺進。拿破崙希望法軍所向披靡,但是俄軍炮兵巧妙設防,向法軍射出一排排炮彈,使法軍紛紛倒下。更為不幸的是,此時俄軍步兵也投入了戰斗,將無情的子彈射向挺進中的法軍。孔潘中彈負傷。達武的坐騎被擊中,他本人也被震傷,只得離開戰場,將指揮權交給德賽。雙方大部分部隊都投入到肉搏戰中,戰斗異常激烈。法軍一度攻佔了俄軍陣地。但巴格拉季昂從圖奇科夫將軍的第3軍調來2個旅組織反攻,終於把法軍強行趕出了陣地。這時大約是8時30分。 堅守在指揮所的庫圖佐夫此時意識到,他的兵力部署太偏重右翼,而左翼兵力不足。於是他命令巴戈武特將軍率領第2軍繞道俄軍後方,支援左翼中央。但就在這支部隊准備行動之際,法軍又向巴格拉季昂棱堡發動了猛攻。戰斗相當激烈,法軍先後攻佔了兩座棱堡,但在進攻第三座棱堡時受挫。在關鍵時刻,英勇善戰的繆拉親自上陣指揮,基本穩住了陣勢。 棱堡爭奪戰至少還要持續兩個小時,此時它已成了各兵種參加的大混戰。雙方炮兵繼續使成千上萬人喪生;雙方騎兵相互拼殺,淹沒在馬蹄飛揚、子彈呼嘯的混戰中;雙方步兵刺刀相向,滿臉是汗,渾身是血跡和泥土。俄軍高級指揮官傷亡最為慘重。最為不幸的是,英勇善戰的第2西集團軍司令巴格拉季昂親王也在戰斗中負傷,並於兩周後死去。 在這個血腥的早晨,兩翼戰場的情況怎樣呢?在法軍右翼,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部隊行動緩慢,幾乎到8時才和俄軍投彈兵完全接上火。這支俄軍擔負著為第3軍提供掩護的任務。由於俄軍第3軍已抽調部分人馬去保護棱堡,加之前一天俄軍參謀長拒不執行俄軍總司令的伏擊計劃而使俄軍暴露在危險的陣地上,法軍的任務完成得較為順利。 經過一場激戰,俄軍停止了抵抗,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部隊輕而易舉地攻佔了烏季察村,而且還可能繼續奪取村後那座具有重要戰術價值的小山,嚴重威脅俄軍左翼。為此,庫圖佐夫命令第2軍從俄軍右翼迂迴過來。這支部隊的及時到達阻止了波尼亞托夫斯基的後續攻擊,保住了高地。但是俄軍第一軍軍長圖奇科夫卻在戰斗中陣亡。該翼的戰斗平息下來。 如前所述,歐仁親王奪取博羅季諾之後便率大軍南渡科洛查河,准備進攻拉耶夫斯基棱堡。他在博羅季諾地區保留了一些炮兵,其炮火足以覆蓋棱堡北側。他還在科洛查河南岸部署了增援部隊,企圖在步兵進攻前以猛烈的炮火削弱敵方的防禦。堅固的棱堡為俄軍炮兵提供了較好的保護(步兵沒有藏身之處),而部署在棱堡後方、奉命堅守到底的第3騎兵軍卻遭受了巨大損失。 上午9時30分,歐仁親王的步兵發起進攻,戰斗同樣很激烈。拉耶夫斯基的第7軍因不得不派兵增援俄軍左翼而兵力不足,無力控制謝苗諾夫斯卡婭的防線。盡管如此,法軍的第一次進攻還是被俄軍擊退了,而且傷亡巨大。但法軍以莫朗的第1師(配屬於第4軍)和博納米將軍的第30步兵旅為先頭部隊,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這些部隊經過激烈而殘酷的戰斗終於攻入棱堡,與高大健壯的俄軍炮手展開了面對面的殊死搏鬥。法軍一度佔領過陣地,但俄軍很快又奪回了陣地,並最終通過白刃戰將法軍趕出了陣地。 棱堡周圍的戰斗異常激烈,此時格魯希的第3預備騎兵軍也投入了戰斗,企圖突破俄軍倉促形成的方陣,但不僅沒有得逞,反而遭到巨大損失。這時俄軍又痛失一些高級將領,其中第1西集團軍參謀長負傷,傑出的年輕炮兵指揮官陣亡。到11時30分,這些頑強抵抗的俄軍士兵仍堅守在拉耶夫斯基棱堡周圍。拿破崙下令再次發動進攻,一支俄軍突然向法軍左翼發動襲擊,遲滯了法軍的進攻。 大約10時30分,庫圖佐夫得知法軍沒有在科洛查河的一個渡口設防,便命令烏瓦洛夫將軍的第1騎兵軍(約2500名騎兵)和普拉托夫將軍的頓河哥薩克部隊進攻留在北岸的法軍。在陽光的映照下,這支陣容嚴整的俄軍刀光閃爍。俄軍約8000名騎兵擊退了奧爾奈諾伯爵的胸甲騎兵和輕騎兵中隊(其任務是保護拿破崙「大軍」的左翼),但未能攻破留守博羅季諾的法軍1個師的方陣。當法軍騎兵從南岸渡過河時,俄軍經過較為激烈的交戰後便撤走了。庫圖佐夫對兩位騎兵指揮官行動拖沓,作戰不力極為不滿。但這支騎兵的出現(其哥薩克人活動在法軍側翼和後方)完全打亂了法軍在拉耶夫斯基棱堡前的計劃和進展。 除上述左右兩翼的進攻外,拿破崙在戰鬥打響後1小時左右發動了第三路進攻。這是在被摧毀的謝苗諾夫斯卡婭村南面某處到拉耶夫斯基棱堡地區之間對俄軍左翼中央發動的一次進攻。達武和內伊的部隊聯合實施了這次行動,並得到了在左翼進攻的拉圖爾·摩布爾的騎兵和在右翼作戰的南蘇蒂的騎兵的大力支援。和在其他地方的戰斗中一樣,雙方的炮兵,步兵和騎兵都投入了此次戰斗。戰斗開始時,法軍照例先對俄軍實施炮轟,俄軍炮兵迅速還擊,不斷將實心彈、葡萄彈和榴霰彈射向倉促形成一道紅藍長牆的法軍步兵縱隊。不過這場戰斗首先還是一場騎兵戰。身穿艷麗服裝的法軍騎兵肩並肩排成一列列橫隊,步伐整齊地向俄軍開來,繼而便轉入和俄軍刀光劍影的拼殺中。 俄軍雖然在作戰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果敢,但無論在殊死激烈的馬戰、步戰還是謝苗諾夫卡河兩岸的炮戰中,它最終還是被法軍擊退了,這一重要戰場開始陷落。俄軍的失敗已成定局,其所需要的只是抓緊時機,重新部署兵力,組織部隊,恢復元氣。由於拿破崙不在場,一直堅守在陣地最前沿的內伊和繆拉向拿破崙皇帝緊急求援,以期在俄軍立足未穩之時一舉攻破俄軍的防線,這樣便很可能贏得這場戰役。然而,拿破崙猶豫片刻後拒絕動用他的預備隊,從而坐失了良機。 於是,這場著名的博羅季諾戰役又要打到下午乃至夜晚了。法軍仍需攻克拉耶夫斯基棱堡。因為中午時分,俄軍收復了拉耶夫斯基棱堡。烏瓦洛夫和普拉托夫的騎兵對法軍側翼的威脅,遲滯了拿破崙命令歐仁親王發動的下一次進攻。這對第4騎兵軍無疑極為不利,因為就在歐仁親王的部隊准備阻止哥薩克人的威脅時,第4騎兵軍也已前進至謝苗諾夫斯卡婭前沿。於是它不得不任憑棱堡中的俄軍炮火轟擊長達2個多小時,並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將近下午3時,歐仁親王已為另一次大規模進攻做好了准備。為配合歐仁親王的進攻,位於謝苗諾夫斯卡婭和博羅季諾的炮兵連集中優勢炮火對拉耶夫斯基棱堡實施了交叉火力封鎖。 這主要又是一場騎兵的混戰以及和往常一樣的步兵的陣地爭奪戰。一個中隊接著一個中隊的騎兵投入到殊死的惡戰中。法軍第2騎兵軍軍長蒙布蘭將軍不幸陣亡,戰場上那刺耳、尖厲的刀槍撞擊聲一時間大作。拿破崙的一個隨從參謀奧古斯特·德·科蘭古將軍接替了蒙布蘭的職務。但他也在率第5胸甲騎兵團攻入棱堡時陣亡了。棱堡內的俄軍炮手進行了頑強抵抗。直到西夫里准將率領的第9步兵團趕到後,俄軍才被制服。棱堡內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傷勢嚴重的士兵倚靠在扭曲的火炮架上奄奄一息。 法軍終於拿下拉耶夫斯基棱堡,但戰斗又持續了2個多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幾千騎兵捲入的大混戰。歐仁親王為達到突破俄軍防線的目的,在棱堡後的高地上集結了所有可動用的騎兵。然後這一隊隊勇猛的法軍士兵向集結在陣地上准備應戰的俄軍騎兵中隊和緊隨其後的步兵縱隊發起了進攻。很快,俄法兩軍混戰在一起。巴克萊·德·托利一直在戰斗最激烈的地方指揮著他的輕騎兵和長矛騎兵沖殺,他的坐騎被擊斃,他也險些喪命。正當騎兵混戰時,雙方的步兵和炮兵也都參加了戰斗。 到下午5時,雙方都已精疲力竭。在法軍右翼作戰的波尼亞托夫斯基已向烏季察高地發動過一次猛攻。俄軍的巴戈武特將軍(早些時候他率第2軍從俄軍右翼迂迴過來)發現在中央和右翼的俄軍主力已開始後退,自己已處於不利境地。為了行動上的一致,他也主動後撤,把陣地讓給了波蘭人。 戰斗即將結束,和這一天中其他重大、激烈的戰斗相比,此時相當平靜。俄國人還在垂死掙扎,有人想如果這時拿破崙將他的近衛軍投入戰斗,俄軍必將全軍覆沒。但這位皇帝又一次沒有這么做,而且這次包括貝爾蒂埃(拿破崙的參謀長)和繆拉在內的大多數高級將領都支持拿破崙的主張。庫圖佐夫在夜間決定第二天清晨把部隊從戰場上撤下來,他仍堅信自己贏得了這場防禦戰。
在這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將近30萬人。雙方的傷亡異常慘重,特別是高級將領的死傷人數更為驚人。看來很可能有大約30%的參戰人員負傷,但誰也不清楚確切的傷亡數字。據西爾·羅伯特·威爾遜將軍說,俄軍傷亡3.6萬人,法軍傷亡3.5萬人,然而他並沒有親臨戰場,而是在整個戰斗期間都在沙皇的大本營里。他提供的法軍傷亡數字有可能是准確的(盡管他宣稱法軍只有26名將領傷亡,這個數字顯然太低了,實際上是38人),但俄軍很可能損失了4萬人。一般估計為俄軍傷亡4萬4千多人、法軍傷亡3萬5千多人。在這場會戰中,盡管雙方的總司令都沒有立下卓著戰功,但是雙方下級指揮官卻以他們的勇氣,鬥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激發了部隊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戰斗熱情。 庫圖佐夫從博羅季諾撤下來,拿破崙並沒有追趕他。9月13日,庫圖佐夫在莫斯科城郊重新部署部隊,打算在此抗擊法軍,但最終又被眾人說服放棄了這個計劃。於是他率俄軍穿過莫斯科城繼續後撤。9月14日下午,繆拉率領的第一支法國軍隊進入了莫斯科城,不久莫斯科城變成了一片火海。博羅季諾戰役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最重要的戰役之一,該戰役不僅對整個「1812年俄國戰爭」的影響深遠,而且在9月7日一天的戰斗當中雙方傷亡總數高達6萬6千多人的記錄,也創造了到目前為止在戰爭史上有記載的單日死傷人數最多的戰役。
博羅季諾會戰,雙方未能決出真正的勝負,但為俄軍消耗法軍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盡管從戰術上看,法軍取得了博羅季諾會戰的勝利,俄軍退出了戰場,但俄軍並未被殲滅,拿破崙入侵俄國的唯一目的因此落空了。在交戰中雙方傷亡慘重,但俄軍仍擁有隨時可以投入戰斗的預備隊,而且後勤補給安然無恙;而拿破崙的運輸線太長,難以維持其現有部隊的補給。結果,幾個星期後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是法軍,而不是俄軍。 博羅季諾戰役對俄法1812年戰爭的整個進程有重大影響。雖然沒有直接導致戰爭進程發生根本性轉折,但標志拿破崙軍隊覆滅的開始。拿破崙後來曾寫道:「在我一生的作戰中,最令我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莫斯科城下之戰。作戰中,法軍本應取勝,而俄軍卻取得了不可戰勝的權利。」
Ⅷ 誰能詳細談談俄羅斯當前的軍事思想軍事戰略
對俄羅斯現行軍事戰略的綜合評論
一、 俄羅斯"實現遏制"戰略的主要特點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以核威懾為基礎,以常規力量為實戰手段,靈活地把機動能力強的作戰部隊(機動部隊)和固定部署的作戰部隊(掩護部隊)結合運用的積極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戰略指導上,突出戰略核力量的威懾作用和常規機動力量的實戰作用,遏制和反擊來自任何方向的侵略,以維護和保衛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在作戰理論上,強調攻防結合,機動作戰,一旦威懾失靈發生武裝沖突時,在利用一線掩護部隊抗擊的同時,迅速出動部署在縱深地區的快速機動部隊,增援一線部隊作戰,改變兵力對比,採取各種靈活、積極的作戰行動,爭取速戰速決,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必要時則動用戰略預備隊,以實現戰爭的最終勝利;在軍隊建設上,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戰略核力量的同時,重點突出常規機動力量的建設,建立一支規模適中、裝備精良、機動性強、指揮靈活、能可靠維護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的現代化軍隊;在戰略方針上,以防止和應付局部戰爭和地區武裝沖突為主要目的,實施前輕後重的戰略部署,力求建立攻防兼備,能應付各種武裝沖突和戰爭的作戰體系。該戰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積極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奉行的"積極進攻"戰略,強調進攻是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防禦處於輔助和次要的地位;也不同於後蘇聯時期奉行的"單純防禦戰略",把防禦作為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而是在堅持戰略防禦的同時,強調戰役和戰術行動中的進攻和防禦並重、攻防結合、靈活運用,以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重新確定防禦和進攻在未來戰爭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俄軍認為,"軍事學說政治上的防禦方針是指該國反對把戰爭作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不準備對任何國家首先發起進攻,而作戰方法則是指導戰爭爆發後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方法,這是在完全不同情況下起作用的兩種因素,因此兩者不一定吻合的,戰爭爆發之後,交戰雙方都不會在採取何種作戰方式上束縛自己的手腳,防禦一方在抗擊侵略同時也將採取非常堅決的行動,對敵軍整個部署縱深實施火力突擊,為全殲敵人而實施積極防禦,既包括首先向侵略國領土及最重要的軍事目標實施突擊,也包括打到敵國領土上去,使敵人無法恢復力量和重新進行侵略。""在未來戰爭的戰役和戰斗中採取何種作戰類型,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應選擇最符合業已形成的局面並能奪得主動權和打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和手段,而不應拘泥於某種固定的作戰類型。""武裝力量的准備應能實施各種類型的軍事行動,不論是防禦,還是進攻,戰爭需要什麼,陸海軍應有針對性地訓練什麼。"以上表明,俄"現實遏制"戰略正式放棄了後蘇聯時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動用武力"、"不越過邊界"的防禦理論,具有更加靈活、動植物的性質。
(二) 核威懾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所採取的主要軍事手段是戰略核力量和常規機動力量,前者主要用於威懾,後者則主要用於實戰。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諾,突出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是俄"現實遏制"戰略的重要特徵,也是俄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在被動中爭取主動而對核力量的一種積極戰略運用。1994年11月4日,格拉喬夫在俄全軍高級指揮員會議上指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俄羅斯不再把核武器視為一種實施軍事行動的手段,而把它作為一種威懾手段。"俄新的軍事學說也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在核武器領域的政策目標是,通過遏制對俄羅斯聯邦及其盟國發動侵略來消除核戰爭的危險。"目前,俄羅斯核威懾思想已與美國的核威懾戰略在本質上趨於一致,所不同的是俄羅斯在現階段重視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核武器作為遏制對俄及獨聯體國家發動戰爭的主要手段。1994年,俄著名軍事理論家加列耶夫大將在接受《紅星報》編輯部采訪時強調指出,為了貫徹核威懾思想,當前不僅要研究制度核威懾理論,而且必須改變整個核計劃體系和軍隊的訓練方針,側重打核威懾條件下的常規戰爭。
(三) 經濟性所謂"經濟性"是指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確保預備役力量,爭取以較小的經濟代價謀求合理的安全效能,這是俄制定"現實遏制"戰略的基本著眼點。俄羅斯認為,隨著冷戰體制的解體,搞軍備競賽花費巨額資金供養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目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范圍,已由應付世界規模戰爭轉變為應付國內危機和周邊的地區沖突,因此,俄羅斯保持大規模常備軍的必要性減少了。此外,由於俄財政困難,軍隊滿員率下降,俄要保持大規模常備軍也有困難。俄空降兵司令波德科爾津在回答俄通社記者提出關於俄為何組建以空降兵為核心的機動部隊時,曾明確提出:"像俄這樣一個領土如此廣闊的國家,應當擁有一支500-600萬人的軍隊,但是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如此'奢侈',於是,建立空降兵部隊應成為機動力量的主幹"。基於上述認識,俄從開始組建本國武裝力量時就已明確了裁裁兵力的方式。這一兵力裁減方式在"現實遏制"戰略中體現為:常備軍以能對付目前具有威脅的地區沖突為限度,只保留掩護部隊和機動部隊,若發生為此不能對付的事態,則採取動員設備役的辦法應付。為此,俄目前在裁減常備軍規模的同時,為了防備事態的發展,正努力加強預備役力量。俄1993年2月通過了《俄聯邦兵役義務與服役法》,同年6月通過了《俄聯邦預備役公民軍事集訓條例》,為了確保預備役力量,俄正在修訂有關法律。
(四) 聯盟性聯盟戰略是俄羅斯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俄羅斯為分化敵視營壘,避免兩線作戰,建立緩沖地業,爭取喘息時間而採取的一貫做法。在俄羅斯軍事戰略發展史上曾有過許多樅橫捭闔的戰例。沙俄時期,伊凡四世在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立沃尼亞戰爭"中,在東、南、西三面樹敵的情況下,採取先東後西,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從而最終避免了兩線作戰。葉卡特琳娜二世在發動爭戰之前,總要進行充分的外交活動,以建立聯盟,並分化和孤立敵人。俄國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最成功的行動是二次大戰後在歐洲建立了軍事聯盟集團--華沙條約組織。當前,俄"現實遏制"戰略也同樣高度重視建立軍事聰明和緩沖地帶。
蘇聯解體,統一的軍事體系、統一的防禦區、統一的軍事戰略空間已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各國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俄軍認為,"俄羅斯的安全和獨聯體各成員的安全密不可分","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防禦要在集體防禦、統一指揮下,通過獨聯體各成員國之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為確保俄羅斯自身的安全與穩定,"不需要尼古拉一世時期的那種牢固的警戒線,需要的牢固的睦鄰和相互關系,但這種關系不能建立在經濟或軍事的軟弱上,而應建立在與大國身份和能力相稱的力量上。"俄前總參謀長科列斯尼科夫也強調指出,獨聯體各國不應只是俄羅斯與其它國家的緩沖國,而應成為俄的軍事聯盟。當前俄羅斯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的主要做法是,將獨聯體國家方為其傳統勢力范圍,一方面普遍與各主權國家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積極謀求建立以俄為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另一方面俄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手段,加強與重點方向國家的軍事合作,謀求長期駐軍並建立軍事基地。目前,在中亞地區,俄羅斯與塔吉克等中亞四國簽署了組建聯合防禦部隊,以俄軍為主保衛塔阿邊界和控制塔吉克局勢的協定;與土庫曼簽署了共同保衛土珂邊界和土伊邊界的協定,進一步強化了中亞地區的集體安全體系。在高加索地區,俄羅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左右著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局勢,迫使阿重返獨聯體大家庭,迫使格成為獨聯體的新成員,加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了在格的軍事存在。在摩爾多瓦,俄羅斯向德涅斯待河沒岸派駐了維持和平部隊,基本控制了該地區動亂的局勢。俄推行聯盟戰略的最終目的的,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類似北約的軍事聯盟集體安全體系。
綜上所述,俄"現實遏制"戰略,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根據新的地緣政治態勢和現代戰爭的特點而重新確立的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也有新穎之處;既滲透歷史的經驗,又體現著現實的要求,集"積極性""核威懾性"、"經濟性"、"聯盟性"於一體,較原蘇聯軍事戰略具有更加靈活、務實的特點。
二、 俄"現實遏制"戰略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俄"現實遏制"戰略是在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的情況下,俄羅斯接管原蘇軍的基礎上制定的,有著特定的國內國際背景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一) 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戰略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國家戰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國內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不得不退出美蘇全球爭霸舞台,重新制定國家戰略。這里的關鍵是俄羅斯已經不是具備原蘇聯經濟實力的基礎。據西方國家統計,1975年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198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64%;而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佔美國的34%,到了1995年,進一步下降到17%。所以,早在1992年初,葉利欽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就公開地承認,俄羅斯已經是一個"不正常的大國",俄羅斯"應從新的現實出發,放棄以往超級大國的外交政策,放棄世界救世主的思想,放棄與美國競爭的戰略,不再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當然,葉利欽的這番話,有今天來看,顯然有他政治和外交上的考慮。但是,他也基本上道出了俄羅斯國家戰略的核心思想,即在俄羅斯目前國內政治、經濟、軍事都極為困難的過渡時期,俄羅斯暫時放棄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重點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變革,以圖今後東山再起。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放棄了原蘇聯那種咄咄逼人,全面擴張的傳統做法,而把軍事戰略的目標,確定在維護大國地位,確保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邊境安全這一基點上。
(二) 對40年"冷戰"反思的結果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遏制性的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核威懾和常規力量的實踐,來遏制侵略,防止戰爭,從而確保其國家戰略的實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現實遏制"戰略有是戰爭性的戰略,它的本意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防止戰爭。這和原蘇聯時期"要和平就要戰爭"、"只有戰爭才能實現和平"的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那麼,在40年"冷戰"後的今天,俄羅斯的軍事思想、軍事政策,為何會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呢?這和美蘇40年"冷戰"的教訓是分不開的。今天,蘇聯為何從一個超級大國,最後落到崩潰瓦解呢?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前蘇聯軍備負擔過重。據俄國人自己統計,戰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蘇聯電子工業的絕大部分,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1/3,冶金工業的1/5,以及化工產品和能源的1/6,都用在了國防。除此之外,還由於蘇聯長期以軍事力量為主要手段,積極向外擴張,使蘇聯在國際上又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據西方統計,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蘇聯每年為越南花費35億美元,為古巴和尼加拉瓜提供60億美元,為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埃賽俄比亞支援30多億美元,僅為這6個國家,蘇聯每天就要消耗3500多萬美元。俄國人稱,蘇聯在阿富汗的這場戰爭,像一根稻草壓垮了蘇聯這頭駱駝的背。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當局在總結"冷戰"歷史教訓時,得出兩條結論:一是現代戰爭不能輕易打;二是窮兵黷武,過度地發展軍備將給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惡果。正是基於這些教訓,蘇聯解體後,俄政府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困難,不得進一步減少軍費開支,壓縮軍工生產,裁減軍隊員額。正如俄外交部長普里馬科夫所講,在指望大力加快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同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國家生產開支和國防軍費開支。
(三) 適應俄安全環境的變化安全環境是俄羅斯制定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依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1. 地緣政治環境嚴重惡化。這一點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由於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俄羅斯先後先去了縱深約2000多公里的戰略掩護地帶。在俄羅斯西部主要戰略方向,俄羅斯的戰略邊界,已經從原東、西德的邊界,向東後退了1500多公里,直接退到原蘇聯的戰略腹地--斯摩棱斯克城下,俄羅斯的戰略重心門戶洞開,完全暴露在外。在西南和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不僅俄羅斯對歐洲的兩個重要海洋方向--黑海和波羅的海同時受阻,而且其陸地的西翼--南高加索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也相繼丟失,使其西部主要戰略方向失去了重要的依託。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心臟地區很容易遭受外來的入侵。1996年4月,俄羅斯為何要不惜血本,免去白俄羅斯欠它的一切經濟債務,與白俄羅斯搞統一?當然,雙方各有各的考慮,但是俄羅斯更多地還是從地緣政治來考慮。所謂地緣政治,簡而言之,是指在國際政治中,從地理環境角度來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東歐是西方列強入侵俄羅斯的基地。從中世紀條頓騎士的入侵,到近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和德意志帝國的兩次入侵,都是從這里直取莫斯科。1812年,拿破崙軍隊在攻下斯摩棱斯克城以後,不到一個半月就佔領了莫斯科。歷史學家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軍在1941年7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後,如果當時希特勒不臨時改變其作戰計劃,不把其主力部隊調向列寧格勒和基輔,而繼續攻打莫斯科,那麼莫斯科很有可能被攻下來,蘇德戰爭的歷史將改寫。要知道,從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只有400多公里。從這里可以看出,白俄羅斯從地緣政治上講對俄羅斯太重要了。
2. 原蘇聯的國防戰略體系遭到結構性破壞。蘇聯解體後,不僅原蘇軍被所在國瓜分掉,而且最關鍵的是原蘇聯多年經營起來的統一的戰略預警系統、統一的戰略防空系統、統一的戰區指揮體系和統一的國防工業體系等,都由於蘇聯的解體而被割裂開,遭到了結構性的破壞。而在俄聯邦境內,一直沒有建立起獨立的國防戰略體系。因此,俄國人在軍事安全上始終有一種危機感。
3. 原蘇聯地區戰亂直接威脅俄安全。俄羅斯總參軍事戰略研究中心最近報道,在原蘇聯地區的領土爭端高達200多處,而且自1992年以來就領土和民族問題已發生了20多場武裝沖突和70多次爭端。俄羅斯著名軍事歷史學家佐洛塔廖夫教授曾預測,在原蘇聯地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可能要發生80~85起武裝沖突,而且在這些沖突出,將有50萬軍人戰死疆場,800多萬居民可能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總而言之,當前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比原蘇聯時期顯得更為復雜、嚴峻。俄外長普里馬科夫明確指出,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考慮全部防禦構想,不得不改組武裝力量,調整軍事部署,修改作戰計劃。"(四) 順應軍事革命的潮流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形成,與當今正在興起的這場軍事革命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早在80年代初,俄國人就預見到這場軍事革命即將到來。當時,蘇軍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明確指出:"先進的非核技術的出現,正在引起一次新的軍事革命。"海灣戰爭使俄國人更加確信,"軍事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俄軍認為,海灣戰爭已具有核後時代戰爭的一些特徵,特別是當今信息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已經使軍事思想實現了完全不同於核時代的一次質的飛躍,包括從戰爭觀、建軍理論到作戰思想等。所以,蘇聯解體後,俄軍在重視發展高技術兵器的同時,結合海灣戰爭不斷地探索由軍事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軍事理論上的重大變革。西方軍事專家曾分析指出,當今的軍事革命和海灣戰爭的實踐,從一個側面為俄軍改變傳統的軍事理論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這也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現實遏制"戰略,有以下幾個著眼點:一是盡快擺脫俄內外交困的局面,改善俄羅斯的安全環境;二是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減輕國家經濟負擔,重點保障俄國內經濟建設;三是力爭在21世紀的軍事高科技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和增強綜合國力。
三、 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發展趨勢一個國家軍事戰略的調整,從理論上的提出,到全面實行,客觀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這是因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軍事體制的轉軌、軍隊結構的改組、戰略部署的調整等,都需要時間上的保證。戰後美國軍事戰略調整,從"大規模報復戰略"轉向"靈活反應戰略",前後整整花了10年多時間。當前俄軍事戰略調整,本身包括一整套對國家和軍隊進行根本性改組的復雜問題。俄不僅要繼續裁減軍隊50多萬,而且要徹底改變原蘇軍70多年來所形成的一整套建軍原則、軍事學說、指揮體系、軍隊結構、戰略部署等,其軍事改革難度大,牽扯麵廣。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定時間。俄國進行軍事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進行這種改革通常需要幾十年時間。因此,俄"現實遏制"戰略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其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一是受俄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為此相應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客觀上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而當前俄羅斯正處在政治動盪、民族分裂、經濟危機的歷史性過渡時期,而且這種局面在短期內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轉。因此,在近幾年內俄軍事戰略調整和軍事改革將不可能有很大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時間不長,尚需不斷完善。特別是俄軍內部目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如在軍隊員額、指揮體制、軍隊對內職能等問題上,意見還不統一,而俄羅斯軍方的態度又是促進軍事戰略調整變化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俄軍事戰略的調整將不可能順利地進行。
二是受俄國內財政狀況的制約。軍事改革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無論是進行軍兵種的合並,還是組建機動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但就目前俄經濟形勢而言,首先,雖然改革方案已經出台,但改革將在軍費緊縮的情況下進行,國家領導層尚未就改革所需資金的數額等進行最後的預算及評估,這筆資金的來源也不得而知。其次,改革善後工作也需要大筆資金。僅1997年,俄計劃裁軍20萬人,其中將有5萬名軍官被裁減,僅為被裁減人員提供社會保障和安置就業等需要3。5萬億盧布,這對經費本來就很緊張的俄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盡管俄已成立了以丘拜斯為首的軍事改革財政與經濟保障委員會,但俄國內有關方面認為,僅付清施欠軍隊的債務就需要目前聯邦稅收的一半以上資金。而軍事改革所需的高出其清還債務幾倍的資金是其聯邦預算所無法承受的。因此,經費問題必將成為俄軍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三是受獨聯體、美國、北約等外部因素的制約。據西方報道,目前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企圖重樹大國地位,恢復傳統勢力范圍的舉動有所警惕。烏克蘭指責俄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喬治亞宣布,保留退出獨聯體的權力,可隨時打發俄軍回家,並也對黑海艦隊提出主權要求;中亞五國盡管在安全方面對俄的依賴性增加,但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復活和俄羅斯軍隊的駐扎深懷戒心,曾嚴格規定便宴在中亞的軍事行動必須得到所在國政府的首肯。而這種戒備心裡將導致獨聯體軍事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都十分有限。與此同時,俄羅斯軍事戰略不斷"趨硬"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惕。西方快不會容忍俄羅斯獨霸獨聯體的軍事事務。目前,西方國家接納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既而向東方推進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故西方國家削弱俄國的軍事實力,插手獨聯體軍事事務的意圖和行動是制約俄羅斯軍事戰略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俄軍事戰略調整面臨諸多制約因素,軍事改革進程將不會一帆風順,"現實遏制"戰略的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Ⅸ 誰最兵強馬壯之:俄羅斯為何打贏所有關鍵戰爭
近幾年,由於收回克里米亞,俄羅斯飽受西方制裁,經濟大受影響,但其卻仍然堅定不移,大力發展國防。有人問普京,為什麼要這樣做?
普京講了一個著名的段子:一名退伍老兵回到家,發現自己的佩劍不見了。問兒子,「看到我的佩劍沒有」。兒子答,「我用它和鄰居家的小孩換了一塊手錶」。老兵說:「兒子,你幹得真棒!假如有一天強盜來了,殺了我和你媽媽,強奸了你姐姐,你會戴上手錶,對他說你好,現在是莫斯科時間晚上十二點半。」
幾乎打贏了所有關鍵戰爭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俄羅斯從一個莫斯科周邊的小公國,歷經幾百年發展,成為今天橫跨歐亞、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經歷了數不勝數的戰爭,可以說,他們打贏了所有關鍵的戰爭。
300多年前,彼得大帝率領落後的俄羅斯,創建海軍,在十八世紀初的北方戰爭中,戰勝了當時強大的瑞典,一舉奪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葉卡捷琳娜大帝,則帶領俄羅斯打敗了土耳其,奪得今天的黑海沿岸,包括克里米亞等地區,取得黑海出海口。
俄羅斯民族尤其引以為豪的是兩次衛國戰爭:一次是1812年的衛國戰爭,打敗了當時在歐洲不可一世的拿破崙,當年他率六十萬大軍,企圖滅亡俄羅斯,卻被足智多謀的老帥庫圖佐夫擊敗,最後只帶著幾千人倉皇逃回法國。俄軍則一路反擊,佔領了巴黎。
筆者曾前往聖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印象最深刻的是,裡面掛滿了許多把被攻克法國城市城門的鑰匙!
一百多年前,打響俄國十月革命第一槍的阿夫樂爾巡洋艦。
從歷史到今天,俄羅斯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似乎從未消退。他們始終認為,只有強大的國防,才能維護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因此也把發展國防放到優先地位。
其次,俄羅斯民族比較幸運的是,在國家民族危機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有戰神級人物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兩次衛國戰爭中,前有庫圖佐夫,後有朱可夫。或許,俄羅斯戰術級行動不行,但其優秀的軍事統帥,往往都有很好的大局觀,不去計較小型戰術行動的得失,眼光往往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