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

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2 04:28:11

1. 自古以來哪些地方就是軍事重地

內蒙的赤峰,包頭,還有河西走廊。

2. 廣東古代叫什麼

廣東古代叫百越、南越、南粵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廣東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廣東歷史悠久,早在12.9萬年以前,嶺南就出現了早期的古人,馬壩人。秦統一六國後,今廣東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南海郡,這是廣東史上第一次出現行政區劃。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

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劃分為9個郡。

東漢末年,交趾部改為交州。吳景帝永安七年,也就是264年,東吳把南海,蒼梧,鬱林,高粱4個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

(2)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擴展閱讀:

廣東的歷史: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並不屬於中原政權,被稱為「百越」,但也沒有形成「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

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現湖南)也沒能統治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了形勢,認為中原已經永遠降服了。於是將軍隊分為兩大部分,一支北上抗擊匈奴,另一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則在由後來自立為「南越王」的大將「趙佗」(現河北地區人)率領下,南下征服百越。

但這樣的舉措造成了中原地區的軍力空虛,以至於不久之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及後來形成的兩大起義軍「楚漢雙雄」可以橫掃中原,最終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之後「楚漢雙雄」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秦朝本來命令趙佗帶大軍回中原平叛,但被趙佗拒絕且趁機在番禺自立為王,將其控制的兩廣地區及現越南北部稱為「南越國」。

趙佗征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匯聚處、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3. 廣西在古代被稱為什麼

稱為桂、駱越國。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先秦時期,廣西還叫駱越國;三國時期大部分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分屬蜀國;後來又經過南北朝和隋朝、唐朝的發展,在宋元時期才開始稱為廣西。因為所屬地不斷的變更和人口的流動,在(今)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就有30多個!語言種類多,方言復雜。

現在很多南寧人講的白話,其實屬於粵語(漢藏語系),接近於古漢語的發音特徵。粵語發源於北方中原,是於秦漢時期由中原人帶入兩廣地區,然後融合了古南越語形成的。

而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也就是兩漢時期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而南寧白話最早是在清朝時做為地方官語傳入南寧的。

(3)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擴展閱讀

廣西地理位置: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8′~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

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4. 古代說的兩廣/兩江/湖廣是怎麼回事啊

兩廣(廣東、廣西)設置總督,始於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當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 總督府督軍務,乃以命(王)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1〕。然這一建制在當時尚不穩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製。嘉靖後,全國普遍設有節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總督和巡撫。總督主理軍政要務,比較固定的有薊遼保定、宣大山西、陝西三邊、兩廣四總督,而巡撫主民政、兼理軍務,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幾個。故而總督、巡撫的轄區、駐地與三司並不一致。在明代督撫始終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系。地方上日常事務仍由三司管理。
到了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經確立,他們的基本職責是「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2〕。其轄區范圍、官品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制都十分明確, 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鞏固國家統治、穩定社會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針政策,均需首達總督而推行於下,同時中央通過分權於總督而收到集權的實效。正如雍正上諭所說:「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後四方寧謚,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3 〕正由於總督關乎一個地區的吏治民生及治亂興衰,因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對於總督人選歷來都十分重視,雖說總督選任的途徑有三:即皇帝親擢、廷臣會推及吏部簡選,但實際上是以皇帝親擢為主,後兩者亦得皇帝最後拍板,所以對總督的選任權便牢牢地操縱在皇帝手上,這也反映出清代皇權高度強化的歷史特點。
清朝兩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廣東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

正式官銜為督辦兩江(即江南省和江西省)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清順治二年(1645年),於明南直隸轄地設立江南省,省府位於江寧(今南京)。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

江南省(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也是人文薈萃之區。

兩江總督前身為順治四年所設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總督府駐江寧。 順治九年,總督府一度遷往南昌,改名江西總督,不過很快恢復舊制。順治十八年和康熙十三年,江南、江西兩度分置總督,不過在康熙四年和二十一年兩省同歸兩江總督管轄。康熙元年,操江事務劃歸江南總督管理。康熙二十一年仍合,正式定名為兩江總督。雍正元年,授與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銜。道光十一年起,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咸豐時期,太平天國佔領江寧,兩江總督府先後在揚州、常州、上海、蘇州、安慶等地駐節。自同治五年起,兩江總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

兩江總督是地方最高長官,太平天國運動之前多由滿人擔任,之後漢人漸多。從康熙四年(1665)到宣統三年(1911),有影響的計80餘人,98任,歷247年。歷代兩江總督如於成龍、張鵬翮、史貽直、尹繼善、陶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皆為清代重臣。

兩江總督署位於南京城正中,明漢王府舊址。展覽共分"總督花廳"、"督署大堂"、"督署尋蹤"、"近代名督"4個部分,以史料和實物展示、場景復原的手法,敘述了清代官衙的演變,介紹了一代名督如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沈葆楨等人的史跡。將歷史的筆觸聚焦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在國內的展覽中尚屬首次。清史泰斗戴逸為展覽題寫匾額。

湖廣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因湖南、湖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

5. 廣西在古代的時候叫什麼

廣西地區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歷史上有嶺南,廣南,桂林,桂州,百越,蒼梧。

廣西壯族自治區距今5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就有柳江人、白蓮洞人活動。廣西最早的人類在史書中稱百越或百粵的原住民。壯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甌和雒越支系的後裔,是廣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遠古時期,廣西就有蒼梧古國,與同時期堯舜並存,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地區被稱為百越,秦始皇征服以後設桂林郡、南海郡以及象郡,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9個郡。魏晉南北朝時,梁國設廣西為桂州郡,唐朝時廣西地區,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

五代十國時,楚與南漢長期爭奪廣西,兩宋時設廣西為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到了元朝廣西被設置為廣西行省,廣西的名字正式登上歷史的舞台,並一直沿用至今。

(5)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擴展閱讀:

先秦時期,廣西遠離中原,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後,和廣東一起被稱為「南蠻」之地。周朝統治者為促進百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嶺南地區設置了「楚庭」。這一時期,中原各政權並沒有對該地區有實際的控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桂林郡的全部,以及南海郡和象郡的一部分,即今日廣西的地域范圍。秦朝滅亡,趙陀獨立建南越國(南粵國)時期沿襲秦朝郡縣轄制,西部有所擴展。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今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屬廣州,歸廣州刺史部管轄;南部北海市、玉林市、欽州市跟今廣東省的湛江市范圍一道屬交州,歸交州刺史部管轄;北部桂林市、賀州市與今廣東省的韶關市范圍一道屬於荊州,歸荊州刺史部管轄。

南朝梁國置桂州於蒼梧郡。隋大業三年,隋煬帝取消州,恢復秦朝的郡縣二級制,州治下的郡直屬中央,今廣西地區分屬多個不同的郡。

唐朝貞觀元年,唐太宗設貞觀十道,今廣西大部分地區與今廣東、海南、越南北部地區一起隸屬嶺南道。五代十國中後期,今廣西中部和東南部屬南漢國,北部屬馬楚,西部屬吳權交趾。

宋朝將廣南路分成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日後「廣東」、「廣西」之名即由此而來。

宋朝初期在嶺南恢復「嶺南道」,後來改為「廣南道」,繼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將廣南路一分為二,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其中,廣南西路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廣西」之稱由此而來。

元朝大部分時候,嶺南地區和海南島沒有單獨設置一級行政區劃,而是將原宋朝廣南東路轄區歸江西行省管轄;原廣南西路劃歸湖廣行省管轄,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和廣東省雷州半島,都歸湖廣行省管轄。

元朝末期,設「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是廣西建制「省」開始,以後一直設「廣西省」。

明朝初期,兩廣與江西、湖南分開。由於廣西壯、黎、瑤三個民族反明起義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廣西門戶欽、廉州劃歸廣東。清朝及中華民國也大體上沿用明的區劃。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全廣西,設廣西省。1951年至1955年,欽州、廉州(即今欽州、防城港、北海)從廣東劃入廣西。1952年,懷集從廣西劃入廣東。1955年至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東。

1958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欽州、廉州再度劃入廣西;同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1978年起,自治區成立紀念日定為12月11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全廣西、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西

6. 自古以來是軍事重地的地方都有哪些

自古以來的軍事重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十分重要。

1、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4、虎牢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洛陽八關之一,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5、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7. 古代兩廣指的是哪裡

古時候兩廣包抄括廣東,廣西,海南,越南,現在呢只有廣東與廣西 參考資料: 兩廣,又稱兩粵,是中國地名合稱,通常與湖廣相對應。包括現時的廣東和廣西、海南島,兩廣受兩廣總督管轄。兩廣的范圍曾是古代的百越之地,也是南越國主要領土

8. 清代兩江、兩廣、湖廣都指哪些地方

兩江:兩江不是單獨的地名,主要指兩江總督,他管轄江南、江西兩省。清朝康熙皇帝之後,兩江總督即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

兩廣:兩廣同樣不是單獨的地名,主要指兩廣總督,他管轄廣東省、廣西省(現廣西壯族自治區)。清朝康熙初年,當時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

湖廣:湖廣不是單獨的地名,主要指湖廣總督,他管轄湖南、湖北兩省。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因為明朝時期湖南、湖北叫做湖廣省所以叫湖廣總督。

(8)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擴展閱讀:

總督是明清時期地方的高級別封疆大吏,在清代除直隸總督,四川總督外都管轄多個省,如兩江,閩浙,雲貴,湖廣,兩廣,陝甘,光緒年間還增設了東三省總督轄 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

兩江總督一開始是管轄兩個省的——江南省和江西省,故曰兩江,到後來增加到三個。說到江西省大家自然熟悉。

可是那江南省卻不知道江南省說起來的話又要追溯到明朝朱元璋年間,當時朱元璋把大致今天江蘇安徽兩省的地方劃歸京師直接管轄。

後來朱棣遷都北平改北平為京師,改京師為南京,後來清滅明,南京又改成江寧,原來南京所轄之地就改成了江南省。

後來在康熙年間,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分別以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建江蘇省,以安慶、徽州兩府的首字建安徽省。於是就有了管轄三省的兩江總督。

9. 兩廣填川的歷史是什麼

發生清前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是四川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當前形勢下,根據與時俱進的精神,有必要對過去的研究成果重新進行審視和反思,以便進一步把「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湖廣填四川」問題值得引起新的關注
「湖廣填四川」問題是一個早就引起學界關注的老問題。但是,由於研究者所處時代不同,其所關注的熱點、亮點也必然大不一樣。那麼,在當前形勢下重提「湖廣填四川」研究,意義究竟何在?
(一)「湖廣填四川」是四川歷史的一大亮點發生在清前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持續時間長。從清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大規模展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為止,前後共歷時105年之久。
移民規模大。據推算,在一個世紀內,川東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95萬人,川中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215萬人,川南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312萬人;四川合計接納移民共達623萬人,占是年四川總人口的62%。
省籍來源廣。據清末《成都通覽》對當時成都人口構成所作的統計:「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在同一時期之內,居民省籍來源如此廣泛,競相遷入同一個省區之內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外界知名度高。活躍在中國近現代政治舞台上的四川籍革命元勛和知名政要,毫無例外地都是出自清代四川移民的後裔,如朱德的先祖來自廣東,陳毅、聶榮臻、楊尚昆的先祖來自湖南,吳玉章、郭沫若的先祖來自福建,劉伯承、羅瑞卿、張愛萍的先祖來自湖北,鄧小平的回籍祖來自廣東等等。通過名人效應,無形中提升了「湖廣填四川」的地位,擴大了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遷移,開創了中國歷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打長沙,與陳友諒舊部和元王朝殘余勢力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後才於1368年(洪武元年)奪得勝利,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元末明初這場連年戰禍,使長沙田園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於是,明王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湖北和湖南,當時二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並允許「插標佔地」,奏響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因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農民起義,在德陽地區作戰頻繁,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數個世紀過去了,浩瀚的中國歷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時空演奏的宏大交響樂中,江西的先民們就如頑強的種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窮鄉僻壤,直至根深葉茂。今日,本報記者與讀者一同撩開歷史的塵埃,感觸江西先民大遷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壯闊史詩。

四川三石碑再現史實

近日,據四川媒體稱,四川清溪鎮清溪高中附近發現的三塊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歷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學家們因此認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歷史至少被延長近60年。

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於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於四川西北金川之戰(公元1776年)。在清溪發現的3號碑字跡最清晰,碑文可見:魏佐宗、魏佐信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楠水鄉太平保人氏」,卒於「光緒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歲,那麼在江西出生時間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後。從碑文中的年月推斷,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湖廣填四川」的時段過小,三塊碑文證明清溪鎮接納自主性的移民至少還持續了近60年時間。

2號碑載有遷居於四川犍為縣「興仁鄉東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說明此時犍為縣域內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鄉同籍聚居的習慣,開始到周圍的山地定居。從碑文分析,犍為縣早期接納的移民多為單身男性,是試探性的遷移,後來舉家遷入犍為的移民才漸漸增多。

湘粵人祖籍多是贛人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早年對湖南人由來的研究,得出結論:湖南人來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後,大都以稼穡耕墾為主。因避免長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譚其驤先生認為,早至五代、兩宋、元、明時期,就有大量移民進入湖南,而元、明時期數量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間的移民規模最為空前。譚其驤先生特別指出,南宋以前,奔襲向湖南的移民幾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見,歷史上,江西先民曾數度遷移,現今不少湖南人流著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專家們稱,僅從湖南省桂陽縣來看,劉、李、袁等大姓都是從江西一帶遷徙過來的,但遷入的時間有先有後,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陽縣人多數為唐宋以後從外地遷入,其中10姓來自江西,9姓來自江西泰和縣。

江西向粵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廣」大移民的餘波。粵北和湖南之間盡管橫亘著五嶺山脈,但在地理位置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廣東北部,而漢代修築的長安至嶺南的西京古道,越過湘、粵邊界的騎田嶺,成了湖南進入粵北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的另一條通道。此外,從湘南流入粵北的武水,則是兩地自然的交通途徑。歷史上江西人入遷湖南,便沿著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擴散到粵北地區。

「湖廣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四川由於戰亂、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

荒蕪。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為了解決四川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採取「移民墾荒」的舉

措,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湖廣省等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

南省。據統計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

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對麻城移民在「湖廣填四川」中的地位

和作用談點看法。

一、實施「湖廣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

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

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

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

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

。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

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

、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系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

才征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

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形式和人數

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

60%。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

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省地理位置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

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

人最多。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

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縣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

明初麻城設四個鄉,明成化年間並孝感鄉入仙居鄉內)為多。當時朝廷頒發「楚民實川之詔」時,基層的

實施部門採取武的辦法強行捆押方式,把一個個村子圍住強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僅大地名相同,

連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馬識途的祖先來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間,馬氏四兄弟從麻城奉旨墾荒,他

們從長江溯江而上,到達忠州(今忠縣)境,離石寶寨十多里的彎丘和沙地壩落業,以後這里的小地名

就叫馬家山和馬家灣了。馬氏四支人在這長江邊的平出村共繁衍後代千餘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

家艾蕪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鄉,以種田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葉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

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於是攜妻帶子,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最終選在成都府的新繁縣與彭縣交界的平

原上,*著水溝插占務農。三是經商入蜀。清前期湖北與鄰省四川的貿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如原籍湖北麻城的從事貿易的劉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劉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後偕妻沿途貿

易到中江定居。四是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龍安營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廣麻城人,入四川後任都司改職

後,遂家於江油縣全門鄉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數 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

。麻城無疑佔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筆者查閱麻城清代歷朝縣志,對移民這件大事均無記

載。據清光緒8年刻本《麻城縣志》戶口記載:明嘉靖35年冊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萬曆47年冊定人

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冊定人口110287人。從這個數字推論,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

了四川。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人員在內。但估計移民人數有3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如

果屬實,佔到湖北移民人數的10%。在縣級當中應當是較多的。這還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數。如

果算在一起估計不下10萬人。據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58份族譜

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有85戶,而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對集中管理。如在雲陽「邑分南北兩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時由湖廣麻城孝感敕徙來

者,北岸則皆康熙、雍正間外來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較多」。(咸豐《雲陽縣志》)對入籍移民

,加強戶口管理,印照驗收,編入保甲,使其安心務農。

第二,引進新的農作物和種植技術。如麻城的紅薯、甘蔗、蠶桑、種煙等農作物和技術被移民傳至四川



第三,促進商業發展。麻城籍商人從事山貨、糧食等重點行業,還從事鐵鍋、布行、麻行、酒行、豬行

、磁器、雜糧等貨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鄰水縣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鄉甘承先率領同族移住復盛甘

家溝,歷數百年,子孫繁衍,發展成為鄰水人數較多的姓氏。現集中分布於復盛、豐禾、八耳、石永等

地。並散居在縣內各地」。

第五,傳播文化。如麻城人闞昌言,是雍正8年進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陽縣知縣。他在任

內「常巡視隴畝,勸課農桑」,根據四川的自然條件及經濟狀況寫成了《家事說》一書。該書就天時、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別講述抓緊農時、改良土壤、講究耕作技術諸多農事。

第六,移民戶與麻城保持著聯系。著名作家艾蕪的家族湯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從麻城到新繁定居,

是帶著「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韻文來的,後代相傳。到艾蕪的父親一輩是「坤」字輩,已是清代末

年,人丁繁衍,編排名字不夠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訪問祖先的家族,才帶回好些韻文,印到族譜里去

。頭兩句是「道繼寬仁著,功昭勇智聞」,艾蕪按此韻文為「道」字輩,他被其父親取名為湯道耕。

四、一些縣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廣安州(廣安)「惟湘鄂特多,而黃麻永零尤盛」。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

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又據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載:

鄧小平的家鄉是廣安縣。前面提到光緒廣安州志載入籍廣安的湖北省黃安、麻城人約佔三分之一。而鄧

小平的祖輩也可能是從麻城移居去的。據毛毛在書中介紹:「有許多研究我父親生平的人,都曾考察過

我們家庭和家族的歷史。有的說我們家是從湖北遷來的移民。——連我的叔叔也說,小時聽大人說,鄧

家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墾在武漢工作,他曾多次去

過麻城,認為鄧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見鄧小平同志的祖輩也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鄰水縣。據該縣志載,移民姓氏有65種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該省之麻城為最。」其中著

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掛印總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鄉包元恆率領同族移住興仁鄉綠豆灣落業,現集中分布於興仁、護鄰、

石滓等地」。

第三,新寧縣(今開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張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遷入分別落業於接龍橋、沙

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遷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一帶。黃姓清康熙年間由麻城遷

居彭縣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大姓張氏,於前明時由麻城遷居金堂縣關東外,數世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遷入。明代有49支姓氏遷入,其中麻城占據22

支。清代遷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約傳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處。不少鄉有宗祠。

張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縣,至今傳16代。

第八,岳池縣。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遷入縣三鄉;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時期入本縣四鄉;

傅姓麻城孝感鄉,清乾隆12年入本縣。蔣姓於清康熙21年遷入6個鄉。

此外南充縣、潼南縣、新都縣等麻城遷入者都比較多。

五、麻城移民中優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學者較多

最近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家之路》第二輯,載有北京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胡代光的文章《

八十春秋的回憶》,文章說:我的祖先本來是湖北省麻城縣人。因為明代末年,張獻忠領導農民革命運

動,後來被政府軍鎮壓,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蕪起來,無人耕種。於是清朝政府采

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康熙年間從湖北麻城縣搬到四川來的(現在四川人,

其祖籍多半都是從外省移居過來的)。

據《深圳特區報》曾載楊泉撰寫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鵬》,其中寫道:「據李家的家譜記載,李家的老

家原在湖北省麻城縣,後來才遷居四川慶符縣,在什麼年代遷居,不得而知。」據麻城派人到四川高縣

慶符鎮調查,找到1936年《重修慶符李氏族譜》,其序中說:「吾慶之李,自湖北麻城遷居於此,已數

百年。到今家世耕讀,代有其人。」宗譜跋言中說「吾家在楚時宗派,自明季兵災,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灣總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馬識途、艾蕪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10. 什麼叫軍事重地軍事重地一般要具備什麼條件

中國古代軍事地理格局乃是一種棋盤型格局。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個不規范的圍棋盤。在這個不規范的圍棋盤上,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東、湖北和漢中是其四邊,中原為其中央腹地。
中國的地域雖然遼闊,但在歷代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卻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大體上分布在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上。這里所說的起決定性作用,主要是指在歷代戰爭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關繫到天下的統一與分裂、關繫到一朝一代的興與衰,或者,在中原政權與塞外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中關繫到中原政權的存與亡。
古人貫講「山川都會」。一般說來,在那些既有山地險要可以憑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戰略要地。
幾列東西向的山河與幾列南北向的山河縱橫交錯,將中國腹地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大體上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二級階梯東部邊緣地帶的一系列山脈----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經嵩山山脈、方城冊,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轉向鄂西、湘西山脈而接雲貴高原----為中國的東、西部之間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南北之間也分出幾個層次,其主要的分界線則為長江、黃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條山、大別山也趕到了補充作用。
這幾列縱橫交錯的山河將中國腹地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這些地理單元的腹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間容量,外圍有險要的山脈或者江河為之險阻;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周流內外,既是這些地域內部流通的運輸線,又將不同的區域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乃是區域之間戰略關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
山脈和江河的戰略意義各相同。山脈的意義重在阻隔,而貴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義重在流通,而貴在有據點可以扼守。
一般說來,山地的斷層地帶或者江河源流穿切山嶺所形成的河谷低地便於作為穿越山地的交通孔道。如關中四塞、太行八陘所扼通道及穿越秦巴山地的幾條棧道便是如此。江河主要是作為人力、物力運輸的交通線。以江河作為險阻,還須在那些重要渡口或支流與幹流的交匯處建立據點,以確保對這些江河的控制。如黃河的孟津和蒲津、長江的瓜洲渡和採石渡、淮河的潁口、渦口、泗口等處,便都伴隨著重要軍事據點的形成。
有山地險要可以憑恃,則易於在紛亂的局面中建立根據地,形成局部的秩序,積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則便於向外部投遞力量,便於向外擴展,也便於介入全局。上述九大戰略要地大都擁有這些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九大戰略要地並不全是按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來劃分,而是主要是考慮到它們在軍事地理的格局中以其地形、地勢的原因構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它們在歷代戰爭中也的確顯示出了它們作為一個個獨立單元的地位。其中,關中主要是指陝西省的秦嶺以北部分;漢中地區則因其相對獨立,單獨作為一個戰略要地;東南主要是指江蘇、安徽兩省的中南部;中原則主要指河南。其它幾地則基本上同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區劃。在稱法上,關中和中原都沿用了古代的稱法,因為這種稱法本身就極富戰略色彩。
在上述幾大戰略要地的外圍,有一些地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地位也很重要;但由於位置的關系,這些地域險要的山川固然保護了自己,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它與外部的聯系,妨礙了它對於全局的全面介入,因此在歷代興亡中,對於全局未能顯示出決定性的意義。當然,近代以後,中國的國防形勢發生變化,它們在軍事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也有所變化。
在這個棋盤型格局中,關中、河北、東南和四川分處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般都有比較優越的山河形勢,有相對穩固的後方和可以憑恃的山川險阻,能夠一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態勢;有優越的經濟條件,足以供養、支撐起一個龐大的政治、軍事集團;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易於形成一定的社會政治力量。一種勢力興起之初,占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據地,從容經營,積累力量,為日後進取天下打下基礎。

閱讀全文

與兩廣古代軍事重地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