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的國防戰略是積極防禦,我國為什麼實行階級國防戰略
早在1956年3月,毛澤東主持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就已確定了以積極防禦作為我軍的戰略方針。
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的實踐,毛澤東就提出了一套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和原則,創造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在戰略上實行內線的持久防禦作戰,在戰術和戰役中實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方針和諸多戰斗範例,而早期的積極防禦戰略的指導思想就是:我們不去侵略別人,但是別人如果來侵略我們,那麼我們一定要反擊而且要做到異常徹底的反擊。和平是贊成的,但是戰爭也不會畏懼。這樣,我們便要不斷擴充軍事力量,加強我國在國際上統一戰線的活動,從軍事和政治上推遲戰爭的爆發,如戰爭不可避免發生,我們應該在初期將敵人阻止在預定的設防地區,穩定戰線,打破敵人速戰速決的計劃,迫使敵人轉入持久戰,以逐步剝奪敵人的戰略主導權,利用自身的國土縱深從而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這是早期積極防禦的主導思想和大概輪廓。
在不同時期,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內容也不大相同,而且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的發展,建國後我國的戰略方針也曾進行過幾次大的調整,盡管每次調整的背景不一樣,內容不一樣,但對戰略思想的表述還是不盡相同的,積極防禦將成為我國未來幾十年內一直存在的最高指導思想,其根本就是因為其靈活性,以及根據我國國土防禦的切實結合,是最利於我國本土防禦和戰略走向的指導方針,而戰略上講究後發制人,戰術上卻強調利用國土縱深來掌握主動權,更是將攻防一體化,既是為中國國防樹立了正確的防禦態勢,也為中國軍事發展的方向做出了明確的規劃。
『貳』 我們國防戰略是『積極防禦』四個字,我國為什麼要實行這一國防戰略請寫一篇500——600字的小論文
積極防禦就是堅守我們的防禦,在我們防禦的過程中要爭取主動、爭取有利態勢,這叫積極防禦。中國實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為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這一方針立足於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綜合考慮威脅國家安全的各種因素,著眼於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做好防衛作戰准備。人民解放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加快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發展,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建立科學的體制編制,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作戰理論,增強聯合作戰、機動作戰和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
這一方針注重遏制戰爭的爆發。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人民解放軍靈活運用各種軍事手段,同政治、經濟、外交等斗爭密切配合,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爆發,使國家建設免遭戰爭的沖擊。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發展核武器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從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
這一方針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面對現代戰爭的新變化,中國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加強國防建設,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實行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於民的方針,完善動員體制和機制,拓寬動員領域和范圍,建立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國防動員體系;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現代條件下適合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叄』 中國為什麼要堅持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
積極防禦就是堅守我們的防禦,在我們防禦的過程中要爭取主動、爭取有利態勢,這叫積極防禦。中國實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為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這一方針立足於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綜合考慮威脅國家安全的各種因素,著眼於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做好防衛作戰准備。人民解放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加快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發展,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建立科學的體制編制,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作戰理論,增強聯合作戰、機動作戰和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
這一方針注重遏制戰爭的爆發。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人民解放軍靈活運用各種軍事手段,同政治、經濟、外交等斗爭密切配合,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爆發,使國家建設免遭戰爭的沖擊。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發展核武器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從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
這一方針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面對現代戰爭的新變化,中國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加強國防建設,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實行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於民的方針,完善動員體制和機制,拓寬動員領域和范圍,建立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國防動員體系;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現代條件下適合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肆』 我國為什麼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積極防禦」體現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軍事戰略體現著國家的性質和外交政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內致力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自衛的、防禦的立場,不稱霸、不搞侵略擴張。社會主義性質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決定了我們國家的軍事戰略在本質上是防禦的。鄧小平多次強調指出,我們搞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主張世界和平的不一定是社會主義者,但真正的社會主義者,是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永遠不會欺負別人,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向全球伸手,就是將來現代化了,也還是戰略防禦。強調「積極防禦」四個字,使我們國家的軍事戰略更加鮮明地體現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積極防禦」為探索適應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作戰樣式創造了空間。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誘敵深入仍然不失為轉變敵強我弱戰爭態勢,在被動中爭取主動的有效方法。但從戰略全局上看,只強調「誘敵深入」,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並且局促了對適應未來反侵略戰爭作戰樣式的探索。這就是說,我們必須根據新的歷史條件,調整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作戰思路,探尋適應現代戰爭的作戰樣式。強調「積極防禦」四個字,有利於進行這樣的調整。
「積極防禦」能夠更充分地體現進攻與防禦的有機統一。實行積極防禦戰略,好處是靈活。不向外伸手,後發制人,是就戰爭的防禦性質而言,並不排除戰爭發生後具體作戰行動上的進攻。積極防禦是為反攻和決戰而進行的防禦,防禦中有進攻,而不是單純防禦。1980年10月,鄧小平在確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時,簡約而又深刻地揭示出防禦與進攻的辯證關系:「積極防禦本身就不只是一個防禦,防禦中有進攻。」只有把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戰略上的持久與戰役戰鬥上的速決、戰略上的內線作戰與戰役戰鬥上的外線作戰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的攻勢作戰,逐步削弱敵人,才能實現戰略防禦的目的;只有把戰略防禦與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地將戰略防禦導向戰略反攻或戰略進攻,在有利的條件下同敵進行戰略決戰,才能徹底殲滅敵人。針對外敵可能的大規模入侵,鄧小平指出,打起來以後就沒有界限了,為什麼你能來,我們就不能去?積極防禦,也包括我們出去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戰端一開,或攻或守,或進或退,一切都取決於如何消滅敵人,本就沒有一定之規。去掉「誘敵深入」,保留「積極防禦」,使我國的軍事戰略能夠更好地體現進攻與防禦的有機結合。
「積極防禦」增強了我國軍事戰略的確立性和穩定性。把「誘敵深入」與「
積極防禦」相提並論,帶來弊端之一,就是使我國的軍事戰略具有不確立性,從而造成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無謂耗費。因為,誘敵深入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方針,不僅在戰爭反攻階段不能在戰略上實行誘敵深入,就是在戰爭初期也不能在所有方向上都實行誘敵深入,有些作戰方向需要實行誘敵深入,有些作戰方向則需要堅守。如果把誘敵深入作為普遍指導方針,勢必讓人感到無所適從,難以統一思想。去掉「誘敵深入」四個字,強調「積極防禦」,增強了軍事戰略的普遍指導性,從而也就增強了軍事戰略的確定性和穩定性。這有利於充分發揮軍事戰略對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統領功能。
『伍』 我國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是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侵略擴張,即使中國強大了,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到處惹是生非。
『陸』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的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是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
這是由我國的政治制度和國家政策決定的。 答案補充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一向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堅持永遠不稱霸、不做超級大國、不侵略別國的政策。國防政策是鞏固國防抵禦外敵侵略,捍衛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強調國防建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逐步提高軍隊的防衛作戰能力,加強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柒』 如何理解我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1、積極防禦是我軍一貫堅持的總方針
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我們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也是我軍始終堅持的戰略指導思想。紅軍時期,毛澤東、朱德等根據紅軍的作戰實際,總結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包含了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兩個階段,在戰略防禦階段又包含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兩個階段,成為我軍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發端。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提出了持久戰的總方針,制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大大豐富了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內容。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制定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在大規模戰爭中熟練地將戰略上內線的持久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外線的速決的反攻結合起來,並進一步發展了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實踐,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更加系統化、理論化。
2、積極防禦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毛澤東科學地揭示了積極防禦的內涵和實質。他指出:「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又叫決戰防禦。」
其基本內涵是指在敵人向我進攻後,我先誘敵深入退讓一步,或堅守某些要點,努力創造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條件和態勢,並發揮人民戰爭的有利條件,以戰役戰鬥上外線速決的進攻戰,殲滅和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爭取局部主動和勝利,逐步地轉化敵我力量對比改變戰略被動態勢,而後適時地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直至在有利條件下實行戰略決戰,奪取戰爭最後勝利。
其實質,是在時間、空間、層次等維度上將防禦與進攻結合起來,在天然具有被動性的戰略防禦過程中,積極實行帶有主動性的進攻作戰。
與積極防禦相對的,是消極防禦。毛澤東指出:「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又叫單純防禦。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
消極防禦單純為了防禦而防禦,其消極性在於它拋棄了積極防禦中所包含的積極主動的進攻內容,表現為純粹的被動挨打。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中,「左」傾錯誤者在初期「御敵於國門之外」失敗後,採用以碉堡對碉堡、節節分兵抵禦的消極防禦方針,與敵軍硬拼消耗,最終失敗被迫長征。前線帶兵的彭德懷評價他們是「崽賣爺田心不痛」,指揮「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3、積極防禦的內核是堅持自衛立場
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本質是防禦性的。這首先是由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我們是按照馬列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不會去侵略其他國家,國家的軍事戰略方針只能是防禦性的。其次是由我們國家的實際需要決定的。
我們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一直面對著艱巨繁重的經濟建設任務,需要一個和平友好的外部環境,以實現國家建設的現代化,改善人民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有效制止外國對我們的侵略,同時決不能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只能採取防禦性的軍事戰略方針。
最後是由進行的戰爭的性質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曾將防禦和進攻作為區分國家間戰爭性質的根本標准,認為防禦性的戰爭是正義的,進攻性的戰爭帶有侵略性因而是非正義的。我們進行正義戰爭,軍事戰略方針決不應是進攻性而只能是防禦性的。
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防禦性本質,要求我們緊守自衛立場。一是決不去侵略別人。我們反對別人侵略我們,自己也決不去侵略別人,這是我們的基本立場,也是積極防禦戰略思想防禦性的集中體現。二是堅持後發制人。堅持自衛立場,就要後發制人,就不能打第一槍。
當然,這個「第一槍」是政治意義上的第一槍,不能拘泥於軍事上的含義。如果敵人率先侵害了我們的核心利益,把我們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就是對我們打了「第一槍」。我們出於自衛目的就可以反擊,就可以用攻勢行動來達成防禦目的以消除敵人對我們的侵害。
(7)試論為什麼我國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擴展閱讀
在具體的戰爭指導中,毛澤東根據積極防禦的基本原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我軍揚長避短的實現形式,使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思想得以具體化,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戰略退卻。這「是劣勢軍隊處在優勢軍隊進攻面前,因為顧到不能迅速地擊破其進攻,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戰略步驟」。毛澤東認為,戰略退卻就是誘敵深入,需要早做准備,加強對幹部群眾的說服工作。
戰略反攻。這是防禦戰最精彩最活躍的階段,「所謂積極防禦,主要地就是指的這種帶決戰性的戰略的反攻」。它具有雙重特性,既是戰略防禦階段的行動,也是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必要前提。
戰略進攻。其任務在於大量殲滅敵人,攻佔敵人境內的戰略地域,奪取戰爭的勝利。毛澤東認為,由於具體情況的不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進攻——1947年中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具有自身的特點:
由戰略反攻直接發展為戰略進攻;選擇在敵我力量對比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時候進行;進攻方向選擇國民黨軍薄弱之處實行中央突破;實行不要後方的躍進方式;以農村為依託點。
戰略決戰。這是指揮難度最大的環節,也是決定兩軍勝負的環節。毛澤東一貫主張慎重初戰,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千方百計尋找我軍主力決戰,毛澤東則指示避開敵人鋒芒,積極防禦逐步轉變力量對比。
直到1948年秋,決戰時機才基本成熟,毛澤東抓住機會作出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策,組織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而基本上解決了解放戰爭的勝負問題。
戰略追擊。這是戰略進攻的繼續,必須根據不同的作戰對象和地理條件,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如解放戰爭後期,對中南、西南的白崇禧集團,毛澤東提出了採取遠距離大包圍大迂迴,斷敵退路,再回打的作戰方式;對西北的胡宗南、馬步芳等敵,則採取了窮追猛打以小迂迴包圍的作戰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進一步發展了戰略追擊思想,提出「要考慮積極防禦,也要考慮打垮敵人後的追擊問題」,還提出「要修水上鐵路(造軍艦)」,突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海軍在戰略追擊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
『捌』 如何理解我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1、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積極防禦,是指以積極的攻勢行動,戰勝進攻之敵的防禦。
2、這里作為戰略思想用於指導戰爭,其基本涵義是:是在戰略防禦的形式下,靈活運用多種作戰形式和戰法,積極進行攻勢作戰,逐步改變戰略形勢,適時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通過戰略決戰,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或挫敗敵人的進攻,迫其停戰求和,結束戰爭。
3、2015年5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說,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
(1)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人民軍隊形成了一整套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堅持防禦、自衛、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新中國成立後,中央軍委確立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並根據國家安全形勢發展變化對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內容進行了多次調整。1993年,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軍事斗爭准備基點。2004年,充實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斗爭准備基點進一步調整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3)中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國家根本利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客觀要求,決定中國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一思想的內涵。根據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適應新的歷史時期形勢任務要求,堅持實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進一步拓寬戰略視野、更新戰略思維、前移指導重心,整體運籌備戰與止戰、維權與維穩、威懾與實戰、戰爭行動與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注重深遠經略,塑造有利態勢,綜合管控危機,堅決遏制和打贏戰爭。
『玖』 新時期為什麼要實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1.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分析國際形勢後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我們制定內外方針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要完整准確地理解這一主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我們今天面對的世界,同過去相比確實已經並還在繼續發生許多重大的變化,不穩定、不可測因素增多,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事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這些新的挑戰主要是:
(一)在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並且是造成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的傾向還遠沒有消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還遠沒有成為普遍的行為。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有的大國一意孤行地奉行單邊主義,追求建立單極世界。國際輿論指出,有的大國謀求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實質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論和價值觀重整世界。
(二)南北問題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主導地位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現象還很普遍,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惠。貧富懸殊愈來愈大。據美林證券公司和蓋普·楊公司發表的《2002年度世界財富報告》,盡管2001年世界經濟增長減緩,但是全球財富繼續向少數富人集中,各國百萬富翁又增加了21萬人,人數達到710萬人,他們擁有的財富高達26萬億美元。聯合國貿發會議發表的《2002年度最不發達國家報告》披露,全球最貧窮的49個國家的人民經濟狀況繼續惡化。每天生活費用不到1美元的人數已經達到3.07億人,到2015年會增加到4.2億人。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力發展報告》,最富有國家與最貧窮國家收入之間的差距在1920年是35比1,1975年是45比1,1992年是75比1,2001年是100比1。科技特別是信息發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數字鴻溝"同樣令人擔憂。
(三)影響和平與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在增加,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出現新的緊張因素。傳統安全威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一是國際軍事力量對比失衡加劇,某些國家大幅增加軍費,積極擴軍備戰,強化軍事同盟,動輒進行軍事干涉,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威脅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沖突、領土爭端及其他原因引發的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不斷。與此同時,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多,出現了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局面。作為一大國際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的危害空前加大。2001年在美國發生的"9·11"事件,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並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這個事件的發生及此後美國發動的全球范圍的反恐戰爭,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圍繞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既合作又斗爭的組合。
但是,綜合判斷國際形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還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國際形勢走向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而是呈現出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的基本態勢。總的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是決定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題的根本因素。
第二,各種國際力量不斷分化組合,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深入調整,世界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展。各種區域性、全球性的組織和國際會議空前活躍。中國、俄羅斯、歐盟都承認世界多極化是一個趨勢。但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加緊推行獨霸全球的戰略,企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歐盟經濟一體化勢頭強勁,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歐、日都積極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俄羅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在軍事和科技方面仍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和優勢,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復興,重振大國地位;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際地位和作用穩步上升,始終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定力量。當然,多極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但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和一種價值觀念,不可能是"單極的"。一兩個超級大國操縱國際事務和少數大國瓜分勢力范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對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是有益的。它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大的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在這種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世界潮流之下,當前大國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集中力量發展以高新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依然是各大國的政策取向。
第三,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也是迴避不了的世界發展大趨勢。全球性科技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如此之多的共同問題,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如此廣闊的生產力發展前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防不開科學。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當然,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時增大了各國各地區經濟的運行風險。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反全球化運動也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帶來社會分化加劇,損害了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等負面影響表示不滿和抗議。它促使國際社會更加重視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並促使全球化朝著更公正、合理、透明的方向發展。
第四,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崛起,和平力量還在繼續增長,聯合圖強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戰略抉擇,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國主宰世界、任意擺布別國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人鼓舞的一個例子就是,2002年7月9日,非洲聯盟第一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非的德班召開,標志著非洲聯盟正式開始運轉。這是廣大非洲國家攜手應對經濟全球化和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聯合自強推進一體化進程和實現非洲復興的戰略舉措。非洲聯盟首任主席、南非總統姆貝基強調,非洲聯盟的首要任務是實現非洲國家和非洲人民之間的團結、穩定與通力合作,建立有效機制加快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一體化進程,加速非洲大陸的集體行動以及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其次是發展非洲國家之間各個層次的新型夥伴關系,動員各個國家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實現非洲大陸的繁榮富強。與非統組織相比,非洲聯盟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政治性機構,而是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全洲性政治實體,肩負著促進非洲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使命。
2.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軍事戰略方針一直是積極防禦。這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制定的。進入九十年代,我國安全環境和軍事斗爭任務發生重大變化,我們的軍事戰略方針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否則我軍就難以在未來防衛作戰中取勝,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會缺乏科學的依據和現實針對性。一九九○年十二月,全軍軍事工作會議指出:「積極防禦這個方針應該說是我們的傳家寶,要全面系統地學習,要完整准確地理解,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同時,隨著形勢的變化,還應實事求是地繼承和發展。」經過幾年的醞釀,一九九三年初,軍委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在戰略指導上實行重大調整,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這就明確了新形勢下我軍軍事斗爭准備的目標和任務,抓住了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正確解決了我軍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方向問題。實踐證明,軍委作出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非常及時和完全正確的。
1.立足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已成為戰爭的主要樣式。從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來看,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主要是信息化局部戰爭。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央軍委制定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新時期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要從應付一般條件下的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軍隊的各項建設和一切工作,都要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指導和統攬,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一戰略方針的需要,都要為確保這一方針的順利實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備。深入貫徹軍事戰略方針,在戰略指導上,應著重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著重解決好從重點准備全面戰爭轉向重點准備局部戰爭軍事戰略轉移中現實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軍事戰略的重心是時刻抗擊敵人大規模入侵,立足於打一場全面戰爭。全面戰爭立足於國土縱深殲敵,立足於把戰爭拖向持久,立足經過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才能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而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則立足於邊境淺近縱深、空中和海上求勝;立足於戰爭初期就以自衛反擊的形式,採取有限規模的戰略性攻勢作戰;立足於盡量減避免戰爭的擴大升級,減少對國家大局的影響。由此可見,如果仍然沿用全面戰爭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開展工作,必然會偏離戰爭形態的演變軌跡,造成巨大損失甚至失敗。因此,必須著眼於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改變傳統的全面戰爭思維模式,深入研究並盡快提出符合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需要的編制體制、作戰理論、訓練方法等現實問題。
二是積極探索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和國際環境,決定了我國面臨的局部戰爭具有多樣性。但是,今後對我國國家安全威脅最大的而且是最難應付的將是信息化局部戰爭。發生在20世紀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發生在21世紀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帶有濃厚信息化色彩的局部戰爭表明,信息化局部戰爭突然性更大,戰爭節奏更快,戰場透明度更高,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更強,以及戰爭的間接交戰空間更大和直接交戰空間更小等特徵。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索和研究打贏未來戰爭方面,要針對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特點和規律,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戰法。
三是著眼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加強新時期軍事斗爭准備。我國面臨的局部戰爭誘因和類型多種多樣,其發生的方式、方向、規模等都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從誘發戰爭的因素看,既可能起因於領土、海洋權益爭端,也可能起因於其他利益矛盾,還可能起因於民族宗教矛盾的激化,等等。從作戰對手看,既可能是現代軍事強國,也可能是實力相當或總體實力不及我國的對手;從爆發的方式看,既可能爆發在矛盾突然激化且預有準備的方向,也可能爆發在出乎預料的方向;從發生的地域看,即可能發生在本土一定縱深內,也可能發生在邊境附近地區;從發生的類型看,即可能是單獨的陸、海、空戰,也可能是多兵種聯合作戰。要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就必須在軍事戰略指導上考慮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要在做好重點方向准備的同時,做好多方向准備;要加快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一大批能夠駕馭現代戰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要有加快國防和軍隊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力度,逐步形成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體制和編制;要根據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重點研製最迫切需要的武器裝備,擁有自己的「殺手鐧」,提高制敵的手段和能力。
2.堅持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深刻地指出,戰爭偉力之最濃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堅持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從根本上講,就是堅持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的基本內容,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進行戰爭,建立一支人民的軍隊,建設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實行野戰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把武裝斗爭這個主要斗爭形式和各條戰線各種形式的斗爭結合起來,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正是在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軍隊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敵人,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持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是符合中國的實際。新時期軍事戰略,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維護國家利益,因而能夠贏得國內外大多數人的擁護。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強大的「三結合」武裝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戰爭潛力和持久作戰的社會基礎,富有人民戰爭的傳統和經驗,因此,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人民戰爭。當代高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影響,使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在未來信息局部戰爭中,以往舉國迎敵、全民參戰的形式面臨挑戰;二是作戰力量從單純的人力量對抗,發展為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三是作戰空間和戰場范圍相對狹小,利用廣闊國土分散耗敵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四是作戰節奏的速戰速決,使以戰略上持久作戰扭轉戰局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
3.注重遏制戰爭和推遲戰爭
注重遏制戰爭的爆發,是我國軍事戰略重要指導原則。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人民解放軍靈活運用各種軍事手段,同政治、經濟、外交等斗爭密切配合,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爆發,使國家建設免遭戰爭的沖擊。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發展核武器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從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堅持和發展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遏制和推遲戰爭,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第一,要正確處理好防禦與進攻的關系。積極防禦,不是單純的防禦,而是攻勢防禦,是攻守結合的防禦。在戰略指導上,既要堅持戰略上的防禦和後發制人,又要重視在戰役戰鬥上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和先機制敵;既要有持久作戰的准備,更要力爭在戰役戰鬥上快速反應、速戰速決,特別是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在具備了戰略速決條件下,就要力爭戰略上的速決。在防禦形式上,既要堅持後發制人,又要堅持靈活性與主動性的有機統一。「後發」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爭取政治上、外交上的主動權。「制人」就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顯示出自衛還擊的決心和能力。中國既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會臨事示弱。一旦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遭到侵犯,中國將毫不猶豫地堅持正義的自衛戰爭,消滅一切來犯之敵。第二,正確處理好軍事與政治的關系。軍事工作是實現政治目標的手段,軍事戰略受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制約大,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為此,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政治上考慮和處理軍事問題,並使軍事戰略必須跟整個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戰略密切協調。我黨我軍在正確處理軍事與政治的關繫上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主要體現為軍事斗爭要嚴守自衛立場,充分准備,慎重初戰,有理、有利、有節地行動。第二,正確處理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的關系。遏制戰爭,就是在和平時期,利用威懾力量,從軍事上和政治上設法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解決如何准備打和如何打,以及解決如何有效地遏制戰爭與打贏現代戰爭,是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解決的兩大歷史課題。一方面,要立足充分准備,立足打得贏。這既是軍事戰略的出發點和目標,又是有效遏制戰爭的最有效途徑。為此,我們要堅持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把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常規作戰力量與有限的核打擊力量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運用多種手段,力爭遏制戰爭爆發。在運用各種軍事威懾手段的同時,還必須充分利用政治、經濟、外交、宣傳等斗爭手段,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