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五省聯軍武器裝備

五省聯軍武器裝備

發布時間:2021-03-02 01:13:05

㈠ 1900年八國聯軍時的武器裝備是怎樣的

八國聯軍大量用步槍,美國:
美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製,斯普林菲爾徳兵工廠生產的Krag-Jørgensen步槍,美軍是從1892年開始使用的,八國聯軍侵華美軍所使用的型號M-1898步槍、M-1889/99卡賓槍。(M-1892步槍、M-1892卡賓槍、M-1896步槍、M-1896教練步槍、M-1896卡賓槍、M-1898步槍、M-1898卡賓槍、M-1899卡賓槍和M-1899騎警卡賓槍)。

英國:
英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的Lee-Enfield步槍,英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的李式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李式步槍和李式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李式步槍、彈排裝填李式步槍、短李式步槍MKI、短李式步槍MKII、短李式步槍MKIII/III*、短李式步槍MKV (僅用於測試)、4號步槍MKI、4號步槍MKI*、5號步槍MKI叢林步槍、4號步槍MKII和L2A)。

法國:
法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廠生產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槍,法軍是從1887年開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Model-1886步槍。

德國:
徳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毛瑟98步槍,徳軍是從1898年開始使用的毛瑟98步槍,八國聯軍侵華徳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毛瑟98步槍/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Gew-88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

義大利:
意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杜林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意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八國聯軍侵華意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卡賓槍。(M-91步槍、M-91卡賓槍、M-91TS特種兵卡賓槍和M1938步槍)。

奧匈:
奧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斯太爾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直拉槍閂步槍,奧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馬林瑟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奧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95步槍/卡賓槍。

俄國:
俄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研製的末欣-納干步槍。俄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末欣-納干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俄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末欣-納干91步槍/龍騎兵步槍。(M-1891步槍、M-1891龍騎兵步槍、M1891哥撒克步槍、M-1907卡賓槍、M-1891/30步槍、M-1938卡賓槍、M-1944卡賓槍和M-1891/59卡賓槍)。

日本:
日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Arisaka兵工廠生產的30式步槍,日軍是從1897年開始使用30式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型號是30式步槍/卡賓槍。

清軍的輕武器相比八國聯軍並不差.像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鍾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徑的20磅後裝炮等。這些火炮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牆和炮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沖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

我們得承認,八國聯軍的裝備總體上還是比清軍略好一點,特別是機槍和山炮的數量多些.但兩軍並無代差,可能這種差距比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和美軍的裝備差距還要稍小些.因此清軍大敗,主要不是裝備而是人的因素.

清軍的指揮水平低下,士兵訓練差勁,完全沒有發揮手中相當先進的洋槍洋炮的作用.清軍的洋槍洋炮型號混亂,後勤跟不上.更要命的是,學過點西洋兵法的只是少數下級指揮員,高級軍官完全不懂現代武器給戰術帶來的巨大變化而採用冷兵器時代的戰法.決策層更是一片混亂,不能集中兵力及先進兵器於關鍵的決戰中.而八國聯軍方面戰術意圖明確,指揮果斷,在關鍵戰斗中先進兵器對清方占明顯優勢,因此戰爭才發現了與軍備不相稱的一邊倒的結果.

㈡ 英法聯軍的武器是什麼

英法聯軍用的是膛線槍,叫米涅步槍

㈢ 八國聯軍的武器裝備好嗎

清軍士兵表情木訥,毫無生氣。

清 軍一等陸軍的武器裝備即便與歐美強國比,也不相上下。甲午戰爭時,資源匱乏、財力貧弱的日本僅給每名士兵配備8發子彈,而清軍士兵的炮彈、子彈在倉庫里卻 堆積如山。歷經洋務運動,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清朝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連珠炮、滑膛槍等先進武器,日軍繳獲這些戰利品時每每自愧不如。

有記載稱,日軍進 攻中國難以為繼時,竟是用戰獲的清軍武器彈葯才軍威重振的。僅在清軍輕易棄守的大連灣一地,日軍就繳獲清軍遺棄的大、小火炮120門,炮彈246萬發!探 尋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內因,一度甚囂塵上的「武器代差論」似難以立足。

清 廷費時十六年、耗資千萬經營的旅順港,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軍港」。港口周圍部署有20多座炮台, 150多門火炮。北洋大臣李鴻章戰前揚言:「有充足的彈葯、軍糧,有優良的火炮和北洋海軍的聲援,旅順口可以堅守三年!」可笑的是,擁有優勢裝備、占據地 利之便的上萬清軍只抵抗了一日即作鳥獸散,滑天下之大稽。

㈣ 八國聯軍的武器裝備是什麼

美國:
美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製,斯普林菲爾徳兵工廠生產的Krag-Jørgensen步槍,美軍是從1892年開始使用的,八國聯軍侵華美軍所使用的型號M-1898步槍、M-1889/99卡賓槍。(M-1892步槍、M-1892卡賓槍、M-1896步槍、M-1896教練步槍、M-1896卡賓槍、M-1898步槍、M-1898卡賓槍、M-1899卡賓槍和M-1899騎警卡賓槍)。
英國:
英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的Lee-Enfield步槍,英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的李式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李式步槍和李式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李式步槍、彈排裝填李式步槍、短李式步槍MKI、短李式步槍MKII、短李式步槍MKIII/III*、短李式步槍MKV (僅用於測試)、4號步槍MKI、4號步槍MKI*、5號步槍MKI叢林步槍、4號步槍MKII和L2A)。
法國:
法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廠生產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槍,法軍是從1887年開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Model-1886步槍。
德國:
徳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毛瑟98步槍,徳軍是從1898年開始使用的毛瑟98步槍,八國聯軍侵華徳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毛瑟98步槍/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Gew-88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
義大利:
意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杜林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意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八國聯軍侵華意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卡賓槍。(M-91步槍、M-91卡賓槍、M-91TS特種兵卡賓槍和M1938步槍)。
奧匈:
奧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斯太爾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直拉槍閂步槍,奧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馬林瑟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奧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95步槍/卡賓槍。
俄國:
俄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研製的末欣-納干步槍。俄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末欣-納干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俄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末欣-納干91步槍/龍騎兵步槍。(M-1891步槍、M-1891龍騎兵步槍、M1891哥撒克步槍、M-1907卡賓槍、M-1891/30步槍、M-1938卡賓槍、M-1944卡賓槍和M-1891/59卡賓槍)。
日本:
日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Arisaka兵工廠生產的30式步槍,日軍是從1897年開始使用30式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型號是30式步槍/卡賓槍。
清軍的輕武器相比八國聯軍並不差.像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鍾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徑的20磅後裝炮等。這些火炮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牆和炮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沖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
我們得承認,八國聯軍的裝備總體上還是比清軍略好一點,特別是機槍和山炮的數量多些.但兩軍並無代差,可能這種差距比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和美軍的裝備差距還要稍小些.因此清軍大敗,主要不是裝備而是人的因素.
清軍的指揮水平低下,士兵訓練差勁,完全沒有發揮手中相當先進的洋槍洋炮的作用.清軍的洋槍洋炮型號混亂,後勤跟不上.更要命的是,學過點西洋兵法的只是少數下級指揮員,高級軍官完全不懂現代武器給戰術帶來的巨大變化而採用冷兵器時代的戰法.決策層更是一片混亂,不能集中兵力及先進兵器於關鍵的決戰中.而八國聯軍方面戰術意圖明確,指揮果斷,在關鍵戰斗中先進兵器對清方占明顯優勢,因此戰爭才發現了與軍備不相稱的一邊倒的結果.

㈤ 紅軍時期武器裝備

1、紅軍「功勛炮」

1935年6月14日,紅軍紅、6軍團(後組建為紅2方面軍)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豐縣,打響了著名的「忠堡戰斗」的槍聲。在戰斗中,我紅軍指戰員始終英勇作戰。

然而,面對幾倍於我軍的敵人,在對國民黨的「圍剿」部隊實行分割反包圍作戰的時候,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遇到了國民黨軍隊強大的火力阻擊,人員傷亡比較大。在情急之中,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用一門僅有的山炮和數門迫擊炮,對敵軍實施火力壓制。就在這次戰斗中,這門山炮凸現了其神威。

當時,紅軍的炮手連續向敵軍發射了3發炮彈,一舉摧毀了敵軍的火力據點。紅軍戰士趁勢發起攻擊,在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並活捉了國民黨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2、捷克式步槍

前捷克斯洛伐克自行研製的54式7.62mm狙擊步槍有許多零部件與前蘇聯的莫辛 ·納甘1891/30式狙擊步槍相同,但外表上有很大區別。前捷克斯洛伐克54式7.62mm狙擊步槍一直在前捷克斯洛 伐克部隊中服役,直到華約組織統一使用前蘇聯研製的СВД7.62mm狙擊步槍時才撤裝。

3、毛瑟沖鋒手槍

在紅軍裝備使用的五花八門的手槍中,數量最多的是毛瑟沖鋒手槍,它還有個中國名字叫「盒子炮」。因為它們是國民黨政府兵工廠統一製造的,而國民黨軍隊是紅軍武器的主要來源。據說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向中國傾銷的各種毛瑟沖鋒手槍達40萬支之多。當時在中國,不同地區對外國武器各有選取,唯獨對有木盒托的毛瑟沖鋒手槍可以說是「人見人愛」。

4、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5、勃朗寧手槍

勃朗寧研製手槍始於19世紀末,其產品主要由比利時的FN國營兵工廠、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

接下來主要介紹比利時製造的勃朗寧手槍。比利時FN國營兵工廠製造的勃朗寧手槍種類較多,其中有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袖珍手槍,口徑有6.35mm、7.65 mm和9mm,手槍的自動方式主要有自由槍機式和槍管短後坐式。

㈥ 八國聯軍的武器

美國:
美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製,斯普林菲爾徳兵工廠生產的Krag-Jørgensen步槍,美軍是從1892年開始使用的,八國聯軍侵華美軍所使用的型號M-1898步槍、M-1889/99卡賓槍。(M-1892步槍、M-1892卡賓槍、M-1896步槍、M-1896教練步槍、M-1896卡賓槍、M-1898步槍、M-1898卡賓槍、M-1899卡賓槍和M-1899騎警卡賓槍)。
英國:
英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的Lee-Enfield步槍,英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的李式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李式步槍和李式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李式步槍、彈排裝填李式步槍、短李式步槍MKI、短李式步槍MKII、短李式步槍MKIII/III*、短李式步槍MKV (僅用於測試)、4號步槍MKI、4號步槍MKI*、5號步槍MKI叢林步槍、4號步槍MKII和L2A)。
法國:
法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廠生產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槍,法軍是從1887年開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槍,八國聯軍侵華英軍所使用的型號是Model-1886步槍。
德國:
徳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毛瑟兵工廠生產的毛瑟98步槍,徳軍是從1898年開始使用的毛瑟98步槍,八國聯軍侵華徳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毛瑟98步槍/卡賓槍,另外還可能有少量Gew-88步槍/卡賓槍裝備非一線作戰單位。
義大利:
意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杜林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意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的馬林瑟-卡爾卡諾步槍,八國聯軍侵華意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卡賓槍。(M-91步槍、M-91卡賓槍、M-91TS特種兵卡賓槍和M1938步槍)。
奧匈:
奧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斯太爾兵工廠生產的馬林瑟直拉槍閂步槍,奧軍是從1895年開始使用馬林瑟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奧軍所使用的型號是馬林瑟95步槍/卡賓槍。
俄國:
俄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研製的末欣-納干步槍。俄軍是從1891年開始使用末欣-納干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俄軍所使用的型號是末欣-納干91步槍/龍騎兵步槍。(M-1891步槍、M-1891龍騎兵步槍、M1891哥撒克步槍、M-1907卡賓槍、M-1891/30步槍、M-1938卡賓槍、M-1944卡賓槍和M-1891/59卡賓槍)。
日本:
日軍當時的主要步槍是由Arisaka兵工廠生產的30式步槍,日軍是從1897年開始使用30式步槍的,八國聯軍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型號是30式步槍/卡賓槍。
清軍的輕武器相比八國聯軍並不差.像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炮32門,這些炮每分鍾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徑的20磅後裝炮等。這些火炮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牆和炮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沖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
我們得承認,八國聯軍的裝備總體上還是比清軍略好一點,特別是機槍和山炮的數量多些.但兩軍並無代差,可能這種差距比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和美軍的裝備差距還要稍小些.因此清軍大敗,主要不是裝備而是人的因素.
清軍的指揮水平低下,士兵訓練差勁,完全沒有發揮手中相當先進的洋槍洋炮的作用.清軍的洋槍洋炮型號混亂,後勤跟不上.更要命的是,學過點西洋兵法的只是少數下級指揮員,高級軍官完全不懂現代武器給戰術帶來的巨大變化而採用冷兵器時代的戰法.決策層更是一片混亂,不能集中兵力及先進兵器於關鍵的決戰中.而八國聯軍方面戰術意圖明確,指揮果斷,在關鍵戰斗中先進兵器對清方占明顯優勢,因此戰爭才發現了與軍備不相稱的一邊倒的結果.

㈦ 八國聯軍的武器裝備是什麼、

步兵炮:克虜復伯步兵炮。
重機制槍:馬克沁重機槍
彈倉式步槍:毛瑟1888委員會步槍,M1891莫辛納甘,春田M1903,30式步槍,M1895斯太爾-曼利夏步槍,克羅巴查克LEM1886步槍,曼利夏M1891步槍。

㈧ 北洋軍閥時期武器

事實上中國軍隊所裝備的武器直到抗戰快結束之時美國援助才裝備了世界上先進的武器,一直來都是裝備的比國外先進裝備低一個層次的武器。主要表現在槍炮大都為仿製國外型號。(自己買不起)
國產武器最著名的肯定就「漢陽造」啦,這是漢陽兵工廠仿製的步槍,知道抗美援朝,這種步槍都還有裝備。
1、以滇、桂為主的護國軍——靖國軍系列

1915年12月,蔡鍔、唐繼堯在雲南舉旗反袁,組織護國軍,出師北伐。清末民初,滇軍的素質在西南各省為首屈一指,值得注意。護國軍採用了戰時編制,以軍為戰略單位,初期每軍轄四個梯團,每梯團轄兩個支隊,支隊由原來的團改稱,軍直編有炮兵、警衛等大隊。實際上,軍-梯團-支隊組編與軍-師-旅-團組編相比,相當於取消了師部,由軍直轄四個旅。減少了一層指揮機構,增加了作戰效率,又彌補了護國軍初起時裝備、幹部等方面的不足,後來擴編到八個軍。

1916年初,廣西的陸榮廷也加入護國軍,並占據廣東,其後來扶植成立的護國軍軍政府軍務院,其下也編有七個軍,軍下或轄師,或轄旅,或轄支隊不一。護國戰爭之後,護國各軍紛紛改編為平時編制,恢復為師、旅。

1917年護法戰爭起,桂系組織兩廣軍隊八十個營,編為五個軍入湘,號稱「兩廣護法聯軍」,而唐繼堯則號稱「靖國軍」。二者成為南方護法軍的兩大主力。此外,川、陝、閩、豫等各有靖國軍的分號出台,成分龐雜,編制不一(軍下或為師、旅,或為縱隊、支隊,或為統領,等等)。到了1921年,陸榮廷被粵軍趕下台,廣西出現了幾年混亂局面,最後由新硅系李、黃、白的定桂討賊軍統一,並加入了廣州國民政府麾下。

1921年唐繼堯被顧品珍趕走,次年雖恢復政權,重舉靖國軍大旗,但號召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唐鑒於顧品珍之叛,對下疑忌甚重,取消了滇軍中的師和大部分旅,將三、四十個團的指揮權抓在自己手中。其間在滇桂戰爭中一度採用建國聯軍的稱號,恢復軍的組編,但戰後又撤消復原。唐的上述這些防範措施並沒有收到實際效果,北伐時仍然沒自己手下握有兵權的鎮守使們廢黜。

2、張作霖的奉軍

在直皖戰爭後,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握有四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三個騎兵旅及若干個獨立團的龐大兵力,編制與番號仍為北洋定製。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宣布東北「自治」,從此脫離了中央管轄范圍,所部番號一律改為「東三省陸軍」,獨立編號,且編制與北洋定製相比,有了顯著變化。奉天兵工廠的發展,使得奉軍的裝備在北京政府後期與國民政府初期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東三省陸軍」改以旅為平時編制單位(軍仍在戰時組編單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暫1師等三個師的番號外,其餘一律統編為旅,共計二十七個旅(含師屬旅)和五個騎兵旅。三個師的編制大致如北洋舊制,旅實際為混成旅,每旅轄步兵兩至三團,騎、炮兵各一營至一團不等,此外還有工兵連、輜重連、無線電隊的附屬部隊。其中某些旅的實力(如張學良的嫡系第2旅)不亞於北洋軍制的一個師。騎兵旅仍轄騎兵兩團。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奉軍入關,到1925年5月改以師為平時建制單位。成立了「東北陸軍」二十個師,共有步兵四十餘旅,騎兵十餘旅,炮兵兩旅,工輜各一團,總兵力達35萬。在新制中,步兵師分為甲、乙兩種,師有步兵兩旅(甲種為三團制旅,乙為二團制旅),輜重一營,工兵一連,騎兵減為一連,炮兵減為一營,原來旅屬的騎、炮兵大多移出另組為騎兵師、旅和炮兵旅;步兵團內除了步兵三營外,另直屬有機關槍連、追擊炮連、通信班等。騎兵師為兩旅四團的乙種騎兵師,獨立騎兵旅仍為兩團制,騎兵師與獨立騎兵旅均有騎炮兵一連,騎兵團由騎兵四連、機槍連、迫擊炮連、通信班組成。炮兵旅、工兵團等多為三三制,炮兵為四門制連(迫擊炮為六門制)。同年10月間,奉軍又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六個方面軍團。

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奉軍編制再次為之一變。在奉軍嫡系的三、四方面軍團內將師的編製取消,並在對國民軍、下河南等諸次戰役中在方面軍團和旅之間增設軍的建制,成為方面軍團-軍-旅的體系,通常一軍轄三旅,或多或少。炮兵廢旅留團,設炮兵司令統轄,工兵、輜重兵都以營為單位,並有裝甲車隊、汽車隊、探照燈隊、鐵道大隊、通信隊、航空隊、交通旅等。

在安國軍軍政府成立後,為壯大聲勢,又將旅改制為師或暫編師,成為方面軍團-軍-師的體系。此外,炮兵司令部改為炮兵軍,轄三團制的炮兵旅三個,並有兩師(旅)制的騎兵軍列編。工兵、輜重分別編成工兵集團、輜重集團,另外還有交通旅、航空隊、鐵甲車隊等。東北易旗後,奉軍改稱東北邊防軍,原有軍團、軍、師番號取消,步兵統編為27個國防旅(三團制)、3個省防旅又若干個團;騎兵編為6個國防旅(二至三團)、一個省防旅和若干騎兵團;炮兵整編為十個團,分屬於三個炮兵旅;工兵整編為八營,其它下略。

3、國民軍

1924年馮、胡、孫發動首都政變,組建國民軍。以後國民軍陸續出現七個軍,但這個「軍」實際上只是一種勢力表示,並無確切的編制意義在內。除了馮的國民一軍外,其他各軍的編制與原北洋定製大同小異,只是各自獨立編號而已。馮玉祥的國民一軍在最初也是採用舊制,但在1925年改稱「西北陸軍」之後,編制較前有較大變化。那時,馮軍先後組成步兵十三個師、騎兵兩師又七團,另有衛隊旅、交通團、鋼甲車團等。值得注意的是西北軍的步兵師是師轄三混成旅(實際為步兵旅),每混成旅轄三步兵團,是典型的三三制。騎兵師也是三旅六團制的。三三制在馮軍中的採用應該是與蘇俄顧問的建議有關系,應是在中國的首次採用,在南口會戰中表現較著。

在五原誓師舉行北伐後,國民聯軍在總部下設立「路」的戰時建制,每路視情況轄若干師、旅不等。在進入河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編制向南方各軍看齊,將各路改編為三師制的軍(有的或兩師,或三師以上),並在集團軍與軍之間加設方面軍一級,直至北伐結束。

4、直魯聯軍、五省聯軍、討賊聯軍

直魯聯軍前期指張宗昌的魯軍和李景林的直軍,但當李景林被免、所部回歸奉軍後,直魯聯軍一詞的直是指接任督辦的褚玉璞。鑒於張、褚是同一系統,以後的" 直魯聯軍"實則指張宗昌部。直魯聯軍在安國軍成立後,改稱為安國軍第二、七聯合方面軍團,其先後成立有三十多個軍。初期各軍轄師、旅數不等,但大多有名無實,能夠一戰的只有不過六、七個軍,各軍編制尤其混亂。張宗昌的「三不知」之一就是「不知自己有多少兵」,當其實也。在直魯聯軍盛時,估計兵額應在二十萬以上。第二期北伐前夕,為提高戰鬥力,直魯聯軍進行了點驗,致使大量散兵回歸為匪。點驗後的六萬余部隊中,一些名額不足的軍進行了縮編,取消師、旅、團,分別改稱中將支隊、少將支隊、上校支隊等。

五省聯軍在成立後不久,就開始了內部番號的整編,首先整編了浙、蘇兩省軍隊,統一了番號。在北伐期間,其餘各省殘余部隊也加入了整編。五省聯軍總共統編了十五個師,和幾個混成旅,內部編制在北洋舊制的基礎上略有變化,如師屬炮兵減為一營、騎兵減為一連,增加團屬輕機槍和輕型炮的數量等。孫傳芳曾參考國內外的變化,制定了一個較為先進的部隊編制定製表,但由於戰爭原因,只停留在紙面上。投靠張作霖後,五省聯軍編為安國軍第一方面軍團,轄三個軍,下面的各師、旅番號基本不變。

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漢口重起後,宣布成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實際上只有鄂、豫兩省聽其指揮,川、陝、甘等還有少許軍隊奉其旗號,其餘的虛張聲勢的成分居多,總兵力號稱二十萬。但在前期,討賊聯軍實際上並未統一編制,部隊一般以各自的本來師、旅番號存在,與國民軍、北伐軍作戰時臨時編建軍、路等建制。但在武昌戰役失敗,吳退居河南之後,才有了統一部隊番號的行動,曾先後任命了「討賊聯軍」十五個軍的番號,每軍轄二、三師或混成旅不等。不久奉、國、馮軍三路入豫,「討賊聯軍」 或被解決,或加入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最後降附於國民革命軍。

5、粵軍和孫中山的前期北伐軍

獨立的粵軍是從朱慶瀾為省長時撥與的二十營省長親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初期帶有舊巡防的痕跡。援閩時的組編為軍-支隊-營,支隊相當於團,轄3-4營,每軍由4-5個支隊組成,另外還有相當於團的「統」的編制,直轄於軍。粵軍回粵驅逐舊桂系後,改為正式陸軍編制,有三個師和十個獨立旅,此外還有若幹路、統等。粵軍的師除轄兩旅四團外,尚直屬步、炮、工、輜各一營。1922年6月陳炯明反孫,粵軍分裂。擁陳的粵軍仍以原師、旅、路組編,到1923年組成了七個軍又三個獨立師共五萬餘人,每軍各轄幾個師和獨立旅不等,多者一兩萬,少者兩三千,這七個軍分別歸屬林虎、洪兆麟、葉舉三部指揮,以後曾用救粵軍的名義,二次東征後瓦解。擁孫的粵軍編成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下轄三個軍,每軍轄四個旅,另有幾個獨立旅。

1923年孫中山在滇桂粵各軍的支持下再次回粵執政,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並就大元帥職。孫將各軍一律改稱討賊軍,其中將在粵的外省部隊編為國防軍,直屬大元帥指揮,歸附帥府的粵軍編為地方軍。待平定沈鴻英及再平陳炯明後,又將討賊軍改稱建國軍,並加委了建國粵、滇、桂、湘、贛、鄂、川、山陝、奉等軍總司令,其中只有粵、滇、桂、湘等軍尚可使用,內部編制以師、旅為主。其餘各軍或規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遠域他省。1928年兩廣統一後,建國既各軍與新興的黃埔校軍統一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1-6軍,廣西的定桂討賊軍改編為第7軍(軍轄二團制的旅),以上成為北伐前夕的七個軍。

其它各小軍系,也有一些特色之處,如晉軍曾以師轄一旅又一團,以彌補人力不足的方法等,鑒於篇幅,這里從略。
作者: af 發布日期: 2005-8-12
五、北伐和十年內戰——軍制的改革

國民政府成立,北伐軍興。國民革命軍在初建時,改用軍為平時建制,並完全按照蘇俄式軍制,從軍到班皆為三三制。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制定頒布了第一個《國民革命軍編製表(草案)》,其中規定:軍除轄三個師外,軍直屬部隊可編一個炮兵團、一個工兵指揮處、一個通信處、一個特務隊;軍部設政治部、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軍、師、團三級均設黨代表。此外,《編製表(草案)》還規定,師屬步兵團除轄三個步兵營外,團直分隊可編機關槍連、特務隊、偵探隊、通信隊、輜重隊、衛生隊各一個。一軍與北洋定製一師相比,人數大致相當,步兵稍多,特種兵稍少。當然,在實際中,有的軍較大,有的較小,內部編制也不盡統一。北伐期間在軍之上臨時設立「路」的指揮機構。寧漢分裂後,漢方軍隊按照既定計劃,在集團軍和軍之間增設方面軍一級,寧方則以帶序號的「路」代替了方面軍。寧漢合流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1月正式頒布了去年重新修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正式取消了軍隊中的黨代表制,規定以軍為基本作戰單位,軍以上稱路,指揮官稱總指揮;軍以下師、團、營、連等;每軍編三個步兵師及教導團、炮兵團、騎兵隊、工兵營、通信隊、憲兵隊和軍樂隊各一個,軍部設軍長辦公廳、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政治訓練處;甲種師編四個步兵團,乙種師編三個步兵團,每師編特務營、炮兵營各一個;團編三個步兵營及迫擊炮連、機關槍連、衛生隊各一個;營編四個步兵連。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寧方的第一集團軍又廢除路,改設軍團。第二次北伐過程中,蔣中正的第一集團軍和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均採用集團軍-軍團-軍的組編形式;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採用的是集團軍-方面軍-軍的組編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直轄軍,並保留了部分「路」的編制。其他地方勢力仍有保留路的編制者,如留守廣東的李濟深「第八路軍」等。在北伐過程中,各個集團軍的部隊,前後相加,總計有上百個軍的番號。

北伐結束後,鑒於全國部隊太多,進行了國民政府軍事上的首次編遣。計劃全國編遣額定為六十個師,平時以師為最大單位,以軍為戰時單位。師分甲、乙種,分別轄三個與兩個步兵旅,此外師還直轄騎兵連、炮兵營、工兵營、特務營、通信隊等。這實際上是從蘇俄的三三制向歐日軍制的一次回歸,不同的是甲種師可轄三旅。若與老北洋的舊制師相比,甲種師因多一旅步兵,人數要多三千左右,乙種則少一千餘人,騎兵減為1/4,炮兵減為1/3,但團屬迫擊炮連有所彌補火力不足。從作戰效能來講,舊式方塊制的師不如三角制的靈活,這點後面再議。但對於壓縮軍隊規模、達到裁軍整軍的目的,這種編制形式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此次編遣雖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於各派系內部分配不均,釀成了後來的中原大戰。在戰爭中,軍作為戰時建制再次出現,並且在軍之上還設有路。中原大戰結束後,路和軍實際上一直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不合規制的平時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國十九年陸軍暫行編製表》,將師的編制分為三種:甲種師,二旅六團制;乙種師。三旅六團制;丙種師,二旅四團制。實際上,不少嫡系部隊甲種師(如十一師、第一師等)後來多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增募一旅,成為三旅九團制的師。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國二十一年陸軍師暫行編製表》,擬將陸軍師以步兵兩旅四團、騎兵連、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衛生隊、特務連組成,實際上只有少數師(如第87、88師等)採用的這種編制。

在1933年,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制太大,在與紅軍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二十二年剿匪軍編制》,「剿匪師」編制分為三種,甲種為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兩個兩團制的旅外,再直轄一個獨立團或補充團;乙種為二旅四團制;丙種為師直轄三團,取消旅部。三團制的「剿匪師」一般都增編一個特務營,以對付紅軍的游擊戰,而炮兵則被大大壓縮,甚至取消了師屬炮兵營、連。如18軍的11、14、67、94師等四個師均為此種編制:師司令部、步兵團三、工兵連、通信連、輜重連、特務營,此外軍直屬有特務團。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獨立旅編製表頒布。

在騎兵方面,分別有1933年12月的兩團制騎兵旅編製表和1935年7月的三團制騎兵師編製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變後,中央曾計劃藉助德國的幫助,編練三十六個德械師,使中國有獨立抗衡日本陸軍的能力。計劃中的新制師計劃轄步兵旅二、補充團、炮兵團、工兵營、通信兵營、輜重兵營、騎兵連、衛生隊、特務連、化學排、探照排等,人數17000餘人。與日軍師團相比,步、炮兵數目裝備相近,騎、工、輜、補充部隊要少,全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本常備師團75%-80%。另外也曾有一個三團制新制師(教導師)的構想。上述計劃由於從德國購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終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後在現有基礎上的「調整師」和「整理師」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開全國軍事整理會議,部署整軍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整理原則為:「依國防之目的,統一編制,混合編成,按管區配置,集中訓練幹部」。計劃三至四年裡調整60個師,凡未編練各師,均先照整理師編制,改四團制,有餘或不足者互相裁補。同年10月,頒布的《陸軍整理師編製表》,將各師再原1933年的編製表上改編為整理師,整理師仍分三團制師、四團制師和五團制師三種,此外,師直屬炮兵一營(或一連),騎兵一連(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務各一連及師醫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為期,開始逐步選擇60個師進行調整,是為「調整師」,調整師編制主要特點是:步兵連為9班混合制,班增編輕機槍;團屬迫擊炮連分屬各營為排,增強戰術單位火力;原各營所屬小炮排集中成連,直屬團部,作為防空及防戰車火力。至年底,完成調整師兩期二十個師。1937年原擬再調整兩期二十個師,但第一期十個師尚未調整完畢,而抗戰全面爆發,整軍被迫中止。

六、抗戰和內戰——軍制的調整和沖突

抗戰爆發後,按戰時編製成立了一大批軍,在軍之上又先後設置軍團、集團軍,加上原來部分保留的「路」,以及臨時設置的兵團等,使得指揮系統錯綜復雜。於是在1939年春的南嶽會議上,決定取消路、軍團、旅等編制,從戰區到團成為戰區-集團軍-軍-師-團的組編。其中師屬旅部取消,由師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野戰補充團,師司令部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一員,必要時起代原旅長的作用。以後另在後方成立補訓處,撤銷師內野戰補充團,成為一師三團的「三角制」,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抗戰末期,曾用美械裝備的阿爾發師,編制大體如舊,只是兵器賂有增加。抗戰後期曾採用「後調師」制度,即各軍以兩師在前線作戰,一師在後方補訓,輪流交換。

抗戰結束後,在形勢的要求下,開始了復員整軍的行動(中央軍事機關開始按美國制度布設,這點從略)。到1945年底,已從原有的120個軍,354師、31個獨立旅,112個獨立團和獨立營,裁減為89個軍、2個騎兵軍、235個步兵師,其餘的旅、團、營統充實步兵師中。在整編部隊的同時,部隊的裝備也在更換,其中36個美械師已經完成配備78%,58個國產武器配備的整編師,輕兵器配備已達70%,重兵器僅達34%。

從1946年春起,根據三方會談的精神,國軍部隊整編「應在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12個月內,將現在部隊整編為30個軍,90個師又10個騎兵旅」。為達到這一目標,軍政部擬定了兩個步驟,第一步,先將各軍裁減1/3,即原三師九團之軍,縮編為三旅六團之師(甲種整編師),原二師六旅之軍,縮編為二旅四團之師(乙種整編師),各獨立師一律改編為二團制的獨立旅。第二步,再按照《基本方案》,整編為90個師,並逐步編為30個軍,每軍轄三個師,每師為二旅四團,共1.4萬人。上述第一步,又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將隴海路沿線及西北部隊(新疆、河西部隊除外)共27個軍,66個師整編;第二期,5至6月,將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部隊共32個軍,92個師整編;第三期,自7月1日起,將東北、華北、新疆部隊約30軍,95個師整編。在隴海路沿線的國民黨部隊,實際整編為29個軍,80個師,至於東北、華北及新疆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整編。自1946年6月下旬起,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其原定的整編計劃

㈨ 抗日戰爭中國軍主要裝備是什麼

國民黨的嫡系部隊,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時候,接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建立了黃埔軍校,武器也由蘇聯提供,第一次為俄式化。第二次,在30年代初,進行對紅軍的「圍剿」的時候是德國的軍事援助,武器裝備德式化,二戰中,爭取美國援助,武器美式化,其中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全部配備美式裝備的張靈甫74師被我軍殲滅在孟良崮。

1937年7月抗戰爆發,武器彈葯消耗巨大,國民黨戰前所積攢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裝備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當時國民黨的武器來源有兩個:進口和自己生產.由於重工業基礎薄弱,國民黨兵工廠的水平是比較低的,不僅生產不了飛機和坦克,而且連最基本的槍支和子彈的生產能力也不能滿足需求.在當時的條件下,進口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自清朝末年起德國就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進口來源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38年.抗戰前國民黨就通過進口德國武器裝備組建"德械師",國民黨從德國進口武器裝備所需資金主要用鎢礦砂,錫,銻,桐油等物資支付.1937年7月抗戰爆發,國民黨加大了德國武器的訂貨量.在日本的強烈抗議下,1938年5月德國宣布停止對中國出口武器,最後一批武器於8月份運抵中國.從抗戰爆發到德國停止供貨為止,國民黨從德國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12架,105毫米榴彈炮36門,迫擊炮800門,37毫米戰防炮500門,13.2毫米高射機槍300挺,機槍1萬挺,步槍5000支,駁殼槍2萬支,手槍4400支;150毫米炮彈6000發,105毫米炮彈3.6萬發,迫擊炮彈190萬發,37毫米炮彈50萬發,子彈1.6億發.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8月21日,國民黨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便開始以貸款的形式向國民黨提供武器裝備,貸款由中國用礦產和農產品償還.蘇聯對國民黨的武器供應持續到蘇德戰爭爆發.在這將近4年時間里國民黨從蘇聯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885架,坦克82輛,汽車1540輛,115毫米榴彈炮80門,76毫米野炮160門,76毫米山炮50門,高射炮270門,45毫米戰防炮50門,37毫米戰防炮380門,航空機槍120挺,重機槍1300挺,輕機槍5300挺,步槍5萬支,沖鋒槍3000支;航空炸彈3.11萬顆,115毫米炮彈12.68萬發,76毫米炮彈16萬發,45毫米炮彈7.5萬發,37毫米炮彈61萬發,高射炮彈31.44萬發,子彈1.84億發.(中國向蘇聯支付的物資包括:鎢礦砂31177噸,錫13162噸,銻10892噸,鋅600噸,汞560噸,鉍18噸,茶葉30293噸,生絲309噸,羊皮223萬張,羊毛14300噸,豬鬃6340噸,桐油8868噸)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還從歐洲其他國家進口了一些武器裝備(到貨量)

從英國進口:飛機36架,子彈1667萬發
從法國進口:飛機24架
從義大利進口:裝甲車101輛
從比利時進口:步槍5.4萬支,子彈3867萬發
從捷克進口:輕機槍1829挺,步槍5000支,子彈2600萬發
從瑞典進口:子彈1.18億發
從匈牙利進口:子彈1500萬發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下半年,國民黨得到了從美國運來的279架飛機和1205萬發子彈,這批貨是戰前訂購的.由於中立法案的制約,此後美國便停止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戰中的國家出口武器,但必須以現金購買,自行運輸.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國陸續向國民黨提供了4筆小額貸款,分別是1939年2月的桐油貸款(用桐油償還),1940年4月的錫貸款(用錫償還),1940年10月的鎢砂貸款(用鎢礦砂償還),1941年2月的金屬貸款(用鎢礦砂,錫和銻償還),這些貸款規定用於在美國購買除武器彈葯外的其他物資.國民黨買回了一些物資(汽車,油料,輪胎,汽車和飛機零件,工業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國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國利益的國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國宣布將中國列入援助對象,自此美國開始正式向國民黨提供軍事援助.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從美國得到的武器裝備的粗略數字:飛機1394架(包括美國駐華空軍的飛機),坦克108輛,裝甲車36輛,汽車約2萬輛,15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約200門,75毫米野炮約100門,75毫米山炮約500門,37毫米戰防炮約300門,迫擊炮約2000門,火箭筒1030支,噴火器約150支,槍榴筒約6000支,14毫米戰防槍1269支,重機槍約1500挺,輕機槍約8000挺,步槍約15萬支,沖鋒槍約3萬支,手槍約3600支;各類炮彈約220萬發,火箭彈約6萬發,子彈約7億發.



其中DP-27輕機槍為圖中樣式

斯普林菲爾德M1903式步槍,又叫春田步槍。它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仿自德國98系列毛瑟步槍,因此可以認為是毛瑟步槍的變型槍。當時中國自己製造的中正式步槍也是仿自毛瑟1924式,因此兩者外形相似,中國士兵就把M1903式稱為「花旗中正式」。但M1903有一個獨特的單發供彈裝置,利用一個操作塊限制槍機的後退距離,從而截斷下方彈倉的供彈,由射手從拋殼孔供彈。這樣能在陣地戰等情況下,打一槍壓一彈,保留彈倉里的子彈,等到與敵遭遇、近戰時,再打開操作塊,就有足夠的子彈持續射擊。

還有大量武器可以參考【網路貼吧】http://tieba..com/p/2523720902

謝謝!

㈩ 東北抗日聯軍有裝備哪些武器

非常雜
武器來源有這么幾部分,一東北軍遺留的和民間的,步槍有遼內13,日本的30式,38式,漢陽造容、莫辛納甘;機槍有日本的歪把子,捷克式
二是從日本人哪裡繳獲的,主要是30、38式,大正11式,3年式重機槍
三是蘇聯少量援助的,比如莫辛納甘,DP

閱讀全文

與五省聯軍武器裝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