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近代軍事思想主要指哪一個時期
中國的近代軍事思想主要指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反映了中國近代軍事領域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暴露出清王朝軍事思想的嚴重弱點。隨著列強歷次侵華戰爭的進行和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傳統軍事思想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軍事思想越來越大的沖擊和挑戰,並由此發生了此消彼長或相互融合的歷史性演變,導致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同時,也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
(1)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在什麼中發展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初步認識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標志著變革傳統軍事思想的開端,對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9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以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主導的席捲全國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將腐朽的清朝經制武裝八旗、綠營打得潰不成軍,迫使統治階級中的某些人物產生了「改弦更張」的思想。
中國在百餘年間完成了從傳統軍事思想向近代軍事思想的過渡,就其發展速度而言,遠勝於以往上千年所走過的歷史進程。
但是,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被動性,往往在被外敵擊敗之後,迫於形勢而改弦更張,拋棄一些舊東西,蹣跚地向前邁出一步。中國社會的落後,決定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並非是植根於自身機體的自然發展,而主要是模仿歐美。
在借鑒歐美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過程中,既存在照搬照套、生吞活剝、忽視中國優良傳統的傾向,也存在死守住封建宗法思想不放、拒絕接受時代精華的傾向。所有這些,都嚴重地束縛了中國軍隊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也阻礙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健康發展。
『貳』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主要是指哪一時期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主要是指洋務運動時期。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萌生:道光帝在鴉片戰爭中的指導思想、林則徐的軍事思想、魏源的軍事著作與論點、太平天國的軍事思想、曾國藩的建軍思想、曾國藩的作戰指導思想、胡林翼的軍事論述、洋務運動時期、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成長是指:李鴻章的軍事思想、國防戰略思想之爭論、左宗棠與收復新疆戰爭的指導思想、慈禧在中法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晨動盪而劇變的歷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它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倫理觀念佔有極重要地位 「忠君報國」、「成仁取義」等封建社會所倡導的軍人的一套道德觀念,成為影響近代軍人生活的准則,而且影響的程度上較前為甚。
二、具有多元化的結構層次 做為一個特殊的時期,近代軍事思想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已經具有的傳統軍事思想的光彩,又全面經受西方近代各種軍事思想的影響。在每一位軍事家或者將領那裡,中、外軍事思想的成份都大小不一。
三、體現了由低級向高級,由進步替代落後,逐步轉變、更新、完善、發展的趨勢。 鴉片戰爭後,林則徐等有識之士救亡圖存,提出「師夷長技而制夷」的主張。甲午海戰後,人們從重視武器裝備到重視軍制改革,有了長足進步。辛亥革命後,開始把政治統帥軍事當作軍事活動的一條主線,主張通過武裝斗爭,推翻舊的軍事乃至政治體制,以建立煥然一新的國家機器。
(2)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在什麼中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反映了中國近代軍事領域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暴露出清王朝軍事思想的嚴重弱點。隨著列強歷次侵華戰爭的進行和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傳統軍事思想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軍事思想越來越大的沖擊和挑戰,並由此發生了此消彼長或相互融合的歷史性演變,導致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初步認識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標志著變革傳統軍事思想的開端,對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在戰爭實踐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繼承傳統的軍事思想,從實戰中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作戰指導思想。他們對戰爭持慎重態度,主張「謹慎為先」「穩慎為主」。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頂峰。太平軍建立之初,就在嚴密組織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組建,仿照《周禮》制定《太平軍目》,以軍、師、旅、卒、兩、伍的序列編組部隊,先後建立起陸營、土營和水營,實行具有供給制性質的「聖庫」制度,成為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綱領最明確、組織最正規的起義武裝,並開始用繳獲、購置的洋槍洋炮裝備部隊。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統治階級中一部分被稱作洋務派的官僚奕_、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出於鎮壓農民起義和抵禦外敵侵入的雙重目的,繼承「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展了一場「自強」運動(史稱「洋務運動」)。
中法戰爭失敗後,進一步提出「以大治水師為主」的方針,設立海軍衙門,加速購買外國艦船,優先擴充北洋海軍。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北洋海軍章程》的制訂,標志著近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開始在海軍占據主導地位。此外,洋務派還本著「用人最為急務,儲才尤為遠圖」的方針,著手興辦聘有洋人當教員的軍事學堂,並選派學生出國留學。
這是晚清建軍思想從舊營制朝「以步隊為主,騎、炮、工程隊為輔」的合成軍隊方向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中央統治權落入袁世凱手中。袁世凱死後,各割據勢力依附於不同的帝國主義勢力,互爭雄長,全國統一的軍制被各自為政的軍閥所破壞,軍隊的私屬性更為明顯,帶有濃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
『叄』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
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准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干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
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
《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後,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線、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
『肆』 我國現代軍事思想是指哪一個階段
解放後到現在這一階段,特別是近二三十年。
『伍』 軍事思想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1、軍事思想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出現,始於奴隸社會。「攻」、「守」、「戰術」、「統率」等軍事概念就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
此時,人們已開始探討戰爭與物質力量的關系,在一定程序上認識到軍隊的多寡,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戰爭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強勝弱」、「眾勝寡」成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它標志著這時出現的軍事思想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
2、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在戰爭中衰亡。
這促使人們認識到,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物質力量的強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戰爭的性質,力量的運用及其強弱轉化,有著密切關系。
這一認識是由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軍事著作首先在理論上加以闡明的。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軍事論著,總結了當時軍事斗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勝敗等范疇的對立和轉化關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
這說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已經飽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大量火器和眾多人力投入戰爭成為現實。
在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大革命中,在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的本質也暴露得更加充分。
以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運用當時的哲學和歷史學成果,總結了拿破崙戰爭及以前的一些戰爭經驗,闡明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暴力運用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了若干作戰原則。
由克勞塞維茨和與其同時代的軍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闡發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基本觀點,代表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他們的著述已成為公認的軍事名著,至今仍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家奉為經典。
4、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實踐經驗的積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它更加重視先進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在現代戰爭的作戰方法、技術運用、組織指揮以及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理論和原則。
但是,由於其階級的偏見和認識論、方法論的片面性,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一般都掩蓋戰爭的階級本質,並且過分強調武器和技術在戰爭制勝因素中的作用,從而貶低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5、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形成 ,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革命戰爭經驗,並且吸取了軍事思想史上的積極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K.馬克思、F.恩格斯、列寧、И.В.斯大林、毛澤東以及其他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在創立、運用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思想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們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論證了戰爭的社會歷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對新社會誕生的促進作用和對經濟的依賴性,指出社會生產方式和物質條件對於戰爭的制約作用;
明確區分戰爭的政治性質,揭示階級社會戰爭的階級本質,闡發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強調建設人民軍隊的重要性,提出了無產階級的軍事斗爭綱領和作戰方法。
『陸』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呈現主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來呈現主要自特徵是:積極備戰。
『柒』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初見蓓蕾夏商周(形成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2,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兵器以木器,石器為主,作戰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只是到了商代以後才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了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產生了一些萌芽的軍事思想。
3,軍事思想:一是把軍事視為對內統治的特殊手段。由於當時所受外部侵略少,軍隊主要承擔了治理諸侯和鎮壓奴隸反抗的任務。二是以「禮」和「刑」為治軍的基礎。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為主的戰爭觀。戰例有春秋戰國宋楚兩國的泓水交戰。
代表作:《軍政》,《軍志》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漸成熟(成熟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2戰爭特點:這一時期,戰爭的變化和發展比較明顯,一是從戰爭形態來看,爭霸戰爭,兼並戰爭非常激烈,頻繁,大約有600多次,用兵數量也逐漸增多了,由幾千人發展到幾十萬人;戰爭的時間也長了,以前的戰爭,一戰就解決問題,到後來有打幾個月的甚至經年不息。二是從軍事技術來看,鐵兵器的製造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軍事築城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國家築了方城,長城;攻守的器械也開始增多,如雲梯的使用。
3,軍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爭觀,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國所接受;二是總接出了一些戰爭的指導原則,如「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等;三是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同時或交互進行。如晉,楚城濮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一思想。
這一時期產生了一些有名的軍事專著。被封建社會一直視為兵學經典的〈武學七書〉中,就有5部產生在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軍事理論的奠基作〈孫子〉
代表作:〈孫子〉 〈吳子〉 〈孫臏兵法〉,〈司馬法〉 〈尉繚子〉,〈六韜〉等
第三階段:發展時逢秦五代(發展階段)但艾版縱橫談指出:中國軍事思想在封建社會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3世紀---公元10世紀中葉,我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諸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升階段。
2,戰爭特點:秦朝統一天下後,進入了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爭力量的主角,出現了新的軍種---舟師水軍。
3,軍事思想:一是戰略思想趨向完善,成熟,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當時的決策楷模。二是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特點是通過戰例來說明問題。如〈李衛公問對〉
第四階段:自成體系宋嘉佑(體系階段)
1,時間:大約從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前期),這是封建社會會的後期,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
2。戰爭特點:火器逐漸普遍使用,戰爭進入了冷熱兵器時代
3,軍事思想:一是武學開始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並確立了兵書的正統地位;二是兵書數量繁多,門類齊全,共1815種,占古代兵書總數的3/4以上;三是兵書概括性強,自成體系,宋仁宗將〈武經七書〉列為武學必讀之書。使散亂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自成一家。
『捌』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形成時期--公元前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夏商西周時期)
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
1、以天命觀為核心的戰爭觀。
2、以「禮」和「刑」為治軍基礎。
第二階段:迅速發展時期--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末(春秋戰國時期)
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
1、形成較完整的戰爭觀。
2、提出了若干普遍的戰爭指導原則。
3、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外交斗爭的結合。
第三階段:豐富發展時期--公元前3世紀末至13世紀(秦至五代時期)
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
1、由創造學派向綜合各家之長轉化,對軍事思想進行了整理。
2、對先秦所提出來的一些軍事思想有所發展。
3、戰略思想趨向於完善和成熟。
第四階段:體系完善時期--14世紀至19世紀40年代(明至清朝後期)
軍事思想的主要特點:
1、武學開始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並確立了兵書的正統地位。
2、兵書數量繁多,門類齊全,軍事思想研究向體系化發展。
3、火器對軍事思想的影響,在組織指揮方式上、軍事訓練方式上也有了相應的變化。
(8)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在什麼中發展擴展閱讀:
春秋爭霸和戰國爭雄,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場。
理論來源於實踐,同時用於指導實踐。春秋時期的諸侯想的是稱霸天下,戰國時代的王者想的是一統天下。無論是稱霸天下,還是一統天下,都要讓對手屈服。要讓對手屈服,只是期望「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不可能的。
那麼,接下來的就是相互征伐,就是要有能征善戰的將軍和謀士領兵出征,從而給各種軍事思想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台!從孫臏計殺龐涓、勾踐滅吳,到白啟長平之戰坑殺降卒四十萬、秦國統一六合,任何一種軍事思想都有機會在殘烈的戰場上一試身手,證明自己的正確。
當然,也有如趙奢者,兵敗而亡!但無論如何,戰爭實踐確實推動了戰爭理論、戰爭思想的極大發展。
『玖』 中國近代軍事科學的發展與軍事思想
有一篇中國近代軍事後勤體制建設及其對中國軍事發展的影響
軍事後勤學理論認為,後勤體制是軍隊作為實施後方勤務工作而確立的組織體系和組織制度的總稱。它包括各級後勤機構的設置、構成、編制、隸屬關系和職權劃分等。依組織系統分,它包括陸軍後勤體制、海軍後勤體制等;以任務性質分,它包括後勤組織指揮體制、後勤保障體制等;以專業內容分,它包括物資財務體制、衛勤體制、運輸體制、維修體制等。
清代是中國古代軍制發展到最後階段並逐步向近代軍制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突出體現在晚清時期。近代後勤體制建設以鴉片戰爭為起點,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促進劑,以甲午戰爭為轉折點。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主要依靠的仍是刀、槍、劍、戟等傳統兵器及生銹的"紅衣大炮",延續古代軍事後勤體制。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意義在於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帶給國人思想觀念的強烈沖擊。武器裝備的巨大落差使國人感到了自強禦侮的迫切性,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由此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防禦思想,但未受到朝廷重視。因此,鴉片戰爭後的10年內,是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啟蒙和發展階段,軍隊的近代化建設並無多大成效。19世紀50年代初的太平天國運動使清軍遭受嚴重打擊,清政府不得不進口大量先進武器以維持其統治;同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開展了一場"以制器為先"的"自強"運動,開始自製先進武器。從另一個側面講,新式武器裝備的採用,不但使後勤職能人員相應增加、物資消耗量上升,更從軍隊波及到國家的工業部門、交通運輸部門、財政部門,促使了軍事工業的建立、鐵路的修建,還促使軍費籌措機制和軍費消耗途徑的變化。可以說,軍事後勤保障內容的變化是引起晚清軍事後勤體制演進的重要原因。但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近代軍事後勤體制建設是迫於武器裝備的改變而被動進行的,缺乏全面考慮,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的後勤體系,不能適應近代戰爭的需要。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著手改革軍制、編練新軍,近代軍事後勤體制初步建立。本文主要從後勤組織指揮體制與後勤保障體制兩個方面,對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期間軍事後勤建設的軌跡進行分析。
一、後勤組織指揮體制
後勤組織指揮體制是軍隊整個後勤系統組織編制、職能劃分和制度的統稱,是實施後勤保障的組織基礎。它由各級後勤指揮機關、專業勤務部門等組成。鴉片戰爭前,清代的中央後勤管理機構基本承襲明代,以兵、戶、工三部為管理後勤的中央機關。三部中涉及後勤的職掌分別是:兵部下設的武庫清吏司掌管兵器,職方清吏司掌天下輿圖,車駕清吏司掌驛傳郵符及牧馬之政令;戶部管理賦稅課征、倉庫收支等事,並設有專管用兵經費的軍需局;工部掌"修造權衡武備之事",關於火葯的存儲發放和戰船的修造等都屬其責,下設有製造庫,專攻冶金製造。三部關於後勤管理的意見往往由軍機處轉呈,皇帝旨意也由軍機處傳達。在太平天國以後,地方勢力逐步坐大,中央權威被削弱。到清末,中央後勤管理系統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由於洋務運動的展開,掌管洋務大權的總理衙門也執掌了相當一部分後勤事務大權,如海關、鐵路、郵電、兵工廠等,皆涉及到軍事後勤條件的改良和進步。隨著三部地位下降,地方督撫軍權和財力大增,在軍事後勤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這對戰爭期間部隊的統一後勤徵集與調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太平天國後,除中央的後勤組織與指揮體制有所改變外,軍隊的後勤組織體制也有了相當的變化。陸軍主要體現在湘軍、淮軍上,海軍則以北洋水師為代表。
1、湘、淮兩軍的軍事後勤組織指揮體制
湘軍與淮軍是晚清最重要的軍事集團,對近代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鎮壓太平軍,曾國藩組建了一支新型地主武裝--湘軍,它的選將、招募、營制、餉章的制度都與綠營迥異,還裝備了洋炮,開了晚清"兵為將有"的先河。從太平天國到甲午戰爭,陸軍延續著湘、淮軍的體制。
湘、淮軍的後勤機關是糧台。在湘、淮軍組織內設有兩個機關,一個是主兵的營務處,一個是主餉械的糧台。糧台共分八所:文案所、內銀錢所、外銀錢所、軍械所、火器所、偵探所、發審所、采編所。糧台設總理事務一員,總攬事權,各所則分派委員負責。其主要任務是把通過多方籌措的糧餉、軍械等經水路或陸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分發各路湘軍。糧台制與湘軍兵為將有的特點相應,其直接受命於曾國藩。在作戰過程中,又設立前敵、後敵糧台和轉運局,使糧台各部職責更加分明,提高了效率。淮軍仿效湘軍,在交通要道中樞建立了糧台,這些糧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及捻軍起義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後勤保障作用。
就後勤人員而言,是長夫制度的建立。1854年,曾國藩首創長夫制,即在軍營中專門設置後勤人員承擔軍中雜務,規定:"營官及幫辦人等,共享長夫四十八名。搬運火繩、子葯及一切軍裝等項,共享長夫三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