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哪兩次收回台灣的事件
兩次事件分別是:鄭成功收復台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
1、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又稱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的事件。
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台灣。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 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 ,付出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台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
國民政府將台灣設置為中國的一省, 省會定於台北,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的投降,並正式宣告:「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1)軍事中國為什麼不收復台灣擴展閱讀: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也帶來一波漢人移民潮。鄭成功雖然在攻下台灣的同一年逝世,但繼位的鄭經與鄭克塽持續統治台灣21年,並在陳永華的規劃之下,引進中國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奠定了台灣在日後成為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而不僅僅是另一個海外華埠。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台灣。5月19日頒布《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台灣省戒嚴令),宣布台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12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遷至台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台北市。至此台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B. 歷史時期為什麼中國政府不能解放台灣島
解放台灣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准備實施的一次重大戰役計劃。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整整一年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進行了認真而緊張的戰略籌劃,並把具體的攻台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由粟裕負責解放台灣戰役的作戰指揮……
渡江戰役前後,毛澤東即著手籌劃台灣戰役
1949年夏,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方位的大進軍。大陸上已無更多大仗可打,但在海上尚有解放台灣、海南島兩役需費大力。此時,中共中央已估計到國民黨蔣介石將把最後的落腳點放在台灣,故欲達全勝,必須渡海解放台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正如中共中央、毛澤東所預料的,三大戰役末期,處於危局中的蔣介石,就考慮以台灣作為國民黨的存身之地。1949年1月迫於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的壓力下野後,他制定了「建設台灣、閩粵,控制兩廣,開辟川滇」的戰略計劃,並設想建立一個「北連青島、長山列島,中段連接舟山群島,南到台灣、海南島」的海上鎖鏈,使其成為封鎖、包圍以至反攻大陸的戰略基地。
為了實現上述計劃與設想,蔣介石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備。他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蔣介石將重兵集結在長江下游一帶,並在金門、馬祖一帶設防,在定海加緊修建飛機場,以便國民黨軍隊順利撤退台灣。還在台北設立了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負責蘇、浙、閩、粵、海南等地的軍事與政治活動。蔣介石還將上海的中央銀行大批黃金、銀元和美鈔秘密運往台灣,並設立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管理台灣經濟。
這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之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根據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的實際,決定立即研究解放台灣的問題。
毛澤東認為,解放台灣不像解放大陸那樣,把軍隊開過去就行了,而必須先解決渡海作戰問題,還要認真對付美國插手問題。毛澤東認為,中國人民革命力量愈強大、愈堅決,美帝國主義進行直接軍事干涉的可能性就愈小。「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佔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並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作戰計劃之內的」。後來,局勢的發展證明毛澤東的判斷是有預見性的。
毛澤東提出,1949年和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勝利的兩年。准備於1950年夏季奪取台灣,解放全國。後來,鑒於准備工作的艱難和繁重,主要是空軍和海軍建設要白手起家,頗費時日,而原來希望從蘇聯方面得到的物資援助也需要一定時間,因而將解放台灣推遲到1951年夏季。
鑒於國民黨陸軍主力基本被消滅,餘下的軍隊戰鬥力遠不及人民解放軍,但其海、空軍基本保持完整;而台灣海峽寬大,沒有海、空軍的掩護,人民解放軍不可能渡海攻台,毛澤東考慮應先准備,待條件成熟後,再發起台灣戰役。毛澤東電令三野准備武力攻台
1949年5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總攻上海的前一天,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就指示陳毅第三野戰軍總部:「解放上海之後,即迅速進兵東南,提早入閩。」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在解放了上海之後,很快就撤出上海,集結於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作短暫休整,進行緊張的入閩作戰准備。
為此,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將其屬下的15個軍、60多萬人的4個兵團進行了戰略區分:第24軍調往山東攻擊由美軍和國民黨軍聯合駐守的青島;第7兵團准備解放舟山群島;第8兵團警備寧滬杭地區並進行剿匪;最強的主力第9兵團,在蘇南休整訓練准備用於以後的渡海攻台;第10兵團則負責進軍福建,佔領攻台出發陣地。
為了給解放台灣准備幹部,中央軍委還在解放軍軍政大學設立了台灣隊。1949年11月1日,軍政大學台灣隊學員畢業,朱德總司令出席了畢業典禮,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海南島、台灣,這是中國地方,我們一定要全部解放,解放一切領土。」
12月7日,國民黨宣布「政府」遷至台北。不日,國民黨中央黨部也遷至台北。
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海南島、台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後殘余勢力」。毛澤東請求蘇聯援助
1949年5月中旬,黨中央決定由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出發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關於是否向蘇聯提出協助進攻台灣的技術手段問題,建議劉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給斯大林的信中,試著提出請蘇聯出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
7月25日,毛澤東在給劉少奇的電報中,要他同斯大林商量,能否「在莫斯科於半年或一年內訓練1000名空軍人員,300名地上機械人員,並賣給我們100至200架戰斗機、40架轟炸機作為明年下半年我軍進攻台灣之用」。
7月27日,劉少奇拜會了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向斯大林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准備在1950年進攻台灣的設想,要求蘇方提供二百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爭取在進攻台灣的戰役中使用。斯大林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中共提出的這些請求。
不過,對於劉少奇帶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議的,請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支援的要求,斯大林明確表示難以贊同,說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從而誘發美蘇之間的沖突乃至戰爭。當天,劉少奇致電黨中央報告了這一情況,說: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布爾加寧等同志對我方計劃表示贊同,但航空學校不必設在蘇聯,可以在中國設立;他們同意劉亞樓速來莫斯科,以便商談具體計劃。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12月16日見到斯大林的當天,毛澤東就委婉地向斯大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台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佔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志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奪取台灣。
斯大林婉拒了。他說:這樣的援助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提供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講話,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台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
既然美國放棄了《雅爾塔協定》劃定的勢力范圍,把中國和朝鮮劃在自己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斯大林打消顧慮,同意毛澤東就解放台灣進行必要的准備,答應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台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
不過,直到最後,斯大林還是小心翼翼地拒絕了使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台灣島。
解放台灣的准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了起來。蘇聯專家也加緊協助中國軍隊進行裝備和技術的改進工作,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和海軍也迅速地發展起來了。
毛澤東點將,粟裕主持攻台作戰
1950年夏天,海南、舟山群島解放,割斷了台、澎的手足,人民解放軍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台灣島。解放台灣,除了需要空軍、海軍配合和爭取國民黨軍及島內人民的內應之外,主要依靠陸軍,派誰去完成呢?毛澤東點將粟裕。毫無疑問,擔負解放東南地區任務,並作為防止美國武裝干涉的主要戰略力量的第三野戰軍,在攻台作戰上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粟裕自然成了指揮解放台灣戰役的最佳人選。
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台灣的准備。華東野戰軍在追殲殘敵、分兵剿匪的同時,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4個軍進行攻台的訓練,同時擔任上海地區警備任務。1949年6月1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的電報,第一次明確提出攻台作戰問題。這也是粟裕受命主持攻台作戰准備工作的開端。
6月21日,毛澤東再電粟裕等人,指出:不佔領台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台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准備,冬季佔領台灣。
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軍,掩護渡海,「准備在明年夏季奪取台灣」。
在受命後的整整一年間,粟裕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准備攻台作戰和解放沿海島嶼,剪除台灣外翼上。為更好地完成攻台作戰,粟裕經過反復考慮,於1950年6月建議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或派大員指揮這一作戰。
6月上旬,粟裕赴京參加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粟裕匯報了解放台灣的各項准備工作並請求由中央軍委直接組織台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再次提出,由於台灣戰役將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局勢影響較大,請求中央派劉伯承或林彪主持台灣戰役,他本人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
鑒於粟裕在解放戰爭中顯示出高超的指揮才能,毛澤東仍決定由粟裕負責指揮攻台作戰。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攻台兵力中的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負責建設和准備,陸軍主要由第三野戰軍負責准備。
粟裕密切注視著敵我雙方戰略態勢的變化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著重研究現代戰爭中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和戰前准備措施。
隨著東南各省的基本解放和對渡海作戰艱巨性認識的不斷加深,粟裕不斷修正了攻台作戰兵力投入方案。是年秋,根據毛澤東「以有力一部取台灣」的指示,第三野戰軍制定了以8個軍攻台的作戰計劃,其中,以第9兵團4個軍為攻台第一梯隊,以另4個軍為第二梯隊。
同年底,金門、登步島戰斗失利後,對兵力部署作了較大調整,決定增加參戰兵力,三野除擔任剿匪和地方警備任務外,主力12個軍約五十萬人全部參加攻台訓練。第一梯隊在原第9兵團4個軍的基礎上再增加24軍。毛澤東批准了這一計劃。
1950年初,為了更細致地籌劃台灣戰役的具體事宜,1950年3月,粟裕與新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會商關於攻台作戰的意見。在對東南沿海國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及渡海作戰可能遇到的問題重新進行估算、分析後,設想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台,分兩次運送。這與國民黨的總兵力大體相當,雖不佔絕對優勢,但由於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國民黨軍,因此,只要登陸成功,勝利是有把握的。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方案。
人民解放軍參戰人數雖然可達50萬人,但戰斗部隊不過30萬人,與國民黨陸軍人數相比並不佔明顯優勢,特別是此時蔣介石正在台灣加緊補充和組建新的部隊。為改變這一狀況,5月28日,粟裕在給當時正在北京的張震的電報中,首次提出歡迎四野3—4個軍參戰的設想。6月23日,他進一步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為了使攻台作戰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這樣,攻台作戰參戰兵力可達到16個軍以上。
大兵團渡海攻台作戰,僅靠海軍運輸船隻是遠遠不夠的,陸軍還要依靠自身解決部隊渡海船隻問題,解決「過得去」的問題。1950年1月,粟裕在一次報告中計算,攻台作戰以50萬人計,所有人員及車馬、武器、糧彈等一切准備,重約13.54萬噸,以每人0.6平方米計,約需船隻載重量76萬噸,需噸位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突擊隊)計,另需登陸艇2000隻。這樣大量的船隻在短期內是難以解決的。
朝鮮戰爭的爆發延遲了解放台灣
正當粟裕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積極准備攻台作戰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一直視台灣為其保護地,於半年前懾於中國人民革命的威力宣布放棄台灣的美國,立即又借機出兵台灣,並把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擴大到了中朝邊境。兩天之後,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面出現了。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7日悍然宣布台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台灣的進攻,確保台灣及台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
毛澤東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中央認識到,目前自己沒有與美國現代化海空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添了麻煩,只好把「打台灣的時間往後推延」。考慮到在經濟建設中舉足輕重的東北的安全和整個國家的安全,毛澤東果斷決策,暫停台灣戰役計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三年後,朝鮮戰爭結束,但時過境遷,武裝解放台灣的某些條件已不復存在。隨後,出現了某些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因素,中共中央、毛澤東適時地提出了和平解放台灣的方針,因而,當年所籌劃的台灣戰役方案便只能束之高閣了。
C. 台灣為什麼不回歸中國
這有很多因復素,首先台灣是資制本主義,中國大陸是社會主義,社會性質不相同。再者,台灣有自己的黨派,好像有4個黨。這些黨派都是執政的,如果回歸大陸後,這些黨派如何安置呢?中國的原則是擁護共產黨的領導,(這大家都知道,小時候入少先隊員宣誓的第1句話就是這個。)也只允許這一支黨派,這就意味著台灣的黨派倒閉,他們肯定不願意這樣。所以收復台灣不像香港,澳門那樣簡單。是對我們國家的考驗
D. 解放戰爭的時候,為什麼不把台灣一同解放!
老大,不是沒有解放,而是沒打過去,金門戰役解放軍全軍覆沒,再加之當時的海軍裝備落後,金門戰役的很多船隻甚至都是民船,想想連離廈門如此之近的金門都不能攻克,登陸台灣又談何容易,再加之後來有美國的介入威脅,解放軍便也只是不斷的炮轟金門了。
假如當初沒有發生朝鮮戰爭,中國在建國初期能收復台灣么?有文章認為
中國因為朝鮮戰爭錯過了收復台灣的歷史機會。我不是很贊同此觀點
我個人覺得建國初期仍不具備這樣的環境。主要基於以下一些考慮。首先
我們自己的海軍和空軍在當時還不夠強大到足以完成大規模的渡海攻島作戰。
從金門戰役的失利,可以看出當時我們在完成收復台灣上所欠缺的軍事准備。
渡海作戰不同陸地作戰,第一批隊伍登陸後,後續的隊伍與補給要能夠保持連
續的及時的跟進,才能夠保證作戰的成功。同時,必須能夠保證海峽領域的制空權與制海權。金門戰役,我們使用的是木帆船,很難完成連續的部隊與物資補充。而對方卻可以增兵萬餘人。後期福建沿海的船隻被空襲炸毀,也說明我們很難取得完全的空中優勢,甚至沒法擁有制空權。同時,我軍擅長的是陸地
作戰,並沒有大規模渡海作戰的經驗,相關的設備&技術以及准備。當時的國際形式,二戰剛剛結束,美軍在太平洋的海軍力量應該很強大,他們當時是支
持國民黨政府的。以當時的國際形勢,如果我軍發動大規模渡海攻島作戰,美海軍插手的可能性也很大。
所以我覺得即便沒有朝鮮戰爭,解放初期,恐怕也很難收復台灣。對於當
時的歷史情況和軍事情況不是很了解,希望了解的人指摘。
E. 鄭和為什麼不收台灣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台灣沒有被侵佔。
台灣在1624年被荷蘭侵佔,鄭和下西洋的時間:1405--1433年。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荷蘭還沒有侵佔台灣,直到兩百多年後才侵佔台灣的,所以鄭和不用收復台灣。
F. 很多人都說中國抗美援朝耽誤了解放台灣,為什麼這么說
因為朝鮮戰爭讓美國把戰略重點放到了亞太。特別是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讓原本山窮水盡的蔣介石看到了希望。
G. 解放戰爭為什麼不解放台灣
當時國民黨殘余勢力逃往台灣,台灣人民受剝削更加嚴重,經濟崩潰,人心惶惶內。是朝鮮戰爭救了容盤踞台灣的匪徒,美國為了與中國對抗,將第七艦隊派往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況且中國正在進行朝鮮戰爭,沒有精力在台灣與美國對抗,國民黨殘余勢力得以苟延殘喘。
這以後,美軍一直駐扎台灣,解放台灣意味著與美國正面沖突,這對進行國內建設的中國來說得不償失。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