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中國古代軍事的全勝攻略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事的全勝攻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1 15:59:10

⑴ 中國古代軍事陣型圖,看完就知道古人怎麼打仗了

這種東西現代遺抄存的很少見。襲中國文人歷來輕視軍事實踐,喜歡整些玄而又玄的東西。即便遺存下來的,很多也是五行八卦之類巫術類的東西,而不是實踐中的陣型圖。

但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模式都是差不多的,戰爭和戰斗的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在生與死的考驗中,世界不同國家的實踐經驗都是相似的。
你可以參閱古代羅馬軍事家的兵法著作,裡面詳細描述了羅馬軍團的戰斗隊形,陣列變換方式,士兵訓練方式,裝備水平等。羅馬軍團戰無不勝,其陣型模式自有其科學性。
中國古代作戰,裝備條件不同,訓練模式不同,對手不同,毫無疑問作戰方式會有差異,但可以類比。

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復事思想的制特點如下: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⑶ 中國古代軍事最厲害的是誰

中國人不僅在以前厲害,比如元朝忽必烈直接打到外蒙古!現在的李連傑、成龍打響好萊塢;中國的解放軍東風導彈另世界為之膽寒,進來棒子與米狗搞的“薩德”正是畏懼我們殺手鐧的最好詮釋!

那麼既然說中國古代最厲害的將軍是誰?這里猛地肯定會想起來歷史上有名的幾個,比如:西楚霸王項羽,那可是有名的霸王巨鼎;三國中的:常山趙子龍所以,既然每個時期都有不同過的厲害將軍人物,我們這里就列舉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分享交流,歡迎互動補充,謝謝!

第一名:項羽(西楚霸王)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⑷ 關於中國古代軍事

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制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制。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時,明軍首創火銃與冷兵器依次攻擊敵船的水攻戰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10%裝備火銃。明永樂八(1410)征交趾時,明成祖還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已成為軍隊的一個兵種。

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練的水軍營、步營、騎營、車營、輜重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佔編制總數的50%

左右。其創建的車騎營中的戰車部隊,簡直就是類似於現在裝甲戰車部隊: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朗機炮256門,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桿、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臨戰之時火槍輪番射擊可以終日不停;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裝備有60門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獲太少),以至於可以說是虧本買賣,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軍和倭軍在朝鮮所進行的戰役中,明軍的火器質量和使用水平就高於倭軍。當時倭軍和朝鮮軍都甲胄齊全,十分精良,而明軍卻有不少連盔甲都沒有就上戰場了。朝鮮軍隊開始很吃驚,以為是明軍神勇,其實是明軍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時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贅。

明朝前期正規軍的裝編表: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騎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桿(步兵火銃);

合用葯9000斤;

重八錢鉛子90萬個;

大連珠炮200 桿(多管火銃);

合用葯675 斤;

手把口400 桿(炮兵防身用手銃);

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明朝後期車營編制的詳細資料(孫承宗和戚繼光)

關於車營的編制:戰車子營按照營-沖-衡-乘-車分5級編制。

每營4沖-每沖2衡-每衡4乘-每乘4車(偏廂車),

合計戰車128輛,配屬給步兵子營使用。

步兵子營和騎兵子營則仿造戰車子營編制。

步兵子營每100人為1乘-400人為1衡-800人為1沖-4沖3200人為1步兵子營。

騎兵子營以50騎為1乘-200騎為1衡-400騎為1沖-4沖1600騎兵為1騎兵子營;

另配一個2沖的騎兵權勇隊(預備隊),一共有2400名騎兵。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0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

之後成化、嘉靖、隆慶年間均造過偏廂車,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廂,每輛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作改進——每2輛中設拒馬槍1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布帳圍之,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2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桿,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桿,每車用卒25名。孫承宗車營所用偏廂車大致與之相同。

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標准車營):

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

騎兵2400人;

輜重車夫512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

共計官兵6627人。

裝備火器:槍1984枝,

其中鳥銃256枝;

3眼槍1728枝;

大小佛朗機共256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

輜重車256輛。

根據以上可以看出,明軍裝備的鳥銃並不多,主要以連發近戰的

3眼槍為主。這是因為明軍大量裝備遠射程的火炮(數量快趕上現代裝甲師啦!),所以所以對單兵火器的射程並沒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夠兇猛就行,明軍才會創造出三才陣等適合火器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陣形。

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和步營資料,可能是寫在兵書里,將要計劃實施的,現在僅供參考:

車營:戰斗兵2048人;

軍官、雜役、工匠、車夫等1061人;

全營官兵共3109人。

裝備:佛朗機256挺(佛朗機手768人);

鳥銃512枝(鳥銃手512人);

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戰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步營:戰斗兵2160人;

軍官、雜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營官兵共2699人。

裝備:鳥銃1080枝(鳥銃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戰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只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黨耙手,裝備火箭共6480支。

⑸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戰爭觀是什麼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1、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2、戰爭准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1、重站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2、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3、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局進行計劃和籌劃,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
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里講道:「兵者,詭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謀攻篇》中指出:「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其主要表現在:「致人而不制於人」,奪取主動權。強調的就是要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靈活且有針對性的採取制勝方法。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他說:「凡戰者,以正合(合力攻擊),以奇勝(奇兵制勝)」。奇正是我國古代一對重要的軍事矛盾,歷代兵家多有闡述和運用。奇正的含義廣泛,一般說來,常法為正,變法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備、鉗制的為正兵,機動突擊的為奇兵;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明攻的為正兵,迂迴、側擊、偷襲的為奇兵;在作戰方法上,按一般原則作戰的為正兵,採取特殊戰法的為奇兵。奇正充分體現了用兵的機動靈活性,出奇制勝的高妙之處,在於攻擊敵人無備與虛弱之處。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1、重將思想。《投筆膚談·軍勢第七》指出:「三軍之勢,莫重於將」。並且認為,「大將,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們現代所說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2、選將思想。在古代,選將標准有五,《孫子兵法·計篇》中明確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3、用將思想。古人認為,將帥使用的原則,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⑹ 中國古代軍事之最都有什麼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是《孫子兵法》,為春秋末期孫武所著。

中國部頭專最大的兵書是明屬朝人茅元儀撰輯的《武備志》,共有240卷。

歷史上第一部研究軍制的專著是宋朝陳傅良撰輯的《歷代軍制》。

第一部兵書目錄是漢武帝時楊仆編寫的《兵錄》。

我國最早的軍事條令是《司馬傳·嚴位篇》,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的齊威王時代,即公元前378~前343年。

我國最早的專門性軍事著作是《令典》和《軍志》,大約成書於公元前8世紀。

我國最早的軍事史巨著是《左傳》,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世紀。

我國最早的火葯武器是唐代開始出現的火葯火箭和火葯火炮。

我國最古老的戰船,早在西漢時期,已能製造不同的戰船。

最早刊登軍事消息的報紙是《申報》,清朝光緒11年,法國艦隊侵入我國的寧波,上海《申報》創辦人英商美查派人前往觀戰,並繪圖,附以說明,登在申報上。

最早的軍官學校出現於漢代,當時稱「武學」。正式的「武學」開辦於神宗熙寧5年(1072年),學制為3年。

最早的海軍學校是1866年福建總督左宗棠在福建馬尾創辦的船政學堂。

⑺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戰爭觀: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指導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用將之道: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全勝戰略: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7)中國古代軍事的全勝攻略是什麼擴展閱讀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⑻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戰備的基本原則有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戰備的基本原則有:

一、重戰思想。戰爭是關繫到內國家民眾生死存亡容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二、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

三、備戰思想。未雨綢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

四、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1、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2、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

3、「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里講道:「兵者,詭道也」。

(8)中國古代軍事的全勝攻略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戰備的全勝戰略: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篇》中指出:「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⑼ 中國古代戰備論中戰備的基本原則

古代兵家提出的關於戰備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

一是超前性原則。應著眼於戰爭的發展趨勢和未來戰爭的需要提前進行戰備。

二是超蓋性原則。戰備規模要適當超出覆蓋范圍,以備不時之需。

三是相稱性原則。戰備的准備應與戰爭的方法和規模以及利益成比例,禁止過分戰備或戰備不足。

四是求己性原則。即要取得戰爭勝利,不能靠別人,只能依靠自己加強戰備。

五是隱蔽性原則。戰備要隱蔽,不易被發現。

六是平戰結合原則。把戰爭行動同平時的生產活動相結合,軍隊一邊生產,一邊保衛邊界安全,既是戰斗隊、又是生產隊,「耕戰並宣」,平戰結合。

七是整體性原則。強調戰備必須從各個方面同時進行,全面地進行備戰。

(9)中國古代軍事的全勝攻略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基本內容

一、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戰爭觀

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⒈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⒉戰爭准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指導原則

⒈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⒉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⒊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局進行計劃和籌劃,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

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里講道:「兵者,詭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指導思想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四、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全勝戰略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篇》中指出:「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五、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作戰思想

其主要表現在:「致人而不制於人」,奪取主動權。強調的就是要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靈活且有針對性的採取制勝方法。

六、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強調奇正

他說:「凡戰者,以正合(合力攻擊),以奇勝(奇兵制勝)」。

奇正是中國古代一對重要的軍事矛盾,歷代兵家多有闡述和運用。

奇正的含義廣泛,一般說來,常法為正,變法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備、鉗制的為正兵,機動突擊的為奇兵;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明攻的為正兵,迂迴、側擊、偷襲的為奇兵;在作戰方法上,按一般原則作戰的為正兵,採取特殊戰法的為奇兵。

奇正充分體現了用兵的機動靈活性,出奇制勝的高妙之處,在於攻擊敵人無備與虛弱之處。

七、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用將之道

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⒈重將思想。《投筆膚談·軍勢第七》指出:「三軍之勢,莫重於將」。並且認為,「大將,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們現代所說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⒉選將思想。在古代,選將標准有五,《孫子兵法·計篇》中明確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⒊用將思想。古人認為,將帥使用的原則,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網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⑽ 中國古代軍事的攻守

第一階段: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時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2,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兵器以木器,石器為主,作戰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只是到了商代以後才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了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產生了一些萌芽的軍事思想。
3,軍事思想:一是把軍事視為對內統治的特殊手段。由於當時所受外部侵略少,軍隊主要承擔了治理諸侯和鎮壓奴隸反抗的任務。二是以「禮」和「刑」為治軍的基礎。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為主的戰爭觀。戰例有春秋戰國宋楚兩國的泓水交戰。
代表作:《軍政》,《軍志》

第二階段:趨向成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2戰爭特點:這一時期,戰爭的變化和發展比較明顯,一是從戰爭形態來看,爭霸戰爭,兼並戰爭非常激烈,頻繁,大約有600多次,用兵數量也逐漸增多了,由幾千人發展到幾十萬人;戰爭的時間也長了,以前的戰爭,一戰就解決問題,到後來有打幾個月的甚至經年不息。二是從軍事技術來看,鐵兵器的製造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軍事築城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國家築了方城,長城;攻守的器械也開始增多,如雲梯的使用。
3,軍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爭觀,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國所接受;二是總接出了一些戰爭的指導原則,如「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等;三是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同時或交互進行。如晉,楚城濮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一思想。
這一時期產生了一些有名的軍事專著。被封建社會一直視為兵學經典的〈武學七書〉中,就有5部產生在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軍事理論的奠基作〈孫子〉
代表作:〈孫子〉 〈吳子〉 〈孫臏兵法〉,〈司馬法〉 〈尉繚子〉,〈六韜〉等

第三階段:豐富發展時期(秦至五代時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3世紀---公元10世紀中葉,我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諸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升階段。
2,戰爭特點:秦朝統一天下後,進入了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爭力量的主角,出現了新的軍種---舟師水軍。
3,軍事思想:一是戰略思想趨向完善,成熟,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當時的決策楷模。二是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特點是通過戰例來說明問題。如〈李衛公問對〉

第四階段:體系完善時期(宋至清前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國經歷了宋元明清(前期),這是封建社會會的後期,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的重要時期。
2。戰爭特點:火器逐漸普遍使用,戰爭進入了冷熱兵器時代
3,軍事思想:一是武學開始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並確立了兵書的正統地位;二是兵書數量繁多,門類齊全,共1815種,占古代兵書總數的3/4以上;三是兵書概括性強,自成體系,宋仁宗將〈武經七書〉列為武學必讀之書。使散亂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體系,自成一家。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軍事的全勝攻略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