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怎麼看待軍事戰爭的行為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事務中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新中國建立後的幾十年裡,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贊同和支持。但是,有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蠶食中國領土;有的派遣軍隊侵犯中國的領空、領海和邊境地區。為此,中國政府在一再克制忍讓之後,不得不作出自衛還擊的決策。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有利、有理、有節」的原則,奉命對入侵者予以堅決還擊,保衛了中國的神聖領土、領海和領空的主權,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中國駐外維和部隊
人民解放軍還肩負著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神聖使命,我們主張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這項任務的完成,必須以擁有能夠武力解決這個問題的軍隊作後盾。如果台灣當局的某種政治勢力,企圖借用國外勢力分裂祖國、製造台灣獨立,人民解放軍將使用非和平的方式統一祖國。
② 對軍事戰爭的看法和認識
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這是由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決定的。正義戰爭包括:奴隸農民起義、農民革命戰爭、階級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自衛戰爭等等。正義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與此相反,非正義戰爭包括:爭霸戰爭、反革命戰爭、殖民戰爭、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戰爭等等,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反動階級的政治服務的,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災難的戰爭。如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從摼乓話藬到日本投降,在長達 14年的時間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今後的戰爭,將以局部戰爭為主,但世界戰爭的危險並沒有消除。戰爭樣式仍將以常規戰爭為主,但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戰爭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向高技術化方向發展。隨著高技術兵器不斷出現,將會出現新的軍兵種,可能出現由「天軍」進行的「天戰」和由「深海作戰部隊」進行的深海或海底作戰;「機器人裝備部隊」,智能機器人將參戰;電子戰、信息戰將大顯身手;可見光對抗、紅外對抗進行激烈的角逐。這種發展趨勢,將會改變傳統的戰爭樣式與作戰方法;戰爭的突然性、破壞性、殘酷性、殺傷力和戰爭消耗都將空前增大;戰爭對綜合國力的依賴增大,戰爭保障的任務更艱巨;作戰指揮、作戰協同、通信保障將更加復雜、艱巨。上述這一切,強烈地要求創造新的戰爭理論、戰略戰術。高技術戰爭,對人的軍事、政治、文化素質和科學知識、指揮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曉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智勇雙全的人,將是駕馭高技術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世界戰爭有被制止的可能性,但危險並沒有消除。只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發展和平力量和制約戰爭的力量,就能夠推遲或制止新的世界戰爭。戰爭是必然要消亡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徹底清除戰爭的根源,使戰爭消亡,使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天堂。
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與和平相對應的社會狀態或世界、區域局勢。用來解決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政治集團之間以及不同階級和宗教派別之間矛盾的最高斗爭形式。特殊的政治表現形式。
中國古籍稱戰爭為爭、戰、征、伐、兵等。戰國時期的兵書《吳子》中已有「戰爭」一詞。歷史上對戰爭及其產生根源有各種不同觀點。自然主義戰爭學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物本性,並認為戰爭是自然的和永恆的現象。宗教戰爭論者則認為戰爭是上帝對人的懲罰,並用超自然力量解釋戰爭起因。種族主義者則認為,戰爭的起因是優劣民族之間差別。近現代地緣主義政治學者則認為戰爭是基於地理環境,即為爭奪一定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引起的。馬爾薩斯主義者則認為,人口過剩和飢餓是戰爭的真正原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戰爭既非從來就有,也不是永恆的,戰爭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私有制產生以後,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形成,出現壓迫和被壓迫時才出現的。歷史上有各種類型的戰爭,包括侵略戰爭和自衛戰爭;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有傳統戰爭和現代戰爭;局部戰爭和世界戰爭等多種類型。
戰爭的根源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狀態的描述也有多種方式,現代國家主要從法律角度對戰爭進行描述。認為戰爭是交戰國之間的一種特殊法律關系。這種戰爭狀態通常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並伴隨著一系列的法律後果。戰爭狀態是法律狀態,它往往是交戰雙方或一方宣戰,但彼此之間並不一定有實際的戰爭沖突。通常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宣布戰爭狀態 。交戰國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它們之間就由和平關系轉變為戰爭關系,戰爭法也同時開始適用。對戰爭的描述除從法律角度外,還可以從軍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進行論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隨後美國宣布對日戰爭
當今人類正處於新的技術革命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全球社會交往的不斷加深和擴大,對戰爭的發生、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作用。不僅使戰爭由傳統的冷兵器戰爭過渡到熱兵器戰爭 , 也使戰爭的影響范圍由局部擴展到全球。與此相對應,制止戰爭的和平力量和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發展,戰爭也由純軍事性向政治性、經濟性、技術性發
③ 最近各個國家發生的太多事,我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奏,對此,元芳您怎麼看(軍事)
目前來看不會發生,世界大戰的前提是兩個足以影響世界的大國開戰才有可能發生世界大戰。就最近國際上的局勢而言主要有俄羅斯跟烏克蘭,中國與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伊拉克內戰,泰國政變等。然後一個一個來分析。
首先,俄羅斯跟烏克蘭的爭端,烏克蘭經過國內反政府示威推翻政府後親歐派占上風,而俄羅斯的艦隊在克里米亞,如果烏克蘭倒向歐盟那麼俄羅斯在戰略上處於極端被動,故此克里姆林宮迅速行動拿下克里米亞而美國不出兵干涉僅僅是經濟制裁,就表明了這次事件不會變成世界大戰,當然如果俄羅斯進一步吞並烏克蘭東部那極有可能演變成世界大戰,當然我覺得克里姆林宮不會做出如此sb的決策。
然後就是中國在南海的島嶼爭端,個人認為直接跟菲,越開戰迅速打垮菲越美國最多也就制裁一下不會跟中國開戰,原因是中國戰力雖然不如俄但是美國跟中國開戰就算中國戰敗也會極大的削弱美國海軍的實力,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已經很高了根本無力再撥付大筆的軍費,如果美軍被削弱美國的影響力將極大的降低,超級大國的地位極有可能不保。所以得不償失,這個也不可能。至於跟日本的釣島爭端因為日本的憲法限制以及美國的制約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開戰。
然後泰國政變和伊拉克內戰,這兩個國家的影響僅僅是地區性,不可能引發世界大戰。
④ 印度人怎麼看中印戰爭:很多人至今想不通
原文
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印度軍方對青少年展開軍事訓練。
印度尼赫魯大學的狄博傑教授來自中印邊境附近的喜馬偕爾邦。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家鄉流傳過關於中印戰爭的歌,他只記得一句歌詞———「讓我們拿起槍,打向中國」,但他唱起來卻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轉,不知道歌詞的還覺得挺好聽。也許,這種感覺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對1962年那場中印邊境戰爭復雜的、謎一樣的態度。
1962,在媒體上熱,在書店中冷
在印度媒體上,只要提到中印邊境問題,或者中印軍事抗衡,通常會提到1962年那場戰爭。
如7月12日的《印度時報》發表題為「印度擔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爾聯手」的文章,文章稱:「印度非常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在被兩國聯合佔領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結成戰略聯盟,一旦結盟的話,那麼就有軍事實質意義。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侵佔了3.8萬平方公里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報業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題為「印度稱:中巴"邊境協議"是非法的」,文章稱,提及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立即就想到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的所謂「邊境協議」。印度外務秘書普雷尼特·卡奧爾說:「印度政府的立場是,所謂的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協議"是非法和無效的,在邊境問題的談判中,我們反復向中國方面重申這點。」還有的印度媒體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立即就想到「中國軍事威脅」。如《印度快報》7月15日以「印度應該做好應對中國的准備」為題報道說,印度腦子里應該裝著250萬解放軍正在迅速現代化的念頭。說到1962年戰爭,就要好好想想現在北京擁有的大量武器庫,比如說洲際導彈,75艘大型戰艦和62艘潛艇,其中10艘是核潛艇……
與印度媒體經常「溫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書很「稀少」。《環球時報》記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書店。發現只有一家賣法律和相關書籍較多的書店有兩本關於中印戰爭的書,其中一本是英國人尼維爾的《印度的對華戰爭》,另一本是《中國、西藏、印度———1962年戰爭和戰略軍隊的未來》,書皮上還印了作者手寫的中文名字「國多馬」。翻看一下這本書的前言,得知這是一位軍官受軍隊委託研究這場戰爭後寫成的,作者試圖不從「對與錯」的角度去看這場戰爭,而是理解雙方的立場,如他試圖從在印度的中國人群體了解中國對戰爭的看法。作者個人認為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另一家書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關系的書。第三家最大的書店在國際關系和國防部分擺出來的幾本關於中國的書,都是如何在中國做生意的。本報記者問店主是否有1962年戰爭的書,他皺了皺眉,看了記者一眼,搖了搖頭。
印軍在撤退途中遭到中國軍隊伏擊
對於印度是否有紀念那場戰爭的轟動性的影視作品,幾個印度朋友都對記者說沒印象。《環球時報》記者則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場找到了一部名為《真相》的電影。據說只有這部電影能算得上與中印戰爭有關的經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戰爭拉達克地區的戰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別強調,中國人在戰爭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兩國是兄弟)」,給印度人上夠了迷魂湯,然後突然襲擊,才在戰爭中佔了便宜。此外,片子數次借士兵之口宣稱「一個印度士兵就消滅了20個以上的中國士兵」,看了感覺有些滑稽。對於戰爭的失敗,電影中給出的原因是:上層出於政治考慮,要求部隊不要戀戰、撤出戰斗。
教科書中很少提到中印戰爭
《環球時報》記者曾聽中國留學生說起,與同宿舍的印度同學討論1962年戰爭和邊界問題時分歧明顯。於是記者找德里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請他們問問身邊同學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一個名叫布諾的印度學生聽到問題後反問:「除了1962年,為什麼中印之間數千年都沒有發生過戰爭?」他認為這場戰爭是雙方對形勢估計錯誤,現在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的東西很多。一名正在備考MBA的男生庫馬爾說:「我對這個了解不多,我聽說中國佔了印度大片土地導致了這場戰爭。」而一名爺爺參加過1962年戰爭的高二女孩安卡爾說,她知道這場戰爭印度輸了,中國因為裝備好贏了,但也希望兩國未來關系改善。記者想請她爺爺談談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但女孩此後就再也沒有聯系過記者。
在《環球時報》記者問過的10名學生中有5人表示不知情,也有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女生說印度贏了戰爭。另外知道的5個人中,有2到3人認為這場戰爭涉及麥克馬洪線,也與達賴喇嘛有關,而這些認識都來自於中學課本。一名剛剛考取了一所私立大學的女孩告訴記者,歷史書中沒有提到過中印戰爭,但她上的政府學校高三的《政治》課本中專門有一章關於印度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對此有所提及。
在新德里,本報記者也問過一名計程車司機,對方說:「那場戰爭已經過去很久了,不要提了,我想說現在,中國印度是兩個大國,我們之間有很堅實的友好關系。」記者也問了一位30多歲的瑜伽老師,他說:「那是歷史,過去很久了,我們要面向未來」。他認為反倒是毒牛奶事件和中國玩具質量問題對中國形象影響更大,因為這涉及人們關心的健康問題。
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印度軍方對平民百姓進行軍訓。
精英們的戰爭記憶各不相同
在印度,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往往受到精英階層的主導。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時,時年36歲的印度人民院議員瓦傑帕伊帶頭前往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呼喊反華口號,要求尼赫魯政府增兵把中國人「趕回去」。
2004年8月,昔日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已步入耄耋之年,當時,78歲的瓦傑帕伊在卸任總理3個月後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將原本掛在印度精英嘴邊的那場「中印邊境戰爭」稱為「中印邊境糾紛」。這一細微的差別清楚地折射出印度精英階層對華態度的轉變。
此外,印度的一名陸軍上校是《環球時報》記者的老朋友。他主張中印兩軍加強交流,但對那場戰爭仍記憶猶新。他的個人看法是,此役的爆發的確是印度理虧在先,畢竟當時印度軍隊都已經沖昏了頭腦,居然把前進哨所建在了「麥克馬洪線」以北,中國軍隊發動反擊當然占理。但他也認為,「我們是在不停地、主動地挑釁中國,但動作都不大,可你們最後卻給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擊,把我們打蒙了」,「西藏海拔那麼高,運輸條件那麼差,你們卻能調動這么強的力量,說明你們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備給我們一個教訓了,這點讓許多印度人想不通!」
為了進一步探究印度精英的態度,《環球時報》記者致電印度最大的私人通訊社亞洲新聞社一位副總編輯斯瓦米先生,他本人在1962年前出生。記者問他是否覺得1962年戰爭仍然重要,他回答「這是肯定的,雖然印度和中國之間此後沒有戰爭,邊境地區也維持和平,兩國關系極大地改善,但是兩國邊界尚未劃定這是事實。雖然大家都希望兩國不存在這個問題,但那並不是事實。印度媒體對這個問題的報道反映了各方的不向意見。」他個人印象里印度方面最近講述1962年戰爭的影片和書都不多,報道也不多,但他解釋說,「一個問題可以很重要,但並不一定是人們日常關心的問題。」
給記者唱那首戰爭歌曲的狄博傑教授說,他小時候知道這場戰爭是因為突然有很多西藏人來到他的家鄉,解釋原因的時候會提到戰爭。小孩子當時覺得藏人的服飾很可,但是流亡藏人也幫助修公路,對當地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地民眾也對他們表示同情。他感覺至今在流亡藏人多的地方,比如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地區和南部的卡納塔克邦,人們對那場戰爭的記憶相對其他地方可能會深刻一些,但即使是該邦發行的報紙特別提到戰爭的也不多了。
中印戰爭期間的印度錫克士兵
印度戰略問題青年學者佐拉華-辛格則認為,1962年中印戰爭主要責任在中國,結果是印度輸了,中國占據了當時屬於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對於最近印度往邊境增兵,他認為中國不應將此視為威脅,因為邊境地區中國的軍事優勢遠大於印度。對於印度一些軍官強硬的言論,他認為反映了軍隊「卧薪嘗膽」希望「雪恥」的心理,因為中印戰爭是印度獨立後唯一一場輸掉的戰爭。此外他解釋說,獨立後印度版圖因為巴基斯坦分出去而縮小了,但中國獨立後的版圖則增大了,印方當時的心理是為何領土增多的中國還要和印度爭奪土地。
他認為,從地緣戰略上看,中印兩個相鄰的大國很難成為朋友,但再次發生戰爭的幾率幾乎為零,兩國都希望有穩定的國際環境發展經濟,因此兩國關系是在兩個極端中間,可能不時有所偏向。他認為由於印度的政治體制,聯邦政府沒有那麼大的控制力,因此中印之間很難像中日或中美之間那樣,擱置爭議,發展經濟,要先解決互信問題。但佐拉華表示,戰爭和缺乏互信都是國家和政府間的問題,兩國人民之間是很友好的,目前在中國有上萬印度人。
當然,印度也有刻骨銘心地記著幾十年前的那場戰爭、始終想著報仇雪恨的人。如印度前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成員、現政府智囊團成員巴拉特·卡納德在其名為《印度核政策》的新書中大肆渲染稱,中印未來可能爆發核戰爭,印度已在中印邊境附近的山區開鑿兩處隧道,用以部署印度國產「烈火」中程彈道導彈,防備中國。卡納德認為,由於印度和中國存在利益矛盾,無法排除發生核沖突的可能性。他建議印度軍事智囊團把戰略重點從巴基斯坦轉向中國。聲稱印度需要發展戰略核打擊力量,包括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
印度前國防部長——「阿魯納恰爾邦」現任首席部長辛格更是典型的「1962年戰爭不忘者」,他在解釋增兵邊境的理由時說,印度國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懾巴基斯坦」上,「現在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不能忽視中國的軍事力量……在中印邊境部署更多部隊是必要的。」
印度對那場戰爭的記憶是多元化的
縱觀印度人對1962年中印戰爭的看法就會發現,一些普通百姓由於政府宣傳,還是認為中國當年「侵略」了印度,但畢竟年月已久,並在藏南建立了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所以並不是很在意。倒是很多印度人對經貿交流更感興趣,尤其印度商界和青少年。印度知識分子的總體看法比較平和,認為兩國領土爭端根源在於殖民者的遺留問題,兩國在處理方法上也各有不妥,有不少人指責尼赫魯總理冒進挑釁,錯過與周恩來總理締結邊界協議的良好時機。也有一些印度戰略家仍在指責中國有領土野心,應對戰爭負責。這部分人不多,但非常活躍,在媒體中的影響力較大,時常製造出干擾兩國關系的噪音。
⑤ 如何正確的看待軍事戰爭
軍事戰爭既有保衛和來平反對侵略的正自義戰爭,也有進行武力佔領踐踏正義的侵略戰爭,但不論什麼戰爭,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我們都應當避免發生。我們既要反對侵略戰爭,呼喚世界和平,盡一切努力避免各種形式的戰爭,但也要積極參與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
⑥ 如何理解戰爭的軍事目的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八路軍的游擊戰就是一個典型,保存掩護主力,利用小股部隊分散敵人注意,最終可達到保存實力的目的把敵人殲滅。
⑦ 求如何從阿富汗戰爭看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具體些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爭的演進引發了新的軍事革命,而軍事革命又將對 戰爭、科學技術發展產主積極的影響,隨著軍事革命的深化,這種影響將更 為深刻、更為全面。
第一,軍事革命對武器裝備的影響。新軍事革命,將促使武器裝備在以
下方面發生變化。 (1)作戰平台信息化、隱形化。飛機、艦艇、裝甲車輛等都將安裝大量的
電子信息設備,使每一個信息化作戰平台都成為 C 3I 系統的一個單元。它可
以直接接收衛星、指揮機關的信息,隨時了解周圍敵情、受領任務與確定己 方的位置;它具有多種通信功能,對上可直接與統帥部聯系,對下可以與各 作戰單元相溝通;它有多種探測設備,以探測一定范圍內的敵方目標,為火 力系統提供目標信息;它還具有計算機聯網能力,以及對抗敵方利用己方信 息的能力等。作戰平台的穩形化實際上是信息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具有不 讓對方利用雷達、紅外等手段獲得己方的位置信息的能力。
(2)彈葯信息化、精確化。這里說的彈葯主要是指制導炸彈、制導炮彈、
制導子母彈、巡航導彈、未制導導彈、反幅射導彈等,未來軍隊將普遍使用。 它可以在敵方火力控制的范圍外發射,命中目標圓概率誤差趨近於零。這些 精確化彈葯都具有目標信息探測系統與自主修正飛行方向以及自主識別、攻 擊系統,是信息化了的彈葯。
(3)新概念武器進入實用階段。在新軍事革命影響和作用下,新概念武器
研製步伐將加快,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投入實戰使用。它包括太空作戰用的 激光粒子束武器、定向能武器,用於地面作戰的非致命武器等。這些武器一 旦用於實戰,就將使戰場上兵力兵器運用方式、作戰形式等發生重大變化。 (4)可能出現第三代核武器。這種核武器體積小,只相當於原來的
1/100,而當量卻增加了一倍。它的核沾染很小,所產生的激光束、電磁波、 微波輻射、沖擊波等都可集中在目標上。
(5)天基系統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太空衛星、空間站等天基系統,除擔 負偵察、導航、通信、氣象等保障任務外,還將把指揮、通信、火力打擊連 為一體。
第二,軍事革命對軍隊的影響。任何軍事革命都將對軍隊建設產生重大 影響。這場新軍事革命對軍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軍隊漸趨信息化、數字化。隨著信息技術、信息兵器的應用,軍隊信 息化程度將不斷提高。諸如:
——21 世紀的士兵在使用傳統裝備的同時,還隨身攜帶著體積小、重量 輕的綜合電子信息設備。該設備兼有個人無線電通信功能、GPS 類型的導航 定位功能、個人計算機及其網路功能、夜視功能、敵我識別功能、告警功能、 對某些信息化彈葯的發射指揮功能等,信息化士兵可以接收各種有關作戰的 信息,既可能接受高度集中的指揮,必要時甚至可能直接接收師長的命令, 還可按照上級的作戰曾圖和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高度自主地對敵作戰。
——地面偵察兵除運用各種輕便偵察器材外,其頭盔左側上方還裝有微 型電視攝像機,固定在右眼前有一個微型計算機屏幕,計算機鍵盤在武裝帶 有側,不需講話,不需移動位置,只需按下鍵盤,就可把偵察到的情況以圖 像形式向上級報告。
——數字化部隊的坦克,在進攻中發現目標需要炮火支援時,可以直接 把目標位置的信息傳遞給行進中的火炮;炮火立即摧毀目標,整個過程僅約
2 分鍾。
——全數字化和電子化的直升機,飛行員不使用傳統的駕駛桿,全靠計 算機控制。用機載感測器、雷達波偵察到目標後,通過數據調制調解器,將 目標坐標參數傳給與之聯網的戰斗單位,及時用火力摧毀目標。
——數字化部隊的地面車輛信息系統(IVIS),與坦克、裝甲車輛的引
導系統連在一起,裝甲車指揮員以此來進行指揮協同。當發現敵方目標時, IVIS 系統的激光測距機迅速測定距離,顯示在屏幕上,指揮員按動一下按 鈕,他所指揮的坦克就可看到有關敵坦克的數據透明圖,即可進行准確射擊。
——特遣部隊的指揮員坐在戰斗指揮車內的聯合監視和目標攻擊雷達的
計算機終端面前,通過顯示屏可觀察戰場情況,了解敵、友、我的態勢和行 動,而不必再使用透明地圖、地圖板、作戰參考資料手冊,也不必再使用作 戰文書等。
一些信息技術基礎雄厚的國家,目前正在加緊研製諸如數據兼容調制調
解器等信息裝置,以便裝備部隊。美軍正加緊研製配備數字化通信設備、敵 我識別裝置、第二代前視雷達和全球定位系統,著手建立數字化軍隊。美陸 軍計劃 1996 年建成 1 個數字化旅,1997 年建立成 1 個數字化師,1999 年建
成 1 個數字化軍,到 2010 年,陸軍部隊全部實現數字化。
(2)諸兵種合成部隊將逐步發展成為聯合部隊。信息技術的進一步運用, 使軍隊具備了很強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使陸、海、空、天一體 作戰成為可能。在海灣戰爭中的多國部隊聯合司令部,每天管理陸、海、空、 天各種軍事與作戰活動均有條不紊,僅空中作戰飛機飛行活動就達數千架 次,涉及 122 條空中加油航線、600 個限航區、312 個導彈交戰空域、78 條 空中攻擊走廊、92 個空中戰斗巡邏點、36 個訓練區和 6 個國家的民航線,總 航線長達 9.4 萬英里。與聯合司令部工作相一致的是,多國部隊建立了復雜 的互聯通信網,包括 118 個機動衛星地面站、12 個商用衛星終端、81 台交換 機、329 條話音線路和 30 條文電線路。每天可處理 70 萬次電話和 15.2 萬份 電報,使用 3 萬種無線電頻率。這表明,各兵種聯為一體已具備了條件。因 而,諸兵種合成體制必將向諸軍兵種聯合體制過渡。
(3)職業化技術部隊將逐漸取代大規模軍隊。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 得軍隊的質量因素比數量因素更為重要。一些未來學家認為,在不久的將來,
沒有必要再繼續保持龐大的軍隊,因為未來戰爭將不再靠數量取勝,而人數 少、職業化程度高的軍隊可能代替大規模軍隊。例如,前線指揮員可直接獲 得高層機關的情報與命令,中層指揮人員將失去存在的意義,這將使未來軍 隊的指揮體制因減少了層次而變得更加「扁平」。同時,由於軍隊作戰體系 的知識高度密集、技術性日益增強,要求指揮官和士兵都必須具有豐富的科 學知識,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如士兵必須除會掌握本專業幾乎所有基本軍事 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懂得並會使用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測距儀、計算機、 戰斗識別詢問指示器等。因而未來軍隊必定是由一支職業化程度很高、專業 素質很強的技術精兵組成。
第三,對作戰理論的影響。正如本世紀 30 年代前後軍事革命中出現機械 化、「閃擊戰」理論一樣,新軍事革命也必將促使若干新的作戰理論問世。 近一二十年來,由於精確制導武器、遠戰兵器以及先進的偵察、情報、通信、 控制手段的應用,使戰爭呈現出許多新的樣式和特點,海灣戰爭初露高技術 戰爭的端倪,已打破或改變了某些傳統的軍事原則和作戰方法。人們對此已 經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諸如非線式作戰理論、地空一體作戰理論、應急作 戰理論、遠戰理論、電子戰信息戰理論以及非接觸作戰理論等。這些理論既 是新軍事革命之初的產物,又將隨著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而不斷得以完善。另 外,還可能不斷提出一些新的作戰理論。
第四,對戰爭的影響。軍事革命的成果最終將表現在戰爭方面。這場新
軍事革命已經並將繼續對戰爭產生影響。在新軍事革命的作用下,戰爭總的 趨向是以計算機、信息、電子技術等為基礎,以戰場數字化和部隊數字化為 基本特徵,以全縱深打擊、軟打擊、聯合打擊為主要方式,將向精確化、小 型化、非致命性方向發展。為此,戰爭將在謀劃、指導、目的、樣式、力量 使用、戰法以及時間、空間形態等方面都發生重大變化。
新軍事革命中的戰爭,既是技術和軍事力量的較量,也是綜合國力的抗 衡,更是雙方戰略謀劃藝術的「智能角逐」。有的人則乾脆把今天的戰爭稱 之為「智能戰爭」。70 年代以來,當高新技術不斷用於戰爭,使得戰爭日益 趨向高技術化之後,一些深謀遠慮的戰略家便把視野投向了新的或更遠的境 界。在發展軍事技術問題上,摒棄急功近利的做法,追求一種超勢能;在發 展軍事力量問題上,摒棄「越大越強」的觀點,謀求小而精的力量結構;在 對待戰爭問題上,首先講究遏制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然後才是動武;而在如 何動武問題上,則把謀求國際政治優勢放在突出位置,同時依據國際國內以 及敵人情況採取恰當方式。
一、著眼於未來的較量
新軍事革命中的戰爭從 70~80 年代開始形成,並通過一系列高技術局部 戰爭有所表現。世界上的一些軍事強國,發現這種戰爭將登上歷史舞台時, 便開始著眼於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的戰場情況,設計新的作戰樣式,研製新 的武器裝備,組建新的作戰部隊。美國國防部在海灣戰爭報告中表白:「我 們在這次海灣戰爭中使用的高技術武器系統,反映了 15 年、20 年甚至 25 年 以前的軍事理論和我們的成就」。這是一些軍事強國的普遍做法,實際上也 是高技術戰爭的客觀要求。
20 世紀末與 21 世紀初,在薪軍事革命作用下,是高技術戰爭進一步形
成和發展時期,它相對於 70—80 年代將走向成熟,其表現形式將更為新穎、 多樣和奇特。誰准備得充分,誰就將在未來戰爭中掌握主動權。
世紀之交歷來是風雲際會、局勢多變的時期。期間,各種國際力量往往
斗爭激烈、此消彼長。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西方工業革命迅速興起,隨著 蒸汽機的應用,各種各樣的機器陸續出現,冶金技術蓬勃發展,大大強化了 戰爭機器。拿破崙戰爭震盪了整個歐洲,拉丁美洲獨立戰爭風起雲涌,非洲 反殖民統治如火如茶,亞洲農民起義戰爭接連不斷,整個世界一片混戰。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世界政治經濟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以及帝國 主義與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斗爭加劇,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反對 民族壓迫、階級壓迫的斗爭此起彼伏、不斷高漲,在一連串殖民與反殖民戰 爭的引導下,終於爆發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遭受了空前 的大劫難。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既是世紀之交也是千年之交。國際形勢表 現出超級大國想主宰世界,然而多極化格局日趨明顯,世界局勢將動盪不安; 圍繞經濟發展與地位,領土、資源和海洋權益的斗爭將異常激烈;民族和宗 教問題相當突出,區域性軍事沖突將不斷出現。在這些權力與利益的斗爭中, 有的國家試圖繼續保持霸權地位,一統天下;有的國家欲搶占重要制高點, 在世界獲取更多的發言權;有的國家則要擺脫控制,爭取自強自立。為此, 許多國家都著眼於 21 世紀初甚至更遠的時間來謀劃今天的國防建設,進行戰 爭准備,爭取世紀之初的戰略主動地位。
20 世紀末與 21 世紀初,是一大批高新技術發展趨向成熟、進入全面實 用的時期,與此同時,許多新技術還將不斷出現。在這個時期,誰握有技術 優勢,就意味著誰有更大的可能在戰爭中獲勝,技術先進的國家,在 70~80
年代以至到 90 年代初,只有一部分高技術在戰爭中得到了試用,而全面應用 將是在本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對於一些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來說,運用 60~
70 年代產生的新技術,從引進或研製、生產到裝備,形成戰鬥力,也要到本 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如,海灣戰爭中使用的較先進的飛機、坦克、導彈等, 一般都是 70 年代前後的產品。
在未來的較量中,總的看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著眼於 21 世紀初的戰略環境。包括戰略格局、作戰對象與任務、戰 爭形勢發展等。這是進行戰爭准備的基礎。許多國家認為,20 世紀與 21 世 紀之交,國際戰略格局將進一步向多極化過渡,大國對抗的可能性不大,地 區性沖突還會有所增多,因此一般都把應付新軍事革命中的戰爭作為戰略籌 劃的基本點。執行防禦戰略的國家,根據 21 世紀初本國可能面臨的戰爭威 脅,著重發展防衛系統;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則根據國際上許多地區沖突 增多的特點,發展適用於這種沖突的作戰系統。美國認為,為介入日益增多 的地區性沖突,並取得在這種沖突中的勝利,陸軍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只 有強大的陸軍部隊才能在各種環境和條件下進行行之有效的戰斗」。為此, 美陸軍參謀長沙利文提出了要用完全不同於工業時代的全新概念重新設計
21 世紀陸軍部隊。
二是著眼於 21 世紀初的戰場環境。主要包括戰場形態、作戰力量與構成 和戰爭樣式等。換句話說,就是按照屆時可能出現的戰爭情況來進行戰爭准 備、謀取戰略優勢。80 年代初,美軍認為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宇宙將成為 新的戰場,並對地面、海上、空中戰場起越來越大的制約作用。於是,里根 政府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並不惜巨資進行研究,與此相應的還提出了空地一 體作戰理論;前蘇軍提出戰場將非常廣闊,初期的交戰就將在全縱深展開, 據此提出了大縱深作戰理論;我軍提出電子戰將貫穿戰爭全過程、遍及各個 戰場各種戰斗,因此提出了電磁戰場概念等。這些,都是在 80 年代初對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戰場形態的認識。
1991 年初發生的震驚世界的海灣戰爭,雖然有許多特殊性,但仍有許多
國家把它看成是迄今為止最典型的高技術戰爭。人們通過這場戰爭,更清楚 地看到 21 世紀初戰場圖景,更明確地提出了本世紀末下世紀初的國防發展計 劃,並側重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准備。
(1)更加註重航空航天作戰。一些國家認為,過去的戰爭,交戰雙方主要
限於地(海)面,空中和外空作戰只起支援和輔助作用;未來戰爭中,作戰 的主戰場將轉向空中和外空,地面作戰的時間比例將減少。為此,許多國家 都優先加強空中作戰力量,研製或購進先進的偵察、預警、作戰飛機;擁有 航天技術的國家則加緊研製天戰系統。
(2)更加重視精確制導武器的作用。新軍事革命初級階段的作戰將依賴大 量的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靈巧制導炸彈、導彈火力作為制勝的主要手段。 據此,有的國家認為,精確制導武器將取代核武器;有的國家還提出了「非 接觸性作戰」理論,即在對方的防禦區域外,以各類「遠程間接火力和置於 遠程距離的彈葯(主要指導彈)」等來殺傷和擊敗敵人。可以預見,本世紀 末與 21 世紀初,導彈的種類將更多,性能將更先進,其中防空導彈(類似美
國「愛國者」導彈)研製將更為突出。 (3)更加重視電子斗爭、信息斗爭。一般認為,電子戰已由過去的支援、
保障活動變成了獨立的作戰行動,它將與各類作戰武器及行動密切協同,成
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制勝手段。與電子斗爭相對應的是信息斗爭。在戰場日益 廣闊,作戰部隊更加疏散,通信、指揮、控制等都以信息為紐帶的情況下, 信息斗爭將非常突出,破壞信息源、截獲信息流、摧毀信息手段、製造假信 息斗爭將異常激烈。為此,強化電子斗爭與信息斗爭手段已成為許多國家戰 略謀劃的一個重點。
(4)更加註重數字化問題。綜合性很強的現代軍事技術,引起了作戰部隊 及戰場的整體性不斷增強。偵察情報、部隊行動、武器系統以及各種保障都 由計算機聯系起來,計算機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數據化,再將數據轉化 成新的信息。作戰部隊、武器系統及各種作戰行動則必須適應計算機這種數 據化要求,以便實現數據的自動傳輸與交換。因而,「數據戰」在未來作戰 中將上升到重要地位,並且隨著部隊自動化程度越高,「數據戰」就將越激 烈。為此,建設數字化戰場與數字化部隊已成為一些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
1994 年,美軍組建了陸軍「數字化辦公室」,這標志著美陸軍數字化部 隊建設正式納入美 21 世紀新型陸軍建設日程。作戰部隊與戰場數字化,是新 軍事革命的集中體現。
⑧ 如何正確的看待軍事戰爭
軍事戰爭既有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也有進行武力佔領踐踏正義的侵略戰爭內,但容不論什麼戰爭,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我們都應當避免發生。我們既要反對侵略戰爭,呼喚世界和平,盡一切努力避免各種形式的戰爭,但也要積極參與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
⑨ 外國怎麼看中越戰爭
以下摘錄的是美國軍事評論家對1979年中越戰爭的評價,僅供參考: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回動用答20-3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中國軍隊雖然遭到了頑強的抵抗,但向越南一方推進了大約40公里.
中國又一次向全世界表明,它不排斥運用武力堅持政治主張.
一些觀察家傾向於這樣的觀點:中國同越南的這次戰爭,是普魯士軍事哲學家克勞塞維茲定義的戰爭的典型例子----政治以其他方式的繼續.
雖然中國宣布對越作戰已達到戰略目標,但其領導層承認中國軍隊並不是完全成功的,並就怎樣進行現代戰爭取得了一些教訓.
中國承認,在歷時四個星期的戰斗中傷亡20000人(注:國內普遍的說法為萬人以上,殲滅敵人5萬餘人)----這對於美國軍隊來說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
顯然,中國的軍政領導認真的接受了在對越作戰中取得的經驗教訓,並盡其所能下令行動起來彌補軍隊的缺陷.
福州軍區政委江渭清在談到這次戰爭時說,它比我們過去的打過的任何一次戰爭更接近於現代戰爭,就此而論,這是值得大力廣泛研究的寶貴經驗.
⑩ [懸賞]請問戰火軍事社區怎麼進入
正常啊復!制你再點擊進去試試http://ww2bb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