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軍事思想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1、軍事思想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出現,始於奴隸社會。「攻」、「守」、「戰術」、「統率」等軍事概念就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
此時,人們已開始探討戰爭與物質力量的關系,在一定程序上認識到軍隊的多寡,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戰爭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強勝弱」、「眾勝寡」成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它標志著這時出現的軍事思想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
2、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在戰爭中衰亡。
這促使人們認識到,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物質力量的強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戰爭的性質,力量的運用及其強弱轉化,有著密切關系。
這一認識是由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軍事著作首先在理論上加以闡明的。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軍事論著,總結了當時軍事斗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勝敗等范疇的對立和轉化關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
這說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已經飽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大量火器和眾多人力投入戰爭成為現實。
在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大革命中,在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的本質也暴露得更加充分。
以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運用當時的哲學和歷史學成果,總結了拿破崙戰爭及以前的一些戰爭經驗,闡明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暴力運用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了若干作戰原則。
由克勞塞維茨和與其同時代的軍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闡發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基本觀點,代表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他們的著述已成為公認的軍事名著,至今仍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家奉為經典。
4、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實踐經驗的積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它更加重視先進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在現代戰爭的作戰方法、技術運用、組織指揮以及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理論和原則。
但是,由於其階級的偏見和認識論、方法論的片面性,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一般都掩蓋戰爭的階級本質,並且過分強調武器和技術在戰爭制勝因素中的作用,從而貶低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5、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形成 ,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革命戰爭經驗,並且吸取了軍事思想史上的積極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K.馬克思、F.恩格斯、列寧、И.В.斯大林、毛澤東以及其他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在創立、運用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思想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們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論證了戰爭的社會歷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對新社會誕生的促進作用和對經濟的依賴性,指出社會生產方式和物質條件對於戰爭的制約作用;
明確區分戰爭的政治性質,揭示階級社會戰爭的階級本質,闡發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強調建設人民軍隊的重要性,提出了無產階級的軍事斗爭綱領和作戰方法。
2.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述如下:
一、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時期)。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二、趨向成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
三、豐富發展時期(秦至五代時期)。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
四、體系完善時期(宋至清前期)。
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頻繁的戰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軍事思想也逐步走向完善。
3.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
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准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干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
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
《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後,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線、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
4.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軍事思想產生與形成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第一階段: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我國先後建立了夏、商、西周3個奴隸制王朝。) 第二階段: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趨於成熟(公元前8世紀初—公元前3世紀末,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 第三階段: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自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19世紀,也就是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840年的鴉片戰爭,在我國為封建社會時期。
5.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
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
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
《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
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5)探索軍事變革之路形成了什麼思想擴展閱讀
指導原則
1、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2、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3、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局進行計劃和籌劃,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
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里講道:「兵者,詭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6. 在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中,體現出什麼樣的規律
縱觀近代軍事思的形成與發展,它體現了依次經歷了醞釀,形成,發展三個階段。
7. 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武器裝備智能化:其重要標志是各類精確制導武器(PGM,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逐步成為戰場的主角。
編制體制精幹化: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軍隊建設的普遍趨勢。
指揮控制自動化:自20世紀60至70年代起,為使指揮控制實時高效,世界主要國家軍隊紛紛著手開發C3I系統(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把情報系統獲得的信息通過通信這條生命線用於指揮部隊和控制武器裝備。
作戰空間多維化:隨著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內的廣泛運用,作戰領域正逐步由傳統的陸、海、空三維空間向陸、海、空、天、電(磁)五維空間擴展。
作戰樣式網路化:網路化的聯合作戰將是信息時代的主要作戰樣式,美軍稱之為「網路中心戰」。俄羅斯軍方的主流觀點認為,未來戰爭將具有立體化、空地結合、海陸空合成同步作戰和精確打擊的性質。
8. 軍事思想的形式和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公元前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8)探索軍事變革之路形成了什麼思想擴展閱讀
軍事思想對軍事領域的規律反映得越深刻、越正確,它對軍事實踐的指導作用也就越大。正確反映軍事本質及其規律的軍事思想一旦被成功地運用於軍事實踐,就能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在交戰雙方物質條件大致相等的情況下,擁有先進軍事思想的一方,往往能夠占據上風。
即使一方的力量相對較弱,但擁有先進的軍事思想,也常常能夠以弱勝強。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下取得徹底勝利,就是明證。相反,如果軍事思想保守落後,即使擁有相對優勢的兵力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可能在戰爭中遭受挫折甚至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潰敗和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失利,其作戰指導思想落後於戰爭實踐是重要原因。戰爭實踐證明,在客觀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軍事思想正確與否,決定著戰爭的成敗。
沒有正確的軍事思想指導,即使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有利客觀條件,也難以把勝利的可能變成現實;有了正確的軍事思想指導,就可以在戰爭中掌握主動,少犯錯誤,多打勝仗。
9. 軍事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2-01
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軍隊和國防等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軍事思想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既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也影響和作用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軍事思想是軍事科學的綜合性基礎理論門類,對軍事科學其他門類的研究與發展具有總體指導作用,又從軍事科學其他門類中汲取營養,使自身不斷發展。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西周至清朝)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寶庫中,是別具異彩的珍貴遺產,它不僅曾經哺育了無數精兵良將,而且影響和指導了歷代軍事活動。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根植於中國社會土壤,有其鮮明的特徵:1、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早、發展快,內容博大精深。西周時期的《尚書》、《軍志》、《軍政》是中國最早的兵書,它們雖然早已亡佚,或僅存只言片語,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一些有關戰爭指導的理性原則。春秋末期出現的《孫子》兵法,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素有「兵家聖典」、「世界第一兵書」之稱,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戰國時期,又誕生了《吳子》、《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