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美國為什麼國民黨軍事禁運

美國為什麼國民黨軍事禁運

發布時間:2021-03-01 11:13:55

『壹』 民國時期也就是抗日之前西方列強為何要實行對華武器禁運十年,當時中國也沒什麼威脅,為什麼要禁止呢

主要是西方國家以我國內戰為理由實行了武器禁運,原因是有些西方國家支持民國時期一些地方軍閥,讓他們去作為代理人攫取利益,另一些西方國家就覺得吃虧,然後就聯合實行武器禁運

『貳』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美國為什麼對國民政府的政策從部分解除禁運到取消禁運,再到

最開始的美國是希望中國能夠建立一個類似美國兩黨體制的國家,美國的很回多人看好TG,並認為這是答一個真正「廉潔、高效」的政黨(馬歇爾寫給杜魯門的報告中有,史迪威將軍也是一樣,以及駐華大使謝偉思),因此最開始馬歇爾將軍來華調停的時候,美國國內甚至准備在關內和關外設立警戒線和非武裝區域。但是最後因為蘇聯在歐洲的軍事行動以及美國國內FG勢力和TG自身的原因,美國放棄了這個美好的願望,轉而開始支持國民黨,希望通過家裡一個親美的政權來遏制蘇聯,然而最終事與願違 ,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TG,而一場隨之未來的冷戰和朝鮮戰爭正式將中美這兩個國家推向了對立,直到1972年。

『叄』 美國為什麼在1946年之後對華武器禁運,不再給國軍提供軍援

是美國政府根據馬歇爾的提議,做出的決定
二戰後歐美國家政府民眾版普遍反戰厭戰權,對於中國國共內戰十分不滿,一場針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拉開帷幕。1946年,美國通過決議禁止向中國交戰雙方提供武器,從7月29日美國方面已拒絕簽發向中國提供武器的出口許可,禁運開始生效了。

二戰結束後,馬歇爾作為美國特使,來中國進行調停,希望國共雙方能放棄前嫌,共同組建聯合政府,不要再打仗了

但全面攻擊中原解放區後,馬歇爾的調停失敗
為了讓雙方重新坐到談判桌前,馬歇爾提出對華軍火禁運

『肆』 美國為什麼在二戰結束後一如既往的支持國民黨

中國是世界中的國度,是與列強緊密聯系的一個巨大的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及美蘇冷戰時期,中國作為一個弱國,發展必然受到蘇美動向的左右,自身也會「輻射」影響到世界局勢的發展。今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刊行了學者呂迅的新著《大棋局中的國共關系(1944-1950)》。該書以國共為切入點,向讀者展示了美、蘇對待國共的態度演變以及國共的不同對策。
書中以大量史實論及國共在內戰時期得到的外國「待遇」完全不同。蘇聯雖在1945年8月,與國民黨政府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在內戰期間卻暗中穩定地支援中共。美國貌似力挺國民黨,實則在國共內戰最關鍵的時期對國民黨實行武器禁運,拋棄了國民黨。美蘇的雙重背棄急劇加速了國民黨的潰敗。

1945年8月14日,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中共對美採取務實外交
騰訊文化:中共和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具有隔閡,但抗戰時期,中共在延安盛情款待了美國觀察團及要員。是否可以說,中共對美外交採取了高度的實用主義態度?
呂迅:可以肯定的是,中共對美外交是相當務實的。從1941年周恩來最早提出美軍代表團派駐延安的構想,到1944年雙方討論在山東沿海協同對日作戰的條件,中共積極尋求從美國軍方獲取武器裝備
在美軍將領史迪威被召回前,中共曾通過各種渠道向史迪威多次表達過這一要求,並得到了史迪威明確的支持,這導致了蔣介石與史迪威矛盾最後激化。隨著史迪威返美,以及美國對日戰略的改變,中共最終沒能獲得美軍直接的武器援助,於是從1945年初轉向反美。
騰訊文化:抗戰結束前美國對中共多有同情,這是否與美國輿論的「左傾」,以及美國政府並不認為中共是一個遵照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政黨有關?
呂迅:美國是一個我們常說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自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改革之後,美國社會趨向成熟,救濟渠道增多,關注弱勢群體漸漸變成廣為認同的價值取向。美國對華輿論的變化是政府高官、宗教領袖、傳媒大亨、新聞記者以及教授學者次第施加影響的結果。在戰爭期間,尤其是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社會對中共的同情是與對中國人國家、中國人民族普遍的同情相一致的,是與對日本人國家、日本人民族的仇恨相伴生的。
正好中共強有力的宣傳適時迎合了美國人這方面的心理需求,經由美國駐華官員和記者傳遞到大洋彼岸,變成了一個很有市場的輿論,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的政黨,是主張土地改革的政黨,是要求政治民主自由的政黨。這與我剛才提到的各個輿論引導者的利益都是相吻合的,所以一時間相當流行。
騰訊文化:抗戰時期,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就已經出現了裂痕,這種裂痕是如何產生的?
呂迅:美國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嫌惡感由來已久,可能就像易勞逸所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至南京時發生的排外事件。美國政府對蔣介石政府可能自始至終都沒有重視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政府作為黃種人政權被天然地納入反日的盟國陣營,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日本有關戰爭性質是種族戰爭的宣傳而做出的回應。美國政府雖然在國內進行戰爭動員的同時,提升了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普通民眾心目中的整體地位,然而在援助方面卻是口惠而實不至,盡量優先供給英國和蘇聯的歐洲戰場。

蔣介石與史迪威矛盾重重
蔣介石政府是一個獨裁訓政的不民主政府,即便蔣個人為基督徒,也無法獲得美國政府和民眾真正長期的認同。在中國戰場形勢危急的時候,雙方政府間的矛盾自然尖銳,因此在二戰結束前,尤其是駐中國的日本軍隊發動最大規模的一號作戰期間,國民黨蔣介石政府對美國的嫌惡感,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請注意,這種嫌惡感是相互的,而且因史迪威事件而變成了仇恨,影響深遠。
美國低估了天皇的決定性作用
騰訊文化:在《雅爾塔協定》簽署前,美國急迫希望蘇聯進入東北參加對日作戰,並不惜答應斯大林很高的「要價」,美國是否高估了日本駐東北的關東軍實力?
呂迅:雅爾塔協定是1945年2月基於蘇聯文本,由美、蘇、英三國首腦簽字的,有關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政治條件的協議。在史迪威事件之前,也就是1944年秋天之前,美國決策者尤其是陸海軍方面,在對日戰略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和矛盾。史迪威事件之後,也就是從1944年10月開始,美軍參謀長們逐漸放棄了在中國戰場大規模作戰的意圖,而著重於在華陸軍航空兵的訓練,以及華北沿海地區海空軍事基地的建立,為預期的登陸日本本州島做准備。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英、美、蘇三國首腦丘吉爾(左)、羅斯福(中)、斯大林(右)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簽訂《雅爾塔協定》。
斯大林在1944年10月30日和11月30日曾兩次向美國政府表示,在戰勝德國之後將參加對日作戰,如果說這一提議在德黑蘭會議還不十分緊迫,那麼到了雅爾塔的時候就變得更加誘人。當時,美陸軍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是否成功尚未可知,已有15萬海陸軍事人員在菲律賓呂宋島登陸,鑒於日海陸軍據守太平洋島嶼時頑強抵抗的態度,絕大多數人都有理由認為,攻佔日本本土勢在必行,而且將是極其慘烈的。
但是現在我們事後看來,以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為首的決策者不僅高估了日本關東軍的戰斗能力,也高估了日軍整體的戰斗意志,更加低估了天皇在日本社會中的作用。
因此,羅斯福總統草率地把中國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實際上劃為蘇聯的勢力范圍。但當原子彈試爆成功以後,美國決策者們就不想為已去世的前總統羅斯福的草率買單了。這份沒有中國政府參加的協議,決定了隨後中蘇條約的實質框架,最終改變了中國的版圖,為蘇聯此後較長時間內對東北的控制提供了依據。
騰訊文化:蘇聯進入東北後,對東北實施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蔣介石為何沒有發起大規模的反蘇宣傳輿論戰?

斯大林
呂迅:蔣介石的個性中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患得患失。但必須強調的是,當時害怕得罪蘇聯斯大林的不止蔣,中國的很多政治派系大都如此,因為蘇聯對中國的影響力太大了,包括國民黨內的太子派孫科,包括政學系的王世傑、張嘉璈、吳國楨等等,都主張切勿對蘇強硬。
我們中國傳統有一個成語戒急用忍,因此政府高層都希望以某種程度綏靖蘇聯,來換取斯大林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起碼保持二戰時的最好水平。這是一種「讓」的政策,但蔣介石並沒有大踏步地「退」,他是要收回東北的,所以他的「讓」並沒有達到斯大林期待的程度,這使得蘇聯在1945年8月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就不斷違背該條約。
騰訊文化:從內戰東北局勢來看,蘇聯是不是根本沒有打算履行和國民黨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呂迅:前一個問題說到,蘇聯在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時候並沒有打算立即違約,至少沒有嚴重違約的計劃,因為斯大林認為,在與美國簽署的《雅爾塔協定》和與國民黨政府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雙重安排下,自己就可以獲得在東北的特殊權益了。
然而,由於美國政府在原子彈爆炸之後對雅爾塔協定反悔,蔣介石政府在有關東北經濟利益分割問題上表現強硬,蘇聯並未取得設想的暴利,因此蘇聯一再違約,在承認中國領土主權等一系列核心問題上沒有承擔條約義務。
美國對蔣軍事禁運作用遠大於其經濟援助
騰訊文化:美國對國共內戰的調停是否對國民黨的決策造成干擾,美國對中共有無約束能力?
呂迅:就像我在書中所說,美國政府正如他們自己想像的那樣對於中國非常重要,盡管他們沒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美國對中共方面缺乏約束手段是肯定的,這一點符合常識。它對國民黨方面可以施壓,是因為國民黨方面依賴於美國的援助,這一點也被歷史充分證明。
騰訊文化:從46年7月,美國對國民黨政府採取軍事禁運後,到49年內戰大局已定。這期間美國對於國民黨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採取了怎樣的態度和策略?

內戰開始之前,馬歇爾曾來華斡旋。
呂迅:用周恩來在1947年7月小河會議報告的話說,「美國對蔣介石的援助並不慷慨,蔣政府向美國私人購買軍火也有許多困難,美軍事實上是在撤退」。馬歇爾將軍主導的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禁運自1946年7月29日開始,直到1947年5月26日禁運令解除,但是實質上的禁運並未結束。擔任國務卿的馬歇爾雖然允許國民政府購買美國私人企業製造的軍火,但副國務卿艾奇遜在1947年6月就告訴馬歇爾,美國軍火製造商都在趕美國政府的訂單,不可能售華武器。當美國陸軍方面願意把政府庫存的軍火先補給國民政府時,馬歇爾出面干涉,要求他們推遲數月再做決定。
據1949年出台的旨在為美國對華政策辯護的白皮書顯示,禁運令解除後第一宗對華軍售的合同是在1947年12月簽訂的。在1946年7月至1947年12月期間,美國對華有過援助,主要有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農業生產、醫葯衛生、營養食品、紡織用品、運輸工具等物資,但這是國共雙方都獲得的,只不過國民政府的份額大些而已。
美國政府在1946年8月將其在印度及太平洋17個島嶼上殘留的、摺合1.5億美元的非軍事物資,用來抵付戰時拖欠國民政府的2412億法幣債務,但國民政府將這些民用物資運回中國並加以利用已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另外,美國國會曾在1946年7月通過立法授權政府將海軍131艘舊艇淘汰給國民政府,但現有中美資料都表明國民政府是在1947年12月才接收這些船隻的絕大多數。因此,這一年半的時間內,美國對國民政府軍事禁運的作用遠大於其有限的經濟援助。
美政府內的蘇聯間諜曾為中共提供情報
騰訊文化:在1949年三大戰役之前,蘇聯秘密援助中共,國民黨和美國是否有掌握證據?
呂迅:中共與蘇聯之間的交流確實是一種高度機密狀態。但國民黨方面獲得的證據依然很多,也告訴了美國政府,但都未被採信。美國駐華的官員或多或少都知道蘇聯在援助中共,包括美國第七艦隊司令庫克海軍上將、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甚至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美國外交文件顯示,三大戰役前的1948年6月,已經有逃亡的二戰日本戰俘口供報告稱,蘇聯於1946-1947年向中共輸送包括蘇聯坦克在內的大量重武器裝備,美國記者更早在1945-1946年就曾有過這方面報道。
只不過在歐洲冷戰開始的時候,馬歇爾把美國的資源集中於他在歐洲的經濟復興計劃,不願糾正對國民黨政府長期施壓的遠東政策,或者說沒有人願意為這一政策承擔責任。
騰訊文化:在40年代中後期,美國政府內部的蘇聯間諜的影響力究竟如何?
呂迅: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國內發生一場大規模侵犯人權的嚴酷政治運動,就是麥卡錫主義,是為抵制蘇聯間諜滲透而採取的矯枉過正的政治手段。
美國政府內部高級別的蘇聯間諜後來經過證實的有:羅斯福總統經濟顧問居里、財政部高級官員哈里·懷特、國務院國際組織事務高級官員希斯等。美國駐華官員經證實的蘇聯間諜有財政部代表艾德勒、科佛蘭等。他們確實對美國的中國政策,尤其是對國民政府經濟援助的有效程度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向中共提供了重要情報。
然而,麥卡錫主義雖然名義上是旨在保衛美國的民主自由,實質上卻是在破壞。正義不可能通過非正義獲得。
騰訊文化:20世紀上半葉,從抗戰到內戰,日、美、蘇決策對中國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否也是國民黨政府失敗的重要原因?
呂迅:蘇聯、日本和美國的政策走向是國民黨政府失敗最為重要的外部原因。蘇聯自二戰前長期對華政策的基調就是防止中國有強大的國民黨政府,它與日本都對中國有過領土要求。日本對中國長期的侵略,加上八年漫長煎熬的戰事,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經濟狀況和原本有限的生產能力,這應該是國民政府贏得了二戰但卻最終輸掉中國民心的突出原因。而美國政府偏又以自負姿態輕率地加入到干涉中國事務的行列,對國民政府始亂終棄,最終毫不猶豫地促其倒台。

『伍』 為什麼美國支持國民黨

1.表面上
國民黨時期的中國(中華民國)是美國二戰時期的盟國,到戰爭結束還沒版有解除同盟關系。

權2.自身利益上
中共明顯是蘇布扶植起來的,一旦國民黨倒台,在以後的國際斗爭中對美國不利。假如國民黨打贏了,美國將多一個盟國,也少了一個支持蘇俄的國家。

3.軍事上
中國是蘇聯的鄰國,國民黨很大程度上牽制住蘇聯,減輕蘇俄對美國本土的軍事壓力,

4.國際格局
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天敵,作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首領,美國理應幫助國民黨。

『陸』 提兩個問題:為什麼美國現在要和中國修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西方國家對中國軍事禁運

理解這些舉動,需要樹立一個理念,國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國家利益是驅使一個國家外交或者發動戰爭的原因,而國家利益又代表了國內掌權勢力的利益。

①美國的掌權者是少數大資本家,美國的這些人主要集中在能源、軍工、金融這3大領域。金融需要資金,美國自己不想拿錢或者拿不出錢,他就找外國,第二大經濟體日本金融體系受美國支配,美國都惱火日本也一樣,這樣他就把目光落到世界第3大經濟體中國身上了,他需要中國的投資,中國買美國國債就是最直接的一個辦法,因此美國現在要和中國修好。

②武器禁運是冷戰的產物,敵對雙方怎麼可能相互賣武器。而現在,中國在軍工上缺的是技術,而不是錢,美國擔心一旦武器禁運解除,中國會得到大批先進武器,通過吸收這些武器的技術,加快國防力量的建設,對美國第一島鏈造成沖擊。而從利益上講,武器禁運解除後,作為潛在敵人的美國肯定不會賣武器給我們,而歐洲各國會大賣特賣,發戰爭財,這樣美國本國軍工業巨頭面臨軍方的壓力(自身武器無法大大領先中國買辦的武器、因此軍方肯定會要求更新換代)重新研製更新的武器,而這樣的研究活動在沒有資金的支持下很難進行,在回頭看看資金都流向歐洲了,結果是美國軍工巨頭各個項目擱置,甚至破產,世界格局改變,歐洲崛起,中國崛起,美國衰落,三足鼎立。作為控制美國的集團之一軍工業巨頭絕對不會容忍這樣的事發生

『柒』 美國為什麼向伊朗禁運

美國對伊朗執行高科技產品出口禁運是美國對伊朗一系列制裁的一部分,美國對伊朗制裁的原因分析如下:
自從1979年伊朗發生重大變化之後,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就從原來親密盟友成為深仇大恨的仇人。美國不僅支持仇視伊朗的阿拉伯國家對伊朗進行打擊,比如就想方設法支持薩達姆打擊伊朗勢力。與此同時還對伊朗執行一系列的制裁。數十年來,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基本沒有改善。特別是21世紀以來,伊朗為了民用以及防衛發展核武器的時候,美國率領西方國家對伊朗進行一步步的制裁。高科技產品禁運屬於制裁的一部分。
關於為什麼要執行高科技產品的禁運,主要是因為高科技會大大促進伊朗民用技術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變革。民用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伊朗的經濟,如果封殺了伊朗的高科技產業,可以讓伊朗的工業水平被先進國家來開代差,從而對經濟發展更加不利。而軍用技術就更明顯了,可以讓伊朗軍隊戰鬥力倍增的技術當然要想盡一些辦法封鎖了。
至於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比如美國和西方國家近期和伊朗簽署了協議。伊朗放棄發展核技術,採取一些實際手段,比如接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監督,拆除部分離心機。而美國和西方國家放鬆對伊朗的制裁。但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並沒有就此改變,美國解除部分制裁之後不久,又以伊朗發展遠程導彈為由重新制裁伊朗。所以伊朗的制裁問題很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持續下去。

『捌』 內戰期間美國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它在國民黨手上得到了什麼為什麼後面又不援助了

一是政治利益,二是為了遏制蘇聯,三是經商和資源,世界格局的變化使美國看到蔣介石大勢已去。

『玖』 為什麼美國可以制裁別國

因為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擁有其它國家無與倫比的絕對優勢,仍然回是當前舉世公認且無答法撼動的全球唯一超級強國。同時美國還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擁有一大票願意追隨它的發達國家盟友。現階段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對美國形成制裁,即使眾多國家聯合起來抗衡,力量仍然薄弱,結果可能得不償失。
除軍事和科技制裁外,美國慣用的經濟制裁是首選。主要仰仗於三大特有工具:1、美國是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者;2、美國控制著國際貿易通道;3、美元是國際貿易結算的世界貨幣。

『拾』 為什麼美國對華進行軍事禁運

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已是多年了,詳細由來如下:和外界的說法有所區別的是,西方對華軍售禁令遠不止1989年以來的15年,而是幾乎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整個歷史。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004年的時候,在歐亞大陸另一端中國是否能如願得到這一重大的外交成果?在預測結果的時候,我們有必要來重溫一下對華軍售禁令的由來。

(一)冷戰鐵幕下的「巴統」
「西方世界認為,把我們研究出來的技術賣給社會主義國家,就等於進一步武裝我們的敵人,使之對我們構成更大的威脅。這就像當年的大篷車隊向印第安土族人出售連發槍一樣。」—— 一位西方記者如此描繪巴統的禁運動機。提起西方對華的軍售禁令,便不得不提起正式成立於1950年1月1日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其實「巴統」的名稱遠不如英文名直譯來得貼切——COCOM: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多國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
自巴統成立至1953年,便由最初的美、英、法、意等七國發展成為包括加拿大、西德和日本在內的15個成員國。其意圖很明確,就是以美國政府為首,聯合西歐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種禁運政策,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和限制西方的戰略物質、高技術及產品流向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就包括蘇聯、東歐國家以及中國。
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巴統開始正式將中國列入禁運國家之列。1952年,巴統組織在亞洲的分支機構「中國委員會」成立,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為其成員國,專門實施針對中國和朝鮮的禁運政策。在這段時間里,這些禁運要比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禁運還要嚴厲得多。禁運清單內的三類物品,甚至連根本不屬於巴統貿易管制范圍內的207種物品不分級別一律對中國實行禁運,「中國差別問題」便由此而來。 一段時間內,中國甚至無法從西歐國家進口必要的葯品,而西方國家對於葯品的出口限制直接導致了大批中國病人的死亡。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隨著朝鮮戰爭結束以及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援助減少,歐洲擴大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往來變得開始重要起來。1957年,英國、日本宣布廢除「中國差別」,其他的巴統成員國也紛紛效仿,「中國委員會」基本陷於癱瘓狀態,但武器貿易的情況還是一直沒有得到改變。

(二)中美「蜜月期」的到來
「你真的是這整個事件背後的主要推動力,每當我猶豫的時候,你推我、幫我將這件事推向前去。」——卡特稱贊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中美建交中的作用。當時布熱津斯基頂著國務卿萬斯的強大壓力,一手推動優柔寡斷的卡特開創了中美「蜜月期」。
1972年,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與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解凍。美國正式宣布廢除「中國差別」,將對華貿易管制與對蘇聯同等處理。與此同時,中美逐漸展開了秘密談判,雙方的「蜜月期」隨之開始。
在1975年底的談判中,為了緩和因台灣問題而造成雙方在建交上的困難,基辛格提議購買中國的原油和向中國出售武器來表示美國方面的誠意。但由於受美國國內1969年批準的新《出口管製法》的限制,美國安排英國Rolls-Royce公司向中國出售價值2億美元的可以用於戰斗機的引擎,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從西方世界拿到的第一筆軍用物質。
1978年5月,當時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中國一下子開出了46項的武器采購單。之後,這份采購單被交到了西歐國家的手裡。
1979年,隨著中美正式建交與蘇軍入侵阿富汗,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禁運開始大幅松動。1980年,美國決定將中國作為美國貿易管制分類中的「P」類(即非敵對國家)處理。1984年,美國政府又決定將中國列入「V」類(即友好非盟國)。
1985年,巴統在例行會議上確認了中國的特殊地位,並於9月對中國放寬了民用和軍民兩用的27種技術產品的出口審批程序,但同時要求中國承擔不向第三國轉讓的義務。美國走得最為靠前,在「例外程序」出口中,90%是對華出口,其中半軍用和軍用物質佔了相當比例,就連黑鷹直升機也開始落戶中國。1989年3月,巴統甚至決定對中國實行為期兩年、以後可以順延的總出口許可證制度,即巴統各成員國在巴統已下放審批許可權的項目范圍內,對中國實行自由出口,而不必逐項報批。

閱讀全文

與美國為什麼國民黨軍事禁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