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軍事武德的第一要素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
❷ 什麼是武德
武德「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准,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缽」「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沖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❸ 國家強盛的第一要素是什麼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企業,要想得到持久穩定的發展,必須具備「生產力的五大要素」,這五大要素,即決定了生產能力,也決定了一個國家貨幣的含金量,以及國家主體應付緊急事變以及戰爭的能力,企業也是如此,要想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必須具備以下生產力的五大要素: 第一、勞動者不論做任何事情,人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在戰爭中,光有優良的裝備並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如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證明,軍事裝備固然重要,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新式武器……中國在六十年代,於極差的物質條件下研製成功「兩彈一星」,也是一個歷史的明證。因此,具有數量充足、知識水平高、道德素質好的勞動者,是生產能力的第一要素。 第二、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由有形的設備和無形的技術組成。二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新時代生產工具的總和。工具是生產活動中很重要的因素,人類歷史的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不就是按照生產工具劃分的嗎?七分工具、三分手藝……這是任何生產都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生產工具是硬體,但硬體需要適合的工藝和技術去掌握和利用,具有最優秀的操作者和最合適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流程,先進的生產工具才能發揮出更大的效能。 第三、資源 資源是放大了的生產資料,這是由勞動者操控生產工具去實施加工和生產的原料和生產條件。包括土地、海洋、水、空氣、礦產等等都是資源。當然也包括了「人力資源」所以大型企業中都設有人力資源部。國家和政府機構中設有「組織部和人事局」等,就是管理人力資源的部門。 第四、市場 市場是生產和產品獲得利潤的場所,沒有市場,就不可能獲得成本之外的收益。世界各國看好中國主要是看好了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中國實行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某些項目,如國外的汽車製造公司,所以中國的公路上才會見到那麼多的外國車。但市場給予人家了,技術沒有掌握,來了個中國外殼+外國發動機和電子控制系統,高技術核心部件還是人家的,利潤人家自然是拿大頭,中國人有點吃虧。 第五、資金 資金不能僅僅和貨幣劃等號,更應該認為是一種衡量財富積累的標志。資金躺在銀行里是資金,但投入到生產或科研中就成為生產要素之一,沒有合理充分的資金配置,就談不上生產與科研的良性運轉。 綜上所述,國家應當注重以下方面的運作:一、礦產資源的保護性開采(如,稀土等中國獨有的戰略資源);二、股權的保護與收購(每一份股權都代表一份資產或一定的生產能力,某些重要的國家戰略性產業也被日本韓國等企業收購股權);三、防止財富外流(如山西煤老闆出國買房、每年國內都有一大批腐敗分子攜巨款外逃,或高層官員或社會上流人士將資產轉移到國外銀行等);四、加強國防建設和軍事裝備水平(打仗不是為了好玩,是為了保護和開拓市場和資源,這是將來戰爭的主要原因);五、合理均分社會財富(以房產說、遺產稅、所得稅、利息稅、兌換稅等手段,讓32萬大富豪們對社會有年貢獻,據調查,中國80%的個人財富集中在15%的富人手中,所以要政府調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貧富懸殊,增加社會穩定度);六、減少財政赤字;七、注重開拓新的資源,如墾荒等。如近來俄羅斯積極在北極地區進行科學勘探和軍事力量展示,為渡過經濟危機尋找新的出路,中國的南海油田也要及時保護和利用了,不能老是讓越南、菲律賓等小賊國瘋狂開采利用,他們已經打了1000多口油氣井,每年開采量超過中國石油進口量多倍,獲利豐厚
❹ 軍事戰略由那幾個基本要素構成
軍事戰略通常由:戰略目的、戰略方針、戰略手段和戰略力量等基本要素構成。版
1、戰略目的:戰略目的是政權治對軍事的基本要求,通常可分為最終目的、直接目的和具體目的。
2、戰略方針:指導軍事行動的綱領和制定戰略計劃的基本依據。
3、戰略力量:是戰略的物質基礎和支柱。主要是指參與斗爭的軍事力量,但必須與國家的總體力量協調發展。
4、戰略手段:為達成戰略目的而運用軍事力量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解決用什麼進行軍事斗爭和怎樣進行軍事斗爭的問題。它包括所有能應用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技術、戰略領導和指揮等各方面的全部的綜合手段。
(4)軍事武德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戰略
企業戰略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
(1)經營范圍。經營范圍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領域。
(2)資源配置。資源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包括實物資源、貨幣資源、人力資源、技術專利、商標信譽等。
(3)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指企業通過其資源配置的模式與經營范圍的決策,在市場上形成的與其競爭對手不同的競爭地位。
(4)協同作用。在制定戰略時,企業力求利用已有的設備、專利、生產技術、銷售網路、商標等,進行合理組合,以形成相互協同作用。
❺ 試述軍事武德與武術武德的區別與聯系
「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准,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缽」「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沖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那麼,武德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主要的是:
1、忠於國家民族
忠於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歷代的仁人志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一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於其間。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義和團眾,均出身於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傑出英雄。
2、仗義濟民
中華民族的另一優良傳統,是仗義濟民。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孔子強調:「君子喻於義。」墨子認定:「萬事莫貴於義。」這些名言,正是其顯示。武林也有類似的話語,如《少林歌訣》的「永為百姓解困苦,普度眾生扶危困」「懲制惡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濟良善。」唐人說的「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在武林人士中,實踐了這一點的為數不少。宋朝武陵農民鍾相宣布:「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為此,他領導農民起義,國號「楚」。「邊兵」出身的李白成也以給百姓「均田免糧」為口號,發動了起義,推翻了明朝。至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者,更是所在多有。
3、勇敢犧牲
如果說我國人民素來具有勇敢的精神、犧牲的精神,那麼軍隊將土便更是如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馬革裹屍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這些即是他們的信條。武術與軍事一樣是勇敢者的事業,特別需要犧牲精神,因而武林人土也崇尚勇敢、犧牲。拳諺便說「一膽,二力,三功夫」,「一練膽,二練眼,三練力氣四練閃」,將「膽」(勇敢)放在首位。他們既不畏懼凶惡的侵略者,也不畏懼殘暴的統治者;既不畏懼惡霸地痞,也不畏懼土匪強盜。當遇到欺壓人民之徒時,他們便會如同戰國的劍客聶政似的「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人,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當跟敵人搏鬥時,他們便會如同王薄等人似的沖向前去: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稍侵天半,輪刀耀金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4、誠信謙讓
《中庸》有言:「誠者,……聖人也。」孔子主張「言必信」,古諺雲:「謙受益,滿招損。」由此可見,我國人民對誠信謙讓的高度重視。武林人士同樣十分講究這些。司馬遷即曾大力肯定游俠:「其言必信」,「已諾必誠」,「既已存亡(使將亡者得存),死生(使將死者得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對於武林人士來說,「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理不明,延名師;路不清,訪良友。」(拳諺)相沿成風。拳諺還告誡人們:「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拳諺甚至說「一招即為師」。拳諺又力主讓人:「讓人一掌理不虧。」《萇氏武技書》也說:「凡是恭敬謙虛,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少林派則倡導:「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絕技只對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5、勤奮艱苦
凡是到少林寺參觀的人,看了練功堂(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幾寸深,無不為他們的勤奮、艱苦的練功精神所感動,無不衷心地嘖嘖贊嘆。的確,少林武功之所以出類拔萃、名揚天下,完全是由於代代武僧的勤奮、艱苦的練習。他們的歌訣也展示了這一點:「七十二藝須苦練,春夏秋冬不休閑;每天練習數百遍,持恆定然成好漢。」其他門派的情況同樣如此,所以拳諺說:「要想武藝好,從小練到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也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的體現。「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艱難竭蹶,玉女於成。」這類話語都凝結著我國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點,是武德的基本內涵。當然,武德還表現於其他方面,這里便不贅述了。
研究武德,對於今天很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傳授學習武術的人們,另一方面還可以供其他人借鑒。
❻ 民族尚武精神是軍隊武德形成的重要基礎是對是還是錯
對。
早期的軍隊其實是由不同的民族部落形成的,所以多少會有許多的民族因素包括其中。只是後來軍隊國家(黨派)化以以後,條例上要規范和嚴格許多。
一個沒有脊樑的民族勢必會被世界潮流所淹沒,一個沒有偉大精神貫穿的脊樑必將被外力所折斷。中華民族正值趕超世界先進文明的機遇期,可謂是時不我待,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更是被我們叫的響天掣地,但是我們卻為此忽略了一個生產力的倍增器--民族精神。
尚武精神---天行健的最佳注釋,尚武精神常為國家動力的源泉。文和武,正如一陰一陽之道。文武結合,方為完人。國家之強盛,也需要文武結合,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6)軍事武德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尚武精神意味著一個民族對武力的喜好,在武裝對抗中獲得快感,把武力強大和軍事征服看成是一種光榮。有尚武精神的民族並非總是要通過戰爭解決爭端,但總是把戰爭看成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
民族尚武精神,是人們對生存安全的自覺追求。
在生存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武裝力量作為生存的後盾,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好和平與崇尚武力,是相輔相成的生存問題的兩個側面。沒有愛好和平的良好願望,尚武就成了窮兵黷武,到頭來只能自取滅亡。
弘揚尚武精神,決不是意味著好戰,而是以戰止戰、備戰懾戰;決不是窮兵黷武,而是要喚起深藏於人民心底的血性,找回以忠、義、勇為代表的「清澈品格」,滌除附著在我們文化糟粕中的封建殘余和腐朽因素,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深厚的精神動力,不讓屈辱歷史重演。
弘揚尚武精神,離不開社會生活中對英雄的推崇、對烈士的敬仰,也離不開每個人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關心、對崇軍尚武的傾情。在俄羅斯,戰爭英雄紀念碑為數甚多。年輕人婚禮儀式之一,就是向無名烈士墓敬獻鮮花。確立起公眾對國家和民族牢不可破的歸屬感,對英雄和烈士無比尊重的敬仰感,就能使尚武精神真正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❼ 民族尚武精神是軍隊武德形成的重要基礎嗎
民族尚武精神不是軍隊武德形成的重要基礎。
所謂「武德」:武者兵戈也,德者仁也。武德之意乃是專指以武的行為特徵、以仁義為准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准則。而民族尚武,根本就不存在仁義之道,無仁何來德。
弘揚民族尚武精神並不是把「軍事建設列為中心」,而是讓人民從意志之中頓發出對軍民魚水情的自然感悟、對軍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經濟安全等事關國家戰爭與和平年代核心利益而驕傲,讓那些滿腹鋼鐵意志與聰明智慧的普通百姓進入軍隊接受革命大熔爐新一次洗禮。
(7)軍事武德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縱觀歷史,凡是具有尚武精神的朝代往往軍事強、國力盛、民族興。清代噶爾丹統一漠西蒙古之後,借攻打喀爾喀蒙古之機,不斷東進挑釁清朝統治。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多次派兵討伐,特別是康熙帝三次親征,在烏蘭布通、昭莫多等戰役中擊敗噶爾丹。
在內憂外患、列強覬覦的新疆,清朝先後又平定了阿睦爾撒納、大小和卓、張格爾之亂,建立了1000多萬平方公里空前遼闊的疆域,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局面。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後砥礪奮進五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成就」舉世矚目,在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各領域全方位開花結果。
十九大後,中國進入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民眾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日益提高,低眉俯首、仰人鼻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伴隨而來,是民眾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延伸、拓展,更加堅定地「走出去」造福世界各國,派出更多的維和部隊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建立更多類似吉布地的海外保障基地,作為參與聯合軍演、打擊海盜、國際維和、地區反恐的戰略支撐,更加有效地維護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尚武精神
❽ 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四要素是什麼/
新軍事革命包含4個要素:新軍事技術、新武器裝備、新軍事理論、新組織體制。
1、新軍事技術:軍事革命是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必然結果,必須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認識新軍事革命。
2、新武器裝備:新型主戰裝備和高自主無人平台技術將使未來戰爭趨向隱形化、無人化。信息化戰場上,主戰裝備依然是作戰能力的核心。
3、新軍事理論。軍事理論更加扁平化、自動化、網路化、無縫化,形成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體系。
4、新組織體制。新軍事革命的實質是信息化,是建設信息化軍隊。要建設信息化軍隊,就必須對軍隊的體制編制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逐步建立信息化軍隊特有的體制編制。
(8)軍事武德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擴展閱讀:
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
1、技術形態。軍事技術形態正在向智能化、網路化、微型化、高超聲速的方向發展。主要國家著力發展各種新型武器裝備。
2、組織形態。軍事組織形態正在向優化結構、減員增效、模塊組合、「去重型化」的方向發展。
3、作戰力量。作戰力量正在向一體化、無人化、網路化、太空化的方向發展。美俄等國軍隊正在大力發展新型作戰力量,並在實戰中運用和檢驗新的作戰方式和方法。
4、國防管理。國防管理正在向注重戰略規劃、提高軍費使用效益、增強科研創新能力、提高軍隊職業化水平的方向發展。主要國家十分重視國防改革,積極轉變國防管理方式。
參考資料:網路-新軍事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世界軍事安全與新軍事革命展望
❾ 武術所說的武德是什麼!~!
武術與武德 歷來武師傳藝,總是以崇高「武德」諄諄告戒學生。「尚德不尚力」並不是說「力」(武功)不重要,而是說練武的人的道德比武功更為重要。武術的用途在於強身和自衛,推而廣之,在於增強民族的體質,為國家抗禦強敵。而炫耀武技,好勇鬥狠,向來為武術界之所切戒。這一優良的道德傳統,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 武術前輩常說:「教拳先教德」,「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教武術不僅是教技術,首先是育人。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講究善氣迎人,文明禮貌。武術教學不僅把教武德作為一件大事,而且還把習禮儀作為武術教學的必修內容。恪守「武以德顯」。 武術的靈魂在於武德。為人民,為祖國伸張正義,除暴安良,處事待人光明正大。這是中國人民固有的美德,也是武術界立身處世的根本道德。 自古以來武德在人們心目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崇尚武德是中華武術幾千年光榮的傳統。武林界向來就提倡謙遜的精神,把武德放在第一位。綜觀我國傳統武術的各個項目,均能呈現出東方文明的氣質——爭斗而有禮讓,有勁而不粗野,藝純熟而不玄浮,情飽滿而含蓄內向,富於觀賞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氣質。傳統武術所顯示出的美,也具有東方文明的特點,即以優美為主(好套路表演),與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壯烈、驚險、富於強烈刺激性的審美觀,構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傳統武術中「德」與「藝」的統一,使武術在其本質特徵(感性活動)之上又滲入了濃厚的理性因素。說起習武的體會,我也非常贊同你的「習武先習德」的觀點,「德」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基礎,武術這項運動從古到今為中國的復興、為振興中華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這種「尚武愛國」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當今的世界,科技一日千里,我們利用習武來強身,培養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去掌握更多的科技水平,為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出力,應是當今炎黃子孫的光榮使命,也應該是當習武的新概念。如果我們能在習武當中領悟到那種苦苦追求、不怕天寒地凍,聞雞起舞、契而不舍的精神,那在我們當前的工作中還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的呢? 讓我們做一個真正的習武之人吧!
❿ 什麼叫做武德
「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里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共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一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一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准,激勵習武人士:一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缽」「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干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一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沖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那麼,武德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主要的是: 1、忠於國家民族 忠於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歷代的仁人志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一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於其間。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岳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義和團眾,均出身於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傑出英雄。 2、仗義濟民 中華民族的另一優良傳統,是仗義濟民。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百姓)。」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孔子強調:「君子喻於義。」墨子認定:「萬事莫貴於義。」這些名言,正是其顯示。武林也有類似的話語,如《少林歌訣》的「永為百姓解困苦,普度眾生扶危困」「懲制惡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濟良善。」唐人說的「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在武林人士中,實踐了這一點的為數不少。宋朝武陵農民鍾相宣布:「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為此,他領導農民起義,國號「楚」。「邊兵」出身的李白成也以給百姓「均田免糧」為口號,發動了起義,推翻了明朝。至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者,更是所在多有。 3、勇敢犧牲 如果說我國人民素來具有勇敢的精神、犧牲的精神,那麼軍隊將土便更是如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馬革裹屍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這些即是他們的信條。武術與軍事一樣是勇敢者的事業,特別需要犧牲精神,因而武林人土也崇尚勇敢、犧牲。拳諺便說「一膽,二力,三功夫」,「一練膽,二練眼,三練力氣四練閃」,將「膽」(勇敢)放在首位。他們既不畏懼凶惡的侵略者,也不畏懼殘暴的統治者;既不畏懼惡霸地痞,也不畏懼土匪強盜。當遇到欺壓人民之徒時,他們便會如同戰國的劍客聶政似的「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人,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當跟敵人搏鬥時,他們便會如同王薄等人似的沖向前去: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稍侵天半,輪刀耀金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4、誠信謙讓 《中庸》有言:「誠者,……聖人也。」孔子主張「言必信」,古諺雲:「謙受益,滿招損。」由此可見,我國人民對誠信謙讓的高度重視。武林人士同樣十分講究這些。司馬遷即曾大力肯定游俠:「其言必信」,「已諾必誠」,「既已存亡(使將亡者得存),死生(使將死者得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對於武林人士來說,「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理不明,延名師;路不清,訪良友。」(拳諺)相沿成風。拳諺還告誡人們:「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拳諺甚至說「一招即為師」。拳諺又力主讓人:「讓人一掌理不虧。」《萇氏武技書》也說:「凡是恭敬謙虛,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少林派則倡導:「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絕技只對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5、勤奮艱苦 凡是到少林寺參觀的人,看了練功堂(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幾寸深,無不為他們的勤奮、艱苦的練功精神所感動,無不衷心地嘖嘖贊嘆。的確,少林武功之所以出類拔萃、名揚天下,完全是由於代代武僧的勤奮、艱苦的練習。他們的歌訣也展示了這一點:「七十二藝須苦練,春夏秋冬不休閑;每天練習數百遍,持恆定然成好漢。」其他門派的情況同樣如此,所以拳諺說:「要想武藝好,從小練到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也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的體現。「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艱難竭蹶,玉女於成。」這類話語都凝結著我國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點,是武德的基本內涵。當然,武德還表現於其他方面,這里便不贅述了。 研究武德,對於今天很有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傳授學習武術的人們,另一方面還可以供其他人借鑒。